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冲 王敏 衡阳报道
“赶在饭点看到他们的视频,非常下饭。”“饭匹兄弟”一下子“火”了起来。短短两年时间,“饭匹兄弟”抖音号发布了1700多个作品,粉丝量达到505.6万,点赞达6344.1万。
“饭匹兄弟”通过持续在湖南乡村带货直播,成为返乡青年成功创业的范例。他们走红的原因,不仅是直播菜品的原滋原味,更传递了浓浓的乡愁。“饭匹兄弟”们在践行做优“湖南饭”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生的力量。
“饭匹兄弟”小传:从吃饭说起
农家院子里,摆上地道新鲜的农家菜,浇上色泽鲜亮的剁辣椒、外婆菜,三个小伙子围坐桌前大块朵颐,吃得满嘴油光,不时嬉笑逗趣。他们吃饭时“哧溜”“嘎嘣”的声音,勾动了很多吃货的多巴胺。
这就是“饭匹兄弟”和他们的工作,从吃饭开始。
“饭匹兄弟”三人都来自湖南衡阳市祁东县的小山村,两位退伍军人和一个在县城打零工谋生小伙,年纪最大的刘志成是1994年的,陆友武1995年出生,最小的陆泓全1996年出生。
“饭匹兄弟”,从左到右依次为狗蛋、富贵、二师兄。
他们也曾在大城市徘徊,但最终决定返乡,来了个祁东版的“桃园结义”,专职拍美食视频,当起“野生美食达人”。他们有人爱摄影,有人一身厨艺,有人点子多,就这样一个并不“职业”的主播团队,在短视频平台上风生水起,打出了流量上的“王炸”效应。
“饭匹兄弟”很勤奋,每天上午拍摄短视频,下午直播,三人轮流带货,边推荐产品,边在农家小灶上教网友做家乡菜,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在“饭匹兄弟”的抖音店铺里,糯米笋、剁椒酱广受青睐,其中,湖南香辣彩椒酱出货量最大。
有人说,爆红需要一些运气,但一直红却要靠实力。“饭匹兄弟”也遇到过瓶颈,他们逐渐拓宽思路,由最开始的“吃”变成了三农美食,从田间地头采集食材,然后教网友做一道好吃的家常菜。他们也遇到过电商后端协调不上等问题,决定成立自己的品牌,从发货时间、售后把控,产品质量都亲力亲为。
“饭匹兄弟”拍摄现场。
有网友评论道,你还在吃饭为了饱腹,别人已经通过吃致富了……
而他们所努力的,不止于致富。
正如三兄弟中叫“富贵”的发文说,“名气打响后,我们还帮县里公益带货黄花菜,也帮老乡卖过滞销的黄桃。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就想把家乡特产推广出去,为家乡办点事。现在,‘饭匹兄弟’成为一个符号,是农村和市场之间的代理人。村里的农产品需要我们,加工厂的工人需要我们,在外地的老乡和城里的顾客也需要我们。”
语言质朴,热爱家乡的拳拳之情已跃然纸上。
在“饭匹兄弟”等带货达人的带动下,仅今年1到5月,祁东县电子商务零售额达11.48亿元,农产品上行3.79亿元。
浓浓乡愁:激发情感共鸣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生活的眷念,似乎是发展中一枚硬币的两面。家给人足之后,人们也会时不时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浩叹,想象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淡。
所以,“饭匹兄弟”的走红,绝不是偶然。如果将其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或许我们能一窥其中的流量密码和非凡的样本价值。这两年,互联网世界的流量裂变为现实世界中的能量,已成为互联网形塑现实生活的一道奇观。
湘妹心宝:我为家乡带货忙。
丁真,在不事稼穑的高原小县城演绎了一个人的流量爆款;
“我是云南的”小镇喊麦青年,用时短短一周,使彩云之南“占领”互联网;
法国姑娘、湖南媳妇梅洛,以法式浪漫体验湘式田园生活;
……
他们的才具不同,走红的方式各异,但背后有着共同的关键词:乡村、小县城。他们实实在在分享着一个共同的大背景,那就是“乡土中国”。可以说他们的走红都始于人们心底朴素的乡愁。
“饭匹兄弟”中的“二师兄”陆友武回忆,在广东服兵役期间,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那口下饭菜。对于无辣不欢的湖南人来说,“乡愁”就是妈妈做的那碗辣酱,几勺辣酱均匀地淋在米饭上,能多吃几碗。
“饭匹兄弟”以乡土环境为背景,以分享农家菜为内容,呈现方式也更富有烟火气息,他们把乡村生活的样式和原生态,把家乡的味道,不假修饰地用镜头语言表现出来,具有浓浓的湖南乡村人文气息,勾起了很多人的乡愁。
同时,他们的“流量变现”是一种良性循环,他们把乡亲们的劳动果实、 各式各样的农产品推向了五湖四海,而好的产品营销又为他们的流量提供了极大的增值空间。
其实,“饭匹兄弟”的模式在湖南并不是孤例。
涟源“湘野红姐”龚红玉,坐拥粉丝600多万,在抖音电商“山货上头条”的助农扶持下,带货家乡农产品,一年卖出了上千万湘货;
新化“湘妹心宝”曾庆欢,通过记录犁田、插秧、收稻等乡村农耕场景,作为电商达人,她把带着乡土味的腐乳、腊肉和萝卜干销往千家万户。
“湘野红姐”龚红玉坐拥粉丝600多万。
正是这一群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新乡村人”让“乡愁”在异乡落地,让湘品湘货走遍千山万水。
记者认为,“乡村网红”们视频呈现的乡村环境,唤起那些外出打工、定居城市的农村人对于乡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振,也唤起了城里人对乡村绿色生态生活的向往,激发了人们的共情共鸣。
“电商带货不只是简单的商品售卖,而是一份滚烫且充满生机的事业。这份事业让我们找到人生新方向,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人。”“饭匹兄弟”陆友武如是告诉记者。
从做优“湖南饭”到乡村振兴,他们与时代同频
湖南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谚,是闻名全国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
如何做优湖南饭?今年以来湖南动作频频。
今年初,湖南省委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着力推进“中国粮湖南饭”品牌提升计划,重点围绕“胸有大局,稳稳端牢中国粮;心有所系,做优一桌湖南饭”开展“三农”工作。省委一号文件还指出,开展“百县千碗”湘菜评选、“味道湖南”营销推广活动。
湖南省政协也在多年坚持围绕湘菜产业发展深度调研、建言献策的基础上,就如何做优“湖南饭”“湖南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5月再次启动新一轮调研。从育种基地到品牌企业,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从网红餐饮店到预制菜生产车间……省政协到长沙、湘潭、岳阳等地开展深度调研。
获评“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的20位代表获授牌。
7月8日,湖南20个“一县一特” 农产品优秀品牌发布,上榜品牌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湖南农产品 “顶流”,包括安化黑茶、南县小龙虾、保靖黄金茶、宁乡花猪、临武鸭、靖州杨梅、湘潭湘莲、华容芥菜、石门柑橘、炎陵黄桃、祁东黄花菜等。是否可以这样想象,20个县的优质农产品,在互联网流量的加持下,将来就可以变成20个上市企业?
不仅要有“一县一特”,更理想的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这样更有利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是广大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这个时代的必答题。
“饭匹兄弟”的成功范例带来的启示是,暴涨的互联网流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终南捷径”之一,乡村输出的不仅仅是人们魂牵梦绕的乡愁,还有久久不能忘怀的家乡饭、家乡的味道。以互联网的叙述方式和“全息镜像”呈现的乡村,不仅打捞、挖掘了乡村的文化内涵,也呼应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
“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乡村振兴,我们一起努力,加油!”“饭匹兄弟”抖音号里,这句话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饭匹兄弟”们,敲击着与时代同频的鼓点!
2月13日晚,坐标山东省淄博市醉小牛·大满炉旗舰店。晚上7点,大厅座无虚席,炭火舔着炉窗,食客大块朵颐。8点,歌手开始巡场,现场热烈的气氛达到高潮,人们尽情挥洒激情。
“这‘胸有成竹’简直是天下美味,可惜只抢到2串。”“这香菇也很好吃,入口软绵。”“小饼更好吃,还有这卷心菜,别有一番风味啊!”……来自江西的孙先生,带着上海的朋友来吃烧烤,言语中透着满足,“无论是肉类还是蔬菜,味道都是极好;现做的小饼新鲜、干净,口感好,幸福了味蕾!不虚此行!”
“‘胸有成竹’是我们独家研发的,在刚刚举行的(第九届全国饭店业职业技能竞赛)烧烤技能专项赛上一举夺魁。”淄博市烧烤协会副会长、醉小牛负责人李良介绍说,用刚打的小饼卷上牛胸口油和竹笋,烤制时油浸入小饼,香酥可口,因此称其为“胸有成竹”。这个名字,不仅包含了所用食材,还融合了传统文化,寓意着淄博烧烤未来发展成竹在胸。
“冬季是烧烤行业的淡季,利用这段时间,我们潜心抓品质,改良产品、提升形象。”李良将一串香菇串递给记者,“你尝尝这个,店里的每一种原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所有烤串都是现串现烤,我们用心让顾客体验到舌尖上的淄博烧烤。”
< class="pgc-img">>大厅收银台上方“人好物美心齐”6个大字笑迎八方来客。人民网 周素锦摄
李良对品质的追求,不只是体现在烧烤上。
一走进店里,服务员便热情地打招呼,邀请客人入座,端上茶水;不起眼的卫生间,布置得干净温馨,洗手盆旁边,抬眼是擦手纸,低头是垃圾筐,在这里,让人感受到的是“星级”服务。
“淄博烧烤火了之后,我们和这座城市一直在努力奔跑。”李良回忆说,今年4月,淄博市烧烤协会和张店区烧烤协会成立;市烧烤协会通过与烧烤店家、烹饪大师、饮食文化学者等沟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联合淄博市标准化研究院制定了《淄博烧烤技术服务规范》,促进了淄博烧烤行业的规范发展,让他们这群“烧烤人”倍感鼓舞。在这里,烧烤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维系人际交往的纽带。
“让世界爱上淄博味道”9个大字横挂在醉小牛就餐大厅;收银台上方“人好物美心齐”6个大字笑迎八方来客;进门的一面墙上是《淄博烧烤编年史》,这是淄博市烧烤博物馆一角。
“我们不但让顾客品尝到美食,还要让他们感受到淄博的文化底蕴和热情。”说这话时,李良有些动容,他说为自己是一名淄博人而自豪。
< class="pgc-img">>淄博市烧烤博物馆。人民网记者宋翠摄
李良认为,2023年是中国烧烤的元年。
这一年,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成立烧烤协会。
这一年,烧烤从街头巷尾的扎啤摊成为管理有序的烧烤店,从难登大雅之堂发展成为一种交往媒介,从可有可无发展成为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菜系”,从默默无闻成为消费者热捧的“明星”。而今,淄博烧烤不但要注册商标,还要推出几个代表品牌,品牌就是信誉,信誉就是口味,消费者口中的烧烤会越来越好吃。
“我们协会自设立之初,主要工作是协助政府制定烧烤企业经营中的长期发展规划和行业行规,并组织技术交流协作等。”李良表示,进入10月下旬,随着天气转凉,烧烤进入一年中的经营淡季,市民有冬天吃火锅的习惯,各大烧烤店也会在这个季节,主动增加一些小火锅,如涮牛羊肉、骨头等,今年协会组织了各会员单位集中研讨,在往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火锅的种类,并对品质进行把控,吃烧烤还是小火锅,任消费者选择。
走进淄博正味烧烤,记者注意到,餐桌旁的墙上贴有“特别推荐,汤鲜味美”的宣传单,店里推出了肥肠豆腐煲、什锦火锅等。
< class="pgc-img">>各烧烤店推出了博山什锦火锅,丰富餐桌,应对寒冬。人民网记者 宋翠摄
“这是我们博山的什锦火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火锅,汤鲜味美,丰简随意,很受欢迎。”张店区烧烤协会会长、正味烧烤店负责人刘静,留着波浪卷,身穿鹅黄色毛衣,笑起来脸上露出迷人的酒窝,她已经在烧烤圈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谈到烧烤业面临的寒冬,她很坦然:“我有四个店,有一个店有些亏损,但是熬过这段时间,又将迎来春天。”
刘静认为,淄博烧烤火了,对于经营者是机遇,也是挑战,每个经营者都想趁着这波流量赚一把,但市场经济,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行业的睿智,不少投资者和烧烤小白,这次栽了跟头,流量过后门店或转让或关门。
< class="pgc-img">>张店区烧烤协会会长、正味烧烤店负责人刘静。人民网 周素锦摄
谈及未来,刘静信心满满,她有个“百店计划”,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把正味烧烤开到全国各地。“2024年,我们将加强培训和技术输出,带领淄博烧烤走出淄博,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各地,让他们在当地就能吃上正宗的‘淄博烧烤’。”
记者观察:这座城市何以如此令人动容?
采访中,记者在烧烤店遇到一位来自甘肃的服务生,叫王旗兵,他工作干练,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身上洋溢着亲和力。让人很难想象到,就在8个月前,他因投资失败而忧郁寡欢。
来到淄博后,王旗兵本想散散心,品尝心心念念的烧烤,却被淄博满城热火朝天的场面所感染,不由自主地想融入其中。他通过抖音联系到了刘静,并顺利成为正味烧烤店的一名服务生。
王旗兵说,本以为自己是一名过客,没想到现在成了留鸟。未来,他想让淄博烧烤在自己的家乡也安家落户。
采访中,记者为他的故事而动容,也油然而生了这样的思考:是什么让这座城市充满魅力?让那么多人为之奔赴,为之折服,为之动容?
淄博烧烤火了,五一期间,全国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为了应对旅游高峰,淄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所有餐饮、酒店、宾馆不得涨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对外免费开放;从市级单位到街道办的所有工作人员加入服务大军……以至于网上出现“喊一声服务员,来了三局长”的笑谈。群众还自发为游客服务,免费提供住宿、停车,举动虽小,倍暖人心,很多故事被游客发到网上。
游客“进淄赶烤”,淄博不负众望,经受住了“大考”,交出了满意答卷。
从五一到暑假,到十一,再到寒冬飞雪,淄博烧烤从高流量趋于常规,目前面临经营淡季。繁华归去,街头冷清,那一张张热情好客的脸仍然跃动在顾客眼前。天气虽在变,但淄博烧烤在顾客心中的温度没有变,一如燃烧的炭火撞击着食客的胸膛,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人好物美心齐”。
“为自己是一名淄博人而骄傲。”从出租车司机到普通市民,从酒店服务员到经营业主,已经把这座城市的美好融入血液,成为衡量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或许这就是这座城市的魅力吧?
< class="pgc-img">>多少料理包,进入了你的胃?
当你中午下班,迫不及待打开一份热气腾腾的卤肉饭外卖的时候,脑海中的画面,或许是这样的:
一位大厨在厨房坐锅点火倒入油,放入八角、桂皮、丁香、香叶、五花肉,精心烹制数小时,才得以炖煮出一锅美味的卤肉。
< class="pgc-img">>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多数时候,是外卖餐厅的老板将一份料理包丢到热水中,十分钟之后再把料理包里的东西挤到饭上——一份香浓四溢的卤肉饭就这样做好了。
< class="pgc-img">>什么是料理包?
所谓的料理包,指的是一种通过速冻技术加工而成的熟食。工厂适当加工各种中西式商品菜肴,通过特殊技术冷冻保存,制作成料理包。
它的优势有三个:
第一是方便快捷。
平时生活比较忙,没有时间做饭的消费者,只需要加热料理包,就可以得到一份热腾腾的美食。
< class="pgc-img">>第二是营养美味。
料理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味道和香味,不会做饭的消费者也可以凭借料理包吃上一顿美味的饭菜。
第三是种类丰富。
电商君打开某料理包企业的淘宝店铺,发现其产品已经网罗了大江南北的各色菜肴:不仅有番茄炒蛋、鱼香肉丝、梅菜扣肉、香菇炖鸡这种家常菜,还有台式卤肉、重庆辣子鸡、绍兴大排这种特色菜。
< class="pgc-img">>也就是说无论消费者想吃什么,都可以从料理包中获取。
正是因为这三种特性,料理包正在被广泛应用在餐饮行业中。我们熟知的真功夫、德克士、黄记煌、吉野家等餐饮企业,背后其实都有料理包的身影。
而随着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料理包更是上升了一个台阶——据《新食材》杂志报道,2015年国内料理包行业进入飞速发展期,而这正是外卖行业开始起步的阶段。
如今,料理包行业的规模已经有相当大的体量——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料理包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料理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1.10亿元。
料理包能随着外卖行业一起飞升,离不开外卖商家对它的青睐。
< class="pgc-img">>料理包是外卖商家成功的关键
据媒体报道,有70%的外卖商家,都在用料理包。他们选择料理包,更多是从商业的角度去考虑的。
首先,料理包能帮外卖商家省去不少的成本。
外卖商家面临的生存处境并不容易。
这些年,外卖平台的抽佣比例均有所上调。其次,不少地方的店面租金也有所上涨。这些成本再加上逐年累月增加的人工成本和食材成本,足够让商家难以承受。
商家如果不想做亏本生意,就只能想方设法节省开支了——比如使用料理包。
料理包的价格低到无法想象。
在电商平台上,10袋料理包总共只卖49.8元,平均下来一袋料理包的价格只有4.98元。如果商家批发购买,这个价格说不定还能降到三四块甚至更低。
< class="pgc-img">>而且使用料理包,就意味着商家不用再雇佣经验丰富的大厨。任何基础工人都能通过简单的培训之后,顺利上手。
如此一来,食材成本和人工费通通降低了不少,商家自然喜闻乐见。
其次,料理包能加快出餐速度,帮助外卖商家提升竞争力。
消费者在堂食的时候,与商家的距离只不过就是从后厨到前厅的这么几米远。所以商家有充分的时间去精心烹制菜肴。
外卖就不同了。在外卖行业,一份餐食要经过接单、出餐、配送这么几个流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所以效率变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商家的出餐速度就决定了它的生死。
比起用20分钟时间去烹制一道菜,商家更愿意用5-10分钟的时间去加热料理包,以赢得消费者最大程度的青睐。
毕竟消费者在大块朵颐的时候,哪里知道这份外卖是从锅里盛出来的,还是从料理包中倒出来的呢?
没有料理包,就没有外卖行业的今天。
< class="pgc-img">>料理包是餐饮行业走向工业化的缩影
当然了,料理包永远绕不开一个问题:它健康吗?
人们一想到自己吃的饭菜并不是现炒而成,而是由保存了很久的料理包加热而成,未免会心有戚戚焉。
事实上,料理包可能比“餐食”更安全。
餐饮店现场制作餐食的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到多道工序,难免会存在很多隐患。料理包就不同了,只需要商家加热就能制作完成,食品的安全卫生更容易得到把控。
< class="pgc-img">>不过就算证明了料理包更安全,想必也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新生事物。
毕竟它极大地颠覆了人们对于餐饮都是现炒的认知。一想到美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还是满是烟火气的场景。
正如蔡澜在书中所说:“做菜是消除寂寞最好的方法。一个人要吃东西的时候,千万别太刻薄自己,做餐好吃的东西享受,生活就充实。 ”
然而当变化来临的时候,谁都可能无法阻挡其前进的脚步。
料理包其实是餐饮行业走向工业化的缩影。
这么多年以来,中餐行业标准化程度低,管理粗放,以致于我国餐饮市场一直都没有出现全球性连锁品牌。
而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确保中餐行业的快速发展。
诸如海底捞、西贝莜面村这样的大型餐饮企业,能做到所有门店一个口味,正是努力实现标准化的结果。
而黄记煌,更是国内最早开始使用标准化料理包的餐饮企业。
料理包的流行还从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外卖的标准化,使得外卖品牌可以迅速扩张。
< class="pgc-img">>之前一家餐饮店开分店可能需要长年累月的积淀,现在不用了,有了料理包之后半年就能在全国开数十家分店。
我们经常在外卖平台上看到这种情况:各式各样的外卖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有着相同的名字和相差无几的出餐品质,这或许正是因为料理包的缘故。
未来的餐饮业势必会朝着工业化的趋势前进,这个变革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只是现在,料理包让大家看到了变革的表象。
新的风暴已经出现。我们能做的,就是追赶风口,蓄势待发。
作者:电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