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记者 李春莲 见习记者 梁傲男
元旦小长假,各地迎来出游热潮,强势带动线下茶饮消费。奈雪的茶元旦假期表现优异,全国门店迎来新年第一波超强客流,部分门店销量增长超600%。
元旦期间,东南亚喜迎一波跨境游小高峰,奈雪的茶泰国首店单日营业额突破30万泰铢,创历史新高。2023年12月份,奈雪的茶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曼谷Emsphere商场的黄金位置开店,亦是新茶饮品牌首次在海外世界级高端商场开设直营门店。仅仅半个月,奈雪的茶已经成为曼谷热门打卡餐厅,其使用的茉莉初雪、大红袍等独具“东方香韵”中式好茶,备受当地消费者喜爱。
元旦伊始,奈雪的茶持续深耕好茶内核,抓住“东方茶香”“传统养生”创新,迎来2024年开门红。虽然假期告一段落,但新茶饮进化升级的脚步不会停歇,新茶饮头部品牌持续爆强劲的发展势能,立足国内消费,辐射海外市场,让越来越多的全球消费者体验中国好茶魅力。
(编辑 郭之宸)
面新闻记者 易弋力
近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茶叶,古老东方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科技、健康、环保等概念的影响,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叶产业:始于中国 飘香世界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呈现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与此同时,自唐朝开始,茶文化逐渐传播到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道。
茶叶对于消费者而言,其本质在于三方面的价值:愉悦价值、健康价值、情感载体。其中,愉悦价值和健康价值是茶所能直接展现出来的,而情感载体则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对消费者更深层次的满足,这三者有机结合形成茶独特的价值体系。
产业链分析:种植 加工 销售一个都不能少
茶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种植、中游加工、下游消费环节,同时茶叶除了直接饮用以外,还可以深加工为奶茶、茶食品、茶保健品等。近几年我国不断重视茶文化,许多和茶叶相关的茶展会、茶叶主题酒店、茶叶主题餐厅等也相继上市。
上游种植环节:茶园面积 茶叶产量 均稳步增长
1.茶园面积稳中略增
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增幅稳步收窄,面积盲目扩张趋势已得到扭转。据统计,2022年全国茶园面积达4995.40万亩,同比增加99.31万亩,增幅2.03%;开采茶园面积4539.89万亩,同比增加165.31万亩。其中,超过300万亩的省份分别是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湖南。
2.茶叶产量继续稳增
受夏秋季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干旱影响,部分主产省夏秋茶减产。据统计,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为318.10万顿,同比增长10.8万顿,增幅3.85%。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陕西增产5%以上,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均有不同程度减产。
3.2022年,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生产格局与上年大体一致
产量方面,绿茶产量185.38万顿,红茶48.20万顿,黑茶42.63万顿,乌龙茶31.13万顿,白茶9.45万顿,黄茶1.30万顿。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的产量比例为58.28:15.15:13.40:9.79:2.97:0.41;绿茶在总产量的占比下降,黄茶占比稳定,其他茶类占比攀升。
中游加工环节:福建、广东以及云南,三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
围绕着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20多个省份1000多个县市,从海南岛到渤海湾,从云贵川到苏浙皖,各地都有茶叶加工、销售企业的身影。
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存茶叶相关企业160万余家,其中,2023年1-8月新增注册相关企13.5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14.4%;
从地域分布来看,福建、广东以及云南,三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25.2万余家、23.2万余家以及16.2万余家;
茶叶相关企业区域分布TOP5
从成立时间来看,49.4%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0年以上的相关企业占比11.5%;
下游销售环节:绿茶占据绝对优势
1.销量统计:绿茶销量超半数
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量131.10万吨,占总销量的54.68%;红茶38.13万吨,占总销量的15.90%;黑茶36.44万吨,占总销量的15.20%;乌龙茶24.84万吨,占总销量的10.36%;白茶8.13万吨,占总销量的3.39%;黄茶1.12万吨,占总销量的0.47%。
2.销售额:绿茶销售额占比超6成
2022年,中国绿茶内销额2110.45亿元,占内销总额的62.16%;红茶564.21亿元,占总额的16.62%;黑茶321.35亿元,占总额的9.46%;乌龙茶284.56亿元,占总额的8.38%;白茶100.53亿元,占总额的2.96%;黄茶14.17亿元,占总额的0.42%。
3.出口统计:2022年出口创新高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1-12月,中国茶叶出口总量37.52万吨,同比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
从具体品类来看,整体来看,绿茶仍是我国茶叶出口优势品类,出口量额均占较大比重,分别为83.65%与66.93%。在出口量方面,除普洱茶持续下降(降幅11.94%)外,其余品类茶叶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增幅最高的是红茶,达到了12.33%。
茶叶专利:从茶叶到茶具 专利涉及多个领域
目前与茶叶有关的专利较为广泛,涉及到茶叶的制作、保存和加工等方面。例如,可包括有关茶叶的萃取方法、茶叶成分分析、茶叶种植技术、茶叶保鲜技术等多个领域。此外,还有关于茶壶、茶碟、茶杯等茶具的设计专利。这些专利的申请和授权可以促进茶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1.茶叶:绿茶、红茶“关注度”高
六类主要茶叶的专利申请数量分布
从茶叶申请专利的分布侧面反映出不同种类茶叶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发展的成熟度。绿茶、红还是受到较多“关注”的类型。
2.茶具:外观设计专利超7成
从专利申请的类型来看,外观设计占据主要位置,超7成专利申请与其相关;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的专利申请占比分别为18.9%与4.8%。
3.茶叶包装:外观设计仍是主力,占比超过8成
与茶具相关专利申请的分布类似,外观设计仍然是位居前列,占比超过8成;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的专利申请占比分别为10.6%与2.4%。
茶叶行业投融资分析:福建、北京、浙江三地,融资事件位居前列
诸多新茶饮企业的出现让古老的茶叶产业在一定程度焕发了新生,吸引年轻消费者入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新式奶茶到无糖茶饮料,让传统茶企看到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强大消费能力和不一样的消费理念,也坚定自己创新的决心。
从茶叶融资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福建、北京、浙江三地,融资事件位居前列,分别拥有5起、5起以及4起。除上述3个地区外,安徽与湖南以3起融资位列其后。从融资事件的地域来看,基本与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区呈正相关的关系。
茶叶相关投融资事件地域分布
从茶叶融资事件的行业细分来看,食品饮料、种植业以及农业电商相关行业融资事件位居前列,分别为12起、4起以及3起。
从融资事件的轮次分布来看,以早期投资为主,种子轮、天使轮以及A轮,位居前列,分别拥有3起、9起以及8起。
从投资机构的出手情况来看,梅花创投、青山资本、深创投以及顺为资本,均出现在茶叶相关被投企业的股东名单中。
未来趋势:茶叶潜力无限
中国茶叶历来是一项世界上畅销的产品,而其未来发展趋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相关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崭新的消费模式的出现,无怪乎人们对中国茶叶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也充满期待。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茶叶市场规模将达到6300亿美元。
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未来茶叶市场将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茶旅融合。茶旅融合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将茶叶产区转变为旅游景区,实现茶旅一体化。
多元化发展。未来茶叶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将更加明显,不仅包括产品多元化,还包括经营模式多元化和消费模式的多元化。
绿色环保。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成为茶叶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科技化发展。未来茶叶产业将更加注重科技化发展,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茶叶品质和附加值。
天眼查研究院认为,伴随着新消费习惯的催生以及消费升级趋势的持续推进,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期望与偏好不断变化发展,茶产业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新茶饮品牌纷纷崛起,将为市场注入全新活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着新茶饮供应链的日益成熟,餐企借助茶叶供应商打造“茶饮第二增长曲线”正变得普遍且高效。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艳子。
随着新式茶饮市场的持续火爆,“茶饮”在餐饮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类餐饮都开始进行“+茶饮”的探索。
目前已有不少品牌通过茶饮开辟出新的增收渠道。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餐企“有心无力”,想借势新茶饮的热度为餐厅增效,却苦于成本和技术人才的限制,创新无门。
实际上,随着新茶饮供应链的日益成熟,餐企即便没有较大的预算、专业的研发及营销人员,也可以借力靠谱的供应商开发茶饮的增收增效价值。陶陶居、西贝、九毛九、佬麻雀等餐饮连锁大牌都已将茶饮产品做出了特色,而他们的背后竟是同一家茶饮供应商。
< class="pgc-img">>“有吃有喝”的新消费需求下
“+茶饮”的作用日益凸显
茶饮对于一家餐厅的重要性愈发被凸显,背后主要有两个推动因素:
一是从外部消费环境来说,年轻人成为餐饮消费主体,他们在吃上讲究多样化,“有吃有喝”成为基本需求。
不少年轻消费者甚至还形成了搭配习惯,比如吃炸鸡汉堡要配汽水,吃火锅川菜要用甜味的饮品解辣,一旦少了饮品的搭配,就会觉得这次的用餐是不完整的。
近两年,受新茶饮消费潮流的影响,用茶饮佐餐的消费行为更是越来越普遍。在年轻人吃喝一体的复合式消费趋势驱动下,餐饮商家们不得不重视“茶饮”。
< class="pgc-img">>△陶陶居雅园茶桌
二是从餐企内部发展需求来说,疫情不知不觉持续了近三年,大部分餐企的营收都受到较大冲击,为了活下去,不仅要节流更要开源,这时,茶饮成为了最好的切入口。
茶饮既符合消费趋势,本身又具有高程度标准化,操作简单,毛利高且易于复制等优势。若运营得好,不仅能打造成品牌的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更能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为餐企有效创收。
我们也看到,市场上无论是中式正餐、快餐,还是特色、创意餐饮等,大批餐饮业的品牌们纷纷开启了“+茶饮”的探索。多个品牌都在门店推出了专门的茶饮档口,打造下午茶场景,拉长营业时长;也有不少品牌甚至开创了独立的茶饮副牌,切入新市场增加创收。
无疑,茶饮已经成为当下餐厅经营的标配之一。
< class="pgc-img">>没研发能力,没专业人员
餐企如何打造“茶饮第二增长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市场中茶饮项目做得好的餐企仍是少数。
红餐网调查发现,很多品牌虽然投入了较大成本做茶饮,但因为不够专业、产品没有明显的差异化特色等原因,最终都沦为鸡肋,不但没有增收,反而拉低了门店的坪效和人效。
有的餐企对茶饮价值的认知和开发都不够充分,忽略了外卖、零售等多种场景的消费商机,导致茶饮产品整体难以盈利。
更多的中小餐企则是“有心无力”,知道茶饮是个增收契机,但就是不知道怎么为自己所用,受限于成本、技术及人才的局限……
与此同时,红餐网也发现,这些困扰餐企的问题正随着后端供应链的发展迎刃而解。当下,一批优秀的茶饮供应商脱颖而出,它们不仅打开了餐企用茶的新思路,也让餐企打造“茶饮第二增长曲线”变得越来越高效。
比如陶陶居、西贝、九毛九、佬麻雀、山东老家等多家大型餐饮连锁品牌,背后的茶叶供应商都是燕语。作为一家餐饮用茶专业供应商,燕语为餐企提供一站式用茶解决方案。
< class="pgc-img">>△燕语为西贝提供一站式用茶解决方案
其最大的特点是,为餐饮连锁企业量身定制了“三高三低”的服务模式:研发配置高、营销方案多样、服务效率高,但产品价格低、起订量低、冲泡条件低。燕语也因此被业内称为更懂餐饮的茶叶服务商。
针对上述提到的一系列痛点,燕语也都有成熟高效的解决方案,能更好地助力餐企构建自身的茶饮优势。
1、精准匹配餐企用茶需求,不同菜系对应不同的茶伴侣
在茶饮选品方面,很多餐饮经营者习惯采用跟随策略,市场上流行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这样的产品不仅没特色,而且难有好的效果。
事实上,不同餐饮品类,菜系不同、消费群体不同,其目标顾客对其茶饮产品的预期和需求也不同。比如一些中式正餐餐厅,它们餐品丰富、味型多样,顾客对服务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尤其考验餐茶搭配的合理性。
再具体举例来说,西贝的消费群体以家庭客群为主,菜系属于西北菜,它的堂食餐位茶采用的就是燕语专门为其定制的陈皮白茶,果香和茶香交融,口感温润,可以中和大口吃肉的油腻,而且健康养生,适宜老人与小孩的口味。
< class="pgc-img">>△西贝堂食餐位茶-燕语陈皮白茶
正如燕语相关负责人所说,不同菜系以及不同食材的餐企,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茶伴侣,吃川系火锅更适合搭配罗汉果菊花茶,清热降燥;吃江浙菜,配龙井茶或乌龙茶顾客体验才为最佳。当茶饮产品做对了,就能给顾客带来更好的体验感。
< class="pgc-img">>△燕语根据不同菜系搭配特点搭配的茶伴侣
2、根据不同场景定制茶饮产品,助力餐企外卖、新零售增收
消费场景不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很多经营者只注重佐餐用茶,而忽略了待餐、餐后以及外卖等更细分的茶饮消费商机。
以餐位茶为例,也有堂食大厅和包间两种不同的需求。新式茶饮也分为堂食、外带、下午茶等场景。燕语会根据餐企的自身需求为其定制匹配不同场景的茶饮产品。
陶陶居早在2015年就与燕语合作,深化餐茶一体的运营模式。仅堂食的餐茶场景就包括大厅茶车冲泡、房间茶桌冲泡、房间操作台茶盘冲泡等。此外还有手信茶礼区销售、线上零售茶礼等。
< class="pgc-img">>△陶陶居茶车
经过多年的运营,陶陶居已经成功以茶链接了店内/店外、线下/线上的多种茶消费场景,也以茶塑造出了独特的品牌印记,为品牌带来了明显效益。据了解,陶陶居单店袋泡茶及茗茶年销售额达400万元。单店增设专售货架后,营收大涨196%。
肉夹馍·陕西面馆大师兄,门店原本使用是需顾客自助的散茶,存在浪费、无序、低效的弊端,后来采用了燕语提供的袋泡茶,不仅口感好,服务高效,成本还更加可控。
< class="pgc-img">>△大师兄采用了燕语提供的袋泡茶
此外,燕语还为其定制了特色茶礼,作为会员运营的抓手,有效增加了客户互动和品牌黏性。
< class="pgc-img">>△大师兄通过定制茶礼兑换与客户互动
还比如客家菜品牌客语,携手燕语同步推进“餐位+外卖”用茶。其上线外卖茶包-桂花乌龙茶,一个月就卖出了1697袋,收获了广泛好评,有效带动了复购。
< class="pgc-img">>△客语外卖茶包-燕语桂花乌龙茶
海鲜火锅品牌红鼎豆捞的客户群体有轻奢小资特点,燕语则为其定制了独具品牌特色的礼品茶,不仅在线下门店打造礼品茶零售区,还同步开启线上新零售模式,满足顾客送礼需求,品牌获得传播和增收的效果。
随着饮茶文化的普及,符合品牌调性的特色茶礼已经成为广受顾客追捧的送礼佳品,再加上特定节日的时令茶点,能很好地赋能餐企的新零售业务。
3、供应链实力强,产品的性价比高
如果餐企原本就有餐茶产品,那从追求效率的角度,就应该持续优化相关产品,比如口感能否更好,成本能否更优,这直接关系着顾客的体验感和餐厅的利润率。
红鼎豆捞的餐茶在替换为燕语的熟普、红茶、菊花茶后,全年的花费比之前节省了约10万元。
口感品质好,成本合理的餐茶产品,才能更好地为餐企增效增收。燕语的产品之所以受到连锁大牌的青睐,就是因为“三高三低”服务模式带来的高性价比,而这则源于其强大的供应链实力。
据了解,燕语茶有云南临沧和新会和轩两个工厂,前者是一家集源头茶山基地、茶叶初制及精加工于一体的茶叶全产业链公司,拥有万亩以上茶山基地资源,产品非常丰富;后者有6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400人的专业生产加工团队,单品加工日产达2.5吨。
< class="pgc-img">>△燕语云南临沧工厂场景
4、配套服务完善,餐企无后顾之忧
除了专业、高性价比的产品,很多餐企的茶饮项目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运营跟不上。
比如,对于正餐来说,不专业的服务人员会让餐茶服务体验大打折扣。还比如,有的餐企引入了好产品,但忽略了相应的茶空间设置,也不能充分开发餐茶的价值。外卖茶包的包装不好看,同样吸引不到顾客下单;不知如何做社群互动,也销售不好新零售茶产品。
所以,产品之外,茶饮的运营同样重要。好的产品+好的运营才能赚钱。基于此,燕语不仅为餐企提供产品,更为其提供一站式的用茶运营解决方案。
其属于食尚国味集团,集团有二十多年的餐饮运营经验,深知餐企的需求及痛点,除了产品定制之外,燕语还提供茶场景优化、产品包装设计、茶知识培训、产品营销培训,以及定期巡访等一系列运营方面的支持。
< class="pgc-img">>△燕语到店培训餐饮门店服务人员
小 结
当下的餐饮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只有具备差异化特色,或者极致性价比的餐饮品牌才有生存优势。在这种背景下,茶饮成为打造品牌特色和体验的不二之选,成为餐厅增收的重要渠道。
但餐企的餐茶要想做好,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条件而行,不能盲目上马,不仅要考虑经营品类,盈利预期,还得有成本意识,毕竟当下的餐饮市场容不得餐企有任何试错空间,最稳妥的方案就是借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注:以上图片均由燕语茶业授权红餐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