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按
20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将迎来100周年华诞。百年校庆不只是一场庆典,更是文脉的传承、理想的赓续。推出“百年拾光”栏目,重温厦大百年光辉岁月,再读厦大十轶英雄篇章。回望以展未来,温故以新精神。与广大师生校友一起,追寻立校本心、昂扬厦大精神、思考时代责任,共为“吾国放一异彩”。
本期由许晓春老师讲述百年厦大餐饮传承与变迁的温暖故事。
厦大餐饮,一百年的温暖记忆
节选自 许晓春《厦大餐饮百年》
“民以食为天”,大学食堂是在校大学生一日三餐就餐的地方,紧密地联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有人说:高校第一重要是课堂,第二重要是食堂。厦大食堂的味道,是一届届学子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厦门大学的食堂文化建设,是学校百年校园文化的缩影,而厦大餐饮文化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变化。
建校伊始,校主陈嘉庚先生和各级学校管理者,就非常重视食堂的建设和学生的饮食。1922年的《厦门大学周刊》,连续刊发了时任校长林文庆的一篇名为《食物在教育上的关系》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厦大独特的“饮食教育观”,这在中国高校教育理论史上也极为罕见。
△林文庆《食物在教育上的关系》
从最早的东西膳厅、东西厨房、女生厨房和教职工厨房建设,历经内迁长汀的艰难困苦岁月,直到新中国成立,在陈嘉庚先生的亲自主持下,厦大校舍全面扩建,芙蓉餐厅、丰庭餐厅、竞丰膳厅、侨生食堂等拔起而起,从而奠定了厦大食堂布局的全新“路线图”。
△竞丰膳厅
与此同时,厦大的餐饮、食堂管理也进一步科学化。1951年11月1日,“集体用膳办法”由王亚南校长办公室正式公布,在共和国成立伊始的历史条件下,厦大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节约粮食的热潮。此后,历经时代风云,一代代的厦大餐饮人与全体师生一道,共同谱写大时代下的“舌尖”小历史。
△1952年的食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食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食堂的建设也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满足就餐师生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后勤集团成立以后的近20年里,在硬件投入、就餐环境、现代化炊具设备配置、支付方式和菜品种类花色等方面有了质的发展和飞跃。
△80年代厦大食堂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厦大都是实行院系自办食堂,而且各食堂的菜票不能互通使用。1980年5月,厦大开始对原有的膳食管理制度进行初步的改革,打破固定用膳点的旧框框,实行营业额计奖,统一使用饭菜票等办法。1981年下学期开始,食堂统一收归膳食科管理,全面铺开试行半企业化管理办法,各食堂饭菜票可以通用。1987年,纸质的饭菜票逐渐全面被塑料菜票所代替。1995年起,微机售饭系统,成为提高餐饮管理效率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
△80年代塑料菜票
而在厦大学子们年代感满满的回忆里,那些经典的食品和菜肴,更是对自己的校园生涯最好的注脚。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这所依山傍海的校园里,巴浪鱼就曾经是厦大学生的青春记忆,当时,巴浪鱼作为厦门的经济鱼类,是大家改善伙食的不二选择。直到现在,很多校友返校,到食堂吃怀旧饭,依然必点巴浪鱼。勤业馒头更是厦大的“网红”食品,它坚持用老面发酵,个大、松软又筋道,常常被一抢而空,有时不得不实行限购。简简单单的一日三餐,在这里被赋予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始终如一的经典滋味,也能承载大学生涯千变万化的情感。
能免费,更能珍惜
在物资紧缺的长汀时期,“免费米饭”便成为厦大食堂的标配。尽管当时肉、菜品种稀少,但学校食堂还保证了早上供应稀饭,午饭、晚饭供应米饭,并对学生不限量。2008年,学校又为学生实行米饭补贴的政策,即对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博士等免费提供米饭,延续了当年的这一优秀而温情的传统。
为学生提供免费米饭,更蕴含着学校的一片教育“用心”——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之心,在一视同仁的平等中蕴含着尊重之意,更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的节约意识。而厦大后勤集团,也努力让食堂成为同学们成长的“加油站”,开展食堂服务课堂、“排队日”活动等,将落实学校免费米饭政策与“光盘行动”结合起来,赋予其更多的“育人”功能。《央广新闻》还曾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宣传了厦大的这一创意举措。
免费米饭的福利,让厦大人更懂得珍惜。享受生活的现代观念与克制自律的传统美德就这样融为一体。
△珍惜粮食远离浪费
////
年夜饭,家的味道
让师生们倍感温馨的,还有厦大特色的年夜饭。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除夕大年夜食堂为广大师生提供食品供应和聚餐的习俗,当时的除夕大年夜,在游园晚会中开辟的食堂食品供应部,特别准备了各种包子类、甜点、面点、什锦卤味、美酒、水果等经济化的大众食品供应,前后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脱销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除夕围炉晚宴由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承办。除了年夜饭外,学校还为留校的学生免费提供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共三天的免费用餐,让留校学生高高兴兴,过个和谐快乐的春节。
有的年份,三校区几百桌年夜饭同时开席,堪称“超级年夜饭”,浓浓的年味不仅让这个“大家庭”有着别样的温馨,也让新年美好而特别。而随着厦大越来越国际化,年夜饭上的外国师生也越来越多,有人说,“厦门大学的年夜饭吃出了国际味。”
△热闹非凡的厦大年夜饭
超强台风中的郑重承诺
厦大餐饮,不止温暖你的胃,它更是家的味道,凝聚所有厦大人共同的情怀与记忆。2016年秋,“莫兰蒂”台风来袭后的那个清晨,校园一片狼藉,在同学们忐忑无助的时候,厦大食堂的LED显示屏的一段话鼓舞人心:“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在!”
台风过境,各校区餐厅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设备受损,彻夜抗台身心疲惫,还要面对断水断电的挑战,但厦大饮食服务中心牢记“为师生员工提供餐饮保障”的宗旨,启动应急预案,各餐厅在狂风暴雨的伴奏下,操起锅铲,唱响厨房协奏曲,为同样战斗在抗台一线的厦大人送上满满能量,为惶惶不安的学子们送上一份心安。
△台风无情人有情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在新的时代,厦大餐饮人,在校党委和后勤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辱使命,砥砺前行,正努力将厦大餐饮建设成为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而厦大的百年餐饮故事,也将继续谱写更加精彩和动人的篇章。
来源:厦门大学
< class="pgc-img">>月初秋之际
厦园迎新,热闹非凡
四方来客,齐聚厦园
四方食事,人间烟火
地处闽南的厦门大学
汇八方之味,聚中西美食
炒煮蒸炸,色味俱佳
八大菜系,一应俱全
今天,跟随小夏的镜头
看看开学第一周
厦大新同学们品尝了什么美味?
点击查看ta的盘中美食
郭微馨 from福建宁德
追随着姐姐的脚步考入厦大,郭微馨的第一选择是“姐姐力荐的”——沙茶面!厦大特制的沙茶汤底浓郁醇厚,配上煎蛋、牛肉、黄瓜,口感丰富,色味俱佳。
她对食堂报以百分百的信任和期待,用“随时随地满足味蕾”来形容对厦大食堂的第一印象。祝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能如同眼前的沙茶面,韧性十足、料头新鲜、多姿多彩!
点击查看ta的盘中美食
彭柏鑫 from福建泉州
从“半城烟火”的泉州赶来,彭柏鑫除了把猪排沙拉当做主食,还打卡了“网红”烘焙坊。作为甜点行家的他,对烘焙坊上新的每个品类都赞不绝口:“是可以和外面齐平的水准,而且价格还很便宜,以后会经常来的!”
愿炊烟暖暖、香甜满满的厦大餐饮,亦能在这四年里为他提供属于家乡的“人间烟火”。
点击查看ta的盘中美食
黄萍 from福建福州
电子科学系的研一新生黄萍来自福州,对食物比较保守的她在开学第一顿就“大胆”了一回,新鲜尝试了食堂二楼的牛肉面。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让这位初探面食王国的南方人感到十分满足。
黄萍对即将到来的科研生活不仅已经做好了基础的规划,还做足了心理准备。在繁忙的学习中,厦大食堂始终是学子们的“能量补给站”。
点击查看ta的盘中美食
邵仕兴 from辽宁大连
爱吃烧烤的东北男孩邵仕兴,对厦大的免费米饭充满了期待。
超出他期待的,还有和家乡接近的饭菜口感,性价比很高的用餐体验,良好的就餐环境,以及一点不手抖的食堂阿姨叔叔们!
点击查看ta的盘中美食
彭晨萱 from福建福州
思源餐厅里,彭晨萱和爸爸妈妈围桌而坐,其乐融融。这个来自福州的家庭,还是选择了百吃不厌的黄金搭档:福建拌面和沙县小吃。至于放在中间的蒸饺,则有特别的意味——彭晨萱最爱吃妈妈做的猪肉白菜水饺。
虽然挥别了小家,进入了厦大这个大家庭,但是厦大食堂,亦能将她思乡思亲的念想妥帖安放。
点击查看ta的盘中美食
俞思哲 from浙江宁波
来自浙江宁波的俞思哲早在进入厦园之前,就通过网络对厦大食堂进行了初步的了解。最终从广泛美食中脱颖而出,在这位小美食家心中拔得头筹的是卤肉饭。
有肉有菜有蛋,营养搭配均衡。酷似家乡味道却又有所不同的卤肉饭,成为了她在厦大尝试新美食、体验新生活、开辟新天地的钥匙。
点击查看ta的盘中美食
李煜 from山西大同
李煜和父母在翔安校区“最年轻”的思源餐厅里共进午餐。从面食之乡山西奔赴山海花园学府,从北到南的跨越着实带来诸多地域上的区别。“厦大的食堂比我期待中的好很多,今天就吃了家乡的刀削面。”
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大类的新生,他希望在一年后的大类分流中选择微电子方向,成为建设国家攻坚重点项目的年轻力量。
点击查看ta的盘中美食
潘幼亮 from菲律宾
远赴中国求学的菲律宾国际生潘幼亮,在看到物美价廉、方便舒适的厦大食堂后,她的脸上露出了欣喜舒心的笑容。
据潘幼亮介绍,菲律宾人爱吃炸物,口味也比较甜,“所以来到厦大食堂,看到这个炸鸡就很亲切,味道也很好!”
点击查看ta的盘中美食
周围 from上海
来自上海的周围,对厦大食堂的第一印象是:食堂的海带排骨汤又好喝价格又实惠,菜品丰富特别下饭。
有所准备的她,之前就已经在网上提前了解过厦大食堂,来到现场后她惊讶于不仅菜品“图文相符”,食堂的环境卫生也很不错,甚至工作人员都特别好,在打饭的时候会十分热情地跟她聊天。
在她看来,厦大食堂是物美价廉、补充能量,平时简单小聚,消除烦恼的好地方~
点击查看ta的盘中美食
蔡羊羽宇 from湖南
将学长学姐们的热情介绍拼拼凑凑,却始终无法将厦大食堂的全貌想象完全。百闻不如一见,新生蔡羊羽宇今天终于如愿体验了厦大食堂的美食,食堂的实惠和营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有些感冒,来自湖南、喜好重口的他特地挑选了清淡的砂锅面。开学第一顿,也是学会照顾自己的第一课。
等等!
厦园里的美食可不止这些!
更多美味,等你一一解锁!
#1
碳水快乐
一碗米线,一盘饺子,一个馒头
轻松开启多巴胺魔盒
碳水的快乐简单又直接
热气升腾时,生活都变得鲜活起来
#2
甜品留香
在任意的时间开启甜点时光
用香甜醇厚刺激味蕾
将松软绵滑留在唇间
一口下去,烦恼与焦虑统统往后靠
#3
肉食盛宴
事可以慢慢谈,肉必须趁热吃
焖、煮、煎、烤
每一块肉都有自己的归宿
肥瘦相间,汁水饱满
在厦园奔赴一场舌尖盛宴
千人千味,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胃
开学立个小目标
一一解锁厦园的所有美食
南光、勤业、竞丰、思源、北区......
三餐四季,所有美味都值得期待
思明校区 | 南光餐厅、勤业餐厅、芙蓉餐厅、东苑餐厅、凌云餐厅、海滨餐厅、海韵1期餐厅、海韵2期餐厅、海韵园餐厅 | |
翔安校区 | 竞丰餐厅、丰庭餐厅、芙蓉餐厅、思源餐厅 | |
漳州校区 | 北区餐厅、中区餐厅、南区餐厅 |
(厦门大学食堂分布表)
厦园烟火气,最抚学子心
在这里,品尝闽南美食
在这里,寻味家乡佳肴
在这里,感受舌尖旅行
“食”光美好,尽“膳”尽美
愿你在厦大好好吃饭,不止今天~
文: 詹海颖、刘蕴婕
图:刘学铜、赖旻琪、李书琦、陈兰馨、杜琼钰
高亦阳、黄萱、杨蔷薇、李张欣、杨雨萱
赵彤、王一高、樊桦、厦大官博
制图: 朱可可
排版: 楚贺迪
编辑: 史鹭佳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 class="pgc-img">>年厦大里,一饭一蔬、一粥一菜皆有渊源。《厦门大学餐饮百年》致力于用回忆、思念和"滋味"回顾厦大百年餐饮的历史和现状,其封面是手绘的厦大勤业餐厅。
晨报记者 许蔚菡
厦大百年校庆,文化唱大戏,纪念文集一部接一部,有写知名校友的,有赞颂老师的,有追忆名家的,满目生辉。其中,有一部书很独特也很草根——《厦门大学餐饮百年》于近日出版,致力于用回忆、思念和"滋味"回顾厦大百年餐饮的历史和现状,展示厦大餐饮文化,献礼厦大百年校庆。
书里有与陈嘉庚、林文庆、鲁迅、林语堂等"先生们"的奇妙邂逅,也有历代学子与厦大食堂光影流年的"久别重逢",还是毕业校友重返校园里的一份"美食攻略"。本书编撰者、知名饮食文化作家、闽菜专家许晓春说,这本书是献给母校的一封"美食情书"。
舌尖记忆 感受厦大另一面
记者获悉,写一本关于厦大餐饮的书,这个想法由厦大后勤集团于 2019 年年初提出。2019 年 5 月,图书编撰工作正式启动。许晓春说,本书筹备和征编、撰写工作前后历时近两年,在编写过程中查询了共计 3000 多万字资料和大量图片。同时,编撰人面对面采访了厦大老餐饮人、后勤集团老员工以及活跃在后勤餐饮一线的相关人士,实地考察调研校史纪念馆、旧食堂原址、现有三个校区的食堂,征集了在校学生对食堂和菜肴的感想和印象。
后勤集团还联合厦大出版社,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发布正式邀请函,征集回忆录。许晓春希望所有校友和在校同学能够通过"舌尖记忆",去感受厦大百年发展史的独特一面。
厦大餐饮 一百年温暖记忆
翻开书页,似乎一切关乎厦大的独特风味便飘逸而出,这也是时代的"风味"。
据介绍,这本书首次深入发掘鲁迅、林语堂、顾颉刚、陈衍等名人与厦大餐饮的渊源故事。比如,鲁迅虽然在厦大只待了短短 135 天,却留下了 1926 年的厦门美食地图;书里还有说出"爱情当点心,婚姻作饭吃"的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林家菜谱,包括红烧猪脚、清蒸螃蟹、炖鳗鱼、猪肝面线等。
该书更呈现了校主陈嘉庚和老校长林文庆、萨本栋、汪德耀等爱生如子、关爱厦大餐饮的感人故事。从校主陈嘉庚起,到各个年代的学校管理者都非常重视食堂的建设和学生的饮食,是他们将厦大人文精神烙印于最日常的一日三餐之中,使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难分彼此。
从最早的东西膳厅、东西厨房、女生厨房和教职工厨房建设,到芙蓉餐厅、丰庭餐厅、竞丰膳厅、侨生食堂、勤业餐厅等拔地而起,目前厦大的三个校区共有十四个餐厅。可以说,厦大食堂的建设过程变迁,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好的"吃饭场所",更影响了一代代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返校必点 菜肴里有旧时光
在厦大学子年代感满满的回忆里,那些经典的食品和菜肴是对校园生涯最好的注脚,每次返校都希望能再品尝一番。
比如,上世纪 80 年代,在这所依山傍海的校园里,巴浪鱼就曾是厦大学生的青春记忆。当时,巴浪鱼作为厦门的经济鱼类,是改善伙食的不二选择。在厦门渔业专家陈复授的回忆里,"有几年巴浪鱼很高产,吃不完就拿去晒,做鱼干。到处都在晒巴浪鱼,上弦操场也晒得满满的,空气中都是鱼腥味。"因此,巴浪鱼成为校友返校感受"厦大情怀"的标配。自 1986 级之后,1988 级、1989 级校友返校活动,都有到食堂吃怀旧饭、吃巴浪鱼的保留节目。
还有勤业馒头,不只在"校友圈",在厦门"吃货界"都是"网红"食品。因为它坚持用老面发酵,个大、松软又筋道,常常被一抢而空,有时不得不实行限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