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宋一程
餐观局出品
1993-2024,31年时间,并不是楠火锅真正的发展历程,而是张文浩与其母亲两代人的火锅创业历程。
在楠火锅成都太古里店请顾客免费吃七天火锅期间,张文浩独家接受了餐观局专访,并回顾两代人对火锅的创业、执念、点滴的一切… …
而在之前,很多人并不知道,张文浩是一个正宗的“火锅二代”,母亲曾在重庆经营了20多年的火锅店。靠着超级性价比,生意一直不错。楠火锅开出10几家店时,张文浩母亲一直不相信他一个不会做饭的人能把重庆火锅做成功。
直到今天,很多人很难想象楠火锅创始人是一个90后小青年,害羞、社恐、随意、互联网风… …都是他身上的标签,更有很多90后的特性。
张文浩身上的另一标签极其难得——专注。开第一家楠火锅前,为了在重庆这个火锅之城做出产品差异化,他连续吃了三个月火锅,每天最少吃一顿,有时吃两三顿,几乎吃遍了重庆大大小小有名的火锅。
靠着这份专注,他还研究互联网、短视频,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让楠火锅在重庆火锅红海中杀出圈。
如今,也是这份专注,经过一年的折腾,让他又有了一个新构想——楠火锅不仅要开出万店,还要靠着新计划、新模式打造更多万店品牌,而第一个万店计划的品牌已经落地。
< class="pgc-img">>图|来源张文浩个人短视频账号
01“火锅二代”的归宿
走进楠火锅位于成都市中心某写字楼的公司总部,与传统餐饮不同,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在工位、沙发、会议室、走廊紧张的忙碌着,有人正襟危坐,有人葛优躺,也有人不断穿梭。
这些朝气蓬勃的打工人,平均年龄也就20多岁,却支撑着楠火锅各个体系正常运转。
进入创始人张文浩办公室,一股浓重的烟味扑面而来,没有宽大的老板台,没有高档办公家具,各种陈列非常随意,办公桌也杂乱无章。
张文浩给人第一印象完全不像拥有近600家火锅门店的餐饮老板,更像是一个互联网大厂的技术流类型,穿着随意,举止随性,不会玩人情世故,连最基本的握手、寒暄都直接省略,甚至还会有些害羞、社恐。完全不像川渝地区会享受巴适生活的90后。
但讲起自己过往及创业经历,他却立刻换了一个状态,像刚从战场上凯旋的胜利者,激动、兴奋… …
张文浩是一个地道的重庆人,与其他吃火锅长大的重庆人不同,他从小就泡在母亲开的火锅店里,即吃火锅,也帮母亲打下手。这为以后创业种下了一颗情节的种子。
“母亲的火锅店虽然只有十几张桌子,生意却一直很好,除了口味不错,量大实惠也是成功的关键。”他回忆,“同等价位下,我妈妈都会把每个菜的量多加一些,坚持薄利多销”。
张母做生意的诚信与格局,让年幼的张文浩记忆深刻,也成为日后创业的原则之一。
毕业后,张文浩并没有循规蹈矩接替母亲的生意,做一个安分的“火锅二代”,总是想折腾折腾。只是,现实最喜欢给年轻人上课。
摆地摊卖服装是张文浩最早的生意,但因为沉浸于自嗨的认知里,很快就以失败草草收场。在后来尝试的一些小生意中,失败或白玩似乎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2012年前后,川渝地区房地产开始逐渐火热起来,不断失败的现实让张文浩穿上了西装,成为一名楼盘销售。不服输的他励志要成为一名销冠。
机会永远留给有充分准备的人。从开始时看不懂沙盘的东西南北,算不清公摊面积,甚至都不知道看客户衣着品牌,到后来每天坐着打打电话就可以卖出房子。张文浩用7年的时间成为名副其实的房产销售冠军。其中苦练了多少次话术,每天对着镜子练习了多少次表情,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付出的一切专注,都呈现在了工资卡上不断上涨数字中。
但是,一个成功的人永远不会甘于平庸。靠着销售赚到第一桶金的他始终认为,当老板、去创业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辞掉销售工作,张文浩再次开启了创业之路。这次不同的是,他认准了餐饮这条路,当年那颗情节的种子生根发芽了!
第一次餐饮创业,张文浩选择了自己爱吃的米线品类,直接开进成都繁华的写字楼楼下。从产品研发到现场制作,都亲历亲为。用他自己的话说,喜欢吃,更喜欢研究如何做出好吃的食物。
彼时的他还不明白,想做好餐饮生意或做成一个餐饮品牌,只懂产品是远远不够的。
几个月后,米线店的生意不温不火,好似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越来越多的营业额来自外卖,堂食几乎没有几个客人。这种场景,并不是张文浩想要的。“我想做一个餐饮品牌,想让大家来店里体验美食,认可我们的产品,不想变成一个外卖的档口。”
“不喜欢的事坚决不做,也是我原则之一。”谈起餐饮创业处女作,张文浩很认真。“那时我已经坚定认为餐饮是我想做的事,更笃定的想做一个品牌,但不是米线店的那种模式。”
退出米线品类后,张文浩从成都回到了重庆。复盘、反思、总结成了那时每天的必修课,主题只有一个——如何做出一个餐饮品牌。
02八张桌子杀出重围
在重庆闭门思考的日子里,张文浩偶尔去母亲的火锅店帮帮忙,也经常跟一群朋友出去耍。当然,吃火锅也是重庆人在一起耍时不能缺少的环节。
吃来吃去张文浩发现,重庆火锅不仅锅底大同小异,就连菜品也没啥太区别,毛肚、脑花、黄喉、贡菜… …翻来覆去就这些,偶尔一两家火锅店会有卤味作为小吃,也并无太多创新。而一些人吃完老火锅后的辛辣反应只能靠喝水或饮料来缓解的画面,也让他打了一个问号,为什么不能配一些解辣的产品呢?
为了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张文浩几乎走遍重庆大大小小的火锅店,连续三个月每天除了吃火锅就是火锅,最多的时候曾一天吃了三顿火锅,只想在重庆火锅创新上寻到一个结果。“那段时间吃火锅吃到看到火锅店招牌都想吐,尿酸都飙升到七八百。”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吃的方式考察火锅市场后,张文浩突发奇想,如果做一家年轻人喜欢的好吃的火锅店,为什么不能把重庆特有的卤味放进去呢?为什么不能加一些冰的甜品来解辣呢?如果再加上一些体验化的服务,是不是就能形成跟年轻顾客的互动呢?
确定了打破传统火锅禁锢的思路,张文浩立即着手干。通过不断请教一些老师傅和身边有创意的年轻人,他不仅自己研发出了特色牛油锅底,还学会了制做卤味的手艺。然而,他并没有把传统的卤味产品盲目照搬,而是研发了鸡爪等传统火锅不敢用的产品。还在一次偶然间看到台湾冰沙甜品很受年轻人喜欢,他果断的认为,这就是重庆火锅最好的解辣产品。
经过一两个月的反复测试,锅底、菜品、甜品等全部万事俱备,正在一起创业的几个小伙伴准备大干一场时,张文浩突然叫停了开店计划。在他看来,移动互联时代,餐饮行业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懂运营、营销这些,再好吃的美食也只能是开几家小店的生意。而他这次想做的是品牌。
为此,张文浩拿起手机,学习微博、抖音、点评等等社交平台玩法,又找了很多餐饮人学习运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他信心满满的宣布,开店计划正式开始。
“当时开第一家店时我们就凑了10多万,只能开在重庆南岸区一个老旧小区一层的两室一厅,连个正式商铺都不算“。张文浩回忆起首店,依然很兴奋。“因为是南岸区,本来想叫南火锅,后来觉得那个字不符合年轻人调性,就改成了楠。”
2018年,楠火锅第一家店在周密计划下开业,但营业额并没有计划的那么美好。“开业第一天,营业额只有800块钱”,有点出乎意料,但我对产品却非常有信心。“
张文浩立即把学到的网络玩法逐一施展出来,请网络达人探店做社交媒体传播只是基本操作。他甚至创意出除了近乎白嫖的营销策略。“当时我想请了一个上百万粉丝的网红,又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想:让她来店里亲手做一盘火锅菜,但又不用她发布视频,这样几千块钱应该可以搞定。”
结果显而易见。张文浩花了四千块钱请了一位百万粉丝网红,找了一群成本极低的KOL,让他们拍摄网红切菜摆盘的过程中,抓住年轻人心的羊群效应迅速在本地网络发酵,一夜之间楠火锅成了网红重庆网红。“用现在的词形容,这就是现象级流量”。
楠火锅第一家店营业额从每天几百元飙升到几万元,门外的空间不断被一张张加桌侵占,不想等位只有夜里十一二点去。一年后这个两室一厅的小店已经做到了1800万营业额,王炸产品卤鸡爪和冰沙甜品到底卖出过多少份,那时的张文浩自己也数不过来了!
就这样,一个90后的青年靠着在重庆卖重庆特色火锅,每个月不仅可以净赚几十万,还在火锅红海中杀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义重庆火锅。
03折戟成都 越战越勇
2019年,张文浩为了自己做了两个计划:再开一家店,把营业额做到2500万;重庆太小,想做品牌必须把楠火锅开出去。
第二家店的顺利开出,让2500万的营业额计划轻松实现。而走出重庆这件事却没那么容易。
同年,张文浩亲自跑到成都最繁华的宽窄巷子开出首店,生意虽然说得过去,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火爆。还没来及做出调整,疫情突然降临,开出重庆的计划几乎夭折。随后疫情缓冲期在成都逆势扩张的几家门店也都生意平平。不仅如此,管理半径的扩大和产品标准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把楠火锅做成品牌的似乎要落空了!
然而,机遇总是眷顾努力的人,张文浩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蜀大侠创始人江侠。
“江侠大哥把从事餐饮的运营、管理、组织架构、加盟体系、标准化流程等各个方面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教给我,并详细帮我策划如何楠火锅未来之路”。非常感谢大哥的帮助,他让我学会如何做好一个餐饮品牌。“
有了大佬的加持,张文浩带着楠火锅跑出了中国高铁速度,不再一味追求单打独斗,也学会了诸多合作模式。
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楠火锅版图不仅扩大到了大江南北,门店数量也快速开出几百家,黑天鹅事件中逆势跑出的一匹黑马。“很多加盟商甚至做到了几十倍的投资收益”。
当然,很多人把餐饮成功想象的异常简单,张文浩似乎也没能免俗。楠火锅高速扩张的两三年中,他一度自信的认为已经成功了!可2023一整年的时间,因为高速扩张,消费环境变化,管理半径困难,品质出现不稳定等情况,张文浩陷入了焦虑。
< class="pgc-img">>图|楠火锅供图
“去年我几乎都没来过办公室,只有重要的事情他们喊我才回来,但只要一回来,我就感觉非常压抑。”他说,“楠火锅一些加盟商没有赚到钱,产品品质出现的不稳定,包括个别地区的营收下滑等,这些都不是我想看到的。”
在外陆续游荡一年后,张文浩决定彻底改变楠火锅,从店型、产品、价格、服务、定位等全部做出革命性创新。“小店150平米一家人就可以,可能一天卖个小几千就能保住成本,牛肉全部改成鲜切,甚至可以低到9.9元一份,装修也用最简单的中国火锅元素”… …他告诉餐观局,只有这样,楠火锅才能穿越周期,才有可能向火锅万店进发。
随着新店模式开跑,楠火锅门店数量达到600家,年营收已达40亿。无论能否穿越周期,与母亲这位火锅前辈相比,属于“火锅二代”张文浩的火锅创业史才刚刚开始。模型虽需时间检验,但他的专注和初心却已经过时间检验。
未来,我们期待张文浩继续整活。
*转发或引用须表明来源于餐观局,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期看点
1、卤味三巨头亏损,火锅人可借鉴的3点
2、卤味小吃的困境对卤味火锅的影响
3、学习一个概念,“临界量”
第 1337 期
文 | 张冬
失落的卤味三巨头
进击的卤味火锅
随着各大餐饮品牌财报的披露,企业和行业的状况变得越发清晰。
前不久,绝味、周黑鸭和煌上煌相继发布财报,引来业内外高度关注,然而,卤味三巨头的数据却并不美好。
根据发布,2022年绝味食品净利润为2.2亿至2.6亿,同比下降73.49%至77.57%;周黑鸭全年净利润不低于2000万元,同比下降94%以上,营收下降20%左右;煌上煌全年扣非净利润仅为200万元至1200万元,同比下降89.78%至98.3%。
◎绝味部分产品
其实,最惨的煌上煌,早有跳水端倪,2021年,煌上煌的净利润就已下滑49%,率先入冬。
绝味下滑相对少的主因是逆势扩店和提价,为了自救,3月6日,绝味还准备赴港上市,计划冲击首家“A+H”卤味企业。
不过,事与愿违,在赴港公告发布后的5日里(3月7日-3月13日),绝味股价一直“跌跌不休”,截止3月14日收盘,绝味股价为47.1元/股,相比3月6日的51.21元/股,跌了近8%。
看来,投资者对绝味此举并不买账。
巨头困境如此,寻常街边卤味店的生意状况自然可想而知。由于轻投资、轻运营,卤味小吃店广受创业者和投资者关注,同时,卤味也存在产品单一、口味无特色、过度依赖配方、同质化等问题,根据中餐协发布的数据,卤味小吃店的倒闭率,在60%以上。
◎常见的各种卤味
与忧心忡忡的卤味小吃相比,卤味火锅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像最早入局的卤校长老火锅,疫情三年开了近200家店,还孵化了萍姐火锅20多家店;牛爽爽鲜卤牛肉火锅开店不到半年,就获千万融资;疫情之初起步的辣一坎卤味火锅冒菜,3年跑出160多家店;牛鼎旺鲜卤牛杂煲2021年至今,也开出了近百家店。
因为内卷,很多火锅品牌盯上了卤味,诸如卤猪蹄、卤鸡爪、卤牛筋、耙牛肉、卤肥肠……一盘盘码桌上,锅开之后,统统倒进去,卤味在沸腾的红油中翻滚,看着就馋。
◎凶残的大肘子
最近火热的大萱火锅更是凶残,直接端来卤肘子,一大坨肉倒锅里涮,卤香配着锅底香,蘸着小料吃,满嘴流油,香糯弹滑,令人直呼过瘾。
卤味小吃已到临界量
卤味火锅还有空间
为何卤味在小吃赛道的表现与火锅赛道的表现,会有如此差异?
此处,我们需要引入一个“临界量”的概念。
临界量是物理学术语,是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一旦超过这个量,就会引发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临界量不同于饱和,在商业中,临界量更像一种动态进程,而饱和更像一种静止状态,打个比方,1公里开3个海底捞,可能就要关1家,那么,1公里2个海底捞,就是临界量;1公里开5个蜜雪冰城,可能就得关2个,那么,1公里3个蜜雪冰城,就是临界量。
推而广之,比如一个2万人的社区,火锅店的临界量是12,那么,再多开,就得有人退出或者转行。(注:成都每万人拥有7.98家火锅店,居全国之首,火锅老板可根据当地情况大致估算临界量数值,另,《2023中国火锅经营发展报告》中也有此类数据统计,可供参考)
◎煌上煌卤味
同样,从结果上来看,卤味小吃赛道和某些卤味品牌,正逐渐滑向临界量,所以会出现少量关门、短暂亏损等情况,而一旦到达临界量,就会兵败如山倒,面临大肆倒闭的状况,诸如2016年的烤鱼倒闭潮、2017年的牛肉火锅倒闭潮、2021年的酸菜鱼倒闭潮,等等。
而卤味火锅,是从火锅中分化出的一个品类,市场空白大,远未到达临界量,所以仍能活得很好,也由此可见品类分化的趋势和力量。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临界量,像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网购app、社交app,刚开始都轰轰烈烈,创业者一腔孤勇地砸钱推广,到最后,基本都是一地鸡毛,原因在于,一方面,头部品牌占去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则是,同类型产品超出了临界量,入局者要想活下去,必须有大量资本支撑,撑到什么时候?撑到同行一批批死掉,直到恢复临界量以下为止。
◎火锅店中的卤味
所有的事物到了临界量,就必须完蛋?当然不是。
我们还需要引入一个“临界模型”的概念。
在商业行为中,当一个品类或者产品达到临界量时,企业就会逐渐进入“临界模型”——产品、工艺、管理和运营都变得落后、低效、繁琐和笨重,利润锐减、岌岌可危,此时,就需要一场刀尖向内的自我革命与救赎,像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索尼的“内部跳槽”、百雀羚的“国货转型”,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而一些聪明的品牌创始人看到了竞对和行业的痛点,从开始之初就避免了临界模型的困境,以至于一出手就是爆店,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像大芊金、朱光玉、吼堂、李与白、五里关、大萱等等,皆是如此(熟悉波特五力模型的老板可自行拆解,在此不再展开)。
◎以卤味为利器进行内卷
所以,你会看到火锅行业越来越卷,卷的过程,既是一个“对抗熵增”的过程(熵增会使一个企业走向无序和混乱),也是一个“对抗临界模型困境”的过程。
在卤味火锅中,卤校长无疑是个聪明的品牌,其在品类尚未达到临界量的时候就开始内卷,无形中延长了品牌进入临界模型的时间,所以,你会发现,卤校长不仅卤味技高一筹,甜饮品也做得非常出圈。
< class="pgc-img">>从卤味到火锅
餐饮人的3点启示
实际上,卤味与火锅虽属不同赛道,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卤味的卤汤和火锅的汤底,都是复合口味,都是熬煮出食材来,本质工艺相同,老汤与底料,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认知度广,无需市场教育。从时间上看,卤味约诞生于战国时期,古书《华阳国志》记载当时的民俗,“尚滋味,好辛香”、“鱼盐、茶蜜、丹椒”等,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岩盐和花椒制造卤水;火锅的起源,一说三国时期,一说东汉,历时也有千年之久。
经过一千多年的市场教育,卤味与火锅早已深入民心。
◎某火锅店产品一角
第三,两者性价比都很高。几块钱、十几块钱就能吃到好几种卤味,稍微再多加些钱,就多了一盘待客的菜,省事省时又美味;同样100块钱,吃中餐炒菜可能就两三道,但在火锅店,肯定远高于这个数,这也是很多年轻人选择火锅的主要原因。
最后,二者容易标准化,可复制程度高,容易连锁。
卤味小吃店用工少、占地小、模式轻、好运营,所以易复制,且跑得很快。
像绝味食品,截止2022上半年,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市场,绝味食品在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总数是14921家,净增长1207家,一天3.3家,这也是绝味跑向临界量的主因。
按此推论,如果现在的绝味不进行全方位的“内部革命”(用“内部改革”来形容,显然力度不够),而是想通过多开店或“带病上市”的方式来续命,无疑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只会加速到达临界量,另外,由于绝味体量太大,“革命”困难重重,到那时再动刀子,怕是回天乏术。
◎火锅行业中的封神甜品
同样,茶饮店、甜品店模型因为小而轻,更容易跑通,而一旦跑通,也会很快扩张,如有资本加持,速度会更快,当然,如果创始人没有战略定力,任由企业狂奔,则很容易到达临界量,从而进入临界模型的困境。
说回火锅,火锅由于店大、成本高,其扩张速度远不及卤味小吃店和甜饮品店,站到临界量的角度来看,这反而是件好事——火锅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打磨门店模型和优化流程,有足够的时间去对抗熵增和进行内卷。
◎无法想象这是火锅产品
卤味小吃的短暂失利,对卤味火锅影响不大,但结果却对火锅人有很多启示。
第一、品牌不要走直线式扩张路线,而应是螺旋式的迭代扩张,目的是不断延长临界量到达的时间。
第二、开新店之前,做好市场调研,选址要选在临界量以内的位置,你需要关注客流与餐饮品类的链接情况。
第三、不可矫枉过正,为延长临界量的到达时间,而创造一些莫名其妙、没有认知的品类,因为这需要投放大量时间和资金去教育市场,而顾客还有可能不认。
写在最后
历史书上常写,当一个朝代临近结束时,会生出很多乱象。
比如,奸臣当道(管理不善)、民不聊生(产品落后)、机构臃肿(工艺低效)、国库空虚(利润巨损),再加上水灾、旱灾或虫灾(恶劣环境),朝代就会走向灭亡。
人们往往称之“气数已尽”,实质上,是这个王朝到了“临界量”。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力挽狂澜的猛人,诸如管仲、霍光、谢安、郭子仪、张居正等等,他们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延长了王朝到达临界量的时间。
吾辈难比历史英杰,唯有不断修炼和成长、努力卷着向前走,才有一线生机。
< class="pgc-img">>味火锅火了。
上周,明星陈赫开的贤合庄卤味火锅,郑州2店睿海中心店开张,声势浩大,请来了诸多明星助阵,抖音上更是铺天盖地的粉丝打卡小视频。
去年至今,市场上新冒出了数百家卤味火锅。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只川渝地区就有几百家含辣卤产品的火锅店。
卤味火锅的现在市场表现到底怎么样?还能火多久?
第 581 期
文:小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1
大佬纷纷抢滩
卤味火锅火了
2018年,卤味火锅在重庆萌芽,2019年,快速发展,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扩散。
现如今,卤味火锅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火锅细分品类。这其中,不乏许多重量级玩家:
较早入局卤味火锅的,要属“卤校长老火锅”,只在重庆就有十几家店,走“火锅+卤味+无限量甜品”的模式,刷屏抖音、小红书;
去年,明星陈赫也在成都开了“贤合庄卤味火锅”,背后由谭鸭血团队操盘,一度风靡全国,创下排队1998桌的记录、4个月开出门店100+;
香天下孵化了一个名为“小香卤王”的卤味品牌,以明档口的形式在香天下门店呈现,俗称店中店;
其他火锅品牌,也都“跟风”加码,在门店上新卤味作为特色新品。
比如珮姐老火锅推出了卤凤爪、卤肥肠;爸爸炒料的招牌菜“牛排骨”也是卤制过的;近日,巴奴在郑州概念店上新了牛杂类热卤。
▲一些知名火锅品牌,都开始上新卤味产品。
>根据大众点评网收录的门店资料,餐见君做了一个卤味火锅专门店的简单盘点(部分)。
▲卤味为核心定位的火锅品牌(据不完全统计)
>从产品品类来说,最受欢迎的菜品,集中在辣卤鸡爪、猪蹄、肥肠这样的荤卤上,这跟卤菜单品的消费习惯是高度吻合的,符合大众口味。
从产品卖点来看,各大品牌几乎都打出了“现卤”的口号,代表新鲜健康。
从呈现方式上,卤味菜品几乎都是小份装,多数门店用竹制笼屉替代普通碗碟,很接地气。
比如贤合庄设有卤味小推车,在餐厅大堂敲锣叫卖,顾客随叫随停,现捞现剪。
▲贤合庄门店的卤味小推车
>从客单价来看,平均在70~80元之间,走的是中低端路线。瞄准大众消费。
从模式来看,大多数辣卤火锅店,还是传统的重庆火锅风格,门店装修偏市井风,在店内设置卤菜窗口和摆台,多采用明厨亮灶的陈列方式,让顾客一进门就能看到师傅在现卤、切配和装盘,场景体验感较强。
02
卤味和火锅的CP组合,为何能出圈?
卤味和火锅的CP组合,为何能引起那么大的风波?细挖之后,餐见君发现,卤味火锅爆发有其必然点:
火锅细分品类崛起,头部品牌带动
川渝火锅吃的太多了,消费者就会想有点不一样的,追求新鲜、特色。
尤其在川渝地区,麻辣火锅高度垄断的市场,反而一些其他类别火锅机会来了。细数一下,这两年,继潮汕牛肉火锅之后,开始流行猪肚鸡、花胶鸡、牛排火锅等。
创业有一个概念,如果别人做90分,你做95分,改天有人会做到100分,所以应该换一个赛道,重新去定义一个消费场景,提供给消费者不一样的价值。
而卤味和火锅的结合,恰好突破了消费者的固有认知,而且它属于有料锅底的一种,实惠,吃法新颖。“烟火气”、“零添加”也是营销关键词。
▲卤校长店内的明档
>一位资深餐饮研究人士说,“明显能看到头部品牌起到教育市场的作用,比如卤校长、贤和庄的火爆,把卤味火锅的热度带起来了。”(相关阅读:探店 | 一度排1998桌,4个月开店100+,这个火锅“新贵”凭什么?)
“新鲜现卤”的消费需求爆发
火锅和卤味都是历史悠久的品类。
卤味从战国时期一直流传至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卤味。
不过,在2010年之前的传统卤味,大多是一次卤够一周或者半个月;近两年,市场开始出现“现卤”这一新品类,基于可见的优势和消费相应,“现卤”品类的门店数,也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
之后,卤味现捞也“跨行”进入火锅行业。我们所说的卤味火锅,以川卤为主,飘在上面的红油是其灵魂。本身兼具“辣”属性,拥有川式火锅的底层基因,与火锅搭配也最为合适。
如今的卤味火锅,大多会在牛油火锅底料的基础上,倒入适量的老卤水,使锅底味觉的维度拓宽,更加入味。
卤味品具有强烈的新零售属性
疫情加速了餐饮新零售进程,而卤味很适合做新零售,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既可以做正儿八经的主菜,涮着吃,也可以做模式较轻的街头小吃、零食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成为不少餐企新零售的发力品类。
03
卤味火锅能火多久?
前景被看好,但同时槽点也多
综上所述,卤味与火锅的CP组合,有天然优势,短短两年,就有近千家门店加入辣卤的大军,也就不足为奇。
在采访中,多数火锅老板也表示,看好卤味火锅的发展前景。
有业内人士表示,传统卤味基本以家庭消费者,或者夜宵场景为主;而现卤的门店客群会明显年轻化,把卤味搬进店里,确实增强了火锅店的消费体验和场景体验。
当消费者从习惯传统的卤味,到初次体验新鲜现卤时,那一瞬间起码是有惊喜点的,有了惊喜点,也带动了品类的消费力和消费频次。
也有一些老板认为,限制卤味火锅发展的因素也很明显:
1
易饱腹,影响其他涮菜的点单率
有的火锅店将卤味作为核心卖点,如贤合庄、卤校长等;有的仅做为一个系列新品;卤味在不同火锅店所表现的功能不同。
但并不是所有火锅店都适合与卤味结合。
“对于普通火锅店,将卤味作为核心卖点,在顾客端长期吸引力不足。”
豆捞坊创始人苑嘉益认为,还是要考虑品类的匹配度,比如豆捞坊本身是以牛肉为特色,无论是在供应链、还是品类关联度方面,上卤味的优势都很明显。以特色新品的方式推出,常规保留2款销量毛利适中的,小份制售卖。
朱全也持类似看法,他举例说,卤味基本上是卤牛肉、卤牛排等这些硬菜,顾客容易饱腹,影响其他特色涮品,比如毛肚等的点单率,相应的客单也很难提高。
2
“现卤”成本高,流程复杂
需要注意的是,体验提升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个成本一般也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相比较传统卤味,成本低的特点,现卤则要面临成本高、产品浪费、设备以及流程上的复杂性与操作的不可控性。
卤校长老火锅创始人陈宇森表示,现卤还要考虑后厨的整体布局、技术大厨的操作水平,这些硬性条件。即视觉效果和产品口感的双重投入。
香天下朱全举了个例子,一斤生肉卤出来只有几两成品,成本高定价又不能太高,所以没什么利润。
加之猪肉涨价凶猛,如何解决成本高是难题。
3
卤味火锅越吃越“咸腻”,如何中和?
一位资深餐饮人士认为,辣卤火锅能否走的久,还是要看市场检验,以及这个品类的创新程度。比如在菜品形式上、吃法上的创新。
因为消费者对品类原有的惊喜点,会随着多次体验而逐渐下滑,最终沦为平常。
“卤味火锅越吃越咸、越吃越腻是主要槽点。”卤校长老火锅创始人陈宇森说道,关键是如何找到卤味与锅底之间的黄金平衡点,需要反复试错,创新思路。
一旦这个品类表现不佳,用户会立马流失。这也是传统品类在创新之后的阶段性窘境。
写在最后
火锅业内很多创新产品,都是川渝火锅的补充消费业态,是细分市场生意。
是否匹配大众消费者习惯,需要深入调查和验证,不能看到在别的地方很火爆,就盲目复制到门店。
归根到底,品牌之间比拼的还是商业模式、组织力等,在产品创新上都是相互借鉴。
统筹|语嫣 视觉丨马亚丹
商务合作|18637183183(同微信)
文章转载丨txg1333383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