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女生在瑞幸兼职的一天。
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通过瑞幸咖啡师认证了,也意味着兼职时薪会上调。虽然不多,但好歹也算是入门了。咖啡师认证需要拍一个做饮品的完整视频,有没有小伙伴能看出我这是做的什么饮料吗?
通过这几天的早班锻炼加上下班后记咖啡配方,现在的我做单速度比之前好很多。上完今天的早班,这周班次算是上完了。我在的门店属于人员饱和,所以排的班时不多,算下来兼职工资只够基本开销。如果大家要多赚钱,还是干瑞幸全职或者其他工作,不建议和我一样做兼职。
< class="pgc-img">>自从干这个兼职后,平时基本不喝咖啡的我只要上班就会整上一杯,一整个不喝白不喝。赶上同事请喝奶茶,来了杯一点点波霸奶茶,爱吃里面的珍珠,不过今日糖分已超标。
前两天看到一篇帖子,讨论的话题是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家里催婚,身边朋友也在不断结婚,自己变得很焦虑。其中一个高评是这样说的:26岁的我依旧在寻找自己的路上,不仅仅26,甚至有人30岁都在寻找自己的路上。当年龄过了20,生命就像开了加速器,有人结婚,有人生娃,那个一觉睡到自然醒,等着吃父母做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 class="pgc-img">>我也曾以为我的二十几岁工作稳定,收入可观,会和喜欢的人去看山海,看落日余晖。相反像我一样的普通人需要去考虑生活的柴米油盐,会为了所谓的碎银几两四处奔波,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路上。
现在的年轻人,都靠奶茶续命。”
心情不好,来一杯奶茶。
朋友聚会,来一杯奶茶。
春困秋乏,来一杯奶茶。
好像对年轻人来说,奶茶就是万能解药。
在大街小巷,我们常常看到奶茶店的门口,排起长队。
甚至,现在连买奶茶这件事,都有专门的黄牛。
< class="pgc-img">>有的女孩,可以为了一杯奶茶,排上6小时都不嫌久。
< class="pgc-img">>这种狂热,似乎一点都不亚于年轻人追星。
他们喝奶茶成瘾。
而这种上瘾心理,却成为了一些黑心商家作恶的资本!
看到下面两张图片,不知你会作何感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奶茶中喝到苍蝇”,这是知乎网友们的亲身体验。
有些人在喝珍珠奶茶时,感觉吸到珍珠不对劲。
当他拿起来一看,的确吓了一跳。
原来自己刚刚嚼得竟然是只死苍蝇。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你或许会说,这只是例外。
那就大错特错了。
奶茶店的食品卫生安全,一直令人堪忧。
曾经,就有记者卧底在北京一家名为甘茶度的奶茶店。
不探不知道,一探吓一跳。
大众以为的纯鲜水果汁,其实暗藏猫腻。
为了节省成本,他们会用发烂发臭的水果直接榨汁。
当然,其中也会掺杂一点点完好的水果,防止被顾客察觉。
< class="pgc-img">>他们口头上打出的招牌是“纯新鲜果汁”。
但私底下,连冲洗完榨汁机的水,都要加进去。
< class="pgc-img">>在店里,用臭水果做奶茶,似乎也成了件公开的事情。
店长不让扔,因为怕浪费。
没有卖完的西瓜,接着卖。
哪怕大热天,水果很容易变质,也自有妙招——
“放冰箱里去去味,再拿出来卖”。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而店里储备的原材料仓库,香蕉发烂发臭,可以挤出水。
第二天,却照样被放到榨汁机里,美其名曰“香蕉牛奶汁”,还是给卖了出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水果板上遗留下的水果渣,他们徒手扫到顾客购买的果汁里。
简直恶心到连他们自己都看不下去。
< class="pgc-img">>很多时候,我们把外面的果汁、奶茶当作白开水一样去喝。
傻傻的以为自己就间接补充了维生素ABC。
殊不知,这些东西却在无形中损害着我们的身体。
正如人民日报所质问的那样:“这到底喝的是甘茶度还是泔水?”
< class="pgc-img">>就在前不久,某知名奶茶店里,就被查出作为原料的水果腐烂。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大家最爱的珍珠,也被一些商家放在和拖厕所的拖把一起的地方。
< class="pgc-img">>他们肆无忌惮的用装奶茶的桶洗抹布。
< class="pgc-img">>向顾客出售已经发霉的布丁。
< class="pgc-img">>不少大学生去奶茶店兼职后,纷纷说出了“打死我也不喝奶茶”的心声。
为什么呢?
看看这张图,你就懂了。
< class="pgc-img">>这是重庆某大学生在奶茶店兼职时拍到的厕所。
你可以想象一下,奶茶店的厕所都是如此不能入眼,那这家的奶茶真的会干净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位大学生的爆料中,记者得知,该店用的材料全部都是三无过期产品。
首先,是一大麻袋的植脂末,俗称“奶精末”。
< class="pgc-img">>用奶精而不用鲜奶做奶茶,这已经成为了奶茶行业公开的秘密。
你以为越香浓的奶茶,就是牛奶越好吗?
其实是奶精放得越多。
商家都说:“十杯鲜奶的味道,也赶不上一勺奶精来得香浓”。
这就是商家们所追求的好的口感。
其次,该店用的淡奶已经过期半年。
< class="pgc-img">>当然,不止淡奶,还有各类添加在奶茶中的果酱,通通都过期了。
< class="pgc-img">>事件一经曝出,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 class="pgc-img">>很多人说:“这真的是我视为生命源泉的奶茶吗?”
不得不告诉你一个很恐怖的事实———-
“你每天在吃喝的食物,其实这些食物每天也在吃你。”
当然,最令人发指的,还是那些无良商家。
他们很多都是无证经营。
让员工买个健康证就上手做奶茶。
丝毫不关心这样做是否会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后果。
在食品行业来说,这无疑犯了大忌。
另外,很多商家为了追求暴利。
会花十几元买一袋奶精,然后调出70杯奶茶。
再循环利用最便宜的茶叶。
这样,一杯廉价的奶茶就能以翻倍的价格卖出。
< class="pgc-img">>有人说,商人追本逐利是正确的。
可这真的对吗?
他们将消费者的生命踩在脚底下。
背后牺牲的,是他们的信任。
损害的,是他们的健康。
我也曾是个奶茶重度上瘾者。
一天一杯,是我的日常。
但直到某次喝完奶茶,我腹泻不止,腹痛到昏厥。
朋友把我送到医院后,医生称我是“食物中毒”。
我才渐渐对奶茶生出了一种恐惧。
后来才知道,某些黑心商家在奶茶中会添加一种“日落黄”的东西。
< class="pgc-img">>这种人工合成色素,就会引发慢性中毒。
在食品管理局的检查标准里,这是不得使用的,哪怕一滴都不行。
< class="pgc-img">>但又有多少商家,会为了消费者的健康而牺牲所谓的“口感”呢?
一旦失去口感,他们的奶茶就会遇到销售瓶颈。
因此,两方一权衡,大多数商家都会抱着侥幸心理选择后者。
在近几年,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喝奶茶而差点危及生命的年轻人。
前段时间的90后女孩小王,一天一杯奶茶,把自己喝进了ICU。
整整抢救了26个小时,才脱离生命危险。
< class="pgc-img">>还有一位14岁少女。
5天前喝下一杯珍珠奶茶,5天后就进了医院急诊。
当医生给她做了相关检查后,彻底震惊了。
她的肠胃里凝结了大量珍珠。
5天里,她吃不下饭,排不出便,脸色十分难看。
而罪魁祸首,就是无良商家。
珍珠本身就是纯添加剂制成的东西。
他们为了让珍珠更加Q弹,还在里面添加了大量胶类物质。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消费者肠道堵塞,严重者可致命。
有记者也探访过一些珍珠的批发厂。
场面不堪入目。
当记者问批发商:“这些珍珠真的能吃吗?”
他们毫不在乎地说道:
“珍珠这个东西,说白了吧,咱们做这个产品,主要就是别让人家生病,或者是什么都可以。”
“有的珍珠是淀粉做的,有的是芋头,还有的就真不知道了。”
< class="pgc-img">>这些黑心商家的言外之意,简直让人背脊发凉。
或许有人会问:
难道市场监督管理局都不管管这些黑心商家的吗?
其实,他们一直有在行动。
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发布了——
《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通知》。
不论是食材的新鲜,还是从业人员的健康,里面都有明文规定。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可现状却依旧令人寒心。
无良商家们仍抱着侥幸的心理,继续做着违背良心的买卖。
他们对脏乱差的食品加工环境,置之不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为降低成本,他们依旧使用着发烂的食材。
< class="pgc-img">>奶茶店内,小强到处光顾。
< class="pgc-img">>所以,哪怕监管再严,也总会有一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这些年,茶饮店的卫生状况直线下滑。
商家们面对原料、租金上涨等不可控因素,纷纷产生了“赚钱比标准”更重要的想法。
他们忘记了市场准则。
忘记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信任。
也忘记了中国是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家。
在如今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我们开始担忧起最基本的“吃”。
我们深知,这绝不是贫穷所致。
而是越来越多商家诚信的缺失,越来越多人良心的缺失。
我们不得不生活在饮食不健康的恐惧当中。
为了蝇头小利,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以身试法。
眼前的利益,固然能令人心动。
但黑心的无良商家,你们是否想过,未来等待你的又会是怎样巨大的惩罚呢?
最后,转发起来,一起劝告所有的商家,重拾自己做人的底线。
保诚信,
守良心,
合法规。
也相信,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走得远,变得强。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摄制:央广网记者王勇生
央广网北京3月15日消息(记者王晶 梁爽 王勇生)数据显示,近三成“90后”“00后”消费者每月花400元喝新式茶饮,由此也催生出了千亿级的现制饮品市场规模。
在这背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奶茶对健康的影响。日前,央广网记者在北京、郑州多家奶茶店走访调查,并抽取相应比例奶茶样品进行检测。调查发现,市面上不少大众熟知的品牌存在“无糖”奶茶仍有糖、用奶精混淆鲜奶、含有咖啡因未提示特殊人群等现象。
此次参与试验的奶茶来自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鹿角巷、喜茶、奈雪的茶6个品牌,检测指标涉及总糖、咖啡因、蛋白质、脂肪等8项指标。因现制现售饮品并没有相应“国标”,本次实验采用多地消保委奶茶检测使用的“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
本次比较实验样本(注:奶茶中涉及的总糖、咖啡因、蛋白质、脂肪等8项指标检测结果均来自河南聚谷检测。其中,咖啡因、蛋白质指标参照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本次比较试验结果仅对所购买的产品负责,不代表同品牌不同批次、不同规格产品的质量状况。)(制图:央广网记者王勇生)
8杯奶茶含糖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无糖”奶茶是否真的无糖?
实测鹿角巷“无糖”奶茶含糖22克
随着人们不断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糖、少糖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
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奶茶店店员都表示可以做“无糖”奶茶,还有部分店员默认“无糖”就是“不另外加糖”。另外,在外卖平台,部分奶茶品牌“甜度”一栏也有“无糖”“零糖”选项。
“无糖”是否绝对零糖?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即0.5克)。
但从检测结果看,并没有符合标准的“无糖”奶茶,所有检测样品均含有总糖。其中,甜度为“无”的一杯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含糖22g,远高于上述“无糖”标准。
记者关注到,2018年6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提到,产品宣传中使用“无糖”“低脂”“鲜奶”“现切水果”等内容的,要与实际相符。
有奶茶店店员告诉记者,“无糖”奶茶是指制作过程“不另外加糖”,但奶茶中物料本身可能含糖。对于一些只能食用无糖食物的特殊人群,“无糖”的宣传是否会对其产生误导作用?
“设置或标注‘无糖’选项,就必须保证产品真的达到无糖标准,否则就涉嫌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甚至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以依据消法或食品安全法要求惩罚性赔偿。”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外卖平台上,鹿角巷、CoCo都可、喜茶(顺序从左到右)均有“无糖”“零糖”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全糖、少糖、半糖、三分糖、不另外加糖......类似这样的甜度分类,在奶茶店里很常见。但当记者问及这些甜度是否对应具体含糖量时,店员要么称“差别不大”,要么告诉记者“以消费者口感判断”。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样模糊的甜度分类,几乎已经成为奶茶市场上甜度的“现行标准”。
“这已经是行业的一个潜规则。”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细分的甜度标准看上去好像很专业,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但事实上,甜度到底是七分还是五分,很难凭口感判断,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已。
而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而检测结果显示,一杯一点点波霸奶茶正常糖就含糖35.5g,一杯米芝莲港式现拉丝袜奶茶常规糖含糖26.5g。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黄越告诉央广网记者,从检测结果看,所有被检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普遍较低,从侧面反映出牛奶成分含量较低,所以这次实验可以将测得总糖近似看待为添加糖,从膳食指南的建议来看,可以认为是含糖量较大。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中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王思露表示,市售奶茶之所以好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含有较多的糖类物质,而饮用过多的奶茶就会摄入较多的糖类物质,糖摄入越多,机体患肥胖、高血糖、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奶精混淆鲜奶
CoCo都可、一点点等被测奶茶蛋白质含量均偏低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商家打起擦边球,在菜单上模糊概念,将鲜奶与奶精(植脂末)制作的奶茶混为一谈,使消费者误以为其产品均为牛奶制成。另外,目前市售现制奶茶包装杯上,均没有标注任何营养成分表,消费者无法了解一杯奶茶到底包含什么成分、多少成分。
其中,记者走访北京丰台、西城等地包括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等数十家市面上常见的奶茶店,多数店主对奶茶中的牛奶成分“含糊其辞”。2月24日,在CoCo都可北京丰台永旺梦乐城店,记者看到,有三四个人在排队购买奶茶。当记者问及奶茶成分时,一位店员指着柜台上放着的两箱物料明确地说:“成分全是牛奶。”记者看到,物料箱上写道:“乳源纯正、安心美味”。随后,当人流散去,记者反复询问是否全部品类均使用牛奶时,对方又称:菜单上第一排用的牛奶,别的不是。
记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方式,购买了包括CoCo都可在内的6家品牌奶茶店8款现制奶茶,通过检测发现,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普遍不足。其中,一杯市售500克CoCo珍珠奶茶、一点点波霸奶茶、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三款奶茶蛋白质含量均不超过2克。上述品牌检测含量是否合理?王思露解释道:“我们国家对液体奶茶中的蛋白质没有限量标准,特别是‘现做饮品’。若据我国GB/T 21733-2008《茶饮料》参考,蛋白质含量标准不得低于0.5g/100g。”
那么,根据实验结果,一点点、CoCo都可、鹿角巷均未达到以上标准。
8款奶茶蛋白质、脂肪含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某奶茶品牌加盟店兼职人员告诉记者:“都要加奶精(植脂末)勾兑的,这样喝起来更顺滑,不然就没有奶茶味了。”
为了解其他奶茶企业的制作方法,记者以加盟为由,咨询某电商平台上一家售卖“一点点”饮品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对方称用奶精代替牛奶,成本就低了,每杯奶茶的利润可达60%左右。“不会被发现的,都这么弄。”该人士称。
陈音江表示,食品标识应当标注食品的成分或者配料清单,不标注食品成分和配料清单,或者出现用奶精混淆鲜奶的情况,明显违反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从健康角度,王思露则解释道,植脂末主要是植物油人工氢化制作而成,它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认知障碍症的风险,或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等。
米芝莲咖啡因含量最高
多款奶茶含有咖啡因未提示特殊人群
记者走访还发现,与瓶装饮料不同的是,目前市面上多数现制现售奶茶在外包装上均没有任何配料信息或者营养标签信息。
以咖啡因为例,抽检中,记者发现,Coco珍珠奶茶、一点点波霸奶茶、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等全部被检奶茶中均检测出了咖啡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南郑州与北京分别购买的米芝莲港式现拉丝袜奶茶,其检测结果均显示咖啡因含量最高,分别达795mg/kg、728mg/kg。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根据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为了保证包装类调味茶饮料(包括奶茶)中“茶”的成分,标准要求咖啡因含量不得低于35mg/kg,但未设上限。此外,王思露分析称,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认为,健康成年人单次摄入200毫克、全天摄入400毫克咖啡因不会引发安全问题,但单次摄入咖啡因超过500毫克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大量摄入咖啡因会导致焦虑、不安和失眠。
“任何物质抛开剂量后看待毒性,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于奶茶同样如此。”王思露谈到。
8款奶茶咖啡因含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并不知情。记者走访的包括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等多家店铺中,均未在门店、商品包装的显著位置给出类似“奶茶含有咖啡因,老人、儿童、孕妇不建议过量饮用”的“温馨提示”。
王思露称:“孕妇每日咖啡因的摄入量不得超过200毫克,否则可能会危害胎儿健康。对于儿童等特殊阶段人群,应该刻意拒绝或严格限量。”
2月25日,央广网记者就咖啡因含量明显较高的问题致电本次检测购买样品的米芝莲河南郑州某店,店员称,没有任何咖啡因,但里面纯茶浓度特别高,晚上购买会提醒顾客影响睡眠等。而对于咖啡因含量超过700mg/kg,米芝莲官方客服回应记者称:“直营店会提醒的,但北京和河南地区都是加盟店,没提醒孕妇等群体的话,那问题出在具体门店上,今后检查会敦促他们。”
现制奶茶标准缺失
专家呼吁尽快出台奶茶“国标”
受访专家认为,现制奶茶的种种现状,根源在于行业标准缺失,建议进一步细化有关奶茶行业标准和监管细则,呼吁尽快出台国家标准。
记者关注到,目前使用的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于2008年出台,将茶饮料分为茶饮料、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等三类,并对一些茶饮料的理化指标进行了规定。记者还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查询获悉,上述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因此,对于市面上奶茶成分到底应该遵循何种理化指标,目前没有判断标准。
《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会突破1100亿元。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奶茶行业,陈音江认为,确实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定,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就在近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了部分奶茶店,结果全部存在操作不规范问题。在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看来,这样的“团灭”结果既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朱丹蓬称,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奶茶已经进入了细分赛道,价格从几块到几十块钱不等,这也就说明成本、食材选取上肯定有区别。而且目前对奶茶成分构成没有国家标准,所以企业的操作空间就比较大一些。
朱丹蓬表示,市场监管部门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执法,主要检查奶茶店卫生这一块,但是从奶茶本身的理化指标这块,还没有处罚依据。
“目前奶茶行业监管主要还是依据食品安全法以及有关食品安全标准。”陈音江说,奶茶行业经营主体分布广泛,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够强、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也亟待加强。
陈音江建议,进一步细化有关奶茶行业标准和监管细则。同时,奶茶企业不能只顾策划网红营销,吸引消费者眼球,而要把精力和成本花在提升产品质量上。朱丹蓬呼吁,尽快出台奶茶行业相应国家标准,让现制奶茶标准缺失的情况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