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年6月12日,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开播,剧中的好兄弟茶餐厅用一道道新鲜出炉的美食勾起了观众的食欲,也通过茶餐厅伙计的人生经历勾勒出市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用一道道新鲜出炉的美食勾起了观众的食欲。/《狮子山下的故事》
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港式茶餐厅,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在香港,茶餐厅是人们共享时代记忆的小小公共空间,也是三教九流的故事发生交集的地方,几乎每一部经典港剧中都能找到茶餐厅的身影。
正因如此,大熔炉般的茶餐厅,一定程度上是香港这座城市的缩影。
香港专栏作家马家辉认为,香港的文化是茶餐厅文化:“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把世界宇宙包罗在碗筷刀叉之间,是具体而微的全球化象征。”
回归这25年来,香港文化对内地的影响也逐渐加深。港式茶餐厅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它们一路北上,走进了更多内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从陌生到熟悉,从新奇到平常,茶餐厅也在内地经历了爆发和落寞的浮浮沉沉。而如今,随着市场优胜劣汰的大洗牌和内地餐饮人对茶餐厅文化的创新,一波茶餐厅翻红热潮正在到来。
人人都爱茶餐厅
茶餐厅对于香港有多重要?首先,我们从数量上就可以感受得到。
在大众点评搜索香港地区的茶餐厅,你能得到超过7200个结果。而据香港地政总署统计,香港大约有4570条街道,也就是说,平均每条街上都有超过一家茶餐厅——如果把统计范围聚焦到繁华的城区,茶餐厅的密集程度还会更高。
在香港的繁华城区,茶餐厅十分密集。/视觉中国
对于许多香港居民,更常见的情况是方圆几百米内,至少有10家茶餐厅。这些茶餐厅就像是香港人的“食堂”,从早到晚不间断供应丰富而平价的餐食。
楷体字的招牌,鲜艳的瓷砖,复古的装潢和配色,墙上密密麻麻的菜单……茶餐厅的符号被一一抽离,成了香港人的共同回忆,也成了内地人印象中最经典的港风元素。
草根气息是茶餐厅的灵魂。在流行歌曲《我爱茶餐厅》里,谢安琪唱道:“我爱你个性朴素平民化,会教顾客畅快满意如归家。”
茶餐厅的食客大多是附近的街坊,他们往往来自社会中下层,是身边体力劳动的工人、普通上班族、放学的学生、退休的阿伯和阿婆……茶餐厅总是让人想到家乡的温暖。
而茶餐厅文化的流行,本质上得益于快节奏大都市的居民对平价快餐店的需求。因此,高效、平价、多样,是港式茶餐厅的核心竞争力。
港式茶餐厅里总是有一位正在拖地的大婶。/视觉中国
港式茶餐厅里,总是有一位正在拖地的大婶,伙计也一定步伐匆忙,熟客会自觉用简短的A、B、C、D来代指各个套餐,个性化的要求被浓缩成“走青”“反蛋”“ 飞沙走奶”等各种简短的暗号,拼桌更是常态。
所以,如果你听到隔壁桌的人点“靓仔”和“靓女”,可不要心生欢喜,以为茶餐厅还提供专人陪餐服务——“靓仔”指干净光生的白饭,“靓女”指香稠软糯的白粥。
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持用餐高峰时段的高翻台率,即在最短的时间服务最多的客人。
不过,别看香港人在茶餐厅如鱼得水的娴熟程度,其实港式茶餐厅的历史并不算长。
茶餐厅的前身是主打冷饮、冰品和三明治的冰室,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西餐也走进香港人的生活。但在茶餐厅出现前,吃一顿西餐往往价格不菲。
20世纪40年代,以“茶餐厅”为名的餐馆陆续出现。一开始,茶餐厅是传统冰室和西餐厅的结合,随后又不断增加各地特色食物,供应的餐食越来越多元。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各种各样的茶餐厅已经开遍了大街小巷。
这些平价的茶餐厅将原本主打高消费群体的西餐拉下殿堂,西餐厅里充满情调的私人空间不复存在,人们在茶餐厅拼桌而坐、速战速决,享受这份与西餐厅截然不同的市井气息。
马家辉说:“你进去一家香港的茶餐厅,什么都有,从欧洲的意大利面到中国的馄饨面、火锅都可以在同一家餐厅吃到。”
茶餐厅的食物可以多达数百种,包罗万象,涵盖世界各地的经典美食,让你一年365天都能在此找到新鲜感。
这正是香港给人们的感觉,日新月异,兼容并包,永远不会让到访者感到单调。
街坊四邻在这里谈论着家长里短,餐厅的电视机上总是播放着时下最热门的赛事。茶餐厅用一日三餐联系起各个阶层的人,也联系起他们的口腹之欲和缱绻心绪。
于是,茶餐厅顺理成章地成为香港人的集体回忆和文化情结。2004年9月,香港电台组织了一次网络活动,让网友票选“最能代表香港的设计”,茶餐厅以1930票获得冠军。
广东人,改写“港味”
港式茶餐厅不仅在香港当地人的生活中举足轻重,也随着贸易往来和香港影视剧的流行,走进了内地年轻人的视野。
1992年,香港大家乐开始在广东各城市开设分店,鼎盛期店铺数量扩张到上百家。2003年,广州人梁国强创办表叔茶餐厅,开遍了广州各大商圈,随后以“表哥”和“表妹”为名的餐厅陆续出现,茶餐厅风靡珠三角。2004年,香港太兴餐厅进军内地。2009年,香港翠华餐厅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内地分店。
远道而来的港式茶餐厅受到消费者热捧。/新浪微博@Lady嘉嘉
这些茶餐厅受到消费者热捧,尤其是远道而来的香港品牌,尝鲜的食客总是愿意等位几个小时。
不过,杀入内地的茶餐厅身价大涨,一改在香港“不修边幅”的装修和“几乎为零”的服务,从平民餐厅摇身一变,成了都市人的时髦选择,其背后的快餐文化也被“花钱尝鲜”的体验型消费文化取代。
刚开始,这样的转型看起来相当成功。
与香港本土相比,内地的茶餐厅往往客单价更高、翻台率更低,人们来此往往是为了好好吃一顿正餐、享受舒适的餐饮氛围,而不是匆匆饱腹。
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曾统计过连锁茶餐厅的消费数据,结果显示内地的客单价在200元人民币以上,是香港人均80元人民币左右客单价的2.5倍。
凭借差异化的定位和市场对港风的追逐,翠华、太兴等品牌迅速打开了内地市场,表叔、表哥等定位更日常的茶餐厅也受到热捧。
不过,人们的新鲜感转瞬即逝,茶餐厅的瓶颈来得很快。
过高的价格削弱了消费者进店的欲望,而此前被褒扬的多元化也成了多而不精的缺点。面对前赴后继的竞争者,茶餐厅失去了优势。
茶餐厅食物丰富,却被诟病多而不精。/新浪微博@沙梨崽
2016年,翠华餐厅在杭州的门店关门歇业;2017年,翠华的营收出现负增长;2019年,翠华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正如作家舒国治所说:“近年内地的城市也广开了茶餐厅,以为有茶、有卖餐,便顾名思义算是茶餐厅了,殊不知这茶餐厅是一专门格式的吃店,且它是独独绝绝创制自香港此处。”
失去草根性和人情味的港式茶餐厅,多少显得有些鸡肋。
好在创新为茶餐厅提供了新的活力。对于重视多元、融合,而不强求做法传统、口味正宗的港式茶餐厅,创造力总是很受欢迎。
近年来,内地餐饮人对茶餐厅的改良,再次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眼球。
广州人发明的“漏奶华”,被贴上“港式甜品”的标签,甚至成了年轻人心中茶餐厅的代表之一。
在顺德,无论是网红风的“芝士麻薯凤梨包”“珍珠奶盖吐司”,还是本土化的“蹦砂炒饭”,都是别具一格的茶餐厅新发明。
来自广东各地的茶餐厅的厨师,把自己搜罗的各地风味和沉淀的灵感,注入茶餐厅的基因。
打卡胜地 & 白领食堂
这两年,广州街头又冒出不少从前没见过的茶餐厅和冰室。一些从业者注意到,港风正在回归。
吃喝玩乐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行为。港式茶餐厅的兴衰,总是和潮流文化的步调一致。
随着《披荆斩棘的哥哥》《声生不息》等综艺热播,一批香港艺人翻红,港风再次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与此同时,港式茶餐厅也在回到“最初的样子”。文通冰室、敏华冰厅等新品牌出现在各大城市,除了名字从“茶餐厅”回到“冰室”外,其门店规模和装潢风格也刻意走向复古。
港式茶餐厅正回到“最初的样子”。/新浪微博@敏华冰厅
消费者显然很吃这一套。这些外形上返璞归真的新型茶餐厅受到市场热捧,纷纷成为了年轻人蜂拥打卡的胜地。
互联网分析师钱皓认为,这波热潮“可归结为80、90后的集体怀旧,也可以看作是Z世代对纯正港味的重新探索”。
与此同时,茶餐厅的价格也正回归合理。新型茶餐厅选择平民路线,老牌的翠华也下调了价格。大众点评显示,翠华餐厅、文通冰室和敏华冰厅的人均消费都集中在50-60元的区间——它们还都开通了外卖服务。
多样化的选择、合适的价格、便捷的外送服务,为茶餐厅成为白领食堂提供了条件。
而对于白领,在茶餐厅不仅可以解决一顿日常工作餐,还得到了一个舒适的社交和休闲场所。
在茶餐厅不仅可以解决一顿日常工作餐,还得到了一个舒适的社交和休闲场所。/视觉中国
吃个午餐的同时,和同事聊聊时事和八卦;下午茶时间,来茶餐厅约见客户或者放放风;下班后不想做饭,去茶餐厅凑合一顿……各种生活场景,在茶餐厅都显得顺其自然。
起源于香港的茶餐厅文化,在找准定位后,正在融入大湾区居民的生活,并将其影响范围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马家辉:香港的文化是茶餐厅文化 | 搜狐文化
[2] 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 | 吴燕和
[3] 失落的香港茶餐厅 | 界面新闻
[4] 港式茶餐厅在内地:“期待会有什么变化”| 南方周末
[5] 港风回归,冰厅爆火,港式茶餐厅“网红”背后还有多大潜力?| 钱皓
源:红餐网
作者:红餐访谈小组
在深圳,有上千家茶餐厅。很多新张、红火、倒闭,开得快,关得也快。
大浪淘沙后,“香港新发烧腊茶餐厅”屹立17年,凝练成深圳人的城市记忆。本期《洪波高端访谈》与其总经理郑志伟先生面对面交流,带您一起了解他们的发展历程。
《洪波高端访谈》周刊
栏目策划/主持 :陈洪波(红餐网创始人)
不止一位香港学者强调: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厅文化。可以佐证的是,茶餐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也是香港影视娱乐作品中的常客。
对于80后尤其如此,港片港剧火遍大江南北,片中剧中的茶餐厅也随之风靡。不少香港餐饮人趁热打铁,进驻内地开起茶餐厅。
因毗邻香港,饮食习惯也较为接近,深圳成为港式茶餐厅极佳选择,这其中便有扎根多年的“香港新发烧腊茶餐厅”(以下简称“新发”)。
郑志伟谈“新发”发展历史 (点击链接可观看视频)
香港新发烧腊茶餐厅在港深两地的发展,离不开郑老和郑志伟这对父子,一位是创始人,一位是如今深圳全部8家门店的打理人。这对父子都在青葱岁月便开始了对茶餐厅的探索。
郑志伟笑说自己打娘胎起,便受到茶餐厅文化的熏陶。正是因为父辈一生都浸淫在茶餐厅事业中,而自己也很早就参与其中。
01
遭遇香港两次大“风暴”
新发转战深圳
十三四岁的时候,郑志伟的父亲便在香港推车卖奶茶、菠萝油,并以此为生。1973年在香港佐敦渡船街创办了第一家门店,并命名“新发茶餐厅”。
在当年,茶餐厅并不常见。那时要么是价格昂贵的西式餐厅,要么是给工人填饱肚子的冰室,当面向大众消费者的茶餐厅一经出现,香港的餐饮市场便大大活跃起来。
勤劳能干的父亲看中了这样的业态,还首创24小时全天候营业模式,无论你什么时候到店里,都有好吃的东西等着你。这让新发一时间成为香港餐饮界的美谈。
< class="pgc-img">>△新发创始人 郑老先生(图片来自食妞)
而后一二十年,新发在尖沙咀、旺角等香港人流最旺,当然也是铺租最高的地方连开分店,最高峰时达到6家,一度成为香港本土最热门的茶餐厅之一。
可惜本该勇往直前的新发,却在一次次“风暴”席卷中屡受波及。
历经过“98香港金融风暴”的人,恐怕至今还心有余悸。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各行各业元气大伤,餐饮业也难逃其中。
这场风暴,让郑老将战略规划放到香港以外的城市。2002年他率领团队,来到一江之隔、也是他极为看好的城市——深圳,并在凤凰路凤山大厦创办了深圳第一家门店,并将餐厅名字改为“香港新发烧腊茶餐厅”。
多了“香港”二字,表明品牌来源,也承担起推广正宗港式茶餐厅文化的重任;多了“烧腊”二字,则是突出招牌菜式,为深圳消费者提供更明确的指引性。
< class="pgc-img">>△新发首店 罗湖凤凰店
同样延续香港24小时营业的模式,新发在深圳再一次掀起浪潮,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深圳这边一炮而红,香港那边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3年“SARS”风暴席卷而来,全市人民闻“SARS”色变。由于市民不敢在外面吃饭,香港食肆再次遭遇寒流,餐饮商家苦不堪言。
此后,新发的发展重心全部转移至深圳,而香港则仅保留1家门店,为的是留住新发的根和那份情怀,也为当年跟着他一起奋斗的老员工留个归宿。
02
市场变了
人情味不能变
年纪轻轻从美国留学回国就跟着父亲学习经营茶餐厅的郑志伟,从此也担起新发在深圳发展的重任。
自小受到茶餐厅熏陶的他,将这份浓厚的茶餐厅情怀带到深圳。他在这个全新的城市最大程度地传承和推广港式茶餐厅文化:菜单上依然保留200多道菜,餐厅设计也仍是浓浓港式风……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经典茶餐厅产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90、00后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主流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对茶餐厅的情感与70、80后完全不同。
一方面他们的成长过程受多种文化影响,并不限定于香港娱乐文化;另一方面香港娱乐文化也失去了过去的光环,很难再吸引年轻消费者。
新一代的消费者似乎不再为传统茶餐厅而疯狂,他们更热衷个性鲜明的品牌。而市面上的餐饮品牌也加速迭代,新品牌新模式层出不穷,老品牌则在努力转型。
可是,新发这些年的变化似乎不是很大。奶茶、菠萝油、烧鹅、烧肉依然是顾客的最爱;空闲时在店里和顾客聊聊家事,也依然是郑志伟的家常便饭。
“看着很多客人从大哥哥变成大叔叔,从青年到成家立业,那种感觉很幸福、很亲切。”在他心中,只想为顾客提供最美好的食物、最正宗的港式味道,和他们做很久的街坊、朋友。
“人情味是茶餐厅最特别之处,如果模式变了,场景变了,那就不是茶餐厅了”。 郑志伟依然坚持他的初心。
03
稳打稳扎
17年仅开8家店
你可能会认为,新发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应该是来势汹汹、大力拓店,然而他们并没有。至今他们在深圳拥有8家门店(其中7家在罗湖,1家在福田)。
< class="pgc-img">>△罗湖区靖轩豪苑店
“有人说我们这样的发展速度太慢了,但我觉得刚刚好,太快了总会失去一些东西。” 对于这样的发展速度,郑志伟有自己的思考。
一来是他们力争稳定。只有稳打稳扎,才能最好地保留茶餐厅的味道。他认为菜品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都很有可能在追求快速发展中消失;
二来是传统茶餐厅模式并不轻,若要快速发展往往需要借助资本,但他们父子并不希望走这条路。
而至于为什么门店都集中开在罗湖,不仅是因为毗邻香港,便于原材料等的运输,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实现品牌效应的好办法。
毕竟在一个区域高密度出现,也是传播的一种策略。比如在书城路的百米三店,就为顾客带来了强记忆点(其中一家于2019年12月底租约到期,目前已关闭)。
04
父亲的诚信
影响深远
说起这些年对自己影响最为深刻的人,郑志伟回答:“毫无疑问,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虽说在经营理念上,两代人偶有分歧,但在内心里他一直以父亲为榜样,“新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父亲永远诚信为本。 ”
他回忆起,当年两场“风暴”出现大量经商人士欠款跑路的事件。而即使新发同样陷入困境,但父亲却从没拖欠过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的任何款项。
而父亲此般诚信待人,也为新发赢得了更多的支持。郑志伟分享,新发当年进驻鹏城,就因为香港供应商们无条件的支持,才使得他们往后的发展毫无后顾之忧。
他说,父亲的为人处世深深影响着自己,也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近几年,茶餐厅遇到不少挑战,很多品牌淡出了主流消费群体的视野,而像大家乐、翠华这样的上市公司,更面临接连关店、营业额大幅下滑的现实。
是茶餐厅没有市场了,还是传统茶餐厅跑不动了?也许茶餐厅当下最大的竞争对手,并非别人,而是“时代”。
时代变化太快,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追求个性化、趣味性体验。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像新发这样抱有情怀的传统茶餐厅,未来又将如何更好地连接时代呢?
< class="pgc-img">>记者 | 林如珍 编辑 | 肖纯 黄壁连 视频 | 尹健飞
<>为一个吃货,每天都要经受灵魂三问的考验:“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虽然每每都想不出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答案,但最终确定的结果还是一天中最让人欣喜的时刻。毕竟作为忙碌的上班族,在压力山大的职场夹缝中求生存,美食已经不仅仅是不可辜负那么简单了,完全是充满治愈力的续命大招。这大概就是独属于吃货的绝技,简单却好用,能让坏心情快速消减30%以上,屡试不爽。
所以呢,每每工作异常繁重的那么几天,吃货同事们就开始在灵魂第二问上想辙,订什么外卖啊,吃什么盒饭啊,憋在办公室干吗啊,趁着午休出去搓一顿才是正经事儿,然后顺便聊聊八卦,吐槽下干不完的工作,接着在美食的“催眠”下,既回血还打气,觉得自己还能闯出一番新天地。由此可见,附近有个好吃的馆子实在太重要了。
然而非常让人不开心的是,作为西边的荒漠,好吃的地方实在太少了,加上中午时间有限,只能在广安门毫无名气的天虹商场里转悠,在为数不多的餐厅里矬子里拔将军,抽到哪家是哪家。这不,就选了这家,创意港式茶餐厅避风港,和以前很有名气的避风塘仅有一字之差,经常让人傻傻分不清。
< class="pgc-img">>餐厅并不大,都是四人的小餐桌,略显拥挤,一眼望去是主打的小清新风格,浅蓝色的格子桌布搭配白色的餐具,同色系的墙面挂着各种风景画儿,猛一看很有蒂芙尼蓝的感觉。平常日子的中午人也是挺多的,应该都是附近的上班族来吃。落座会送上两小碟零食,油炸花生和萝卜小菜,萝卜小菜一如既往的好吃,吃完还可以跟服务员要。因为有个同事说不吃就为了出来聊会,所以随便点了点吃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金牌蒜香骨,68元,这是这家店的招牌菜,盘子还是挺好看的,黑色和排骨形成鲜明的对比,排骨大小都很匀称,上面撒了焦黄的蒜末,大概有12,3块排骨的样子,肉的质感外交里嫩,带着淡淡的蒜香,还是挺好吃的,就是毕竟是油炸食品,吃到最后还是有点腻的。
< class="pgc-img">>南乳空心菜,28元,算是粤菜里比较经典和家常的一个吧,通常不怎么爱吃外面的青菜,觉得没味道,这个空心菜味道还不错,清淡不油腻还有滋味,而且空心菜大部分很嫩,吃着不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蜂蜜厚多士,42元,貌似各种网红餐厅都会有这道甜品,面包切成小丁儿规规矩矩码好,然后盖一个冰激凌球,每次都是先把冰激凌干掉,不喜欢化掉后留入面包的味道,里面的面包丁混合了蜂蜜松软香甜,外面的面包边其实更好吃,特别酥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飘香榴莲酥,24元,对于榴莲爱好者来说,基本是无法拒绝任何榴莲制品的,以前买过街边的榴莲酥,放的是榴莲酱,这里的榴莲酥放的是榴莲肉,味道还是不错的,外皮很脆,馅料细腻,就是太甜了点。
我们3个人吃了4种美食,说不吃那同事还真就只吃了几口面包,一共花了162元。总的来说,价格不算便宜,味道只能说还行,说不出哪道菜让人觉得最好吃,免费小菜更好吃点,闲暇的时候路过来当个下午茶随便吃吃还可以。大家喜欢哪家港式茶餐厅呢?欢迎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