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我,请把我设为“星标 ★”哦。
点击上方蓝字“智慧泰兴”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
网约车的出现
极大方便了部分市民的出行
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新的职业
网约车司机
不过,日前,泰兴的一名网约车司机却将一名乘客告上了法庭。
事件回放
当晚,市民李某与家人在外聚餐,席间喝了不少酒。饭后,醉酒的李某在妻子的搀扶下坐上了预约好的滴滴车。
车辆行驶过程中,李某突然要求开车门下车,司机杜某出于安全考虑,加上车辆正行驶在市区繁华路段,便建议再向前行驶一段时间,李妻也要求一直开到目的地。
车上两名乘客,杜某当然听清醒着的了。于是杜某便继续驱车前行,同时还提醒其照顾好李某。
本以为可以安全开到目的地,可谁想,坐在车上的李某突然要打开车门,遭到制止后,又无故在车内推搡杜某,当车子行驶到泰兴市山顶茶餐厅南侧的巷道时,李某突然越过座椅,连续扇打杜某的耳光,还用拳头击打他的头部,导致杜某鼻子出血、面部红肿。
面对酒后失控的李某,司机杜某保持了最大的克制。他将车子驶离繁忙的市中心地段,保证了车上乘客的安全,直至将车开到行人稀少的路段,安全停好车后才报警。
事情怎么解决?
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杜某将李某告上法庭。近日,泰兴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审理了这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被告李某依法赔偿原告各项损失5500元。
公安机关对李某处以拘留五日的处罚,工作单位也对其作出了辞退决定。
亲朋小聚,小饮即可,切莫贪杯,害人害己。李某酒后失控,挥拳殴打滴滴司机,不但受到了行政处罚,赔偿损失,还因此丢了工作,实在是得不偿失。
编辑:蔡 艳 大 友
校审:耿渭华
觉得好看,点亮小花再走呗
新闻客户端 沈若尘
在堵阜山(塔山)西南侧的星鹏亭边,撩开山道边上茂盛的翠绿灌木,可以清楚地俯视背靠大冈山,濒临小舜江的汤浦古街。
清明节后一星期,久雨初晴,惠风和畅,正是爬山赏游的最佳时光。在上山拜谒了王志良的青铜塑像后,沿着登山石阶来到堵阜山西南的星鹏亭里。
星鹏亭并不是山上遗存一处古建,是汤浦最大的铜管制造企业为美化堵阜山风景捐建的一所公共建筑。
一
1972,时在壬子,仲冬之际。我从曹娥江东岸的上虞县城百官出发,初次走进汤浦,被堵阜山上矗立的这座永元秀塔所吸引。凭兴趣一口气爬上山顶,在永元秀塔里里外外来回察看,试图探寻古塔的神奇。堵阜山上,古塔四周,一片荒凉。在初冬的寒风里,只有发黄的秋草抖动着叶子在发出窸窸窣窣微弱的声响。还有三两只鸟雀,或许是察觉到寂静的山顶上此刻有生人到来,惊慌地在荒草丛里乱转了几圈,然后“呼啦啦”地朝着山旁的小舜江飞去。
古塔呈六角形,高可七层。因为年久失修,塔身内外墙有不少地方风化脱落;进入塔内,发现塔内中空,无楼阁楼梯装置,站立在古塔底层中间,可以一眼望到塔顶;底层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开了三个拱券门、可任由人出入。每一拱券门洞上方可见一块塔铭砖雕。如南门题额“永元秀塔”上下款分别为“天启甲子”和“吴可学题”,其他两门也相应镌刻了“甲子龙飞”“天启文明”“大明天启”等等共十个建塔捐款人、塔师名录。明代天启年间(1624年),距今已近四百年,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塔能完整地保存到今天,也许是它在百姓心里有神一样的存在,才免致劫难。
永元秀塔满足了我对于古迹遗存的好奇心。心底里暗暗思忖,有这样古朴典雅的古塔在,山脚下的古街也肯定不会平庸。
古塔,堵阜山,小舜江,这三处地方名物,称得上汤浦古街的远古遗韵,是汤浦地域亘古不变的地标。文学大家沈从文《边城》所描写的茶峒小城:茶峒小山,清澈的溪流与茶峒小镇,那山水景观和自然布局,与汤浦古街竟然形神相似,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清纯典雅的天然人文之美。就我所知,沈从文大师没有到过汤浦,他的《边城》与汤浦也没有一丝关联。这只不过是意想中的一个巧合罢了。
二
站在堵阜山上看汤浦古街,古街就俯伏在堵阜山山脚下。
小舜江水由南向北,在双江溪源头汇流,顺大舜庙庙下奔流直下,与汤浦古街互相依傍着在堵阜山南侧急转向东,形成一个塔山潭,从它的山后转到山前,一路向北。
汤浦古街紧傍着小舜江。半个世纪以前,我也是站立在堵阜山上星鹏亭的位置,俯瞰汤浦古街。
一条宽阔江面,碧波荡漾的江水,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泛着粼粼波光,几只长短不一的竹排三三两两地游弋在江右的水面上。江滩边,跃入眼帘的是一大片乌黑屋顶的民居。薄暮时分,民居上空飘动着缕缕柔软炊烟,释放着世间最具吸引力的人间烟火。可能是我的脑子受青山、古塔、秀水的和美景色强烈冲击而晕圈了,懵里懵懂的念头一闪而过,以为出现在自己脚下的是一个古老的渔村。是我想错了。
古街因水而兴。小舜江“一江澄澈,鱼戏浅水”。回望千年古街,岁月随江水尽情地流淌而去。生活在会稽山余脉冲积平原的汤浦人,面对四周团团围住的崇山峻岭,如果没有小舜江带来的舟楫便利,以舟代马,以楫代车,“七爿茶栈一爿当,三庙二祠堂”便也难以兴旺起来。水能看,能听,能吃,能用,在汤浦古街的成长、兴旺、灾难、欢乐之中时刻相伴左右,它是汤浦古街历史的同行者和见证者。
缓缓步入汤浦古街,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斑驳古朴,满目沧桑的街景。与所有古旧沧桑的江南古镇老街一个模样。并不宽敞的街路可以体察到外面世界交通飞速发展带来的影响,数十年之前卵石密排的街路已经被水泥路面覆盖,走起路来没有硌脚的感觉,却也失去了古遗的韵味。
小舜江带来了货物运输的舟楫便利,启发了汤浦古街的有心人,发现了航运便利所蕴含的无限商机;也有先知者看到,绵延不绝的低山丘陵正是发展茶叶栽培的最佳土壤。
从头到尾不过800米的一条街上。同时有四家中药房、十多家茶栈和一爿当店,还有棉布、百货、南货、茶糖、果品等许多店家。当街开着大台门的商家不在少数,有泰兴台门、董家台门、上元裕台门、泰昌台门等。大台门里面数十上百间房子,收购、仓储、加工、包装,如同一个个茶叶产销一体的庞大庄园。
行走在曾经叱咤汤浦茶商界的古老台门里,遥想当年人来人往、忙于奔波劳作的情景,整箱整包的精制上等茶叶装船运销外埠的热烈场面,亦真亦幻地在眼前闪现。而眼前那些几乎破败衰落的台门,门墙上面,20世纪50年代风风火火宣传人民公社、大跃进、大食堂的画图,还依稀可见。苍凉的门庭,寥落的人生,不由人百感交集。
短短的一条古街,街宽不过三米,方圆不足半个平方公里。在以董篑山为首的董久大引领下,久大、泰兴、瑞兴、元吉、吉昌、华昌、大同、元龙、宋跃兴、义大等等许多以茶为业的茶栈、商号,数百年间各领风骚,同在一条街,他们互相争斗、互相包容、互相帮扶,一起经营着茶叶这一只商品。以销促产,以产增富,养活了一代代吃茶叶饭的种茶人、制茶人、卖茶人。汤浦古街更因茶叶而兴旺发达。
中医馆中药堂的盛行,泰和堂、元元堂、同仁堂、天益堂等,是汤浦古街中医中药丰富多样的象征,照见汤浦民间国学文化的底蕴深厚。四周高山重重,交通闭塞,疑难杂症的特别救治需求,促使一条街上的医馆药店与茶栈发展的过程一模一样,经历了艰难复杂的成长历程和竞争模式。
我缓步行走在不再喧嚣繁华,没有了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群的街路上。孤寂闲适的街路、巷弄,除了依然留恋故土的几个老人坐在家门口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只有照进街心的阳光和阳光下大街的空寂沧桑。
心念逆流而回。1972年,壬子冬至将至。薄暮时分,天色向晚。下午四点刚过,并不宽敞的街路,在两边屋檐的遮蔽下,被行色匆匆的过客,搅起了古街一天当中最后的一波高潮。
汤浦古街中心,一个叫大庙埠头的地方。一个农村年轻妇女挤过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见到一位年约五十多岁的中年汉子跳着一大担江水,“哼唷哼唷”地从小舜江江边埠头一脚一步地往岸上走来的时候。不等挑水的担子踏进街路,那个年轻妇女赶上一步,拦住挑水的人。
“养诚先生救救!救救我儿子的小命。”那女的高声呼救,惊动了一大帮路人,顿时围拦过来。被称为养诚先生的挑水人只得放下担子,问那女的:“你是啥地方人?你儿子得了什么病要来找我?”
养诚先生五十多岁的年纪,中等个子,腰板直挺,衣着打扮干净利落,生得斯斯文文,虽然皮肤黝黑,但盖不住他身上流露出来的一股斯文气,不像是个挑水谋生的人。他知道,来找他的街里乡下人,一定是碰到了疑难急症。
妇女告诉养诚先生,家在汤湖,小儿突然发瘄子(麻疹),已经有两天,热度越来越高,生命危在旦夕。找过其他郎中先生,都说要我来找元元堂的养诚先生,说你有祖传秘方,只有你才能相救,已经熬不过今天晚上了。养诚先生,求求你啊!求求你救救我儿子!那年轻妇女边说边哭,声泪俱下。
养诚先生木然地站立在一旁,脸色由红转青,双唇抖动,欲言又止,竟然在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他不知道这时该如何向这个女人解释。看来,养诚先生是一个厚道人,他无法应对这种突发事情的骤然紧逼。从小耳濡目染,在家父高超的中医妇科、小儿科望闻问切诊疗手段的身教言传之下,问病处方,遵方服药,疑难杂症,都谨遵古方遗训。因此在地方上颇受病家推崇。他自己也说不明白,为何突然之间他被剥夺为人看病的权利。他也曾深深地怨恨自己,土地改革前夕,自己为什么要去买人家吐出来的那几亩杂田,好处没有得到,反而落得一身骚。这时,围在旁边,当街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熟悉情况的本街人上来解围,对那个求救的汤湖女人说:“你让养诚先生把水先挑回诊所,你自己也一起去,向诊所头头去要求一下,或许会同意的。”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后来的情景果然峰回路转。
汤湖女人要求诊所领导同意她请养诚先生出诊一次,救救儿子的命,被诊所领导一口回绝:我们是按照上面规定的政策在做,没有改变上级规定的权力。你要求医生出诊服务,我们可以安排其他医生马上去。
领导没有错,只是他不理解病人家属的心急火燎和特种常见病的治疗中应急救治中医药的作用。
听到领导这样说,汤湖女人双腿一软,砰地一声跪坐在地,呼天抢地地大哭起来:可怜啊,老天啊!救救我个儿子,我可怜个儿子啊!……
养诚先生在领导面前不敢有丝毫违抗,他虽然心有不忍,甚至暗暗落泪。但是他也有妻小儿女,需要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和收入来维持生活。此时,他只能强忍着歉疚、心里的悔恨和不甘,默默地退出办公室,挑起两只大水桶,继续去大庙埠头挑小舜江水。一段时间以来,养诚先生被剥夺了从事医药工作的权利,保健所一天的用水、吃水,要他从江里去挑上来保障,这才是他每一天的工作任务。
汤湖女人听所长这样说,又看到养诚先生默默离开。心头一急,内火上攻,“嘭”地一扑,晕倒在办公室地上。
所长一看情况不妙,立即找来几个人,七手八脚把汤湖女人抬上诊疗床,安慰她、让她放松苏醒。与此同时,也有对策商量出来:诊所派一名医生随养诚先生一起出诊。
传统的中医中药,绝对是一种神奇。我后来听说,养诚先生到了病人家中,看了一眼小孩的出瘄(麻疹)程度,便说,小孩湿热裹住,先前服药硬压的方法不妥,体热只会越来越高,非常危险,当即开出三四味药的小方子,让家人赶快上街买来立刻煎服。并关照了服药后注意事项。真是神了。三服药下去,瘄子发散,小孩的病也好了。
三,
清代文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影》里说:“文章是有字句之锦绣,锦绣是无字句之文章,两者同处于一原。”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出色的茶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汤浦古街上,演绎了一篇篇精彩纷呈的文章。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吉昌茶栈的陶茂康。虽然没有见到过他的锦绣文章,但是却有听到过许多他为文章做锦绣包装的记录传扬。他为增添和弘扬汤浦的国学文化历史,画上了五彩缤纷的一笔。
人在汤浦古街,岂可错失拜谒神交已久的闻达先人故居机会。
汤浦上街。88岁的陶金华,是陶茂康孙辈中年龄最高的在世老人。
“上陶、下陶族人中,我算年纪最大的了,嘿嘿!现在可以当族长太公了哈。”他诙谐地告诉我,并且自告奋勇,愿意带我去看看陶茂康当年的吉昌茶栈遗址。他也为自己族中有这样一位前辈而脸上有光。
老陶的腿脚不好,只能骑一辆脚踏小三轮车代步。陶茂康当年打拼过的地方,在汤浦上街到头往左转的一条弄里。这条弄叫“娘家弄”,陶氏祖宅、陶家祠堂和吉昌茶栈都在聚集在这一带。
我默默地站立在娘家弄一处稍稍空旷的地方,抬眼投向那一片紧密低矮的平房。午后稍显静寂的空间里,从房屋里面不时传出来“扎扎扎扎!”缝衣机低微的急速走针声音;稍远一点,一辆小货车正在往上装运整件的纸箱,准备运送货物。老陶抬手朝这些平房的上空用手指画了一个大圈,告诉我,这一块地方就是百年以前,陶茂康的吉昌茶栈旧址。
1920年陶茂康从上海澄衷中学毕业,在“五四”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思想影响下,立下“学成而后,务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干一番事业”的誓言,矢志不渝。在返乡接手父亲的产业以后,担当起吉昌茶栈的负责人。他立即沉下心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针对汤浦地区茶叶栽培、加工、运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进。在简陋、偏僻,既无电力,也无设施的山区小镇,陶茂康在茶论茶,研发出在当时堪称新质、新潮的“平水珠茶”。策动茶商,发起组织绍兴县茶叶运销兼营合作社,把汤浦的茶叶远销到上海、杭州等城市。甚至,把眼光投向国外,称“吾国之茶,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为出口物产之大宗”。在茶商云集的汤浦古街,如“仙鹤”一般独立于众茶商。
都说后生可畏,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一期间陶茂康在做好茶叶的生产销售的同时,还创办了一家杂志社,出版了闻名全国的《民间》杂志。他的敢作敢为,令人敬佩。
我不由一任思绪信马由缰,穿越在风云变幻的汤浦古街里。
文化、文娱、文学,原来就与茶有缘,否则,哪来的茶文化?汤浦古街因茶叶交易而汇聚成市,茶业兴旺之时也是古街商业最繁荣的时期。茶文化也随之活跃起来。
1929年夏天,陶茂康在茶界叱咤风云的同时,在晚间乘凉,与乡友的交往闲谈中,发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他认为这是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因此触发了他对于民间文学的浓厚兴趣。他觉得自己有条件把这个杂志社办起来,有钱、有场地,有文稿采集条件。如果自己能坚持,这件事情一定能够做好。
果然。陶茂康说做就做。他从多方面入手采集百姓口头流传的故事、传说、神话、寓言、歌谣、农谚、俗语、切口(行业暗语)、谜语、习俗等等,进行汇总,整理成文,编辑成集。吉昌茶栈内专门设立“民间出版部”,编辑出版《民间》月刊。
《民间》月刊开始启动,收集资料的范围从汤浦开始逐步向其他乡、县发展,又由县及省内省外。到1931年,《民间》月刊已经遍布国内十多个省份。《民间》月刊大量收集当时的民歌童谣、传说故事、谜语童话、俚语俗谚等,是绍兴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学刊物。一些民间文学领域如吉林、广州、汕头、杭州、绍兴的宗匠巨子,与《民间》月刊都有作品和资料的往来。当时的文坛巨子周作人、顾颉刚、赵景琛、钟敬文、钱南阳、娄子匡等先后为《民间》月刊撰稿。影响广泛,远至国外。直到1932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国难临头,知识界全都致力于抗日宣传,收集民间文学被迫暂时停办。
陶茂康在民间文学运动的召唤下,在此期间,一共刊发了《民间》月刊23期。他还出版了《民间歌谣集》《民间谜语集》各三册,和《民间故事集》《中国新年风俗志》,又在绍兴《商报》上刊出《民俗周刊》183期。在汤浦这样闭塞的山坳坳里面,他的举动,如今看来也够惊世骇俗的。真可谓用心良苦。陶茂康为汤浦古街国学文化的星光灿烂,实实在在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功不可没。
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曾经说:“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过眼烟云,最多留下一个故事或传说,但也几近遗忘,最终难逃完全被湮没的结局。”如今我从古街一路走来,极想听听陶茂康的故事,已经没有一个人可以给我一个满意的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
源:解放军报
杨根思,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1922年生,江苏泰兴人。1944年,杨根思参加新四军。参军后,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誉为“爆破大王”。
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领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
29日,美军陆战第1师向小高岭进攻,炮火将大部分工事摧毁,杨根思带领全排抢修工事,并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杨根思指挥战士与敌人展开拼杀。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杨根思带领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杨根思带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40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时刻,杨根思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他特级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记者 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