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时代,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如何更好地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是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必修课”“必答题”。从今日起,奥一网推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优秀案例展播,聚焦群众关心的话题,汇聚民声,凝聚民智,从点滴当中折射城市治理之变,感受大城善治的温度。
在新安街道的一家真功夫餐厅内,居民老胡点了一份冬菇鸡腿简餐,和朋友一起进餐。根据助餐条件,老胡享受到了5元的助餐补贴,就餐时直接减免,这一顿花费13元。这是去年5月,宝安启用首批长者助餐点后,长者就餐的剪影之一。
近年来,深圳各区、各街道陆续开设长者饭堂。但有市民反映,因距离较远等问题,尽管有就餐需求,但仍不愿在饭堂内用餐。为了化解这一难题,让老年人充分享受福祉,推动长者助餐服务落实到民心上,陈锦花等宝安区人大代表对辖区内的长者助餐服务开展调研,建议宝安推出分层次、多项目的补贴政策。经区民政局等部门的工作,这一建议在实践中被检验,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长者助餐服务。
调研:长者助餐服务面临着供需矛盾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发现,长者饭堂面临着三方窘境。”宝安区人大代表陈锦花,同样关注到了这一情况,“政府面临选址难题、企业面临经营压力、老年人长者助餐消费意愿较低。”
陈锦花等人大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宝安的长者助餐服务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现实难题。“例如,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长者助餐发展与老年人需求分布难以匹配。很多老年人可能更愿意居家就餐,或者和家人一起在长者饭堂之外的场景下共同进餐。因此,纯粹经营长者助餐服务的长者饭堂,实际上会面临着就餐人数少、收支不平衡的压力。”
推动:联合连锁餐饮,上线长者送餐服务
观察到长者助餐服务面临的困境后,陈锦花发现,拓展长者助餐服务的边界,扩大补贴政策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激发老年人选择长者助餐服务的意愿,也有利于推动长者助餐服务这一民生福祉的有效落实。宝安区随后开始探索养老领域的“互联网+行动”、与连锁餐饮品牌合作等新的长者助餐模式。
首先,宝安区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长者助餐服务相融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同时不断优化和拓展智慧养老平台服务功能。奥一新闻记者观察到,在“i深圳”APP内的“宝颐养”频道内,已接入“助餐申请”等服务。
针对老年人扩大助餐点范围的需求,宝安区主要通过连锁餐饮品牌合作的方式优化服务。“我了解到,目前宝安区已与真功夫、面点王连锁社会餐饮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陈锦花告诉奥一新闻记者,“老人通过助餐申请后,在现有的长者助餐点可以直接减免费用,也可以让商家送餐上门。”
据了解,截至目前,宝安区共有53家长者饭堂和长者助餐点,其中37家长者饭堂,16家长者助餐点。
“小小一餐饭,暖心又暖胃”。按《2024年深圳民政工作计划》,今年,深圳将继续完善长者助餐服务网络,推动长者助餐服务提质增效。陈锦花从宝安区相关部门了解到,下一步,将继续支持社会餐饮企业开展助餐服务,在更多有资质、有信誉的社会餐饮单位服务场所设置“老年助餐点”。
设计:郑柏琪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郑少纯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这些年食品界的话题顶流,
绝对非“预制菜”莫属,
风口之上挤满了想要飞天的“猪”,
其中就包括一家广东上市猪企——温氏股份。
养猪收入占比虽高,
但温氏其实是以养鸡起家的,
而这就不得不提其创始人——温北英。
温北英来自广东穷苦乡村,
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鸡高手。
他自小便有一个“伊甸园梦”,
渴望带着农民致富,
实现“天下大同”。
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的时代,
温北英不走寻常路,
先后放弃了小学老师、养鸡技术员等“铁饭碗”。
在1983年,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52岁的温北英组织村里七户人家凑了8000元,
开创性地办了家养鸡公司。
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何为企业,
温北英便大胆提出股份制合作方式。
他还一改农民养鸡的土办法,
在1986年提出“科技兴场”,
引进华南农业大学的一批专家来科学养鸡,
到后来又发展出养猪、养牛等其他业务。
就这样,
温北英带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企业,
打造出后来市值千亿、鸡猪养殖规模全国领先的温氏集团。
2022年,
全国猪肉产量5541万吨,
禽肉产量2443万吨,
其中,
市场上有约1791万头肉猪和11亿只肉鸡都来自温氏,
中国“养猪、养鸡大王”的实力可见一斑。
别小看养猪和养鸡,
这可不是个简单生意,
总怕遇到周期性的低谷。
由于畜禽养殖业从业者众多,
中小养户常常会“价高进入,价低退出”。
比如2018年后的非洲猪瘟便使猪价一度飞涨,
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大幅扩张。
猪多了,猪价就跌了。
到2021年,全国迎来“史上最惨猪周期”,
当年温氏股份亏了上百亿元,
虽然2022年有所好转,
但2023年温氏仍在大幅亏损。
为了抵御这种周期性风险,
温氏不是没想过办法,
它正在摸索三条“独门绝技”。
第一,是和农民搞好“老铁”关系。
农户负责畜禽饲养,
公司提供种苗、饲料、技术和回收销售。
这种紧密型“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被称作“温氏模式”。
2004年,
禽流感暴发,
养鸡户损失惨重,
温氏用养猪赚到的44亿元,
补贴了36亿给养鸡农户。
现在,温氏模式升级迭代为“公司+家庭农场”,
农户和温氏之间不是管理和被管理,
而是合作共赢。
第二,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科技养殖。
虽然网易等大厂都在养猪,
但论真正的“互联网猪厂”,
还得是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信息化管理农场的温氏。
目前,温氏物联网信息化管理平台
集成了与温氏合作的5万多农户信息,
包括存栏规模、生产数据等一系列资料。
2021年,
温氏的研发投入经费超过6亿元,
用于育种技术、企业数字化等创新。
第三,是把产业链从养殖延长到食品加工端。
早在2004年,
温氏就开始卷预制菜赛道。
老乡鸡、大家乐、真功夫……
这些打工人耳熟能详的连锁餐饮品牌,
背后都和温氏股份旗下的温氏佳味有深度合作。
温氏所处的广东在2022年也开全国先河,
出台预制菜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当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
31.3%的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从最初的“七户八股”,
到如今的农牧业巨头、预制菜新星,
温氏能否靠着技术和产业布局穿越周期,
还留待时间给出答案。
出品:南财国际传播中心 21新媒体中心 创意互动中心
策划统筹:于晓娜 丁青云
内容统筹:谭婷
责任编辑:黄欣然
执行统筹:黄欣然
设计统筹:林军明
视频统筹:白宇航
监制:施诗
英文翻译&配音:李莹亮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内容统筹: 黄子豪
运营支持:曾静娇
审校:魏雯静 黄志明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class="pgc-img">>达财经鸿途出品 文|莫恩盟 编|深海
在发布上半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预计不超过2000万元的盈利预警公告后,味千(中国)在8月5日遭遇资本市场的一记重击。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其实味千(中国)近几年的业绩并不是十分稳定。2019年至2022年期间,味千(中国)的营收基本保持一年增长、一年下跌的趋势;而其盈利情况则保持一年盈利、一年亏损的交替变动状态。
去年,味千(中国)好不容易交出一份营收同比实现增长、利润扭亏为盈的财务答卷,但随着此番再次转亏的盈利预警公告的发布,味千(中国)的业绩再度陷入“魔咒”。
在巅峰期,味千(中国)市值一度曾接近百亿港元,但其当前的最新市值已不足十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掌舵味千(中国)的餐饮大佬,正是有着“拉面女王”称号的潘慰。凭借从日本引入中国的味千拉面,潘慰曾连续多年登上胡润餐饮首富的宝座。不过,潘慰的名字如今已从胡润百富榜中“消失”。
在执掌味千(中国)期间,潘慰曾在2010年为公司立下五年千店的目标。然而,截至去年年末,味千(中国)的餐厅总数仅为562家,味千(中国)不仅没能实现千店目标,反而较巅峰时期2019年末的799家减少了237家。对于去年关店一事,味千(中国)给出的理由是集团策略性关闭运营表现不佳的门店以改善整体盈利能力。
预计上半年由盈转亏,味千(中国)股价跌超两成
天眼查资料显示,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上海领先成员,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8月5日,港股餐饮上市公司味千(中国)股价遭遇重挫。截至当天收盘,味千(中国)报收0.78港元/股,较前一个交易日下跌20.41%,市值为8.51亿港元。
味千(中国)股价大跌,或与公司8月2日发布的盈利预警公告有关。在当天发布的公告中,味千(中国)透露,根据集团未经审核综合管理账目之初步评估及董事会目前所得资料,预期上半年将录得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不超过2000万元。
而上年同期,味千(中国)录得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1.33亿元,这意味着味千(中国)的业绩相比去年将由盈转亏。
对于集团预期录得股东应占亏损,味千(中国)董事会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门店客流量下降,导致同店销售录得负增长,部分门店出现亏损,进而引致使用权资产及固定资产的减值拨备增加。其次,物业市场疲软导致投资物业重估亏损。此外,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表现亦不如去年同期。
雷达财经注意到,最近几年时间,味千(中国)的业绩表现整体并不是十分稳定。2019年至2022年期间,味千(中国)分别录得25.65亿元、18.21亿元、19.96亿元、14.3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7.88%、-29.02%、9.65%、-28.37%。
从前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前述时间段内,味千(中国)的营收整体呈现出一年升一年降的交替变化趋势。不过,由于降幅大于增幅,味千(中国)的营收在四年时间里减少超过11亿元。
同营收增长时好时坏有些相似的是,味千(中国)的盈利情况在前述时间段内也处于一年盈利一年亏损的状态。2019年至2021年,味千(中国)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分别为1.56亿元、-0.78亿元、0.21亿元、-1.44亿元,整体亏损规模大于盈利规模。
2023年,味千(中国)的营收达到18.15亿元,同比实现26.97%的增长。同期,味千(中国)录得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81亿元,较上年暴涨225.91%。
从营收结构来看,味千(中国)绝大部分的营收仍来自于零售连锁餐厅业务。去年餐厅业务为味千(中国)斩获17.34亿元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95.5%。截至去年年末,味千会员人数达3169.6万 ,会员消费金额达8.8亿元 。
味千(中国)的盈利指标之所以可以在去年有所好转,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公司降本增效的努力。财报显示,去年味千(中国)食材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由上年的26.2%下降至24.4%;人工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由上年的29.8%下降至26.2%;其他营运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由则由上年的26.3%下降至25%。
人力成本方面,味千(中国)为实现人力成本过程管控,自2023年起集团启动人力资源数位化改革,通过建立数位化组织架构、完善线上数位化排班和工时管理、打造线上薪酬管理,有效优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能效提升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省。
食材成本方面,集团致力提高食材直接采购比例以降低食材成本,目前占比达78.39%。同时,集团不断提升国内国外供应商的数量与品质。于国内,集团保持跟中粮集团、圣农食品等大型供应商保持紧密合作。于国外,集团积极与国际大型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以保证供应品质及价格。
不过,到此次披露盈利预警公告,味千(中国)的盈利指标再次陷入亏损泥潭。有分析认为,味千(中国)此番在资本市场上遭到投资者“用脚投票”,很可能是因为上半年的业绩预告不够理想。
从日本引入餐饮品牌,昔日餐饮首富如今跌下神坛
作为日式拉面的代表,味千拉面的发源地正是源自日本。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重光孝治在日本九州熊本县开设了第一家味千拉面店。据此计算,味千拉面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重光孝治之所以给自己的店取名为“味千”,是因为这个名字承载着将这碗美味浓郁的骨汤拉面与千人分享的美好希冀。而味千拉面被引入中国,则离不开一个名为潘慰的女性。
在创立味千(中国)前,潘慰曾在美国和香港从事亚洲食品贸易。九十年代,潘慰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味千拉面。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潘慰曾表示,“我在日本熊本吃拉面喝到第一碗骨汤时,一下子就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做的那碗骨汤拉面。”被这碗大骨熬汤拉面征服味蕾的潘慰,随即便决定拿下味千拉面在中国的总代理权。
很快,位于中国香港的首家味千拉面门店正式开业。之后,潘慰又一步步将味千拉面带到了大陆地区。天眼查显示,味千拉面(深圳)有限公司于1995年末成立。
2007年3月,在潘慰的带领下,味千(中国)成功在港交所主办挂牌交易,前者借此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以内地为基地的快速便利餐厅连锁经营商,正式打破了内地连锁餐饮企业从未在境外上市的僵局。
伴随着味千(中国)登陆资本市场,身为公司掌舵者的潘慰在公司上市当年一举成为《2007胡润餐饮富豪榜》的首富。凭借高达60亿元的财富,潘慰力压谭鱼头、小肥羊、俏江南、真功夫等一众品牌幕后的餐饮大佬。之后,潘慰连续多年蝉联这一荣誉,被誉为“拉面女王”。
雷达财经了解到,年近古稀的潘慰,目前在味千(中国)担任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等职务,其主要负责集团的全面管理,包括集团重大策略的决策规划。
此外,潘慰的家人目前也在味千(中国)任职。其中,潘慰的胞弟潘嘉闻在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及公司的市场推广总监职务,主要负责味千品牌的营销及本集团连锁餐厅的设计工作;潘慰的女儿伍美娜则在公司担任执行董事职务,以及集团新事业部总监兼港澳业务营运执行官,主要负责管理集团的香港业务营运 、海外业务发展及新品牌餐厅 。
据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末,潘慰、伍美娜、潘嘉闻分别持有公司5.19亿股、278.8万股、250万股,对应的权益占比分别为47.55%、0.26%、0.23%。
不过,曾经摘得餐饮首富的潘慰,其财富近些年却在缩水。2019年,潘慰以23亿元的财富位列当年《胡润百富榜》第1601名的位次。这一年,潘慰的财富距其首次成为餐饮首富减少了37亿元,财富缩水比例超过六成。
更为不妙的是,2020年,潘慰的名次甚至直接从《胡润百富榜》的名单中“消失”。此后的几年时间,潘慰再没能再登上《胡润百富榜》。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胡润百富榜》显示,这一年的上榜门槛为50亿元。
四年少了237家餐厅,“千店计划”目标渐行渐远
潘慰从胡润餐饮首富宝座跌落的背后,味千(中国)的门店数量也在近些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2010年,“野心”越来越大的味千(中国)立下宏伟目标。彼时,公司首次公开提出“千店计划”,预计在中国用5年时间实现1000家店面的目标。
此后,味千拉面方面多次在公开场合重申这一目标。2011年,味千拉面卷入“骨汤门”事件。当年7月,味千拉面承认其汤底的确是由浓缩液兑制而成的。
彼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潘慰还向媒体表示,“骨汤门”事件对于公司开店倒没有影响,“按照我们的计划,还是有序的在去开店”。2015年,潘慰再次强调,五年内让味千拉面门店数量达到1000家。
雷达财经通过味千(中国)发布的财报了解到,截至2015年末,味千(中国)的餐厅数量达到673家,尚不到千店目标的七成。到了2019年末,味千(中国)的餐厅数达到799家。然而,眼看距离千店目标越来越近,味千(中国)的门店数却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截至去年年末,味千(中国)的餐厅数降至562家,不仅没能离千店目标更近一步,反而比2022年末的597家餐厅还少了35家,规模与2019年末相比更是少了足足237家。
对于去年门店数量减少一事,味千(中国)解释称主要是由于集团策略性关闭运营表现不佳的门店以改善整体盈利能力。其中,中国大陆地区新开29家、香港地区新开1家,共计新开30家;中国大陆地区关闭63家,香港地区关闭2家,共计关店65家。
而味千(中国)去年门店数量减少营收却可以逆势增长,则主要是因为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消退,店铺不再需要因疫情管控措施而暂停营业,店铺恢复正常运营,进而推动收益增加。
从地域分布来看,味千(中国)截至去年末的562家餐厅,遍布国内逾144个城市及22个省份及直辖市。其中,味千(中国)在内地布局餐厅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上海,达到101家。其次,味千在广东、江苏分别拥有82家、68家餐厅,剩余的288家餐厅分布在中国由南到北的其他各大城市。此外,味千(中国)在中国香港和欧洲分别还拥有21家餐厅、2间餐厅。
在味千(中国)看来,谨慎评估新店的选址,并采取较稳健的营运和开店策略,使其能够集中资源和精力在盈利能力较高的门店上,进一步优化现有门店的运营效率,以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有分析认为,早期味千拉面凭借日式快餐与本土快餐的差异化定位,在国内迅速走红。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行为变化、品牌形象老化、管理运营挑战等原因,味千拉面如今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曾指出,味千拉面品牌老化,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速度,自身造血能力几乎没有,再加上投资决策出现偏差,这使得其近几年来的业绩表现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