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失业的男人能干什么?我考察的第八个项目是奶茶店,这次找的还是我一个大学同学,因为我们的专业是市场营销,所以他毕业以后过了几年就自己创业了,成立了一家营销活动策划公司。他也一直热爱自己的事业,做的也很不错,无奈三年大感冒让线下活动基本停止了,到了去年上半年看不到希望后把公司关了去上班了。
他现在是在一家大型企业里担任总经理,负责操盘他们公司的奶茶项目,准备对标蜜雪冰城和甜拉拉。一开始我还开玩笑说他们是不是快招公司,然后他就带我参观了一下他们公司。他们公司是有实体工厂的,因为一直生产奶茶设备,所以他们去年10月份开始在弄自己的奶茶品牌。
< class="pgc-img">>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搭建招商、培训、产品督导、运营等一系列体系,目前已经招商了300多家,速度还是蛮快的。他们的品牌叫禧尚茶梢,4块钱一杯的手打柠檬水口感也不错,主打定位的是三四线的下沉市场,加盟费也不贵,设备培训、首批物料管理费之类的全部加在一起大概7万多块。
< class="pgc-img">>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他告诉我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去创业,就去看看哪家实体店品牌势能比较火,就立马复制,他肯定能赚钱。
我在南京有没有和我一起去创业的伙伴,可以关注一下我,一起去复制。
日,不少市民发现,主打茶和奶的新中式奶茶店在济南特别流行。多家奶茶品牌推出原叶鲜奶茶类新品,珍珠、红豆等传统加料奶茶正在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珍珠奶茶越来越“凉”
“去小料”的鲜奶茶走红
7月20日上午,济南北部的一家奶茶店里,切水果、冷萃茶......老板陈璐和店员正在操作区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周末客流高峰做准备。虽然距离正式营业还有一个小时,店里已经有客户开始来点餐。
20多平方米的奶茶店,规模虽不大,但销量却不容小觑。凭借着周边有学校、写字楼、社区的地理优势,陈璐的奶茶店夏季日销量多达近千杯。
“从加料奶茶到原叶鲜奶茶,产品都是随着市民口味变。”开奶茶店七年,陈璐见证了济南奶茶行业的发展变迁。
陈璐刚开店时,济南奶茶市场是台式奶茶的天下。用植脂末、乳粉等冲调的奶粉加上茶汤调底,搭配上珍珠、咖啡冻、布丁等配料,深受市民追捧。“我们当时店里的招牌产品就是黑糖珍珠奶茶,每天最多能卖五六百杯。”趁着当时热度,陈璐一口气开了三家门店。
开店容易守店难。去年开始,陈璐发现“老套路”似乎行不通了。黑糖珍珠奶茶一度无人问津,奶茶店日销量更是下降了六七成。
面对不少顾客点单时“有没有只加茶和奶的奶茶”的询问,陈璐意识到,传统奶茶“加料时代”已逐渐远去。为此,她特意去南方市场考察,学习“新型奶茶”制作工艺。
茉莉奶白、鲜柠檬红茶......记者注意到:陈璐奶茶店的菜单上有20余种茶饮,黑糖珍珠奶茶虽仍标注为招牌,但原叶鲜奶茶和水果茶却占据了菜单栏的“半壁江山”。
“它们现在是主流产品,口感喝起来比较清爽,单品一天能卖三四百杯。”陈璐说,比起以往“多加珍珠”“多加料”的饮用习惯,顾客如今更倾向于口感清爽、热量低的奶茶,也就是所谓的新中式奶茶。
陈璐介绍,冲调奶换成牛奶,茶汤换成现泡茶,成本虽有增加,但单价也上去了;加之珍珠奶茶销量减少后,节省下来的“珍珠”等小料成本,“新中式奶茶利润反而更高”。
以“珍珠”为例,其熬煮时间通常在一小时左右,但保质期大部分在四小时以内。若不能及时售出,只能被废弃处理,重新制作。如此模式下,人力和原材料成本都在无形中上涨。
各大品牌争相入济
本土品牌也加入赛道
不只是陈璐的奶茶店,20日,记者相继走访了霸王茶姬、古茗、茶百道、喜茶等品牌奶茶门店,其门店菜单显眼位置和推荐单品都是以新中式奶茶为主。
“我们现在主打原叶鲜奶茶,不推荐添加小料,目前已下架所有小料。”霸王茶姬店员告诉记者,奶茶配料结构十分简单。以该店一款名为“伯牙绝弦”的饮品为例,其选用茉莉雪芽为茶底,搭配新鲜牛乳及风味糖浆。此外,消费者还可根据喜好选择加糖多少。
在走访过程中,不少受访者表示:之所以点原叶鲜奶茶,看中的就是它没有加各种小料,很好入口;且珍珠、布丁等小料含糖量较高,难免会有担忧。
记者梳理发现,济南新中式奶茶的流行,事实上也反映出济南奶茶市场的激烈竞争。
2022年5月,霸王茶姬在济南宽厚里开出首店,如今该品牌在济已拥有45家门店。
一年后,爷爷不泡茶和茶话弄相继入驻济南市场,分别开出9家和5家门店。与此同时,茶香知、小座茶、不忘出茶、霓裳茶舞等新兴品牌也开始逐鹿济南。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济南现有奶茶品牌中,大部分新品都至少包含一款原叶鲜奶茶。而且在产品塑造上自有一套“公式”,从产品名称、产品结构到配料、产品包装以及门店设计风格都颇具中国风特色。
新品牌相继入局,老品牌推陈出新,新中式奶茶赛道愈发拥挤,无疑给济南本土奶茶品牌增加了“变量”。
2014年,诞生于济南的诺杯·烧仙草(以下,简称诺杯),乘着传统加料奶茶的东风,凭借奶茶+烧仙草这一细分赛道,迅速在市场扩张。2022年初,其门店数量超7000家。
然而一年后,和所有加料奶茶一样,烧仙草这一品类也没能逃过“凉凉”的命运。随后,诺杯把目光转向了原叶鲜奶茶,并上市全新品牌——诺杯·茉莉鲜奶茶。
一系列的改变,让诺杯的门店生意持续保持在环比30%左右的增长。现如今,日营业额在15000元左右的门店也不在少数。
既是消费者对健康理念的追求
也是市场普遍追求效率的体现
“现在很多新中式茶饮都会标明热量和原材料,低负担控糖,喝起来更放心点。”在济南市民李雨晴看来,原叶鲜奶茶更符合“茶饮成分党”,有些消费者会细究原料中是否有植脂末、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等。
相关数据统计,超过八成的奶茶爱好者倾向于选择“少糖”,而超过五成的消费者更是选择进一步降低甜度。
“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健康。”谈及新中式奶茶爆火的原因,诺杯创始人吴玉波表示,原叶鲜奶茶原料主要基于茶叶和牛奶,用料简单,也更安全,符合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健康认知。“消费者对于东方茶文化的认同感日益提升,也是新中式奶茶得以爆火的关键原因。”
吴玉波介绍,以前奶茶茶底多为斯里兰卡红茶等国外品牌,但新中式奶茶全以中国茶为茶底。即便是夏季销量大涨的水果茶,茶底也是如此。不少品牌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供应链稳定,易运输存放,茶奶均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加上门店使用智能化茶饮生产设备,可以做到“千杯一味”,也大大提高了出餐效率。店员不用再去背复杂的制作表,培训成本也得以降低。同时,标准化流程和快速出杯,能让门店实现快速复制和扩张。
近年来,新中式奶茶也陆续迈开了“出海”的脚步。霸王茶姬、茶乙己、诺杯、古茗等品牌相继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国家开出门店,成为“墙内开花墙外也香”的生意。
不过,在新中式奶茶走红的同时,由于茶底的单一性,产品口味、包装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
“接下来,还是要在茶底和口味上不断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营销活动,加大文化输出,才能让大众消费者持续青睐。”诺杯创始人吴玉波认为,未来,奶茶品牌在原叶茶上深度挖掘和更具性价比,将开拓更多消费场景和消费群体。(文中陈璐、李雨晴均为化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管悦)
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彭琰
28日,深圳市政协经济委组织委员就《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性视察,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应用场景、安全可控等方面了解相关政策落地情况,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环境。
无人机从天而降送来奶茶
视察组第一站来到美团·深圳龙华全国生活服务消费大数据运营中心,选择数字产业化的代表了解数字消费发展情况,观摩美团智能配送无人机、美团自动配送车、美团电单车等最新科技成果。
2022年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5.21亿人,共享出行行业交易规模约2012亿元,均为全球第一。在一张中国地图上,显示了全国骑手实时动态及用户分布情况,点开即可知道他所在的位置、目前派送单情况。具体到深圳,餐饮茶饮的高峰时段、热门地点一清二楚,骑手忙碌空闲状况、工作方位在地图上作为数据点在闪烁。
随着低空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无人机配送作为新业态已经走进了商圈。在该中心所在的写字楼下,政协委员们站在无人机空投柜一旁,观摩了无人机从天而降送来外卖茶饮。顾客在用餐高峰时段下单时,订单可通过无人机进行配送,成为运力的补充。
工人减少700人产值增加10亿元
视察组第二站来到产业数字化的代表、富润通科技数字化新工厂。这里拥有超5万平现代化智慧生产空间,每年可为全球客户提供超500万片各类板卡的生产能力。
在生产车间里,政协委员们了解到,以前很多工序基本都是人工完成的,效率低且容易出错。现在通过数字化改造,引入大量的自动化设备,不仅避免人为错漏,效率还明显提升了。以前一条产线至少需要几十个人,现在采用人与机械协调的方式,人只要做判断性工作,简单的、重复性高的工序则由机械手臂完成,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我们做数字化转型是基于自身做制造业30年的痛点而来,”公司负责人曹毅宏告诉视察组,2018年在做了15年传统信息化的基础之上转型成立了榕数数智公司,基于对传统信息化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孪生、区块链技术、大模型建模和算法技术来做产业数字化,厂区从1200多人已经降到了460人,产值从不到2亿元增长到现在12亿元。榕数数智目前还走向6省12市,基于产业数字化输出给服装制造企业、化工企业、机电制造行业以及家具行业,帮助更多中国中小微制造企业实现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柔性制造。
政协委员:制造业直通消费端是下一个风口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落实《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的职能部门介绍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难点,政协委员结合视察情况和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
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超万亿,占GDP比重超三成。以工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不断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2023年已为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覆盖研产供销服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诊断,提供优质解决方案,54.79%的企业在3个月内实施了数字化转型。在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持续开放方面,深圳形成企业基础信息等七大主题库,推动超过40款产品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55家,触达企业超过266万家,助力企业获得融资超过1900亿元。
政协委员认为,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育壮大好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能催生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形成新增长点,还能带动对传统产业的全方位改造,同时也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意。
“数字经济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深圳制造业根基好,如何让制造业到消费端通过最短的距离去触达,是接下来要下大力气做的事情。”高锦民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