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 红餐网
作者: 陈南
随着城市个性化餐饮的发展,小吃品类在这两年迎来品类爆发,但作为小吃“大户”,川渝小吃却还没有全国知名的品牌诞生。聚焦四川小吃的蓉李记,希望通过内部结构升级,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力,引领川渝小吃的品牌化发展。
2020年10月,美团研究院和中国饭店协会联合发布了《2019-2020年中国小吃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500万小吃商户,是餐饮业最大的品类赛道。
美团平台大数据也显示,2019年,消费者对炸鸡炸串、包子、韩式小吃、港式小吃、卤味鸭脖、米粉等品类的需求量增幅较大,分别同比增长146.9%、92.9%、90.6%、90.1%、67.8%、62.1%。
< class="pgc-img">>随着餐饮人不断的深入挖掘、拓展,津味小吃、陕西小吃、港味小吃、小龙虾、锅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品类也不断涌现,并在市场上形成气候。文和友、黑白电视等小吃品牌的爆火,更是让湖南小吃成为热门。
然而,在小吃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声名在外的川渝小吃,却没能诞生一个全国知名的品牌,这既是餐饮圈的遗憾,也是消费者的遗憾。
而以四川小吃为主打的蓉李记,似乎正在改变这样的状态。
01
从南京到重庆
打响成都小吃名号
如果往前追溯,蓉李记的第一家门店,早在2009年便在南京开业。在2012年前,蓉李记一直在打磨产品、探索商业模式,虽然生意不错,但一直没有放开拓展,门店维持在五六家左右。
之后,蓉李记发现,在南京、深圳这样充满诱惑的城市,太容易跑偏,容易被对手带偏,被资本带偏,更容易因为市场竞争,把产品带走样。想要专注做好产品,还是需要回到产品的发源地,去寻求更多可能,去试验出品,提升产品力。
< class="pgc-img">>所以在2013年,蓉李记回到川渝地区,在重庆开了第一个门店。
蓉李记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成都两地的口味非常接近,但又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重庆的菜品,就算会加糖,但通常都是用以调味,很少能让人直接吃出甜味,而成都的钟水饺、糖油果子,相传源自自贡的担担面,乐山的甜水面、甜皮鸭等等,都带有一定的甜味。
同时,蓉李记作为一个连锁品牌,出品都是标品,如果是回到成都,挑战当地口感特色鲜明、突出的小吃店,并非明智之举。而重庆,既有重口味餐饮习惯作为基础,局部差异又能让蓉李记和当地小吃形成区别,所以,蓉李记“回归”川渝的第一站,选在了重庆。
< class="pgc-img">>也正是这样的“相似+差异”,让打着成都小吃名牌的蓉李记,一到重庆便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打出了名气,门店也在2018年底达到200余家,并拓展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湖北、广西等50余个城市,年营收近6亿元,成为云贵渝地区知名的四川小吃品牌。
也正是当年将战略重心从北上广,一线沿海,转移到以重庆为主的西南地区,让蓉李记实现厚积薄发,成为现在以云贵渝为核心辐射全国的战略基础。
02
升级内部架构
夯实产品基础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蓉李记发现扩张带来的问题。
和之前只有几家、十几家门店的不同,即使蓉李记一直推行直营政策,但当门店突破百家、两百家,总部和门店的联系还是出现了障碍。
“我们后来慢慢发现,门店越多,门店的出品和我们研发时的产品,差距越大。”
蓉李记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门店的增多,因为配送、终端操作等原因,研发部门和一线门店出现了脱节,“一些半成品经过运输、门店操作偏差,甚至出品温度,都导致口感和研发时有较大的差距。”
< class="pgc-img">>早在2014年,一心做连锁品牌的蓉李记就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2015年12月,在重庆建成投产了首个中央厨房,开启供应链打造的第一步。
然而,在2018年之前,其研发部门和中央厨房、供应链配送体系,一个在公司总部,一个在生产、销售一线。当门店比较集中,研发部门还能及时得到一线的反馈,但随着门店的不断增多,区域的不断扩大,信息传导便有了障碍。
蓉李记及时意识到这个问题,2018年开始了内部结构的升级,将研发部门从总部剥离,划归供应链板块。
研发部门不仅开始和生产挂钩,逐渐解决半成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它的“触手”也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延伸,深入一线门店,逐渐改良了因门店操作带来的产品问题。同时,研发部门也能及时得到消费者的反馈,不断改进、迭代产品。
< class="pgc-img">>据悉,2021年蓉李记还将建立小吃和肉制品加工SC生产线,增强小吃技术、提升肉制半成品配送品类和成熟度。同时,进一步优化央厨-分仓体系,缩短配送周期,提升半成品的配送鲜度,保证优质的门店出品。
此外,蓉李记还选择总部具有直营管理经验的人员,深入一线,将总部与一线做了更为密切的结合。同时,将门店的运营由前厅+后厨双线模式,转变为门店通岗模式,在中央厨房标准化的配合下,实现前厅和后厨的人员流通。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目前蓉李记员工的通岗率超过65%,让单店使用员工人数下降40%,提高门店效率的同时,大大节约了成本,员工也更清楚各岗位、产品的特点,进一步保障了门店出品。
03
提升品牌力
做川渝小吃品牌的市场尖兵
在产品力持续不断提升,内部架构不断磨合调整的过程中,蓉李记发现,想要成为川渝小吃的头部品牌,还必须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认知。
虽然小吃品类是目前中国餐饮最大的品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餐饮业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品类丰富但集中度不高,小吃更是如此。
前有文和友、黑白电视等品牌的爆发,小吃在餐饮市场上的热度不断上升,川渝地区的小吃也一直受到川内外消费者、游客的喜爱,却一直没有较为出名的品牌。
所以,在本地特色小吃迎来爆发的时候,品牌化将更具有竞争力。这对一些特色小店来说,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而对蓉李记来说,却是不错的发展机遇。
< class="pgc-img">>在市场上以四川小吃为主打的品牌中,蓉李记是为数不多的,拥有百家以上门店的连锁品牌,2020年底会员数突破300万,这也意味着,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消费者和品牌认知度。
而从2020年开始,蓉李记开始发力在全国塑造品牌力,在全国范围内提升品牌认知度。
《2019-2020年中国小吃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小吃受众日益年轻化,“90后”“95后”是重要消费群体,网红品牌不断涌现,网红小吃消费成为新时尚。
所以蓉李记积极进行线上合作,与盒马联名推出年货礼包,推出酷狗音乐联名小吃卡,在大众点评上线萌妻食神套餐,而且与“带货王子”李佳琦合作进行直播……
不断的跨界出圈,让蓉李记在各个城市都收获了大批粉丝,扩大了品牌影响力,为全国拓展打下基础。
< class="pgc-img">>据悉,蓉李记未来将在目前的优势区域湖北、云贵渝外,加强华东、西北的门店拓展,并将通过配送分仓、加工中心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供应链,支撑品牌的全国发展。
在地方小吃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的风口之上,蓉李记凭借十余年的经营经验,以及产品力的提升,获得了在品类中成为头部品牌的好机会,成为川渝小吃品牌走向全国的尖兵。
起餐饮,近年来比较火的餐饮赛道应该就是小吃了吧,特别是去年疫情之后,所有餐饮行业都在受疫情的“折磨”,但小吃行业似乎却一直“风生水起”,让人不禁感叹。
小吃行业当中,有不少知名的品牌,比如我们熟知的湖南的“文和友”和“黑白电视”,但作为一直盛名在外的四川小吃,却一直未出现什么比较知名的品牌,这非常让人遗憾,但近年来,在成都起家的小吃“蓉李记”似乎正在打破这一屏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蓉李记的故事吧。
【品牌基本信息】
▼
品牌名:蓉李记
起家和布局:南京起家,布局全国
门店规模:200+
发展模式:直营+加盟
单店面积:约100-300㎡
人均消费:20-50元左右
单店业绩预估:20w+/月左右
品牌核心卖点:成都小吃
餐易私塾 餐易君 | 文
小吃,一直都是近年来特别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餐食。一是因为小吃赛道当中品种丰富,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美食,二是因为小吃性价比非常高,便宜实惠。
而随着城市个性化餐饮的发展,小吃品类在这两年也迎来了品类的爆发,去年十月,美团研究院和中国饭店协会联合发布了《2019-2020年中国小吃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现今餐饮业中,全国大约有500万小吃商户,是餐饮业最大的品类赛道。
而美团平台的大数据也显示,2019年,消费者对炸鸡炸串、包子、韩式小吃、港式小吃、卤味鸭脖、米粉等品类的需求量增幅较大,分别同比增长146.9%、92.9%、90.6%、90.1%、67.8%、62.1%。
我们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美食千千万万,地域不同各地的口味风俗也不同,而这些口味和风俗在小吃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就像南北一直在战斗不休的关于小吃的问题:豆腐脑吃甜还是吃咸,包子吃大的还是吃小的……
各地风俗不同,小吃口味自然不同。随着餐饮人不断的深入和挖掘,我们吃到了全国各地的小吃,比如津味小吃、陕北小吃、港味小吃……等等,而在品牌上,也有不少知名小吃品牌,例如文和友、黑白电视等。
但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作为小吃界的扛把子,四川一直盛名在外,天府各色各样的小吃让不少人垂涎欲滴,连吃豆腐脑儿上,川人都带着一股子火儿味儿,不跟南北争输赢,豆腐脑儿不吃咸也不吃甜,他吃辣!香辣!
放了各种佐料的豆腐脑儿很快也传出了盛名,但让人疑惑的是,四川小吃如此出名,但如果要说小吃品牌,川渝却好像没有一个知名的大众化小吃品牌。
这大概是餐饮界的遗憾了吧,但近年来,四川这么一个小吃品牌似乎正在悄悄的改变这个格局,它就是主打四川小吃的蓉李记。
01
回归本质,方能溯源
其实蓉李记的第一家店也可以说是起源地并不在川渝地区,如果追朔时间线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蓉李记的第一家门店早在2009年在南京时就已经开业。
在南京开业之后,蓉李记就一直注重产品的打磨和探索小吃赛道发展的商业模式,那时候蓉李记因为产品口味很好,非常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自然的,那时候的生意也非常的不错。
但那时候蓉李记却并没有放开手脚去发展,它的门店只维持在了五六家左右,但经过几年的发展,问题就随之而来了,门店业绩似乎并不如之前那般好了,顾客对产品的评价似乎也高开低走。
后来,他们通过调研慢慢的总结了原因,蓉李记发现,在南京、深圳这样充满诱惑的城市,太容易跑偏,容易被对手带偏,被资本带偏,更容易因为市场竞争,把产品带走样。想要专注做好产品,还是需要回到产品的发源地,去寻求更多可能,去试验出品,提升产品力。
于是,在2013年的时候,蓉李记回到了川渝地区,虽然打着成都名小吃的名号,但却在重庆开了第一家店、
蓉李记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成都两地的口味非常接近,但又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重庆的菜品,就算会加糖,但通常都是用以调味,很少能让人直接吃出甜味,而成都的钟水饺、糖油果子,相传源自自贡的担担面,乐山的甜水面、甜皮鸭等等,都带有一定的甜味。
同时,蓉李记作为一个连锁品牌,出品都是标品,如果是回到成都,挑战当地口感特色鲜明、突出的小吃店,并非明智之举。而重庆,既有重口味餐饮习惯作为基础,局部差异又能让蓉李记和当地小吃形成区别,所以,蓉李记“回归”川渝的第一站,选在了重庆。
也正是这样的“相似+差异”,让打着成都小吃名牌的蓉李记,一到重庆便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打出了名气,门店也在2018年底达到200余家,并拓展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湖北、广西等50余个城市,年营收近6亿元,成为云贵渝地区知名的四川小吃品牌。
02
升级构架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任何企业在扩张的道路上都会存在构架上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尤其不同。比如,1-10个门店,这种是小型的连锁店,在构架上并不会太过苛刻。
但对于一个上百门店的连锁品牌来说,任何结构都是发展的决定因素。比如,门店的管理要如何进行,一家两家的门店,你可以精细化的甚至守店,但全国各地都有门店的时候,运营就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还有就是前端和终端的问题,货物的配送、成本的管控等等,都需要合理的配合和运转,一个环节出错,可能就会导致所有连锁门店受牵连。
而蓉李记在门店的扩张当中,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它发现,随着门店数量越增越多,前端和终端前后脱节了。
一些半成品经过运输和门店操作中出现了偏差,导致门店出炉餐品的口感和研发部门研发的产品有非常大的差距。
这对于一个连锁餐饮企业来说是个致命的问题,于是在2015年年底,蓉李记在重庆建成投产了首个中央厨房,开启供应链打造的第一步。
但,其研发部门和中央厨房、供应链配送体系,一个在公司总部,一个在生产、销售一线。当门店比较集中,研发部门还能及时得到一线的反馈,但随着门店的不断增多,区域的不断扩大,信息传导便有了障碍。
蓉李记及时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8年便开始了内部结构的升级,将研发部门从总部剥离,划归供应链板块。
据悉,2021年蓉李记还将建立小吃和肉制品加工SC生产线,增强小吃技术、提升肉制半成品配送品类和成熟度。同时,进一步优化央厨-分仓体系,缩短配送周期,提升半成品的配送鲜度,保证优质的门店出品。
在产品力持续不断提升,内部架构不断磨合调整的过程中,蓉李记发现,想要成为川渝小吃的头部品牌,还必须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认知。
认知就像是一个标签,就像是长沙的文和友,提到湖南小吃就会想到文和友,提到湖南的奶茶就会想到茶颜悦色,蓉李记的目标就是,提到四川小吃的时候,要让人们想到的是蓉李记。
这就是品牌化的记忆。
所以,蓉李记无论是在营销还是在人群定位上,都在逐渐靠近年轻的消费群体,蓉李记积极的进行线上合作,与盒马联名推出年货礼包,推出酷狗音乐联名小吃卡,在大众点评上线萌妻食神套餐,而且与“带货王子”李佳琦合作进行直播……
不断的跨界出圈,让蓉李记在各个城市都收获了大批粉丝,扩大了品牌影响力,为全国拓展打下基础。
据悉,蓉李记未来将在目前的优势区域湖北、云贵渝外,加强华东、西北的门店拓展,并将通过配送分仓、加工中心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供应链,支撑品牌的全国发展。
谁说川渝小吃没品牌,它正在走向全国。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到底有多丰富呢?杭州的阿里巴巴食堂涵盖了川菜、粤菜等八大菜系,还提供包子、大饼、凉皮、面皮等丰富的选择。字节跳动的食堂拥有10条取餐线,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食物和数量。
近日一则新闻,也把华为食堂推到了眼前。日前海底捞在西安华为研究院推出了首家400平米的企业餐厅,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该研究院是华为2000年在西安设立的重要研发基地之一,目前员工数近1.6万人。也就说海底捞企业餐厅要为2万左右的员工提供就餐服务。
图片来源:小红书
实际上,在西安华为研究院,不仅有海底捞,还引进了西安饭庄、同盛祥、小六汤包、魏家凉皮、星巴克、肯德基等众多连锁品牌。涵盖的品类非常丰富,从凉皮类到面食类,从小吃类到水果类,从陕菜类到川菜类应有尽有,果然还是别人家的食堂更好吃。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话说回来,通过提供多品类和多品牌的方式,将食堂打造成多元化、品质化的用餐空间,以满足员工丰富的用餐需求,这代表了企业食堂美食集市化的趋势,也是企业团餐的新解法。
企业团餐新解法
传统的企业团餐解决方案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企业直营的成本较高,容易滋生腐败,导致价格昂贵且口味不佳;另一方面,外包的团餐企业通常只考虑员工集体需求,忽略了员工个性化的用餐需求。此外,随着外卖的兴起和社餐品类的丰富,员工的选择性增加,传统的企业团餐集中供应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趋势。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团餐企业推出了"团餐和社餐"的模式,将企业食堂的美食范围扩大。例如,美餐通过技术联营和连锁餐饮合作,引入不同品牌的餐厅,为企业员工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据报道,他们已经与近4万家商户合作。
潘多拉饮食集团则采用合资、联营和自营的方式,与不同的品牌共同构建一个美食广场,颠覆了传统的按时供餐大锅饭模式。
此外,美团也推出了"外卖+食堂"的解决方案,提供现场央厨和引入社餐档口,采用员工自主选择用餐并由企业支付的方式,提供更好的食堂服务。
这种模式有很多优势。对于员工来说,不断有新鲜的品类进入,不用担心吃腻的问题。对于团餐企业来说,采取"末尾淘汰制",淘汰经营不合理的餐厅,确保食堂的稳定经营。
其实这种“团餐+社餐”的方式,还延伸出了许多细分的模式。
一种是“社餐+团餐+第三空间”。潘多拉打造的企业食堂不仅提供丰富的餐饮选择,还利用多余的空间打造了生鲜超市、休闲娱乐中心、酒吧、水吧、多媒体会议室等不同功能的空间,以提高食堂的利用率,并使每个空间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样的创新设计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娱乐选择,增加食堂的吸引力和多样性。
图片来源:齐鲁晚报济宁融媒公众号
另外还有“社餐+团餐+场外空间”。当员工不想去食堂,想在办公室用餐怎么办?以美餐为例,它还提供了外来订餐和集体送餐以及到店取餐三种形式。需要消费者在美餐自建的APP和小程序下单。下单后,商单会发送给附近的商户,由商户配送现场,或者存放到智能保温柜里,员工自取。
这些模式不仅保证了餐饮丰富性,也让企业团餐有更多种的收入来源。具体来说,它大致包含三种盈利方式,分别是佣金收入、管理费和服务费,以及细分业务。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首先是佣金收入。美餐将社餐品牌的菜品引入平台,企业员工可通过在线平台下单购餐,每笔订单都会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这种盈利模式类似于外卖平台美团,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交易平台,平台在中间抽取佣金。不同的是,美团面向全国范围的消费者,而美餐的服务对象是特定区域的企业员工。
其次是管理费和服务费。企业团餐模式中,大部分是代运营。团餐企业提供前期装修、商户引进、日常管理和送餐等一站式服务。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团餐企业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于餐厅日常管理)和服务费(为商户提供的服务)。
市场上还有一些团餐企业通过自营、合资和联营的方式实现盈利。自营是自己开设餐厅并销售餐品获取利润;联营是与其他经营者合作,按比例分享收入;合资是共同投资,并按股份分配收益。
最后是细分业务盈利。一些企业与社区物业合作,为老人和孩子提供外卖服务;与没有食堂的企业合作,提供会议或活动餐;与银行合作,提供各类零售商品、洗发或理发等服务。
一些团餐企业在探索企业团餐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将类似的模式应用于社区食堂、校园餐厅等不同的业务场景。
团企的困境
“社餐+团餐”的模式确实可以帮助企业减轻经营压力,也能丰富企业员工的选择,但团企想要以该模式长期发展下去,依旧会面临许多困境。
首先对人脉资源的依赖。团餐企业从事的是TOb(企业对企业)的业务,其去留往往由甲方决定。这意味着团餐企业即使有实力,是否能与甲方长期合作仍取决于其人脉和资源。
例如,一些贵州高校食堂中,70%的中标企业是刚成立的小公司,其中大部分是与非资深团餐企业相关联的企业。这是无法改变的情况,对于缺乏人脉和信息资源的团餐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困境。
其次严重的压款、上涨的成本,老板的一言堂,盈利压力越来越大。团餐企业通常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而前期的企业食堂装修、商户引进等大部分需要团餐企业自己承担。
尤其在疫情期间,许多互联网企业的业绩下滑,为了节省成本和增加现金流,他们不得不延长货款流程、缩短合同周期。再加上管理、人才和食材成本的持续上涨,团餐企业很难及时回款,经受现金压力。
此外,一些老板为了给员工福利,会不断给团餐企业施加压力,降低价格和增加福利。例如,有格力食堂的食堂经理抱怨格力有很强的甲方文化,十年来给员工补贴,但要求每餐只能7元并包括两荤一素。此外,食堂装修升级的费用也全部由餐饮公司承担,节假日还要组织福利活动,每年还需要按营业额比例购买格力产品。
面对这些压力,团餐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目前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大多数团餐项目的净利润仅为8%,只有少数高校食堂运营业绩高于行业平均净利润10%。
图片来源:芒果TV综艺节目截图
第三是区域困境,团餐企业面临着客户分散、管理难度大、规模化的挑战。根据2020年团餐发展报告的数据,40%的团餐企业仅在一个区域经营,而跨省经营的团餐企业不到22%。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团餐市场60%以上的市场集中度相比,这存在较大差距。
团餐市场呈现分散性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服务的企业用户多集中在特定城市的特定区域。因此,团餐业务主要在区域范围内开展,以最大化发挥其优势。一旦跨省经营,管理难度、经营困难和资金压力都会大幅增加。
因此,团餐企业更多的局限于自身区域内发展,难以拓展到其他地区。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管理模式的成熟,这个问题有望得到突破。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最后是竞争困境,各个品牌跨界争夺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随着消费市场的饱和,越来越多的品牌为了打破增长壁垒,开始寻找机会。例如,和府捞面、广州酒家、蓉李记等餐饮企业纷纷进军团餐市场,拓宽业务范围。海底捞、肯德基等知名品牌推出"外卖团餐",丰富消费场景。
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餐饮企业涉足团餐领域,社餐与团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导致行业竞争加剧。
此外,一些平台企业也加入竞争,如顺丰推出"丰食",美团成立独立的团餐中心。这些企业凭借商户资源、客户群体和资金优势,与团餐企业展开竞争,胜负难以预测。
在竞争不断升级的情况下,行业淘汰率也将增加。行业开始出现分化和聚集效应,不仅会有更多的区域领先企业,还可能催生更多的省级龙头企业。
团企急需进化
即便困境存在,但依旧值得深挖。从需求层面,疫情特殊时期,在一众团企的培养下,早已培养出了稳定的消费客群,他们消费习惯固定和消费能力突出。
从市场层面,市场规模不断扩容。据《2022年度中国团餐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实现了15.8%的增幅,市场规模近1.8万亿元,这还是在疫情的特殊时期。
从规模层面,相较达到60%~80%市场集中度的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处于粗放管理的中国团餐依然大有可为。
所以,即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微小的盈利空间以及分散的区域属性,团餐企业依旧很有进化空间。为此,不甘落后的团企正在积极尝试各种模式。
有的团餐,在第三空间上不断迭代,丰富客群体验。如万喜以“新社交语言”为核心,给企业食堂赋予了IP潮玩、暖心服务台、缤纷美食节、深夜食堂、网红食堂等“第三场景”。企业员工们的体验更丰富,也满足了他们社交需求。
未来企业食堂场景化一定是趋势。如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团餐发展报告》所言,团餐场景正向多元化功能延伸,成为集物业、零售(超市/智能终端贩卖机)、娱乐空间、学习空间为一体的综合体。
图片来源:万喜公众号
有的团企,发力供应链,稳定后端,突破区域桎梏。如2020年~2021年5月,餐饮供应链领域有共计18家企业获得融资,融资总额近30亿,其中一半涉及团餐供应链业务。
有的团企根据企业各种用餐场景去定制化服务。如针对高端企业客群个别场景下的需求,推出“定制型主题宴会”,七夕专场酒宴,企业高端茶歇宴会、周年晚宴、高端商务宴会、企业年会宴等等,在高端市场发力,在市场上构建差异化。
还有的团企开始布局社会餐饮。市场上部分的团企,在自己合作的企业食堂中,布局了自己的自营品牌,向C端用户销售餐饮制品,扩张自己的利润空间。
还有的团企发力数字化平台与智能硬件。如美餐坚持端到端全栈自研策略,开发了全场景、全链条的数字化平台和智能硬件。在后端供应链方面,美餐也在探索采购的数字化管理,促使其透明化和可追溯。
竞争虽然激烈,但团企积极进化,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状态,即便困境不少,未来依旧可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