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
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内洋溢着温暖的气息。藏族代表扎西多杰一开口,总书记就热情回应了他。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请点击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视频
↑ 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 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扎西多杰就玉树灾后重建新变化发言。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扎西多杰来自玉树州。2010年,他的家乡发生强烈地震,家园受到严重破坏。当时,习近平专程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考察灾后重建工作,带去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
“在玉树州机关,我给机关干部说了一段鼓劲的话。我说,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有你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党中央全力支持,有全国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新的玉树。”谈及往事,总书记饱含深情。
“现在玉树街道更整洁了,房屋更坚固了,奶茶更香甜了,我们真心希望总书记能再来玉树看一看,到时我们再唱一支山歌给党听、给总书记听。”扎西多杰的话语代表了玉树人民的心声。
“我很牵挂玉树,今天听了你的介绍,很高兴。我相信,玉树还会发展得更好。”总书记说。
发生在人民大会堂的这一暖心互动,同样令远在玉树的藏族汉子尕玛松保激动不已。尕玛松保是玉树市上拉秀乡加桥村党支部书记,他至今记得在抗震救灾一线,习近平向他询问灾情的情景。
↑ 尕玛松保家的醒目位置悬挂着习近平与他的合影。
玉树地震后,尕玛松保第一时间带领村民救灾,并长期奋斗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如今,尕玛松保和乡亲们已搬入灾后重建安置点的新房,过上了新生活。
↑ 3月10日,尕玛松保(左三)和家人在家中吃早饭。
↑ 3月10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拍摄的尕玛松保和乡亲们目前所居住的灾后重建安置点。
2021年初,村两委换届,尕玛松保再次当选加桥村支部书记。
尕玛松保动情地说:“感谢习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们玉树人民非常希望习总书记能再来玉树,看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请点击观看尕玛松保的心声
尕玛松保和加桥村的故事只是玉树州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灾之后,玉树人从废墟中站起,迅速重建家园,脱贫奔小康。
↓ 图为2010年4月玉树地震后的玉树扎西大同村。
↑ 图为2021年3月10日拍摄的玉树扎西大同村。
↓ 图为2010年4月16日,救援队员在结古镇民族宾馆废墟上进行搜救。
↑ 图为2021年3月10日拍摄的玉树康巴艺术中心(玉树地震前的结古镇民族宾馆)
↓ 图为2010年4月16日,救援人员在结古寺宾馆进行救援。
↑ 图为2021年3月10日拍摄的玉树市一处商业区(地震前为结古寺宾馆)。
↓图为2010年4月玉树地震后的扎西科临时安置点。
↑ 图为2021年3月10日拍摄的玉树市一角(地震时为扎西科临时安置点)。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西杭街道扎西大同村(2020年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八一孤儿学校,学生们在进行课间活动(2020年4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 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二年级一班学生求永藏嘎在上课(2020年4月9日摄)。
目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6市县全部脱贫摘帽,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增长到现在的7000元以上,社会主义新玉树巍然屹立在雪域高原,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目标。
监制:兰红光
策划:费茂华
图片:张宏祥
视频:韩方方
编辑:尹栋逊、郝建伟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从无到有、从素到荤、从单一到丰富,小小餐桌,反映时代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时的“硬骨头”。如今,依靠产业带动和乡村振兴等支撑,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同胞乐享小康之美。
云南省澜沧县是中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是“直过民族”,过去,拉祜族的祖辈打猎、刀耕火种,掌握的先进生产技能极其匮乏,很多人家连餐桌都没有。随着生活条件稍有改善,从朱永情记事起,家里的餐桌是一种竹制品,家家户户都自己编。
2015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带领团队来到蒿枝坝村小组,帮助澜沧各民族群众脱贫致富。随着来蒿枝坝的游客数量增多,朱永情在村里开办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好。他逐步扩大规模,还定制了十几张大大小小的特色餐桌。
今年30岁的王章宽是一名黎族返乡青年,去年5月,在目睹家乡的变化后,从广东回家自主创业。近年来,番响村以琼中“富美乡村”创建为契机,村庄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王章宽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餐桌上的野菜早就成为“稀客”。
如今,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番响村正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等,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关于这些本地的野菜,王章宽一家也有了新的想法。
“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下,是我国珍稀畜种白牦牛的原产地。过去,牧民们深居草原腹地,待在山里一两个月出不了门,蔬菜水果也进不来,人们餐桌上的食品只有牛羊肉、酥油、奶茶。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牧区实现了硬化道路村村通,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随着牧区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牧民餐桌上的饮食结构也由传统“牦牛肉+奶茶”的标配向“肉蛋奶果蔬”的健康化、均衡化转变。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樊华 张平锋
统筹:李杰 张旭东
编导:田甜
记者:王军锋、郭良川、孙敏、多蕾、郎兵兵
报道员:拜占龙
配音:王帅龙
包装:夏勇
资料支持:澜沧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近,朋友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突然上了微博热搜,这是什么梗!
陕西西安一高校班长安青青,看到大家都在晒“秋天第一杯奶茶”,自费给全班同学都点了奶茶,挨个送到每一位同学的宿舍里。
班上的同学收到后都超级惊喜, 开心到跳脚!
来源: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