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复苏不仅体现在线下餐饮的火热,在少被讨论的“回家吃饭”赛道,也正悄悄跑出一家万店连锁。
11月2日,锅圈(2517.HK)登陆港交所上市,截至今年10月11日,其门店数量达到10025家,已经跻身万店品牌俱乐部。
< class="pgc-img">>此前外界普遍质疑,当餐饮需求恢复时,锅圈是否还能继续过往的高增业绩,但事实证明其业绩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甚至盈利能力得到提升。今年前四个月锅圈的毛利明显提升,由去年同期的2.97亿增长为4.39亿;实现净利润1.2亿,去年同期为亏损2500万。
原因在于,锅圈过往业绩并非仅仅因为承接了过去几年的宅家红利,更是因为精准切中了当下正发生的消费分层的大趋势,并押中了消费者做饭简洁化的真实需求。
锅圈不仅提供了食材多、快速、物美价廉的特色服务,还成功解决了许多消费者面临的吃饭难题,包括吃饭不会做、做不好吃、做饭麻烦、外出用餐过于昂贵等四大痛点。
而根据招股书的战略规划来看,锅圈也计划通过持续的重资产投入筑牢规模优势的竞争壁垒,为持续领跑居家餐饮市场注入更多动力。
下沉市场社交货币,一线城市到店平替
无论是在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的下沉市场,还是在资源相对丰富的一线城市,锅圈都切中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在不同的市场凭借比较优势使自己成为“刚需”。
在下沉市场,锅圈紧紧抓住了消费升级的机会。
黄峥曾说,消费升级不是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锅圈做的生意正是迎合了下沉市场消费者对品质升级的需求,其不仅仅是提供食材的超市,更代表着一种生活品质。截至今年4月30日,锅圈在县级市及乡镇共开出4233家门店,占比达到43%。
相比一线城市消费者在盒马与山姆的比价中难以抉择,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购买食材的渠道则相对单一,在没有品牌背书的农贸市场摊位上,商品品类少、价格不透明是几乎无解的难题,最终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则更靠熟人之间的“信任”,心中默念“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问题。乡镇小店的进货渠道有限,像火锅食材中的丸类,很多都采购自当地的小作坊,作为散货售卖。这些商品本身质量难以保障,再加上小店没有存货管理的意识,出现过期等质量问题就再所难免。
相比农贸市场上透明度欠缺,锅圈的优势则在于,凭借接近万店的规模优势在原材料采购环节更具话语权,与上游供应链厂商合作为消费者提供质量稳定、更有保障的产品。而在销售环节锅圈的食材采用“先入先出”的原则,先进的货优先卖,永远不会有陈货。
我们都知道,一些热门的奶茶和咖啡品牌,在一线城市拥有比较强的社交属性,同事和朋友会互相赠送或邀约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潜在的社交货币。
而在下沉市场,社交环境则大不相同。亲戚朋友更喜欢去对方家里面做客,一大家子十几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的场景非常常见。随着锅圈产品品质口碑的形成,门店规模增加,以及央视广告的背书,很多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开始选择携带锅圈产品走亲访友。原因有二,一是品牌受认可,带着送人不丢面子;二是确实好吃不贵还方便,采买两三百解决一大家子的聚餐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锅圈已经逐步成为了下沉市场潜在的社交货币,成为当地消费者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一线城市情况则截然不同。锅圈成为了一种质价比极高的餐食解决方案,解决了打工人外出用餐昂贵的难题,逐步成为到店餐饮的平替。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在如今的消费环境下,消费者对质价比正日渐看重,并且这一消费趋势正在不同行业被不断验证。比如优衣库超越ZARA成为全球最大市值的服装公司、将供应链优势发挥到极致的SHEIN又对线下快时尚发起新一轮挑战。
而在一线城市白领眼中,锅圈恰恰也确实如其品牌“锅圈食汇”一般,成为餐饮业的“实惠”品牌。具体来看,一份毛肚,火锅店外卖配送需要40元左右,而锅圈仅需要10多块钱,极具质价比。尤其是在被打工人戏称为“美食荒漠”的城市,锅圈的产品精准切中了人们“花小钱,吃好饭”的需求。
与此同时,面向高端消费力,锅圈计划在北京、上海、香港及澳门开设主打高端食材的黑珍珠店。据悉,锅圈计划在店内设置到店餐饮以及米其林主厨的厨艺培训业务,不仅让人们“吃好饭”、也能用好食材“做好饭”。
大兴餐饮基建,做难而正确的事
每日优鲜的创始人徐正曾用“撅着屁股捡钢镚”来形容生鲜零售这门生意,而锅圈的解法是通过大兴基建克服这件难的事情,深挖护城河。
规模是锅圈建立起竞争优势的前提。
截至今年10月11日,锅圈门店数量达到10025家,成为了国内第六家万店规模的品牌,而达到这一规模锅圈仅用了7年。作为对比,万店规模的玩家中,蜜雪冰城门店花了23年,正新鸡排用了22年,绝味鸭脖则用了14年。
伴随门店大幅扩张,锅圈在上游供应链持续投入,710个SKU中约95%为“锅圈食汇”自有品牌产品。
截至目前,锅圈与266家食材供应商合作,其中包括安井、三全等数十家上市食品企业。同时锅圈也收购了三家食材工厂,参股了一家工厂,具备核心食材的生产能力。
凭借规模优势以及对终端市场的洞察,锅圈与头部供应商采用“单品单厂”的模式合作,意即一个工厂只供应一种食材。比如锅圈参股的逮虾记就专门为其供应虾滑产品,锅圈能为后者贡献30%的销量,在保障了品控的同时也利于成本把控。
2022年,锅圈盈利表现改善明显,其对羊肉和猪肉的采购均价分别下降7%和9%,同时毛利率达到17.4%,相比2020年提高6.3个百分点。
在中游配送环节,锅圈参与孵化的冷链物流公司在全国建设了14座中心仓,全国绝大部分的锅圈门店,都可以实现加盟商下达配货订单后次日达。而在冷链运输、中心仓等基建设施完备之后,锅圈以仓库为中心进行开店扩张。
选址方面,锅圈普遍选取距离消费者最近的社区开店,每2000-3000户开设一家锅圈社区门店,以保证中心仓通过冷链物流实现快速配送。
在全国拥有14个中心仓使得锅圈的配送半径得以缩窄,完备的物流体系则使得锅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加盟商均能得到次日达的配送体验。
在上游供应、物流冷链、仓储配送等多个环节基础设施完备的前提下,锅圈如今通过广拓渠道和丰富产品矩阵挣得更多变得水到渠成。
比如渠道上,锅圈正积极通过锅圈APP、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将货架变“大”,毕竟门店的仓储空间有限,而线上平台理论上可以无限大,这也是锅圈在万店之后仍能持续扩张的基础。
而在产品端,锅圈正依靠在上游采购与“单品单厂”合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扩充产品品类:从火锅和烧烤的食材扩充到一人食、西餐等八大品类。
今年九月份在郑州的一场大会上,锅圈食品董事长杨明超曾提到,锅圈概念中的预制菜应该是预制食材。在这个概念下,锅圈把食材准备以及食材搭配方案的工作全部完成,把完成最后一步的工作交给消费者,而且尽量把这一步缩短在5分钟之内。在此基础上,食材不会过度加工,更利于标准化生产,成品的味道更具有烟火气,更符合传统中餐的口味。
我们可以想象,依托于锅圈710个SKU,在未来可以搭配出几乎无限的中餐解决方案。通过卖方案,锅圈的盈利水平或许能做进一步提高。这在锅圈今年业绩上已有所表现,截至2023年4月30日止四个月,其毛利率进一步提高至21.1%,环比提高3.7个百分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锅圈成功的奥秘是在供给侧不断投入和布局,这与在需求端盲目押注潮流的新潮品牌相比,无疑会走得更稳更踏实。在可预见的未来,锅圈凭借既有的规模优势和精细化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在行业内的先发优势,逐步建立起更深厚的竞争壁垒。
随着锅圈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和不断挖掘、产品品类不断丰富的同时,锅圈也有望实现让越来越多人在家“好好吃饭”的愿景。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年又四年,世界杯又来了!
值此时刻,全国各地的球迷都能纵情享受球赛,三五好友之间也可以相聚家中,备好火锅、烧烤或者小龙虾,一边看球一边吃起小烧烤,不亦乐乎!
家住上海的德国球迷小艺(化名)最近已经和朋友们看了两三场球,他们会在锅圈提前下单好烧烤食材和器具,等开球就可以一边烧烤,一边看比赛。
世界杯不仅是足球盛宴,还能带动餐饮、外卖等行业,而这届世界杯背后,餐饮场景也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像小艺一样选择“在家吃饭”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消费场景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所谓“吃饭”的边界正在一步步延伸。
“吃饭”是刚需,锅圈、盒马等各类零售及餐饮企业都在多元布局餐饮场景,包括推出预制菜、露营烧烤套餐和商务团餐等产品,平台也在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
不过,餐饮场景嬗变,各类产品琳琅满目,平台又如何持续给到消费者更好的产品?
餐饮场景走向多元化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消费者的餐饮场景正加速分化。
由于疫情影响,选择“在家吃饭”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而对于没有时间下厨或者不会做饭等的年轻用户而言,预制菜成为他们“在家吃饭”的首选产品。
数据显示,2022年1月,消费者主动搜索“预制菜”次数同比增长超10倍,带动快手菜、半成品菜、加热即食等相关概念搜索量整体较去年同期涨4倍。同时,中国预制菜 C 端消费者中,65.5%的用户分布于一二线城市,22-40 岁中青年用户占比达 81.3%。
年轻人群是预制菜的消费主力,但还有71.9%的用户购买预制菜是为了节省时间。在家掌勺30多年的官阿姨就表示,原来做饭洗菜、切菜、配料、油炸,几道硬菜做下来也挺累的。
“现在逛超市、去锅圈店里看到的预制菜花样不少,前几天买的2-3人食用的酸菜鱼口味不错,十来分钟就弄好了,方便很多。”
方便快捷、比外卖更健康、不会做饭但也能享受下厨的仪式感……消费者选择预制菜的原因众多,但最关键的是因为在疫情发生后,“在家吃饭”成为餐饮消费的重要选择之一。
除了居家场景外,户外的餐饮消费场景也在分化。
今年春季以来,露营经济的概念持续走热,各家电商的露营产品销量大幅增长;据淘宝天猫2022第二季度数据,户外/野营装备类目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
天气温暖的时节,露营成为多数城市年轻人休闲玩乐的首选,而露营经济也有望成为大市场。相关研究报告预测,到2024年,中国露营带动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甚至于,宅家不愿意外出的年轻人,开始把自家的阳台、院子“改造”成野营场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露营的乐趣。
同时,与露营相伴的消费场景也将得到快速发展,比如户外餐饮。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妈妈群体露营时进行的活动中,80.1%消费者会选择烧烤、野餐。
在未来,露营餐饮消费依然存在大机会。
< class="pgc-img">>除在家吃饭和露营之外,商务餐饮和团餐等也在疫情后成为重要场景,以工商登记为准,2021年国内新增团餐相关企业近6500家,到目前为止有接近10万家团餐企业的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或迁出。
吃饭是用户刚需,与吃饭相关的场景都不是小市场,“在家吃饭”“露营”等都是重要的餐饮消费场景,而其中也反映出用户消费需求的“变”与“不变”。
变化在于,Z世代消费力正在崛起,年轻用户的消费观念大有不同,他们不仅看重产品价格和质量,也看重产品本身是否有新颖的概念,是否有潮流属性,甚至更愿意为IP联名产品买单,即使商品有IP价值的溢价。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胜加品牌咨询联合发布的《中国地方菜系发展新趋势报告》指出,“颜值即正义,还要仪式感。单纯的产品好吃、单一场景的消费体验,是无法满足Z世代的。不仅要味道好,还要吃得有趣、有情调、有文化”。
国潮、IP爆款是消费变化的一个表征,但同时,消费者依然看重产品品质,尤其是对餐饮食品的安全、健康等标准会有严格要求,这都是不变的。
餐饮场景趋于多元化,消费者需求有“变”与“不变”,这也给锅圈等零售企业也提出新的挑战:“狠抓”产品能力是适应消费需求的重要出路。
那么,餐饮零售企业该如何在新场景、新需求下做好产品?
以产品驱动,进击多元场景
面对多元化的餐饮场景和消费需求,企业的sku规模要足够完善、足够多元化,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主打火锅烧烤食材和预制菜的锅圈食汇,其遍布全国的9000余家门店,以及每家店700余种sku,这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的餐饮购物选择。
比如,当用户希望在家吃饭时,锅圈能提供小龙虾、快手菜,以及一人食自热锅等系列产品;当用户外出露营用餐时,他们不仅能在锅圈买到各类烧烤食材,还能买到方便易用的旋转烤盘。
还有商务团餐领域,公司组织团建活动也可以在锅圈购买食材,在上海一家外企上班的小林(化名)就告诉我,他们公司每次聚餐吃火锅、烧烤,都会在锅圈下单买火锅底料和烧烤食材,同事们都能动手参与,很有氛围感。
另外,北京一家锅圈加盟店的店主告诉笔者,自家门店现在不仅承接了一部分企业礼品订单,还和周边剧本杀门店合作,为剧本杀顾客提供团购餐食。
可见,从平台商品到门店经营者,锅圈的食材矩阵具备了向多消费场景延伸的能力,也是用户在家吃饭或露营用餐的重要选择。
< class="pgc-img">>最关键的,面对消费需求出现的“变”与“不变”,锅圈一直在深耕产品。
在此前文章中,笔者提到过,与火锅相关的“暖经济”将是第四季度值得关注的消费锚点,近日,锅圈特别推出“火锅大荟萃”六大火锅派系套餐,包括川渝、京派、泰式、粤式等。
实际上,本次锅圈“火锅大荟萃”的六大套餐,每一种风味背后其实都有着特别的文学内涵,例如川渝麻辣锅是“草根文学代表”,因为“火锅周围皆兄弟、热火朝天接地气”;还有泰式冬阴功锅是“海派文学代表”,巧妙杂糅各色调料,酸辣鲜爽美味尽在其中,跌宕起伏、雅俗共赏。
原本常见的火锅口味与传统的文学内涵相融合,每一种火锅都被赋予独特的人文故事性,这种独具文化属性的产品,往往最契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
当然,作为餐饮食材超市,锅圈食汇的产品质量也有保障,就像锅圈烧烤黑金系列的产品——头牌老卤肥肠,制作工艺上是在4米肥肠上取50公分的带筋肠头,通过冷卤去腥、热卤入味,烧烤后口感很筋道。
还有锅圈烧烤黑金系列的“美式牛五花”,选取的是牛腹胸肉,这一部位拥有相当多的脂肪,而经过切割后的牛五花,肉片薄厚适中、肥瘦相间。
多元的食材产品和炊具,让锅圈具备了场景延伸的能力,尤其时下最热门的“围炉烤茶”,消费者如果买了锅圈的精品食材,他们还能围炉吃烧烤,而烤出来的不仅是鲜美的食材,更是人间烟火气。
在产品端,锅圈保证食材口感、风味和质量都是上乘,并且在场景营销上契合消费趋势的变化,而零售企业必须要在打造好产品力的基础上,才能在不同消费场景中更广泛地连接用户。
如前所述,吃饭是件小事,但消费者现在的追求更多了,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更有乐趣”,这才是对餐饮零售企业真正的考验。
消费需求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餐饮零售企业在深耕产品能力时,不仅要提供好产品,更要进一步打通供销链路,为消费者提供好服务、好品牌,建设消费心智,这样才能将产品边界延伸到多元的消费场景中。
因此,零售企业要“进击”多元的餐饮场景,做好“产品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发展原点。
文豪钱钟书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叫《吃饭》,把“吃饭”这件事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一碗好菜彷佛一只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做不到像钱钟书一样,将“吃饭”提炼出更深厚的意义,但随着时代变化,“吃饭”带给人们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小时候,我们忘不掉餐桌上“妈妈的味道”,现在,年轻人们可以用预制菜做出一道精致的佳肴;“吃饭”也不再局限于家中或饭馆,也可以是三两好友在野外露营吃一顿烧烤。
尤其是疫情发生以后,曾经稀松平常的朋友相聚、情侣相会、亲人团聚,都变得无比困难;因此,看似简单的一顿火锅或者一次烧烤背后,最重要的或许不是传递美味,而是传递温情、重塑亲密关系。
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亿邦动力讯】12月24日消息,在2022亿邦未来零售大会上,锅圈负责人发表了题为《万店数字化扩张秘诀》的演讲。他指出,锅圈是除了菜场买菜,餐饮外卖,现在在构造第三种居家餐饮解决方案。介于第三种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比外卖更健康,更实惠,比自己在家买菜更好吃更快捷。
这几年传统电商催生了懒人经济,移动互联网加速懒人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25岁到40岁之间,懒人经济占整个消费行业将近50%以上。这样刚好这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懒人经济催生了锅圈的快速发展。锅圈的定位是发起厨房的效率革命,5分钟在家吃好饭。
“我们要打造的是让你下楼5分钟买,回家5分钟吃,锅圈核心使命就是提升老百姓在家就餐的效率,我们做的模型是食材食品化,餐饮零售化,我们要把你在饭店吃的味道,通过我们的研发能力和我们的买手共同构造一个新的商品。我们的逻辑是生鲜往前进一步,餐饮往后退一步,锅圈是去服务化的餐饮零售化。”锅圈负责人说。
锅圈负责人表示,锅圈能做到今天主要得益于我们有一个核心能力叫做食材食品化,餐饮零售化。其实锅圈卖的不是传统意义的菜,卖的是半制成品的饭,让不会做饭的人回家也能做一道大菜出来。因为锅圈解决了繁琐的在家做饭的流程,产品75%都是标品,都是通过自己的研发和翻译能力,把这个菜翻译成半成品饭。
最后,锅圈负责人总结,“我们用四五年时间,通过全链路数字化了解客户需求,给工厂更精准的订单,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卡准食材的食品化,餐饮的零售化。”
据悉,2022亿邦未来零售大会于12月23~24日在上海举办。本届大会采用1+3论坛模式,特以“新世界”为主题,旨在于互联网新旧技术交接沉淀之际,携手行业观察市场质变,踏寻新世界生存路径。现场50多位重量级嘉宾共同做客,并就未来商业的底层逻辑,运营规则以及物种变迁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