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作为“加盟制茶饮第一股”,在2024年4月23日于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日遭遇了破发的情况,开盘即下跌10.06%,并在首日交易结束时收跌26.86%,市值蒸发约70亿港元。这一现象可能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
1. **成长性不足**:茶百道在市场份额上排名第三,面临高端茶饮品牌如喜茶的下沉竞争,以及古茗、霸王茶姬等品牌的挑战,同时咖啡也在蚕食茶饮市场,这使得茶百道在市场上的成长性受到质疑。
2. **发行价过高**:茶百道的发行价市盈率约为20.77,而咖啡赛道排名第一的瑞幸市盈率仅为17.6,这表明茶百道的股价可能被高估,破发是股价回归合理水平的表现。
3. **股权结构问题**:茶百道的股权高度集中在创始人手中,可能导致股票市场流动性不足,影响股票的交易活跃度和价格稳定性。一旦大股东离场,对散户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
4. **市场环境**:新茶饮行业增速放缓,投资者可能担心行业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增长空间受到质疑。同时,产品创新速度快但模仿门槛低,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壁垒,可替代性强。
5. **食品安全问题**:新茶饮行业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出行业的管理漏洞,增加了监管压力和潜在的法律风险,投资者担忧企业可能为此付出高昂的合规成本和品牌修复成本。
6. **行业风险和资本偏好变化**:新茶饮的投资环境步入寒冬,融资数量和金额均出现下降,行业风险叠加资本的偏好变化,共同导致了市场对新茶饮行业持悲观预期。
7. **缺乏基石投资者**:茶百道上市并没有引入基石投资者,这可能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综上所述,茶百道上市首日破发并收跌26.86%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市场对新茶饮行业的整体看法、公司自身的成长性、发行定价、股权结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行业和资本市场的整体环境等。
< class="pgc-img">>源:时代财经APP(ID:tf-app) 作者:张雪梅
加了跑腿费也比香港本土物价更低。
“明天有铜锣湾吗”
“旺角北可以带吗”
......
一到下午,夏莉的代购群就开始热闹起来,作为一名标准的斜杠青年,她做过香港代购、摆过地摊,最近又成为了一名深圳反向代购——为香港客户代购内地食品、饮料等商品。
1月15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重新投入服务,提供往返深圳及广州短途班次;2月6日,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3月11日开始,高铁香港段逐步恢复长途服务,先开放广东省内的长途线,并于4月起扩至全国。
一切终于重回正轨。不过,预想中的“赴港狂潮”暂时并未到来。据香港入境处数据显示,全面通关后一月内,内地来港人数持续增多,累计录得约139.7万人次,日均约4.8万人次。其中周末是内地人士访港高峰期,3月4日录得8.68万人次,为全面通关后以来单日新高。不过,这与2019年日均约12万人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缺席三年之久的港代生意也在艰难恢复中。一位具有4年半经验的港代告诉时代财经,由于跑一趟挣得钱太少,已经准备放弃这项业务。而与此同时,深圳到香港的反向代购却越来越热。
由于每天往返深圳和香港,通关后,夏莉做起了反向代购生意。目前她已经建了一个百人代购群,客户每天在群里下单,在罗湖口岸或者香港约定一个地铁站交收,“奶茶每人限购2杯,代购费20元;容易拎的东西跑腿费20元;较重的物品按一公斤20元收费。”
她告诉时代财经,她的客户以宝妈为主,“购买频率比较高的品牌有丘大叔、奈雪、鲍师傅,还有人直接点小炳胜、先启半步颠等餐饮店的熟食。”
01
以前一趟能赚7000元,港代生意没那么好做了?
根据近日麦肯锡发布的有关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调查,通关后计划来港的旅客中,仍以观光购物为主,约占85%;娱乐和投资理财分别仅占26%和17%,其中,大湾区旅客来港的平均消费预期约为3.64万元,香港企业应该对大湾区游客的回归感到乐观。
不过,其同时指出,香港商户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内地商户与海外代购正在跟香港争夺消费者份额。调查中,约10%-15%的消费者表示会减少在香港购买奢侈品等,并转为光顾海南免税店或者其他海外代购,显示不同的商户都正在分薄香港的客源。
上周末,钟瑜去了一趟香港,但一件东西都没买,她对时代财经表示:“香港人还是一样多,但是物价高了不少,我去万宁和卓越看了一圈,感觉比淘宝还贵,excel和canmake这些开架的日本彩妆品牌,眼影都要100多港元。其中,canmake的五色眼影,万宁定价108港元(折合人民币94.83元),淘宝官方海外旗舰店定价60元-80元不等,还有额外优惠。”
3月12日,火爆了20年的百货神话尖沙咀崇光百货正式结业。作为尖沙咀扫货主战场之一,过去在崇光百货,总能见到游客或代购拖着行李箱扫货的场景。崇光百货母公司利福国际(01212.HK)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6个月内,由于集团店铺的顾客人流大幅减少,百货店业务收入较此前一年同期减少12.8%至9.270亿港元。
港代王琪最近则打算放弃代购生意,“以前跑一趟最多能赚7000元,最少也有700元,现在去一次最多挣200元。”
她告诉时代财经,2015年-2019年,她做了四年半代购,每周去一趟香港。“现在房贷压力大想重新开始做,但以往积累的客户已经习惯了没有我的日子,群里发优惠信息没人回复,周末去香港也没人找我帮忙带货,路费都难挣回来了。而且目前香港很多商品没什么价格优势,港币汇率高,过关风险还高,所以准备放弃。”
不过也有代购仍在在等待复苏,“毕竟三年没有正常通关,不少客户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但最近去香港代购,发现不少店铺在装修,希望过段时间一切能慢慢恢复起来。”
02
反向代购兴起,多为内地网红品牌
不同于港代生意下滑,从深圳反向往香港代购成为新的风口。
2月26日,社交平台上一条“一点点代购回香港,九龙塘地铁站面交”的帖子火了,短短时间收获评论超2000条,评论区则成为香港和内地网友的聊天区。一条问“香港没有奶茶吗”的留言得到不少香港网友回复:“一点点对于香港物价来说很便宜,香港一杯奶茶二三十元,一点点加了代购费(4元/杯)还没有香港本地贵”“香港买一杯,这里加代购费可以买两杯。”
事实上,近年来,内地网红品牌纷纷在港开店,也让香港消费者对内地美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17年,海底捞在油麻地开出香港首店;2018年12月,喜茶开出香港首店,门店早上10点开业前就引来数百人排队,几乎挤满整层商场;次年,奈雪在香港落子。
与此同时,由于内地存在物价优势,而鲍师傅、泸溪河、一点点、沪上阿姨、山姆等网红品牌和超市在社交平台大热,但它们尚未涉足香港线下零售市场,反向代购迅速吸引了大批香港客户,这其中包括留港大学生、宝妈等,甚至有企业买来作为员工下午茶。
江湾最近刚刚成为反向代购大军的一员,由于工作原因,她周一至周五都需要往返深圳和香港。3月8日,她第一次在社交平台发布可以代购食品饮料等去香港的动态,就成功接到了3单,“是鲍师傅和喜茶的单子,我只接屯马线上的单,最远不超过红磡站,会提前通知客户到站时间,然后直接在站内交收。”
< class="pgc-img">>香港地铁上 图源:受访者供图
由于收费较低,江湾的客户渐渐增多,她告诉时代财经,最近还接到了木屋烧烤的单子,消费300元,收取跑腿费45元,地铁上还碰到拎着海底捞的代购。
3月12日,她购买的推车到货后,接单更多了,“今天(3月13日)带了木屋烧烤、淘宝手作蛋糕、奶茶、鲍师傅等去香港,还有两单淘宝帮退货的,合计收入300多元。”她告诉时代财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的反向代购生意仍然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代购彼此之间收费存在较大差异。
宋琦目前已经定居香港5年,她告诉时代财经,之前因为想购买鲍师傅找过一个代购,每单收费30元。由于对方过港次数并不频繁,所以此后当她有代购需求时,便在社交平台询问“能否代购鲍师傅回港”,“评论区很多代购留言,跑腿费各不相同,有报价每单20元的,2盒15元的,还有2盒收费10元的。”她表示。
不少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也加入了反向代购的阵营。3月12日晚,Kim在社交平台发帖,可以代购山姆、鲍师傅等各类食品,普通单每单收费20元,可以拍摄购买的视频,评论区也有不少人留言问价。
值得注意的是,代购清单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品牌目前多处于门店扩张期。2023年,泸溪河完成首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亿元,计划2023年新增1000多家门店;沪上阿姨正在推行“百日千店”加盟政策,力求迅速向全国扩张。随着香港开放全面通关,离品牌们去香港开店的日子或许并不遥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作者时代财经APP,创业家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tf-app)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为轻餐饮行业的代表,奶茶业的轻和快是它的主要特性之一,也是这种特性,决定了奶茶品牌的快速迭代,从最早期的快可立、快三秒的一杯难求,十几块一杯远超当时消费水平,到价格战后至5角、1元一杯,总体市场体量不断在放大,从2007后奶茶业又借助台湾现摇、手工制作等概念重焕生机,至此近10年诞生不少”比较靠谱长续经营”(本观点小编不负法律责任)的一些品牌,今天来说说这个。
97年在台湾成立的一个品牌,其实在台湾还不能算是比较一线的品牌,07年进入大陆市场,通过特殊的加盟玩法竟然快速崛起(加盟费200万,还要成立公司,派驻台籍管理人员,每个城市只能有一个加盟商,要求至少开10家店,这些条件基本是都是区域内有政治资源和商业资源的人才具备,所以开店速度和选址有了绝对保障),也成就了Coco国内奶茶第一个上市公司(台湾股市)的王者身份。目前依然是华东、云南等市场的老大位置,不过华南市场就做得一般,几次来冲击都未能达成。
算是国内现摇奶茶最早启动的一波品牌,柠檬的卡通形象也助品牌快速的深入人心,品牌创始人和仙踪林算有密切渊源,早期在华东和华南市场都有较高认可度,可惜在发展中期的黄金时间有点迷失,专注和高度有点不够,也算是老品牌里比较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目前大概还有500~600家左右门店。
国内最早将外带奶茶做成内座模式,将一杯珍珠奶茶卖到30元以上PK咖啡,产品创新能力也较强,据说03年就开始推奶盖,可惜时间太早,变成先烈了,在09、10年左右公司战略出现迷失,又想重点发展香港、又想上市,然并卵。
一部电影的制作班底称为“卡司”,快可立那一波的骨灰级品牌,在价格战那一波中差点出局,曾经只剩下一家直营店,老板较强的逆商,从谷底重新爬起,抓住了06年起的现摇奶茶机会,一举成为了华南的奶茶王,前二年开始逐步走出华南走向全国,在湖北、山东、重庆等地逐步拓开市场,算是比较专注稳建的品牌,老板喜欢用美女员工多些。
中国中低端奶茶业的奇迹,在中国中低端奶茶业,广西贵港的老乡帮有深厚一笔,他们攻城掠地、走南闯北,在所有人在一线城市撕杀之时,虽劈开了三四级及农村城市市场,通地老乡、亲戚帮带等方式,不用加盟费,只要5000元一个招牌就可以用了,可以说真正的中国奶茶的农村市场教育是他们做到的。
大口九是贵港帮中的标志性品牌,早在2012年左右全国就有近4000家店(可能更多),光华南区域就有1200多家店,近年也在不断升级,不过因为市场和消费者又发现较大变化,升级有点不算太成功。
在台语里取“干杯”的谐音,在台湾也算有知名度的品牌,2006年这波中进入大陆市场,也算是早期淘金者,在澳门和临近的珠海市场有主场优势,也曾有段时间较高速发展,可惜后来职业经理人不断更换,错过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去年换了个美女CEO,注重团队建设和品牌发展,士气明显改善,业绩了不断上升。
较晚在国内成立的一个品牌,由一批台湾创二代创立的,据说和珍珠奶茶的创始品牌春水堂有些渊源,虽然在全国还不是拓展很多,但算是国内较早开创内座式禅风风格的品牌,加盟成功率算是比较靠谱之一,所以拿出来说说,在深圳的关外起家,基本租的是比较差的地段,但有较强的引流能力。
商标注册的经典案例,可参考小编另一篇文章《这些年、贡茶、皇茶加盟的那些套路 --- 贡茶篇》,一开始就打造奶盖高端饮品的B格定位,700cc、高透注塑杯都算是这个品牌的首创,对行业最大的贡献可以说是整体拉高了奶茶行业的产品价格,把当初8、9元一杯的奶茶一下拉到13元以上,甚至到现在华南普遍一般奶盖在15元以上都算是贡茶系的行业贡献。
和台湾的“舞茶道”没啥关系,在广东东莞起家,几个电子厂的台湾老板转型做的,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团队的撕B、创始人出走,但留守的团队还是把握了比较好的机遇快速发展,听说内部分享机制也不错,所以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稳定,在全国也有500~600家店。
杭州奇异鸟旗下品牌,行业内的布局高手(手段上有挺多争议,不过成王败寇,Soso…),从品牌、经销到工厂的整个产业链打通,应该算是整个行业的隐形冠军,旗下还有多个品牌并不断推出新品牌,仅密果品牌就曾开出3000店。
还有很多品牌的精彩故事值得说说,也有许多品牌错过了时机慢慢消失在奶茶历史的辉煌榜上,比如广州07年最火的“58度C“、珠海“茶专”等,同时还有许多比较强势的区域品牌也值得下次写写,下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