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忙碌的2021年就快要过去,充满希望的2022年正向我们迎面走来。菜东家集团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2021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高效执行,12月11日,菜东家集团在南昌总部召开了以“脚踏实地的仰望星空”为主题的2021年年终总结暨2022年工作规划会议。
菜东家总裁冯毅在开场致辞中,对过去一年公司各项发展以及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肯定,并表明了新的一年的发展决心。
菜东家董事长钟亮随后进行了全局发言,就公司过去一年的发展,进行整体评价,从董事会层面剖析问题,对公司经营策略方向、人员结构、业务发展几个方面进行详解,以及在大的战略方向下所造成的经营、发展、决策等各方面问题的反思。
“
紧随国家的十四五规划政策,做好公司的第二个五年长期发展规划,两到三年的短期发展规划,做好对内对外的分析,制定公司的发展方向,明确公司的发展目标,找到公司的核心发展力,统一实施目标、突破难题、落实计划,围绕核心开展公司业务。
——钟亮
”
菜东家副总裁朱珍就如何脚踏实地的实现菜东家的目标,脚踏实地走好菜东家未来的每一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朱总指出,必须在新起点、新征程的引导下重新出发,重新面对,来迎接未来发展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朱总还强调:加强内核动力,现金流、核心产品、人才储备等方面,在质疑反省的同时肯定现阶段所有的发展基础,把握好发展的脉络,保障好现金流的驱动,做好长期规划等等都是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
各部门核心人员也在会上总结了其部门2021年的收获、成长及不足,同时展望了2022年公司发展蓝图,制定了相应的部门工作规划!
财务部做到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科学配置公司资源;行政部极力确保公司人才输入、加强员工管理培训;运营中心用心服务新老客户,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打开市场;项目部推进商学院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项目。
技术部学习掌握更多前沿新技术,提高创新力,积极响应新项目;市场部壮大业务团队,同步提高售后服务效率与质量;营销部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切实提升知名度影响力;供应链部打造专业标书制作团队,建立标准采购销售客服流程。
最后,会议在副总裁朱珍带领全体参会人员齐声宣誓中落下帷幕。伴随着慷慨激昂的誓词,2021年菜东家集团年终总结暨2022年工作规划会议圆满完成!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022年又是崭新的一年,菜东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迎来了新的使命和挑战。任务虽艰巨,道路虽险阻,但我们信心满满。即使未来困难不断,菜东家全体成员也定将迎难而上,脚踏实地的仰望星空!
END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501期
………………………………………………………………
从今天起,餐饮老板内参推出年末策划
——“2017餐饮年终报”。
这是对2017餐饮业的一次全景梳理,
为此,我们采访了50多位餐饮老板,
请他们谈谈这一年的经历、感悟和预判。
我们希望和你一起
厘清行业这一年的脉络
分析行业下一年的走向
感知餐饮人的悲欢冷暖。
◎ 内参君
1、供需关系在2017年发生了变化;
2、竞争不再是餐饮业的竞争;
3、A+X模式在兴起;
4、外卖选择从价格导向到品牌导向;
……
本文总结了2017年餐饮业的15个重大变化。文章略长,但值得你认真读完,收藏,并在未来一年反复翻看。
1
供需关系在2017年发生了变化
▼
餐饮新店如雨后春笋,消费者的选择变多,年轻消费者的“拔草”心态降低了顾客到单一品牌的消费频率。
从原来的需大于供,到现在的供大于需,供需关系在这一年发生了变化。
从行业角度来讲,以前,吃饭选择余地比较少。但是现在,北京在去年年底统计的餐厅数量是17万家,今年只会更多,这还是有证照的,没有证的还有很多。所以,并不是现在吃饭难了,而是选择余地大了,供大于需了。
2
竞争不再是餐饮业的竞争
战场已变成时间战场
▼
最大的变化是,餐饮现在面临的其实是一个全方位的挑战。所谓全方位的挑战,就是说竞争不再单纯是餐饮行业的竞争,而是比如说苹果,比如说ZARA,比如说越来越商业化的社会变迁。
这两年的餐饮死掉了一大片。如果要找原因的话,第一是商场所有的成本都在往上走,但是你的消费人群是固定的,甚至还会减少,所以这种餐饮的竞争以及这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就更严峻、更惨烈。
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方式。第一个就是做单品极致,通过提升自己的内部效率,把餐饮运营的模式变得更轻、更方便;第二个就是通过增加顾客的让渡价值来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
除了互联网,我们还要跟各种各样的对手去竞争。比如,外卖行业,海底捞的方便小火锅;再比如,一些边缘行业的跨界者。最可怕的永远不是我们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而是这些边缘行业看不见的对手。
手游、互联网、所有的零售行业、所有的终端输出型行业,最后都跟你处在同一个战场中。这个战场就是时间战场,我们要跟所有这些行业的对手竞争,以获得消费者的时间货币。
3
A+X模式在兴起
▼
感受最强烈的是A+X模式在兴起,A代表本身行业细分单品类别,X代表一个未知属性,这个属性可以是服务、产品、分支业态等,这个X需要行业中的企业自己来挖掘。
坚持的餐饮新零售,新模式,变成了行业的常态。今年很多品牌都在增加零售品类。
比如船歌就推出了一个鲜选食材的档口,会在餐厅进行售卖。原来只卖水饺,现在会把一些优秀的食材、地理性标志产品、时令产品进行售卖,这些都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就像盒马鲜生的模式,是标准的零售+餐饮的模式,大家会越来越认可这种玩法。
4
外卖是今年行业变化最强烈的部分
▼
- -
外卖堂食平分秋色
今年做了市场调研,外卖占比提高。这是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人本来就是图方便,要么省事、要么省钱,互联网通过这样的便利,让消费者变得更懒,实现了全场景的餐饮销售。外卖是今年行业变化最强烈的一块。
以前正餐堂食是刚需,现在天气稍微差一点或者一点因素影响,消费者就会点外卖。外卖的兴起对正餐冲击非常大。很多原本没有做外卖的正餐,在下半年也开始研究外卖的模式和产品、研究第三方补贴和营销设计。
外卖的突飞猛进超乎我的想象。仔细研究会发现,其实外卖就是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调整。原来要不就选择堂食,要不就选择在家吃,现在外卖变成了第三种常规的消费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卖市场潜力无限。今年客串做出的一个大举动就是将外卖从堂食剥离出来,在长沙东西南北开设了4家外卖社区店。因为外卖堂食逻辑不同,堂食注重社交体验感,外卖注重效率性价比。
- -
外卖选择从价格导向到品牌导向
今年外卖市场的整体增长开始放缓,但消费者对于外卖选择也开始从价格导向往品牌导向转移,也就是会更多地选择有品牌的餐饮,这对已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餐饮商家是个增加营收的机会。
外卖在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期。以前外卖是特别便宜的,现在开始讲品质,以后便宜的外卖都会死。
外卖这段时间如雨后春笋一般,越来越多,单量也明显上升。用户从最早的“十块钱的用户”,但现在明显开始往二十、三十上升。价格越来越贵,用户也能接受了。
5
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
天下大“乱”,形势大好。餐饮行业很有生命力,说法很多、概念多,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过程,我觉得很好,餐饮现在的热闹程度要超出我的想象。这个“乱”是绚烂的意思,百花齐放。
我觉得2017年的餐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为大家会觉得,不管形势怎么变,饭总是要吃的,所以很多人转行第一个首先就会想到做餐饮。不管是大公司、小公司还是个人,我发现特别有特别多的新加入者。
6
消费者愿意为价值付费
▼
消费者愿意为价值付费。有品牌无品牌,分流的效果大不一样,品牌要跟你的产品、服务、价值相匹配,否则就会被消费者抛弃。
顾客更突出价值,愿意花稍微多的钱享受价值感更强的产品,不像原来单纯看价格,如何提升产品的价值感就成为你的方向。
大家对原材料和产品更重视了。以前茶饮品牌可能比较重视加盟和宣传,原材料的选择大多从成本角度考虑。现在不同,大家选择原材料时更注重品质。
消费者也是这样,以前只关注口味和新奇,现在也会对产品原材料有关注。
以前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涨一两元顾客就会意见很大;今年反而是便宜的茶饮少有人问津,对产品、环境、品牌调性的需求更多。茶饮以前只注重五感中的味觉,在消费升级之下就要五感兼顾,面面俱到了。
7
餐饮变成一个高门槛行业
▼
由于消费升级,餐饮逐渐变成一个高门槛行业,品牌,团队,技术,供应链,资本缺一不可。
8
营销的效果越来越小,回归到顾客口碑
▼
营销的效果会越来越小,回归到顾客口碑,是未来最好的营销。荣先森在上海开店,就没有做营销,都是获取顾客的口碑来反馈的。
我们进行大众点评的管理,在总部调了品牌顾问来门店,看数据比例,在现场问每个人的评价,并及时调整。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线上的信息传播对消费者的选择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以后会基于口碑管理做营销,整个门店的营运导向全部来自于消费者。
9
网红餐厅日子不好过了
▼
随着年轻消费者比如90后、95后,甚至是00后这批人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我会觉得,这批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并不是你是网红餐厅,你在网上的名气很大我就会去消费。
10
品牌战打响,未来三五年“剩”者为王
▼
从品类到品牌发展,明年会是“品牌之争”,品牌战打响了。这只是我对北京麻辣火锅的判断,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运营成本提高,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加强,火锅,麻辣烫面临的生产压力越来越大。比如井格现在和海底捞同场的有4个,和湊湊同场的有2个,马上跟巴奴又要同场了。以前是不可能的,现在就开始打了。
但我觉得是好事,它能推着企业进步、品牌进步,最后三五年,“剩”者为王。
11
餐饮业正在回归理性
▼
餐饮行业正在逐渐回归理性。那些整天喊着互联网、创新、迭代等这些感性词汇的品牌,现在都销声匿迹了。餐饮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其实到最后拼的最核心的还是产品和服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做用户体验,才符合餐饮发展的内在规律。
12
资本型餐饮正在收割品类
▼
这一年餐饮行业的品牌更多了,背后的资本推动更多了。另一个感受是,优秀的餐饮人更加难以发挥了。
当资本越来越多的进入餐饮行业后,它所带来的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餐饮人做餐饮的时候,带给大家的永远是体验为主。资本型餐饮的存在,其实更多的是以利益收割为主,投资的目的是要赚到钱。
这一年不断的有新品牌出现,又不断出现一波又一波的倒闭潮。当资本收割完市场,这个品类的生命力其实已经被消耗殆尽了。
出现关店潮的原因除了这几年不断上涨的租金、人力等成本,另一个原因就是不理性的盲目投资和非专业人士的大量进场。
13
新品牌容易产生和塑造
却难以传承和存续
▼
90后对互联网的体验和感受比80后更加深刻和前沿,他们非常善于传播和分享,但是却很难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反映到餐饮行业,就造成了新品牌容易产生和塑造,但却难以传承和存续生命力。
新的年轻的消费者会更加追求新奇的、与众不同的用餐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菜的呈现方式,也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服务方式。太墨守成规的体验,这群新兴的消费者是不太喜欢的,他们会不愿意拍照、不愿意传播。
14
餐饮老兵能力进步迅速
跨界者劣势越发明显
▼
餐饮老兵能力进步迅速,跨界者劣势越发明显,竞争趋于激烈化,行业整体升级趋于成熟。
15
“三座大山”越来越重,人是最头疼的一件事
▼
餐饮基层人工费破了4000。10年前可能是1000,现在人均消费几乎没有增长,人工薪资却高了几倍。人工成本突破了20%,这一项压力就非常大了。
人员成本太高了,以前1700就能找到一个不错的,这几年的工资已经翻了好几倍,一个基础员工工资4000以上。现在三座大山越来越重,人是最头疼的一件事,人力成本现在远远大于房租。很多未来不可预见的成本会涨,可以预见明年人力成本最少涨20%。
感谢参与此次策划、为行业贡献智慧的所有老板们!
·end·
编辑|师丽丹 视觉|陈晓月
><>018餐饮实体经济是个坎,老板们一边念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边骂着餐饮真特么难做;一边热泪盈眶地支持华为撑过去,一边暗自纠结要不要放弃餐饮生意。
竞争的人越来越多,利润率继续下滑,外卖平台抽成却在提高……餐饮生意到底要怎么做?
最近中国餐饮创新大会发布了报告,提出了八个关键词,也是对整个行业进行了年度总结。
很快就是年尾了,2019 马上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1:稳健 : 开店不是抢钱
这次大会上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提出一个观点:开店,还是稳健为主。
2015年,吴国平就曾说过,外婆家的各个品牌,开店的数量不会超过100家。
今年,在餐饮行业峰会上,他给的解释很明确,开店不是抢钱,“快慢不重要,活着才重要”。
但“稳”不是消极抵抗,而更像防守反击:稳住阵脚,伺机进攻,并且一击制胜。
外婆家选择慢开店,并不妨碍继续升级已有门店;外婆家没有快速扩大疆土,但在已经攻下的城市里,地位愈发稳固。
< class="pgc-img">>2:变革 :一成不变的东西容易被淘汰
30年前,摇滚先驱崔健就已经说过,不是我们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消费者的口味,在两三年间,悄悄由重口味的麻辣,变为了小清新的酸甜;饮品店由几平米的档口,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几百平米的大店。
喜家德虾仁水饺创始人高德福在本次峰会上提出:每一次的变革,赢了更好,失败了就是跌下深渊,但不变肯定是等死。
原本,喜家德不做加盟,今年招募了很多合伙人。放弃的外卖,今年也捡了起来。
高德福说,企业发展好的时候就少变,做优化;遇到不好的时候就一定要变,遇到挑战的时候就要彻底地改变。
变革可以从两方面来做,向外要效益,向内要升级。外部的指标更明确,营业额说明一切;内部的升级更重要,但也容易被忽视。
< class="pgc-img">>3 流量:买来的流量是毒品
微博火了,跟上微博;微信火了,用微信;今年,很多餐饮企业,开始玩抖音。
下一个呢?餐饮企业都要成为媒体公司吗?
团购已经被证明不靠谱,外卖的抽成会越来越高,百度的关键词鱼龙混杂。华与华创始人华杉本次峰会上说得很明确:当企业依赖于买流量时,就相当于把自己关进了别人的监牢里,把“命”都交给别人了。
企业的流量必须自己做主,通过传统推广方式和店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流量,这才是根本。
回到营销的本质来说,企业做推广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流量成本持续走低,品牌越强,流量成本越低。
即使想靠平台取胜,怎样用别人搭的戏台,唱自己的戏,这是餐饮企业应该思考的。
< class="pgc-img">>4:专注 专业度是餐饮业真正的竞争力
味千拉面老总潘慰在大会上说道: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更加美味营养的大骨熬汤,直到现在我仍然非常关注店里的出品。”
如果从日本的那家店就开始算,“味千”已经有了50多年的历史。做事专注,这是非常关键的。
尽管有段时间,味千拉面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但就像NBA里有句话,不要低估一颗总冠军的心。
“无论是骨汤口味的研发和升级、菜品的创新,还是门店装修升级及服务升级,我都一清二楚。”这就是味千拉面的底气。
5:组织力 最终效果是餐饮人的进化
企业能做多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头人的组织能力。而且,生意越难做,越考验组织力。
开饭创始人叶振雄对此深有体会。初始阶段请太多高管,不行,就像汽车加飞机油,不仅贵,还跑不快;发展阶段,没人,也不行,宝马5系加92号汽油,加速肯定会出问题。
做餐饮,可能是需要几个好厨师、服务员,但做餐饮企业,就要把定位、品牌、营销、管理等一系列功能有机组合。
餐饮业的变革,往往起源于消费需求的改变,回归到组织系统的升级,最终促进餐饮人的进化。
叶振雄讲道“最初重餐饮,中间是重企业,现在则是要做餐饮企业。两边都经历过了,只是哪一边都不行,我们要调整到合适的程度,我们经营的是餐饮公司,不是经营餐饮,这是很大的不同。”
6:价值 性价比比价格更重要
不敢涨价,几乎是餐饮老板们的通病。
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餐饮业每年应该有10%左右的涨价。但餐饮老板不敢涨,一涨就死,反而因顾客流失不得不做大力度促销。
但这不仅不能打击对手,还会引发顾客质疑。那究竟要怎么做?
价格战无法长久,价值战不会过时。小管家接触到的品牌,几乎都在谈论性价比:不是单纯追求低价,而是控制毛利率,换取高客流来弥补毛利上的损失,这是它的思维原点。
不断面临成本增加,竞争对手抢客源,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证品质,不断推陈出新,最重要的是向管理要效益。
7: 精细化 月度总结可能是马后炮
每个公司的团队里,可能都能见到“事后诸葛亮”。
比如在餐饮行业,拿着一个月的财务报表,分析数据,提出改进措施。听上去头头是道,但每周、每月都在进行的这个动作,其实可能产生不了多大意义。
因为餐饮,做的是每天、甚至是每一餐的生意。一个月之后才发现问题,可能这家餐厅早就死掉了。
“我去日本的时候,那里的餐饮同行都是拿数据说话,比如全年的预算,全年的达成率,食材、人力、房租成本,大家都分解到每一天。这个给我很大的震动。”日本物语集团中国区首席战略顾问卢南如是说。
精细到每天的目标,同时对总量控制,既不会伤害客人,也能控制开销,还可以让员工的智慧发挥到最大。
8:回归 餐厅的生命来源于基本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虽然它还未流行;一些变量还在多数人视野之外,却早已注定最终会走进消费潮流之中。
但不管怎样变化,直接影响餐厅口碑的,永远是最基本的东西:产品、服务、环境。
我们看惯了品牌、营销上的创新,更察觉到在2018年,餐饮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回归到基本,打牢自己的内功。
这也正是2018中国餐饮创新大会的主题,设定为“回归基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