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杯装奶茶领导者“香飘飘”,这回摊上大事了!4月28日,有一位自称“张老师”的人,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投诉举报香飘飘:香飘飘抹茶青豆奶茶食品名称不符,标签标识是“青豆”,配料表里却是绿豌豆,产品名称与事实不符,举报人认为存在误导、混淆消费之嫌。
< class="pgc-img">这次被举报的香飘飘抹茶青豆奶茶
>尽管香飘飘上市公司的业绩表面看起来还过得去,但这家昔日家喻户晓的奶茶王者,正在与95后、00后等年轻新生代的代沟逐渐凸显。事实上,在消费每三年一迭代的食品行业,取代杯装奶茶、抛弃香飘飘的并不是什么“喜茶”“贡茶”,而是香飘飘自己,这家老品牌的研发投入向来少之又少。
这次被举报的香飘飘抹茶青豆奶茶,是他们2018年推出的一款新品。原本通过推陈出新来跟上年轻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没想到弄巧成拙,被一位很有文化的“张老师”给实名举报了。
< class="pgc-img">香飘飘抹茶青豆奶茶配料表
>“青豆”究竟是不是绿豌豆?
这位举报香飘飘的“张老师”究竟何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竞争对手特派代表?是职业打假人还是其他什么身份的人,尚不得知。
被投诉举报的这款香飘飘新品名叫“香飘飘抹茶青豆奶茶”,投诉理由是食品名称不符,有虚假、误导、混淆视听之嫌。
上述这位举报人“张老师”引经据典,给出了看似无懈可击的举报理由:“青豆”,在《中华词典》里,青豆为“嫩黄豆”,香飘飘抹茶青豆奶茶产品配料中却是绿豌豆。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食品名称应根据其标示所执行的产品标准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选用其中的一个,或等效的名称,无规定的名称时,应使用不使消费者误解或混淆的常用名称或通俗名称。
< class="pgc-img">香飘飘被举报
>对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回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办法》等规定,从事食品生产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依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从事食品生产,保证食品安全。产品标签应按照《食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 签通则》(GB7718)要求规范标识。若认为香飘飘“抹茶青豆奶茶”产品标签标识存在问题,请拨打12315投诉举报。
食悟团队手中没有中华词典,在百度上也没有搜到“中华词典”这件工具书。如果哪位读者朋友有这本词典,烦请帮着查询一下,把词条解释内容回复给食悟微信公众号,我们将会选取两位朋友,送上精美礼品。
从百度百科中查询“青豆”得到的解释是:青豆属于豆科大豆属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按其子叶的颜色,又可分为青皮青仁大豆和绿皮黄仁大豆两种,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在中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
烧钱营销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目前国内奶茶市场主要产品形态有液体奶茶、杯装奶茶、盒袋装奶茶以及通过门店形式直接现场制作并向消费者出售的现调奶茶。虽然奶茶的形式众多,但与咖啡已经形成的成熟消费文化相比,国内奶茶消费文化尚处于市场培育过程中,国内奶茶消费文化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是香港地区及台湾地区。近年来随着“香飘飘”、“阿萨姆”、“一点点”、“喜茶”、“贡茶”等奶茶品牌共同参与,大陆地区奶茶消费文化正在得到培育,与此同时奶茶市场的竞争也变得逐渐激烈起来。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住脚,香飘飘在营销上可谓是下了血本了。根据香飘飘2018年的财报来看,香飘飘在广告上的投入为2.99亿,而其全年营收也就32.5亿。有媒体统计2014-2017年期间,香飘飘广告费用共计11.7亿元,而净利润共计9.3亿元。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事实上,对于快消品来说,不打广告是很难做起来的,但打了广告也不一定能够销量长红。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香飘飘目前整体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首先是在香飘飘杯装奶茶、固体奶茶等老产品正在被新生代消费者慢慢抛弃,增长十分乏力;其次,香飘飘推出的液体奶茶、即饮奶茶、果汁茶、轻奶茶等新产品增长的势头也并不强劲,在这样的情况下,香飘飘整体可持续发展还是让人担忧的。
香飘飘为何正在被新生代慢慢抛弃?
香飘飘的重视营销不止体现在广告费用上,它的组织架构以及顶层设计的调整和变动也能反映出香飘飘对于营销的重视,最近香飘飘把营销总监给撤职了,业内人士猜测离职原因是因为无法挽救香飘飘“青黄不接”的局面,虽然这个猜想并没有得到证实,但从这一点也侧面看到董事长蒋建琪对于香飘飘整个的营销体系、营销现状是非常不满的。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称,站在产业端结合消费端的角度上去看,人并不是导致香飘飘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的主导因素,占主导因素的是好的产品以及研发新产品的投入,只要产品过硬,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是香飘飘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似乎并不太多,根据2018年财报显示,香飘飘2018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仅为883.62万元,相比香飘飘在广告上的投入研发费用只是冰山一角。
< class="pgc-img">>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忽视研发端、产业端是中国传统的老一代老板的通病,而消费者关注的恰恰是产品本身,朱丹蓬认为香飘飘在整个关注点和思维模式上跟现在的新生代的消费意识以及消费思维发生了偏差,没有准确的捕捉到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这是导致香飘飘被消费者抛弃的原因之一。其次喜茶、贡茶等新锐奶茶的崛起也对香飘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对于香飘飘产品来说,喜茶、贡茶不论是在购买还是饮用上都更加便利,对于新生代消费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显然,喜茶、贡茶等新锐奶茶的兴起也是香飘飘被消费者抛弃的原因之一。
< class="pgc-img">>香飘飘如何适应新的消费环境和习惯?
在香飘飘发布的2018年财报中提到了2019年的目标,并为此制定了未来的工作方向。
一方面将全面对香飘飘品牌进行升级。引领消费升级,丰富好料系列,增加珍珠系列,优化经典系列,从品牌设计、包装及用料方面,对固体冲泡奶茶进行全方位优化及创新、升级。在优化升级品牌产品的同时,香飘飘还将在产品的渠道上进一步拓展,通过“固体+即饮”、“奶茶+饮料”、“国内+国外”、“线上+线下”、“深耕细作+渠道下沉”等 5 个方面的策略,稳定及发展公司的业务,提升公司的业绩水平。
< class="pgc-img">>另一刚面在广告的传播渠道上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未来香飘飘建立以移动端为中心的传播体系,大力扭转及改变以电视为中心的传播方式,结合目标消费人群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消费、行为、心理特点,优化传播方式及传播内容,努立建立与目标消费人群心理同频共振的传播模式。同时,香飘飘还将持续推进组织的优化变革,积极推进经销商一体化建设,并以此来保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升销售额。
尽管香飘飘上市公司业绩看起来“风景这边独好”,但在新生代消费场景面前,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慢半拍的香飘飘,未来还能飘多远,答案似乎只能交给时间了。
内容来源:《食悟》
中国食品安全网新闻线索E-mail:wwwcfsncn@163.com
新闻热线:010-63703068
特别说明
2018年9月5日,国家网信办为《中国食品安全网》颁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中国食品安全网》成为唯一获得国家新闻资质的中国食品安全中央网络媒体。
本号定位为:调查食品安全黑幕,传播食品健康知识。让人民吃得放心!
为更多人的健康安全,请关注转发!
>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0糖”“0卡”“0脂肪”已经成为很多饮料的卖点。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在选购时,准确了解这些信息呢?
日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指导居民如何选择健康食品。而在这些试点项目中,就包括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这是我国首次推出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
< class="pgc-img">>“营养选择”标识饮料分级原则 图源:“上海疾控”微信公众号
饮料分级,究竟怎么分?
试点之后的市场反响如何?
为什么要推出分级标识?
一起来看↓
01
首个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饮料营养分级,具体怎么分?据了解,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等4种成分含量,评定等级从高至低,标识ABCD四级,推荐程度逐步递减。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科主任臧嘉捷介绍,此次分级考虑的4项成分都是需要适量或限量摄入的,因此在评定等级的判定上,需要取最低等级作为最终的总体级别。例如某饮料非乳源性糖含量为5.6g/100ml,非乳源性糖等级为C级,饱和脂肪含量为1.2g/100ml,等级为B级,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g/100ml,等级为A级,不添加非糖甜味剂,等级为A级,最终该饮料的总体评级为C级。
据了解,如果按照分级的标准,一瓶常规的可乐可能被分在C等级,一瓶0卡无糖的可乐可能被分在B等级。
02
消费者:感到新鲜和期待
试点的第一个周末,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一些市民表示,对新试行的饮料营养分级感到新鲜和期待。
< class="pgc-img">>据介绍,首批参与饮料“营养选择”标识试点的奶茶饮料品牌企业有4家。记者在实体门店看到,这些品牌已经陆续在饮料包装、点单程序、菜单等地方,标注A、B、C、D“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这些字体更大、更醒目的字母,就是饮料对应的营养等级。
在上海读书的奶茶爱好者博文(化名)告诉记者,分级标识试行后,打开某奶茶品牌的小程序点单页面,可以用它自带的健康计算器对GI值、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进行计算。而点进饮品详情,在图片的一角就可以看到该饮品的营养选择等级,更加直观和简洁。“大部分都是B和C,只有纯茶是A。”
03
“现制奶茶”营养分析结果令人担忧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饮料分级试点之前,上海疾控部门曾对市场上部分“现场制作的奶茶”进行营养分析,结果令人担忧。
上海市疾控中心曾对全市13个品牌销量前三名的现制奶茶,共计122款产品进行营养分析,结果发现,93.3%标称“不额外加糖”的奶茶,实际总糖大于0.5g/100ml,47.4%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实测总糖大于5g/100ml。
这也就是说,按照上海最新试点的饮料分级,仅含糖量一项,93%以上标称“额外不加糖”的奶茶,可能被评为B级以上;将近一半“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可能被评为C级以上。与此同时还发现,一杯奶盖茶的饱和脂肪含量,是人体一天摄入量的三分之一。
< class="pgc-img">>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苗青表示,内分泌的门诊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年轻人以饮料来代替饮水,高糖高脂的饮食会引起血糖升高,但是运动的大量减少,以及压力和精神因素,也综合影响了糖尿病的发生。
04
糖和脂肪相关指标
是饮料分级重要依据
“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这些饮料配料表的常客,对很多消费者来说,看得到、喝得到,却熟悉又陌生。这些成分摄入过量,可能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哪些影响?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非乳源性糖指的是除了乳制品当中的乳糖之外其他添加糖。专家告诉记者:
< class="pgc-img">>2022年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当中规定,一个成年人每日摄入添加糖的总量必须在50克以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对于反式脂肪,我国的要求是每个成年人每日摄入在2克以下。
对于饱和脂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的是,每个成年人每日摄入的饱和脂肪总量为膳食总能量的10%以下。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每日摄入的饱和脂肪应该在20~28克之间。
专家介绍,饱和脂肪也叫饱和脂肪酸,是油脂的基本成分,一般来说,猪油、牛油中的饱和脂肪含量较高,还有一些植物性食品,如饮料中常用的椰肉及其制品的饱和脂肪含量也较高。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表示,饮料分级试点为期一年,试点期间将充分收集各方建议,努力完善分级标准、设置规范和监管机制等,总结经验为上海市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广决策提供依据。
来源:云南网|编辑:潘祎
审核:雷霞|监制:朱忠元
发布:嵩明县融媒体中心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
“0糖”“0卡”“0脂肪”
已经成为很多饮料的卖点
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在选购时
准确了解这些信息呢?
日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指导居民如何选择健康食品。而在这些试点项目中,就包括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这是我国首次推出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
“营养选择”标识饮料分级原则。
据了解,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等4种成分含量,评定等级从高至低,标识ABCD四级,推荐程度逐步递减。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科主任 臧嘉捷:
此次分级考虑的4项成分都是需要适量或限量摄入的,因此我们在评定等级的判定上,需要取最低等级作为最终的总体级别。例如某饮料非乳源性糖含量为5.6g/100 ml,非乳源性糖等级为C级,饱和脂肪含量为1.2g/100 ml,等级为B级,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g/100ml,等级为A级,不添加非糖甜味剂,等级为A级,最终该饮料的总体评级为C级。
据了解,如果按照分级的标准,一瓶常规的可乐可能被分在C等级,一瓶0卡无糖的可乐可能被分在B等级。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表示,饮料分级试点为期一年,试点期间将充分收集各方建议,努力完善分级标准、设置规范和监管机制等,总结经验为上海市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广决策提供依据。
试点的第一个周末,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一些市民表示,对新试行的饮料营养分级感到新鲜和期待。
有上海市民表示:“平时还是挺关注,饮食上的这种分类标准,这种更健康的分类标准肯定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据介绍,首批参与饮料“营养选择”标识试点的奶茶饮料品牌企业有4家。记者在实体门店看到,这些品牌已经陆续在饮料包装、点单程序、菜单等地方,标注A、B、C、D“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这些字体更大、更醒目的字母,就是饮料对应的营养等级。
在上海读书的奶茶爱好者博文(化名)告诉记者,分级标识试行后,打开某奶茶品牌的小程序点单页面,可以用它自带的健康计算器对GI值、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进行计算。而点进饮品详情,在图片的一角就可以看到该饮品的“营养选择”等级,更加直观和简洁。“大部分都是B和C,只有纯茶是A。”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饮料分级试点之前,上海疾控部门曾对市场上部分“现场制作的奶茶”进行营养分析,结果令人担忧。
上海市疾控中心曾对全市13个品牌销量前三名的现制奶茶,共计122款产品进行营养分析,结果发现,93.3%标称“不额外加糖”的奶茶,实际总糖大于0.5g/100ml,47.4%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实测总糖大于5g/100ml。
这也就是说,按照上海最新试点的饮料分级,仅含糖量一项,93%以上标称“额外不加糖”的奶茶,可能被评为B级以上;
将近一半“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可能被评为C级以上。
与此同时还发现,一杯奶盖茶的饱和脂肪含量,是人体一天摄入量的三分之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苗青:
我们内分泌的门诊当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年轻人是以饮料来代替饮水,现在的高糖高脂的饮食会引起我们血糖的升高,但是运动的大量减少,以及现在的压力和精神因素,也综合影响了糖尿病的发生。
实际上,饮料与糖的斗争在各国都并不少见。此前,新加坡已经根据饮料中糖分和饱和脂肪含量的不同,推行分级制度。
据媒体报道,2022年12月30日起,新加坡所有本地销售的包装饮料和通过自动饮料机出售的饮料被要求标上营养等级标签。2023年12月30日,新加坡将贴营养标签的要求从包装好的饮料扩大到现调饮料,必须按所含的糖及饱和脂肪含量分成A、B、C、D等级。
新加坡一家超市内印有营养等级标签的饮料。图源:新华社
相比新加坡的标准,上海纳入了反式脂肪的维度。
据悉,在新加坡没有按条例注明饮料营养等级的经营者,可被罚款达1000新元,约合5300元人民币。重犯者的罚款额加倍。
据潮新闻报道,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朱加进告诉记者:“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营养分级还是挺有用的,一眼就能看懂,可以直观地进行选择。”
“其实从营养角度来说,ABCD的分级未必完全科学。”比如,对于一个很瘦的人来说,摄入一些非乳源性糖,未必对身体有害;又或者,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即使选择了非乳源性糖含量较少的A类饮品,但乳糖含量可能仍较多。
朱加进称,目前上海试行的分级标准只涵盖了四种物质,没有关注蛋白质、钙、维生素等物质。按照该标准,牛奶里面含有反式脂肪,可能被分到C级或D级,但是牛奶中含有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并未纳入考量,“所以说,这四个指标对奶茶饮料类针对性相对较强,但没办法涵盖所有的营养指标,还存在完善的空间。”
来源:央视网 、潮新闻、南方+
编辑:杨晓凤
一审:廖建珠
二审:刘美娟
三审:臧守祥
●民警上门表扬!惠州这俩小孩哥棒棒哒
●美容成毁容?惠东职能部门已介入调查
●【直播室“惠”帮忙】村道被封出行难 部门回应:加快工期 5月底通车
●最低票价218元起!通航34个城市!惠州机场喊你来坐飞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