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我进城吃饭的经历!
< class="pgc-img">>1. 今天我作为村子里第一个进城吃饭的人。大家好,我是双总。
2. 这个是文山酸汤牛肉火锅,你们没吃过吧?非常嫩。
3. 这都是小时候的汽水,你们可能 70、80 年没喝过了。
4. 这个是石屏鱼,你们没见过吧?
5. 这个是酸菜饭,你们没吃过吧?还有凉拼等等。
6. 他们晚些还可以在外面自助烧烤,他们家服务员都会弹钢琴、吉他,是一个有格调的餐厅。听到没有?正在弹钢琴,弹的是《法海爱上白素贞》。文山酸汤牛肉火锅就在奥维斯对面,你们过来吃完就正好可以去蹦迪。起来,好了。
/李伟
好山好水滋润众生,美景美地孕育美味。
以“原始、原味、原生态”定位的犀牛寨老火锅,将农家乡野原味与老火锅完美结合。2014年从武隆创办品牌,到现在重庆主城开办3家火锅店,犀牛寨老火锅一路走来,连续创造了几个奇迹:第一家倡导原生态的火锅、第一家纯手工制作苕粉的火锅、第一家食材源于海拔870多米到1200米高山的火锅、第一家直接使用“非遗”食材的火锅,等等。
如此众多的第一,让犀牛寨老火锅返扑归真之时,即使在“火锅之都”重庆同样别具一格,并以其独特的品牌形象,传递出巴渝自然山水间的美食本质,同时还慰藉了现代人的一颗思乡之心,更以其与众不同的经营之道,深受食客好评和热捧。
< class="pgc-img">>第一家火锅,吸引央视财经频道采访报道
武隆闻名天下,当数国家5A景区仙女山,而犀牛寨就坐落在仙女山后山,同样也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
出身于犀牛寨的李明灿,初中毕业后,开始到重庆主城打拼,做过烧烤,摆过地摊。20岁时参军入伍,到成都当了2年兵。转业后,他在九龙坡二郎兰花小区做餐饮,觉得重庆做火锅的很多食材都是冻货,没有老家的食材吃起舒服,于是萌生了自己创业做火锅的念头。
< class="pgc-img">>李明灿于2014年选择了回家乡武隆创业。“我们店的很多食材都是犀牛寨村民自己做的,像红苕粉,我们到村民家里收的半成品,再拿到店里加工成苕粉。像豆腐类的豆制品,都是收回来后在店里自己做”。2019年12月10日李明灿在接受采访时说,“在食材上我们定位于原生态,豆芽是自己店里拿豆子发的,早上九点半上班后,十点就开始加工准备食材。另外像土豆、萝卜、脆莲白都是在寨子里收回来的,牛肉是寨子旁边高山上养的牛,我们的很多食材都源于武隆当地海拔870多米到1200米的高山”。
< class="pgc-img">李明灿
>如此匠心独运,火锅馆一开业便火了,央视2台财经频道还闻讯进行了采访报道。这个时候开始,李明灿就坚定了“原始、原味、原生态”的品牌定位,并由此看到了好食材和良心经营,不仅能让火锅走出一条差异化之路,而且市场前景广阔,食客更是翘首以盼。
招牌菜武隆苕粉和豆干,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把“原始、原味、原生态”品牌定位,发扬光大,让重庆火锅更加丰富和具有文化内涵,李明灿决定在重庆主城区开店。
“2016年在重庆主城南坪康德国会山看好门面,10月进行装修,2017年元旦开业。店里有对犀牛寨的介绍,店内所有的画都是寨子的风景,宣传片也是放的武隆景区的”。李明灿回忆和介绍道。
< class="pgc-img">每天现做的武隆苕粉
>武隆苕粉和豆干,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李明灿所开的犀牛寨老火锅,更是招牌菜。对此李明灿说,犀牛寨地处高山,少田地,只有种植包谷、土豆、红苕等。老一辈人提取红苕里的淀粉,先将红苕打碎,用水过滤,沉淀后,下面是淀粉,再手工用砸刀剁碎,再用石磨磨,再用布滤,晒干。干红苕粉就做好了。吃的时候在干的苕粉里加鸡蛋清,调制成面糊状,锅里烧水,把糊状的苕粉倒在栏板上在锅里烫成型,再自然晒干,不能暴晒,要不然就不能保证营养和口感。以前没面吃,就把苕粉当面吃,用刀将大片的苕粉切成块或是粉丝粗细的。
< class="pgc-img">锅底使用纯牛油熬制
>李明灿特别强调,重庆3万多家火锅店,但是真正手工制作苕粉的只有我们一家,纯手工苕粉。犀牛寨自制苕粉是我们的特色招牌菜,每天要卖100多份,平均每桌要点2-3份。一家店每个月要卖五六千份,有些客人吃了火锅后还要打包买苕粉。我们仓库库存的干苕粉有上千斤。
“犀牛寨自制豆干也是我们的特色菜,每天要卖几百斤、平均每桌要卖2份”。李明灿介绍说,“我们用的是高山产的大豆。高山上的人喜欢吃豆制品。把做好的豆腐压制晾干再老卤。犀牛寨农村制作的这个老卤与一般老卤不一样,因为高山湿气大、寒气大,当地人就在卤水里加了中药材,所以吃起来有股中药材的味道”。
< class="pgc-img">霸王牛肉
>“还有个特色菜叫霸王牛肉,选用高山黄牛肉,无添加,直接切成型加水加鸡蛋清搅拌,裹上辣椒面后上桌”。李明灿接着介绍说,“我们的猪肉丸子,煮熟后可以在桌子上弹几下”。可见食材的货真价实和制作的精湛。
用事例阐述,何为“原始、原味、原生态”
犀牛寨老火锅,倡导“原始、原味、原生态”。那么落实到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始指装修风格。犀牛寨装修风格也体现了一种思乡之情,接近寨子风格,进店吃火锅能找到在农村吃饭的感觉。为此该店有几个木柱子,由李明灿专门到农村老家去请的老木匠来做的,花了5天时间才做好。木料也是老家收来的。
原味指味道,犀牛寨老火锅用的是纯牛油。高山上的人喜欢吃牛下水,农村每家都养牛,到了宰牛的时候,就把牛油熬起,放点花椒、辣椒、豆瓣、香料等煮一锅,把牛下水放进去煮起吃,再要吃点什么,就到地里去摘菜蔬,然后洗净了一起煮着吃。犀牛寨煮牛下水的吃法和重庆火锅最早的水八块很类似。
< class="pgc-img">犀牛寨自制黑豆腐
>犀牛寨老火锅用的辣椒选用的是灯笼椒、朝天椒(辣而不燥),有武隆本地的,也有石柱、贵州的。汤料是加的上等的老鹰茶,有股自然的鲜味,这是该店自己实践出来的,连吃几天都不会拉肚子上火。
原生态指食材,皆是从农家手中收购,又有当地特有的乡村美食,如蕨巴、腊肉、豆干以体现农家老火锅的淳朴之味。
原著土家民俗的犀牛寨素有鼎罐煮食之风。即在柴火上支架,架上挂一个大罐子,在罐子里煮食各种食物,一家人就围着鼎罐而食。而此风俗却与重庆早期的码头火锅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皆是把牛下水、猪下水加入花椒、辣椒和其他佐料煮而食之。由此看来,犀牛寨老火锅早己融入重庆烹饪文化,与重庆火锅大致一脉相存。
创业是一种情怀,也是为让大家吃得放心
“对于我而言,创业是一种情怀,也想让大家吃得放心”。李明灿认真地说,我们与武隆当地的一些农户都签了协议,收购他们种植的食材,还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收购的大豆、土豆、苕粉、辣椒涉及100多户农民。一般市场上苕粉卖7元一斤,我们给农户的收购价是8元到8.5元一斤,高于市场价。这些农户种的红苕粉用的有机肥,无催素,他们自己也吃,虽然产量不是很高,但确实是放心产品。
< class="pgc-img">>现在犀牛寨老火锅在重庆主城共有3家直营店,除南坪康德国会山店外,2019年1月开了江北大石坝店,300平米,17张桌子,每天要卖四五十桌;2019年10月26日开了二郎彩云湖店,300平米左右,18张桌子,每天要卖三四十桌。几家店在菜品、装修风格上都是统一的。
对于管理,李明灿说,因为自己当过兵,是部队出来的。各个店实行主管负责制,垂直管理。前厅设经理,后厨设主管。每周一有例会。每月第二周有管理层会议,通过数据分析上月业绩,分析盈利、亏损在哪里,用数据说话。我定的毛利在50%左右,如果超过了不是好事情,比如一斤食材该卖3份,但是卖了4份,必然就是减少了分量,我们不会这样做,绝不能从食客嘴里扣利润,我们只赚该赚的,所以我们店口碑都很好。我们认为增加利润,应从管理上想办法,比如减少损耗等。另外我们店与其它很多店相比,还有一个不同之处是,他们追求的利润都在20%-30%,而我们利润定在15%-18%,薄利多销。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做长久,因此更多的是站在顾客角度思考问题。
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可以从饮食、衣着、建筑及图书等方面入手。以传统服饰来说,即蕴含了历久以来的文化,包括了生活习俗、审美观念、颜色喜爱以及宗教信仰等面向。
世界各国的传统服饰各不相同,例如中国的汉服,英国的苏格兰方格裙,阿拉伯的长袍,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印度的莎丽等等,在在展示每个国家的文化及风俗,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日本有一个“七五三节”,孩子到了三岁(男女童)、五岁(男孩)、七岁(女孩),必须在十一月时,穿着传统服饰,跟着父母亲到神社参拜,祈愿平安健康地长大。
在中国,也有许多地区的民族会在特殊节日举办活动,例如蒙古族每年都会举办“那达慕大会”,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等精彩项目,许多人都会穿上最具传统的服饰参加。
那达慕大会
而彝族也有一个特殊节日,叫做“火把节”,彝族人也会穿着传统服饰,手持火把,插在田里驱逐害虫,然后齐聚唱歌跳舞,庆祝丰收。
火把节
人们之所以会穿戴传统服饰参加节庆,除了缅怀一脉相传的文化,赞赏历代凝结的结晶,最重要的是,期望延续其中精华,加以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可惜现代人越来越不重视传统文化,让它们一点一点流失,一旦完全灰飞烟灭,就会像大树失根一样,找不到归属感,也无法学习先人的精神与智慧,又将如何开创大未来呢?因此一定要让孩子从小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广博吸收,转变成自己的智慧,继往开来,打造光明的前程。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了一套《了不起的中华服饰》,就是想透过传统服饰,让孩子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套书共有四本,分别介绍苗族、瑶族、彝族以及蒙古族,由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会长杨源女士撰稿,枫芸文化绘图编排,是一套内容精准、图画精致的科普绘本,很值得孩子及大人阅读。
要了解每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一定要先从历史、生活和习俗开始,因此这四本绘本都有六个小节,分别叙述,其中还特别介绍每个族群的独特饰品以及穿戴方法,孩子除了熟悉历史脉络,还可以跟着图画,走进他们生活当中,欣赏服饰之美,参与节日庆典,彻底地投入,深切地理解,进而喜欢上传统文化。
以《苗族》这本书为例,作者及绘图者利用二十八页,循序渐进地介绍苗族以及服饰,让孩子很容易掌握重点。首先,在追溯历史的篇幅中,孩子会惊讶地发现,在远古时代,苗族就已经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地区,苗族的远祖蚩尤还曾经征战中原。他们是借着习俗和生活记录漫长的历史,很令人佩服。
接下来,看看苗族的房舍及生活方式,除了耕作狩猎外,苗族的女性都有一双巧手,擅长编织、蜡染与刺绣,因此他们的服饰极为精致,穿法也非常复杂。在书里,绘制者透过图解方式,细腻地展现苗族姑娘由里而外,从上到下,将衬衣、百褶琴、花鞋、凤尾琴、绣花衣以及各种银饰,一件件地穿戴在身上,虽然过程繁琐,却立刻变成盛装打扮的美丽模样,让人惊呼连连。
再来就是参加苗族最隆重的节日,也就是苗族的新年,称为「苗年」,大家穿着传统服装,男生帅,女生美,载歌载舞,开心不已。而且寨跟寨之间还会互相往来,大家带上芦笙,敲锣打鼓进行联欢活动。
此外,还特别介绍了专门为女孩举办的“姊妹节”,只见个个女孩精心打扮,庆祝成长,为整个苗族增添许多欢乐气息,以及鲜艳色彩。
书里,还解说头饰上为什么有“大银角”的造型,原来是跟农耕有关,显现对牛的崇拜,所以采用了水牛双角的形状。由此可见,服饰真的印证了生活形态,从它们去了解先民文化,真是有趣的事。
最后,书里还设计了两页动手做的延伸活动,有双龙图腾以及男女服饰造型,主要是让孩子涂上丰富的色彩,藉由画一画、涂一涂,实际参与创作,会对所学的知识铭记在心,不会忘怀。
相较于位于西南的苗族,处于西北的蒙古族,生活方式完全迥异,因此传统服饰自然也不尽相同,翻开《蒙古族》的历史篇,知道蒙古族是草原上的强悍民族,他们的英雄成吉思汗曾经远征欧洲,建立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
由于是长期居住在草原的民族,因此生活方式主要以畜牧为主,住的是蒙古包,可以随时拆迁,也可以保暖御寒;吃的是牛羊肉,个个身强体壮,力大无比,因此男士最喜欢比赛摔跤,展现勇士的风采。
由于蒙古族人善于骑马,所穿的马靴前头微微翘立,就是为了方便钩住踏马蹬,这又是一个跟生活有关的服饰见证。
蒙古族的分支很多,为了展现各自的特色,大家都保留传统的样貌,也因此具有多彩多姿的服饰来,从图画中,孩子可以一一辨识,不过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长袍宽带。最大的特色是女性的头饰,一来由于经常搬迁之故,大都将贵重珠宝戴在头上,方便保存。二来为了显现威仪,强调权势。因此头饰就成为大家争奇斗艳的重点所在。
巴尔虎蒙古族盛装服饰
在书里,透过图解步骤,将女孩如何戴上满头装饰的过程一一画了出来,让孩子印象深刻,也就更明白蒙古族的传统特色了。
图示佩戴蒙古族头饰过程
此外,在《瑶族》的书中着重说明了,为了纪念他们的大英雄盘王,不但有盘王节,女孩出嫁时还会头戴狗头冠,身穿五彩服,原来传说中,盘王是一只五彩龙犬的化身。
广西宁远瑶族狗头冠
孩子可以在传统服饰中了解典故,领会这些服饰的设计源由,日后对于设计也就有了丰富的灵感。
还有,在《彝族》的书里,作者杨源女士说明了,为什么彝族人会在衣服外面披上一件“查尔瓦”,也就是长过膝盖的斗篷。原来他们大都生活在高原上,不但风大,气温变化也大,披上一件查尔瓦,可以挡风遮雨,夜里还可以当作薄被保暖,一举数得,不得佩服先人的智慧。
身披查尔瓦的彝族姑娘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孩子,讲求的是培养阅读素养,也就是要主动阅读,吸收多元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这套绘本,透过浅白简单的说明,大量精美的图画及图解,精简地介绍四个民族,在在吸引孩子产生求知的兴趣,主动、愉悦地阅读,并且阅读越有趣,发现原来传统服饰和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生活息息相关。
日后孩子可以进一步钻研传统文化,找出至真至善至美的元素,或是设计出各种文创作品,或是成为最佳的解说者,或是做一个最专业的文化保护者,总而言之,有无限的可能,就等孩子去挖掘,去创造。
而到底要怎样跟孩子共读这套绘本呢?不妨采用目前最盛行的互动式阅读法,就是把孩子当作共读的伙伴,地位平等,可以自由地提问与讨论。孩子可以先从封面提问:“她们的头饰那么大、那么重,为什么还要戴呢?会不会扭伤脖子?”
彼此先讨论一番,然后打开书,看是否可以找到答案,这时候已经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在阅读内文的过程中,再鼓励孩子提问:“我很好奇---”“我还想知道---”“如果---会不会---”等问题,然后一起在书里或书外找出解答,让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最后让孩子写出心得,画出图腾或设计完整的服饰,大人要相信孩子是可以做到的。此外,还可以带着孩子到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参观历代传统服饰,或到各个民族居住的地方走访一下,实际搜集资料,相信孩子的收获会更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精神与智慧,是全人类最大的宝藏,而身为炎黄子孙,更是肩负着将其发扬光大,扬名世界的重责大任。而在这之前,如何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刻进骨血,展现风范,是刻不容缓的课题,现在就从阅读这套《了不起的中华服饰》开始,朝向喜爱传统文化,大步迈进吧!
来源:新华号 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