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人:倪建新,杨浦区平凉路街道老年助餐点负责人,63岁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我做养老行业10年了,去年8月1日,我接手了平凉路街道江浦路睦邻小厨,就是原来的老年助餐点。这个睦邻小厨是为社区养老机构和社区老人供餐,这些社区养老机构都是微小型的,包括3家长者照护之家(平凉一家、长白两家)、1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平凉)、5家日托所,分布在平凉、长白两个街道;送餐上门的有50多位老人,此外,还有堂吃五六十人。我们是供应一日三餐的(助餐点当中,开早饭的很少)。算下来,一日三餐总量在500客左右。
3月10日我们接到通知,“长照”(长者照护之家)实行全封闭管理,每家里面都有三四十名老人,日托所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关闭了。所以,我们仍需要为3家“长照”和社区老人上门送餐。
4月1日浦西封控前,来了两家社会单位求援,一家是“南方水中心”,是国家自来水水质监测的,24小时不间断检测上海的水质,他们有11个人要我们帮忙送餐。
另外还有齐齐哈尔路一小,只有一位值班人员,学校的书记通过街道来恳求,能不能为他送餐?想想也是抗疫一分子嘛,我答应了。一般人家都不送的。前几天碰到一个同行,说他们都是15客起送,这个时候送餐成本很高的。这样加起来,我们每天午餐和晚餐分别是150客和100客,送到“长照”的早饭90客。
这段时间困难很大。首先是人手紧缺。原来睦邻小厨有7个员工,春节前两人辞职了。从上个月月中开始,一个送餐员一个厨师被封闭在小区里,所以现在只有一个厨师、一个后厨和一个送餐员,加上一个“外援”。他们“四人组”连续作战,在助餐点都住了一个多月了。
我们的厨师是五星级的,他叫陈雄伟,37岁,是我去年夏天从一家五星级酒店挖来的,他在那里是主厨。陈雄伟在这里也是主厨,业务好,管理门儿清。他擅长本帮菜,一出手,菜的色香味就大不一样,偶尔烧个酱鸭,老人都以为是从饭店买来的。今年春节他留下来值班,老人第一天就说“菜哪能这么好吃啦”。他本来一般不上灶,但现在没办法,他是光杆司令,烧到现在了,一个多月没回家,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孩子很小的。
按陈雄伟的级别,不能这么烧菜的!他也觉得很憋屈:“老板,我是看你面子哦。我这种级别,炒菜都不大炒的,现在还打菜,还洗锅具……”他从早上7点一直要忙到中午,12点15吃中饭,稍微眯一会儿,2点烧又开始烧晚上的菜。一天要不停歇干8小时,都是站着。他真的厉害,平时切菜是后厨,但有时候来不及了,他也自己切,就像电视里那种大厨,切得飞快……
我们的后厨叫崔成凤,已经55岁了,负责洗菜、切配、点心,还有清洁工作。这个年纪的女同志,早上4点就起来做点心了,馒头、花卷、肉包、菜包。晚上睡得很少。后来,我们又增加了一位后援——街道为老服务综合体主任李胜清。她46岁,以前在饭店做过,也会做点心,还具有护理员中级职称,还当过托老所所长。为老服务综合体不是关闭了吗?她就来加盟睦邻小厨,哪里缺人就哪里顶上。她家很近的,就在长阳路,但自从3月11日以来没回去过。
我们的送餐员叫杨永上,45岁,安徽人。原来有两名送餐员,一人送养老机构,一人送居民。杨永上原来是送机构的,现在机构、居民一起送。拿午餐来说,每天,他骑着三轮车,从9点就开始送了,一直要送到11点45。他先送怀德路上的“长照”,再送社区居民。社区的老人要分两次送,送完一批再来取一批。一般是放在小区大门口,最多的近10来份;有的一个小区只有一份两份。
因为疫情,不能送上楼,这个稍微减轻了一点他的体力消耗。最后11点半送到长白街道的“长照”,放在最大一家的门口,这家的老人加上员工一共50多份,另外还有一家附近的“长照”自己过来取。晚上少一点,社区老人只有7客,但南方水中心、齐一小学,还是要送。送餐的线路,杨永上都排好的,不多走一步路,像行军作战的线路图一样,不排好是来不及的。他不要太辛苦哦,送餐员少一个人完全不一样!
他们有没有怨言?怎么会没有呢?都是人啊。一个多月了,他们天天住在睦邻小厨,在就餐大厅里打地铺。条件很艰苦,没有换洗衣服,李胜清牙龈发炎也买不到药,还要操心在家上网课的儿子。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能回去,先坚持一下,毕竟有200多个老人要吃饭呢。等上海疫情平稳了,清零了,给你们多放一点假。没想到疫情越来越严重。本来4月5号答应给他们放假,但没有解封。所以只好再捱下去,怎么办呢,到时候好好奖励奖励他们。
奖金发得出吗?哈哈,不谈了,经济账没法算!睦邻小厨的餐费(午餐和晚餐)分15元、12元两档,15元的政府补贴1元。但是,平时的菜什么价钱,现在什么价钱?青菜都要卖到10元一斤!
现在我们每顿还是保证4个菜——一大荤一小荤,两个素菜。一周中,每天菜不同的。我们的菜有卤鸡腿、酱鸭、咖喱土豆鸡块、番茄炒蛋,肉类有红烧肉、腐乳肉、走油肉。另外每周有两顿鱼、一顿虾,鱼有面拖鱼、红烧鱼,有时候油爆虾,有时候盐水虾。每周还有一次花色餐,炒面、菜饭什么,原来还有馄饨,现在没有人包。最近蔬菜品种相对少,有胡萝卜丝、烂糊肉丝、炒青菜、青椒干丝,等等,豆制品也吃得挺多的,机构住养老人还配汤,尽管送起来很麻烦。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菜很紧张,我们也要抢。不过,我还是有先见之明,囤了很多菜。囤物资,我有经验的。2020年的时候我还管着养老院,大年夜接到文件,养老院要封闭,我在之前已经进了很多物资,包括大量口罩,测温枪4把,测温枪买的时候49元,疫情期间要三四百元,那时候我感觉就像富翁一样。
这次,我在封控前最后两天抢了很多菜,土豆、黄瓜、萝卜、大白菜,进了很多很多,我专门有个仓库用来存放。我有个同学,在叮咚做高管,3月31日,他跟我说正好有一车菜过来,这时外面菜价已经上去了,他让我直接从供应商处拿菜,“为老人送餐,是做好事嘛”。我从他那里拿了200斤青菜、60斤芹菜,都只有3.5元一斤;40斤甘蓝,只有2元一斤。反正我前前后后总共进了3万多元的菜(包括荤菜)。
荤菜,我囤得厉害了!3月10后我一直在进货,我有预见性的买了米鱼(刺少)、带鱼、小黄鱼,还有鸭子,猪肉也进了很多次,有一次进了90斤五花肉,还有肉糜,我们在封闭前塞了600多只油面筋,300多个百叶包,是日托所的工作人员过来,一起包好放在冰箱里。我看当时有劳动力,生怕之后没人,果然,现在派了大用场了。还有,老人每天要吃不同早餐,菜包、肉包,我统统储备了。31浦西封控前冰箱冰柜的速冻格全部放满了。荤菜我不怕的,昨天鸡蛋还有6筐,可以维持到11号,而且还可以进货。另外,我还囤了很多红肠和熟鸭脯,都是真空包装的,这是防止最紧急的时候,啥也没有了,可以供应6顿!
最近物资匮乏,大家都在高价抢货,有的养老院都快做不下去了。最近朋友圈做蔬菜的,都在卖高价。有家供应商,3月31日那天青菜已经涨到10元一斤,他们是之前进的货啊,才几毛钱一斤。唉,这种企业是没有担当,没有社会责任,发国难财。今天我想抢点零零散散的,葱姜什么的,在“快驴”(美团下面给企业供货的平台)上抢,平台只开了6分钟,我购物车刚刚放好,开始结算,结算到一半,关掉了。唉,现在是没货,上海进货渠道都没有了。
街道对我们很支持的,每天物资送到这里,都会组织力量消杀,为员工做核酸检测,确保他们安全。街道分管副主任胡映映上个月看到送餐员我们穿着一次性雨披送餐,觉得风险很大,马上给我们大白防护服。她9点多看到,10点多就送来50套。她说:“老倪,有困难你要说的呀,要提出来!”
现在水果比较缺。前两天,我通过朋友关系,开后门弄来了两筐橙子,28斤一筐,送给“长照”住养老人吃。还有,社区送餐老人反映,原本政府送给高龄老人每天一瓶的牛奶送不到了,没牛奶喝了。我就把自己一箱牛奶,拆开分给他们,我自己没吃了。家属十分感动,都发来微信表示感谢。
不管多难,我们还会坚持下去的。抗疫是大局啊。疫情严峻,老人年纪这么大,吃饭一顿都不能停,这100多个老人吃饭的事我们得管到底!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平凉街道江浦睦邻小厨去年在年度考核中得了96分(满分是100分),名列前茅,得到3.5万区里奖励。上海市食安办在每个区抽3家考核,江浦路睦邻小厨也得到好评,还要把他们的模式向其他助餐点推广。
记者:邵宁萧君玮陈炅玮
来源: 新民晚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926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今夏最火地摊项目
出现了!
不是西餐吃不起,而是地摊牛排更有性价比。
这个夏天,夜市摆摊最红火的项目已经出现,它就是“地摊牛排”,一种兼顾了高级餐厅的精致和街头巷尾的烟火气的餐饮创业,又称“行走的西餐厅”。
小小的餐车或摊位上,一块块诱人的牛排整齐码着。铁板上的牛排在火焰中滋滋作响,焦香四溢,偶尔还有窜起的火焰,吸引着路过的行人驻足。
牛排色泽绛红油润,香味与铁板的热度完美结合,让人垂涎欲滴。除了牛排,还搭配意面和西兰花、煎蛋,蔬菜沙拉也另有提供,哪怕在街头巷尾,也要仪式感满满。
这样的地摊在全国范围内大同小异,商家都选择了在招牌上大写“地摊牛排”,相当显眼。
价格平易近人,最低19.9元一份,五分钟出餐,一次出餐好几份。义乌、南宁、长沙、苏州、北京等地的美食街、大学城……但凡人流火热的地方,这样的摊位几乎全国各地都能偶遇。
小红书上,#地摊牛排# 话题浏览量已经达到340万+。各社交平台上不乏年轻人心甘情愿排队一个小时去吃的盛况。
既然有人入局,也有人看准热度开始“教别人赚钱”。
“周六生意爆表、四小时200多份”“大学生创业,三小时收入2500+元”……这些标题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仿佛“靠摆地摊买下一栋楼”并不梦,正引得众多网友蠢蠢欲动。
“科技与狠活”的隐患
实际上,地摊牛排并不是一个新的餐饮创业项目,早在2022年就已经出现了。
但今年声量又大了起来,不可否认其在市场上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1.符合越来越多精致美食走向街头的趋势。曾经多出现在餐厅的精致美食,如今在夜市、美食街里随处可见。除了地摊牛排,还有gelato车、法式甜点摊、汉堡车等。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精致昂贵的餐馆望而却步,更倾向于选择物美价廉的便捷餐饮选项。
2.视觉效果好,符合社交网络传播。会发现,当下走红过的餐饮,都极具视觉冲击力。地摊牛排在摆盘和视觉效果上下足了功夫,吸引了大量喜欢分享美食的社交媒体用户。
3.有锅气的表演,情绪价值拉满。地摊牛排展现了整个制作流程,可以被看作是对新鲜、现场制作和个性化体验需求的回应。以现做现卖为主要特点,强调手工制作和新鲜食材,与当下的“反预制菜”的消费潮流高度契合。
然而,尽管地摊牛排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众多消费者,并得到部分人的理解,如“19.9元要啥自行车”,但也引发了对食物品质的质疑。
牛排本身是一种相对昂贵的食材,19.9元的价格买到原切牛排,你信吗?
目前,牛排市场上最主流的两大类是“原切”和“整切”,前者就是最原始的牛肉,后者则是加入水、调味料、保水嫩化物料等进行腌制而成。根据加入配料的不同,1斤原料肉可以做出1.1~1.6斤的加工肉品。
此外,还有一种类别叫做“合成牛排”,也被叫做拼接牛排。
是将牛不同部位的散碎牛肉粘连重组。根据加入配料的不同,1 斤原料肉可以做出1.1~2斤的加工肉品。因为碎肉的成本低,拼合中还会加入不少水分,所以这种产品的成本会大幅降低。
这种牛排能吃吗?可以,但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规范使用。
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并没有对应的国家标准,许多商家可以“单靠一张嘴”,在宣传上的操作空间非常大。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地摊牛排面临“科技与狠活”的信任和口碑挑战,在品质和安全性上的问题仍需解决。
不然,很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淀粉肠。
今年某媒体发布的报道《火爆大街小巷的淀粉肠到底是什么做的?》后,曾经受热捧的淀粉肠,因为“骨泥”的讨论,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淀粉肠行业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夕阳行业。
没有人教你开店赚钱
只有人想赚你的钱
近年来,网红地摊餐饮“开得快倒得快”,越来越频繁被验证。
从手打柠檬茶,曾经年轻人摆摊儿当之无愧的“c位”,到冒烤鸭,去年在全国遍地开花今年批量倒闭,到地摊火锅、地摊烧鸟、地摊拌粉等等,地摊牛排会不会成为其中一个,不好说。
在每一个地摊网红有了走红的苗头之后,社交平台上都会迅速涌出一批“创业指导”。
这些创业指导总是藏在各种刺激标题背后,“摆摊一天挣2000”“一天能坐100桌”“五小时200份”等刺激标题里。只有不起眼的tag标签如“加盟”“小本创业”,才透露出真实的动机。
或者直接开课卖小吃配方,或者是教想开餐饮的店主们如何选址、筛选品牌。
实际上,今年的天水麻辣烫和冒烤鸭的倒闭潮里,就有不少餐饮老板在社交媒体上控诉,他们在创业初期被各种宣传和广告所吸引,参加了不少“培训班”,交了不少“学习费”。
还有许多网红小吃品牌在走红之后,会迅速推出加盟计划,吸引有意创业的人加盟,很多餐饮老板在加盟之后,才发现品牌方提供的支持和承诺远不如预期。
“用小投资引流,然后保本经营,营销做到爆火,然后吸引小白入局,最后抽身而走。”一位网友这样犀利地总结。
对于这些“创业指导”来说,做成怎样,或者做不做得起,都没关系,重新起号就能蹭上下一个美食流量。然而对于想创业的餐饮人来说,要避免被一时的热度和宣传所迷惑。
今年夏天地摊遇“冷”
去年开始,全国各地出台激励政策和有效措施,有序开放地摊夜市经营,夜经济的烟火气回来过一阵子,可是今年夏天情况相比去年,却显得不尽如人意。
“地摊刺客”越来越赶客。
“以前总觉得饭店吃不起就去地摊,现在是地摊吃不起只能去饭店”,近期不少网友反应,夜市里的小摊,吃一顿下来比去店里还贵。手打柠檬茶18或15元,一盒鸡爪3、40块钱一盒,还有炸串,一串素菜2.5元。
“地摊刺客”的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感到不满,也导致了夜市的人气和口碑大幅下降。
夜市、美食街越来越短命。
如今,无论是连锁快餐,还是外卖平台,都在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消费时间。夜市和美食街作为一种传统的餐饮形式,需要面对大量的竞争,难以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近日,广西玉林某美食街被爆自今年3月份开张以来,不到3个月时间,因人流量少而歇业。开业的时候,也是有过大量报道的,当时也吸引了很多玉林市民前去打卡,一时盛况空前,没想到这么快就凉凉了。
高温难顶。
夏天高温天气导致夜市的人流量大幅减少,许多摊位因此生意冷清。高温天气不仅影响人们外出的意愿,还降低食欲。某夜市的摊主表示,今年夏天的平均顾客流量比去年减少了30%以上。
此外,食材的保存和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摊主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确保食品的新鲜和安全,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经营范围和产品种类。
<> 位拾荒者正在稻禾香素食馆享用免费素食。 > |
<> 稻禾香定期举行国学讲座。 > |
“稻禾香是一个践行国学的公益平台,餐厅所有的盈利都用于公益,所有‘股东’都不要分红、不求回报。”在童肇雄看来,“稻禾香素食馆”更像是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他会向顾客介绍素食的文化、国学的理念,更会像朋友一般,与大家分享原味食材。
顿顿大鱼大肉,在以前是生活富余的表现。而如今,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改善,健康均衡的饮食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而这也为素食餐饮的兴起培养了肥沃的土壤。但是,素食只是小众,它该如何真正由田间地头走上大众餐桌,赢得掌声的同时,也能收获经济效益?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抱团取暖和打通产业链或许是新的思路。
■记者 卜岚 实习生 邓涛
现象
素食餐厅兴起,绿色健康吸引消费者
“香脆油炸茄盒,内夹蒸熟的香芋,再淋上浓浓酱汁……”在素食餐厅快速发展的档口,素食的菜品早已不像想象中清水煮萝卜那样寡然无味,少盐、少油、少辣,素食餐饮在还原食材真实的口感之外,还能让人食欲大开。
“在吃腻了重口味的菜品后,在素食餐厅吃上这么一顿饭,真是让人身心舒畅,最重要的是还能减肥。”作为骨灰级的素食爱好者,李婷表示,开始接触素食就是为了减肥,没想到尝过后感觉很不错,现在隔三岔五就要来一趟。“素食馆的原材料都是最新鲜的,环境也高雅静谧,吃上这么一顿饭,既饱了口福,也安静了内心”。
据2015年4月新华社报道,中国素食人口已经超过5000万,弹性素食人口更多。同时,素食餐厅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从1998年的不足百家,到2007年跃升至350家左右,到今天已经有近千家的规模,北京和上海最为集中,两个城市的餐厅数量也不相上下,都为100多家。
困境
叫好不叫座,持续经营难以为继
虽然,素食餐厅发展的势头甚旺,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在逐渐凸显。
10月1日,郑州市首家免费素食自助餐厅正式开业,每天一到规定的时间,就有数百名市民排起长队,等待领取免费素食。然而,仅仅十天,曾经十分火爆的餐厅却挂上了“闭店牌”,门口的告知牌写着“培训整顿”的信息。
素食餐厅以纯公益为出发点,完全不考虑盈利,但是免费过后,是否还能持续发展呢?事实证明,即使市民对该类餐厅啧啧称赞,但是称赞过后,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确实让不少素食餐厅面临倒闭的风险。
除了公益餐厅面临着严重的经营苦难,其他素食餐厅也是大同小异。位于浙江金华的一家素食馆,在勉强支撑半年后,因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关门。负责人王女士表示,半年来,生意只能算保本,她也曾尝试过各种手段来挽救这家餐厅,但现在手里已没有什么钱,感到很无奈。
更多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素食餐饮行业现状基本分为散、乱、小,餐饮企业大多数都没有抱团取暖的意识,导致了各自为战、信息交流不畅通、经营模式僵化、互相模仿等问题出现。更重要的是,与其他餐饮企业一样,特色餐饮企业同样需要按照商业规律生存,面临人工、铺租上涨等压力。而今年基于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因素,一些经营模式不健全的素食餐饮企业发展同样困难。
创新
苦练内功创新,差异化定位图发展
苦练内功,才能在困局面前打通出路,“素味平生”素食馆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走进餐厅,舒缓的音乐传入耳际,正对大门摆放着一张长桌,总经理吴江正向来往的客人展示自己的茶艺。
“我们只是尘世的一颗小水滴,做着净化人心的本分事,期待有更多的小水滴共聚,汇入善的海洋。”吴江介绍,该店目前有9个股东,从2014年6月正式开业,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实现收益平稳增长,平均每天都会有100-200位顾客。同时,该店也热心于公益事业,多次参与一对一帮扶和社区做环保公益活动。
在进入素食餐饮行业之前,其实吴江已经做了10多年的餐饮,他告诉记者,从2013年接触了某慈善组织之后,他对公益和素食萌生了兴趣,于是转而开创了一家自己的素食馆,“所有原材料都是有机的,我们也会常去外地考察,借鉴各地素食的做法,研发出适合大众口味的菜肴。”
吴江表示,从选材到细节,我们都会以我们的文化影响客人,“比如豆腐的制作,就是用的传统工艺,加上自然的山泉,一系列供应都会保证纯净自然。同时,为了让顾客更舒适地用餐,音乐会控制在40分贝,楼上也设有卡座,椅子也特地分为高低椅,年轻人喜欢坐着高椅,欣赏开福寺的夜景,而老年人则可以在矮椅上舒服用餐。”
除了在菜品上创新,“素味平生”也有着不同定位,吴江表示未来会和更多理念相同的人合伙,加盟连锁。“打造‘素味平生’的年轻版及喜宴版,一个定位于年轻群体,一个服务于大型宴会,然后在素食宣传中推广环保,呼吁人们多食素食,保护动物。”
转型
产业反哺公益,三条产业链并行发展
在素食餐饮行业,有人举步维艰,也有人却是如鱼得水。从最初的16人,到25人,再发展到现在的33人,童肇雄作为其中一位出资人,一路见证了稻禾香素食馆的成长。
“从国学班出来,我们决定每人2万元众筹开餐厅,建立一个可以宣传素食文化,践行公益的精神基地。”童肇雄介绍,该餐厅以公益为主,所有“股东”都不要分红、不求回报。除了每周一提供免费素食外,“稻禾香”还首推“墙上素食”活动,平均每个月能征集到300份素食,积累4000-5000元的公益基金。当失独老人、环卫工人、农民工、流浪人员需要帮助时,从墙上摘下爱心贴纸就可免费享用素食。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去年6月28日,“稻禾香”在长沙正式开业。童肇雄表示,餐厅运作之初,十分艰难,制度和管理都不完善,所有运营全靠自愿。“但好在大家拥有着共同的默契,自愿成为公益事业的奉献者。开业以后就没有股东、股权和老板,只有消费者和服务员、奉献者。股东每月每人必须轮值当两天服务员。”
现在经营情况如何?“因为每份餐食仅20元/人,食材成本高,利润自然也不多,基本上是收支平衡。”童肇雄说,虽然餐厅盈利不多,但其他3条产业链却是“钱景无限”,“打通食材供应链,让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也能享受绿色、健康的食材;推广文化产品,整理餐厅国学讲座的资料,众筹一本书《孔子的选择》,编辑成册进行销售;开办幼儿国学培训班,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国学的魅力”。
建议
抱团取暖
打通产业链或是出路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在素食餐厅里,忙于生活的人们,在此有个落脚吃素的去处,放松了身心,也保护了无数动物。但是,既然是经营,就要有可以持续发展下去的规划。那么,在当今社会,在餐饮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素食餐厅这一小众群体该何去何从?
对此,长沙市湘菜连锁餐饮协会会长罗继湘表示,目前长沙素食餐饮行业最大的问题,是短线支撑,不能持续发展,“在人们素食消费观念尚未普及时,餐厅营销方式与差异定位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目前长沙的餐厅更多的是固守城门,甚至将宗教与素食捆绑在一起,打着素食的幌子,想在该行业创收一把。”
要打破这种现有状况,需要勇气更要思路,“除了重视厨师人才的培养,还要重视原料,好的原料,才能制造出更美味的素食。”罗继湘认为,素食餐厅应该抱团取暖,多交流,制定好制作标准,改良好口味,注重创新,营造有利于素食文化的餐厅环境,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最好能够实现行业联盟,集体采集有机食材,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这样不仅能降低原材料成本,还能丰富素食产品的种类,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