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伦的一曲《Mojito》,唱红了小众旅游目的地古巴,也让有古巴“国饮”之称的Mojito(莫吉托),近期登上了中国人的网络热搜。
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鸡尾酒之一,莫吉托并不符合中国人对烈酒“原香原味”的传统审美。但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莫吉托气味清新、颜色明快、口感甜美,制作过程充满仪式感,是最值得青睐的舶来饮料之一。
同时,莫吉托的背后,还包含了诸多文化标签和历史传闻:它是加勒比海盗的消遣工具,大作家海明威的灵感来源,摇滚旗帜切·格瓦拉的文艺标签。如今,周杰伦新歌里律动的节拍,让年轻人有了更多亲近它的理由。
500年前,在古巴甘蔗庄园里战战兢兢喝着发酵糖蜜水的黑奴们没想到,其无心栽花之举,经过历史的发酵,竟然催生了莫吉托这一风靡世界的饮品,甚至发祥于地球另一端的中国绿茶,也因此多了一种有趣的表达形式。
在这个越来越近的地球上,没有一种食物是孤岛,也没有人能独善其身。莫吉托是古巴的,当然,更是世界的。
蒸馏白酒
中国人发现了酒曲,为何忽略了蒸馏术
全球六大白酒,不过是因地制宜的产物
是谁决定了MOJITO味道的下限
莫吉托滋味的基本盘,来自于它的基酒——朗姆,这种蒸馏白酒锁定了莫吉托味道的下限。作为全球范围内最晚诞生的烈酒,朗姆也是滋味最独特的一款。
因为发现了酒曲,并让它参与发酵过程,中国是最早总结整理出成熟酿酒技术的国家。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在酿制美酒后,一直用过滤、澄清等办法提高酒精度,并未想到蒸馏。
虽然“蒸”是最有中国特色的烹饪技法,但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注意到蒸汽本身,而是把关注点放到被蒸的物体上。这可能与东西方人对世界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差异有关:西方人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而东方人认为基本元素为“金木水火土”——是的,没有气。
一般认为,最早发明蒸馏酒技术的是阿拉伯人。早在11世纪,十字军东征凯旋时,已经从阿拉伯帝国的俘虏手中学会了蒸馏,并将之运用于西欧盛产的葡萄酒——很容易地,欧洲人得到了白兰地。
13世纪,蒙古铁蹄踏遍欧亚大陆,阿拉伯帝国覆灭。但蒸馏技术却并未因此被消灭,而是在东西方第一次政治连接的过程中,由蒙古士兵和阿拉伯俘虏传到了中国。中式白酒,由此开启它的传奇。
14世纪,蒸馏技术在北欧普及,葡萄产量不如南欧的苏格兰、爱尔兰人改用大麦、黑麦、燕麦等麦类种子酿酒,并于蒸馏后在橡木桶中存放,使之沾染了橡子的芬芳。这就是今天的苏格兰威士忌的前身。
16世纪,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的殖民。因为路途遥远,在船上储存的淡水时间长了之后会发臭而无法入口。船员们发现,蒸馏后的高度白酒防腐性能很好,可以作为续命的利尿剂。为了让蒸馏酒更容易入口,酿酒厂商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一种类似于蓝莓的浆果“杜松子”,并配合橙皮、豆蔻、甘草、荽子等各种香料。这就是今天的金酒。
同样在16世纪,探险家们从新大陆带回了马铃薯和玉米,俄国的苦寒不毛之地从此能种上像样的粮食了。当时,蒸馏技术经过几个世纪的迭代,已经非常成熟,在用马铃薯和玉米酿出口味不佳的基酒后,俄国人将之蒸馏成“味道纯净”的高度白酒——伏特加。
500年时间,今天全球六大白酒中的五大,先后诞生。只有朗姆酒,姗姗来迟。
糖蜜发酵
制作古巴砂糖的残液如何“废物利用”
西班牙人忽视的秘密,被英国人发现
黑奴私享竟变成了欧洲贵族风味
1493年,哥伦布发现古巴后,不仅带来了西班牙殖民者,也带来了甘蔗的根茎。相对于欧洲几乎种不出甘蔗的高纬度和干燥环境,古巴湿热的气候简直就是甘蔗的天堂。
往后几百年中,大量甘蔗庄园在古巴开辟。成熟的甘蔗经采伐后被榨汁、炼糖,并送回欧洲,启蒙了欧洲的糕点、咖啡和茶饮文化。
到今天,古巴砂糖还是与雪茄齐名的当地最大的出口物资。
但欧洲制糖工艺与中国制糖有一个巨大的差异:追求纯净。所以中国人会反复熬煮蔗浆,最后炼干水分,成为块状的固体,这是我们所谓的手工古法红糖;而白人则会在蔗浆浓缩后,以物理手段使得蔗糖晶体析出,获得“纯净”的砂糖。
砂糖的好处是甜度更高,但会浪费甘蔗汁中剩余的糖分和氨基酸。西班牙人把这种带着苦味的浆液称为“糖蜜”,通常用作饲料,也给甘蔗园中的黑奴当食物吃,以求“废物利用”。
但这种富含大量氨基酸的浆液,在炎热的加勒比地区很难长时间保存。黑人奴隶们来不及喝完,就发现糖蜜已经发酵变酸。但喝了之后,却获得了类似于饮酒一样的兴奋愉悦感。
没错,糖蜜发酵,也和水果、粮食类似,能产生酒精。虽然口味与葡萄酒、米酒不能相比,但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有酒喝,这对黑奴们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享受。很长时间里,糖蜜酒都是黑奴们调剂生活的享受。
16世纪末,英国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获得了古巴的殖民地。与神经大条的西班牙人不同,严谨的英国人很快发现了黑奴们的私享。黑奴吃的东西,贵族当然不能吃,但如果应用于蒸馏呢,会不会得到类似于白兰地的酒液?
在那个造梦的年代,攫取黑奴的廉价食品再加工,获得类似于白兰地的昂贵商品,让冒险家们跃跃欲试,但梦想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新蒸馏的糖蜜酒口味单调尖锐,并不好喝。酿酒大师们想出了补救办法:将它装进橡木桶中,像威士忌一样进行陈酿,获得橡子的芬芳,由于陈年后颜色由清澈转深,人们叫它“金朗姆”。
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进入19世纪后,随着加勒比蔗糖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美国南北战争掀起的黑奴解放运动,糖蜜酒越来越多,但从欧洲远航运来的橡木桶,以及储存酒液的场地却并没有增长。换言之,下游的存储熟成(酮类等风味物质的积累增多),与上游的发酵酿造工序出现了失调。
怎样消化更多没有经过熟成的、口味不佳的朗姆?当地人在经过各种尝试之后,选择模仿蒸馏以前糖蜜酒的口味,在朗姆里加入新鲜的甘蔗汁,再搭配青柠檬、薄荷调味配色,清亮碧绿的样子,与黑奴们喝的饮品区分开来,显示其鸡尾酒的贵族身份,这就是莫吉托。
暧昧甜水
MOJO+MOJADITO=MOJITO
没有MOJITO,海明威是否能成为伟大作家
布鲁斯南、巩俐与MOJITO有着怎样的交集
为什么起名莫吉托?古巴流传最广的解释是,它与一种加勒比地区的传统调味料“mojo”有关。
按照中国人的标准,“mojo”其实是一种腌料,在制作烤牛排、烤鸡、烤鱼的时候,它能赋予肉类无与伦比的烟熏味和清新的酸味。
“mojo”的配料很多,包括油、大蒜、香菜、胡椒、盐等等,但最必不可少的是新鲜酸橙,这种原产于东亚的柑橘类果子并不适宜单独食用,相比柠檬,它有着更锐利的酸涩味。但搭配肉类,却能去腥解腻,无往不利。
作为一种鸡尾酒,莫吉托的口味也是锐利的酸:酸味来自古巴随处可得的青柠檬,锐利的口感则由薄荷鲜叶与廉价蒸馏朗姆酒复合而成。
很显然,在发明之初,莫吉托是一种男性化的饮品,它澎湃汹涌、酒味浓烈,还刻意突出了柠檬与薄荷的刺激味道。
但浪漫的拉丁裔古巴人,很快就开始对越来越流行的“mojo”进行改良,增加了甘蔗汁的用量,降低了酒精度,适合更多人享用。他们还用一个耐人寻味的西班牙单词“mojadito”为它起名。
“mojadito”,中文译为——“潮湿”。
显然,这是一个带有暧昧色彩的名字,与粤语里的“咸湿”颇有相似之处。酸甜利口的清新饮品,一定会受姑娘们的欢迎,但其中加了烈酒,酒精度不低。觥筹交错,一来二去,很适合谈恋爱的年轻男女增进感情。联系到拉丁族裔性格里的浪漫,不难想象,莫吉托在发明之初,会有怎样的助兴之妙。
20世纪上半叶,古巴革命前最纸醉金迷的时代,那时的哈瓦那是富人的天堂,钓鱼、射击、斗鸡以及灯红酒绿的街区令人倍感慰藉。Mojito的名称也是在当时被哈瓦那市中心一家名叫博德吉塔的餐厅固定下来,海明威对此功不可没,他常常说,“我的莫吉托在博德吉塔。”
1939年海明威移居到了古巴,并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以《老人与海》为首的许多作品。1953-1954年,《老人与海》一举夺得普利策新闻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古巴就这样成了他的福地。海明威曾这样表达过他对古巴的深厚情意:“我深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比起晚年他回到美国后的家庭不幸与疾病缠身,古巴就是海明威生命中最后的精神伊甸园。
事实上,这确实是海明威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他喝着一杯又一杯的莫吉托,写下了“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他还有四任妻子和无数情人——对他来说,莫吉托不仅是调剂生活的良药,还是与异性交往时最有趣的暧昧甜水。
2015年,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封锁后,美国和古巴开始恢复外交关系,并在2016年恢复民航通航。当时,从小读海明威长大的、前往古巴旅游的人们,蜂拥而至这家博德吉塔餐厅,在海明威曾坐过的椅子上点一杯莫吉托,看看海明威留下的墨宝“我的莫吉托在博德吉塔,我的代基里(一种古巴鸡尾酒)在El Floridita(酒吧名)”,回味大师曾经的浪漫。
在2002年的电影《007之择日而亡》中,皮尔斯·布鲁斯南向性感的哈莉·贝瑞献上一杯莫吉托鸡尾酒,哈莉·贝瑞调皮地说,“我习惯它的味道。”电影《迈阿密风云》中,巩俐和科林·法瑞尔从迈阿密赶到哈瓦那酒吧,就为了喝一口莫吉托。事实上,这些影视剧所演绎的原型,都能在海明威和他的女人们身上找到印记。
从更深的历史纵深来看,殖民的伤痛在机缘巧合下成就了朗姆酒,莫吉托也在美国实施控制时期被一名美国作家深深热爱,薄荷的清凉和柠檬的酸苦中和了蔗糖与朗姆,苏打水则带来些许辛辣刺激的口感,莫吉托仿佛也随古巴一样封印进了时间长河,不曾变化。
国饮出圈
中国人最初称它是“莫喝多”,是妙译还是错译
英、法、西、意都对MOJITO做了哪些改头换面
绿茶MOJITO是中国人的杰作吗
事实上,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莫吉托进入中国酒吧时,很多人还按照西班牙语的“J”相当于英语里的“H”、西班牙语的“T”相当于英语里的“D”这两个发音规则,将Mojito(Mohido)翻译成“莫喝多”。
虽然如今周杰伦的新歌里也准确地唱出了西班牙语的发音,但“莫喝多”三个字,今天回过头来看,依然是个兼具信达雅的高水平译名。它隐藏了让姑娘们少喝一些,别上了渣男当的意思,还表达了那个年代中国人对男女关系隐晦又保守的态度。
但严格说来,后来中国人把它译作“莫吉托”也不算是错误,因为最早这么读的,其实是一度成为古巴宗主国的英国。
作为19世纪的海上霸主,英国人依赖发达的海上贸易,凭着敏锐的时尚品位,发现莫吉托制作简单,但口味极好——调酒师大都将柠檬、薄荷和砂糖放入杯底,用一根木舂子随便碾压两下,放一份朗姆酒,加入冰块,再直接注入苏打水。英国航海家和商人们于是将莫吉托的原材料和做法带回不列颠,成就了年轻贵族们趋之若鹜的酒会必备品。
当时的英国统治者,是有“欧洲老祖母”之称的维多利亚女王——欧洲列国王室,有一大半都是她的子孙辈。贵族们的酒会,也是各国名流和统治者的社交场,莫吉托这一来自美洲、口味新奇、样子漂亮的小甜水,在登陆英国之后,很快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攻占了欧洲各国贵族阶层的饮用习惯,并自上而下地向民间传播。
因为拉美裔的古巴和英国有着天然的种族、语言和宗教差异,欧洲列国把英国人带回来的莫吉托称为“Mojito pestato”,即“欧洲版”或者“错版”。在欧洲多元文明的洗礼下,错版莫吉托很快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懂吃的法国人,用甜美的利口酒替代凶猛的朗姆,减少了糖的用量,也降低了酒精度;因为欧洲缺乏青柠檬,用橘子和葡萄柚的杂交品种橘柚替代,降低了酸度。这种法式莫吉托有着亲和、温柔的特点,是特别受欢迎的餐后甜酒。
意大利人则用利古里亚沿海出产的罗勒叶替代青柠檬,再加大量的冰,放在瓦罐中饮用。意大利人追求强烈的刺激感,还通过减少辅料来提高酒精含量,这一切,都是意餐粗放又美味的典型做派。
西班牙人则带回了美洲另一块殖民地墨西哥的特产“龙舌兰酒”,这也是一种蒸馏酒,发酵材料是产于尤卡坦半岛的多肉植物龙舌兰。经过蒸馏后,龙舌兰有着比朗姆更张扬的香味,酒味也更加富有侵略性,用它来配置莫吉托,再加入薄荷和各种水果,成就了另一种香味浓重、滋味清淡的莫吉托。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类“变形”莫吉托越来越多,基酒包括白兰地、香槟、金巴利,水果则覆盖了石榴、覆盆子、百香果乃至椰子。有好事者做过统计,全球有记载的莫吉托做法多达300余种,其中欧洲占到200种以上。
再之后,碳酸饮料发明后,对于大多数不胜酒力的女士而言,往莫吉托中加入苏打水成了标配,气泡饮料独有的刺激感,与薄荷青柠赋予它的锐利相得益彰。甚至还有人抛弃酒精饮料,只用苏打水、雪碧或者姜汁汽水来调配所谓的“无醇莫吉托”“处女莫吉托”,满足更多人的口味。
最有意思的是,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全民禁酒。但由于当地地缘环境特殊,与西欧、美洲加勒比海形成天然的三角贸易区,饮食文化自然而然地向这些北非国家传播,包括莫吉托在内。
也不知道是谁破坏禁令偷尝酒味,或者依靠实验还原味道,当地人为了喝莫吉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特色——绿茶莫吉托:大量茶叶加水,用铁壶煮出高浓度咖啡因的茶汁,模仿酒精汹涌澎湃的“上头”感,再加上糖、薄荷叶,掩盖茶汁的苦涩,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饮料。
为了从颜色上更好地模仿真正的莫吉托,凸显薄荷的鲜绿,北非国家抛弃了广泛流行于西方的红茶,改用绿茶——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因此成为对中国绿茶需求量最高、进口量最大的贸易国,而这种绿茶莫吉托,则被当地人誉为“国饮”“妈妈的饮料”。
本版文/魏水华
周杰伦的一曲《Mojito》,唱红了小众旅游目的地古巴,也让有古巴“国饮”之称的Mojito(莫吉托),近期登上了中国人的网络热搜。
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鸡尾酒之一,莫吉托并不符合中国人对烈酒“原香原味”的传统审美。但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莫吉托气味清新、颜色明快、口感甜美,制作过程充满仪式感,是最值得青睐的舶来饮料之一。
同时,莫吉托的背后,还包含了诸多文化标签和历史传闻:它是加勒比海盗的消遣工具,大作家海明威的灵感来源,摇滚旗帜切·格瓦拉的文艺标签。如今,周杰伦新歌里律动的节拍,让年轻人有了更多亲近它的理由。
500年前,在古巴甘蔗庄园里战战兢兢喝着发酵糖蜜水的黑奴们没想到,其无心栽花之举,经过历史的发酵,竟然催生了莫吉托这一风靡世界的饮品,甚至发祥于地球另一端的中国绿茶,也因此多了一种有趣的表达形式。
在这个越来越近的地球上,没有一种食物是孤岛,也没有人能独善其身。莫吉托是古巴的,当然,更是世界的。
蒸馏白酒
中国人发现了酒曲,为何忽略了蒸馏术
全球六大白酒,不过是因地制宜的产物
是谁决定了MOJITO味道的下限
莫吉托滋味的基本盘,来自于它的基酒——朗姆,这种蒸馏白酒锁定了莫吉托味道的下限。作为全球范围内最晚诞生的烈酒,朗姆也是滋味最独特的一款。
因为发现了酒曲,并让它参与发酵过程,中国是最早总结整理出成熟酿酒技术的国家。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在酿制美酒后,一直用过滤、澄清等办法提高酒精度,并未想到蒸馏。
虽然“蒸”是最有中国特色的烹饪技法,但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注意到蒸汽本身,而是把关注点放到被蒸的物体上。这可能与东西方人对世界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差异有关:西方人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而东方人认为基本元素为“金木水火土”——是的,没有气。
一般认为,最早发明蒸馏酒技术的是阿拉伯人。早在11世纪,十字军东征凯旋时,已经从阿拉伯帝国的俘虏手中学会了蒸馏,并将之运用于西欧盛产的葡萄酒——很容易地,欧洲人得到了白兰地。
13世纪,蒙古铁蹄踏遍欧亚大陆,阿拉伯帝国覆灭。但蒸馏技术却并未因此被消灭,而是在东西方第一次政治连接的过程中,由蒙古士兵和阿拉伯俘虏传到了中国。中式白酒,由此开启它的传奇。
14世纪,蒸馏技术在北欧普及,葡萄产量不如南欧的苏格兰、爱尔兰人改用大麦、黑麦、燕麦等麦类种子酿酒,并于蒸馏后在橡木桶中存放,使之沾染了橡子的芬芳。这就是今天的苏格兰威士忌的前身。
16世纪,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的殖民。因为路途遥远,在船上储存的淡水时间长了之后会发臭而无法入口。船员们发现,蒸馏后的高度白酒防腐性能很好,可以作为续命的利尿剂。为了让蒸馏酒更容易入口,酿酒厂商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一种类似于蓝莓的浆果“杜松子”,并配合橙皮、豆蔻、甘草、荽子等各种香料。这就是今天的金酒。
同样在16世纪,探险家们从新大陆带回了马铃薯和玉米,俄国的苦寒不毛之地从此能种上像样的粮食了。当时,蒸馏技术经过几个世纪的迭代,已经非常成熟,在用马铃薯和玉米酿出口味不佳的基酒后,俄国人将之蒸馏成“味道纯净”的高度白酒——伏特加。
500年时间,今天全球六大白酒中的五大,先后诞生。只有朗姆酒,姗姗来迟。
糖蜜发酵
制作古巴砂糖的残液如何“废物利用”
西班牙人忽视的秘密,被英国人发现
黑奴私享竟变成了欧洲贵族风味
1493年,哥伦布发现古巴后,不仅带来了西班牙殖民者,也带来了甘蔗的根茎。相对于欧洲几乎种不出甘蔗的高纬度和干燥环境,古巴湿热的气候简直就是甘蔗的天堂。
往后几百年中,大量甘蔗庄园在古巴开辟。成熟的甘蔗经采伐后被榨汁、炼糖,并送回欧洲,启蒙了欧洲的糕点、咖啡和茶饮文化。
到今天,古巴砂糖还是与雪茄齐名的当地最大的出口物资。
但欧洲制糖工艺与中国制糖有一个巨大的差异:追求纯净。所以中国人会反复熬煮蔗浆,最后炼干水分,成为块状的固体,这是我们所谓的手工古法红糖;而白人则会在蔗浆浓缩后,以物理手段使得蔗糖晶体析出,获得“纯净”的砂糖。
砂糖的好处是甜度更高,但会浪费甘蔗汁中剩余的糖分和氨基酸。西班牙人把这种带着苦味的浆液称为“糖蜜”,通常用作饲料,也给甘蔗园中的黑奴当食物吃,以求“废物利用”。
但这种富含大量氨基酸的浆液,在炎热的加勒比地区很难长时间保存。黑人奴隶们来不及喝完,就发现糖蜜已经发酵变酸。但喝了之后,却获得了类似于饮酒一样的兴奋愉悦感。
没错,糖蜜发酵,也和水果、粮食类似,能产生酒精。虽然口味与葡萄酒、米酒不能相比,但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有酒喝,这对黑奴们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享受。很长时间里,糖蜜酒都是黑奴们调剂生活的享受。
16世纪末,英国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获得了古巴的殖民地。与神经大条的西班牙人不同,严谨的英国人很快发现了黑奴们的私享。黑奴吃的东西,贵族当然不能吃,但如果应用于蒸馏呢,会不会得到类似于白兰地的酒液?
在那个造梦的年代,攫取黑奴的廉价食品再加工,获得类似于白兰地的昂贵商品,让冒险家们跃跃欲试,但梦想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新蒸馏的糖蜜酒口味单调尖锐,并不好喝。酿酒大师们想出了补救办法:将它装进橡木桶中,像威士忌一样进行陈酿,获得橡子的芬芳,由于陈年后颜色由清澈转深,人们叫它“金朗姆”。
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进入19世纪后,随着加勒比蔗糖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美国南北战争掀起的黑奴解放运动,糖蜜酒越来越多,但从欧洲远航运来的橡木桶,以及储存酒液的场地却并没有增长。换言之,下游的存储熟成(酮类等风味物质的积累增多),与上游的发酵酿造工序出现了失调。
怎样消化更多没有经过熟成的、口味不佳的朗姆?当地人在经过各种尝试之后,选择模仿蒸馏以前糖蜜酒的口味,在朗姆里加入新鲜的甘蔗汁,再搭配青柠檬、薄荷调味配色,清亮碧绿的样子,与黑奴们喝的饮品区分开来,显示其鸡尾酒的贵族身份,这就是莫吉托。
暧昧甜水
MOJO+MOJADITO=MOJITO
没有MOJITO,海明威是否能成为伟大作家
布鲁斯南、巩俐与MOJITO有着怎样的交集
为什么起名莫吉托?古巴流传最广的解释是,它与一种加勒比地区的传统调味料“mojo”有关。
按照中国人的标准,“mojo”其实是一种腌料,在制作烤牛排、烤鸡、烤鱼的时候,它能赋予肉类无与伦比的烟熏味和清新的酸味。
“mojo”的配料很多,包括油、大蒜、香菜、胡椒、盐等等,但最必不可少的是新鲜酸橙,这种原产于东亚的柑橘类果子并不适宜单独食用,相比柠檬,它有着更锐利的酸涩味。但搭配肉类,却能去腥解腻,无往不利。
作为一种鸡尾酒,莫吉托的口味也是锐利的酸:酸味来自古巴随处可得的青柠檬,锐利的口感则由薄荷鲜叶与廉价蒸馏朗姆酒复合而成。
很显然,在发明之初,莫吉托是一种男性化的饮品,它澎湃汹涌、酒味浓烈,还刻意突出了柠檬与薄荷的刺激味道。
但浪漫的拉丁裔古巴人,很快就开始对越来越流行的“mojo”进行改良,增加了甘蔗汁的用量,降低了酒精度,适合更多人享用。他们还用一个耐人寻味的西班牙单词“mojadito”为它起名。
“mojadito”,中文译为——“潮湿”。
显然,这是一个带有暧昧色彩的名字,与粤语里的“咸湿”颇有相似之处。酸甜利口的清新饮品,一定会受姑娘们的欢迎,但其中加了烈酒,酒精度不低。觥筹交错,一来二去,很适合谈恋爱的年轻男女增进感情。联系到拉丁族裔性格里的浪漫,不难想象,莫吉托在发明之初,会有怎样的助兴之妙。
20世纪上半叶,古巴革命前最纸醉金迷的时代,那时的哈瓦那是富人的天堂,钓鱼、射击、斗鸡以及灯红酒绿的街区令人倍感慰藉。Mojito的名称也是在当时被哈瓦那市中心一家名叫博德吉塔的餐厅固定下来,海明威对此功不可没,他常常说,“我的莫吉托在博德吉塔。”
1939年海明威移居到了古巴,并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以《老人与海》为首的许多作品。1953-1954年,《老人与海》一举夺得普利策新闻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古巴就这样成了他的福地。海明威曾这样表达过他对古巴的深厚情意:“我深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比起晚年他回到美国后的家庭不幸与疾病缠身,古巴就是海明威生命中最后的精神伊甸园。
事实上,这确实是海明威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他喝着一杯又一杯的莫吉托,写下了“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他还有四任妻子和无数情人——对他来说,莫吉托不仅是调剂生活的良药,还是与异性交往时最有趣的暧昧甜水。
2015年,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封锁后,美国和古巴开始恢复外交关系,并在2016年恢复民航通航。当时,从小读海明威长大的、前往古巴旅游的人们,蜂拥而至这家博德吉塔餐厅,在海明威曾坐过的椅子上点一杯莫吉托,看看海明威留下的墨宝“我的莫吉托在博德吉塔,我的代基里(一种古巴鸡尾酒)在El Floridita(酒吧名)”,回味大师曾经的浪漫。
在2002年的电影《007之择日而亡》中,皮尔斯·布鲁斯南向性感的哈莉·贝瑞献上一杯莫吉托鸡尾酒,哈莉·贝瑞调皮地说,“我习惯它的味道。”电影《迈阿密风云》中,巩俐和科林·法瑞尔从迈阿密赶到哈瓦那酒吧,就为了喝一口莫吉托。事实上,这些影视剧所演绎的原型,都能在海明威和他的女人们身上找到印记。
从更深的历史纵深来看,殖民的伤痛在机缘巧合下成就了朗姆酒,莫吉托也在美国实施控制时期被一名美国作家深深热爱,薄荷的清凉和柠檬的酸苦中和了蔗糖与朗姆,苏打水则带来些许辛辣刺激的口感,莫吉托仿佛也随古巴一样封印进了时间长河,不曾变化。
国饮出圈
中国人最初称它是“莫喝多”,是妙译还是错译
英、法、西、意都对MOJITO做了哪些改头换面
绿茶MOJITO是中国人的杰作吗
事实上,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莫吉托进入中国酒吧时,很多人还按照西班牙语的“J”相当于英语里的“H”、西班牙语的“T”相当于英语里的“D”这两个发音规则,将Mojito(Mohido)翻译成“莫喝多”。
虽然如今周杰伦的新歌里也准确地唱出了西班牙语的发音,但“莫喝多”三个字,今天回过头来看,依然是个兼具信达雅的高水平译名。它隐藏了让姑娘们少喝一些,别上了渣男当的意思,还表达了那个年代中国人对男女关系隐晦又保守的态度。
但严格说来,后来中国人把它译作“莫吉托”也不算是错误,因为最早这么读的,其实是一度成为古巴宗主国的英国。
作为19世纪的海上霸主,英国人依赖发达的海上贸易,凭着敏锐的时尚品位,发现莫吉托制作简单,但口味极好——调酒师大都将柠檬、薄荷和砂糖放入杯底,用一根木舂子随便碾压两下,放一份朗姆酒,加入冰块,再直接注入苏打水。英国航海家和商人们于是将莫吉托的原材料和做法带回不列颠,成就了年轻贵族们趋之若鹜的酒会必备品。
当时的英国统治者,是有“欧洲老祖母”之称的维多利亚女王——欧洲列国王室,有一大半都是她的子孙辈。贵族们的酒会,也是各国名流和统治者的社交场,莫吉托这一来自美洲、口味新奇、样子漂亮的小甜水,在登陆英国之后,很快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攻占了欧洲各国贵族阶层的饮用习惯,并自上而下地向民间传播。
因为拉美裔的古巴和英国有着天然的种族、语言和宗教差异,欧洲列国把英国人带回来的莫吉托称为“Mojito pestato”,即“欧洲版”或者“错版”。在欧洲多元文明的洗礼下,错版莫吉托很快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懂吃的法国人,用甜美的利口酒替代凶猛的朗姆,减少了糖的用量,也降低了酒精度;因为欧洲缺乏青柠檬,用橘子和葡萄柚的杂交品种橘柚替代,降低了酸度。这种法式莫吉托有着亲和、温柔的特点,是特别受欢迎的餐后甜酒。
意大利人则用利古里亚沿海出产的罗勒叶替代青柠檬,再加大量的冰,放在瓦罐中饮用。意大利人追求强烈的刺激感,还通过减少辅料来提高酒精含量,这一切,都是意餐粗放又美味的典型做派。
西班牙人则带回了美洲另一块殖民地墨西哥的特产“龙舌兰酒”,这也是一种蒸馏酒,发酵材料是产于尤卡坦半岛的多肉植物龙舌兰。经过蒸馏后,龙舌兰有着比朗姆更张扬的香味,酒味也更加富有侵略性,用它来配置莫吉托,再加入薄荷和各种水果,成就了另一种香味浓重、滋味清淡的莫吉托。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类“变形”莫吉托越来越多,基酒包括白兰地、香槟、金巴利,水果则覆盖了石榴、覆盆子、百香果乃至椰子。有好事者做过统计,全球有记载的莫吉托做法多达300余种,其中欧洲占到200种以上。
再之后,碳酸饮料发明后,对于大多数不胜酒力的女士而言,往莫吉托中加入苏打水成了标配,气泡饮料独有的刺激感,与薄荷青柠赋予它的锐利相得益彰。甚至还有人抛弃酒精饮料,只用苏打水、雪碧或者姜汁汽水来调配所谓的“无醇莫吉托”“处女莫吉托”,满足更多人的口味。
最有意思的是,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全民禁酒。但由于当地地缘环境特殊,与西欧、美洲加勒比海形成天然的三角贸易区,饮食文化自然而然地向这些北非国家传播,包括莫吉托在内。
也不知道是谁破坏禁令偷尝酒味,或者依靠实验还原味道,当地人为了喝莫吉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特色——绿茶莫吉托:大量茶叶加水,用铁壶煮出高浓度咖啡因的茶汁,模仿酒精汹涌澎湃的“上头”感,再加上糖、薄荷叶,掩盖茶汁的苦涩,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饮料。
为了从颜色上更好地模仿真正的莫吉托,凸显薄荷的鲜绿,北非国家抛弃了广泛流行于西方的红茶,改用绿茶——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因此成为对中国绿茶需求量最高、进口量最大的贸易国,而这种绿茶莫吉托,则被当地人誉为“国饮”“妈妈的饮料”。
本版文/魏水华
来源:千龙网
括一切酒类知识,走进微醺酒类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酒百科(baikejiu)
无论是北半球北边的芬兰和冰岛,还是南半球南边南非和澳大利亚,哪里都可以酿造威士忌。不过,大部分威士忌的专业书籍都会这样罗列威士忌的主要产区:苏格兰、爱尔兰、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剩下的产地则统统归入「世界其他地区」。
世界 5 大产区地图
那么,到底是什么独特魅力,让这些国家入选了威士忌 5 大产区呢?
苏格兰:威士忌的中心
就算不喝酒的人,也听说过苏格兰威士忌。可以说,威士忌已经成为了苏格兰的象征。苏格兰最早的蒸馏记载出现于 1494 年的「Exchequer Rolls」(国库卷)税收记录中,上面提到「修道士约翰科(John Cor)需要 8 蒲耳麦芽来酿造生命之水(Aqua Vitae)」。当然,当时的「生命之水」并不是拿来饮用的,而是主要用于炼金术和医学。
随着蒸馏技术的逐渐成熟,更名为「Uisge Beatha」的威士忌成为可以保持健康、延长生命、缓解绞痛,甚至治疗麻痹和天花的处方药。虽然现代医学证实烈酒对身体健康没啥帮助,但在苏格兰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威士忌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饮品。
威士忌的大流行终于还是引起了议会的注意。17 世纪,苏格兰推出了第 1 个麦芽和产品税。1725 年,逐渐严苛的税收使得威士忌的酿造转入地下。税务人员与非法酿造商之间展开了一场漫长而血腥的战斗。
非法酿造威士忌
1823 年通过的「消费税法」,使非法酿造了 1 个世纪的威士忌终于获得了生产许可。许多酿酒厂都在曾经的地下酿酒点上建起了蒸馏厂。
1
多种多样的苏格兰威士忌
拥有 500 年酿造历史的苏格兰威士忌既复杂又高贵,通常带有口感甘冽、醇厚、圆润的特点。经过时间的沉淀,即便使用同样的酿造方法,也依然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味。对此,苏格兰人是这样理解的:风味,不过是当地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
苏格兰 6 大产区地图
因此,在威士忌,尤其是单麦威士忌最主要的生产国,苏格兰又被细分为以下 6 个产区。
- 斯佩塞(Speyside)是麦芽威士忌的核心产区,有将近一半的苏格兰威士忌蒸馏厂都在这里。因调和麦芽威士忌的兴起,使得其风格变得多种多样。在这里,你能找到香气清新略带青草香、酒体轻盈的威士忌,也能找到香气浓重、口感丰厚甜润的威士忌。
- 高地(Highland)是苏格兰面积最大的产区,就在斯佩塞周围,且与其边界模糊。因地形起伏剧烈、面积广阔,因而塑造出各种个性鲜明的威士忌。通常,这里还会分为东西南北 4 个区域,东南部的威士忌酒体适中偏高、口感柔顺、稍带甜味但余味干爽,西部的威士忌酒体轻盈、带有比较明显的海盐风味;北部的威士忌酒体适中、口感复杂、带有明显的泥炭味和淡淡的海盐味。
- 低地(Lowlands)的蒸馏厂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临近高地的地方。这里没有凌冽的海风,也没有广阔的泥炭沼泽地,但因为盛产谷物,许多谷物威士忌的生产商便留在了这里。因此,这里的威士忌风格比较柔和,以花果香为主,酒体轻盈、口感清新、入口微甜,也有一些泥炭风味。
- 艾雷岛(Islay)是苏格兰重要的泥炭产地,酿造的威士忌也以其浓重的泥炭风味闻名,也是苏格兰威士忌中风格最狂野的。
- 岛屿区(Islands)是除了艾雷岛以外,其他岛屿的统称。上世纪,由于交通不便,在岛上建厂并不容易,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然而,海洋给他们带来了别样的海盐风味,但由于岛屿分散,风格更加多变。
- 坎贝尔镇(Cambeltown)曾经是苏格兰威士忌的中心,巅峰时期曾有不下 34 家蒸馏厂,不过现在锐减到只剩 3 家,主要生产以泥炭和海盐风味为主的威士忌。
2
代表品牌:麦卡伦
别说是苏格兰,就是放眼全世界,麦卡伦(Macallan)也绝对稳坐威士忌界的第一把交椅,有「威士忌中的劳斯莱斯」之称。其与世界著名水晶品牌莱俪(Lalique)合作推出的一系列限量版威士忌,霸占了全球拍卖市场的所有榜单。
麦卡伦莱俪系列
这家位于苏格兰斯佩塞产区的酒厂,从 18 世纪就开始酿造威士忌,也曾生产调和麦芽威士忌,因其品质优异,常被当做调和威士忌中的点睛之笔。但是,只有在斯佩塞才能买到少量的麦卡伦麦芽威士忌,而大部分的麦卡伦都被留作调和用。
麦卡伦 12 年经典雪利桶单麦威士忌
20 世纪后,随着单麦威士忌的逐渐流行,麦卡伦推出了自己的单麦威士忌产品,已经推出便获得成功,一再地在各大国际赛事中获奖。除了在拍卖会上常见的高端限量系列,麦卡伦经典的雪利桶系列一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因为麦卡伦掌握了世界上 90% 的雪利桶资源。其入门级的麦卡伦 12 年经典雪利桶单麦威士忌(The Macallan 12 Year Old Sherry Oak Single Malt Whisky)圆润、饱满、细致的风格绝对不容错过。
爱尔兰:威士忌的鼻祖
虽然苏格兰在威士忌世界里的地位无法撼动,但最早从阿拉伯地区带回蒸馏技术的却是爱尔兰的修道士。1405 年圣诞节时,爱尔兰氏族部落举办庆功宴,豪饮生命之水,导致氏族首领因为喝下了过量的生命之水而撒手人寰,也是历史上关于威士忌最早的书面记录。
爱尔兰铜壶蒸馏器
而苏格兰的蒸馏技术,也是爱尔兰人带去的。不仅如此,在 19 世纪前,爱尔兰才是威士忌界的大佬,还一度成为品质的象征。最巅峰时,爱尔兰有超过 200 家蒸馏厂。甚至在苏格兰,爱尔兰威士忌的销量都超过了苏格兰威士忌。当时,连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十分喜爱爱尔兰生产的威士忌,命人将一桶桶的爱尔兰威士忌运到她的宫廷中。
爱尔兰威士忌广告
不过 19 世纪爱尔兰的一场大饥荒,令酿造威士忌的原料产量大幅减少,为了节约粮食,爱尔兰政府加大了对威士忌的税收力度,大量酒厂开始倒闭。此时,另一端的美国也通过了禁酒令,不在进口任何烈酒。祸不单行,苏格兰趁机联合起来,收购了众多爱尔兰酒厂,并将它们关闭,以保护苏格兰威士忌产业。
自此,爱尔兰在威士忌界的地位一落千丈,从曾经的行业巨头沦为了无名小卒。如今,爱尔兰地区也仅剩下 20 多家蒸馏厂。
1
经历 3 次蒸馏的爱尔兰威士忌
尽管虎落平阳,爱尔兰威士忌却仍然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大多数酒厂依旧采用传统的壶式蒸馏法,虽然不利于产量的提升,却能使蒸馏出来的原酒风味独特,充满个性,饱含香草、苹果、香料和青草的香气。
与苏格兰威士忌大多采用双重蒸馏不同,爱尔兰威士忌普遍采用 3 重蒸馏。3 次萃取蒸馏,虽然大幅增加了过滤时间,但也去除了更多杂质,使酒质更加干净纯粹,口感也更柔和圆润。
2
代表品牌:布什米尔
位于爱尔兰北部的布什米尔(Bushmills)酿酒厂成立于 1608 年,是当时第一个获得酿造许可的威士忌酿酒厂。可以说,威士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如今,追求品质的布什米尔使用爱尔兰的大麦、苏格兰的酵母以及圣哥伦布河清澈的流水,和与 400 年前一样的传统爱尔兰铜壶进行蒸馏。因此,现在喝到的布什米尔就是 400 年前的味道。
布什米尔黑灌木调和威士忌
对原料的精心挑选和对酿造工艺的精益求精,造就了布什米尔甘甜、醇厚的口感,也使它成为世界上获奖最多的爱尔兰威士忌。目前,布什米尔有单麦威士忌以及调和威士忌 2 个系列,其中丹麦威士忌系列分为 10、16和 21 年,而调和威士忌则包含原始(Original)和黑灌木(Black Bush)2 款。
美国:世界最大的威士忌消费国
虽然美国威士忌的酿造历史只有 200 多年,但却是世界上消费威士忌最多的国家。当时,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移民在征服新大陆后,开始怀念家乡的美好时光,因此开始酿造威士忌,以缓解思乡之情。
禁酒令颁布后,倾倒威士忌的场面
18 世纪中期,美国威士忌逐渐发展起来。由于美国的大麦并不如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大麦品质好,因此他们改用美国本土的农作物玉米和黑麦为主要原料酿造威士忌。19 世纪,在烈酒需求最鼎盛的时期,美国先后迎来了南北战争和禁酒令。
不过物极必反,越是不让做的事情反而更想做。因此,在禁酒令期间,人们冒着坐牢的风险,也要喝上一杯。地下酒吧兴起,大量的走私威士忌流入市场,地下酿酒厂更是遍布各地。1808 年禁止奴隶贸易后,朗姆酒(Rum)遭受到沉重打击,失去了竞争对手的威士忌便成为美国酒类市场的霸主。
1
口感独特的美国威士忌
与主要酿造单麦威士忌的苏格兰、爱尔兰不同,美国以生产谷物威士忌为主。法规也相对宽松,只要是以谷物发酵、蒸馏后酒精度在 95% 以下,储存在橡木桶内,最终以酒精度不低于 40% 装瓶的酒,都可以叫做威士忌。
美国威士忌口感偏甜,烟熏或泥炭风味比较淡,而且价格更便宜。因此受到极大欢迎。不过,松散的法规也使得美国演变出许多不同种类的威士忌,其中最知名且最古老的当属波本威士忌(Bourbon)。
波本威士忌起源于肯塔基州(Kentucky)的波本郡(Bourbon)。法规要求必须以谷物为原料,玉米占比要在 51%-80% 之间(超过 80% 就被定义为玉米威士忌了),并且需要将酒精度 40%-62.5% 的酒液放入新烧制的橡木桶中陈年。因此,波本威士忌有明显的椰子、香草的香气,酒体丰满,口感呈半干型。
肯塔基地图
- 肯塔基威士忌:虽然只要按照法规,美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生产波本威士忌。但目前,波本的主要蒸馏厂仍然集中在发源地肯塔基州,风味也最纯正。当地石灰岩硬水经过酸渣过滤处理后,被赐予了一番别样风味,经年累月存在于酒厂中的自然酵母也为威士忌带来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 田纳西威士忌(Tennessee)也算是波本威士忌的分支,其酿造工艺与波本基本类似,区别在于田纳西出产的威士忌装瓶前要用枫木炭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田纳西威士忌口感更加顺滑,还带有淡淡的甜味和烟熏味。当然,世界知名威士忌品牌杰克·丹尼(Jack Daniels)也是田纳西威士忌成功的一大推手。
2
代表品牌:美格
美格(Maker's Mark)成立于 1953 年,其创始人小比尔·塞缪尔斯(Bill Samuels, Sr)的家族拥有 100 多年的酿酒历史了。但对于酿造威士忌,小比尔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时的波本威士忌品质不高,价格低廉,面对优质的苏格兰威士忌的竞争,生存日渐艰难。面对这种境况,只有提高波本威士忌的品质,让它的风味更加柔顺、精致,才能获得成功。
美格经典波本威士忌
因此,小比尔摒弃家族传统的酿造方法,潜心研究 8 年,终于酿造出风格优雅的波本威士忌。他使用柔软的红色冬小麦酿造的美格经典波本威士忌(Maker's Mark Bourbon Whiskey)带有焦糖、香草和水果风味,风格柔顺甜美。
加拿大:被低估的威士忌产地
说实话,前面几个威士忌产区被单独拎出来介绍还好理解。可我们明明很少见到加拿大的威士忌,它却能被划为世界 5 大威士忌产区之一,或许有些费解。其实,加拿大出产的威士忌在威士忌最主要的美国市场上还是很受欢迎的。
加拿大最早的威士忌酿造记载出现在 1769 年的魁北克市。在美国独立战争后,许多不支持美国独立的英国移民,搬到了当时仍是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同样带来了威士忌的酿造方法。由于谷物生产过剩,加拿大第 1 批商业规模的威士忌在 1801 年开始生产,并在美国禁酒令是,趁机占领市场,牟取暴利。
1
清新的加拿大威士忌
其实,大部分加拿大威士忌都属于调和威士忌,使用包括玉米、小麦、黑麦和大麦等原料,先分别制成威士忌陈年,最后进行混合。用连续蒸馏酿造的谷物威士忌为主,再加上以壶式蒸馏出来的黑麦威士忌来增添其风味与颜色。经过连续蒸馏的威士忌,酒液已经相当中性,因此风味相对清淡,但品酒质却也更加纯净温和,更是受到广大调酒师的喜爱。
2
代表品牌:加拿大皇冠
加拿大皇冠(Crown Royal)威士忌是加拿大威士忌中的顶级代表品牌。最初是为纪念英皇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及玛利皇后(Queen Mary)于 1939 年访问加拿大而配制的。但是只生产了 100 箱,只有身份尊贵的上流人士才有机会想用。不过,随着皇冠威士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需求也逐渐增加,如今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加拿大威士忌品牌。
皇冠豪华调和威士忌
而为英国皇室酿造的皇冠豪华调和威士忌(Crown Royal Fine de Luxe Blended Canadian Whisky)精心调和了 50 款高级威士忌,以埃涅阿斯·科菲(Aeneas Coffey)独创的蒸馏器中蒸馏,为这款豪华调和威士忌带来了独特的奶油风味。
日本:新兴的威士忌霸主
日本威士忌用其不到 1 个世纪的发展史便后来者居上成为世界前 5 的主要产区。而聊到日威,就绝对离不开被调侃「用一支钢笔偷走苏格兰国威士忌秘方」的「日本威士忌之父」竹鹤政孝。
鸟井信治郎(左)与竹鹤政孝(右)
1923 年,鸟井信治郎聘请竹鹤政孝建成了日本第 1 家威士忌蒸馏厂——山崎(Yamazaki)蒸馏厂。不过,秉承着酿造出正宗的苏格兰威士忌的信念酿出的日本第 1 款威士忌,却并不适合日本人的口味。
早期的日本威士忌,既不受国人的待见,也不被欧美国家的老牌威士忌市场接受,更是在日本战败后遭受了泡沫经济的致命打击。许多威士忌酒厂都选择暂停生产,有的甚至面临倒闭。然而,坚毅的日本人没有被打倒,反而通过引导消费者和影视作品的带动下,华丽转身,完成了逆袭。
1
一价难求的日本威士忌
如今,虽然原料和泥炭仍然需要从苏格兰进口,但通过对传统苏格兰威士忌的改良,日本威士忌演变出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变得更加精致、和谐、细腻。除此以外,日本威士忌还非常重视用桶,除了选用传统的雪利桶、波本桶或新橡木桶以外,他们还开发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水楢桶(Mizunara)以及梅酒桶。这赐予了日威与众不同的新鲜香气。
除了单麦威士忌,调和威士忌也是日本发展的重点。与会转让自家存酒的苏格兰威士忌蒸馏厂不同,日本的蒸馏厂必须自给自足,也正因如此,造就了日本调和威士忌始终有点同根同源的风格。
日本威士忌的爆火令大家始料未及,各大酒厂保存的原酒,因萧条时期的减产本就不多,在加入突然增大的需求量,一下变得供不应求,价格迅速成倍上涨。渐渐地,时不时就有日威酒厂因原酒不足而停产,也有一些品牌选择用自己旗下其他品牌的原酒作为替代,从前发布的老酒款则更加炙手可热。
2
代表品牌:山崎
山崎作为日本第 1 家正宗的威士忌蒸馏厂,位于靠近大阪和京都,环境优美、雾气环绕的青山绿水之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选用各种不同的蒸馏器以及橡木桶。2013 年,山崎雪利桶单麦威士忌第 1 次被评为《威士忌圣经》(Whisky Bible)的「年度最佳威士忌」。消息一出,当年发售的 1.8 万支雪利桶单麦威士忌立马销售一空。
山崎 18 年单麦威士忌
目前,山崎蒸馏厂包含 12、18、25 年单麦威士忌,出厂年份 1923 单一年份单麦威士忌以及 18 年水楢桶单麦威士忌。其中,山崎 18 年单麦威士忌(Yamazaki 18 Years Old Single Malt Whisky)是获奖最多的:分别在 2005、2008 - 2013 年拿下了旧金山世界烈酒大赛的双金奖;2006 年和 2011 年拿下了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大赛冠军奖;2011 - 2012 年拿下了国际烈酒挑战赛其他类最佳威士忌(Best Other Whiskey)。
威士忌从小小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出发,跟随殖民的脚步漂洋过海到达北美洲。随着日本威士忌影响力的扩大,亚洲威士忌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虽然,日本威士忌在老牌的威士忌国家看来还是太年轻了,但这也丝毫不影响亚洲涉足威士忌领域的信心。如今,我国台湾地区和印度都开始崭露头角。你觉得,谁会成为「威士忌第 6 大产区」呢?
<>中世纪,欧洲人将北方日耳曼吃肉、喝奶的饮食文化同种植谷物、橄榄及酿造葡萄酒的南方农耕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一种新的饮食文化。
一
在中世纪,随着农业生产的改善和养殖业的发展,欧洲人已能接触到远远多于希腊、罗马时代的本土作物、禽畜和水产品,异域的作物、水果和香料也被阿拉伯人带到地中海市场。据西方学者研究,中世纪的欧洲已有12类近100种食材。
在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饮食有所不同。其中,农民以素食为主。在不列颠,他们吃大麦、燕麦做的面包,某些水果、蔬菜以及黄油和奶酪,偶尔吃一点肉和蛋。在主粮匮乏的情况下,豌豆、洋葱或韭菜做的炖菜再加点调味品,便可凑合一顿。而上层社会的人们享用的食物则更为丰富、精致。例如,朗格兰的《农夫皮尔斯》一书中提到的约曼农已能吃上熏肋条、鸡蛋、奶酪、黄油、牛奶、奶油、洋葱、大蒜,并喝麦芽酒。贵族、高级教士的菜单中出现了阉鸡、仔鸡、牛犊、鹿、鲑鱼、鲟鱼和昂贵的葡萄酒等。对此,有医书如此解释:体力劳动者和闲适阶层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要求。为保持健康,农民只需吃廉价的粗粮;精细、稀有和昂贵的食物则是讲究的富人的理想食品。
< class="pgc-img">中世纪的农贸市场
>食物烹煮的方式也因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而明显不同。对大多数人而言,最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堆柴火。当人们有了自己的屋子,火塘会安放在屋子中央,用以取暖、照明和烹煮。如果墙壁是石头砌成的,火塘会靠在一面墙上。烹煮的装备通常是陶罐或铁锅,煮和炖是最经济的方式。下层阶级的饭食主要是浓汤或炖菜,普通人家想要制作面包比较困难。在中世纪的乡村和城镇,烤箱数量极少,只有面包师和富有的家庭才可以拥有。作为烤箱的替代,一些家庭会将陶罐密封后埋在炭火里,或使用简易烤炉。在富有之家,烹煮设施会好得多,食物的烹制由一名或多名厨师在一群帮手的协助下完成,食物也更精致。
< class="pgc-img">中世纪面包的制作
>二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欧洲各地饮食有着自己的特点。在不列颠,素菜菜肴相当丰富,蔬菜沙拉颇为流行;小麦淀粉和大米淀粉被用来做增稠剂;麦芽酒是村民、城市中产阶级,甚至绅士的最爱。贵族和绅士的饮食具有“融式”(fusion)菜肴的特点,既吸收法兰西、意大利及阿拉伯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又保留本地特色。在法兰西,面包是所有阶级的主食,也用作菜肴增稠剂;在烹饪中,本地食材颇受重视,胡椒逐渐为西非海岸的“天堂椒”所取代;厨师们擅长做肉、鱼菜肴,尤其是浓汤、肉汤、烤肉以及搭配酱料。在西班牙的饮食文化中,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及阿拉伯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在犹太人被迫皈依基督教时,西班牙菜肴中的融合特色更加明显。意大利有着欧洲最为丰富、多样和精致的菜肴。意大利南方多吃面食、鱼和蔬菜,北部多吃肉。意大利烹饪还吸纳了一些典型的阿拉伯菜肴,如“石榴汁拌鸡”和“柠檬鸡”。在德意志地区,罗马时代的日耳曼人以肉食为主;10世纪之后,他们开始转向以谷物为基础的饮食。在低地地区,荷兰人多吃牛肉、家禽、鱼、鸡蛋、小麦和黑麦面包,牛奶、黄油、奶酪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荷兰人同德意志人一样,几乎不吃生沙拉。
< class="pgc-img">中世纪的粮仓、果仓
>欧洲各地饮食虽有着自身的特色,但战争、朝圣、展销会和集市却让人们可以前往异地他乡,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美食。其实,人们在食材选用、烹饪方式等方面存有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上流社会在烹饪中会使用香料、杏仁、鸡蛋、鸡和猪肉;胡椒、肉桂、生姜和藏红花等香料最受欢迎,盐和蔗糖也被用作调味品;奶酪、鱼、面包和葡萄酒是厨房中的主要原料等。
三
在中世纪,欧洲人一天通常吃两餐:晌午前后的正餐和傍晚时分的晚餐。按照本笃会修道院的规定,正餐和晚餐都必须在白天进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早餐没有得到官方认可,道德家们对此也多有责难。不过,农民和工匠因拂晓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不吃东西很难支撑到中午,早餐在他们当中很盛行。除一日三餐外,劳作的人们几乎不会加餐,为此,他们会从雇主那里得到一点补贴。
< class="pgc-img">中世纪宴会餐具套件
>日常用餐逐渐被看成是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整洁和节制是用餐礼仪书籍中多加阐述的美德。人们相信,一个人的举止是其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在公开场合,一个人的理想状态是始终优雅得体,遵守相应的礼仪。只顾自己大快朵颐而不管他人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人们希望用餐者能将最好的食物留给他人。此外,用餐者还需遵守如下一些礼仪:不向食物、饮品吹气;享用食物时不发出声音;不提供或接受吃过一半的食物;不将嘴中的食物碎屑吹或吐到桌上;不在距邻座就餐者脸太近的地方打嗝;不用桌布擤鼻涕;用餐时应坐姿端正,不长伸着腿,不后靠,不将胳膊肘放在桌上或用双手托着脑袋,不用手挠头或捉跳蚤;用餐时始终保持安静并有礼貌,不盯着周围的人看,不大声说笑,或窃窃私语。
< class="pgc-img">博物馆展出的中世纪用餐场景模型
>总之,中世纪欧洲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农民因资源有限,主要的烹饪设施是放置在一堆火上的炖锅,汤和炖菜是家常便饭。社会地位越高,厨房的设备越复杂,厨工越专业,菜肴越多样化。政治权力结构会在餐桌上得到体现,餐桌上的座位及对就餐礼仪的掌握,将富人和穷人区别开来。同时,欧洲人也乐于接受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并不断对它们加以改造,以适应个人的口味。后来,在阿拉伯人对欧洲饮食和烹饪影响减弱之际,哥伦布开始寻找香料,并发现了新大陆。他所倡导的动植物双向交流规模之大,历史学家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随着新的食材和烹饪技术更多地传入,欧洲饮食的国际化特色更加明显。
(作者:付有强,系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6日 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