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京西宾馆里的“光盘行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见闻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题:京西宾馆里的“光盘行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见闻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丁

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题:京西宾馆里的“光盘行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丁小溪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同志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

会议期间,新华社记者走进会议举办地京西宾馆,近距离感受全会简朴务实的风气。从餐厅到厨房,从与会同志到保障服务人员,节俭之风处处可见,“光盘行动”人人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清新会风、严明会纪的生动实践。

图为京西宾馆餐厅工作人员亲手制作的制止餐饮浪费宣传品(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住地:营造“节约为荣、浪费为耻”浓厚氛围

10月25日下午,吉林省长春市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吴亚琴一走进住地房间,就在书桌上看到一页粉红色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服务工作指南”。

10月29日,受邀列席会议的基层社区工作者吴亚琴在京西宾馆餐厅取了一份小碗面。她表示:“盛面的碗也都是小碗,吃多少打多少。”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摄

服务工作指南清晰写道:“请与会人员自觉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重要指示精神,倡导‘光盘行动’,做到厉行节约。”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社区工作者,吴亚琴第一次受邀列席党的中央全会,深感激动和兴奋。大会倡导厉行节约的浓厚氛围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在每一个餐厅的门口,都可以看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示牌。走进餐厅,取餐台上、餐桌上都摆放或张贴着‘粒粒不易、不倒不弃’‘不剩饭、不剩菜’等提示标识。调味桌上,还摆放着象征‘光盘行动’的简朴手工艺品。”

10月26日,在某中央国家机关食堂,工作人员监督提示就餐员工践行“光盘行动”。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央会议一贯倡导和执行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这一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提出更加明确要求。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中央和国家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带头过紧日子,进一步抓好机关食堂和下属单位制止餐饮浪费工作。“从我们国庆节前后开展的有关调研和检查情况看,中央和国家机关食堂人均食材采购量均有所下降,厨余垃圾量普遍减少10%以上,餐余垃圾量普遍减少三分之一左右。”

10月26日,就餐员工在某中央国家机关食堂取用白菜头菜花根等边角余料制作的咸菜。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党的中央全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观察党风政风的重要窗口。

全会会务工作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五中全会严格落实“简朴、节约、安全、高效”的办会原则,会议服务工作中,专门制定了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的工作方案。

“从加强宣传提示到严控会议用餐标准,从精准统计就餐人数到加强食材采购管理,从注重剩余食材回收利用到倡导适度服务……全流程各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安排,确保将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贯彻会议始终。”这位负责同志说。

10月26日,在某中央国家机关食堂,厨师将菜根等边角余料放入暂存箱。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会务组:精准精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计口下粮”——这是京西宾馆餐饮部门负责人常挂在嘴边的原则。

10月25日中午,上午报到的与会同志和大会服务保障工作人员在同一餐厅用餐。

“会议开始前和闭幕后两个时间段,因为与会同志陆续报到、陆续离开,就餐人数不固定。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餐饮联络员,精准统计具体有多少人员用餐,然后根据就餐人数来准备食材。如果人数不是很多,我们就只开一个餐厅,请与会同志和工作人员一块用餐。”餐饮部门负责人说。

10月26日,在某中央国家机关食堂,厨师用早餐制豆浆剩下的豆渣制作杂粮窝头。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只有精准精细,才能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食材采购算“细账”。

记者在餐厅里看到,一日三餐都是些家常菜,菜品既简单常见,又能符合不同口味。

采购部门负责人介绍,菜品采购上都尽量选择本地应季食材,不采购高档食材。

图为京西宾馆厨师利用香菜根和萝卜皮等边角余料制作的小菜(10月21日摄) 。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我们一天采购2次,早上一次,下午补采一次,进行精准动态管理。比如说一天要采购100斤西红柿,早上就先采购80斤,根据中午的消耗量来确定下午是否需要补采、补采多少。”

——菜品制作有“细活”。

后厨墙上,“分档取料、物尽其用”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厨师宋晓南如数家珍:“白菜可以三吃,白菜叶做汤爆白菜头,白菜帮子做醋溜白菜,白菜根做咸菜;还有萝卜皮、芹菜根,都能用来做咸菜,既节约又可口,大家十分欢迎。”

在京西宾馆后厨,用完的食用油桶被倒扣过来收集桶底残留油液(10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在后厨,记者还看到一个细节,用完的食用油油桶都要一一倒扣过来沥半小时,力争不浪费一滴油。

——管理服务见“细节”。

就餐期间,餐厅安排专人“盯台”,实时观察不同菜品消耗情况,“哪道菜快吃完了,我们才通知后厨及时添加。”

通过加强餐厅前台与后厨的紧密协调配合,坚持少炒勤炒,确保了尽量少剩菜。

“剩下的少量饭菜,服务员会统一送到后厨。在确保食品安全情况下,我们会进行食材的二次利用,比如剩下的馒头可以炸馒头片,剩下的米饭做蛋炒饭。”宋晓南说。

京西宾馆后厨张贴着节约食材主题宣传板(10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与会人员:人人自觉践行 节俭蔚然成风

10月27日上午,京西宾馆餐厅。

“倒半杯就成,我喝不了太多。”早餐时,一位与会人员只给自己倒了半杯豆浆。

10月28日,京西宾馆厨师利用萝卜皮腌制小菜。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餐厅服务员舒鸿告诉记者:“来就餐的各位同志都非常自觉,吃多少取多少,我们收餐盘时,收上来的都是‘光盘’。”

细微之处见精神。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会务工作的倡导要求,更是每一位与会人员的自觉践行。

“馒头有大馒头,也有小馒头。我们女同志饭量小,就取小个的。盛面的碗也都是小碗的,吃多少打多少。”吴亚琴说,“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在主动践行,不需要谁提醒,都是习惯成自然。”

“这几天进出餐厅,很受感动,也很受鼓舞。大家都自觉践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投身‘光盘行动’。”一位与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过去缺吃少穿要勤俭节约,粮食充裕了也不能浪费。这既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文明习惯。”

10月28日,京西宾馆厨师收集萝卜皮来腌制小菜。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崇俭戒奢、朴素务实,不仅仅体现在这次全会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出台相关文件,广泛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光盘行动”,抓好党政机关食堂用餐管理,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小餐桌’折射‘大文明’,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与会同志说,党的中央全会带头自觉贯彻落实节俭办会的精神,中央和国家机关带头自觉遏制餐饮浪费现象,具有极强的标杆示范作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要以身作则,推动在全社会培育和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风尚。”

“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运用这些年来节俭办会的经验做法,特别是五中全会会议服务工作的好做法,建立起有效管用的长效机制,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为常态化任务,久久为功坚持下去,让勤俭节约的风尚蔚然成风。”会务工作有关负责同志说。

来源:新华网

在每一个餐厅的门口,都可以看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示牌。走进餐厅,取餐台上、餐桌上都摆放或张贴着‘粒粒不易、不倒不弃’‘不剩饭、不剩菜’等提示标识。调味桌上,还摆放着象征‘光盘行动’的简朴手工艺品。”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央会议一贯倡导和执行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这一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提出更加明确要求。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中央和国家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带头过紧日子,进一步抓好机关食堂和下属单位制止餐饮浪费工作。“从我们国庆节前后开展的有关调研和检查情况看,中央和国家机关食堂人均食材采购量均有所下降,厨余垃圾量普遍减少10%以上,餐余垃圾量普遍减少三分之一左右。”

党的中央全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观察党风政风的重要窗口。

全会会务工作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五中全会严格落实“简朴、节约、安全、高效”的办会原则,会议服务工作中,专门制定了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的工作方案。

“从加强宣传提示到严控会议用餐标准,从精准统计就餐人数到加强食材采购管理,从注重剩余食材回收利用到倡导适度服务……全流程各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安排,确保将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贯彻会议始终。”这位负责同志说。

会务组:精准精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计口下粮”——这是京西宾馆餐饮部门负责人常挂在嘴边的原则。

10月25日中午,上午报到的与会同志和大会服务保障工作人员在同一餐厅用餐。

“会议开始前和闭幕后两个时间段,因为与会同志陆续报到、陆续离开,就餐人数不固定。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餐饮联络员,精准统计具体有多少人员用餐,然后根据就餐人数来准备食材。如果人数不是很多,我们就只开一个餐厅,请与会同志和工作人员一块用餐。”餐饮部门负责人说。

只有精准精细,才能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食材采购算“细账”。

记者在餐厅里看到,一日三餐都是些家常菜,菜品既简单常见,又能符合不同口味。

采购部门负责人介绍,菜品采购上都尽量选择本地应季食材,不采购高档食材。

“我们一天采购2次,早上一次,下午补采一次,进行精准动态管理。比如说一天要采购100斤西红柿,早上就先采购80斤,根据中午的消耗量来确定下午是否需要补采、补采多少。”

——菜品制作有“细活”。

后厨墙上,“分档取料、物尽其用”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厨师宋晓南如数家珍:“白菜可以三吃,白菜叶做汤爆白菜头,白菜帮子做醋熘白菜,白菜根做咸菜;还有萝卜皮、芹菜根,都能用来做咸菜,既节约又可口,大家十分欢迎。”

在后厨,记者还看到一个细节,用完的食用油油桶都要一一倒扣过来沥半小时,力争不浪费一滴油。

——管理服务见“细节”。

就餐期间,餐厅安排专人“盯台”,实时观察不同菜品消耗情况,“哪道菜快吃完了,我们才通知后厨及时添加。”

通过加强餐厅前台与后厨的紧密协调配合,坚持少炒勤炒,确保了尽量少剩菜。

“剩下的少量饭菜,服务员会统一送到后厨。在确保食品安全情况下,我们会进行食材的二次利用,比如剩下的馒头可以炸馒头片,剩下的米饭做蛋炒饭。”宋晓南说。

与会人员:人人自觉践行 节俭蔚然成风

10月27日上午,京西宾馆餐厅。

“倒半杯就成,我喝不了太多。”早餐时,一位与会人员只给自己倒了半杯豆浆。

餐厅服务员舒鸿告诉记者:“来就餐的各位同志都非常自觉,吃多少取多少,我们收餐盘时,收上来的都是‘光盘’。”

细微之处见精神。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会务工作的倡导要求,更是每一位与会人员的自觉践行。

“馒头有大馒头,也有小馒头。我们女同志饭量小,就取小个的。盛面的碗也都是小碗的,吃多少打多少。”吴亚琴说,“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在主动践行,不需要谁提醒,都是习惯成自然。”

“这几天进出餐厅,很受感动,也很受鼓舞。大家都自觉践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投身‘光盘行动’。”一位与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过去缺吃少穿要勤俭节约,粮食充裕了也不能浪费。这既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文明习惯。”

崇俭戒奢、朴素务实,不仅仅体现在这次全会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出台相关文件,广泛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光盘行动”,抓好党政机关食堂用餐管理,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小餐桌’折射‘大文明’,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与会同志说,党的中央全会带头自觉贯彻落实节俭办会的精神,中央和国家机关带头自觉遏制餐饮浪费现象,具有极强的标杆示范作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要以身作则,推动在全社会培育和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风尚。”

“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运用这些年来节俭办会的经验做法,特别是五中全会会议服务工作的好做法,建立起有效管用的长效机制,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为常态化任务,久久为功坚持下去,让勤俭节约的风尚蔚然成风。”会务工作有关负责同志说。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张晓松、朱基钗、丁小溪)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30日 03版)

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编辑 、题图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在北京,从国贸向东南驱车20公里,有一处古老的人群聚落。

隋末唐初时,这里放养了大量军马,名为“马驹里”。草场紧挨凉水河,河上建桥后得名“马驹桥”。现在这里没有马驹,只有密密麻麻的劳务群体,和一撮撮灰蒙蒙的城中村楼房。

这里是马驹桥,北方最大的劳务人力市场。

对于城市中的年轻人来说,踏入高档写字楼,选择一份体面的工作,才是人生梦想的开始;但对于另一群年轻人,落脚马驹桥才是北漂的第一站。

在马驹桥,有人裹着军大衣、枕着行李在路边沉沉睡着,旁边刺耳的DJ舞曲怎么也叫不醒他;而凌晨招工的大巴驶来,他们又会成群出现,抢着找活。马驹桥混乱的街道,让人有种置身河北县城的错觉。

一座城市就在这里折叠。

东南六环,通州与大兴的交界处,一座桥生硬地劈开了两个世界。

桥的北边,是京东总部、富士康、京东方、利乐包装厂、大型制药厂和电子元件厂。这里是亦庄经济开发区,大型制造业和物流中心的主要阵地。马路宽敞,一丝不苟,看上去整洁冰冷。

而桥的南边,是混乱繁荣的马驹桥商业街。

双脚踏入第一个红绿灯,就像迈进了一座热闹的三四线县城。这里有最廉价的黄焖鸡米饭和蜜雪冰城,以及特步、鸿星尔克和361度这些物美价廉的服装品牌。

提着行李箱行色匆匆的人们,有刚出社会的20岁迷茫面孔,也有疲惫的50岁干枯中年人。

有人彷徨地站在路口,紧握着手机,似乎在为今晚的床位发愁;有人站在蓝色铁皮外,把自己的行李一件件运送到围栏之内;有人拉着行李箱在马路上行走,不知将走向何处;也有人站在正新鸡排的摊位前,等待一份便宜滚烫的油炸脂肪。

在这里,我见到了抖音博主“李帮主流浪记”。我们就叫他李国华吧。

李国华在马驹桥的路口迎接了我,带我穿梭在城中村熙攘的人流之中,他向我介绍了这片驻扎了许久的地方:“马驹桥,北漂劳务工人来到北京落脚的第一站”。

紧靠亦庄工业园区,早期许多工厂将工人宿舍安置在马驹桥。进城务工的浪潮卷来之后,城中村低廉的房租,让马驹桥成为全北京最便宜的落脚处。

有人在这里临时停靠,找到了长期工作就带着行囊离开;也有人慢慢融化在马驹桥的网吧、盒饭与日结工里,成为一名真正的“马驹桥大神”,秉持着“做一天玩三天”的理念。

在马驹桥最繁荣的时期,这里曾是北京甚至是整个华北最大的劳务资源集散地。

在漷马路与兴华中街的十字路口,是马驹桥最著名的地标“金马商场”,曾经这里站满了“趴活儿”等待日结工的人。凌晨5-6点,劳务公司的大巴车会准时出现,中介吆喝着不同的工种和要求,马驹桥的日结工被运送到各个工厂的流水线上。

7天酒店的字样下面,还能看到“阿威网吧”的痕迹

曾经的金马商场与阿威网吧

到了傍晚,还会有一批夜班的活儿,运气好的话也能捡漏。夜班的工资会稍微高点,但也不过是高了十几二十块钱。

但北方寒冬的气温,加上前段时间疫情的影响,马驹桥的人流量比以往少了许多。

哪怕是站在这个大名鼎鼎的十字路口,也见不到太多等待工作的人,只剩下天边挂着一抹惨淡的夕阳。

十字路口往西走,就是著名的劳务一条街。劳务中介和人力资源商铺一家挨着一家。

在我去马驹桥的那周,疫情政策还未松动,劳务中介的门店都没有营业。但橱窗里张贴的招工启事,仍然能辨认清楚当地日结工的行价。

中介们很聪明,总会把最诱人的条件写在海报上,比如“能抽烟,能玩手机,工作轻松,简单不累”。

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张启事上写了三个字:“不拧盖”。后来我在一位记者的实地报道中读到,“拧盖”是一种极其枯燥且痛苦的日结工作。

拧盖其实就是组装试剂盒。将塑料盖子与橡胶瓶身像拧汽水瓶盖一样组装在一起,没有任何难度,只是重复无聊单一的动作。但工作时间动辄长达12小时,还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生理上不舒适,精神上也备受折磨。

大部分体验过“拧盖”的人,食指与大拇指不用几个小时就会肿胀酸疼。李国华告诉我,拧盖是日结工里最惨的活儿,“你看着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但是基本手都会起泡,好多小姑娘拧到一半就跑了。”

其余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保安、仓库物流分拣、力工,这些不需要技术和学历的工作。

李国华告诉我,在马驹桥的日结工里面也存在鄙视链。做装卸分拣的人,看不起做保安的人,毕竟收入不同。

“人家干装卸的,是卖力气的活,一天能赚300块钱,最累的时候能赚500块。你干保安,一天就是180-200块钱,一般干保安时间长的人,出来基本就废了”。保安既不需要技术,也不需要力气,只需要站着,自然成为了马驹桥最容易变“废物”的工种。

在马驹桥,可以把一个人的生活成本压缩到最低。

李国华算过一笔账,马驹桥的一天,包含住宿,30块钱就能活下去,70-80块钱就能活得很舒服了。

一顿像样的饭可以用10块钱解决。黄焖鸡米饭、各式的北方煎饼卷馍、粉面粥、还有最常见的荤素盒饭——全国城中村里的食物都是如此,便宜、花样多、不健康但足够顶饱。

如果想住长租房,1200元是标准价。手头紧的话,还可以在城中村的缝隙里找到环境更差的房子,没有独立卫浴,洗澡要在外面排队,500块钱就能到手。

日租房就更便宜了。李国华住的就是20块钱的床位,上下铺,像究极脏乱差版本的大学宿舍。再不济还可以网吧包夜,20块钱一晚,两个椅子一拼就能睡。李国华经常在视频里说,出来闯荡的,不要在乎那么多。

李国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他在视频里介绍,城中村有可投币的公用洗衣机。

只是洗衣机战损斑驳的状态,就能看出这里见证了多少打工群体的汗衫与外套。

生存在马驹桥里的这些细胞们,组成了一汩汩粘稠的血液,被一辆辆大巴运送到亦庄或是大兴的工业系统中去。

马驹桥之所以能成为马驹桥,正得益于这里低得不像北京的物价,给兜里不富裕的劳务群体一个更宽裕生存的空间,以及眺望城市的可能。

当我见到李国华的时候,发现今年37岁的他,看上去和90后其实没什么区别。

他穿着一件白色的特步羽绒服,收拾得干净精神,只是头发看上去很久没打理了,原因是理发店在封控期间停业了。

在马驹桥的这段日子,李国华夏天就睡在桥洞下的帐篷里,冬天就住在20块钱的日租房,没钱了就找日结工的活干一干,有钱了就在马驹桥附近到处溜达,拍类似vlog的视频,发布在抖音“李帮主流浪记”里面。

他目前在抖音流量最好的作品,点赞有11.9万。那是一次日结工作结束之后,他寻找落脚之处的过程。

那天,李国华从日结下班之后已经是午夜,眼看着新街口地铁站拉上了卷闸门,想回到35公里之外的马驹桥,打车要花费80元以上,骑共享单车要花费2个半小时。这在冬天的北京,对于一个兜里空荡荡的普通打工人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必须找到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

李国华的手机镜头对准了一家三甲医院。视频中的他调侃道:医院冬暖夏凉,扫码就能进,里面还有24小时热水和充电插座,是走投无路时最好的归宿。尤其是对于在外的女性而言,医院温暖、舒适又安全。

在他的另一则流量不错的视频里,他向好奇的大众科普了一个城市游牧的冷知识:银行24小时ATM取款机附近是不可以睡觉的,因为室内会循环播放防诈骗语音宣讲,室外贴满了“禁止坐卧”的标语,很明显是为了市容考虑。

底层的苦难就像镜子里的火焰,看得见摸不着,大多数人无法感同身受。

李国华在城市游牧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年轻人,各有各的难处。他回忆起来,有一个女生有先天性心脏病,干不了重活,碰上了生理期,在微信上问他借50块钱救急,因为她连最便宜的“挂逼房”(挂逼的意思是:完蛋了,没挣到钱;挂逼房是指最便宜的日租房)也住不起了。

“找我借钱的人还是挺多的,马驹桥有很多在外漂泊的女生,只是露宿街头的少一点。所以我会教她们,实在没办法,可以去派出所待一待,或者肯德基、麦当劳。男的无所谓,随便找个地儿也可以猫着,但女孩不一样。不是每个人的家庭都那么好,好多人就算伸手问家里要,也根本要不到钱的。

当我问起李国华,为什么要在抖音“开教程”?他的回答简单朴素。

“我最开始拍视频的时候,很多人在抖音问我,晚上没钱该去哪住?女生的话去哪住合适?尤其是冬天越来越冷,很多人如果找不到住的地儿,没有这个技能,在北方真的会被冻坏的。”

李国华回忆起来,有段时间,他开始在马驹桥观察人群,发现有很多20多岁的小孩出来找工作,没有经验,钱花完了,赶上疫情又找不到日结工,没准当天晚上直接就睡在大街上了。李国华看着这些年轻人实在太可怜,发觉有必要教给他们一些生存经验:

“开玩笑的说,哪怕你会要饭,你也不至于饿着睡大街。但是真的睡在大街上、睡在厕所门口,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其实心理打击挺大的,很多人可能就开始真的摆烂了,以后什么也无所谓了。只要人有一个容身的地方,哪怕是一个桥洞,在尊严上也会好受一点。

在马驹桥漂泊的这段日子里,李国华也遇到了许多奇怪的“大神”。

有60岁、70岁的老哥,向他打听有没有日结工做。

也有开着宝马来工地干装卸工的兄弟,一打听才知道是干餐饮的,疫情期间一夜赔光了300万。宝马还留着,是为了以后继续东山再起,做生意还要接着开。

还有张家口的煤老板,曾经家里有千万资产,煤矿倒闭之后,也和李国华一起做起了日结工。煤老板已经42岁了,来的时候装了一车的行李,一路搬家一路掉装备,最后剩不下几件东西了。

在仓库里干日结,李国华还遇到了搞艺术的年轻人。有唱二人转的,疫情没有了生计跑到仓库来搬货;也有舞台灯光师,留着一头长发,看着就像艺术家,到头来也和马驹桥青年们一起干力气活了。

“......又没有好工作,就只能干点日结,很多人干了以后,习惯了散漫的节奏,干一天玩三天,也没人管你,就彻底废了”,李国华又抽了一口烟。

李国华虽然抖音名叫做“李帮主流浪记”,但他本人并不是大众刻板印象中的“流浪汉”。

如果把他丢进人群中,他看上去就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打工人。

李国华从小就喜欢四处跑,不知道是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现在的他真的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有自己独家的“开宝箱攻略”,其实就是在城中村垃圾桶里面,找到能二次利用的废品。在寻找流浪住所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他在抖音上拉了一个粉丝群,名字就叫“李帮主流浪培训班”,粉丝在群里都叫他“帮主”。

和大多数小镇青年一样,李国华没有上过大学,最开始学的是服装制作,一开始在工厂里面做车工、轧衣服,后来学了样衣制版。他甚至还在清华美院培训过,拿过证书,每次把证书拿出来,都能把周围人吓一跳。

自从17岁离开老家河北张家口之后,他四处辗转,去过天津,南下也去过广东,在北京待的时间最久。

许多人和我一样,问过李国华相似的问题——

为什么不去找一份长期工作,非要做日结工,非要选择漂泊的生活?

李国华回忆起来自己来到北京的第一份工作。

十几年前,年轻的李国华来到了平谷的一家服装厂做工,每个月只有两三百块钱。干了半年之后,又经人介绍去了另一家黑工厂,以为工资能高一点,没想到还是两三百块钱。

虽然工厂包吃住,但也无非日日都是白菜帮子、土豆汤、馒头大米饭。“老板发善心给我们改善伙食的时候,就会把东西做得特别腻。我亲耳听到他说的,他让厨师买最肥的肉,要让我们一次就吃够,下次再也不想吃。当年的工厂,就是这么改善生活的。”

这还不是推动李国华逃离工厂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

“某一天上大夜班,我就在那儿坐着,看到好几个中年夫妻在干活,45岁的大哥大姐一直在熬夜。我就想,如果我到了这个年龄,还是这种状态,我这辈子就活得没啥意思了,我真的还不如死了。你说,一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就挣这点钱,有啥意思?”

从此以后,李国华就再也没进过大工厂,再也没做过长期工。

他在木樨园一带摆过地摊,是第一批卖手机挂链的人,当然也被城管追着跑过。有一次,他摆摊好不容易赚到了一两千块钱,激动得坐在公交车上就开始数钱。等到下车的时候,才发现钱和身份证全被偷了。

摆地摊之后,他又去挑战了做销售。

当时的他还是个愣头小子,挨家挨户推销洗护用品,到现在,他还清楚记得,卖的是十几块钱的洗面奶、洗发水和沐浴露套装。结果第二天再去推销,当场就被客户们摁住了。

“大哥拉着我说,你看看,我的头发洗完以后都梳不动了!我那时候才知道,原来我卖的都是假冒伪劣产品。我本来特别有热情,卖得还挺好,一天能跑好多地方,大哥大姐们看我是个小孩,挺可怜的,就买了不少,结果是假货。气得我当场就不干了。”

后来,李国华进了一家化妆品销售公司,做上了有五险一金的工作,日子平稳了一阵子,他和几个朋友开始创业了。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李国华的人生巅峰,“最高一天能挣一万五六”。

但钱来了,钱又走了。

“因为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没有人告诉我,面对财富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当时有钱了,整天领着一帮人吃吃喝喝,在饭店只挑好的吃,不好吃的不去,门脸不好看的不去。就这么把手头的钱全花光了,花了可能有三四十万。”

疫情开始后,货品积压了太多,李国华的钱和货都折在了手里,公司也就注销了。本来还想收拾收拾东山再起,结果出来才发现,35岁以上连一份正式的工作都找不到了,更不用提有五险一金的好工作了。

有一次,李国华被中介拉到了通州一个偏远的厂区。“中介一上来就说,一人要交360块钱的保险费,不交不行,老实人就交了,我硬是砍到了30块钱。那份工作不管吃不管住,宿舍一天要收10块钱,食堂一天要收30块钱,不管你吃没吃,钱都照收。一个月就要从你工资里扣掉1200块钱,本身才挣个五六千,扣完就没剩下多少钱了。”

他吸了一口烟回忆道:“干了一段时间,我就发现没希望,太没希望了。”于是,他只身来到了马驹桥,开始了他的日结工生涯。

李国华告诉我,日结工想一天挣到300块钱,是相当困难的事。

比如分拣。“12小时基本上是不停地干,而且管理员不拿你当人看,他们就拿一个大喇叭在你后面喊,你只要你手停了,他就会骂你,是真的骂人。”

干装卸的老哥们,工作量堪比一场负重拉练。“我跟你说一个具体的量,去邮局干装卸车的活,工资是270块钱一天,1个人大概的工作量是9个邮政的绿卡车,一麻袋一麻袋的扛,挣这个钱确实是挺难的。”

李国华受不了体力的苦,又开始找制药厂和电池厂的活儿,比如拧盖。

“疫情严重的那会儿,活少人多,药厂的日结工有160的、150的、140的,价格越卷越低。低你也得去,因为没有活,好多人都被封控了。你想吃饭,你就得去,就是这么残酷。”

李国华也看不惯日结工的内卷。只要抢活的人多了,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卷得不像样。

“工厂那边很多岗位还得面试,尤其是这两年。像某个大型电商的库房,招100个人,结果去了500个人,只是普工分拣的活而已,谁不会?还要面试、还要挑人。”

“人太多,工厂就开始卡年龄了。本来底线是45岁,结果45岁以上的就不要了,好多老哥就白跑一趟。45岁以下还是人多,就再卡到35岁。体力小、个子小的女性就不要了。最后,这些破单位竟然还要挑长相。长得就稍微难看的不要,女的还要挑长得好看的,男的也要周正的。就做一个普工,说难听点,狗都会干的工作,卷到这种程度,有什么劲?”

在马驹桥做日结工做久了,李国华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也懂得了“work-life balance”,有吃有喝有睡觉的地方,就够了:“我突然间想通了,尤其是这两年,很多年轻人说没就没了,该享受的时候不能亏着自己”。

至于工作,只挑不累的,最好是工作时间短的。每次错峰上下班,就是李国华最开心的时刻。别人在地铁里疾走的时候,他可以在凉水河边悠闲地放空。

李国华对“自由”二字有自己的理解,甚至说得有几分哲理——

“目前我达不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最起码,我不想做什么,可以自己决定了。”

“诚然,就作为劳动力的人是一种商品而言,并不需要他本人来认可这种情况。 他对自己的生存状况、即生产体制强加给他的生存方式,认识得越清楚,他越使自己无产阶级化,他就越感受到商品经济的逼人寒气,也就越不喜欢与商品息息相通。”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走出马驹桥的魔幻小镇,李国华带我来到了马驹桥旁的凉水河,这是北运河的支流,流经石景山区、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区、通州区。

河岸边修建了崭新的公园,河岸俨然一副北京的深冬景色,短短几百米距离,这里竟然美得不像话。

李国华告诉我,许多北京市区的年轻人夏天会开车专门来到这条河边露营拍照,孤独的中年钓鱼佬也喜欢来这里消遣。

但其实桥洞底下,可能就是一个大神的全部家当。飘荡的芦苇和草丛之间,有人选择睡在垃圾桶里,李国华把这种垃圾桶称做“宝箱”,如果实在走投无路,必要时可以钻进去御寒。

同一条河岸,桥上桥下,两个世界。

“钓鱼和露营的人不会冷的,因为大家的心态不一样。他们有装备,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逃离城市’的感觉。但如果你没钱,实在没地儿待了,找个桥洞,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就是凄凉的感觉。同一片地方,境遇完全不一样。”

就像住在远处亦庄居民区高楼里的人,永远都听不到马驹桥日租房里的嬉笑怒骂声。

而李国华确实是一个乐观的人。

他在一期视频里写下过这样的结尾,让人仿佛看到了县城贾樟柯的影子。

“有人在这里成为了落魄的大神,也有人收获了美好的爱情,还有青春靓丽的小姐姐,还有充满情趣的生活馆。”

在他每一个抖音视频的最后,都会用剪辑软件加工过的声音说一句:朋友们,希望我们的明天越来越好。

起初我以为他是强行正能量,当我见到他本人才发现,他是真的这么想的。

北京的冬天太冷,他攒了两万块钱,买了一辆国产二手车,打算启程离开,也许会去南方,也许会回老家。

当我走出马驹桥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亦庄工业园区的灯火还亮着,马驹桥的店铺也热闹起来。

生存、生活、生死,这座魔幻的城中村,其实只是一个静止的见证者。

人来人往,马驹桥沉默不语。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