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业惊现关店潮:上半年达105万家。
餐饮上半年关店105万家,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你知道2023年关店数字是多少吗?135.9万家,半年的时间就已经接近2023年全年的关店数。关店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核心的原因,第一个是价格战,第二个是薄利多销的错误理念。
·价格战并不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品牌采用价格战是战略,它降价有规模优势,还有成本优势,总成本领先。所以无论怎么降价,人家的毛利保持的很好。
·还有一种可能,别人是用低价换取市场份额,因为它的品牌势能在增加,总体的效益是在提高的。普通的餐饮创业者用低价换市场是不可取的,换不到市场的,所以光脚的还是怕穿鞋的。
< class="pgc-img">>·另一个错误的理念就是所谓的薄利多销。在餐饮行业没有薄利多销这一说法,它不是快销品,不是工厂化的产品,可以无限的生产,可以无限的去卖,销量能够有所保障。
但是经营餐厅的空间是有限的,服务能力是有限的,经营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有天花板的,不可能做到薄利多销是多不了的,一定是有一个天花板限制着我们。
< class="pgc-img">>所以各位餐饮老板,如果不是这种全国性的大牌,如果走的并不是总成本领先的战略,请好好的考虑一下,先保持自己的利润,先让自己生存下来,再考虑到如何扩展市场的问题。
<>015年高端餐企的日子有多难过?2012年以来,在“八项规定”、限制“三公”消费等政策出台下,原先依附于政务消费的高端餐饮业迅速进入寒冬,消费群体大量流失,企业利润直线下滑,高端餐饮全行业面临洗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俏江南”和“湘鄂情”。近日,高端餐饮的代表企业之一“湘鄂情”关停了北京最后一家门店,另一高端餐饮的代表企业“俏江南”也陷入了漩涡中,创始人张兰被私募大佬CVC“踢出”俏江南董事会。
事实上,俏江南与湘鄂情只是这场高端餐饮“关店潮”颇具代表性的案例,2015年是餐饮企业变天的一年,大众餐饮火爆的同时,高端餐饮的洗牌一旦开始“根本停不下来”。
先是2015年年初,净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首次确认将关店止损,目前,净雅已陆续关停部分亏损的店面。据净雅方面介绍,2012-2014年期间,净雅的月营业额降幅最大达1/3
接着是6月中旬,“金钱豹”的第二次“卖身”,在港上市公司嘉年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以2.53亿港元的价格收购金钱豹合计99.9%的股份。这是继2011年被欧洲私募股权投资集团安佰深收购之后,金钱豹面对较大转型压力后第二次被转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金钱豹净负债约4.44亿元。
另外,“金汉斯”上市遇阻后也开始陆续关店,其中金汉斯北京9家门店一度仅剩2家开业,门店的经营状况持续下滑,全国共有约40家金汉斯门店关门,剩余的几家门店也已经岌岌可危。
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餐饮收入连续三年增速下滑,直到2014年,全国餐饮收入27860亿元,同比增长9.7%,较上年加快了0.7个百分点,终止了这种下滑的趋势。但是这些增加主要来自于互联网餐企、中小型餐企,高端餐饮仍然步履维艰,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下,高端餐饮业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知名高端餐企关门大吉的背后显示出高端餐饮企业陷入泥潭的现状,经营难、转型更难。2015已经过去大半,大众餐饮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传统餐饮企业转型成功的却很少,高端企业几乎没有转型成功的,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不仅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还有来自于餐饮消费市场深刻的变化。
高端餐企为何关门大吉?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店租、食材成本和人工成本在近几年不断上涨,但迫于竞争压力,餐饮业却不敢涨价,利润空间被两头压缩。就拿食材成本来说,原来食材成本正常情况下占运营成本的35%左右。现在由于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生鲜的检验项目增加,顾客对新鲜食品的要求也日渐苛刻,食材成本已经增长为运营成本的40%-45%;而随着国家《劳动法》的修订,员工的保险制度要求更为完善,人工成本从原来占成本的17%上升到超过20%;北京餐企更表示,在寸土寸金的帝都,黄金地段的地租也是上涨得十分离谱。
当下形势倒逼已经非常明显,高端餐饮企业想要继续生存,就不得不选择转型,但是家大业大的高端餐企想要像中小餐企一样迅速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在短期内完成战略调整和经营突破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有业内人士指出,高端餐饮想要快速转型,最好的办法是在保留原有品牌的同时,将运营类型或重点转为自助餐,先把人均消费降下来,努力是迎合大众消费,利用自己品牌知名度的优势去紧跟市场变化,先谈“生存”,再提“发展”。
“微餐谋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微餐谋:餐饮人的专属APP
想了解更多餐饮行业资讯、想把您的特色餐厅、特色菜品推荐给微餐谋。
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微餐谋(ID:vcanmou)
我们会把您的“特色”送到美食达人眼前,“身未到,美味已经驾到”。
对此文有想法?请在下面留印。
>2012年便出现的中国百货关店潮在2015年愈演愈烈。继接连关掉劲松店、望京店、北苑店和西直门店4家门店后,4月1日起,华堂右安门店也将正式停止营业。同时,英国玛莎百货宣布,公司计划8月前关闭上海的5家门店。
2014年1月1日-2015年3月5日百货业态闭店情况
统计显示,2014年以来,大型连锁百货已经关店和明确将要关店的数量已达到38家,2015年开年,天津、北京等地都有百货宣布歇业。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新兴消费需求的错位、电商冲击等因素下,这股关店潮还将继续在传统百货业持续,调整、升级和转型,无疑成为存活下来的必由之路。
京华时报记者潘秀林
如何存活
在百货业关门歇业的同时,一批新兴购物中心诞生并开业。
去年11月29日,北京第三座万达广场_通州万达广场开业,在给通州带来巨量的商业供给同时,万达广场也带给通州居民更前端的消费体验。据了解,开业的万达广场为通州引入200多知名品牌,其中不乏首次进入通州的国际二三线品牌。
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让各大项目摩拳擦掌、纷纷改良。老牌百货贵友大厦从2014年初引入通州首家星巴克开始,又引入大嘴猴等年轻品牌,对其一直以来以中老年业态为主的品牌进行调整,迎合年轻时尚人群的需求;京通罗斯福广场虽然早万达广场两个月开业,但是其在招商阶段,已经考虑到了竞争对手的入驻品牌,差异化的招商,并以占比70%儿童业态和餐饮为主力,营造周边社区的邻里中心;距离万达最近的华联BHGmall,从去年底开始了业态的大幅调整,引入了海底捞等餐饮品牌,调整完毕后,餐饮和儿童业态占比将达到近70%。
无论是传统百货本身定位的错位还是新兴商场以及电商的冲击,百货业的颓势在未来还将继续上演。在业内人士看来,曾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度红火的大型百货商店,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面临改变。如果百货公司能借助电子商务等新兴手段或自身调整升级延续品牌优势,或许还能重返青春,但在此之前,整个行业的洗牌还将持续。
关店潮持续
“闭店感恩”的醒目海报、铺满各个楼层的“3折”“5折”黄色促销广告,已经开业7年多的右安门华堂店即将与它的新老顾客告别。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华堂商场已经相继关闭了望京店、北苑店和西直门店。右安门店停业后,华堂商场在京的店面只剩下亚运村店、十里堡店、大兴店、丰台店和三里屯食品馆。对于这些店面,华堂方面表示将加大对现有店铺的投资改造。马上就要召开年度供应商大会,届时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调整计划或将公布。
无独有偶,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发现,继2014年之后,2015年春节后,百货歇业持续。其中,关店数量最多的百货品牌为百盛百货、玛莎百货,各为5家;其次,为伊藤洋华堂,关店数量为4家,而王府井百货、中都百货、NOVO百货、宝莱百货,尚泰百货等百货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均有关店现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关店现象最严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杭州、常州和青岛。
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发现,在近一年多百货业态关闭的门店中,外资百货企业占比57.89%,内资百货企业占比42.11%。沿海或外资百货进入较早的城市关店数量会更多。
与需求错位
如果说,国内百货业是在电商的巨大冲击和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整体发展不佳,外资百货则更容易因为不能很好把握国内消费者心理、产品定位、商业模式等面临失败结果。RET睿意德董事索珊认为,这跟中国百货业的竞争焦点发生变化有关系,“如果说在早期,百货业态的竞争焦点在于货品的丰富度,现在,竞争焦点已经转变为谁更懂市场和消费者。”
索珊认为,沿海城市以及经济更发达的城市中,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及接受国内外新品牌的态度和敢于尝鲜的性格,对于全球百货业都意味着无穷的新商机。但作为硬币的另一面,这些城市的消费也更容易外溢。
相比内地城市,这些城市的消费者需求发生了更大变化。过去消费者将百货公司当作生活方式的教科书,但现在他们只将它看作一个生活场所,希望在其中完成他们聚友、购物、休闲的综合需求,并在功能业态丰富性、空间体验感、服务完备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遗憾的是,百货仍然是一个更重视商场本质即“卖东西”的场所。
换言之,百货公司与当下主力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产生了错位,让消费者渐渐疏远了百货公司。这种错位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城市中表现得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