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完全按照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道,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曾国藩之所以受到后人推崇,这来自他的修身律己,他一生奉行“勤”、“谦”二字。
《曾国藩家书》中讲:“古人修身之道,不外乎勤、谦二字。圣贤豪杰,不外乎一‘勤’字,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乎一‘谦’字。吾将守此二字以终身,所谓朝闻道夕可死矣”。
人性是丑陋的,人性里掺杂着懒惰、虚荣的成分,这些成分就像食物中的霉斑、空气中的渣滓,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人若不“勤”,即使是文曲星下凡,克服不了懒惰,也难有成就。一个人若不“谦卑”,以骄傲自满为荣,即使小有成就,也会埋藏隐患。
在生活中,若能以勤、谦二字为人处世,个人则积累福德,家庭则康乐兴旺。
< class="pgc-img">>“勤”是兴家之道
俗话说:“勤为无价之宝”、“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勤俭节约,“勤”体现在家庭里,便是兴家之道。
一个富裕之家,其祖上必是由勤劳致富发家,这便是勤的好处。
曾国藩深知勤劳的好处,他在家书里告诫弟弟们:“勤俭二字看似平淡,实则获上在此,信友在此,服民亦在此”。
他在“八本堂”里,又刻上了一个著名的“八字诀”家训,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这八字让曾家百代不衰。百年以来,曾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勤俭、朴素的家风,曾氏后代勤奋好学,家道昌盛兴旺。
第一,早。一定要早起,一日之计在于晨,早睡早起身体好,曾国藩以身作则,每到黎明就起床,一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
第二,扫。要干净,要整洁,要洒扫庭院,内要扫除心灵的灰尘。从扫地中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细心和耐心。
第三,考。“考”就是“考妣”,代指“孝”。“孝”是根本,子女要孝敬父母,谨听父母的教诲。
第四,宝。以邻为宝,和亲睦邻,宽以待人,正所谓“人待人,无价之宝也”。邻里之间真诚相待,互帮互助,甚至胜过亲人,这便是无形中的“宝”。
第五,书。就是读书求学,读书一来可以光耀门楣,改变家族命运;二来可以修身养性,“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曾国藩很早就严格要求自己“无一日不读书”。
第六七八,蔬、鱼、猪。即种菜、养鱼、养猪,大人们耕田种地,供一家人吃食,在健康朴实的同时,也让家庭成员知道,粮蔬鱼肉来之不易,要节约。
< class="pgc-img">>曾国藩用这八个字作为家训,如一剂良方,根治了曾氏一族所有人的懒惰。曾家不光在曾国藩的手里闻名乡里,而且在他死后依旧如故。
曾国藩曾写给次子曾纪鸿的信中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习惯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可见,曾国藩恪守的“勤”,不光自己践行,还劝家人也恪守,他希望勤劳就像阳光一样,辐射到每个亲人身上。家族人人勤奋,家道自然兴旺。
“谦”是避祸之门
常言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骄傲之人,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看不起周边的人跟事,时间长了因果报应自然寻上门来。
极度骄傲自大的背后,是精神的极度空虚。因为精神空虚,他们处处高调炫耀自己,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谦卑之人,内心低调不张扬,对人不分高低贵贱,而是一视同仁,这样的人,到哪里都受人欢迎。内心无傲气,自然生欢喜。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提醒我们,做人不可高傲,否则德不配位,受到惩罚的将是自己。
灾祸都是由自己招来的,“谦”是避祸之门。话不要说的太狠,事不要做的太绝。做人低调谦卑,才能常保安康。
< class="pgc-img">>曾国藩说:“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意思是说,这天地之间最能招来福气的是谦卑和谨慎。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为人处世不要自求圆满,要谦虚谨慎。正所谓“小心使得万年船”。
曾国藩还把“傲”视为凶德。他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两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身”。
古往今来,历史上以傲致败的人很多,轻者付出惨重代价,重则亡身亡国。
三国时期的曹操率兵百万,南下攻关,听了庞统的话,建成连环船,自以为得计,站在船上对酒当歌,踌躇满志,以为必胜无疑。结果,连中计谋,被蜀吴联军打败。
关羽镇守荆州,而他在大兵出征之时,掉以轻心,失掉荆州,结果被吴军所抓,兵败麦城,惨遭杀身之祸。
< class="pgc-img">>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攻陷北京,建立大顺王朝。但李自成及其手下大将骄傲自满,腐化堕落,争取夺利,很快就被吴三桂打败。
以古鉴今,骄傲乃灾祸之门,正如“骄兵必败”的道理,骄傲之心要不得。
因此,我们要时刻谦卑为人,永远怀着一颗谦卑心,平等友善地尊重每一个人,这才是为人处事之根本。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常把“勤”、谦二字秉持在心,既可兴家又可避祸,这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教师评语:
全班同学亲切地称他为“小苏”。几年来,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涵义。阅读让他的生活有静有动,相得益彰。书使他快乐,使他博学,使他更加开阔地面对生活。
一年级二班 王昕茹 绘
年少初读西游,认为西游是打怪升级,积满学分;求得真经。青年复读;发现那些形色荒诞的怪事是对当时社会的辛辣讽刺,针砭时弊。不惑之年再读;有感发现西游讲的是修心养性,是讲一颗心温良恭俭让的过程。
《西游记》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鲁迅、胡适等人从《天启淮安府志》所载断定淮安府人吴承恩即是章回小说 《西游记》作者。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去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信念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坚守,一念放手。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子变成妖精等,师徒四人都有惊无险的顺利渡过难关,而便就在战斗能力较弱的白骨精中,师徒四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因为这个妖怪,孙悟空第一次被赶走,而当孙悟空一听到师傅有危急时,毅然决然的回来。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诺言与责任。它知道师傅一旦离开了它,几乎是寸步难行。虽然它只是一只顽猴,但在取经的路上,一路修行,一路领悟,不管它多么渴望自由,对唐僧的承诺和对信念的坚定——矢志不移。
一念坚守直至取得真经,它必会竭尽一切。这就是修心的过程。
凡事求真笃行,人心向善。天必佑之、众必敬之、心必宽之。
“心猿”“意马”大家都知道,心猿指的是孙悟空,意马指的是小白龙。在汉语意思里,心猿意马形容人心浮躁不定,杂乱无章。而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和白龙马都曾心性不定、狂妄不羁。就像人的意志力起初都像顽猴、野马一样,桀骜不驯,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晨兢夕厉,择善而从,才能达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坚定,就能到达西天。于是,唐僧给心猿套上了紧箍咒,给意马拴了缰绳,将他们改邪归正。“紧箍咒”和“缰绳”就是指人的坚韧、善良、恭敬、和忍让。
师徒四人锁心猿;收意马,不畏艰险,持正念,降心魔,历经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就是养性的过程。
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路上降妖除魔,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克服挫折,自我和解,知行合一的过程。取经就是一个修心历炼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作者所说“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我的爷爷啊,一提起他,我仿佛就闻到了一股浓重的香烟味儿……
他无聊了,来一支;开心了,来一支;着急了,再来一支……爷爷干什么都靠烟,没有烟就等于要了他的命。
有一次,我趁爷爷午睡时,悄悄地把他的香烟全部搜出来,进行了一次小型的“虎门销烟”,嘿嘿,这下爷爷没法抽烟了吧!
爷爷起床了,照老规矩又得抽一支烟,可是香烟不见了,爷爷坐立不安,皱着眉头一会儿在抽屉里翻翻,一会儿在衣兜里找找,嘴里还不停地嘀咕:“诶,那到哪儿去了呢?”实在找不到了,竟然还趴在地上往床底下张望,没了香烟的爷爷不知所措了,愣坐在床沿上久久发呆,好像在使劲回忆他放过香烟的地方,又好像在想别的办法……
“爷爷,你刚在找什么呀?”我明知故问道。
“没……没什么。”
“耶,计划成功了!”我心里暗自窃喜。
爷爷看了看手表说:“那我去公园了!”
“好吧!”
我知道爷爷是不会轻易舍弃他的宝贝的——香烟,所以我就悄悄地也跟着去了公园。
果然不出我所料,爷爷没进公园的门,而是径直走到香烟摊,到了跟前他迅速掏出钱,兴奋地从摊主手里接过香烟,像与一个半世纪没有见过面的老朋友重逢似的。他又麻利地拆开包装,从盒子里抽出一支香烟,往指缝里一夹,掏出打火机,“啪”的一声脆响,香烟被点着了,他悠然地放下胳膊,一缕缕青烟不断地从嘴里喷出来,周围立刻被一片烟雾笼罩着。
爷爷舒服地闭上眼,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唉,我的这个爱抽烟的爷爷!
四年级一班 邓万鸿 绘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听着这支歌,我想,哎......我的妈妈哪儿都好,就是爱唠叨。
“嘉铭快写作业、嘉铭该看书了、嘉铭把书桌收拾整齐......怎么还没好?能不能快一点?......”哦!天哪,我亲爱的妈妈又开启了她的唠叨模式。
妈妈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竟然有了个毛病——爱唠叨。
一大早,准时迎来妈妈的第一波“问候”。妈妈拿着帮我洗好的衣服和裤子,来到我的房间,一把推开房门,大喊:“都几点了? 你被粘床上了吗?快起床!”我说:“知道,我......”,还没等我说完,妈妈继续说到:“还不起床,上学不迟到吗?你快点!怎么这么磨磨蹭蹭……”为了不让她继续唠叨下去,我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出门前的准备。
终于可以出门了,第二波“问候”再次开启!我的脚还没迈出大门,她就说:“路上注意安全、上课认真听讲、不会的问题多请教老师、不许和同学打架......。”天哪!我立马就跑。她又喊:“下课有时间就把功课做了、不要心不在焉、你慢点跑......”
有一次,我刚放学一进房间,妈妈就像老虎一样恶狠狠地盯着我,嘴巴像机关枪似的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现在长大了,你长本事了,要上天了,真是给你点儿阳光你就灿烂,你的房间是垃圾堆吗......”“不是的,我 ......“别说了,快把你房间收好,再不收拾,我连你一块儿收拾了!”
你以为我妈的唠叨就这些吗?错,大错特错!以上这些只是冰山一角,重头戏还在后面。还有一次,写作业时遇到不会的题,我正准备出门问妈妈时,妈妈突然推门而入,和我碰了个正着。见到我刚要出去,妈妈以为我要去拿手机,一副人赃并获的姿态,不分青红皂白地破口大骂:“臭小子, 天天找手机,脑袋里都是手机啊!你脑袋是个摆设啊!回去吧你,这周不准在看手机了。”我能说什么......说完,她头也不回地走了,留我一脸懵圈。
虽然我真的很希望妈妈不要再这么唠叨,但我更知道,这所有的“唠叨”,其实都是妈妈给我最美最暖的爱。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也是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他不但是四大名著之一,而且里面的人物都非常厉害,性格各异,是他们让这本书充满了色彩。
《三国演义》的作者乃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主要讲了三个国家在东汉末年,西晋初年之间发生的历史风云。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有趣的章回,如:草船借箭,三英战吕布,七擒孟获……也有一些让人胆战心惊的章回,如:火烧赤壁,空城计,火烧上方谷……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火烧赤壁,它里面的主要人物有孙权,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黄盖。主要讲了水上交战,周瑜想用火攻 ,但是没有东南风,就烧不到曹操的战船,于是诸葛亮就去求东南风,过了三天,东南风刮了起来。周瑜连夜派黄盖在船上装满火油。向曹操的战船逼近,再用箭射,致使曹操百万大军大败,故事情节发展为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便是火烧赤壁。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精彩的章回让我如痴如醉。这本书中我最敬佩诸葛亮,他那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才华过人的本领令我五体投地啊!“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诸葛亮真是当之无愧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
教师 张 玮
秦楚刊号?只向您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请加关注[作揖]
公元227年,曹丕去世。不久,夏侯尚也死了。
< class="pgc-img">>孟达在朝中的靠山没有了,他感到非常孤独,大臣中不少人不信任他,他的前途一片灰暗。 在上庸,他跑到堵河边的白马山上唱了-首《上堵吟》,史书说他唱得“音韵哀切”,可见他的心中充满了忧伤。诸葛亮掌握了这些情况后,巧妙安排,想把孟达连同上庸拉回到自己一边来。机会终于来了,一个叫李鸿的从许都跑来投靠诸葛亮,告诉诸葛亮一件事,他说孟达有一次接见从南方来的王冲,王冲对孟达说,诸葛亮对你恨之人骨,几次要杀你全家,刘备不忍心才把你的家人保下来了。孟达却说,我根本不信,诸葛亮不会这样做,他一贯对我不错,会照顾我的家人的。诸葛亮马上就给孟达写了一封信去,借题发挥,说孟达你是了解我的,当年你离开了我们都怪刘封不对,你是迫不得已,我们今天都在想念你呀。蜀国的另-位大臣李严 也给孟达写信,说我和孔明一起负责军国大事,担子很重,多希望有你这样的能人来帮一把呀。而这个时候,吴国的孙权也给孟达写了信,劝他把上庸献给吴国。因为夷陵之战后,孙权控制区已和上庸地区接壤。面对曹营的猜忌和吴、蜀的召唤,孟达权衡再三,最后下决心弃魏归蜀,向诸葛亮表态,等把准备工作做好就归顺。
诸葛亮因孟达反复叛变,不敢轻信,为使孟达无反悔的可能,想了一个主意,派部下郭模诈降,故意把孟达要反魏的消息透露给魏军,以便造成既成事实迫使孟达就范,并让孟达赶快行动。孟达得知走露消息后,并未马上行动,还在犹豫观望,司马懿得到孟达要叛变的消息,为了争取时间,稳住孟达,派人快马加鞭给孟达送了一封信。信中说,有人造你的谣,说从诸葛亮那里得知你要叛变,诸葛亮那么谨慎的人,他能泄露这样机密的事吗?我根本不信,你也别信。接到信后孟达放下心来,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司马懿很信任我,目前形势很好,就算司马懿要对我下手调动军队,也要先向朝廷请示,从南阳到洛阳再到上庸,最快也要一个月 时间,到那时我的工事也修好了,粮草也备齐了,还怕什么。诸葛亮看信, 知道孟达上当了,赶紧带人来接应孟达,谁知司马懿根本未向朝廷报告,率军从南阳出发日夜兼程,用了八天时间,赶到上庸城下向孟达发起了攻击。
上庸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盂达虽仓促应战,在城墙下面的河滩上设置了木棚栏,司马懿一时也无办法攻进生城里.双方进人僵持状态。上庸的争夺战牵动了魏蜀吴三国元首的神经,诸葛亮顺汉江而下,前来支援,被司马懿的军队阻击在安康附近的安桥。东吴也派了支军队来支援孟达,前来增援,被魏军阻击在木兰山下,一时杀声震天,司马懿的军队阻堵河两岸;汉江上下,一时杀声震天,这是赤壁之战之后又一次三方同时参成的重要战役,这一战的胜负对三国形势的发展将起到直接的影响。
上庸城争夺战整打了16天,司马懿每天八路攻城,毫无结果,只好改变战术,以重金收买叛徒。孟达的外甥邓贤动了心,派部下李辅打开了城门,上庸终于落于司马懿手中盂达被杀,上庸的七干家居民被迫迁往富州。上庸之成,以魏军全胜,蜀吴失败而告终。从此,而军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上庸就如同曹魏在吴、蜀的头顶上悬的把尖刀,吴蜀也就开始一天天走下坡路了。
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