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名叫斯特拉科夫的俄国使者前往蒙古拜见可汗,带去珍贵的貂皮作为晋见礼。可汗收下礼物,向沙皇回赠200包中国茶叶。使者将茶叶带回圣彼得堡之后,沙皇命仆人沏茶请近臣品尝,众人一致认为入口有奇香。从此,俄罗斯人开始了漫长的饮茶史。一个多世纪以后,中国茶开始风靡世界,至今成为与可可、咖啡齐名的三大无酒精饮料。
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非遗项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包容博大。”著名茶文化研究学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关剑平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资深首席科学家鲁成银认为,中国茶文化会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通过此次申遗,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茶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茶文化的可见度,提升中国茶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2022年4月14日,婺源县紫阳镇考水村茶农在有机茶园内手工采摘春茶。图/IC photo
“非遗”二十年,保护名录日渐丰富
成功并非偶然。2001年,当我国的昆曲被纳入第一批人类“非遗”时,国内对于“非遗”的概念还知之甚少。相对于有形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并于次年审议通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彼时,名称中还没有“文化”二字。
2001年、2003年,昆曲和中国古琴艺术先后被纳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也就是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正式诞生,后逐渐在学界传播开来。在此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国内更多是以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少数民族语言风俗等形式存在。
这一时期,恰逢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城乡面貌加速变化,遗产保护问题十分突出,社会反响强烈。《公约》通过后不到一年,2004年,我国加入《公约》。
相关的顶层设计也在跟进。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通过。该部法律的出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的阶段。
此后,全国各地先后出台非遗保护条例,一些有立法权的市、县也出台了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地方性保护条例37部。
自2001年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非遗名录建设不断加强,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先后公布了五批共3610项国家级代表项目,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俗等十大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57名。
除了此次申遗成功的“中国茶”,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桂林米粉等诸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制作技艺都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里。
一部微缩的“茶叶百科全书”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毫无疑问,中国茶是符合‘公约’精神的。”长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非遗策展人李媛媛表示,中国茶从中国历代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走来,凝结了民众智慧,于生活中生生不息地传承,发挥着连接民族情感、体现文明交流互鉴、彰显文化多样性等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民众的多种需求。
据了解,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确定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作为我国新一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介绍,项目的选取是考虑到茶有传统技艺的成分,其分布地域广,遗产类型丰富,并有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东西方交流的历史意义。
按照规定,每个国家每两年只能单独申报一个人类非遗候选项目,难度可见一斑。拿今年举例,共有来自各国的46个文化遗产项目参评。最终,作为今年我国唯一的申报项目,“中国茶”不负众望,突破重围,成功为国人圆梦。
此次申遗成功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堪称我国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涉及15个省份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包含39项传统技艺、5项民俗的目录清单,如同一部微缩的“茶叶百科全书”。它既体现了同一地域下中国茶的不同品类,如福建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白茶(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等,又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日常生活图景:妙趣横生的“赶茶场”、“举措高超”的潮州工夫茶艺、杭州径山茶宴等。
2022年12月9日,浙江杭州,在一场“径山茶宴”主题活动中,表演者演绎《茶经》。图/IC photo
茶之故乡的“底气”
申遗成功的背后,是茶之故乡的“底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茶的记载传说,出现在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普遍认为,至少在魏晋时期,我国就已经有成熟的制茶技艺和全民性的饮茶习俗。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记录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生产技术、饮茶技艺等,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关剑平介绍,茶文化兴盛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大量茶诗的出现。盛唐的李白、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都留下了大量茶诗。最著名的茶诗,无疑是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俗称“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到了宋代,茶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和酒不一样,茶性平和,和谁都能建立起合作共存的关系,任何社会群体都接受茶。全民饮茶让整个中国社会无不重视茶文化,从茶中获取精神慰藉和文化熏陶,这是其他饮品难以替代的。”关剑平说。
在茶的发展过程中,茶的饮用方式、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关剑平介绍,宋代以前,中国的茶以粉末为主,此外,还有饼茶、散茶等。到了元代,开始以饮用叶茶为主,饮用方法简化了很多。明清时代,炒青茶逐渐成为主流,末茶彻底消失,煮茶也逐渐演变成沏茶。
数千年来,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
除了文化意涵,茶的功效也不可忽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介绍,唐朝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茶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他认为,茶之所以能顺利“出圈”,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丰富的药用价值。
世界上的“中国茶”
放眼全球,如今,茶叶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有64个国家和地区种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喝茶习惯。英国茶专家简·佩蒂格鲁指出,全世界的茶文化都可以追溯到中国。
茶最早走向世界是在公元5世纪,通过丝绸之路陆续传入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到了唐代,茶马交易日渐成熟,茶由新罗传到朝鲜半岛,由日本僧人带回日本。宋代时,高丽以宋代茶礼为基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茶文化。
王岳飞介绍,15世纪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世界各国间的距离前所未有地缩小,加之茶叶的药用功效进一步传开,荷兰东印度公司凭借航海优势,从澳门装运绿茶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再转运欧洲,开启了欧洲的饮茶之风。
17世纪末起,中国茶逐渐风靡世界。如今,中国已成为茶叶产量和总面积居世界第一的国家,茶叶出口量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近五分之一。国内1085个县、3000多万名茶农靠“一片叶子”生活富足,茶产业已成为拉动民生的大产业。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茶叶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蔡军介绍,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今年1-10月,我国茶叶出口仍累计达到30.87万吨,同比增长4.03%。
目前,我国茶树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作为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自然地理环境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品种众多,种质资源丰富。从北纬18度到37度,东经94度到122度,气候和生态的多样性孕育了2000多种茶品,背后就是2000多种复杂精湛的传统技艺,这是独一无二的优势。”鲁成银说。
保护非遗的核心是保护“传承人”
申遗成功之后,如何保护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受到更多重视。“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松口气,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下,中国茶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说。
传统制茶工艺讲究、繁琐、庞杂。手工制茶考验着制茶师对火候、力道的把握。以杀青为例,这是制茶工序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会影响茶叶的外形、气味,需要用双手进行翻炒,使每一片茶叶均匀受热。
“相比传统社会,现代社会里愿意去学采茶和制茶的年轻人比较少,这也使非遗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人才困境。此外,机械制茶也在冲击传统人工制茶的市场份额。”包静说。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介绍,当前,与茶相关的知识、技艺等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与正规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在福建省安溪县王氏家族已传至第13代,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昶在近5年间收徒授艺17人。”
无论是制茶的传统技艺,还是散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传承人往往都是关键一环。由于非遗常以技艺、声音、形象、习俗、知识等为载体,传承只能通过言传身教,一旦出现断层很容易后继无人。
据了解,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启动,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知识和精湛技艺进行了全面、完整记录。目前,已运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以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形式,记录和保存了一批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
对“中国茶”的保护也在进行。2020年12月,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立了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将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
目前,中国有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每年培养制茶、茶艺等专门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传承人进入学校,开展传承教学。
“可以想象,申遗成功之后,社会公众会更加关注中国茶文化,政府也会在技艺、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有更多投入,将激励更多年轻人传承和弘扬茶文化。”鲁成银建议,接下来,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茶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及保护意识,同时,提升茶非遗保护理论水平,确保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现代日常生活里的“活态基因”
作为民族的古老记忆和“活态基因”,非遗只有存活于日常生活里,才具有生命力。在今天,茶仍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饮品之一。而且,它在不断地变化、适应现代生活。延长产业链、创新消费方式,成为近年来我国茶产业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某机构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2795.9亿元,消费者的需求将持续上涨,预计2025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达到3749.3亿元。此外,瓶装茶饮料随处可见,价格低廉,消费方便。
鲁成银对新茶饮的发展持开放态度。“新茶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培养年轻人的喝茶习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新茶饮还能增加经济效益,解决一些人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茶包含的“慢生活”“慢社交”理念,也在逐渐回归当下,为人们提供了反思现代性、回归生活本质的机会。
寒冬里,约上三五好友,围坐茶炉旁,茶水在茶壶中沸腾,茶壶外围烤制的花生、玉米香气弥漫……如今,“围炉煮茶”正在城市群体中兴起,尤其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多地掀起一股冬季消费新风潮。
围炉而坐,人们得以放下手机,拉近和朋友的距离,慢慢享受生活的乐趣。一些消费者希望,“围炉煮茶”的火爆能够唤醒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
在关剑平看来,在忙碌而焦灼的现代生活中,专注于沏一杯茶,享受短暂的宁静,让身心放松下来,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茶的申遗成功,标志着世界再一次承认中国文化的意义,也提醒我们自己,从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好好想想我们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周怀宗 赵利新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
尿酸饮料、GABA软糖、胶原蛋白肽酸奶等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购物车中,这些添加了功能性成分的食品饮料统称为功能性食品。尽管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什么是功能性食品,不可否认的是,功能性食品已经渐渐渗透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清单。就在刚刚过去的双11的各大热销榜单中,都可以看到功能性食品的“身影”,尤其是华熙生物推出的玻尿酸饮品“水肌泉”,更是占领各大平台饮用水热销榜单。
玻尿酸入食让功能性食品产业迎来新发展
近年来,健康消费的意识愈加强烈,国内功能性食品,尤其是口服美容类产品也迎来快速增长阶段。2016年至2021年,我国功能性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从1370亿元增长至1961亿元。
2021年1月7日,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准由华熙生物申报的透明质酸钠(即透明质酸、玻尿酸)为新食品原料的申请,准许在普通食品中使用,使用范围包括乳及乳品、饮料类、酒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以及糖果、冷冻饮品等。
功能性食品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更多关注,华熙生物、汉口二厂、Wonderlab等新锐品牌纷纷布局,添加了玻尿酸成分的食品在市场上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21年1月,华熙生物发布国内首个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3月推出首款玻尿酸饮用水产品“水肌泉”;同年2月,Wonderlab便上市首款口服玻尿酸软糖;后续,多家企业也纷纷跟进,汉口二厂推出首款玻尿酸气泡水“哈水”、屋里可可推出玻尿酸可可粉“SuperCocoa”、乐纯酸奶推出玻尿酸酸奶“你好肌肤”、乐乐茶推出含有玻尿酸成分的“粉椰水光冻”、SMEAL司缪推出玻尿酸血橙饮……
2021年度国内“玻尿酸食品”的热度一直持续居高不下。2022年,“玻尿酸食品风”仍没有停止,新产品还在不断涌现,主导申报玻尿酸入食获批的华熙生物在上半年推出玻尿酸苏打气泡,玻嗨皮推出玻尿酸精酿白啤水,新锐功能性食品品牌伽美博士玻尿酸纯露系列饮品上市等。
口服玻尿酸的功效已有科研成果支撑
随之而来的,还有来自消费者和业界的质疑。在国内,玻尿酸最开始是作为一种医美面部填充产品进入广大消费者的视线,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也让消费者对于口服玻尿酸是否能够吸收、是否安全等问题持怀疑态度。其实,不仅是玻尿酸,作为妆食多源的成分,如烟酰胺、胶原蛋白等在刚刚进入食品领域时,都因固有观念而受到质疑。
在质疑声中,关于口服玻尿酸的研究也在陆续开展中。由清华大学药学院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的作者共同发布在《食品科学》的联合研究成果也证实,口服玻尿酸对人体皮肤、眼部、关节的保护功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部麻省总医院黏膜免疫及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发表于国际知名医学研究期刊《GutMicrobes》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口服透明质酸对改善肠道炎症、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生长、调节肠道屏障功能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都为口服玻尿酸的功效提供了支持。
微生物与玻尿酸的复杂作用关系。(图片来源:论文《经口给予透明质酸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近期的一项新研究更明确地揭示了透明质酸是可以吸收的。江南大学陈卫院士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CarbohydratePolymers》上发表的论文《透明质酸的吸收、代谢、功能及其与微生物联用的治疗前景》解释了口服玻尿酸在人体中的吸收过程,并指出玻尿酸作为一种潜在益生元,能促进益生菌的增殖,帮助人体中的益生菌充分发挥调节作用,维持人体健康。由于玻尿酸与益生菌均具有抗炎、抗敏和免疫调节作用,因此“玻尿酸+益生菌”的组合将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
这些研究不仅是对口服玻尿酸功效的认可和肯定,也无疑给功能性食品产业的发展更添助益。
华熙生物赋能功能性食品行业发展
功能性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还需要企业用心做产品、做研发,用创新推动产品转化。作为玻尿酸龙头的华熙生物2021年进入功能性食品业务,为功能性食品行业注入新的增长活力。长期以来,华熙生物致力于将食品级透明质酸原料应用于国内普通食品。2021年1月,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准了透明质酸钠为新食品原料,华熙生物在推动这件事上用了16年的时间。玻尿酸入食,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产销企业华熙生物的机遇,也给功能性食品产业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玻尿酸获批入食后,华熙生物在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上注入很多精力,2021年华熙生物推出了玻尿酸水品牌“水肌泉”、透明质酸食品品牌“黑零”以及透明质酸果饮品牌“休想角落”。2022年上半年,“水肌泉”又推出新品类“玻尿酸苏打气泡水”,“休想角落”推出全新2.0“夜帽子熬夜精华饮”系列5款产品,采用“GABA+”的复配配方体系,结合燕窝酸、胶原蛋白肽、姜黄、益生菌等多种有效物质,提供夜间健康解决方案。
华熙生物旗下功能性食品品牌(从左到右):黑零、水肌泉、休想角落。
推出不少爆款产品的同时,华熙生物还针对功能型饮品、膳食补充剂、乳制品等领域开发出不同类型的生物活性物原料,包括γ-氨基丁酸(GABA)、银耳多糖、燕窝酸、麦角硫因等数十种生物活性物质原料,并完成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产业转化、市场转化。据2022年半年报显示,截至目前,华熙生物进行功能性食品板块研发项目74项,重点围绕透明质酸及GABA在口服美容食品、口服助眠食品及相关功能性食品开展研发工作。另外,华熙生物已成立无锡功能食品基础研究中心,上海食品研发中心,在功能性食品研发领域,以美容、关节健康和睡眠健康为主要开发应用方向。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陆文伟教授表示,功能性食品是对人体健康有益,但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蛋白质、氨基酸、透明质酸等生物活性物质,都是构建功能食品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教授曾指出,对于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已经成为助推中国食品产业升级的关键武器。华熙生物也正在做这件事,致力于透明质酸等生物活性物在食品中的应用与推广,为产品升级提供支持,赋能行业发展,实现全产业的共创共建与共赢。
文/刘旭
企业供图
校对 卢茜
球经贸格局将被改写。
锐说锐话:RCEP今天正式生效,这个花了8年时间谈判,超过1.4万页的协定,将让整个区域九成以上的货物贸易最终实现零关税。
其中,印尼对我橡胶轮胎、菲律宾对我可可等一大批商品的关税从生效起就立降为零。对于成员国家的民众来说,进口商品买买买将更便宜;对于成员国家企业来说,出口商品卖卖卖会更赚钱。
超大自贸区改写全球经贸格局
2022年1月1日,备受关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随着这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全球经贸格局将被改写。
RCEP是各项指标领先的超大自贸区,成员国总人口达22.7亿人,GDP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5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左右。各方普遍认为,RCEP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发展空间,将为本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有望带动国民收入净增加1860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RCEP对区域经济影响评估报告》模拟结果显示,到2035年,RCEP将带动区域整体的实际GDP、出口和进口增量分别较基准情形累计增长0.86%、18.30%和9.63%,区域经济福利累计增加1628亿美元。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到2030年,RCEP有望带动成员国出口净增加5190亿美元,国民收入净增加186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RCEP大多数成员国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在经济全球化受阻和全球价值链重塑背景下,RCEP生效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亚太地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分量。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指出,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贸易额角度看,RCEP都几乎占到全球三分之一。其生效标志着亚太这一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地区的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从协定具体内容看,RCEP各成员普遍实现了较高的自由化水平。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主要产品生效立刻降税到零和10年内降税到零,有望在较短时间内惠及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中方与其他RCEP成员间还普遍相互承诺了对少量税目降低部分关税税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区域内关税税率逐步下调、非关税壁垒逐步减少以及贸易便利化水平逐步提升,区域内贸易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进而增强区域内贸易黏性,该区域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也将不断提升。
带来供应链重构增效等积极效应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市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都发生了结构性改变。通过提高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RCEP还将带来供应链重构增效等积极效应。
RCEP在货物贸易领域的另一大亮点是原产地累积规则。原产地累积被广泛称为RCEP货物贸易领域最亮眼的成果。根据原产地累积规则,在确定产品原产资格时,可将各RCEP其他成员国的原产材料累积计算,来满足最终出口产品增值40%的原产地标准,从而更容易享受到优惠关税。
中国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余本林说,原产地累积规则大大降低了商品享惠门槛,这将鼓励生产商更多使用区域内原产材料,便利成员国共同享受协定零关税待遇,有助于本地区形成更加紧密、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倪月菊分析称,投资进一步自由化便利化,以及原产地累计规则实施,使成员国将更趋向于在RCEP区域内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从而起到“稳链”和“强链”作用。随着开放度提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本地区对外资吸引力也将不断增加,劳动生产率将随之提升,从而促进成员国经济快速增长、内部市场不断扩大。
总体而言,倪月菊认为,更优惠的关税税率、更便利自由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将进一步增强区域内贸易和投资黏性以及区域价值链韧性,促进成员国经济增长,从而提升亚太地区在世界经贸格局中的影响力,促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风向标。
原标题:《RCEP今天正式生效!一大批商品关税立降为零!买更便宜,卖更赚钱》
转自:国是直通车
作者:周锐 王恩博
来源: 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