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经来临,肯定有很多人和小编一样,在这寒冷的天气中,几个人吃着火锅喝着啤酒,那感觉怎能一个爽字可以形容。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周代的鼎器应是火锅最早的雏形,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火锅一般是指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烧开来涮煮各类食物的烹调方式,同时亦可指这种烹调方式所用的锅具。其特色为边煮边吃,或是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汤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类似的料理,但主要在东亚地方特别盛行。火锅现吃现烫,辣咸鲜,油而不腻,解郁除湿,适于山川之气候,今发展为鸳鸯锅,麻辣、清淡各别,各取所需,根据个人的喜欢加不同的汤料、食物,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典型的火锅食材包括各种肉类、海鲜类、蔬菜类、豆制品类、菌菇类、蛋类制品、粉丝等,将其放入煮开的清水或特制的高汤锅底烫熟后食用。有些吃法还会蘸上调味料 一起食用。
火锅起源之说也是众说纷纭,就好比阿拉伯数字一样,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后来人们误解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原因。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すきやき(寿喜烧)”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火锅业的产业链条已具雏形。四川、重庆、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农牧业面向全国火锅餐饮市场,组建了辣椒、花椒、羊肉、香油、芝麻酱、粉丝、固体酒精等火锅常用原料、调料、燃料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现在,在我国说起火锅大家肯定就得知道重庆,然而重庆确实把火锅的文化发扬出来,喜欢吃火锅可以到重庆哟,亲自体现不同的类别,不同的味道!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汉至东晋铜樵斗,南京博物院藏
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泳斋伯昺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家之趣。因诗之:“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猪、羊皆可。
辽代壁画中的涮火锅场景(摹本)
东来顺,李滨声绘,图片自《燕京画旧全编》
(上文摘自《考吃》,原标题为《涮肉》)
一本书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前世今生
本书以笔记的形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及各地的风味饮食做考证和诠释,寻觅中国饮食中的文化传统。作者在了解大量文献的前提下,通过认真的引证、辨析和梳理,将饮食、民俗以及更加宽阔的俗文化史的内容串联在一起,既构成丰厚的知识背景,又不失浓厚的文化旨趣。从体例上而言,本书从中国民间供奉的“厨神”谈起,接着谈水、火、油、盐等基本饮食要素,再谈到饼、馒头、面条等风味主食,然后谈各地美食,最后以“满汉全席”收尾,由此构成自成一家的“中国食史”。
【毛边本】【编著朱伟老师签名本钤印】考吃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1
俗语有云,没有什么火锅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有,那就是你吃得不够。
从古至今,火锅都是解决心情的一大利器。
不同的是,现代人心情不好就涮牛肉羊肉鱼肉虾滑,而古代人,心情不好就涮人肉。
吓人不?
非常吓人。妈耶,当时我就震惊了,我也是万万没想到,火锅最开始,煮的竟然是人肉......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酷刑,叫“镬烹”。镬烹又分为两种,“水烹”和“油烹”,“水烹”就是最早的“火锅”,首先在鼎里加水,用柴火把鼎里的水煮沸,然后把人丢进去。
历史上,西伯侯的儿子——著名的伯邑考,就是这样被纣王煮了的。
< class="pgc-img">>这是古代相当残忍的一种酷刑,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但神奇的是,这种酷刑沿用了几千年,直到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觉得太残忍了,才被彻底废除,禁止再用。
这就是“火锅”最早的“原型”。
然而,这还不是火锅最传奇的故事,关于火锅,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古人办不到。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割肉相啖”。
在齐国有2个自命为“勇士”的人,一个住城东,一个住城西。这两人没别的爱好,就喜欢跟别人比“勇气”,可惜梁静茹晚生了几千年,不然可以秒杀这两人。
某日,两人遇上了,决定一起去喝酒。
酒过三巡,两人喝高了,脑洞大开,想出一个比谁更有勇气的办法——割对方的肉涮着火锅吃。这比什么呢?大概是比谁能坚持更久不死,谁就是勇士。
结果,两人就这样一起吃对方的人肉火锅,吃到最后一起挂了。
这个“割肉相啖”,就是一个用火锅吃人肉的故事。
当然,这个故事是用来讽刺某些人空有勇气没有智商,但是在火锅源远流长的历史上,它也算是考据重要的一笔。
这两人涮肉用的器具叫“染具”,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小火锅。
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染具”,也就是小火锅不是稀罕的烹饪物件,人们已经具备了吃火锅的基础。这可能得感谢这个时期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器作为当时主要的金属材料,为火锅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如果说春秋最大的贡献是贡献了锅,那两汉对火锅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火锅的新吃法。
讲真,古代吃货完全不输于现代吃货。
比如这位,江都王刘非,因为太爱吃火锅,他甚至在自己的坟墓里建了一个“锅底”。
牛逼吧,古往今来第一例,把火锅带到坟墓的人。
顺便介绍一下刘非,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西汉时期一位猛将,平定“七国之乱”有功。
在刘非的墓葬中,有一个无比巨大的铜鼎,这铜鼎内部有4块隔板和一件圆筒,刚好将鼎分成5个独立的区域,也就是“五宫格”。
铜鼎长这样。
< class="pgc-img">>这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汉分格铜鼎。
“五宫格”,也就是这个鼎,是刘非活着时候的创意。
他超级爱吃火锅,对汤底汤料要求非常高,作为一个高级吃货,他发明了一种新吃法。他认为,不同的食物应该搭配不同的汤料,但是汤料太多,一锅煮不下,所以他用4块隔板和一个圆筒,把火锅变成了“五宫格”。
这样汤料就不会互相串味,而且在不同的锅可以同时煮不同的食物,比如鸡肉、羊肉、牛肉、鱼片等等。
这就是最早的“鸳鸯锅”。
这是一个爱火锅,所以死也要把锅带进坟墓里的刘非。大家记住他,毕竟为我们贡献了火锅的新吃法。
除了刘非之外,还有另一个人也爱火锅爱得彻底。
他就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没想到吧,曹丕也是个热爱火锅的吃货,他甚至把“锅”当成礼物赏给自己的相国(也就是宰相)——钟繇,这个锅叫“五熟釜”。
他还跟相国钟繇炫耀:黄帝铸三鼎,周天子有九鼎,但他们的鼎都不如我的鼎,因为他们的鼎只能煮一种口味,但是我这“五熟釜”有5个格子,能煮5种口味,是不是更棒呀。
太幼稚了!啊丕。
这两种鼎,是能比的吗。
(PS:黄帝三鼎周天子九鼎,都是权力的象征)
但这也侧面说明,曹丕对火锅爱得深沉,不然也不至于干出这么幼稚的事。
03
到唐宋的时候,火锅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白居易写过一首很经典的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很经典,我没说错吧,但是重点在前一句,“红泥小火炉”的“小火炉”,指的就是小火锅。白居易这首诗,是在邀请朋友喝酒吃火锅。
划重点,如果以后你要优雅地问朋友吃不吃火锅,就可以用白居易这首诗(嘿嘿)
< class="pgc-img">>而宋朝是火锅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
因为今天火锅的吃法,就是宋朝人民发明的。
有一个人很重要,谁呢?林洪。
林洪是宋朝时期的美食家,他还写了一本书《山家清供》,专门记录美食的吃法,里面就记录了他火锅的灵感。
有一次他上武夷山,无意中捕获一只野兔。
山上没有厨师,林洪在纠结,该怎么吃这只野兔呢?这时候,一位老食客告诉他,把野兔的肉切成一片一片,在火锅里滚一滚,蘸着酱料吃。
耶?还有这种吃法?
没想到吧,现代的火锅都是蘸酱吃的,但是古代最早的火锅,是直接涮熟了吃,没有酱料。
是这位林洪,在某个漆黑的夜晚,发现了这种吃法,并把它写到书里,然后火锅涮肉蘸酱才从山野间传入市井。
当时林洪还起了一个文艺的名字,“拨霞供”。
“拨霞供”,其实就是涮火锅,刚开始涮的是兔肉,后来又涮起了羊肉、牛肉、猪肉,涮火锅就这样慢慢流传开来。
< class="pgc-img">>04
到清朝的时候,火锅已经是家家户户热爱的菜肴啦。
当然,清朝火锅的历史,绝对不能少了一个人。
乾隆。
大家都知道,乾隆喜欢“微服私访”是出了名的,还被后世拍成了电视剧,但是,大家知道他下江南干啥去了吗?
吃火锅。
没错,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必备火锅。有史料记载,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年),乾隆皇帝一年吃了 200 多顿火锅。
实名认证,乾隆,史上最爱吃火锅的皇帝。
而且,乾隆不仅自己爱吃,还喜欢招呼大家一起吃。
在清朝,有一种宫廷御宴叫“千叟宴”,这是皇帝为了笼络朝臣而举办的大型宫宴,类似于今天的高级酒会,不过有年龄限制,年纪太小的还没法参加这宫宴。
乾隆总共举办过2次“千叟宴”。
第一次,乾隆五十年举办了一次“千叟宴”,乾隆叫了3000多个人,煮了 1550 多个火锅,打造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宴......
你品,你细品,3000个人一起在皇宫里吃火锅,那是什么场面......
第二次,嘉庆元年,也就是乾隆退休的那一年,他再次用一顿火锅庆祝自己退休。
< class="pgc-img">>乾隆,不仅是创造了清朝历史的人,也是创造了火锅历史的人。
然后,火锅就这样,历经几千年来到了我们现代世界。
而火锅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健康还是疾病,无论你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在火锅这里找到了平等,爱吃火锅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互联网改变了一个时代,却始终没能改变吃火锅的心,以及疫情之后,奔向火锅的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