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后厨的4条潜规则,懂的人都是内行,看看你知道几个?食材有个性,小小有工坊,大家好,我是小小,今天跟大家分享4个餐厅后厨的潜规则,只有内行才知道的秘密,看看你知道几个。
如今去餐厅吃饭的频率越来越高了,细想起来原因有2点,一是节省了很多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毕竟在家做饭,一套流程从买菜开始,然后洗菜,切菜再到炒菜,最后还有收拾餐厅和厨房,而去饭店吃饭,带上钱就行了。二是饭店的菜好吃,基本上每个饭店都有自己的招牌菜,厨师也都是有烹饪经验的老手,做出来的菜品肯定比自己在家做得好吃。
< class="pgc-img">>去餐厅吃饭的次数多了,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上错菜品或者菜品不干净之类的等等,作为一个厨师家属,听闻了很多饭店“前台幕后”的故事,这些只有在后厨摸爬滚打过的人才知道的4条潜规则,只有内行才懂,下面小小就跟大家一一分享,学会了少被忽悠。
< class="pgc-img">>一、半成品食材包
饭店后厨的很多菜品其实都是半成品原料,比如狮子头,再比如糍粑等等,这些都是提前采购的半成品食材,顾客点了以后直接上锅加热,再弄个料汁就搞定,成本几块钱,但经过二次加工后价格翻了不止一倍,同时提醒大家,现在很多的外卖也都用的这种半成品原料包,比如各种粥类,炒菜等等,所以选择口碑好味道好的餐厅是很重要的。
< class="pgc-img">>二、退菜-先上后撤
饭店退菜是一件时不时就会发生的事,菜品味道不对,里面有异物等等都会告知服务员退菜,但他们一般的做法就是给你撤掉旧菜,换盘新菜。很多有点生活经验的朋友都知道,所谓的新菜也不过是将菜品端到厨房走一圈再原封不动地送回来,所以这个时候的做法是先让服务员上新菜,新菜上来之后再将有问题的菜品撤掉,这样才是明智的选择。
< class="pgc-img">>三、食用色素
中国人吃饭讲究色香味俱全,所以有部分厨师为了让菜品的成色更加鲜艳,看起来更有食欲,会添加一些食用色素,比如炒鸡蛋和炒土鸡蛋,土鸡蛋的蛋黄比普通鸡蛋的蛋黄颜色要深一些,这个时候厨师就会在普通鸡蛋中添加部分的橙黄色素,这样炒出来跟土鸡蛋一样,价格上去了,但营养和口感却没有丝毫变化。
< class="pgc-img">>四、优惠活动
餐饮业可能是最会搞促销优惠的行业了,为了吸引回头客,几乎每个饭店都有自己独特的促销方式,比如充值赠优惠券,金额满减,朋友圈点赞赠菜品等等,这样既勾起了顾客占小便宜的心理,还能增加餐厅的营收,但其实优惠活动中也有很多猫腻,一般饭店都有部分积压的库存,一般用优惠券和赠送菜品的顾客,都是餐厅为了降低临期变质的食材,尽快消耗库存的最好选择,自己觉得占到了便宜,其实是收到了餐厅的“特殊”照顾。
< class="pgc-img">><>各位食友们,关于饭店后厨的潜规则,你还知道呢?欢迎留言分享。食材有性格,小小有工坊,每日更新最in的美食做法与美食趣闻跟朋友们分享(本文为小小美食工坊的图文原创,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辣味并不是味道,而是辣椒中的辣椒碱对口腔粘膜的刺激。
2.让肥肉不那么腻的方法,一是切成薄片,下锅炒出多余的油脂,比如回锅肉。二是切成大块,用蒸或者炖、烧的方式来做,时间尽量在两个小时以上,吃起来就不会太腻,比如梅菜扣肉。(我看到一些文章的观点,说肥肉烹制的时间久了,脂肪会发生一些反应,使饱和脂肪酸转化成对身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求专业人士证实)
< class="pgc-img">>3.生产味精和生产酱油等调料一样,也是用小麦、大豆等天然食物做成的,而不是化学实验室里一堆瓶瓶罐罐勾兑出来的。味精的恶名最早源于美国的一个医生,他于1968年在一家中餐馆吃完饭后身体不适,并把原因归结为味精,也引出了“味精症候群”这个说法,但事实上,紧随而来的对味精的诸多研究,都无法证明适量的味精对人体具有危害。
另一种对味精厌恶的理由是因为味精是工业制品,掩盖了食材本身的鲜味,但如果道理成立的话,酱油也具有原罪了,早在上上个世纪末,传统的手工酱油制作方法已经开始向工业化生产慢慢转变。
< class="pgc-img">>不喜欢味精没关系,不过我觉得也可以不要过度批判。
4.炖汤并不一定非要用小火,小火能炖出清汤,大火炖汤,则汤会更白、更浓。羊肉汤、鲫鱼汤都要用大火来炖。
5.正宗这个词更多是用于宣传,至少厨师是很少去会去提正宗这个词的。如果非要正宗,那么最早的水煮牛肉真的是用水加些姜葱煮出来的,鱼香肉丝是用纯肉制作,不加其他辅料的。没有人会说“大哥大”才是正宗手机,所以拒绝使用其他手机,菜肴也是在不断的口味变革、地域适应、融合统一中进步的,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慢而已。有的时候,我们会说某家餐厅、某个食物不正宗,其实,更多的时候这只是不好吃的另一种说法。
< class="pgc-img">>6.尽量别点需要摆盘的菜,我已经摆过上千盘基围虾,工作那么忙,可没有功夫在每次摆盘之前都认真地把手洗干净、更别说戴手套了(凉菜没事,做凉菜的厨师都是特别讲究的)。也别点特别偏的菜,比如我们是川菜馆,有段时间卖鳄鱼,一两个星期卖出一份,一截子鳄鱼肉能卖上两个月,能新鲜吗?非要吃还是到高档粤菜馆吃。
< class="pgc-img">>7.因为烹饪不像搬砖、挖煤,不仅可以是一种工作技能,也可以是一项爱好,所以厨师这个工作常常会被爱好烹饪的人拔高,当然,作为厨师中的一员(曾经),别人说我厉害,我也很高兴。不过事实上,只有少量金字塔顶端的大厨才会光芒万丈,99%的厨师,都过着底层社会的生活——每天在炎热的炉灶边从早干到晚,休息的时候打斗地主、在空间转发鸡汤,餐厅包吃包住,但饮食很普通,甚至是边角料,就是不能入菜的猪皮啊、菜叶子之类,我们当时住的两室一厅的宿舍,最多的时候住了28个人。我离职前,有4个同事也离职了,一个去了纽扣厂,两个去了电子厂,最后一个去了建筑工地。
8.大多数厨师都娶了服务员。
><>于厨师长与行政总厨的称谓,许多时候是通用的。但大店的厨房,往往会有好多个菜系档口,各菜系老大有的叫主管,有的叫厨师长。而整个厨房最大的老大,自然是行政总厨了。
厨房的组织方式有单聘、管理公司委派、厨房承包。管理公司,除去国内屈指可数的以管理费和经营业绩分成从餐厅获取利润的,大部分和包厨其实差不多,区别是前者公司化运作,后者是无执照的个体户。许多餐饮老板不懂后厨,甚至都不知道凑齐一个厨房班子需要哪些人。这时候,找一个厨房大佬,谈总价,只针对他发工资,他去配齐人马。这样轻省很多。然后大佬从里面扣掉一部分,余下分配给下面各岗位,这叫抽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厨师传到内地的。
< class="pgc-img">>90年代,粤厨北上,大杀四方。工资高得惊人,其他菜系厨师自觉低人一等。后来淮扬菜、官府菜、融合菜等各类菜系在市面上的崛起,粤厨逐渐式微。为什么粤厨会有当初的一枝独秀?经济基础决定社会风潮。90年代,在内地还不知道金发碧眼为何物时,广东的黑鬼子大洋马已经漫山遍野了,人家走在经济发展的前沿。广东有钱,广东人的食物被视为高格,粤菜粤厨在全国被高看一眼。同理,香港明星以前来内地参与合拍片是给你脸,钱高,派大,轻易不来。如今香港没落,北上明星如过江之鲫,有几位爷就差加入中国共产党了。据说早已没了酬劳上的优势。其实,在经济动机驱使下,每个人都是“醒目仔”,不过厨师界比娱乐界更胜一筹,懂得在高位时主动出击。
包厨各岗位的人,一般会有大佬的徒弟。一是需要贴心人给守场子,二是容易压低工资——你不是还要长进本事吗?就当跟师傅学艺,吃点亏吧。不过现在徒弟常常也现实了,给太少也会撂挑子不干。你可以说人心不古,也可以说这是底层的觉醒。刚开始包一个厨房时,老大还会守摊儿,上灶炒菜。慢慢干大,声名鹊起,便可多接几个场子。这个时期很微妙。初步壮大时,会藏着掖着,让老板认为你只效忠一家。等手里有几个场子后,就开始重力加速度吹牛逼了:我接了几十个场子。事实上,从精力和资源调配上管几十个场子是几乎不可能的。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厨房,无论是包厨或单聘,人员流动都是极其高频的(靠谱的店重要岗位如炒锅不会轻易换)。有兄弟厨房来学习的,或者师兄弟接了场子,要人手,老大就将某小弟或徒弟酌情抽调出去支援了。包厨的更甚,因为工资总额给了老大,少安排几个人顶起工作,或安排一两个便宜的生手,这都关乎进项——吃空饷这门手艺,显示不能让公务员界专美。常有新包的厨房,初期配置得兵强马壮,渐渐的就只剩散兵游勇甚至老弱病残了。这时期的老大肯定不炒菜了,但要对每个店的出品和创新菜负责。他们夹着包,四处转悠,大王巡山,指指点点,骂骂咧咧。收入很丰厚,开宝马奔驰的大有人在。
包厨和单聘哪个好?其实很难说。直观看来,单聘的话,人事属于酒店,易于控制。老大走了,下面人不会散摊子,换个老大就好。早年间,全社会都处在草莽期,一个厨房老大被开除了,一挥手,下面所有人瞬间走光,老板儍眼。这叫厨师界的义气!但现在这种现象少多了。一是人更务实了,二是做人留一线,江湖好相见。有时候单聘也不能避免下面人被抽水,因为某些个岗位是老大叫来的人,进场子之前有言在先。这个时候的抽水就是发完工资主动奉上,和包厨那不一样了。而包厨如果找个合适的老大,别太贪心,给配置合适足量的人,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老板可以放手厨房不管了,反正也不懂,而把精力放到更擅长的管理和营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