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1日,今年最受瞩目的理财盛事——“点金胜手”全球华人理财规划大师赛2016总决赛圆满结束。此次大赛,从选手到评委,从观众到媒体,从主办方到赞助商,各界人士全情投入,为决赛划上圆满句号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个中国金融理财界的新篇章。
超强“卡司”,史无前例的评委阵容
以大赛总策划暨首席评审苏泽勋博士为首的过百位评审组成的史上最强评审阵容,这在任何一项国际理财比赛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而昨天的决赛场上,更是创下了最多现场评审同时参与评委工作的同类大赛的记录。
之所以要召集如此强大的评委阵容,因为这是评价国际型赛事的首要标准,也是衡量主办方实力最直观的体现。不仅如此,还能够显著增强比赛的全面性,选手在比赛的时候要考虑更充分的行业和市场环节,作出最佳的推导,才能赢得所有评委的青睐。这也是全面提升赛事质量的保证。
从这一方面而言,“点金胜手”全球华人理财规划大师赛已经占据了无可取代的高度。
激烈竞争,打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入围本次决赛的选手,都是从各自界别通过层层考验脱颖而出的精英。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别出心裁的选题、大师级的演讲技巧……使得决赛舞台上的对决异常激烈,选手们唇枪舌战,不到最后一刻难分胜负。
其中,银行组别前三之间仅有0.5分的差距,冠军冯丹阳与亚军蒋明泽的PK更是宿敌之战,此前在金交会“我说理财”活动中,蒋明泽曾经战胜过冯丹阳,而这次冯丹阳成功上演逆袭,以出色的表现拿下了银行组别的冠军。
保险组别的争夺同样难分难解,“花木兰”李亚男凭借亮眼表现收获季军,而最终赢得冠军和亚军的刘晟和王式俊,分别代表的是新进保险品牌和香港保险,他们对产品和理念的描述为国内保险界注入了崭新的思维。
第三方组别呈现群雄争霸的局面,梁霈团队三剑客凭借强大的团队协作的力量,成功挑落在提问环节有犀利表现、用问题KO对手的姚嘉健,成功收获冠军。而姚嘉健、Sandy Huang分获第三方组别的亚军和季军。
此次决赛赛况的激烈,不仅体现在各组别内的对决。决赛下半场跨组别之间的轮番厮杀,选手们更是针锋相对,将比赛彻底推至高潮。在三个命题中,各组别选手分别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进行观点的阐述,从宏观经济到微观数据无所不至,随后的互相随机提问环节,更是打破了行业隔阂,充分展现了选手们的综合水平。这种跨组别的PK,对于理财赛事而言,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革新。
热情观众,赛场之外的亮丽风景线
一般的理财赛事,由于比赛形式呆板、内容过于专业,现场的氛围往往显得十分沉闷,观众参与度不高。然而,“点金胜手”全球华人理财规划大师赛2016总决赛却打破了这种固有的印象。
从决赛开场到结束,观众们一直热情参与其中。随着比赛的深入进行,现场更是掌声和欢呼声不断,为选手们增强信心的同时,也把现场激烈的氛围一步步点燃。决赛场上,观众有如此之高的参与度,一方面离不开选手的精彩演讲,他们在选题上更加贴近生活、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如今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理财方面的信息,理财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
一路走来,理财规划大师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终点。选手们也随着比赛的深入迅速成长着,从初赛到最终站上决赛的领奖台,一步步发展成金融理财界的一颗颗闪亮的巨星;评审和观众们激动心情也随着比赛跌宕起伏着,丝毫没有停歇。“点金胜手”全球华人理财规划大师赛2016为我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理财盛宴,相信在未来之日,理财规划大师赛的路途将会愈行愈远,理财的诸多理念能够更加普及、更加深入人心。
| 小师弟
随着资本的积累,中国第一批富豪开始面临财富管理和传承的问题。在当今风起云涌的财富管理行业,胡润百富携功夫财经、美信金融为寻找中国最优秀的“点金胜手”开启了 《胡润中国金牌理财师TOP100》 的评选活动。40位财富管理专家将在 《功夫Talk堂》 为您讲述理财师的前世今生。
本期嘉宾:
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注册理财师(CFP)、注册会计师 (加拿大CPA)
前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财富管理部门投资总监,后晋任公司董事,资产与财富管中国区总经理,全面负责中国区私人财富管理业务。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代投资经理,他长期担任“福布斯全国优秀理财师评选”系列活动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同时,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MBA顾问委员会委员、硕士导师;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导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清华大学客座授课;中国银行业协会私人银行专业委员会常委,为国内高端财富管理行业的稳步发展向监管部门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今天的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说10年发展,中国理财市场才从婴儿期到少年期?
2. 如何能更好实现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
3. 理财师面对客户需求,都会有怎样的“套路”?
思 考 题
本文来自功夫财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近日,两位知名财经博主间的争执成为网络焦点。拥有百万粉丝的“爱理财的小羊”连续发文,指责另一博主将公众号转卖给臭名昭著的“杀猪盘”,损害粉丝利益。尽管被指责的博主迅速回应称“被不法分子冒用”,并已采取法律措施,但这场纷争仍在股民群体中引发轩然大波。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公众视线不再局限于个人争端,转而投向财经大V背后暗藏的灰黑产业链。2月29日,一位财经博主向《法人》记者透露,一些大V背后的“生意经”远比卖号复杂,粉丝往往毫不知情,即被当作“韭菜”收割。
“明码标价”倒卖粉丝
当下热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与理财、炒股相关的直播和视频花样繁多,吸引众多寻求财富增值的网友。然而,其背后隐藏的商业逻辑和利益链条,远比表面上复杂得多。
“没事别加财经博主的公众号,有博主直接把公众号卖了,把粉丝当猪仔卖……”据“爱理财的小羊”爆料,一些财经博主通过开设公众号、发布炒股教学视频等方式吸引粉丝,进而通过售卖课程、会员服务、推荐所谓“专家”或广告等方式变现。当市场行情不佳、收入受到影响时,他们会将公众号直接卖掉。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爆料视频截图
名为“勇敢铁牛”的公众号是这场争端的焦点。该公众号在不久前宣布全面接管卖号财经大V业务。自账号迁移后,“勇敢铁牛”开始频繁更新实盘操作截图和引流链接,企图将粉丝引向另一个名为“逻辑盘中胜手”的账号。然而,不久后,“勇敢铁牛”便消失无踪,“逻辑盘中胜手”则仍在运营,继续向粉丝推送实盘信息。上述一系列操作引发粉丝强烈不满和质疑。他们感到自己被当作商品,被博主们肆意买卖和利用。有粉丝表示,曾经充满信任和期待,现在却感到深深失望和愤怒。还有粉丝直言要追究卖号者责任。
“卖号在行业内并不稀奇。”2月29日,拥有30万粉丝的财经博主薛亮(化名)向记者透露,圈子里一些博主运营账号,并非单纯地分享投资经验,真实目的是为了利用粉丝关注和流量变现。一旦粉丝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他们便开始寻思变现,卖号是最直接、最暴利的手段。
据他介绍,账号叫价通常与粉丝数量密切相关。一个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财经号,通常价格不菲。而买号的人,通常是推销理财课程、炒股软件,甚至搞“杀猪盘”。他们利用买来的账号进行导流,通过发布虚假或误导性投资信息,诱导粉丝进行投资,从而进行非法荐股、出货、诈骗等活动。
薛亮还向记者透露,买号者一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寻找有一定影响力的财经博主进行利益勾兑。他们最关注博主影响力和粉丝量,因这意味着更高的转化率和潜在利润。“对粉丝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已被明码标价,变成了交易里的‘韭菜’,随时可能被收割。”
陷阱背后的“生意经”
从粉丝到“韭菜”,果真只有一步之遥?2月28日,投资者秦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从粉丝沦为“韭菜”的遭遇:去年2月,秦先生无意间浏览了一个财经公众号,里面的文章逻辑清晰,对市场洞察入木三分。博主不仅分享了投资心得,还晒出令人艳羡的盈利截图。渴望赚钱的心理,驱使秦先生按下关注键。很快,他就被这位博主“圈粉”,并花费3988元开通了年度会员,希望能紧跟博主脚步,在股市中赢得一桶金。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资料图
然而,事情未能如秦先生所愿。“起初确实有小幅盈利,但没过多久重仓股票被套。”秦先生说,“博主告诉群内跟买的粉丝,不要在意小幅波动,补个仓就完事了。但之后一连串的解套操作均告失败,导致粉丝损失越来越大。最终,粉丝们集体套牢只能躺平,无法继续操作其他股票。”
当会员期限结束时,秦先生被踢出群聊,他的股票依旧深陷泥潭。“那些盈利截图可能都是P图,就是为了吸引像我这样的‘股市小白’上当。”直到现在,他也不明白是不是遇到了“杀猪盘”,成为接盘侠。
秦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越来越多所谓“理财专家”或“投资精英”在各大平台粉墨登场。他们利用精湛的话术和似是而非的理论,吸引着一波又一波追逐财富的股民。但在光鲜亮丽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骗局和利益链条。
据薛亮透露,那些自封的“专家”“大神”中,不乏一些根本不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人。他们通过模拟盘操作,制造虚假盈利记录吸引粉丝。一旦投资者上钩,便开始无情收割。记者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关于“炒股”“理财”骗局的投诉。许多投资者表示,在追随“专家”“大神”过程中,不幸落入了对方精心设计的陷阱。
上述投诉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利用投资者渴望快速获利的心态,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或诈骗活动;二是通过发布虚假投资信息、夸大宣传等手段,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从而骗取投资者资金;三是通过不断吸引新粉丝加入,用新资金支付老粉丝的回报,形成庞氏骗局;四是利用虚假信息或夸大宣传操纵市场价格,诱导投资者接盘;五是向投资者推销高价课程、理财产品或投资神器等,从中实现获利。
薛亮坦言,这个行业的骗术花样繁多,普通投资者很难辨别,稍有不慎就会沦为“韭菜”,尤其是中老年人、大学生、宝妈等群体,最容易被收割。
监管与追责如何并行
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类似“股市黑嘴”的非法证券活动,不时掀起狂风巨浪。他们与背后的灰黑产业链勾结,严重侵害投资者权益,并对市场稳定造成冲击。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构建高效协同的监管与追责机制,成为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监管部门对于这类非法证券活动,一直保持着高压严打态势。2022年12月,中央网信办秘书局与证监会办公厅联合发布了《非法证券活动网上信息内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证券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并要求对涉及非法证券活动的信息、账号和网站进行全面清理和处置。方案强调,各大网站平台需切实承担起信息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开展自查自纠,及时清除非法荐股信息和账号,以及编造传播虚假证券信息、蛊惑交易等“股市黑嘴”行为。
然而,尽管监管态度明确、措施严厉,但“股市黑嘴”在利益驱使下仍难以绝迹。有市场观察人士指出,尽管打击力度不断加强,但“股市黑嘴”依然能在各种平台上变换手法欺骗投资者。这表明,监管力度需进一步加强,通过跨部门、跨平台合作和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更加有效地监控和打击股市欺诈行径。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股市黑嘴”越来越多地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进行传播,这些平台该如何切实履行管理责任?对此,金融维权专家聂成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平台应投入更多人力,提高辨别能力,以加强对涉及股市相关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防止虚假信息扩散。
除此之外,如何保障投资者权益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投资者因“股市黑嘴”遭受损失后,往往面临取证难、诉讼成本高等困境。其原因在于,“股市黑嘴”常常使用虚假身份和多个账号进行操作,使得追踪和定位变得异常困难。另一方面,投资者在维权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不一定能够获得赔偿。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有银表示,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股市黑嘴”法律责任。对于故意发布虚假信息、诱导投资者进行非法交易等行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他还认为,只有让“股市黑嘴”付出沉重法律代价,才能有效遏制其违法行为。其次,从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的角度考虑,建议设立投资者保护基金。该基金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为受损投资者提供资金支持和法律帮助。这样一来,投资者在遭遇“股市黑嘴”欺诈时,可以得到及时的法律援助,并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赔偿。
编审|渠 洋
责编|王 茜
校对|张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