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业在经历一次历史上都罕见的创业热潮。
这一波的创业热潮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在新技术和新物质环境催生的生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涉足这个又脏又累的传统行业。这一波创业人的变化,才是餐饮出现缤纷行业新业态的原因。在过往,餐饮的从业者往往是最底层,最没有文化的那批人。那批几乎没有受过教育,而受制于视野的一批老餐饮人,往往是抱着朴素的简单的想法来做餐饮的。他们往往认为菜的量管足,做得好吃,就行了。甚至,他们连基本的卫生都不会特别重视。原因很简单,因为早期的餐饮人,他们自己便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那种年代下的人,馒头长毛了,擦擦都敢重新吃。菜放了三天,闻一闻只要不发酸,就不管它到底变不变质照样往嘴里送。如果一个餐饮老板自己都觉得吃个苍蝇没问题,那他一定会觉得顾客挑剔卫生就是一件矫情的事儿,那是“穷讲究”“瞎干净”。
老业态的形式,受制于是老从业人的观念,这些伴随餐饮人大半生的人生信条,才是老业态的根本原因。
然而时代在变,人类上千年的文明中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人类第一次进入了食物丰裕时代;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从业者的改变,才是这场变革的真正缘由。
这将是一个美学的时代!
消费从功能时代,到了美学时代,其背后的逻辑是在物资极大丰盈的当代,人们的需求已经从低级的功能性需求,转变到了高级的审美需求和其他心理需求。人们追求的点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能不能“,而开始极大地偏向产品”美不美“。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就是设计师出身,他在《参与感》一书中建议到,未来任何类型的创业团队都需要有一个做设计出身的创始人,其原因就是他感知到了未来大众对产品美观的极大热衷。
美,是一门好生意,饥渴寒冷的满足是有限的,可是精神上的愉悦追求却是无限的。古人墨子曾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越是高级的需求,其满足越是接近于无穷。吃饱了就是吃饱了,再吃就撑了,撑了会难受,还会撑死。而审美不同呢,美的后面永远都有更美,不会有美得难受的说法,更不会有人被美死了。
美学的本质是去功利化的。在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很多产品都在追求不必要的精致,其对产品的打磨已经远远超过应用所需的程度。我的回答是,没有所谓的不必要,在应用程度以外对产品精致的追求那是为了美,美本身就是不必要的。你吃一个馒头,外形再难看,依然有饱腹的功能属性,可是这个馒头漂亮点,做成了花朵的形状,那就有了审美的功能,漂亮与否对吃饱而言是不必要的,但却要花费数倍的资源,可是正是这个不必要,成了它的核心优势。
在我的拙见看来,美就是在基本功能满足以后,对产品冗余的加工,这部分加工已经超过了应用所需的程度,超越了功能,所以美是必要的冗余,而非不必要的精致。
美在过去可能不是主流的,而当今的眼球经济时代,商品的美学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强音。
商家不懂美么?当然不是,包装业的兴起除了保证品质的目的以外,一个极大的推动力就是商业对审美需求的取悦。可是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很美,尤其是审美取向高度同质后,大众便会产生审美疲劳,同质的美感,在美女身上,尤其是在人造美女和化妆及美拍技术出现后,批量出现。微博上很多美女化完妆上传的头像完全无法分清楚彼此。
而大众的审美疲劳如何破?
追求小众,同质的审美一定会被撕裂,产品的包装外观和广告一定会走向不同的风格;
而伴随着美学的小众化,美必然会被符号化,产品的美就不仅仅外观本身,而开始更多传达其蕴含意义。比如戴朋克风的首饰,是希望传达那种反叛不羁的态度,而穿森女风的衣服,则是想表明自己质朴自然的生活态度。
拓展对美的体验通道,李泽厚在美学四讲里说过,嘴巴功能性最强,所以审美能力有限,而眼球则最去功利化,所以其审美功能最强。相对应的视觉美学的泛滥,产品的美学体验应该有更多的通道,在听觉,嗅觉,触觉等等方面寻找更多灵感。更远一步,要开始关怀产品的精神属性带来用户的精神美的享受。
还有一个就是去粉饰化,当过分修饰和雕琢让人们疲劳时,往往朝着相反的方向可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就像电视节目,精心准备的排演式节目已经慢慢让人疲倦,而没有剧本,放弃控制,让艺人自由发挥的真人秀式的粗糙节目让人更加喜欢。 这种形式的产品将以最真实,最直接的面目展露出现,追求粗放、原始、不加雕琢的原生态为特色。
消费美学的时代业已来临,其背后的本质,是一批有着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从业者,试图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而企业模式的改革,一定是以获得带有新思维的人才为第一位的。不要自以为自己能靠学习来短时间改变审美,而要把工作交给新人,让他的信条得以体现。
>活性服务业是指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服务活动,涵盖绝大部分政府承担全部或部分供给责任的公共服务内容,同时也包括完全由市场供给的个性化、多样化居民消费以及保障等相关服务,具有规模大、韧性强、后劲足等特征。可以说,生活性服务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产业载体,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国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居民就业、保障改善民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显著,居民消费呈现出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的趋势,生活性服务业将成为新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最为旺盛的领域。实现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抓住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点。同时,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化的重要趋势,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约70%,相比之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生活性服务业将成为承载投资和消费的重要领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性服务业就业门槛低,吸纳就业人员规模庞大,是我国重要的就业“蓄水池”,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抓手。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范围扩大和居民服务消费潜力释放,生活性服务业创新步伐加快,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空间集聚,一站式综合服务渐成主流。以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便民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消费载体发展迅速,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具体来看,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态占比不断上升,购物中心已成为居民休闲消费的重要场所;围绕核心商圈、居住社区等形成的特色商业街区,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便利化服务;以生鲜超市等业态为核心集聚的城乡便民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等,成为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二是业态创新,多业态融合服务涌现。在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趋势下,传统零售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逐步融合。零售业态创新步伐加快,超市行业开始探索“生鲜超市+餐饮”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购物中心通过打造主题消费街区、增加体验型展览和文艺演出等,发展“商品零售+餐饮+娱乐”多业态融合服务;餐饮业加快与互联网融合,“线上订餐+线下配送”的餐饮外卖业态逐渐成熟,餐饮零售化趋势明显。
三是模式转变,线上服务有力推动数字消费。伴随物联网、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应用,无人便利店、开放货架、自动贩卖机等无人零售新模式迅速发展;电商直播增强了消费者线上购物的实时互动和社交体验;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被广泛接受,逐步成为居民不可或缺的服务需求……这些线上服务模式有力推动了数字消费增长。
此外,随着市场细分,新兴服务需求加速释放,新消费群体出现,体验式、悦己型、个性化服务需求增长十分强劲。
这些都充分表明,生活性服务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也要看到,有效供给不足、便利共享不够、质量标准不高、人才支撑不强、营商环境不优、政策落地不到位等问题依然是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发展必须解决的痛点难点。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生活性服务业成为受冲击较为严重的领域,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经营困难,亟需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数字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等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发挥有效扩大内需、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对此,需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和新技术发展趋势,在落实各项纾困解难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出台政策措施,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好条件、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需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增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能力。应大力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应用,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双向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新场景普及应用。
二是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上下功夫。落实支持养老、托幼、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完善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提高家政服务业等行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加计抵减比例;强化信贷支持,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为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三是需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切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梳理相关政策及标准,进行适度调整、修订和完善;支持行业协会参与标准制定,考虑将指导性强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体系;顺应业态融合发展趋势,创新监管理念与方式,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此外,还需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深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基础上,统筹协调行业发展;建立高层次部际协调、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整合多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保障生活性服务业健康发展。
(作者关利欣 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经济日报)
源:人民日报
“五一”假期,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
餐饮业迎来强势复苏(大数据观察)
制图:张芳曼
核心阅读
“五一”假期,服务消费持续回暖,餐饮业迎来强势复苏,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
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领域。今年以来,餐饮消费一直呈现加快恢复向好态势,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餐饮业新增企业数同比增加30.5%。餐饮业加快恢复向好、持续激发活力,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五一”假期,城市烟火气更旺了。
在北京,簋街、牛街、三里屯、南锣鼓巷等美食聚集地,餐饮店前人头攒动;
在南京,秦淮河畔的餐厅不仅店内人声鼎沸,还有外卖小哥不断跑进跑出;
在成都,春熙路上的热门餐馆十分火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美食。
餐饮业活力加速回归,服务消费持续回暖,市场销售加快恢复,消费“主引擎”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五一”餐饮业活力迸发
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
“下午4点多就来取号了,结果已经有将近100桌在等位了。”北京游客余平和慕名来到湖北武汉市汉口万松园美食街一家知名小龙虾餐饮店,“出来玩之前想到了人会很多,但没想到人会这么多。”
“五一”假期,武汉某小龙虾特色餐饮店单日卖出26吨小龙虾。武汉餐饮业协会会长刘国梁介绍,这个假期,无论商业综合体餐饮、美食街区餐饮,还是景区餐饮,销售额均超过了2019年同期。
“五一”期间,多地餐饮行业迎来消费高峰。重庆全市堂食线上订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湖南长沙市海信广场文和友总店假期首日到店人数约6万人次,迎来今年以来到店人数最多的一天;广东广州市甚至有餐厅取号超过1000桌。
“五一”期间,餐饮业迎来强势复苏。据商务部数据,整个假期餐饮休闲消费持续火热,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美团平台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全国餐饮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92%。
“不仅是店内的餐位,店外的餐位也都全部坐满,许多食客都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的。鲍鱼红烧肉、油爆虾、响油鳝丝等老上海风味佳肴是客人们最喜欢品尝的。”上海漫乐城的“兴兴·海派本帮菜”餐厅负责人鲍永丽说,为了迎接“五一”,餐厅提前在食材和人力上做了额外准备。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表示,“如今餐饮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升很快,假期前大部分餐饮企业就做了充分准备。‘五一’餐饮业火爆是国内消费市场强劲复苏的一个缩影,对整个行业的信心提振和高质量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
餐饮业基本面长期向好
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
不仅“五一”期间餐饮消费火热,今年以来,餐饮消费一直呈现加快恢复向好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12136亿元,同比增长13.9%,特别是3月份,餐饮收入增长26.3%。
从地方数据来看,行业发展态势更是喜人。今年一季度,北京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5%,南京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5.3%。
“我们春节后才开业,没想到生意一直很火爆。遇到节假日,翻台率更是屡创新高。” 孟晶洁在上海静安新业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了一家餐厅,一到节假日饭点,门口就会排起队来。
孟晶洁是初次进入餐饮业,“在登记注册、合规经营等诸多方面,我都是新手,多亏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我才能快速办好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把更多精力放在经营餐厅上。”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说:“得益于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餐饮业开局良好,消费加快恢复。”3月,“中华美食荟”活动启动,各地积极响应,开展多项活动提升消费。比如,北京、天津、河北联动开启京津冀消费季;上海开展“全年乐享全民盛惠”活动;湖北“春潮涌动焕新季”开展300余场消费促进活动。此外,各地还进一步发布政策支持餐饮企业发展,杭州继续放宽外摆条件,广州鼓励餐饮企业开展夜间延时服务。
杨柳说,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连续10年超过10%。餐饮市场依然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随着扩大消费政策推动、旅游市场复苏,餐饮市场将不断回暖。
餐饮企业信心逐渐回暖
一季度餐饮业新增企业数同比增加30.5%
餐饮等接触型服务消费持续回暖,也增强了相关领域的投资信心。根据企查查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餐饮业新增76.2万家企业,同比增加30.5%。其中,咖啡相关企业激增,全国新注册7740家咖啡相关企业,同比增加119.0%。
今年以来,巴奴毛肚火锅已经在全国新开10家门店。巴奴毛肚火锅品牌相关负责人马俊彦说:“明显感受到了餐饮业复苏期的到来,‘五一’期间全国多家门店单店翻台率超过700%,消费者的热情让我们投资开店信心大增。”
餐饮业复苏的暖流不仅在大城市涌动,三、四线城市也展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茶饮品牌奈雪的茶“五一”假期全国销售增速最快的10座城市中,海南儋州市、浙江衢州市和金华市跃居销售量增速排名前三位。
“我们感受到消费复苏步伐非常快,行业信心大增,必须加速投资布局,提升管理能力,把握消费复苏的大好机遇。”奈雪的茶董事长赵林介绍,目前品牌已经跨过全国千店门槛,今年的新开店目标是600家。
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认为,“五一”假期掀起餐饮业消费热情,对于全年消费提振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将进一步激发餐饮业投资信心,有助于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国内经济向好向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