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餐饮创业者之所以未能成功,很多人第一步就做错了,那就是品类没选好。许多人盲目跟风,未经深思熟虑便投身其中,结果选错了经营品类,导致失败。餐饮行业的选择涉及到市场定位、消费者需求、竞争环境等多个方面,在投身餐饮前,必须深入调研,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选择需求大的刚需品类
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品类是餐饮业创业的关键,市场需求是发展的基石,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赢得市场。比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刚需品类,这类餐饮项目具有市场需求大、复购率高以及操作门槛相对较低的特点,对于新手开店来说有很多好处。它们往往能够稳定吸引客源,并且在选址和装修方面较为灵活,从而有助于节省成本。
选择去厨师化的品类
其次,要选择“去厨师化”的餐饮品类,就是要选择操作简单,标准化程度高的品类,不需要依赖高技术的厨师,比如粥类、水饺、麻辣烫,卤肉饭,炸鸡等等,这样的品类不仅能节省开店成本,还能提高开店的成功率。
选择符合消费趋势的品类
在选择餐饮品类时,符合消费趋势的品类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大众消费趋势也在不断地演变。因此,创业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的最新需求和偏好,以便选择符合大众消费趋势的品类。
一方面,健康、营养、美味的餐品始终是大众消费的核心需求,例如粗粮粥、轻食沙拉、有机蔬菜等健康食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都是当前大众消费趋势中的热门品类。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主打“真控糖,喝粗粮”的粥小鲜,凭借其独特的品牌理念和产品特色,成为粥品细分赛道的新势力。粥小鲜出品的粗粮粥,是对传统粥品的创新和升级,它选用多种粗粮搭配,如燕麦、小米、玉米、红豆等,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更营养的饮食选择。这款粥的出现,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也顺应了市场对多样化、个性化食品的需求。
< class="pgc-img">>选择大于努力,尤其在餐饮内卷的当下,品类选好才能走得长远。
餐饮业是服务业,而服务是人做的。”
这似乎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正确 “废话”,然而最近这两年来,餐饮行业开始出现一些“去人、去服务”趋势,这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为了所谓的打开增长天花板,开始追逐“第二曲线”-零售化战略,推出预制菜和各种即饮零售产品。
另一方面,不少餐企在劳资问题上出现危机,其中不乏刚刚拿了巨额融资的网红餐饮品牌们。
看似不相关的两个现象,背后其实都是“人”闹的。
在正式开聊前,我们先温习下餐饮业的本质。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餐饮业(catering)是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于一体,向消费者专门提供各种酒水、食品,消费场所和设施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
餐饮业的毛利,为什么比零售业高很多?因为餐饮有很强的服务属性,包括看得见的“前厅服务”和看不见的“后厨服务”。
消费者为了追求这份“锅气”或服务的温度,才选择去餐饮门店,而不是自己在家直接加热所谓的“预制品”。也正是这份人带来的“温情”,成为餐饮业对抗零售业最坚实的堡垒。
确实,服务品质若恰到好处,可以极大得提升客户就餐体验,从而促进复购,解决流量成本问题。甚至强大如海底捞模式,凭借极强的引流能力,可以反向要求物业大幅度降低租金成本。
可惜的是,这些年无比焦虑的餐饮人们,在各方面因素的诱导下,把大量的精力转向所谓的零售化战略。
试问零售和餐饮是一个生意逻辑么?有多少餐饮企业自信能够在铺规模和渠道运营效率上,比那些零售巨头更有优势?又有多少餐饮企业已经把餐饮业务做的足够扎实,拥有开展零售业务的强大品牌背书?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即使没有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带着所谓“高毛利”光环的餐饮行业,也一直因为“人”的问题而苦恼不已。餐饮圈有所谓的“三座大山”(租金、食材和人力成本)的说法,其中人力成本就是很重要的一块。
或许也正是在这种“人力成本论”思维的指导下,似乎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走上了和员工“零和博弈”的怪圈。
老K认为,我们首先要回归一些更本质的思考,看的更清楚,才可能有更正确的战略和战术举措。
第一,在微观的餐饮门店成本结构层面,租金通常是固定成本,食材是变动成本,人力则是阶梯式固定成本。在宏观社会层面,基本上这三者都属于每年会刚性上涨的成本。
对于绝大部分的餐饮门店而言,房租、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已经占据总成本的80%以上,这也导致餐饮其实是一个辛苦而薄利的行业。
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的话,正是由于餐饮有较大的“固定成本”,使餐饮业有很明显的经营杠杆,所以坪效的提升对整体门店业绩的带动会非常明显。
第二,餐饮业面临的关于人的很多挑战,是远超一般金融和互联网背景投资人以及创业者想象的,具体来讲:
1、人员多,比如传统餐饮巨头“海底捞”,已有近15万名员工;像喜茶、奈雪这样的餐饮新贵们,不到十年的发展时间,也已经是超过万人的公司;
2、餐饮企业并不像富士康这样的工厂集中模式,而是员工遍布在全国成百上千的门店中,加剧了管理难度;
3、餐饮员工普遍学历素质偏低,学习能力等比较弱;
4、餐饮日常服务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很枯燥和高强度的,而且普遍面临职业成长困境问题;
5、餐饮门店极度依靠现场管理,因此门店业绩非常依赖店长的综合素质,但人才的成长是最慢的。
那么,我们餐饮人可以应对的措施有什么呢?
01
完善门店模型和管理优化
人力成本在餐饮门店总成本的占比,和业态相关,也和公司的管理经营能力相关。
实践中,包括动线设计、SKU设计以及服务流程的优化等在内的门店设计,都会影响人力的使用效率。比如相较海底捞人力成本占比36.2%、奈雪33.2%、呷哺29.8%,九毛九整体用工成本率仅为25.3%,这和太二等门店模型的持续优化密切相关。
就内部用工流程而言,合适的员工(招聘培训通岗)+合适的时间(排班预测)+合适的位置(岗位培训)很关键,都会直接影响人效和人员流动率。
之前老K看过一份研报,中餐企业工作有效性大多低于45%,一个员工一天真正干活的时间是4.5h,其他时间在等活儿干,而西餐连锁巨头肯德基、麦当劳的员工工作有效率可以达到85%。
实际上,麦肯的人员配置普遍能跟随营业额做波动调整,营业额高的时候多用员工,营业额低的时候就少用员工。此外,工时与销售额也会进行锁定。
当然,打造中央厨房和选择劳务外包,也是优化门店人力成本的举措之一。
02
实施加盟战略
如果对比以加盟模式为主的巴比食品、杨国福麻辣烫,和以直营模式为主的海底捞、呷哺呷哺等,我们可以发现,加盟模式的餐饮品牌往往净利率要稳定很多,应对疫情等巨大外部风险的能力也强很多。
一方面,品牌方可以把人力、房租等刚性成本,“转移”给加盟商。
另一方面,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加盟模式下门店自主经营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这种主动性和灵活性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尤其重要。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员工不是成本,要让员工参与管理”。
03
优化利益分配机制
其实,从本质上而言,加盟模式也算是优化分配机制的一种形式。因此,此处我们探讨的优化利益分配机制,限定于直营模式下门店的激励变革措施。
关于如何激励员工,曾经看到一个非常精辟的总结。人求什么?无非是:1、发财(薪酬绩效);2、升官(职级晋升);3、当老板(股权激励)。
实践中,在解决员工利益分配问题上,海底捞是典型代表。
正是因为海底捞真正重视员工的价值,给予了员工尊重和超出行业的薪酬待遇,并通过“师徒制”重构了“生产关系”,使海底捞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成为中餐界一哥。
在老K看来,现如今海底捞遇到了挫折,根源也并非重视人和服务的价值错了,而在于市场空间等问题,下次有机会我们再专门谈谈。
此外,以华莱士、喜家德等为代表的品牌,也会通过门店员工入股等方式,来解决员工自我驱动问题。
04
引入智能化设备
事实上,由于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行和老龄化加剧,未来用工问题会愈发突出。因此,引进智能化设备和门店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星巴克一度由于门店管理系统落后拉低了经营效率,在创始人舒尔茨引入了智能化设备进行门店管理,同时引入人力管理软件简化工作流程后,星巴克运营费率才从2008年的36.1%降至2018年的29.1%。
据支付公司Square调查,2021年91%的美国餐厅都已经或将要投资餐饮自动化技术:美国上市公司Sweetgreen于21年8月,收购厨房机器人初创企业 Spyce;知名餐饮连锁品牌Chipotle于22年4月,宣布推出5000万美元的风险基金Cultivate Next,专注投资餐饮科技公司……
而在我国,不少头部餐饮品牌也已开始尝试使用门店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设备不仅可以带来超高的运营效率,更关键的是让服务人员工作起来更轻松,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顾客身上。
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需求的多元化不断延伸,集体用餐需求成为餐饮行业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尤其是疫情几年,团餐成为餐饮行业快速增长的一匹黑马,产业不断扩张,需求不断提升,交易额成倍增长。
什么是团餐?什么是社餐?
团餐是由群体用餐的一种称谓,消费者不以店堂为主,而是以团体供应用餐的形式,为需求团体提供服务。团餐又可分为现场分餐食堂模式和便当盒饭供应模式,无论哪一种团餐的体量都是以团体性用餐为主。
那么什么是社餐呐?社餐是社会餐饮的缩写一般是为了满足人们社交、交流、聚会及休闲娱乐等各种需要而设立的一种服务性活动,例如餐厅、酒楼、咖啡馆、茶馆等均属于社会餐饮的范畴。它多以规模小,成本少,经营管理简单灵活因而进入门槛低,自古就是社会经济的一部分。从早点摊,到餐馆小吃店,再到酒楼饭庄,均属于社会餐饮。社会餐饮可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但随着前几年疫情的不断侵蚀,社餐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许多社会餐饮纷纷选择倒闭,或者转型谋求线上外卖或者转型供团餐,但很多社会餐饮无团餐供应资质或者配送资质,属于国家明文规定的违法行为,因此企业或个人在需要提供团餐服务时,一定要注意资质的审核,很多大型连锁社餐门店也是不具备此类团餐服务的,食品安全无小事。
< class="pgc-img">>团餐具备哪些独特优势
其一节约时间成本,试想企业或团体需要餐饮服务,到社会餐饮门店需要去等待出餐,吃饭需要时间,整个时间下来,可能你预留的用餐时间根本不够,团餐的优势就在这里,你可以通过提前告知供餐方会在何时用餐,到了时间就可直接用餐,同时也不需要步行到用餐地。
其二财务方面的节约,企业为了体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往往都采用饭补的方式,但是饭补又是一种成本的支出,很多企业不能提供20、30元的饭补让员工实现社会餐饮自由,这时候企业选择团餐不失为一个合格的方式,团餐目前提供10-30元不等的菜品选择,因其量大,可以实现成本压缩,因此企业在饭补不多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团餐和社餐均是餐饮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不断去探索和互补,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用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