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报记者 丁丰林
近日,一则“古茗奶茶疑似被外卖平台强制二选一”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引发网友关注。6月15日,记者多方联系后,事件相关各方均回应称:网传“二选一”消息不实。其中,古茗茶饮品牌负责人解释称:网传门店是因产能问题在外卖平台临时关店,古茗茶饮与各家外卖平台均合作良好。
网传平顶山奶茶店被外卖平台要求二选一
记者查询发现,此次“奶茶店被要求二选一”事件,最早是在6月9日,由新浪微博用户发文爆料。该用户在爆料中称:“6月6日在古茗买了两杯奶茶,当时在饿了么上做活动满25减15,结果7号的时候发现点不了了!问了店里才知道,某团外卖业务员拿着所谓的独家协议,逼迫商家二选一,要求商家下架饿了么。”
该微博发出后,经过平顶山当地一些自媒体的传播,“知名奶茶店被外卖平台强制二选一”的消息开始引发更多网友关注。
互联网领域的“二选一”、“独家交易”行为,是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禁止的行为,同时也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此前,国内已有多家互联网企业因此受到监管部门的重罚。那么,此次“奶茶店被要求二选一”事件,到底真相如何呢?
奶茶店与外卖平台均回应:网传消息不实
6月15日,记者与古茗茶饮的一位品牌负责人秦先生取得联系。秦先生称,其“门店包括总部都没有接到美团外卖二选一的要求”,对网络流传的信息感到“莫名其妙”。
“压根就没有人联系过我们,也没有人问过我们,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爆出来了。”秦先生称,网络流传的“古茗茶饮被要求二选一”的消息为谣传,至于这一消息是如何出现的,他们目前也不清楚。
那么,在6月7日当天,平顶山的三家门店为什么突然外卖平台下线呢?秦先生解释说,门店下线是“正常的经营调整”,主要是因为门店的产能不够。“天气变热之后,大家对茶饮的需求增加,一些门店的产能有限,平台上的订单做不过来,而且外卖平台有规定,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不出杯,会影响线上门店的评价,所以我们的部分门店选择暂时停止线上业务,也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秦先生还成,在此前几天,不只是平顶山的门店,他们在全国很多城市的门店都在进行调整,有些地方选择饿了么下线,有些地方选择美团下线,但都和平台二选一没有关系,目前各门店在两家外卖平台上的运营也都是正常的。
记者随后通过两家外卖平台APP,定位到河南平顶山发现,目前当地奶茶门店均经营正常。而相关外卖平台也针对网传消息作出回应表示,网传消息失实。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徐春晓
源:环球网
编者按:宗庆后很清楚,要把“娃哈哈”打造成百年老店,是时候调整自己的角色了。他在最近一次直播中,提到“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尤其在疫情期间娃哈哈亏损一亿,警钟悬在宗庆后心上,这一棒怎么跑才能不掉队,对于娃哈哈而言非常急迫。
【环球网 记者 谭雅文】“掉队”是娃哈哈的心病。前有农夫山泉计划上市,后有网红饮料元气森林崛起,娃哈哈却在“营养快线”后,再无爆款。面对年轻人的喜好,娃哈哈显得无所适从。
或许是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今年娃哈哈变了,跨界搞起了奶茶店。7月,娃哈哈首家奶茶直营店落地广州,开业时宗庆后亲自站台。在此之前,娃哈哈奶茶加盟店已在全国布局。有消息称娃哈哈计划10年内开1万家奶茶店。目前,约有430家娃哈哈奶茶加盟店签约。
娃哈哈奶茶店一时热闹,业内人士却并不看好。“中国奶茶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红海,综合娃哈哈品牌以及各类产品来看,它做奶茶店是有生存的空间,但是不大。”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环球网记者表示,娃哈哈缺少品牌优势,支撑奶茶店未来发展趋势。
400家店加盟费1亿
今年疫情对奶茶行业冲击不小。据前瞻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奶茶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2019年底,我国新式茶饮店数量为50万家,受疫情影响,今年6月底,门店减少至48万家。
此时进入奶茶市场略显疯狂,更疯狂的是大批加盟商愿意买单。一位负责娃哈哈奶茶店加盟的经理告诉环球网记者,原计划三个月内招100家门店加盟,结果四个月已经加盟400家,现在签约的店可能要等到10月份以后才能开业。
根据娃哈哈奶茶店的加盟政策,加盟商需要准备运营技术服务费用13万元,设备、供应链及收银系统10万元,合作保证金2万元,共计25万元,在签约后一次性付清。以此计算,400家加盟店签约,加盟费收入已达1亿元。
不过,娃哈哈能否拿到全部的加盟费收入还要打个问号。“娃哈哈奶茶店属于品牌授权,并不是娃哈哈自己去运作。”朱丹蓬指出,这种品牌授权的形式,一方面品牌方能获得一个品牌使用费的收入,另一方面,可能会涉及到销售分成的收入。
公开资料显示,娃哈哈奶茶店运营主体是广州娃哈哈健康饮品有限公司,背后大股东是广东冠华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持股比例75%,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5%。
为何选择一家健康产业公司合作运营,娃哈哈计划投资多少在奶茶项目中?环球网记者向娃哈哈方面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时对方暂未回复。业内认为品牌授权是一种讨巧的方式,类似于轻资产运营,能够降低试错成本。
品牌优势相对较弱
没有大量的直营店探路,加盟商就是品牌的试金石。
目前,已经开业的娃哈哈奶茶店覆盖34个城市,集中分布于三四线。上述负责娃哈哈奶茶店加盟的经理提供的门店数据显示,江苏淮安店一天的流水达到2.4万元。记者查询外卖平台数据发现,该门店月售订单接近4000单,与蜜雪冰城相当。
“在三四线城市比较适合娃哈哈品牌的调性。但是,在三四线城市又有蜜雪冰城这类竞品,而且已经过万家了,所以从整个竞争的层面,目前娃哈哈缺少品牌优势去支撑奶茶店未来发展的前景。”朱丹蓬认为,奶茶店这一块的业务对娃哈哈业绩加持不大。
而且,从加盟费用上来看,蜜雪冰城的加盟费相对较低,价格优势明显。娃哈哈奶茶从中突围的难度不小。
“不过,对于品牌而言,利用奶茶品类,能够拉近跟新生代之间的关系度。”朱丹蓬指出,奶茶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客户黏性。
能否填补失速的四年
电商崛起之时,是娃哈哈业绩下滑的开始。2013年起,娃哈哈业绩一路下滑,从782.8亿到2017年的464.5亿,缩水40%。
宗庆后曾排斥电商,近几年态度逐渐缓和。今年除了跨界奶茶,娃哈哈最大的动作就是投入数十亿搭建电商。据天眼查,3月24日,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4月2日,杭州娃哈哈宏振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5月15日,娃哈哈就发布了十万社交零售商招募,6月18日电商平台“康有利”正式上线。
疫情后,娃哈哈推出四个电商平台。其中保健品电商平台通过招募十万个创业者做零售商,食品饮料电商平台则把联销体网络纳入进来。宗庆后在接受采访时还称,“建立跨境电商平台,因为现在国内消费升级,我们进口一些国外优质产品,把一部分消费拉回到国内来。”
朱丹蓬分析指出,做电商前首先需要解决产品品质的问题,“产品品质不行谁去电商买东西?品牌调动不了年轻人的兴趣,服务体系、客户粘性跟不上的话,电商怎么做得起来呢?”
前不久,市场传闻娃哈哈正在考虑上市。尽管娃哈哈方面向媒体否认,外界的担忧随之而来。娃哈哈能否能否填补失速的四年,或许今年是个转折。
< class="pgc-img">>后台有人发我一个新闻,说是奶茶行业和外卖平台打起来了,几家奶茶公司抵制外卖平台的满减,挺魔幻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
我看完之后其实没啥感觉,也不会同情商家或者平台。
毕竟他们都是分钱的,我们消费者才是出钱的。
他们分利益的事情,消费者就没必要掺和了。
虽然作为消费者,只要看他们打起来就好。
不过这里面其实有个很有趣的问题。
那就是,谁赢了?
消费者作为出钱的,肯定没赢。
奶茶商家觉得自己没赚钱,说自己没赢。
外卖平台一直说自己赔钱,也说自己没赢。
这不就奇了怪了吗?
这个世界,是不是有问题?
作为开垮过多家店的人,我对于谁赢这件事儿,有充分的研究。
我第一家店就是他喵的给我乱涨房租涨到账算不过来,最后散伙了。
很显然,房东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赢了。
万物基于房东定理,又生效了。
为什么说只有房东赢了?
很简单,因为成本啊。
餐饮业的成本,大头就是房租水电。
外卖抽佣狠吗?狠。
但外卖抽佣,是弹性的,你有交易,才从交易里抽。
说白了,有生意才抽。
和房租比,还是弟弟。
房租这东西,别管你今天是不是还在装修,别管你今天是不是大姨夫来了不开店,别管你今天有没有生意,别管你路上是不是没有找到OFO,别管你家厨师是不是被富老头包养了,房租都是照收的。
这叫,刚性支出。
无论如何,都是跑不掉的。
提肛也没用。
这就是为啥很多店三个月就不做了。
因为房租一般是押一付三的。
三个月下来,完全可以算算账。
如果算下来还是给房东打工,那还不如跑路去找个班上。
那些开了三个月就知道跑的店,其实老板是聪明人。
会算账。
如果你也是房东,你家里有房对外租,你肯定觉得不对劲。
不对啊,怎么我家的铺子没人租呢?
没有不对的,其实是对的。
因为【都是房东,亦有高下】。
卷。
【房东】,其实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有【沿街商铺房东】,有【美食城档口房东】,有【农民房收租房东】,有【综合体店面房东】,有【家里有块地的房东】,这些人,都是房东。
以上所有的【房东】,还分了【一手房东】,【二手房东】,【全款房东】,【贷款房东】,【被坑了买商铺的冤种房东】。
再以上所有的房东,还要分地段。
CBD地段,郊区地段,工业园地段,大学城地段等等等等。
其实差别蛮大的。
所以如果你是沿街商铺房东,觉得自己没赢,没人租,正常。
毕竟很多外卖店算过账之后,发现做饭店不行,还得是半成品+科技,于是转型成了化学家。
都研究化学了,店铺改叫实验室,也没必要租昂过的临街商铺,直接租个小档口去只做外卖了,或者藏在城中村里做外卖。
赢的是【档口房东】和【城中村房东】。
总之,A房东不赢,B房东赢。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事情就无解卷了起来?
归根究底,有关外卖的一切争议,只有一个元争议。
就是谁承担成本的问题。
谁掏钱?
现阶段,生产力就是没有发展到你花十几块钱就能有专人送上门口的热饭热菜热奶茶的阶段。
你要是在欧美点个外卖,价格肯定让你刻骨铭心,他们可不是没钱吧?
这时候你再看外卖这个模式,钱贵了,消费者觉得不如堂食。
钱便宜了,骑手也不可能送,商家也不乐意,平台也废话多。
所以事情就僵住了。
考虑到消费者出钱,骑手出力,这俩没法变。
于是商家和平台就开始各自发力,一起上科技。
有的创新做菜,有的创新收钱。
这其实就是科技改变生活。
不过房东倒是一点没变。
倒也,挺魔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