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涉。新华社资料图
“又是担心疫情,又是担心自己的小店,最近我常常失眠,吃不进去东西,该怎么办?”今天下午,坐诊“战疫心理疏导公益热线”的心理咨询师冯婧婧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颤抖哭泣,明显情绪很不稳定。
打来电话的陈先生(化名)是一家餐饮店的老板。受疫情影响,其经营的餐饮店营业额大幅下降。生意清淡了,每天的店面租金、员工工资依旧得支付。压力骤增下,陈先生出现了焦虑情绪,睡不好、吃不好,人一下子憔悴了不少。
“有这样情绪的,并非个例。”宁波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冯婧婧表示,疫情期间很多行业都受到影响,这是客观现实。对于小企业主,容易遭遇资金压力大引起的情绪崩溃。
那么,面对这样的状况,应该如何调节情绪?冯婧婧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要正确认识情绪。
面对突发的疫情状况,我们的情绪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担心和焦虑,是属于正常人群在非正常情境下的正常反应,即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紧张、焦虑、恐慌的情绪,这是正常的,试着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其次,学会处理情绪的方法。
每天给予自己更多的信心和积极的暗示。保持原有的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掌控感。进行运动,宣泄情绪,强身健体。学习自我放松的方法,如腹式呼吸放松法、蝴蝶拍等,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应对困难。
第三,学会情绪处理后的现实应对。
要充分肯定我们之前面对困境的能力,相信只要自己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可以找到克服难关的办法。主动、客观地去应对这件事,避免陷入被动地、紊乱地应付。回到现实层面进行思考,在疫情持续的过程中,对事业有哪些客观影响?疫情期间可以做什么来缓解危机?疫情过后的局势会怎么样?应该如何应对?
第四,具体生活中可以这样做,包括关注国家层面对疫情的报道,在政策上的一些措施等;关注同行在做什么,多与同行联系,及时判断跟上步伐;做好员工的安抚和团队建设;主动出击,创新改变,如采用线上销售的形式,或者售卖半成品等方式。
记者 董小芳 整理
源:红餐网
作者:蒋文景
疫情对餐饮业造成了灾难性打击。风暴中的餐饮人,从最初的惊愕恐慌,到诉苦抱怨,再到全行业自救,最后静下心思考未来。
他们有的对前景悲观,忍痛关闭了餐厅,有的依旧乐观,抱团取暖,更多的则是焦虑迷茫,不知道明天在哪里。
< class="pgc-img">>黎明前是最暗的,不知道有多少餐厅,会倒在春天来临之前?红餐网(ID: hongcan18)调查发现,已经有50%以上餐企出现关店意愿,而90%中小餐饮企业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
01 停业等死、开业找死,苦苦吊着一口气,不想熬了!
“老板娘要忙晕了,定个菜单要三天,年29局势好紧张!”
这是皓妈朋友圈的一幕,此时是1月19日。因为预定了几场团建大客户,年夜饭也预定火爆,餐厅忙得团团转。她心想,今年能过个小肥年了,有一种熬到苦尽甘来的感觉!
< class="pgc-img">>▲1月19日、21日、22日,短短几天,从天堂跌落地狱(点击放大)
去年一月份,皓妈在湛江开了一间“月半小厨”餐厅,主打私房菜,餐厅有音响和电影屏幕,可容纳上百人就餐团建。然而餐厅一直没有盈利,直到去年九月才慢慢起色,收支平衡。为了备战春节旺季,餐厅上下不眠不休。
1月20日晚,钟南山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她当时就意识到情况不妙,“那一晚,我失眠了。”
形势急转直下。各地应急响应、多地封城封村、停业休市......再三考虑后,她决定永远关闭餐厅,至此餐厅成立仅一年,总亏损30万,仅春节就亏损约20万。
皓妈对红餐网(ID: hongcan18)这样说道,“去年行业已经很低迷了,大家都是苦苦的吊着一口气,以为可以熬过去,谁知道疫情让春节旺季变成淡季,继续开餐厅,可能还得熬到下半年甚至年底,我不想熬了。”
< class="pgc-img">>▲1月20日,餐厅结束营业,皓妈开始在朋友圈甩卖各种设备
除了对餐饮淡季的忧虑,更急迫的是近一个月停业造成的现实危机。
此前,红餐网(ID: hongcan18)深圳烤鱼店老板“飞哥”赔了25万违约金关闭餐厅的报道,引起餐饮人强烈共鸣。
从开业到现在,餐厅投入了200多万,员工工资还没发,下月的租金又要交了,春节囤的货还不知道怎么办,餐厅撑不下去了。
最终飞哥跟商场解除了合同,正式解散门店。他说,看着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没了,很心痛!延伸阅读:《疫情之殇:我们不裁员,不降薪,但是我的餐厅倒了!》
一位读者留言说,“不知道还有多少像飞哥这样撑过今天和明天,但是看不到后天太阳的呢?”
2月20日,广东率先打响餐饮复业集结号,行业喜大普奔,但也有餐饮人留言表示,“可以营业我也不敢营业,生命危险我承受不起”“口罩怎么买、测温枪怎么买”“每天营业额才那么点,开了也是亏”。
停业等死、开业找死,做也难不做也难,情势发展到现在,指望所有餐饮人都能无伤而退,的确很不现实。这种情况下,放弃是一种艰难、无奈的选择。
红餐网专栏作者蒋毅早先透露,疫情重创餐饮业,餐饮老板们都在说太难了、压力很大......“光是我的小老板学员群体,就已经有超过8个品牌选择了放弃,加起来有接近20家门店,如果再加上其他餐饮同行的数据,倒下的餐饮品牌会更多。”
02 艰难中的乐观:待到春暖花开,一起再战江湖!
在关闭餐厅、果断止损的另一面,是一群仍然保持乐观、选择坚持,希望熬过疫情,迎来复苏的餐饮人。
钟姐炖品是一家创立多年的广西南宁本地快餐品牌,去年才完成老店升级,进驻了几个大商场,从街边小店走向连锁化。
以往每到饭点,餐厅就排起了长队,周末和节假日更是人气爆棚,这次疫情一来,目前所有8家门店全部闭店,营业额为0。
董事长李洋表示,正常每个月有500多万业绩,但是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节奏。“以疫情发展最多两个月,就可以损失往后一年的利润了。”
目前,公司要支付的租金80万左右,员工工资100万左右。
“像我们这种小微企业,社会很多资源很难落到我们身上,只能展开企业自救。”
< class="pgc-img">>▲疫情前后对比,右图为年初二晚,随后门店关闭。图片分别来自陈觊和福尔魔川
在一封内部信中,李洋说到:
“疫情让餐饮业从困难模式进入地狱模式,身为餐饮人,我们为彼此担忧,但从未停止积极面对,未来的几个月,也许会充满艰辛、痛苦、挣扎,可若是把时间拉长至人的一生,这必将是一段短暂而充满意义的日子。
虽然举步维艰,钟姐屯品坚持不裁员、不降薪、不抛弃、不放弃。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再并肩沙场,逐鹿中原!”
坚持的背后是对市场的信心,即使在疫情仍未结束的当下,餐饮人也坚信春天定会到来。
黄晓是龙人居餐饮创始人,他在北京有七家店,年前刚发完工资和奖金,支付了供应商货款,又开了一家新店。春节前她特意从重庆运了6000斤三峡鱼到北京,然而,疫情来了。
春节前两天,就有人开始退订年夜饭,武汉封城后,所有订餐都取消了,大年初二,她决定将所有堂食关掉,只留下四家门店做外卖,但外卖最多只有平时10%的流水,存货也压在手上了。
这6000斤三峡鱼,她最终捐给了北京的医院,希望前线的医护人员能够吃好一点。
虽然复工一再推迟,但黄晓认为毕竟早晚要复工的,“我和团队都相信情况一定会好转,最多到五月份,就能够多进来一些现金流。”
他们开始利用空档期做铺垫、开发新产品,增强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
活下去!这些不服输的餐饮老板咬牙、死扛、自救、救人,成为寒夜中闪烁的灯火。坚持不一定可以,但放弃又怎么甘心。
03 焦虑、迷茫、观望,到底该如何活下去?
与悲观放弃和保持乐观相比,餐饮人最普遍的情绪,就是焦虑、迷茫和不安,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每晚辗转反侧,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谈租金没进展,做外卖不挣钱,复工困难重重,开店也未必就有客流。
娘惹裙厨就在武汉这个疫情暴风眼。
创始人吕华涛介绍,他们在武汉有三家直营店全部关店,产生不了任何收入,公司损失过百万,现在基本断粮了。
现在大家非常焦虑,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而就算疫情结束,也只是个开始,接下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都会出现:供应商会来要上个月的货款,员工会要工资补贴,贷款拿什么还?
虽然各地开始陆续复工,但按照湖北疫情的态势,他估计会持续到5月底,而且短时间内疫情的阴霾不会过去,“我估计3、4月份的营业额最多是以往的10%-20%,到时候连缴水电费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谈人工和房租了。”
作为一个餐饮老兵,他从来没有感觉这么难,“开店就等于亏钱,那何必还要开呢?只能全部关掉,最多留一家店......”
< class="pgc-img">>▲从头部品牌到小餐饮店,从商场购物中心到街边小店,不是关门闭店就是人流寥寥
待疫情结束之时,企业还能活下去吗?
这也是熊飞几乎每天会想的问题。“其实我心里没有底气,也许要靠卖房子来熬过这个严冬了。”
熊飞是柏年丰餐饮联合创始人,武汉疫情爆发后,他彻夜未眠,他明白,餐饮寒冬可能要来了,“我整晚都在祈祷,病毒可控、不要退单、员工无恙”。
今年的春节,他们13家门店共备货超过100万元。
然而事与愿违,最坏的情况发生了。然后,除了制定应急办法和卫生方案,做好员工的安全防护,为医护人员提供爱心餐之外,企业能做的事情不多了。
2月5日,柏年丰所有门店闭店,2月14日,柏年丰在网上开了春节后第一次店长会议,会上合伙人哭了出来。
04 就怕疫情没有了,餐厅也没有了
就怕疫情没有了,餐厅也没有了,这比起疫情本身更可怕!
2月19日,红餐网文章《【疫情深度调查】3月若不能恢复营业,37.8%餐企或面临倒闭》发布后,在餐饮界引发强烈反响,很多餐饮人都对未来忧心忡忡:
“度日如年呀”“希望疫情早日过去!!餐饮太难了!”“真的好艰难”“谁来救救餐饮业”......
< class="pgc-img">>▲餐饮人的担忧和呼吁
据红餐网跟世餐联联合调查显示,春节期间餐饮行业损失了3200亿!参加问卷的2258家餐企,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他们面临的困境是,近八成基本没有营收,房租、人工、原材料成本的刚性支出却无法避免,这“三座大山”的压力被瞬间放大。而复工潮尚未到来又直接打击了行业信心。
目前,已经有五成以上餐企出现关店意愿,其中12.2%选择关闭九成门店,这意味着这些餐企已经萌生了退出行业的意愿!
刚才,看到一位南昌餐饮人发的朋友圈。他到楼下商圈走了一圈,光是一楼一条街,就发现很多铺面都贴出了转让告示,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意味着这些餐厅大量已经倒闭了。
很多人还带着希望在苦苦支撑,等着开业。可是,一旦这种情况再持续一段时间,就算事件过去了,倒闭可能难以避免。如果倒闭了,员工就会失业。失业的人多了,会造成平均收入水平的降低。反应到消费上,会让餐企生意更惨淡。这会形成恶性循环。
05 夹缝求生,办法总比问题多
在这次疫情中,大餐企的一举一动总是更引人注意。他们很多都等来了银行的救兵,想必大家都很羡慕。
但中小餐企数量更多、分布更广,中小餐企的生死同样关乎餐饮行业的兴衰。疫情结束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等经济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更久。当下该怎么办?
第一,这个时期不要幻想有营收或收支平衡。亏损是肯定的,关键是亏损多少。所以核心保命生存,所以原则就是“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前者是去库存,后者是与房东商量减租,以及和员工商量减薪。特别要注意:能不裁员就不裁员,不然以后很难招到好的人才。现在年轻员工拥有说走就走的心态。
第二,他救不如自救。不是大餐企,就不要太指望银行。
对小餐企来说,向员工借钱可能更可行。原因是员工了解自家餐厅原来生意如何,也更能绑定员工的利益。还可以考虑让优秀且有钱的员工成为小股东。这样对员工来说有分红,相当于成了小老板,符合年轻人心态。
第三,维护消费者联系,提前树立品牌印象。
利用社群、朋友圈、公号等工具,维护好顾客的联系。也可以考虑直播,让消费者看到食材制作过程和干净卫生的店面,提前给消费者留下好的印象。
总之,定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办法总比问题多。
结 语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场疫情,也许可能,真的会成为很多中小餐饮企业不堪承受之重。
疫情过后,不知道多少餐饮企业能挺过来?但是,最后活下来的,一定都是好样的!如果连这次都能扛住,以后还有什么过不了的坎?
活下来!等我们摘下口罩的时候,在餐厅相聚!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燃财经、凤凰网、吃遍南宁等。
<>厅生意由好变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产品、服务、管理等环节出现纰漏,或竞争对手增多、放大招等,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错了问题,发错了力,或是半死不活地苦撑。
蔡大姐和老李的餐厅就遇到这样的难题,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当下中国传统中小餐饮创业者的几个痛点。
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
5年的烤羊腿店,“走”不动了
蔡大姐(化名)的烤羊腿店在黑龙江佳木斯,2012年5月开业。周边餐饮店如割韭菜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活下来了,可现在有些“走”不动。
店铺160多平,上下两层,厨房在二楼,收银吧台在一楼,“要上下跑,比较麻烦。”因为门前场地较小,他们没有像附近档口在户外摆桌。出品上,以呼伦贝尔烤羊排、羊腿为主,先前价位46.8元/份,随着货源调价,降至38元/份,这价位与周边烤羊腿店持平。
目前店里3个人,她丈夫负责烤羊腿兼烧烤,她负责服务兼做小吃,还有一位钟点工兼保洁和服务员。“前两年后厨走后,考虑到咱们主要做晚餐和宵夜就没再请师傅。”蔡大姐告诉红餐网记者。
烤羊腿(网络图)
这两年他们对面开了3家烤羊腿店,主打新西兰羊肉,虽然坚信自己的环境更干净卫生,肉质更优质,但生意下滑是蔡大姐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前几年生意还不错,去年整体很淡,今年年初还行但最近很差,每天营业额只有1000-1300元。”
此外,生意还很不稳定,“猫一天狗一天,反反复复,不知道为啥。”前一天可能只有2桌客人,第二天却做到9桌,3000多元营业额。她表示,餐厅的问题可能出在服务欠缺上(没有找到合适的收银员),加上之前价格略高,夫妻俩又传统老实,不懂营销。
案例2
新开的鱼火锅店,只火了3个月
今年年初,山东滨州的老李(化名)花了两万多块,和媳妇在县城加盟了一家鱼火锅连锁店,主打酸菜鱼、石锅鱼,也带着十几种炒菜,人均20块左右。
开业前3个月,生意还不错,回头客也蛮多,但随后就像中了邪一样,顾客越来越少,“回头客几乎没有了,美团也上,但销量也不怎么好。”
而周围的大排档等店,生意却很火。
老李首先想到的“罪魁祸首”是季节,“现在天气热了,大家都不怎么吃火锅,喜欢吃烧烤、烤鱼什么的。”于是他推出烤鱼新品,希望能扳回一局,“我们口味比他们都好,价格又比较合适划算。”但结果却差强人意,依然没什么人来吃。
鱼火锅(网络图)
一筹莫展的老李,想搞个促销活动找点人气,但又担心活动结束后恢复冷清,甚至还不如现在,“愁死了。”最终,他选择美团团购作为“救命稻草”,不过这是一个月后的事了。
按他的逻辑,自己餐厅“交通很方便”,选址上没问题;装修虽不如高档餐厅,但也不差;口味比其他人好,价格也实惠。可为什么火不过3个月呢?
思 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蔡大姐和老李餐厅生意下滑?通过“剥丝抽茧”,从他们遭遇里,我们看到了当下中国传统中小餐饮创业者的几个痛点。
01 不了解品类市场周期
几乎所有的餐饮品类都有明显的增长周期,正所谓3年一个坎,从增长到波峰,再洗牌沉淀到波谷,然后迎来新的增长期。在消费风口下开店,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做起来的,不是因为好吃,也不是因为管理服务周到,而是消费市场变大了。
烤羊腿百度指数(点击图片放大)
从百度指数上看,烤羊腿大概14年开始风靡全国,如今是第一个3年。随着同种业态竞争的增多,烤羊腿消费市场空间优势逐渐缩小,当进入洗牌沉淀期后,先前靠风口浪尖起来的店,生意也会随之下滑。
所以,一定程度上,蔡大姐烤羊腿店营业额由好变差跟品类周期律分不开,与服务和管理没有必然关系。
鱼火锅百度指数(点击图片放大)
那么老李的鱼火锅店店呢,为什么火了三个月后,营业额严重下滑?首先,从百度指数上不难看出,鱼火锅这个品类已进入沉淀期,本身品类市场环境就不太乐观。
其次,刚开的店火3个月很常见,在小城市也更明显。当这股新鲜劲过了,生意也开始变淡,这跟好吃没多大关系。
02 没有核心竞争力
传统小餐饮一般做口味和价格,当同区域出现同品类竞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将会被淘汰。
蔡大姐这片餐饮街有4家烤羊腿店,如此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且不说先前价格高于其余3家,就肉质优势来说,真的非常有限。而且,肉质好≠口味好。
老李的鱼火锅呢,抓的是好吃实惠,他做到了吗?且不说这个是不是核心竞争力,就拿开餐厅来说,大家只看捕捉率和营业额,好吃和回头率没用。因为顾客一般都是好的说,不好的懒得说,或是直接不来了,如果觉得好吃自然会再来。
从老李店营业额下滑看出一个问题,他家的东西并不如他说的那么好吃。自认为好吃,也是业内餐饮老板常见的想法。
03 经营理念落后
为什么蔡大姐的餐厅营业额有时3000元,有时1000元?这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地方,否则不管做产品,做营销,做定位,都不会很精准。这也侧面反映了,她对顾客消费习惯的不了解。
首先,营业额有延续性。比如今天做的促销,一般要三四天后或者一星期后才会有营业额反应,然后回归,呈现出来就是营业额波动,这是一种可能;
第二,商圈的问题。是商业商圈还是综合商圈?商铺附近有什么活动?是否有其他特殊性的因素?这些都会影响某天的营业额;
第三,一天的营业额不代表什么。分析营业额一般讲盈亏平衡点和日均营业额,只有在这两点基础上,才会进一步分析特殊性,比如月最高峰和日最高峰是什么时间段,有什么周期等等。
要是营业额上上下下的频率非常高,那可能是经营策略的问题,比如产品定位,价格定位,营销定位等;如果只是几天,有可能是商圈问题,具体原因要实地考察才知道。
另外,蔡大姐店户外场地狭窄是个很大的劣势,但连一张台都不放,更是遗憾!比起烧烤和撸串,相信烤羊腿更能吸引路人的目光停驻,既做了营销又省去夏天空调费,何乐而不为?
老李呢,作为一家以鱼为主的家常菜餐厅,为什么要把烧烤、烤鱼店作为竞争对手?还去跟人家学做烤鱼?要知道这两个品类在不同赛道,也没有可比性。
因为每个餐饮细分品类都有自己的淡旺季,老李的店属于全年营业额相对稳定(把营业下降的“罪魁祸首”认定为季节,真是冤枉),而烤串和烤鱼几个月赚一年的钱,夏季是营业高峰期,被它们分走部分客源也属正常。
04 生意下滑时没有优化应对
市场发生变化,生意下滑,优化应对策略是重中之重。这时候,如果以为只要死撑就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或是用一些烂招,比如为了降低成本,把人辞退了自己干,为了吸引顾客降低产品价格,那么结果只会越干越差,甚至把老本搭进去……
我们来看看蔡大姐和老李是怎么应对营业额下降的:
蔡大姐的店,这几年被同质化竞争分去部分客户,被市场新兴业态又分去部分客户,总客户量却没增加。在2016年整体生意下滑时,他们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优化,例如改进产品、优化运营、重新请师傅等等,而是 “熬”,把希望寄托在未知的将来。
而老李似乎更有话语权。由于开业时间短,生意落差感来得更为强烈,他一发现营业额走下坡路,立即积极调整应对,比如新增烤鱼产品,虽然证明这是烂招,比如发力美团团购,虽然证明这也是烂招……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涉及到下一点:餐饮老板的大局观。
05 餐饮大局观较薄弱
像蔡大姐和老李这类传统餐饮老板,在餐饮圈并不少见。他们通常在餐饮大局观上比较弱,甚至比较自我。除了产品和所谓的技术以外,其他的如市场、营销、产品结构、人员定位、选址商圈等等几乎都是空白。加上如今餐饮市场严重饱和,开三个月或半年生意下滑,甚至死掉,也属于正常现象。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
据统计,2016年上海关闭11534家餐厅跌幅达到6.7%,北京关闭25001家餐厅跌幅达到14.5%。这里面有多少是因为餐饮老板大局观问题,抡起勺子就开干的餐饮朋友?
06 对止损模式缺乏把控
其实不仅仅是蔡大姐的烤羊腿店,全国有许多靠消费风口起来的餐厅,也在面临生意下滑的窘境:
“这样的(餐饮)咨询我接过好几个。”知名餐饮品牌顾问/红餐网专栏作者王冬明接受红餐记者采访时说,“给他们做测评时建议:如果现在赔的少,或是不赔钱,趁着别人认为你生意还行,赶紧把店盘出去,这是一种止损模式。”
然而,60-70%的人并没有接受王冬明的建议,毕竟原来是挣钱的啊。可过了一年半载,预期的转机并没有出现,此时再想转让却因生意已经差到一定程度,没人愿意做接盘侠了,“这是一个要命的事儿。”
对此,蔡大姐表示,“我再观察观察,实在不行最后才是换地方,因为店里装修各方面花费挺大的。”
而老李呢,除了苦撑还是苦撑,朋友圈连续一多月刷屏的美团团购信息,不知道会把他的店带到何处……
曾经的好业绩,很容易让餐饮老板心态松懈,在日后运营中心存侥幸。因为成功过,要突破自己并不容易。
小 结:餐厅生意下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错了问题,发错了力,或是半死不活地苦撑。文中的6个痛点,对餐饮朋友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调整心态,居安思危,路才走得长。
——————
作者:陈佳梅,本文由红餐网记者原创,转载请注明。红餐网,头号餐饮新媒体,百万级订阅量。趋势、实战、菜谱,你们关注的,我们都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