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屈原、庄子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把我国的古代诗歌艺术推向了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他的《蜀道难》、《将进酒》、《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脍炙人口诗作,都是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园地的瑰宝。(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安陆李白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李白诗文散佚不少,今仅存900多首诗歌,60余篇文章,大约只占他全部诗文的十分之一左右。
自宋迄今,国内已有六种李白年谱,即宋人薛仲琶《李太白年潜》,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黄锡珪《李太白年谱》,今人詹瑛《李白诗文系年》,王伯祥《增订李太白年谱》,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海外则仅见日本神户大学教授览久美子的《李白年谱》。今据《李白在安陆》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其他年谱,将李白生平系年如下。
武后长安元年(701) 1岁
李白出生在唐代安西都护府所管辖的碎叶城,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市附近。
中宗神龙元年(705) 5岁
随父迁居剑南道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开始读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岁诵六甲。”
睿宗景云元年(710) 10岁
读诸子百家,通诗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岁观百家。”《新唐书》本传:“十岁通诗书。”
玄宗开元三年(715) 15岁
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赠张相镐二首》:“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与韩荆州书》:“十五学剑术。”《感兴八首》:“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
开元六年(718) 18岁
读书大匡山(亦名戴天山),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往来旁郡,依梓州赵蕤习纵横术。
开元七年(719) 19岁
往游成都。
开元八年(720) 20岁
苏颋于是年初春赴蜀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拜见,苏颋待之以布衣之礼。
开元九年(721) 21岁
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广汉太守诣庐亲睹,举二人以有道科,并不起。
开元十二年(724) 24岁
辞亲远游,有《别匡山》诗。游峨眉山,有《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等。
开元十三年(725)年 25岁
出三峡,游洞庭。遇司马承祯(字子微)于江陵,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改为《大鹏赋》。同时有《渡荆门送别》、《荆州歌》、《江夏行》诸诗。复南游洞庭,殡葬友人吴指南。
开元十四年(726) 26岁
沿江东下,上庐山,下金陵,经游扬州等地。
开元十五年(727) 27岁
春,东涉溟海后,返棹游安陆,初居寿山。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春游救苦寺》、《石岩寺》、《上杨都尉》。
夏,游汝洛,结识元丹丘、元演。
早秋,还安陆。
冬,游随州。
同时还有《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上安州李长史书》、《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与元丹丘方(一作仙)城寺谈玄作》
开元十六年(728) 28岁
在安陆,于本年春或上年末与许氏结婚后移居白兆山桃花岩下。
女儿平阳约生于此年冬。有《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开元十七年(729) 29岁
在安陆。作《山中问答》、《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开元十八年(730) 30岁
春,在安陆。《上安州裴长史书》是李白是年写给安州地方长官裴某以雪谤的一篇文章,“神龙困于蝼蚁”,李白不得不出走,“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尚有《安州应城玉女汤作》、《送储邕之武昌》。
夏,由安陆经南阳入京。
冬,在洛阳。有《送二季之江南》、《南都行》、《方城张少公厅画师猛赞》、《题元丹丘山居》、《元丹丘歌》、《赠嵩山焦炼师》、《莹禅师房观山海图》、《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开元十九年(731) 31岁
春,入长安,旋隐居终南。有《赠华州王司士》、《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秋天,在京都开始干谒活动。有《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酬崔五郎中》。
开元二十年(732) 32岁
在长安,游近郊州郡。有《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赠裴十四》、《赠新平少年》、《登新平楼》、《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留别王司马嵩》。
开元二十一年(733) 33岁
春,归终南山。有《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春日独坐寄郑明府》、《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月下独酌四首》、《送友人入蜀》、《赠崔咨议》。
秋,离长安。有《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剑阁赋》、《赠薛校书》、《赠崔侍御》(“长剑一杯酒”)、《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赠崔郎中宗之》、《蜀道难》、《乌栖曲》、《乌夜啼》、《行路难》、《梁甫吟》、《长相思》、《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谒老君庙》、《登太白峰》、《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岘山怀古》、《秋下荆门》、《秋夕书怀》。
开元二十二年(734) 34岁
早春返江夏,春归安陆,游襄阳,暮春复至江夏,旋归安陆。作《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刘侍御绾》、《与韩荆州书》、《襄阳曲四首》、《襄阳歌》、《赠从兄襄阳少府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江夏送张丞》、《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
秋冬,游江东,泛潮海,滞庐霍。作《江上秋怀》、《江夏别宋之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赠从弟宣州长史昭》、《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越中秋怀》、《禅房怀友人岑伦》、《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横江词六首》、《寄当涂赵少府炎》。
开元二十三年(735) 35岁
春,归安陆。夏,北上游嵩山。作《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将进酒》、《赠内》、《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
疑伯禽生于此年,小于姐姐平阳七岁。
秋,游河东。作《太原早秋》、《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
应举赴上都序》、《赠郭季鹰》。
开元二十四年(736) 36岁
春,由太原返洛阳,游颍阳、淮阳;夏末秋初,归安陆。作《洛阳陌》、《春夜洛城闻笛》、《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送蔡山人》、《送侯十一》、《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送戴十五归衡岳序》。
开元二十五年(737) 37年
春,在安陆;夏,携家栖遁东鲁。作《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并有《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嘲鲁儒》。
开元二十六年(738) 38岁
居东鲁。作《赠范金乡》、《赠瑕丘王少府》、《鲁东门泛舟》等诗。
冬结交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沔,隐于徂徕山。
开元二十七年(739) 39岁
居东鲁,时或漫游东鲁各地。
开元二十八年(740) 40岁
居东鲁。
开元二十九年(741) 41岁
居东鲁。
天宝元年(742) 42岁
春夏间居东鲁。作《游太山六首》。或以玉真公主等人荐引,秋应诏入京,作《南陵别儿童入京》。
天宝二年(743) 43岁
至京师,与太子宾客贺知章遇于紫极宫,贺一见赏之。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命待诏翰林。冬,待从温泉宫。有《待从游宿温泉宫作》、《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温泉待从归逢故人》。
天宝三年(744) 44岁
贺知章还乡,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诗。春夏之交,上疏请还山。玄宗赐金还山。
天宝四载(745) 45岁
是年夏初,与杜甫同游东鲁。因偕与高适、杜甫游梁宋。冬,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天宝五载(746) 46岁
夏游济南,与高适、杜甫及北海太守李邕诗酒唱和。
天宝六载(747) 47岁
经淮南往游会稽。有《对酒忆贺监二二首》、《重忆一首》。秋,由会稽归至金陵。
天宝七载(748) 48岁
在金陵。
天宝八载(749) 49岁
在金陵。
天宝九载(750) 50岁
在金陵。五月之寻阳。有《寄东鲁二稚予》、《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诗。
天宝十载(751) 51岁
是年春太白返鲁。
天宝十一载(752) 52岁
春游广平、邯郸诸地,不久游蓟门,秋抵幽州。
天宝十二载(753) 53岁
春归至魏郡(今河北大名县东)、复西北游太原。后经洛阳返梁宋。又由梁园南下,秋至宣城。有《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等诗。
天宝十三载(754) 54岁
春夏之际至扬州,与魏万相遇,同游金陵。有《秋浦歌十七首》等诗。
天宝十四载(755) 55岁
在宣城一带漫游。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于范阳起兵,爆发了“安史之乱”。十二月陷东都。
肃宗至德元载(756) 56岁
离开宣城,北上当涂、溧阳,转溯至寻阳庐山屏风叠。经过永王幕下谋士韦子春等人三次聘请,李白随行至永王军中。
至德二载(757) 57岁
在永王幕。二月,永王兵败,李白自丹阳郡南奔。后被系寻阳狱。宗夫人奔走营救,经宋若思与崔涣为之清雪,出狱,入宋若思幕。不卧病宿松。有《狱中上崔相涣》、《上崔相百忧章》、《万愤词投魏郎中》、《寻阳非所寄内》、《为宋中丞自荐表》等诗文。
乾元元年(758) 58岁
因入永王幕而长流夜郎。本年在流放途中。有《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等诗。
乾元二年(759) 59岁
流夜郎。夏至江夏,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望鹦鹉洲怀祢衡》、《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泛沔州城南官湖并序》、《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江夏与张公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五日赠余诗余答以此诗》诸诗。
上元元年(760) 60岁
春返洞庭,旋赴江夏。作《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并序》、《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赠汉阳辅録事二首》、《荆门浮舟望蜀江》。
此后离开江夏,流落江南。
上元二年(761) 61岁
暮春开始,来往于金陵、宣城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等诗。
宝应元年(762) 62岁
在当涂养病。十一月卒。有《临路歌》等诗。
><>- 白,字太白。
- 出生【长安元年(701年)】
其生地应为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一说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 五岁【神龙元年(705年)】
随父李客全家迁居剑南道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县),见李阳冰《序》及范传正《碑》。开始读书,见《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岁诵六甲。”李白十五岁时,已有诗赋多首,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年岑参生。十岁作《秋于敬亭送从侄卷游庐山序》
- 十岁 【睿宗景云元年(710) 】
读诸子百家,通诗书。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岁观百家。”《新唐书》本传:“十岁通诗书。”《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亦约于是时。
< class="pgc-img">>- 十五岁 【玄宗开元三年(715) 】
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赠张相镐二首》:“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酉阳杂俎》谓李白三拟《文选》,当在此时。疑《明堂赋》、《拟恨赋》或作于此年。《与韩荆州书》:“十五学剑术。”范传正《碑》云:“少以侠自任。”魏颢《李翰林集序》:“少任侠。”《感兴八首》:“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旧唐书》本传:“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 李白十八岁【开元六年(718年)】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此年或下一年完成。
< class="pgc-img">>- 李白二十岁 【开元八年(720) 】
疑似是《大猎赋》初稿完成之年
- 李白二十一岁 【开元九年(721)】
春,游成都,拜见苏颋。 苏颋在这年年初赴蜀为益州长史,《上安州裴长史书》:“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所献作品中疑有《大猎赋》初稿,故苏氏以司马相如比之。同时献有《春感》诗。《登锦城散花楼》也是在这年所作。这年在成都游览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
- 李白二十四岁【开元十二年(724年)】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行前,作了《别匡山》。出三峡,到江陵,遇司马承祯,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大鹏赋序》云:“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是年还写有《渡荆门送别》、《秋下荆门》等诗。
< class="pgc-img">>- 李白二十五岁【开元十三年(725年)】
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作《望天门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杨叛儿》、《长干行》、《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宿巫山下》(此诗也有学者认为是李白流夜郎中途遇赦,出三峡时所作)、《渡荆门送别》、《荆门浮舟望蜀江》、《古风其三十三》(北溟有巨鱼)等诗。
< class="pgc-img">>- 李白二十六岁【开元十四年(726年)】。
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娶妻许氏,许氏祖父为许圉师(湖北安陆人,曾四次担任宰相)(唐代文人择偶观念:婚对宦有重大影响{主要瞄准五大家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菌、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许氏生一儿伯禽一女平阳。{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李翰林集序》“李白刚开始娶许氏,生一儿一女(明月奴可能为伯禽乳名),(可能许氏去世)后和刘氏交好,分手后,和东鲁一女子生一子,叫颇黎。 ”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上李邕》
《金陵酒肆留别》、《夜下征虏亭》、《白田马上闻莺》、《苏台览古》、《乌栖曲》、《越中览古》、《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送崔十二游天竺寺》、《越女词五首》、《西施》、《浣纱石上女》、《采莲曲》、《渌水曲》、《王右军》、《别储邕之剡中》(卷十五)。等诗。
< class="pgc-img">>- 李白二十七岁【开元十五年(727年)】
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李白二十七岁。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李白到达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的岘山拜访隐居的孟浩然,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李白在那里留下了《襄阳曲四首》。
- 李白二十八岁【开元十六年(728年)】。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江夏行》、《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有《李太白集》。
【崔颢】(?——76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
【孙逖】(696?——761年)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开元中官中书舍人、典制诰,判刑部侍郎。终太子少詹事。《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 class="pgc-img">>【崔国辅】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开元进士,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天宝间贬晋陵司马。其诗大抵篇幅短小,多写个人日常生活,或拟南朝文人乐府。原有集,已失传。《全唐诗》辑存其诗一卷。
【王翰】即王瀚。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景云进士,官仙州别驾。任侠使酒,恃才不羁。以行为狂放,贬道州司马,旋卒。原有集,已失传。
【张旭】字伯高,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公元711年前后在世。曾为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相传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时称“张颠”。所存诗六首,均为写景绝句,以境界幽深、构思精巧见长。
【戎昱】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漫游荆南、湘、黔间,又曾客居陇西、剑南。大历初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时为辰州刺史。后任虔州刺史。许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和忧念时事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戎显诗集》。
【高適】(702?——765年)字达夫,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边塞诗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未完待续……
大家都在看
全本《周易全解》整理汇总
全本《文言基础知识》整理汇总
全本《民国名家随笔散文》整理汇总
中华饮食文化——《饮食的那些事》全本整理汇总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