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编辑:段炼,易启江
继酱油、瓜子、牛奶等一众食品官宣涨价后,如今奶茶也要涨价了!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香飘飘宣布涨价
2022年1月4日,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部分产品价格调整的公告,内容如下:
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鉴于各主要原材料、人工、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为更好地向经销商、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经公司研究决定,对公司固体冲泡奶茶(含经典系列、好料系列)产品价格进行调整,主要产品提价幅度为 2%-8%不等,新价格自2022年2月1日起按各产品调价通知执行。
本次部分产品调价可能对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有一定的影响,加上成本上涨因素,本次产品调价不一定使公司利润实现增长,调价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香飘飘成立于2005年,专业从事奶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于2017年11月30日登陆上交所,成为国内奶茶行业第一家上市的企业。
截至1月4日收盘,香飘飘股价报收16.77元,涨2.26%,总市值69.61亿元,较历史高点缩水约87.5亿元。
财报数据显示,香飘飘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9.74亿元,同比增长4.29%;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2264万元。
即饮毛利率低于冲泡业务
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香飘飘的即饮产品销售体量在扩大,但毛利率远不如冲泡产品。据香飘飘2020年年报,冲泡、即饮两大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0.61%、18.35%。
业内人士表示,香飘飘作为即饮行业的后来者,如何在产品、渠道和精细化运营上做到进一步优化是公司发展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所在。
对此,香飘飘非独立董事、互联网创新中心总经理蒋晓莹向记者表示,冲泡做了这么多年,设备均摊已经几乎可以为零,现在毛利率是比较可观的,而即饮板块毛利率一定会上升,只是需要一定时间。
蒋晓莹表示,对于香飘飘的冲泡产品来说,会从两个角度来驱动品类规模的扩大,一是立足海外,二是深耕下沉市场。
不过,据香飘飘披露的2021上半年经营情况公告显示,出口渠道的整体销售收入出现了同比62.97%的下滑,而经销商、电商、直营渠道的销售收入均为同比增长。
对此,蒋晓莹表示,因为疫情和海运的问题,公司在海外市场势必会遇到一些增长瓶颈,但过去一年依旧在冲泡品类上实现了海外178%的增长,因此相信(海外市场)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市场。
“奶油第一股”也宣布涨价
除了香飘飘外,“奶油第一股”上海海融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915.SZ)也在1月4日发布公告称,鉴于各主要原辅料成本持续上涨,经公司研究决定,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5%-8%不等,新价格于2022年3月1日开始实施。据了解,海融科技生产的食品包括飞青花奶酪奶油、津彩佐餐果酱等。
另外,就在几天前,熊猫乳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898.SZ)也宣布,鉴于公司产品主要原材料、包材、人工、运输等成本的持续上涨,经公司研究决定,对公司主要炼乳相关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调整幅度为3%-10%不等,新价格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据了解,该公司生产的食品包括有熊猫炼乳、马苏里拉奶酪碎、熊猫淡奶油、椰浆等等。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下半年以来,调味品、饮料、休闲食品、加工食品、甚至到日用品等很多领域的上市公司都发出了涨价函,包括涪陵榨菜(002507.SZ)、雪天盐业(600929.SH)、恒顺醋业(600305.SH)、安井食品(603345.SH)、洽洽食品(002557.SZ)、海天味业(603288.SH)、千禾味业(603027.SH)、中炬高新(600872.SH)、中顺洁柔(002511.SZ)、安琪酵母(600298.SH)等一大堆各细分行业的大小龙头都加入了涨价行列。
而涨价的理由,绝大多数都是因原材料、人工、能源、运输等成本持续上涨导致,换言之,成本涨太高侵蚀利润不得不涨价。
编辑|段炼 王嘉琦 易启江
校对|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新闻网
奶茶品牌在涨价潮中大浪淘沙,你会选择哪家?
作者:左宇坤
家在某三线城市的小徐“五一”假期逛街时发现,家乡一条两、三百长米的小商业街上,竟然总共开了十二、三家奶茶店。
“这真的能挣到钱吗?”小徐很疑惑。
面对如此激烈的行业竞争,小徐觉得品牌或许会通过低价策略跑出优势。但走了几家门店却发现,奶茶涨价成了主流。
奶茶们,怎么了?
消费者在奶茶店点单。中新网 左宇坤 摄
新式茶饮掀起“涨价潮”
不久前,饮料界巨头可口可乐宣布涨价的消息让不少“快乐水爱好者”感慨“再也不会快乐了”,也引来不少人调侃:“十几块的奶茶都喝得起,还会在乎这三块钱的可口可乐?”
如今看来,不仅是三块钱的可乐要涨价,十几块的奶茶身价也想窜一窜。
不久前,奶茶品牌茶百道上新不少夏日新品,一些当家产品的价格也刷新了。杨枝甘露、黄金椰椰乌龙、1L水果茶等招牌产品价格均上调2元。
奶茶品牌CoCo都可的部分产品价格也有所上浮,茉香奶茶、红果小姐姐、百香果双响炮等产品价格上调了1-3元,甚至连小料都没放过,珍珠、椰果等的价格由之前的1元上调到2元,涨幅100%。
更早,“为持续提供优质的饮品与服务,我们将于2021年2月1日微调饮品售价。”年初,不少一点点门店摆出已经了这样的通知,宣布涨价。
同样身价提高的还有此前主打平价的益禾堂。从前对标蜜雪冰城的价位一路上涨,招牌产品益禾烤奶从6元到8元,价格上涨了三分之一。
同款奶茶饮品,价格上涨两元。
“10元+”价格带的新式茶饮品牌中,涨价之势已然铺开。而这一价格带承载着奶茶消费者中最大份额的群体,品质与价格的博弈或许就在一、两元之间,也让他们对价格尤其敏感。
“我最开始喝CoCo都可的时候,原味奶茶只要4元一杯,如今它推出的新品价格都开始‘保20争30’了。”有网友回忆道。
“涨”声一片引来了吐槽声一片。“现在的奶茶店呢,老款涨价一两元,新款直接20元以上,我的经济能力已经跟不上奶茶涨价的速度了。”有消费者总结道。
涨价只因奶茶杯贵了?
涨价的原因是什么?网络上流传着茶百道创始人王霄锟在朋友圈发的一封“致茶粉的信”,其中提到:受大环境的影响,水果设备、包装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浮,将会进行饮品价格的微调。
总的来说,和可口可乐公司CEO将其酝酿涨价归因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样,奶茶这一波涨价的原因也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之风从上游原料供应链刮到了每个消费者的奶茶杯。
“单个原材料价格的起起伏伏很正常,每年都有,但像这么多原料一起涨的,还是头一回。” 有茶饮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
梁女士不久前加盟了一家连锁奶茶店,她告诉中新网,这种一线奶茶品牌加盟申请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流程上的报名、初审、面谈、培训等多个步骤之外,门店开业之前,梁女士已累计投入了近60万元资金。
但让梁女士操心的事还在后面。
消费者在奶茶店点单。中新网 左宇坤 摄
“我选择加盟这个奶茶品牌,就是因为我之前就很喜欢,经常喝,也觉得性价比高。所以我收到新菜单的时候也很震惊,怎么我这一开业就涨价了呢?”梁女士说,“但真的开始做起生意来才发现,各个环节的成本确实都在涨。”
首先是原料端,梁女士以水果香水柠檬举例:香水柠檬因为比起普通柠檬酸涩度较低,成为了果茶的常见原料,今年以来价格飙涨4倍多,“往年差不多4、5元一斤的进货价,现在涨到20元以上。”
香水柠檬涨价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主要产地广东的部分地区受气候影响,产量较往年走低;二是今年新式茶饮界掀起了一股“东南亚风”,多款柠檬茶火爆,对香水柠檬的需求也高于往年,供需矛盾之下价格上涨。
同时,受国际贸易影响,一些进口占比较高的水果,如西柚、凤梨等也出现了相当明显的价格上涨。“我现在就指望着夏天,西瓜等水果大量上市,价格下来后能把原料成本往下拉一拉。”梁女士说。
除了水果原料,还有许多消费者“看不见”的部分也正在经历价格的动荡。
比如今年春节过后,铜、不锈钢、铝等金属价格的轮番上涨,影响了各种封口机、冰沙机等茶饮设备的定价;塑料粒子、纸张、PE膜等的涨价,分摊到每个奶茶杯上都有着几分钱的成本上浮;看似不起眼的宣传单页、外带包装提袋、瓦楞纸杯托等的原料成本每吨均有几千元的提高,加起来同样是不小的数目。
梁女士还提到,今年元旦开始的“吸管禁塑令”,也让很多奶茶店主“心头一痛”。一开始,奶茶店基本都换上了成本相对低一点的纸吸管,但却因扎不开、经常泡烂等弊端获得一水儿的差评。后来,头部品牌大多换上了PLA(聚乳酸)吸管。
“每根PLA吸管的成本比塑料吸管贵一毛钱左右,比纸吸管贵几分钱。店里平均每天消耗成百上千根吸管,这么一算还是很心痛的。”梁女士说。
竞争加剧,新式茶饮扛得住吗?
“如果本来十几块钱的奶茶涨到二十几,那我为什么不多加几块钱直接买喜茶呢?”在消费者对于涨价的反馈中,“你们这些奶茶心里有没有点数”的声音最大。
从业者也表示,这次涨价对于20元以上价格带的品牌影响没有那么大,影响最大的是区域小品牌。“本身他们一杯水果也就卖10块左右,毛利本就不高,抗风险能力也弱。”
消费者排队购买奶茶。中新网 左宇坤 摄
“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门店老板来说,甚至比消费者更不希望涨价。”梁女士表示,涨价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就是换一家店买或者不买的问题,但对于竞争激烈的新式茶饮品牌来说,一、两元的涨价可能就意味着把辛苦积累的消费群送到竞争对手手中。
新式茶饮发展至今,新鲜水果、优质茶叶、鲜牛奶已成“标配”,“真材实料”的代价便是行业早已不复最初的暴利,甚至有说法称新式茶饮的纯利只有10%。当各方面成本都升高时,不得不依靠涨价来维持成本的小品牌,也丧失了低价优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低客单价品牌或迎来洗牌。
奶茶品牌在涨价潮中大浪淘沙,
你会选择哪家?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9日电 (左宇坤)家在某三线城市的小徐“五一”假期逛街时发现,家乡一条两、三百长米的小商业街上,竟然总共开了十二、三家奶茶店。
“这真的能挣到钱吗?”小徐很疑惑。
面对如此激烈的行业竞争,小徐觉得品牌或许会通过低价策略跑出优势。但走了几家门店却发现,奶茶涨价成了主流。
奶茶们,怎么了?
消费者在奶茶店点单。中新网左宇坤 摄
新式茶饮掀起“涨价潮”
不久前,饮料界巨头可口可乐宣布涨价的消息让不少“快乐水爱好者”感慨“再也不会快乐了”,也引来不少人调侃:“十几块的奶茶都喝得起,还会在乎这三块钱的可口可乐?”
如今看来,不仅是三块钱的可乐要涨价,十几块的奶茶身价也想窜一窜。
不久前,奶茶品牌茶百道上新不少夏日新品,一些当家产品的价格也刷新了。杨枝甘露、黄金椰椰乌龙、1L水果茶等招牌产品价格均上调2元。
奶茶品牌CoCo都可的部分产品价格也有所上浮,茉香奶茶、红果小姐姐、百香果双响炮等产品价格上调了1-3元,甚至连小料都没放过,珍珠、椰果等的价格由之前的1元上调到2元,涨幅100%。
更早,“为持续提供优质的饮品与服务,我们将于2021年2月1日微调饮品售价。”年初,不少一点点门店摆出已经了这样的通知,宣布涨价。
同样身价提高的还有此前主打平价的益禾堂。从前对标蜜雪冰城的价位一路上涨,招牌产品益禾烤奶从6元到8元,价格上涨了三分之一。
同款奶茶饮品,价格上涨两元。
“10元+”价格带的新式茶饮品牌中,涨价之势已然铺开。而这一价格带承载着奶茶消费者中最大份额的群体,品质与价格的博弈或许就在一、两元之间,也让他们对价格尤其敏感。
“我最开始喝CoCo都可的时候,原味奶茶只要4元一杯,如今它推出的新品价格都开始‘保20争30’了。”有网友回忆道。
“涨”声一片引来了吐槽声一片。“现在的奶茶店呢,老款涨价一两元,新款直接20元以上,我的经济能力已经跟不上奶茶涨价的速度了。”有消费者总结道。
涨价只因奶茶杯贵了?
涨价的原因是什么?网络上流传着茶百道创始人王霄锟在朋友圈发的一封“致茶粉的信”,其中提到:受大环境的影响,水果设备、包装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浮,将会进行饮品价格的微调。
总的来说,和可口可乐公司CEO将其酝酿涨价归因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样,奶茶这一波涨价的原因也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之风从上游原料供应链刮到了每个消费者的奶茶杯。
“单个原材料价格的起起伏伏很正常,每年都有,但像这么多原料一起涨的,还是头一回。” 有茶饮业内人士对媒体表示。
梁女士不久前加盟了一家连锁奶茶店,她告诉中新网,这种一线奶茶品牌加盟申请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流程上的报名、初审、面谈、培训等多个步骤之外,门店开业之前,梁女士已累计投入了近60万元资金。
但让梁女士操心的事还在后面。
消费者在奶茶店点单。中新网左宇坤 摄
“我选择加盟这个奶茶品牌,就是因为我之前就很喜欢,经常喝,也觉得性价比高。所以我收到新菜单的时候也很震惊,怎么我这一开业就涨价了呢?”梁女士说,“但真的开始做起生意来才发现,各个环节的成本确实都在涨。”
首先是原料端,梁女士以水果香水柠檬举例:香水柠檬因为比起普通柠檬酸涩度较低,成为了果茶的常见原料,今年以来价格飙涨4倍多,“往年差不多4、5元一斤的进货价,现在涨到20元以上。”
香水柠檬涨价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主要产地广东的部分地区受气候影响,产量较往年走低;二是今年新式茶饮界掀起了一股“东南亚风”,多款柠檬茶火爆,对香水柠檬的需求也高于往年,供需矛盾之下价格上涨。
同时,受国际贸易影响,一些进口占比较高的水果,如西柚、凤梨等也出现了相当明显的价格上涨。“我现在就指望着夏天,西瓜等水果大量上市,价格下来后能把原料成本往下拉一拉。”梁女士说。
除了水果原料,还有许多消费者“看不见”的部分也正在经历价格的动荡。
比如今年春节过后,铜、不锈钢、铝等金属价格的轮番上涨,影响了各种封口机、冰沙机等茶饮设备的定价;塑料粒子、纸张、PE膜等的涨价,分摊到每个奶茶杯上都有着几分钱的成本上浮;看似不起眼的宣传单页、外带包装提袋、瓦楞纸杯托等的原料成本每吨均有几千元的提高,加起来同样是不小的数目。
梁女士还提到,今年元旦开始的“吸管禁塑令”,也让很多奶茶店主“心头一痛”。一开始,奶茶店基本都换上了成本相对低一点的纸吸管,但却因扎不开、经常泡烂等弊端获得一水儿的差评。后来,头部品牌大多换上了PLA(聚乳酸)吸管。
“每根PLA吸管的成本比塑料吸管贵一毛钱左右,比纸吸管贵几分钱。店里平均每天消耗成百上千根吸管,这么一算还是很心痛的。”梁女士说。
竞争加剧,新式茶饮扛得住吗?
“如果本来十几块钱的奶茶涨到二十几,那我为什么不多加几块钱直接买喜茶呢?”在消费者对于涨价的反馈中,“你们这些奶茶心里有没有点数”的声音最大。
从业者也表示,这次涨价对于20元以上价格带的品牌影响没有那么大,影响最大的是区域小品牌。“本身他们一杯水果也就卖10块左右,毛利本就不高,抗风险能力也弱。”
消费者排队购买奶茶。中新网左宇坤 摄
“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门店老板来说,甚至比消费者更不希望涨价。”梁女士表示,涨价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就是换一家店买或者不买的问题,但对于竞争激烈的新式茶饮品牌来说,一、两元的涨价可能就意味着把辛苦积累的消费群送到竞争对手手中。
新式茶饮发展至今,新鲜水果、优质茶叶、鲜牛奶已成“标配”,“真材实料”的代价便是行业早已不复最初的暴利,甚至有说法称新式茶饮的纯利只有10%。当各方面成本都升高时,不得不依靠涨价来维持成本的小品牌,也丧失了低价优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低客单价品牌或迎来洗牌。
奶茶品牌在涨价潮中大浪淘沙,你会选择哪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