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危害粮食安全,有违“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必须制定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社会坚决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敬天惜粮、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了餐饮浪费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
2013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成为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的综合性、基础性党内法规。
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节约粮食、光盘行动”……如今,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随处可见的宣传画、电子屏,用不同形式向干部职工宣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光盘”成为不少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2013年当年,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公务接待中的餐饮经费下降60%,餐厨垃圾普遍下降30%以上。
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活动深入开展,将“光盘”体现在细微之处;在大中小学校,“勤俭节约”成为许多师生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在街道社区,“光盘行动”成为宣传教育的固定主题……
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严重
遏制餐饮浪费,依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虽然“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但在一些地方,不少餐饮浪费现象仍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现在公款浪费现象少了,但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个人餐饮消费中存在的浪费现象还比较普遍,爱面子、讲排场的过度消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说。
——餐厅饭馆剩菜剩饭仍然不少。
“不少客人离开时,餐桌上、火锅里都剩下不少饭菜,有时得扔掉一半!”上海市杨浦区一家火锅店的服务员吴小莉说,虽然店里推出了半份菜、免费打包等服务,但一些客人在点餐时还是会多点,对服务员的善意提醒也不管不顾。
——食堂管理制度仍待改进。
“食堂的一些管理制度不合理,客观上增加了浪费现象。”北京某公司员工高朗说,单位食堂菜品没有推出半份服务,有时买了一份想吃的菜品,但其实根本吃不掉,最典型的就是米饭,只有2两、3两等标准份,现在不少员工的饭量其实更小,最后不得不浪费。“在回收处,经常看到很多餐盘里剩了大量饭菜,被倒进垃圾桶,让人心疼!”高朗说。
——家庭用餐还须倡导节约。
“每天清运的居民厨余垃圾中,剩菜剩饭浪费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北京市朝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第二清洁车辆场餐厨清运班长胡富祥说,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居家用餐多了,有些人把做饭当成一种消遣,很多饭菜做出来只拍几张照片,吃不了几口就被丢掉了,还有不少人会点外卖,但外卖点餐量明显超出了实际需要量,很多外卖连包装都没拆就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对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个城市366家餐馆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人/餐,浪费率为11.7%。据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馆、游客群体、商务聚餐等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
“我国人口多、基数大,每人浪费一点,就会是惊人的量,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较大压力,同时,餐饮浪费产生大量厨余垃圾,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赵萍说。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
一头,是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另一头,是粮食安全面临多重压力。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看国际,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人增至2.65亿人。
看国内,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是“紧平衡”。尽管口粮能确保自给,但粮食生产面临成本攀升、资源约束、刚性需求大等问题。“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浪费粮食虽然看上去是个人行为,但却可能产生全局性的危害。“粮食产业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只有开源节流,才能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牢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
采取更有力举措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一粒粮食饱含滴滴汗水,一张餐桌传承优良品德。
“制止餐饮浪费,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宣传教育等手段,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重塑,加快形成全民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良好社会风气。
——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硬约束”。
今年1月,江苏出台《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7月,重庆拟立法推行文明用餐,禁止浪费食物……
“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应该加快推进专门法律的制定,集中执法力量,形成部门联动态势,织密法律保障网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要针对机关单位、企业、餐饮公司、学校等,精准设定监督主体,对浪费现象采取警告、公示、训诫、罚款等多种手段,完善惩治浪费的法律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形成鼓励勤俭节约的“软环境”。
戴草帽、挽裤脚、挥镰刀,炎炎烈日下抢收稻子,滴滴汗珠挂满脸庞……田间地头,不少城市居民参与农事活动,感受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节约要从孩子抓起,把勤俭节约等美德教育贯穿始终。”洪涛认为,应该把勤俭节约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方面,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体系中,同时,针对城市居民、商务人士等群体,采取亲身体验、典型引领等方式,让节约理念入脑入心。
专家表示,在当前强调扩内需促消费的背景下,一些人忽视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甚至认为浪费也是促消费、扩内需,这是必须纠正的观念。“消费与浪费有本质上的不同,促消费是鼓励群众不断追求美好生活,浪费却是对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以消费之名行浪费之实,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李国祥说。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餐饮浪费,已成为当前社会一大危害,既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又破坏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各地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实施更有力的举措,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实抓细,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2日 01 版)
新社北京8月12日电 题:习近平对中国餐饮浪费再“敲警钟”有何考量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李京泽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并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北京受访专家表示,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央高层聚焦“舌尖上的浪费”,其背后是对粮食安全与社会风尚的高度重视,并推动以制度建设解决餐饮浪费问题。
习近平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观察认为,习近平从粮食安全高度思考餐饮浪费问题,足见食物浪费潜在危害之大,更显示出在特殊时期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未雨绸缪。
当前,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已实现谷物供应基本自给。但从中长期看,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作为餐饮大国,“民以食为天”与“粒粒皆辛苦”相融并济的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在餐饮行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浪费现象却越发突显。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中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口粮,2018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为11.7%。
“连年丰收似乎使粮食来之不易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健表示,“在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现实条件下,社会亟需转变观念,开源与节流并重以保障粮食安全。”
不仅如此,与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现状叠加的,还有新冠肺炎疫情、汛情、蝗灾等外部挑战。在专家看来,这一系列外部因素将使粮食安全更为重要,餐饮浪费之风更显“刺眼”。
疫情发生后,世界多个粮食主要出口国相继出台出口限制措施,对全球粮食生产、加工、交易和运输造成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发布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缺粮人口或将因疫情增加1.3亿人,迎来近50年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未来世界粮食安全可能遭到进一步破坏。
在近期的指示中,习近平称疫情影响对粮食安全“敲响警钟”,强调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对此,常健分析认为,外部的变化和挑战使得“米袋子”安全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更加突显,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是居安思危之举。
除了关乎粮食安全,遏制餐饮浪费与社会风尚同样密不可分。习近平在指示中要求,“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某种角度上讲,浪费行为并不是一个健康社会应该有的现象”。中央高层对于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和风气的重视,有利于相关问题得到及时纠正。
梳理发现,中共十八大以来,从开展“光盘行动”到出台相关文件整治浪费之风,餐饮浪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餐饮浪费行为仍然存在,部分领域浪费现象禁而难绝。
有分析指出,究其原因是虚荣心、讲排场的社会风气使然,其背后则是缺乏约束性措施和惩戒机制,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制止浪费行为。
对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提出“标本兼治”的方法,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表示,上述措施锚定制度建设,以刚性制度对挥霍浪费进行约束惩治。着眼文化建设,促使社会秉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化传统,加强内在约束力。
值得注意的是,“标本兼治”的部署如何得到有效落实更加值得期待。当前,全国各地多个餐饮、烹饪协会接连发出倡议,号召餐饮企业主动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引导消费者主动打包,深入做好“光盘行动”。
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中新社记者,根据政府和消费者需求,把菜单设计成小份、中份、大份,对企业而言节约了成本。
从制度层面看,近年来法国、意大利等国相继出台法案遏制粮食浪费,要求超市将剩余食物捐赠给慈善机构或是食物银行,并可获得相应税收减免。观察认为,相关立法实践为中国提供了良好借鉴与参考。
戴焰军指出,遏制餐饮浪费的立法意向,说明国家制度建设因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不断完善。“针对餐饮浪费问题此前已有地方性法规出台,随着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从国家层面完善相关立法值得期待。”(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何以法律手段约束餐饮浪费
专家建议突出制度刚性精准设定监督主体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只要有剩饭剩菜,就会打包——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坚持多年的一个习惯,“小时候为了生存,我吃过树叶和野菜,深知粮食的可贵。这些年治理土壤污染,深知粮食增产的不易”。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有力解决了土壤污染问题。我觉得,还应在法律中作出更加具体、刚性的规定,把解决餐饮浪费问题纳入更完善的法治轨道。”党永富说。
党永富的期待,有望变成现实。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要求,抓紧研究提出立法工作方案,高质高效做好相关立法工作,决定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相关工作。
“立法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要强调精准化、可诉化、可裁化、可执行化。要针对机关单位、企业、餐饮公司、学校等,精准设定监督主体,对浪费现象采取警告、公示、训诫、罚款等多种手段,完善惩治浪费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其严重程度触目惊心。
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
报告测算,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而这样惊人的浪费量,还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
报告显示,游客、较大规模餐馆、朋友聚会和公务商务消费、中小学校成为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其中,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学生盒饭有三分之一被扔掉。
餐饮浪费不仅仅意味着扔掉大量食物,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而且,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指出,我国国情已经无法支撑这种挥霍式的食物消费方式。建立以节俭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模式,势在必行。
缺乏有效刚性制度约束
为了有效约束餐饮浪费行为,多年来,一直有立法的呼声和举措。
2009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针对社会上一些浪费粮食的行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少仙建议,尽快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立法,明确规定节约粮食鼓励制度与浪费粮食重惩制度。鼓励合理消费、节约消费,重惩浪费者,特别要对餐馆饭店中饭桌上的浪费行为,严厉处罚浪费者,同时规定餐馆饭店业主负连带责任。
2013年,时任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提出,节粮减损、反对浪费,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特别要探索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立法。在粮食法中明确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条款,以法律手段约束整治浪费粮食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止浪费、厉行节约,我国宪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民法典中也有“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
为更好约束餐饮浪费行为,这些年来,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立法监管。
2013年,广东珠海率先对餐饮浪费处罚暂行办法征求意见。今年1月,江苏出台《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新闻媒体应当对节约粮食开展公益性宣传,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但总的来看,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还比较分散,系统性、针对性、集成性还不够强,地方上的立法探索也缺乏可操作性,使得餐饮浪费行为始终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环境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曾经就餐饮浪费问题作过调研,在她看来,造成餐饮浪费有着多种原因,除了盲目攀比、讲排场、挑食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
“在德国,人们可以对餐饮浪费行为进行举报,执法部门会尽快赶到并开出罚单。而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规定,更多地还停留在倡导层面,没有形成刚性的制度约束。”李秀香说。
完善惩治浪费法律制度
在国家层面进行专门立法来约束餐饮浪费行为,已经非常迫切。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针对餐饮浪费问题进行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已具备,“虽然吃什么、吃多少是个人的权利,但如果在餐饮上出现浪费,就是对社会成本的消耗,是对公共利益的一种损害,应当在法律制度层面对此加以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立法的准备工作已经启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一级巡视员张桂龙说,法工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积极就加强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立法问题认真研究、深入论证,通过多种立法、决定等形式,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在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定修改中分别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特别是在餐饮消费环节,积极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建立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长效机制。
专家认为,对于餐饮浪费行为进行立法规制,要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精准立法,既要对餐饮企业、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全覆盖,也要着重对公务商务消费、学校餐饮等餐饮浪费“重灾区”加以规范,既要构建约束餐饮浪费行为的刚性制度,也要把握好处罚的力度和边界。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孙煜华认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情形,应当作出倡导、激励、惩戒等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
例如,餐饮企业应免费提供适量的打包盒,鼓励打包剩饭剩菜、节约粮食;餐馆、酒店、超市等企业捐赠即将过期和多余的食物,可以凭此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故意浪费食物的企业,可以作出罚款等处罚。
对于个人消费,应当以倡导为主,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同时,可以采取地方试点的方式,实行循序渐进的处罚措施。例如,可以借鉴德国治理餐饮浪费的经验,任何人都可以对餐饮浪费行为进行举报,执法部门接到举报后应立即处理。
“尤其要抓住公款消费这个重心,对于严重的餐饮浪费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通过抓住这个‘关键少数’,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刘俊海说。
其他国家如何治理食物浪费
食物浪费问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难题。近年来,有多个国家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法国是全球首个专门制定法律来禁止食物浪费的国家,2016年2月通过的《食物浪费法案》规定,禁止超市扔掉或销毁未售出的食物。假如超市有剩余,须将其捐赠给慈善机构或食物银行。超市和慈善机构签订协议后,能获得捐赠60%产品价值的税收减免。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的国家。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
意大利参议院2016年8月2日通过一个鼓励节约的法案,希望藉此将每年浪费的食物削减两成。该法案简化了超市和农场捐赠食物的程序,允许超市捐赠超过保质期不久的未售出食品,农场捐赠滞销产品也无需缴纳额外费用。该法案还鼓励餐厅提供打包服务,让消费者将吃不完的饭菜带回家。
为解决食物浪费问题,日本在2019年5月通过《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案》,要求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浪费,并于当年11月底开始实施。法案写明,政府有责任推进有关避免食物浪费的政策。法案要求在内阁府设置“食物浪费削减推进会议”,推动“食物银行”(主要为经济有困难人士提供暂时性膳食支援,鼓励他们自力更生)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