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类产品选购和使用提示——密胺餐具
塑料类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塑料制品以及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
消费者常用的塑料类食品相关产品包括密胺餐具、一次性塑料餐盒、塑料水杯、保鲜膜、塑料砧板等。塑料类食品相关产品如长期使用不当可能会有几率导致有害物质向食品中迁移,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在2022年食品安全周之际,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监督司以保障公众食品安全为出发点,组织编写了7类常用的塑料类食品相关产品选购和使用提示,希望可以引导消费者合理选购、科学使用,以防范食品相关产品安全风险。
密胺餐具
密胺餐具又称仿瓷餐具,是指由三聚氰胺和甲醛聚合加工,经模压成型制得的餐饮具,其具有性价比高、外观优美、使用轻便、不易碎裂、生产成本较低等优点,常见于家庭、学校、幼儿园、单位食堂、酒楼、餐馆等,很多家长将其用作儿童餐具。在选购和使用密胺餐具时,除了要关注以脲醛餐具冒充密胺餐具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选购提示
1.质量安全很重要,假冒伪劣不能要。质感越接近瓷的越好,其表面像陶瓷般光滑反光,手感也偏沉;质感越接近塑料的越差,它的表面明显不如陶瓷光滑,手感也轻飘飘的。劣质的密胺餐具制品有少量小泡、泛白、浅度裂纹,较为明显的起梗,鼓底及水波纹现象,明显杂色点,优质的就没有。
2.购买看渠道,合格才能要。应去正规商场、超市购买,建议优先选择知名品牌的密胺产品,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3.莫因“外表”掏腰包,表里如一才可靠。尽量选择表面光洁、白色或浅色且内部无图案的餐具,特别是供婴幼儿使用的餐具,不要选用餐具内部印有颜色鲜艳图案的产品。
4.标志虽微小,慧眼区分好。正确区分MF(密胺树脂)和UF(脲醛树脂)标识。带有MF标识的产品,可作为餐具使用。带有UF标识的产品,不能盛放直接入口的食品。
5.标签标识要清晰,仔细查看莫大意。密胺餐具产品或标签上应醒目地标示:产品名称、商标、执行标准编号、生产日期及保质期或生产批号及限用日期、产品规格、型号、等级和数量、产品合格标识、使用温度、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许可证编号等。避免购买没有标签标识的产品。
使用提示
1.密胺餐具高温易变形,请勿将密胺餐具用于微波炉或者烤箱中加热食品,或者使用高温消毒,也应尽量避免急冷急热。
2.密胺餐具在清洗过程中切勿用钢丝球擦洗,其表面有一层密胺粉光亮膜,有保护餐具的作用,宜用餐具清洁剂配合软纱布擦洗,以免在产品表面留下刮痕。
3.密胺餐具盛放食物时间不能太长,尽量不要长时间盛高温度的食物或者酸性、油性、碱性的食品。
4.如密胺餐具使用时间较长,出现明显磨损,以及吸附色素等污渍导致变色、发黄、发黑现象,建议及时更换,特别是婴幼儿使用的密胺餐具。
5.禁用漂白水和强化学腐蚀性的洗涤用品,浓度高会侵蚀餐具表面,使餐具发黄及影响餐具使用寿命。
6.分格快餐盘和特殊形状(复杂形状)的密胺餐具,会比较容易损坏,注意避免严重的撞击餐具,以致在餐具边缘出现缺口或餐具出现不易发现的细小裂纹,在再次使用中如遇高温易炸裂的情况(密胺水杯尤其明显)。
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证,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
中国人大多喜爱用碗作为饮食工具,而西方人更倾向于使用盘子。碗,可以取谐音“挽”字,意为挽留之意,可作为一种伴手礼,象征寓意较好。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而吃饭,就离不开碗。对于每天都要捧在手心里的碗,大多数人却对它不甚了解,或者只关注它好不好看。要知道,碗要是选不对,不仅会危害健康,甚至还有致癌的风险!
接下来将逐一分析
根据材料来区分,碗可分为:
仿瓷碗、搪瓷碗、塑料碗、不锈钢碗、陶瓷碗、玻璃碗等等。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某宝:仿瓷碗
>仿瓷碗是用密胺树脂材料制成的,看上去像瓷碗,并且隔热效果好,还不容易摔坏割破手,深受许多餐馆的喜爱
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仿瓷碗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很多不法商贩会用脲醛树脂代替进行加工制作劣质仿瓷碗。
劣质仿瓷碗在80℃以上就会释放高浓度的甲醛,长期使用不仅会损害呼吸道、引发血液疾病(如白血病)等,甚至还会引起细胞癌变!
识别劣质仿瓷碗
若是有以下特征之一,说明买到的可能是劣质仿瓷碗,要赶紧丢掉。
产品上没有QS标志、生产许可证和执行标准(QB1999-1994);
在沸水中煮30分钟,餐具出现发白、起泡、开裂、散发刺鼻气味等情况;
在冰箱的冷冻层(0℃-零下7℃间)冻上24小时出现裂痕;
用棉花蘸酒精擦拭掉色。
Ps:购买时选择正规商超,千万别贪便宜买地摊货。
即便是合格的仿瓷碗,也有使用注意事项。
仿瓷碗使用要点:
1、选择碗内侧颜色浅色、无图案的仿瓷碗;
2、不要长时间盛放酸、碱、油,以及高于120℃的食物;
3、一般不能放进微波炉加热使用。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某宝:搪瓷碗
>搪瓷碗:一旦破损,果断抛弃
搪瓷是将无机玻璃材料经过上千度烧熔凝固在金属上的一种复合材料,使用清洗都很方便。
纯白色的搪瓷中不含铅,但会有铝等其他金属元素。
色彩鲜艳的搪瓷,还含有铅、铬、锡、铋、镉和锑等金属元素。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金属元素不会被析出,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但由于搪瓷煅烧温度较低,形成的瓷不够稳定,搪瓷碗在与酸性食物、高温食物接触时,会渗出一定量的有害金属。特别当表面搪瓷有破损、生锈时,所含的重金属更容易渗出。
搪瓷碗:破损的搪瓷碗。搪瓷餐具搪瓷制品有较好的机械强度,结实,不易破碎,并且有较好的耐热性,能经受较大范围的温度变化。质地光洁,紧密不易沾染灰尘,清洁耐用。搪瓷制品的缺点是遭到外力撞击后,往往会有裂纹、破碎。涂在搪瓷制品外层的实际上是一层珐琅质,含有硅酸铝一类物质,若有破损,便会转移到食物中去。所以选购搪瓷餐具时要求表面光滑平整,搪瓷均匀,色泽光亮,无透显底粉与胚胎现象。
THE END
搪瓷碗使用要点:
1、最好使用内壁纯色、无花纹的搪瓷;
2、不要长时间盛放酸性食物;
3、一旦表面有破损、生锈,不要犹豫,马上就丢。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某宝:塑料碗
>塑料碗:要认准材质
根据塑料碗的材质,有PET、HDPE、PVC、LDPE、PS、PP等之分,其他的不用了解,只要认准PP(聚丙烯,标号05)材质的即可。
PP是唯一可用于微波炉加热的塑料制品,而且硬度、耐热性均优于其它材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级塑料级别。
有的塑料碗不能加热。常用的塑料餐具基本上是由聚乙烯和聚丙烯作原料的。这是大多数国家卫生部门认可的无毒塑料,市场上的糖盒、茶盘、饭碗、冷水壶、奶瓶等均是这类塑料。但是与聚乙烯分子结构相似的聚氯乙烯却是一个危险分子,人们发现一种罕见的肝脏血管瘤,几乎与经常接触聚氯乙烯的人相关。因此在使用塑料制品时,一定要注意其原料是什么?当手头没有产品说明书时,可用以下方法加以鉴别:凡摸上去手感光滑、遇火易燃、燃烧时有黄色火焰和石蜡味的塑料制品,是无毒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凡摸上去手感发粘、遇火难燃、燃烧时为绿色火焰、有呛鼻气味的塑料是聚氯乙烯,不可作食物盛器。不要选择色彩鲜艳的塑料餐具,据检测,部分塑料餐具的色彩图案中铅、镉等重金属元素释出量超标。因此尽量选择没有装饰图案且无色无味的。
PP塑料碗使用要点:
1、最好只盛米饭,不要盛放高温或太油的食物;
2、建议选择浅色、无花纹的塑料碗,若有异味不要购买;
3、塑料碗出现破损,如刮痕,要停止使用。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某宝:不锈钢碗
>不锈钢碗:注意选择食品级。美观大方、轻便好用、耐腐蚀不生锈,颇受人们青睐,不锈钢是由铁铬合金掺入镍、钼等金属制成,这些金属中有的对人体有害,因此使用时应注意,不要长时间盛放盐、酱油、醋等,因为这些食物中的电解质与不锈钢长期接触会发生反应,使有害物质被溶解出来。
不锈钢碗确实是个好东西,坚固耐用、重量轻,清洗方便还不易滋生细菌,不过很多人担心不锈钢碗会有铬、锰等金属渗出。
实际上,食品级不锈钢(比如304钢),在国家标准测试中,渗出的铬、锰等金属都极少,对人体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不锈钢碗使用要点:
1、选择食品级不锈钢(比如304钢)碗;
2、不要长时间盛放盐、酱油、醋等。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某宝:陶瓷碗
>陶瓷碗:比较推荐
陶瓷碗是我们最常使用的碗之一,好看,清洗又方便。
不过,陶瓷碗要注意釉的选择。彩釉含有铅等重金属,而且容易脱色,如果拿来装各种食品可能有一定安全隐患。
注意陶瓷碗上的彩釉。瓷器过去被公认为是无毒餐具,但来也有瓷器餐具使用中毒的报告。原来有些瓷器餐具的漂亮外衣(釉)中含有铅,如果烧瓷器时温度不够或者涂釉配料不符合标准,就可能会使餐具含有较多的铅。当食物与餐具接触时,铅就可能溢出釉的表面混入食物中。因此,那些表面多刺、多斑点、釉质不够均匀甚至有裂纹的陶瓷产品,不宜做餐具。
根据制作工艺中的上“釉”和上“彩”的顺序,陶瓷制品分为无彩釉、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无彩釉最安全,釉上彩最有隐患。
陶瓷碗使用要点:
1、最好选择无彩釉,也就是碗内壁无颜色、纯白的瓷碗;
2、还是想要选择内壁有彩釉的,推荐釉下彩和釉中彩的瓷碗。
Ps:内壁有彩釉时,可以伸手摸摸彩釉表面,如果凹凸不平,用指甲抠还会出现脱落现象,则说明是釉上彩,最好不要购买。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于某宝:玻璃碗
>玻璃碗:最推荐
从安全性角度来说,玻璃碗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玻璃碗由无机硅酸盐类烧制而成,在烧制的过程中不含有机的化学物质,所以它基本不会渗出有害物质。
当然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隔热性不好,简称烫手;容易摔碎,不适合小孩子和手残星人。
玻璃碗最推荐,但是要注意使用安全。清洁卫生,一般不含有毒物质。但玻璃餐具易碎有时也会“发霉”。这是因为玻璃长期受水的侵蚀,会生成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要经常用碱性洗涤剂洗除。
玻璃碗使用要点:
1、购买时最好选择无色、无图案、透明,碗身没气泡、没杂质,以及透过杯子看物体基本不走形的玻璃碗。
2、注意不要冷热交替使用(如冰箱拿出的玻璃碗直接装热汤、留有食物高温度的玻璃碗直接放冷水里),否则易使玻璃碗炸裂。
所以,为了生活健康,饮食安全,一定要选对碗。
文:魏水华
头图:Candy Abalone
过年时候,呼朋引伴去一朋友家做客。主人下厨款待我们,从冰箱里取出两个罐头,横放到砂锅里,水浸至半满,加热15分钟后打开来,里面竟然是巴掌大小的大鲍鱼。
中国人宴客喜欢整鸡整鱼,把罐头端上台面的阵势真不多见,有同行的北方妹子面露不悦,大概在腹诽:哪有大过年用罐头食品招待客人的。但广东朋友却一脸对美食的肃穆,向主人竖起大拇指:“多少年没吃到这一口了。”
主人听此,当然引为知音,认真将鲍鱼分到客人们盘中,又烫了西兰花、小青菜、乌冬面上桌,用鲍鱼原汁捞着吃,顺滑香浓,堪比饭店里金边大盏盛起来的帝王鲍。
很多人眼里,罐头就是美食的天敌。无论营销号们变着法儿推送关于午餐肉罐头、黄桃罐头、鲱鱼罐头的测评,这些食物始终没有撕去不健康、不新鲜、不清爽的标签,让标榜美食家的大咖小咖们敬而远之。
但鲍鱼罐头却是唯一的例外。
对中国人来说,干鲍的美味超过鲜鲍,并不是多么难理解的事情。“干制生香”的原理,早在宋代就深入人心。
比如经过腌制脱水的火腿、经过日晒焙干的海米、经过风吹风吹烟熏的熏肉,香味陡生,都是明证。但鲍鱼又有不同,个大肉厚的鲍鱼,经过日晒火烘,表面干硬,内芯却没有完全脱水。假以时间的酵变,鲍鱼肉中心的蛋白质会软化分解成鲜美的氨基酸,质地也会变得柔软黏牙,这就是高档馆子标榜的“溏心鲍鱼”了。
所以,只有个头不够大、品级不够高的鲍鱼,才会被装上冷链车、运送到沿海地区的夜宵摊里,清蒸、葱油、烧烤,变成下啤酒的小食,称之为“鲍鱼仔”,不入流。而有资格被“溏心”的大个头,一定是要好生伺候的。
粤人炮制干鲍的手段堪称观止,“珠边完整”、“黄油满盈”、“溏心通透”等等专用形容词让人目不暇接。
大干鲍泡发过程往往需要三五天以上,如果是夏天,就需要全程冷藏,且每隔数小时安排专人换水,防止鲍鱼变质;
炖制的过程需要加入瑶柱、老母鸡、火腿、陈皮、排骨等等“鲜物”,在长达几十小时的烹饪过程中让鲍鱼充分吸取其他食材的味道。只有这样,才算不浪费溏心鲍的美味,而最后自然收干的浓稠汤汁,也才算合格的“鲍汁”。
这样辛苦伺候,被一口吞下肚当然太可惜,普通人家家里废不起这个功夫,只有高档饭店大批量生产烹制,才堪堪赚回本钱。
但中国人在饮食上智慧从来都是无穷的——不知道是谁发现了,烹制鲍鱼的过程,其实和制作罐头的过程颇多近似:一样的密封制作、一样的高温消毒、一样的加水炖制。最关键的是,高品级的鲍鱼是炖不老、泡不散的,放入罐头中密闭运输的过程,其实就是让鲍鱼更加入味软化的过程,所以懂行的吃家,听说罐头鲍鱼,总会表露出不逊于饭店现烹货的倾羡。
广州和香港不少著名餐厅都有品牌的罐头鲍鱼出售,不少货色的包装上还有蔡澜、阿一(杨贯一)、Jacky YU(余健志)、驹鲍(李驹)等等吃界大师站台。
老饕们挑选鲍鱼罐头,除了个头大小之外,就看产地。一般说来,不同产地的鲍鱼各有长处,大连鲍鱼细腻有嚼感、中国南海的九孔鲍肉质弹性好、澳洲鲍鱼最为嫩滑、墨西哥车轮鲍个头大溏心厚,但最有意思的还是日本的吉品鲍。
它的特点在于,日本人是用绳子串着吉品鲍风干的,和中国人焙烤日晒的方式很不一样,所以鲍鱼胀发后清新带着灵气,炖煮罐装之后香味也最为内敛易保存。
盛放鲍鱼的罐头,在吃完后绝对不要随便丢弃。舀一勺米饭,在罐头里拌了又拌,直到把所有的汤汁吸收干净,才一口吞进嘴去——这才是啖吃鲍鱼的最高境界,世间凡物,无可比尔!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读万卷书,吃万里路
添加作者个人微信,加入吃货群
Guess you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