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诚诚| 视觉 涟漪
气温回暖的郑州,让每个人在周末都陷入了慵懒的状态。
一次和朋友聊天时,偶然谈起了避风塘,当时的情况大概是:我们不想浪费一个周末,又厌倦只是吃喝,正在苦恼之时,有人感叹, 要是现在还有那个18块钱畅饮的避风塘就好了。
大家先是一阵兴奋,激动地拍着大腿开始回顾青春,后来突然有人泼冷水说:“早就倒闭多年了!”于是现场才安静下来。但当时的每个人都意犹未尽,似乎集体陷入了一场关于“避风塘”这三个字的深深的回忆。
不是吗?每个人年少时都会有一家经常去的奶茶店,两点一线的贯穿在学校和家之间的路上,店里贩卖着各式各样现在看起来不太健康,但当时却迫不及待渴望得到的饮料,而关于年少的回忆,也大多都由这家小店展开。
据避风塘郑州区创始人回忆,2005年前后是避风塘最流行的时期。经典绿色字体招牌下的奶茶店,总是聚集着大量课余期间的学生和谈生意的业务人员。
他们三五成群,或是发呆,或是听歌,或是抽烟,或是踱步,每个人都没有太多焦燥,在这个角落里,避风塘更多地成为他们工作学习之余的一次放松。
在避风塘的菜单上,珍珠奶茶是最受学生族群喜爱的产品。“珍珠”是由木薯粉制作而成的粉圆,粉圆在加入奶茶之前,通常还会先浸泡糖浆,确保粉圆在偏甜的奶茶中仍能保持甜味,包括奶茶的基底也通常使用的是红茶,喝起来口感圆润,珍珠Q弹。
从春到夏,从夏到冬,在学校附近,补习班密集的地方或夜市等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的学生或是年轻情侣,一边吸着珍奶一边逛着街。
而位于文化路上的避风塘茶楼,则承担了青春期懵懂时的另一个功能:社交。由于第一个推出了18元畅饮的新潮概念,这里成了当时初中生、高中生的聚会圣地,热闹的情况可想而知。
一个小伙伴回忆道:“刚刚知道那个地方的时候,还挺安静。但是自从火了之后,一进去,就听见各种男生扯着嗓子在喊,再来五杯七喜!两个冰淇淋!简直吵得不行。”
从生日聚会、毕业聚会,到最后暑假、寒期,似乎大家一旦觉得无聊的时候,就会约上几个好朋友去那里喝茶打牌。当我们在避风塘聚会的同时,这儿也渐渐成为了青春期的社交圣地。
还有另一个朋友记忆道:“还记得当时,我追一个很文艺的同班妹子,特别喜欢约她去那儿,我就一直点七喜漂浮,给妹子点冰淇淋,一聊就一整个下午,然后还假装在那儿看书,于是第二天就拉肚子了,哈哈,现在想想自己当时还真是拼!”
不知道是我们长大了不再喜欢这样不太健康的饮品,还是青春散场了,一切的相关产品都要退出舞台。总之,避风塘就像一阵风,来了又走,一下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以至于多年以后,某次在海外的唐人街,又看到那个熟悉的绿色招牌,发现珍珠奶茶的翻译不是milk tea,而是bubble tea时,依然会有种不切实际的时空穿越感。
也许好吃的东西,总能够缓解或治愈人们焦躁的心情,特别是年少时,面对那些拿到试卷怕回家挨揍、不希望喜欢的女生跟别的男生讲话、打架打输了或被老师批评的时光……
虽然焦虑彷徨,但是幸好,再次走出教室,听见站在门口等你的人说一句:“走吧,放学去喝杯奶茶?”
那一刻,突然也就没那么丧了。
>天是六一,
朋友圈里不管岁数大小,
都在凑热闹。
偶尔翻开老相册,
那个时候,我们在沈阳的这些地方,
都留下了属于我们的童年记忆。
没这几张照片,
都不敢说在沈阳长大!
▼那时候,沈阳最潮流的文具不在淘宝,而在东北文批,某个周末或者早放学的下午,就约上小伙伴逛“东北”。买贴纸,拍大头贴,明星照片……边逛边喝奶茶,一路都有惊喜。
▼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跟小伙伴一起去北陵公园春游,坐车的时候还有大合唱,回来还要写作文。最惨的就是本来要春游,结果却下雨……
▼那时候周末,补课班走起,结识了不少外校的小伙伴。我们一起学鸡兔同笼、水池蓄水,计算A火车和B火车多久会相遇……
▼上学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老师突然宣布下午去看爱国主义电影,看的都是小兵张嘎,离开雷锋的日子,还有一部叫《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
▼开学前一天叫返校日,好久不见的小伙伴都来了,甚是想念,顺便借下暑假作业。然后就是发新书,看看有多少篇文言文,接下来就是轰轰烈烈的包书皮运动……
▼那时候,多少人都在北图大粉楼买书看书,一呆就是一下午。沈阳孩子的各种好易通,快译通,复读机都是在这里买的。
▼那时候,沈阳年轻人聊天不在微信,而是避风塘。记得好像18块钱一位,可以喝奶茶、冰激凌,和朋友玩牌玩桌游,一晃就是一天!
▼那时候,我们还有许多集体活动,比如运动会,广播员说的开幕词都是从各班“投稿”上来的,风格类似于:“看,正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是XX班的同学,他们喊着嘹亮的口号,通过了主席台……”
▼那时候,夏宫还在。我们第一次玩这么长的水上滑梯,去玩的那天特兴奋!
▼那时候,我们都参加过学雷锋日,提着打气筒,在街上免费帮人打气儿……
▼那时候,周二下午的电视机总是空荡荡,坐在吹着电风扇的房间里,屋子里飘着姥姥做饭的香味,就这样安静地等待着晚上的大风车。
▼那时候,辽台还有七星大擂台,主持人有李枫、梁永斌、毛威……甚至李维嘉都主持过!暑假每天早上起床一定要开电视,一定要看这个节目!
▼那时候,沈阳市动物园并不大,六一当天尤显得拥挤,猴山、老虎馆、熊馆等等更是人气王。遇见这个假老虎,你必须坐上去拍一张!
▼那时候,我们小学初中毕业,舍不得和好朋友分开,就在小摊上买好看的信纸,把新学校里的故事告诉她,直到认识新的朋友……
▼那时候,老师让我们买这本新华字典,当年翻烂了,如今却搁在角落里……
▼那时候,动不动就爸妈签字,要写爸妈的名字,还要写上“已阅”俩字……
< class="pgc-img">>▼那时候,还有一个沈阳孩子都喜欢的小众读书地,叫做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在这里看过了《皮皮鲁传》《鲁西西传》《红沙发音乐城》《熊猫鲍尔》……
▼那时候,沈阳人都知道“铁百买金,终身放心”的广告,它是铁西人的骄傲,它是铁西的中心……
< class="pgc-img">>▼那时候,沈阳人都管它叫大馆儿,大馆只要有演出,肯定场场爆满……
< class="pgc-img">>▼那时候,沈阳站门口有喷泉,有坦克,约人见面都说在坦克下见……
< class="pgc-img">>▼那时候,五里河诞生了多少奇迹,仔细看图,不远处是夏宫哦……
< class="pgc-img">>▼那时候,沈阳太原街和平圈楼相当有名气,戳大图看细节,附近的建筑,你还记得多少……
< class="pgc-img">>▼那时候,大东小孩儿都去枫露公园,钓鱼,玩水,快乐其实很简单……
< class="pgc-img">>▼那时候,校门口的文具还挺少,老师一般都让去文化大楼买文具……
< class="pgc-img">>▼那时候,中兴里面柜台都是这样婶儿的,看上哪件得让售货员帮你拿,轻易不敢出手……
< class="pgc-img">>▼那时候,五爱市场都是大棚子,早上6点多,市场的人都海海的……
< class="pgc-img">>▼那时候,没有时尚地下,没有春天,妈妈觉得最时髦的衣服都在朝百……
< class="pgc-img">>▼那时候,喜欢逛万柳塘公园的,都是东陵小孩儿,玩划船,嬉笑打闹……
< class="pgc-img">>▼那时候,中街有很多现代感的雕塑,还有多少人记着,这个大眼睛……
< class="pgc-img">>▼那时候,八一公园的滑梯好像是全沈阳最长的,最抢手的还是旁边的秋千……
< class="pgc-img">>▼那时候,冬天去青年公园玩冰车,看冰灯,一逛就是一整天……
< class="pgc-img">>▼那时候,沈阳的发廊还没有Tony、Jack,也没有穿紧身裤尖头皮鞋,重点是洗头的时候没有人要你办卡,剪完就让你赶紧走人。
< class="pgc-img">>▼那时候,能在生日城办生日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一般都是给爷爷奶奶过寿才去……
< class="pgc-img">>▼那时候,假期总拿着学校发的电影票去大舞台看电影,大舞台的油炸糕,很甜很甜……
< class="pgc-img">>当每个沈阳人回忆过去,
你会发现,过去总是那么美好,
总有一个地方,一个建筑,
能够唤醒你的记忆,
唤醒你当时的心情,
唤醒一个个不再来的春夏秋冬!
可是,就在你逐渐成熟的日子里,
也有一些建筑会消失,
而你只能从照片回想它的过去,
感慨,惋惜,遗憾
五味杂陈,涌上心头。
似乎那些和它们一起成长的时光,
也随之而去了!
赶紧把这些照片保存起来!
分享给更多的人!
这都是你宝贵的回忆!
来源:沈阳网综合网络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董隽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茶行业这几年,开店关店频繁,新店比旧店多,新人比老人多。
有人在质疑:这是不是个网红行业;有人在犹豫:做奶茶值不值得坚持。
奶茶行业30余年发展历程中,有些人、有些品牌经历了一大半。
最近,我和一些开店20年的“行业老兵”聊了聊。年末了,从他们的故事中,找点坚持的力量。
作者|政雨
一、20年,20人团队,100家店
“用20年时间,有了20个人的团队,开了100家。对别人来说有点可笑,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荣耀。”
邱祥明从2000年开始,辗转在常熟、泰州等地开店。2006年,他的门店因为商标问题更名雅克雅思,后来又经历5次升级。入行20年,直到2016年他把店开到南京,发展才稍有提速,开到了100家。
早期的雅克雅思
>在南京的前2年,他的目标只是盈利。建立团队最困难的时候没有钱,夫人说:“家里有钱,可以拿去。”
即使如此,南京这一步必须要走。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抗风险的能力变差,必须到大城市去看看。
从业十几年,时间长了,品牌会面临老化、品牌竞争力缺乏。把产品从5、6块卖到10几块一杯,顾客觉得就是在涨价,不是升级。
1977年出生的邱祥明入行时23岁,基本上整个青春都陪伴着饮品过去了。在他看来,“做一个公司坚持20年,很正常,做一个品牌坚持20年,不容易。”
20年,整个青春都陪着饮品过去了
>做品牌,年年都要改变:怕消费者不喜欢、怕粉丝不喜欢、怕被别的品牌碾压。
那些和他同时期开店的朋友,大多数都转行了,“很多人不做的原因,是冲着‘蛋糕’的目的去的。”邱祥明说。
支撑他坚持20年的最大成就感,仅仅来自于顾客对一杯饮品的称赞;留在心中最温暖的,是和身边的小伙伴在一起说欢迎光临、一起加班、一起煮豆子、一起为一家新店忙碌的状态。
升级后的雅克雅思门店空间
>对很多品牌来说,创始人基因基本上就是品牌基因,创始人气质很大程度决定品牌发展。单纯用门店数量多少衡量一个品牌成功与否,是件挺残酷的事。
“我注定做不了超级品牌,也做不了超级体量。我只想做一个更有生命力的品牌。一直用现在的状态去做,保持这样的基调往前走。”邱祥明说。
二、前10年:6次创业失败,后10年:成就1个品牌
谢焕城的20年,是从做店员、做店长开始的。2001年到上海,他打过十几分工,开过不同类型的店,也曾在出租屋里做好产品送外卖。
谢记甜品是他的第7次创业。刚开2年,就碰上2008年金融危机,店全关了,一度想放弃回老家。从来不玩游戏的谢焕城,还在那个时候学会了玩游戏,“玩游戏是浪费时间,那时候只想浪费时间。”
7分甜的前身谢记甜品
>2010年,谢焕城来到苏州开店,终于迎来转折。这一年,他已经入行10年。
这一次,他赶上了一波又一波红利,走上快车道。
早期的饮品老板,教育出身大多不高。品牌也都是“家族企业”,老婆、表哥堂弟、老丈人都在任职。谢焕城也一样,以前都是老板直接管店长。但他一直想成为“正规军”,却找不到方法。
2014年,他的两位加盟商变成合伙人,接触信息的面变广,学到的知识变多。互相监督之下,开始正规起来,逐渐从个体向公司化运作。
7分甜芒果饮品
>这时,一个加盟商开在购物中心的店,对他们造成极大震动。
这家店4月份开业,5月份一个月做了21万业绩,租金只要3000块。而谢焕城以前的门店大多是街边店,最好的业绩是12万8千元/月。
自己努力那么多年,被一家购物中心的生意打败了。
刺激之下,他们萌生了去购物中心开店的想法。而要把店开到商场,品牌形象必须升级。于是,改名字、换VI,一步步成为现在的7分甜。
一步步变成现在的7分甜
>提前做好了品牌定位和模式打造,让7分甜在2018~2019年新茶饮红利下,有机会脱颖而出。2019年,7分甜在上海拿了90家店,只有9家店在街边。
对7分甜而言,餐饮进购物中心红利、新茶饮红利、茶饮细分红利,都赶上了。但与其说是碰上了对的人、对的时机,顺势而为;不如说,因为做好了准备,才能抓住时机。
三、从近万家店到寻求转型
赵忠亮是另一个版本的20年。
他在2000年初,开出“避风塘”名字的奶茶店,并在3~5年时间放出大量加盟。“最高的时候有万把家店”。 赵忠亮说。
在北方,彼时的避风塘是很多95后对奶茶的最初认知,校门口的避风塘是对中学时候的回忆。
“避风塘因为商标的问题,市场很混乱,但市面上80%的店都是我们开的。”赵忠亮这样说。
避风塘的高峰状态持续到2010年,赵忠亮一直在谋求转型。2012年,他做了一个咖啡品牌,受到漫咖啡、咖啡陪你等韩系咖啡浪潮的冲击,最终发展并不算好。
近两年,随着新茶饮的升级,他又做了一个定位青春的、年轻气质的茶饮品牌,取名“糖半甜”。
经历了从粉末冲兑到使用鲜茶鲜奶的时代,赵忠亮目睹了这个行业从“不讲究运营和管理”,到有资本入场、营销发力的新竞争阶段。
入行近20年,经历过数千家的高峰,赵忠亮愈加对这个行业产生敬畏:奶茶店只是看起来的门槛低,实际上要想做好,要求很高。始终保有忧患意识,即使最强的时候,也有可能落下来。
四、激荡30年,奶茶终于走到舞台中央
以上3个故事,是从事饮品业20年的3个生存样本。他们都是个例,但也是一批人的写照和代表。
如果从1987年春水堂做出第一杯珍珠奶茶开始算起,梳理奶茶行业大概的发展脉络:
2000年前,快可立、快三秒带来了市场觉醒的萌芽;
2000年后,街客、地下铁的出现,带来了当时眼光下颇为时尚的门头,让人眼前一亮;
早期的街客奶茶
>2006年后,随着快乐柠檬创立,CoCo都可开到大陆,带来产品品质和管理方法的升级;
2011年后,贡茶、1点点出现,更加注重健康,带来奶盖茶雏形;
2015年后,正如很多人看到的,喜茶奈雪为代表的新式茶饮,又对市场进行了新一轮迭代。
新式茶饮又是一次迭代
>激荡30余年,奶茶才一步步走到舞台中央。每一次从破到立,都是在品质和价格博弈下,带来的市场新升级。
这30多年里,有一批人用近20年时间坚持在这个行业。他们中,有的默默无闻,有的一次次穿越生命周期,也有的苦苦维持或早早放弃。
有人20年坚持,有人早早放弃
>茶饮业这几年的狂奔,大量开店、关店,带来很高的行业关注度。步入2020年,随着风口褪去,很多品牌开始迷茫:这个行业是不是就火一阵子?
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看:行业红利的到来,如同火山周期性的喷发。总有休止的时候,总有热烈的时候。不是火一阵子就停了,而是又一次进入埋头深耕、为下一次爆发蓄能的阶段。
五、结语
寻找“老字号”、采访行业“老兵”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做了20年还存活着的供应链企业比品牌多。这说明,在饮品业,选择做品牌这件事,本身就是一条最难的路。
很多品牌摔得最痛的一跤,都源于商标不完善;很多品牌面临的第一个诱惑,都是着急放加盟。
这也从侧面说明,品牌能不能活得好,和行业大环境没有根本关系,源头都在自己的管理上。
你进饮品业多少年了,这么多年有什么变化呢?留言分享!
统筹|政雨 编辑|孙超 视觉|江飞
文章为咖门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咖门(KamenClub)
— 商务咨询 —
18339988529(同微信)|17310709150(同微信)
— 课程咨询 —
13253329903(同微信)|1774461280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