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回忆录④:西市场外的“维新池”,成了济南最后一家消逝的澡堂子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文|台应新2020年8月下旬的几天里,我们山东大部分媒体的微信公众号,都编辑转发了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体验东北式搓澡后,南

文|台应新

2020年8月下旬的几天里,我们山东大部分媒体的微信公众号,都编辑转发了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体验东北式搓澡后,南方兄弟报警了……》。

对南方兄弟来说,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的澡堂子,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南北地域的洗浴文化差异,真的让南方兄弟接受不了。

还原报警真像:8月16日上午,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平山分局平山派出所接到一个110指挥中心转来的警情:一男子报警说自己被搓澡工弄伤了。值班民警迅速来到平山区某洗浴中心,见到了报警人李先生。

“他(指着搓澡师傅)太狠啦,一双手就是铁钳子,看看,把我的肉都搓下来啦。”李先生指着小腿上的一片红彤彤的皮肤大倒苦水。

原来,李先生是南方人,早就听说东北有一种“浴池文化”,归纳起来就是“泡、蒸、搓、冲”,今日受朋友所邀前来“见识见识” ,没想到身体心灵都受到了沉重打击。

然而更大的打击在后面,朋友示意他“搓一搓”,李先生带着好奇就躺在搓澡椅子上,搓澡师傅裹着搓澡巾的大手在李先生身上一捋,李先生就感到“骨肉分离”了。

本来还想着男子汉得坚强点,咬咬牙挺过去算了,但是没想到搓澡师傅的“扒皮式”搓澡根本就不是李先生这个南方人能扛得住的,当火辣辣的感觉出现在腿上时,李先生起身一看,发现小腿的皮肤被搓破了,就果断中止了搓澡体验,和搓澡师傅就“搓伤”问题磋商起来,无果后李先生愤而报警。

南方人为什么没有“搓背”,除了受气候、居住和传统习惯的诸多因素影响之外,他们的淋浴都是带隔断的,人基本都是穿着内裤淋浴,花洒下冲冲就是洗澡,所以李先生来到大澡堂,看见一片片白花花的肉,就有点“眼晕”。

在我们北方,在我们山东,尤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济南,绝大部分市民们都住在破旧平房里或者四合院里,对于那些把洗澡当成乐趣的有钱人来说,进了澡堂子“不搓背就等于没有洗澡” ,而对于那些省出钱来盼着去洗个澡的市民来讲,一定是“宁可不修脚也要搓澡”。所以,受大人“洗澡必须搓背”的影响,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从参加工作有了钱后,就有了“洗澡——搓背”的喜好。

在槐荫区经二路纬十路路北,有一个知名的“澡堂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可能去里面洗过澡;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见过这个澡堂子;2000年以后出生的年青人,只能当作故事听了。

这个解放前就有的澡堂子,叫“维新池”。三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末,济南老商埠一带有三个规模较大的洗浴场所:一个是经三路纬二路路东的“铭新池”,另一个是经二路纬五路路西的“新生池”,再一个就是经二路纬十路路北的“维新池”。其中“维新池”就是我市回族陈义堂家族投资创建和经营的浴池,1956年公私合营后,维新池同另外那两个浴池,相继归属了济南市饮食服务公司管理。

维新池,是老济南商埠区西部、也是槐荫区最大的一家浴池。此前曾经改名叫“新泉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过年和学校放寒假期间,爸爸都要带我到维新池洗澡。

维新池,门脸儿不大,穿过十多米的过道,就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东边是女浴池,西边是男浴池。男浴室里面很宽大,分两条通道四排浴床直通北面的浴池。浴床是每两个组在一起,两床中间有20多公分高的矮板隔开,床上铺着一条洁白的毛巾被,另一条就叠放在床边,客人在脱衣服之前先把洗浴用品和香烟火柴、茶叶糕点等放在组床之间的床头橱上,脱下来的衣服由服务员用竹竿挑起,挂到床头上方2米高的钩子上,即保险又安全。然后裹上毛巾被,穿上呱嗒板子,悠闲自得走进浴池。

(网络截图。大众澡堂子的搓背。)

爸爸总是喜欢早晨带我去洗澡,一是可以挑选一个紧靠服务员的床位,喝水方便;二是早晨来洗澡的人少,水又干净。掀开浴池的门帘,水流声声,雾气腾腾,室内一大一小两个浴池依稀可见。小的浴池水温较高,一些老年人愿意洗“烫澡”,大一些的浴池温度适宜,适合中青年人洗“泡澡”,贴半个墙边安装的淋浴喷头下,是年轻人和生意人洗“快澡”的地方。泡够了洗爽了,就把疲倦的身体交给搓背的或修脚的师傅,那时的感觉真是飘飘然然、舒服惬意。

说起澡堂搓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搓澡搓得好了,客人会感觉到又干净又舒坦,舒筋活血,那叫搓澡艺术,民间有“搓澡大师”之美誉。搓得不好,搓不干净,客人不但难受,花了冤枉钱,而且下次保证不会再找你。

搓澡的功效,或者说搓澡的好处,除了清除死皮污垢,还在于能够舒筋,活血,降压,醒酒,起到一定的人体免疫功能和养生保健作用。

所谓活血好理解,加强皮肤血液循环,也就是把皮肤搓得红红的,使全身皮肤的毛细血管来一次大畅通大扫除。

至于舒筋,这个本身因为搓澡要按着用力搓,把压力渗透进筋肉,于是搓澡的过程也同时有类似推油按摩的效果。另外,讲究一些的搓澡手法,在搓灰之余,也会加进去各式按摩手法,顺带进行人体按摩。洗浴界既有“扬州搓背,天下一绝”之说,也有扬州派与河南派搓背手法之分。

搓澡的附带效果就是降低脑部血压,提神醒脑。因为搓澡能使人体皮肤毛细血管张开,充血发红,于是,大量血液会从身体其它部位向皮肤转移,明显的感觉就是喝过酒的人会减缓头晕脑胀,而普通人会感觉精神舒缓放松,也有极个别低血压的人反而因为搓澡产生轻微头晕感。

当然,必须要说的是,凡事不可过头,搓澡太过度、太过频,会导致皮肤缺少必要的角质层保护,对皮肤而言,也是一种伤害。

至于搓澡手法,各有千秋。

你看,不急不躁.柔中有刚.刚柔并济,运掌似行云流水一般。

再看,中医推拿——轻则快之,重则慢之,轻而不浮,沉而不滞。

细看,根据人体特征汗毛向下长,本手法搓背时向下用力,压迫肌肉促使血液加快,促进新陈代谢,顺人体经络走向用力,达到舒筋通络之效果。

搓背的三大基本手法:掌搓、鱼际、指搓。藏有机处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由手出之要诀。

感觉:搓澡时身上的毛巾如清风拂面、尘垢如风卷残云,搓完后令人神清气爽,周身通畅!

不信?网上有秘传三十二句搓澡手法口诀:

法无定式有定则,请君听我搓澡诀。

下盘扎稳上盘正,气沉丹田气自定。

右手带路左手压,呼吸均匀力不乏。

搓手无骨走蜗牛,绵绵有力身随手。

搓掌来去两头出,反向用力透肌肤。

来时收掌去时发,面面重叠如盖瓦。

来去轻起又轻止,掌力松尽掌不离。

逢刚则柔柔则刚,船头在前宜轻昂。

路能圆长不短直,更有经络莫差池。

三分搓灰七分赶,三分平劲七分按。

侧搂借床按借身,步骤连绵力道匀。

阳面力重阴面轻,大面磅礴小面精。

胖人多推瘦多带,小孩多赶老多拽。

大小鱼际左右交,指腹雕花掌心包。

澡巾撑开毛巾合,毛巾重赶澡巾搓。

腕刚掌柔运太极,搓按按搓出神奇。

话锋一转,继续说咱西市场的澡堂子。

那个时候浴池服务员工作很辛苦很劳累,客人未进门,就能听见门外一声响亮而又清脆的吆喝:“两位,里面请!”“一位,楼上请!”客人把洗澡的竹牌儿交给服务员后,服务员就把客人脱下来的衣服用长长的竹竿挑起来挂到钩子上,然后就把客人带来的茶叶泡上。等待客人洗好走了,服务员马上整理好浴巾浴被,倒掉残茶剩水、烟蒂纸屑,洗好茶具,摆放好呱嗒板,嘴里再喊一声:“一位!”,“一位”的“位”字是拖着腔喊出来的,意思是客人已经走了,有一个空床位可以用。

(.隐藏在大街小巷里的大众化浴池。台应新拍摄于2011年)

洗澡的次数多了,我慢慢地发现一大早来这里洗澡的,大都是一些老年人和老面孔,他们进来并不急于脱衣服,而是先掏出上好的茉莉茶让服务员泡上,有的还带来白酒、五香花生米和点心,然后坐在

浴床上点燃一支香烟,喝上两杯茶,才慢悠悠地去洗浴。

老人们洗澡回来后,也不像年轻人那样休息片刻穿衣服,有的喝上几口小酒,搓着手中的五香花生米,显得那么得悠闲自得;有的先吃上几块桃酥、饼干“垫垫底儿”,再端起香茗细细品尝;有的嘴里谈天说地、讽古论今,滔滔不绝;还有的不声张、不吃喝,热毛巾擦把脸,倒头就睡,鼾声如雷。更有“浴”者,隔上一个时辰,还会去池子里洗个第二遍,那时服务员的态度真是即热情又耐心,他们决不会板着脸儿把占据半天时间用来享受洗浴快乐的客人气走。如果遇到节假日洗澡的人多时,服务员也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喊:“等着的人很多,洗洗晾凉穿衣裳!”

(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作者单位上发的洗澡票。)

后来工作了,我就拿着单位里发的福利---“洗澡票”去享受洗浴的快乐。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维新池相继恢复设立了小卖部,零售香烟、茶叶、火柴、肥皂、搓澡巾等,后来又在顾客休息区辟出空间,设立了理发室和修脚房,以增加微薄的利润。在我的记忆里,九十年代初的“维新池”,洗浴业的经营已经是十分的艰难,但是由于距离西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很近,维新池就渐渐由单纯的洗浴业改成白天洗浴、晚上住宿的综合经营,后来就变成了旅馆和仓库。在2015年至2017年间,由于“路港棚户区改造”和打通“断头路”的需要,接近百年的老浴池——“维新池”被夷为平地,成了老济南人洗澡搓背的永久的历史回忆。

壹点号台柱子说事儿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者:李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提要:李之才以卦变名家,其相生卦变与反对卦变以专言象数、不释文辞为原则,对此前致力于解说卦爻辞的卦变传统作了根本改造,对旧有传统辗转相生、两爻相易的卦变方法也有调整。李之才传人邵雍罕言卦变,前人对邵雍易学中所谓卦变内容的认识多出误解。邵雍罕言卦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卦变说以乾坤为本的理论前提存在困难。通过提出一分为二的成卦学说,邵雍将阴阳确立为根本,将乾坤还原为诸卦,确立了不同于卦变说的理论前提。这一改造实现了对卦变说的奠基与兼容,成卦与卦变被整合入邵雍伏羲之易与文王之易的易学体系之中。

关键词:李之才/邵雍/卦变/成卦

标题注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5批面上资助(2019M650760)。

北宋学者李之才(1001-1045)①在世时声名不彰,却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是因为李之才提出了独特的卦变学说,后世言卦变者多宗之;二是因为李氏之徒邵雍阐扬师说,创辟出宋易中极为重要的先天一脉。史传于李邵事迹言之颇详②,但就学说内容而论,李之才易学的具体内涵如何,邵雍易学在哪些方面对李氏有所继承,又作了怎样的改造与发挥,这些问题还不乏疑问,仍有待于探讨。本文认为,卦变说是李之才易学的主干。通过卦变说,李之才对此前易学传统作了深刻改造。邵雍则以其成卦说反思了卦变说的理论前提,实现了对卦变说的奠基与兼容。

一、李之才以前的卦变说

卦变是一种以解说卦之来源为目的的易学体例。一般而言,卦变指由两个阴阳性质不同的爻彼此位置互换而造成的整体卦象的变化,即由一卦变为另一卦。《彖传》所谓“上”“下”“往”“来”,被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是卦变说的开端。不过,《彖传》中的卦变说十分简略,既没有讲明某卦自某卦来,也没有系统说明这种体例能否普遍地应用于六十四卦,更没有道出此种变化的理据何在。

汉代是卦变说成型的重要时期。荀爽、虞翻以《彖传》为本,建立了系统、成熟的卦变理论,其中又以虞翻之说最为突出。虞翻的六十四卦卦变说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明确提出卦变以乾坤为本。《系辞》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乾坤其易之门”,以乾坤作为变通的门户;西汉京房提出“乾坤者阴阳之根本”③,《乾凿度》亦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④,《参同契》进一步点出乾坤与诸卦的关系,“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⑤,荀爽与虞翻遂将乾坤明确当作卦变体系中其他各卦由以生成的根源。荀爽往往直接用乾坤两卦的升降解释诸卦卦变,虞翻则认为乾坤只是生出了十消息卦,十消息卦进一步生出其他五十二卦。但无论如何,乾坤为本乃是荀虞二人共同遵循的原则。这样,以乾坤两卦为根本,卦变说就改变了此前《彖传》只以上下往来谈及两卦关系的情况,获得了一个确定的逻辑基础和起点。

第二,建立了消息卦生杂卦的框架。十二消息卦首见于孟喜卦气说⑥,京房将其应用于占算⑦,虞翻进一步认为十消息卦生出杂卦,并详细说明各卦分别从何卦生出。这样,六十四卦都被收摄在卦变体系当中,由此建立了一个覆盖周遍、层次分明且具有宇宙论象征意义的卦变体系。

第三,完善了两爻相易的卦变原则。《彖传》涉及的卦变均是两爻相易。荀爽的乾坤升降之说也以两爻相易为主。但《彖传》言之不详,荀爽文字多佚,将“两爻相易,主变之卦,动者止一爻”⑧作为卦变说建构原则的是虞翻。这样,卦变具有了普遍性与一致性的原则。

黄宗羲曾言:“古之言卦变者莫备于虞仲翔,后人不过踵事增华耳。”⑨后来的卦变说是否只是踵事增华,或有可商。但虞翻以后,凡言卦变者无不受到虞氏的深刻影响,却是事实。然而,虞翻的体系虽然庞大复杂,却不能一贯。林忠军先生指出,在虞翻的卦变说中,有七卦属于特例:

二阳四阴之卦的屯、颐、小过、蒙本当来自临、观,而虞注来自坎、晋、艮(屯自坎来,颐、小过自晋来,蒙自艮来)。二阴四阳之卦的中孚本当来自遁、大壮,而虞注自讼来。三阴三阳之卦的丰、旅本当来自泰、否,但虞注来自噬嗑、贲。⑩

所谓特例,即按卦变原则本应作如此解,却按其他规则来统摄之。虞翻卦变说除上述七种特例外,还存在一爻动生出两卦的情况,以及一阴五阳、一阳五阴之卦卦变体例不统一的问题。(11)

虞翻卦变说不能自洽并非偶然。这在根本上是由卦变形式与目的之间的矛盾决定的。(12)卦变作为一种纯形式的变化,原本只与卦象有涉,只要遵循恰当的原则,六十四卦完全可以按照两爻相易的方法排列成一个秩序井然的体系。然而,卦变的最初目的并不在于描述卦象本身的规律,而是要用卦变关系对卦爻辞作出解释。卦爻辞虽然是依象而系,但辞与象毕竟不是一事,其间难免有彼此扞格之处。这时,卦变形式就要服从于解经的目的,通过牺牲卦象规律的一贯性、系统性来成全对特定卦爻辞的解释。这就是虞翻卦变体大思精却不免自相枘凿的原因。归根结底,虞翻卦变说的上述矛盾反映《周易》象辞之间的固有张力,这种张力对于《周易》来说是根本性的、无解的。虞翻将《彖传》的卦变说发扬光大,从而使这种矛盾更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虞翻之后,蜀才等人虽然对卦变说有所修补改造,但由于徘徊于形式与内容、卦变与解经两端之间,上述矛盾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二、相生卦变

真正意义上的新卦变说,是北宋李之才提出的。李之才的文字散佚几尽(13),幸南宋的易图学著作对其学说有所记录。诸书所载李之才易学有两端,皆为卦变说:一为相生卦变,二为反对卦变。本节先论相生卦变。

李之才有《六十四卦相生图》,收于朱震《周易卦图》(14)。《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周易图》(15)以及林至《易裨传》(16)亦载此图。诸图形制名目有别,但内容一致。不过,诸书因书籍版式问题,所收图式往往分割离析,不便阅读。郭彧先生根据《周易卦图》本《六十四卦相生图》作有整理图(如图一)(17),颇便寓目,可资参考。

《周易卦图》所载《六十四卦相生图》云:

凡卦五阴一阳者,皆自复卦而来。复一爻五变而成五卦。凡卦五阳一阴者,皆自姤卦而来。姤一爻五变而成五卦。凡卦四阴二阳者,皆自临卦而来。临五复五变而成十四卦。凡卦四阳二阴者,皆自遁卦而来。遁五复五变而成十四卦。凡卦三阴三阳者,皆自泰卦而来。泰二复三变而成九卦。凡卦三阳三阴者,皆自否卦而来。否三复三变而成九卦。(《周易卦图》,第275-276页)

李之才的上述卦变方法,从生卦结构说,是以乾坤为根本卦,首先由乾坤生出复姤、临遁、泰否六卦,再由此六卦生出其余五十六卦;从阴阳爻数说,是先将除乾坤外的六十二卦分成五阴一阳、五阳一阴、四阴二阳、四阳二阴、三阴三阳、三阳三阴六类,然后再以复姤、临遁、泰否六卦作为六类的代表,认为同一类中的其他各卦都是从其代表卦衍生而来。这种卦变方法,前人以“相生”名之。所谓相生,即乾坤、消息卦与杂卦辗转相生之意。

对比李之才的相生卦变与虞翻卦变说可发现,两者整体上颇为相似。李之才以乾坤为诸卦之祖,以消息卦为生卦之父母卦,以两爻相易实现卦变,以阴阳爻数区分卦之大类,此皆继承自虞翻。不过,李之才与虞翻之说也有重要不同:李之才将虞翻十消息卦改为六消息卦,调整了各消息卦所生之卦,并将虞翻说中存在矛盾的屯、颐等七卦按卦变原则分别置于恰当位置(18)。朱震比较两种卦变后指出,两说相合者“三十有六卦”,“不合者二十有八卦”(《周易卦图》,第276页),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图一 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图》整理图

李之才对虞翻卦变说的调整看似琐碎,但并不是枝末之见。从根柢上讲,李氏的改动中贯穿着一个不同于前人的基本见识:任何一套卦变体系都不可能同时兼顾辞与象两端,因此卦变方案必须在解经与明象两套标准间作出取舍。李氏的方法是,不再考虑解经的目的,而是完全遵从卦象自身的形式规律,由此形成的卦变方案不存在任何矛盾之处,这就与虞翻强卦变以从经文而造成诸多特例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李之才的相生卦变是对虞翻卦变说形式化、逻辑化、系统化的发展。这种脱离文辞、直明卦象的卦变说,是卦变说历史上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李之才又有《卦变反对图》,见朱震《周易卦图》。(19)其又收入于杨甲撰、毛邦翰补《六经图》和佚名者撰《大易象数钩深图》以及林至《易裨传》,前二者题作《六十四卦反对变图》(20),后者题作《李氏卦变反对图》(21)。诸本所收此图亦多分裂离析,故此仿前引郭彧先生《六十四卦相生图》整理图形式,将《卦变反对图》整理为如图二形式。

图二 李之才《变卦反对图》整理图

所谓反对,是说两卦卦象彼此颠倒,如屯之反对为蒙,需之反对为讼。此类卦象共有二十八对。除反对卦外,六十四卦当中又有不反对卦,即一卦上下颠倒卦象不变,如乾之反对仍为乾,坤之反对仍为坤。此类卦共有八个。

李之才将反对与卦变关联起来。其反对卦变的具体方法是:以乾坤为基本卦,首先乾坤相交,得坎离、小过中孚、颐大过六个不反对之卦;继而乾坤分别下生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合计三十卦,每卦各自反对,共得六十卦;最后六十卦加上乾坤等八个不反对卦,再减去三阴三阳重出的泰否、既济未济四卦,即得六十四卦。

与相生卦变相同,反对卦变同样以描述卦象而非解说经文为目标,同样严格遵循以阴阳爻数区分卦之大类的原则——反对卦变之下生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正相当于相生卦变之五阳一阴与五阴一阳、四阳二阴与四阴二阳、三阳三阴与三阴三阳。两种卦变都是李之才对传统卦变说所作形式化、逻辑化、系统化改造,内在有其一贯之处。但二者也有区别。与相生卦变相比,反对卦变虽未明言,但事实上同样安排了消息卦的位置,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之卦分别从复姤、临遁、泰否变来,这在结构与名义上都同于相生卦变。不同的是,反对卦变不再仅仅遵循两爻相易原则,而是提出反对为卦原则作为辅助。以乾卦一阴下生六卦为例:乾实际上是先生出姤,姤两爻相易得出同人与履,再由姤、同人与履分别反对,得出夬、大有及小畜。这样,反对作为生卦的方法实质性地参与到了卦变之中。这是反对卦变最大的特色。不过,这毕竟只是枝节性调整,若就整体宗旨、原则与结构来说,反对卦变仍不脱离相生卦变的脉络,可认为是后者的一种特例或变形。

四、邵雍易学与李之才卦变说

李之才的卦变学说颇有影响,南宋项安世曾言:“世之言卦变者皆自挺之出。”(22)邵雍传李氏之学,按常理来说,邵雍自然会祖述李氏卦变。前人论邵雍学术,往往亦持此为说。然而,邵雍著作中实难寻觅李氏卦变说的痕迹。

前人认为,《观物外篇》论复姤之语与相生卦变有关:

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

夫易,根于乾坤而生于姤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无穷矣。(23)

前辈学者认为上述两句是论相生卦变(24),实为误解。从内容上看,上引两段讲的不是卦变,而是《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在《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中,复姤两卦处在乾坤前后,分别是左半圈阳生与右半圈阴生的开始。所谓“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根于乾坤而生于姤复”,不是说复姤两卦生出五阴一阳与五阳一阴之卦,而是说复姤两卦是阴阳流行的起点。朱子早已指出,这是“就图上说循环之意”(25)。据此,《观物外篇》论复姤之语,实与卦变无关。

《观物外篇》又曰:

诸卦不交于乾坤者,则生于否泰。否泰,乾坤之交也。乾坤起自奇偶,奇偶生自太极。(《邵雍全集》第3册,第1240页)

张行成认为邵雍此语是“发明李挺之变卦图”(26),以其所论为反对卦变(27),此观点似可商。从数量上讲,在反对卦变中,复姤、临遁的生卦总数明显多于泰否。若《观物外篇》此语是论反对卦变,邵雍为何以偏概全,专言泰否而不及复姤、临遁?从结构上讲,反对卦变的消息卦起自复姤,泰否自复姤、临遁来而非相反,这与“诸卦不交于乾坤者,则生于否泰”之说也有不合。本文认为,“诸卦不交于乾坤者,则生于否泰”与反对卦变无关。明人黄畿注意到,《观物外篇》此语似是就《伏羲六十四卦方图》(以下简称方图)而言(28)。在方图中,乾坤、否泰分居图之四隅,两线对交,划分全图。就大方位言之,不交于西北、东南乾坤一线之卦,即可认为当属东北、西南否泰一线,此即所谓“乾坤定位,否泰反类”(《邵雍全集》第4册,第350页)。依此理解,《观物外篇》此语只是对图式的解说,不涉及对卦变的具体说明。与张行成相比,黄畿此说更为合理。事实上,在卦变说体系下,“诸卦不交于乾坤者,则生于否泰”是难以严格实现的,因否泰所代表的三阴三阳之卦只有二十个,无论如何也无法覆盖除了乾坤所生之卦的所有卦。据此,《观物外篇》论否泰之语,与反对卦变应无关联。

以上分析表明,《观物外篇》关于复姤、否泰的文字皆非讨论李之才卦变,传统的看法可能出于误解。不过,这并不是说邵雍完全没有受李之才卦变说的影响。《观物外篇》云:

体者八变,用者六变。是以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以六卦变而成八也。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邵雍全集》第3册,第1177页)

卦之正、变共三十六,而爻又有二百一十六,则用数之策也……四者乾坤离坎也,八者并颐中孚大小过也,十二者并兑震泰既济也。(《邵雍全集》第3册,第1179页)

卦之反对,皆六阳六阴也。在易则六阳六阴者,十有二对也。去四正则(29)八阳四阴、八阴四阳者,各六对也;十阳二阴、十阴二阳者,各三对也。(《邵雍全集》第3册,第1186页)

离肖乾,坎肖坤,中孚肖乾,颐肖离,小过肖坤,大过肖坎。是以乾坤、离坎、中孚颐、大过小过皆不可易者也。(《邵雍全集》第3册,第1198页)

上引文字中,前两段所谓不易之卦或正卦,即不反对卦;反易之卦或变卦、用卦,即反对卦。第三段所谓六阳六阴、八阳四阴、十阳二阴,即李之才卦变之下生三阴三阳、二阴二阳、一阴一阳。第四段,不易之乾坤、离坎、中孚颐、大过小过,即李之才卦变说中不反对之八卦。两相对比,可知邵雍所论正是李之才关注的反对问题,且在李之才的基础上有所推展。在反对问题上,李之才显然对邵雍深有影响。不过,上引诸段只涉及反对,却与卦变无关。即使是看似与李之才反对卦变极为接近的“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之说,与卦变说仍有着根本不同:在邵雍说中,三十六卦的存在与变化不需要另外的基础与起点;而在卦变说中,乾坤为本却是各家理论的共同预设。李之才虽然改变了虞翻卦变说的宗旨、方法与原则,但乾坤为本之说仍保留了下来。邵雍不取此说,可知其于反对卦变绝非全盘接受,而是只取其反对的内核,抛弃了卦变的形式。

邵雍对卦变的忽视并非偶然,而是由于卦变说与其哲学与易学观念有所抵牾。其中关键,正在于卦变说的前提——乾坤为本。从根源上讲,卦变说的意义在于回答来源问题,或解释文辞的来源,或解释卦象的来源。卦变说将诸卦的来源建立在乾坤二卦之上,通过归本乾坤及其变形来解释诸卦的象与辞,实质是认为诸卦在根本上都由乾坤生成,乾坤与诸卦之间是造与被造的关系。这预设一个前提,即乾坤与诸卦有本质性的区别:乾坤不是一般的卦,而是本根。这种观念,决定了卦变必然要采取乾坤为本的形式。

作为本根的乾坤是根源性的、不可分解的,因此,不仅诸卦是乾坤相交的结果,就连构成诸卦的阴阳也由乾坤相交而得。不论何种卦变,总要靠乾坤相交成就阴阳爻,而不是由阴阳爻直接构成诸卦。在卦变说体系中,只有乾坤具有自本自根的地位,阴阳爻不过是乾坤结合的产物。这种观念,决定了卦变必然遵循生成而非构成的原则。

上述两种观念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汉代以来卦变学说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构成了整个早期易学的哲学基础。然而,从逻辑上讲,本根既然是万物的根源,就不能是具体的存在物,这样才能避免“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30)的普遍性困难。在卦变说中,乾坤两卦一方面被认为是其他诸卦的来源,是万物之祖宗;另一方面却仍然是具体的卦,有其特定的卦名、卦象,因而也是有象之物。乾坤名为万物之祖宗,实则不过是另一种具体的存在物,这就决定了作为物的乾坤实际上无法扮演普遍生成其他万物的本根的角色。因此,以乾坤为本的卦变说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诸卦归宗的效果,但就其哲学内涵来看,此种方法实有其难以消解的普遍性困难。

乾坤作为本根既然不是天经地义,乾坤为阴阳之根本的观念也就需要重新审视。事实上,所谓乾坤为阴阳之根本,本身就有同义反复的意味:如果阴阳意味着根源性的相反相成,则此种相反相成不可能从另一种更为根源的相反相成得来;如果阴阳不具有根源性,只是派生的结果,则根源性的相反相成者不过是阴阳的代称。卦变说中的乾坤之于阴阳,正是后一种情况。在这种意义上,阴阳作为乾坤之别名,本身就具有本根性地位,不必依赖于他者而存在。因此,乾坤为阴阳之根本的卦变说虽然在技术上将阴阳置于次要位置,但就其实在意义来说,阴阳仍然具有根源性意义。

以上分析旨在说明,卦变说的观念基础存在两个疑难:第一,乾坤是物,不能充当万物之祖宗;第二,阴阳不是物,而是万物之根源。可见,乾坤与阴阳的关系在卦变说中其实是倒置的。然而,此种倒置在卦变体系中却无从消解。卦变说既以卦变为名,就只能是卦之变化,这决定了卦变说必然要将变化限定在卦的范围内,必然要将某一卦或某几卦作为卦变的基础。这就无法避免将具体的卦作为生卦之本根,仍然不免将阴阳置于从属性地位。此种疑难的真正解除,只有在根本改变了卦变说体系与早期易学的观念基础之后才能实现。而这正是邵雍成卦学说的贡献。《观物外篇》云: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邵雍全集》第3册,第1196页)

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邵雍全集》第3册,第1218页)

所谓成卦,在邵雍易学中,指卦象之最初画成。邵雍认为,《周易》成卦遵循一分为二原则,从初爻的一阴一阳开始,每次在前一爻上各画一阴一阳,画至六爻满处,自然得出六十四卦。这是邵雍易学对卦象来源的解释。在邵雍一分为二的成卦方案中,乾坤与阴阳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乾坤不再是诸卦之祖宗,只是按一分为二原则画出的两卦;阴阳不再是乾坤的产物,而是六十四卦由以产生的根源。阴阳取代乾坤成了生卦的基础,构成取代生成成了变化的原则,爻取代卦成为了变化的主体。这样,卦变说中无从解决的疑难,在成卦说中得以自然消解。而邵雍罕言卦变的原因,也可得到合理解释:成卦说主阴阳为本构成六十四卦,卦变说主乾坤为本生成诸卦,两者的观念基础截然相反。邵雍既主张成卦,则其于卦变说的理论前提并不认同,便是十分自然的了(31)。

成卦与卦变在易学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邵雍提出一分为二之说,从其自身理路来讲,直接对治的是《系辞》《说卦》以来易学传统对于卦象来源所作的取象说和重卦说的解释,是在成卦问题范围内的探讨。但一分为二的方案本身预设了与卦变说截然相反的观念基础,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卦变理论构成了冲击。在这个意义上,邵雍一分为二方案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成卦学说的革新,同时也是对卦变理论的改造。更进一步,由于乾坤为本同时也是《京氏易传》与《乾凿度》等汉代易学的基本预设,且渊源于《彖传》以来乾坤并立的思想传统,因此,邵雍成卦学说的提出就不只是一种解释方法的调整或论说视角的转换,而是包含了对整个早期易学根本观念的调适与变革。结合整个邵雍哲学、易学的体系,这种变革或许可以作如下理解:从卦变到成卦的转换,意味着阴阳二体的观念取代了乾坤二本的观念;同时,乾坤二本观念中原本尚不明确的一元性,也由于作为阴阳来源的太极之提出而得到了显明的揭示。换句话说,从卦变到成卦的转换,意味着一元二体观在易学领域的确立。

邵雍的成卦说对卦变说虽然有所冲击,但并非否定或终结。相反,这种冲击应当理解为一种重新的奠基与定位:卦变说的理论困难在于乾坤为本的预设无法满足普遍性的要求,但当成卦说解答了卦象来源的问题从而为卦变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后,卦变说实际上已经摆脱了原有的逻辑困难。在卦已成的前提下,卦变说完全可以保留自身的地位,而获得全新的意义:如果说成卦讨论的是卦之生成,卦变关心的则是卦之变化,前者立本,后者致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对卦爻结构与关系的完整刻画。这才是卦变说应有的定位。事实上,邵雍易学也确实为卦变说保留了位置:邵雍每以乾坤生六子解说文王之易,而乾坤生六子本质上仍是卦变,这其实是以卦之变化来理解文王之易,而将卦之成立看作伏羲之易的内容。这样,生成与变化,或者说成与用,就构成了伏羲之易与文王之易的分野。在伏羲之易与文王之易的框架下,邵雍不但可以保留、重述或改造前人的卦变说,而且这种重述本质上构成了对文王之易内涵的挖掘。如此,邵雍就将成卦与卦变收摄在了一个更大的易学体系之中,从而拓展了卦爻的面向,深化了易学的内涵。就学脉传承来讲,李、邵易学从卦变向成卦的论述重点转变,不能被视为某种根本性的南辕北辙或改弦更张,而是同一理论脉络下的自我发展与补全。

①李之才卒年见于《宋史》本传,生年未有明载。李裕民先生据尹洙致叶清臣书推定李氏当生于咸平四年(1001),所考甚确。见李裕民《宋人生卒行年考》,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2页。

②李之才生平及李邵授受事迹,见晁说之《李挺之传》、《宋史》李之才及邵雍本传;此外,张崏《康节先生行状略》、范祖禹《康节先生传》、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等亦有记载。

③[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下,《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页下。

④[清]赵在翰辑《七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5页。

⑤[五代]彭晓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卷上,载《道藏》第20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3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十七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98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64页。

⑧[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9页。

⑨[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二,第69页。

⑩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200页。

(11)参见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1卷,第201-202页。

(12)参见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1卷,第190-204页。

(13)今见李之才存世文字仅有墓志铭一篇,与其学术无关。见[宋]李之才《大宋左千牛卫将军卫君夫人高平县君墓志铭》,载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6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5-186页。

(14)[宋]朱震《周易卦图》,载《通志堂经解》第1册,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第275-276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15)[宋]杨甲《六经图》卷一,[宋]毛邦翰补,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62-164页;[宋]佚名《大易象数钩深图》卷中,载《道藏》第3册,第177-179页;[宋]佚名《周易图》卷上,载《道藏》第3册,第136-137页。按,《大易象数钩深图》与《周易图》两书辑者素有争议。旧说或以为辑者乃元人张理,王铁先生认为是南宋郑东卿所编,陈睿宏先生则认为两书为宋人所撰,但具体编者难以确论。本文从陈睿宏先生之说。参见王铁《宋代易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84-186页;陈睿宏《宋代图书易学之重要辑著:〈大易象数钩深图〉与〈周易图〉一系图说析论》,台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第46-55页。

(16)[宋]林至《易裨传,外篇》,载《通志堂经解》第1册,第623页。

(17)郭彧《卦变说探微》,载《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

(18)参见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2卷,第150-151页;郭彧《卦变说探微》,载《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

(19)参见[宋]朱震《周易卦图》,第274-275页。

(20)[宋]杨甲撰,[宋]毛邦翰补《六经图》卷一,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83册,第162-164页;[宋]佚名《大易象数钩深图》卷中,载《道藏》第3册,第177-179页。

(21)[宋]林至《易裨传?外篇》,载《通志堂经解》第1册,第622页。

(22)[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卷二,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6册,第502页。

(23)[宋]邵雍《邵雍全集》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198、1220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册数与页码。

(24)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2卷,第53-54页。

(25)[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15页。

(26)[宋]张行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九,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4册,第186页。

(27)张行成解此段,云:“李挺之传康节六十卦图,刚柔相易,周流变化,以乾坤二卦为易之门、万物之祖,功成无为。”此数语全本自朱震《周易卦图》中李之才《变卦反对图》一段,可知张行成认为此段是论反对卦变。“六十四卦不反对者八,反对者五十六,而反对之中否泰、既未济四者重见,则亦六十卦也。”这也是将该段当作反对卦变看待。([宋]张行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九,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4册,第186页)

(28)[明]黄畿《皇极经世书传》卷七,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5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427页。

(29)“则”字诸本多作“者”,今据张行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改。

(30)[魏]王弼《老子指略》,载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5页。

(31)邵雍对乾坤与阴阳的上述定位有着系统自觉的思考。《观物内篇》云:“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又云:“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万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邵雍全集》第3册,第1146、1150页)可见,邵雍明确反对将天地视为本根,而将其置于物的序列之中,并以阴阳作为根源性的构成原则来解释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

来源: 《周易研究》

| 李炳锋

一年又要过去了。

初冬时节,气温震荡下行,虽万树深红出浅黄,色彩渐次斑斓,可依然是青枝绿叶,梧桐的叶子迟迟眷恋枝头不忍飘落,一棵棵高大的杨树在瑟瑟寒风中拍着手掌,河畔的垂柳依然晃动着婀娜的身姿,看似凋零的玉兰又吐出新蕾,那位卖拉面的小伙子依然穿着短袖衫……看到这些,你有些恍惚,一时分不清是什么季节,是春,是夏,还是秋?就是不会想到冬。

仔细想想,一年到头,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春和秋极短,也就各占一个月儿,不像一个独立的季节,体味不到春秋过往,倒更像是冬季和夏季的余韵袅袅。其实,一年的时光是被夏和冬瓜分的,它们或各自霸占半年,或是六四分成。

是啊,冬天过后,大约在每年三月中旬,室内的暖气刚刚叫停,南风即时刮起了,与北风拉过几次锯后,它很快就控制了局面。阳气大升,莺飞草长,一片姹紫嫣红,男女老少换上春装,踏青远足,拥抱自然,很是惬意。可好景不长,五一前后,又呼呼地刮过几场南风,天忽地一下就热了,气温直逼30℃,还没顿过神的人们,不得不赶快换下身上刚捂热的毛衣,直接就单裤短褂了,一切都身不由己。再看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吧,济南的气温一路飙升,领跑全国,大有热不可当之势。风停了,雨来了,等睁开眼仔细打量与我们相依为命的城市时,才发现漫长的夏季开始了。她不是缓缓而来的,而是一步到位。酷热从五月一直持续到十月,这是多么漫长的季节呀!

漫长的夏季里,尤其难熬的是三伏天,早晚的空气都是烫人的,人们掰着指头数,盼着胜利的曙光快快到来,这曙光指的就是处暑了。一旦过了这个节令,就标志着最炎热的时日过去了。傍晚,忽然就有凉风吹来,昼夜温差会逐渐拉大,晚上就可以安然入睡。想归想,处暑过后,往往秋老虎又卷土重来,直至秋分过后,才真正有了凉滋味。因酷热的日子特别漫长,城里人养成了早晚溜弯的习惯,身穿背心大裤衩,手拿驱蚊的大蒲扇,三五成群地走着,漫无边际地侃着大山绷着冇根,吐着心中的郁闷。“咱这个地方,冬天冻死,夏天热死,不是他娘的馋人干粮。”“沿河靠江的地方都够呛,热得很。”“你别不知足,老祖宗选了这个地方可以了,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没有大的灾害。”这样的话,广场上、公园里处处听的到。冬天见面相互的问喉是“吃了吧?”夏天就变成“晚上睡得咋样啊?”了。说来也怪,在热浪滚滚的城里,酷热难挡的人们却特爱吃烧烤,同样也是三五成群,马扎一坐,围坐街头,烟熏火燎,坦胸露背,啤酒一灌,胡吹海嗙,图得就是这个痛快。夏天的街头,经常看到吵架的,天热人上火,汽车刮擦、话不投机……都能大动干戈。吵架动手的当儿,嘴里还嘟噜着:“不蒸馒头,争口气!”

中秋过后,摆脱了酷热的纠缠,天气变得清爽起来,得到雨季滋养补充的泉水,水位是一年中最高的时期,众泉喷涌,水质澄明纯净,加之天朗气清,泉欢人笑,游人如织。这个时候以十一国庆为中心,前后一个月,是泉城最美的时节。自十月中下旬开始,不定哪天老天会突然翻脸,说冷就冷,让人猝不及防,昨日还是短衫短袖的街头巷尾,一夜之间就成了一片长裤长褂,间或还有羽绒服招摇过市。有时气温从十几度,一下降至零下几度,简直如坐过山车。有些老年人冻得撑不住了,里三层外三层地套上衣服,一个劲地给热电厂打电话,盼着暖气快快到来。冷冷热热,热热冷冷,反复无常一个月左右,到十一月上中旬,来自西伯利亚的北风接二连三地吹来,天地间一片萧杀,不折不扣的冬天就这么来了。这一冷就是四个多月。

同样是漫长的冬季,面对刺骨的寒冷,人们会很快忘记那个曾热得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的夏,会盼着天赶快暖和起来。也有人为了冬天好过还是夏天好过打起赌来,赌来赌去,达成一致:冷和热都不是好东西。好在在普及了暖气和空调的今天,一年到头都能控制室温,往往也闹不清什么季节了。但随着春节来临,回乡探亲的人们,马上体会到严冬的厉害。

冬天里,城里的雪下得少且小。雪下不来,雾霾就会来掺和热闹,人们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辨不清方向,就盼着大风快快刮来,风刮来,春天就到了。冷热更迭,绵绵不绝。

我们这座城市的南面,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北面是浩浩荡荡的黄河,城里城外上千泉眼喷珠吐玉,南北文化、齐鲁文化在这里交汇,天下泉城名声在外。看到山容易想到冬,想到刚;看到水容易想到夏,想到柔,刚柔相济岂不是济南的性格?这里的百姓重义轻利,爱憎分明,看到电视里谁有难处,第二天就拿钱带物跑去了;看到偷东西或开车撞人跑了的,打的也得追上;听说有不孝敬父母的,不睡觉也要去主持公道;逢事爱论个理儿,评头论足更是非白即黑。敢爱敢恨,说过去拉倒,多么像这大热大冷的天气?大开大合、易喜也易怒,这岂不是诗人的性情?说起诗人,首先会想到“二安”,他们是宋词的两座高峰。“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刚一柔,豪放与婉约,鲜明的对比,这不仅是性别的因由,或许是故乡山水、气候滋润而成全的吧。

就在这冷暖交替的时节,我站在千佛山顶,仔细打量眼前这座历尽岁月沧桑的城市,心情复杂得如同山腰飘荡的薄雾,心有所感,不禁轻吟:天下泉城,四季分明。山泉湖河,上天馈赠。冷热不均,分配失衡。说热就热,说冷就冷。春秋难觅,多暑偏冬。重义轻利,厚重朴诚。刚柔相济,诗人性情。

(作者简介:李炳锋,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创始人,2018年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出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