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喜茶中国风系列主题门店之“赭”主题店在深圳正式开业,该门店的落地也意味着喜茶在深圳单城市突破100家店。截至目前,喜茶已拥有超过650家门店,在深圳、珠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其作为新茶饮第一品牌的领先优势得到进一步夯实。同时,喜茶在上海、深圳相继实现单城百店,也再次验证了喜茶引领的新茶饮行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未来前景。
据了解,作为深圳百店的“赭”主题店,是喜茶以中国传统颜色为灵感来源创作的中国风主题门店,是喜茶追求设计感、传承中国文化的最新探索和成果。此外,该门店融入了中国古典园林“庭深几许”的概念,从苏式园林建筑体系中提炼出廊桥、窗花等元素,运用赭石色和牙色作为主色调,在空间内移步换景,带来古色古香的沉浸式体验。
喜茶KKMall“赭”主题店外观
中国风主题门店 开启全新灵感
喜茶“赭”主题店位于深圳国际时尚精品购物中心KKMall,运用独特的赭石色,根据中式园林“院落三进”的布局,这家店的外摆区、用餐区、水吧区被巧妙地设计出了层次感,让顾客可以在古朴而优雅的环境中静心享用饮品。
喜茶KKMall“赭”主题店店内陈列
走进店内,移步异景。中式园林中常见的廊桥、美人靠等元素融合在店内,廊桥贯穿整个空间,借景与隔景交织出现,使得空间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令人感到妙趣横生。
取茶柜也同步变身为赭石色柜体,锁头成为了拉手,用天干地支代替数字编号,让原本智能化的设计增添了古典的反差感。菜单牌摒弃电子屏幕,改为瓷砖印字竖体展示喜茶经典的产品种类,上下藏光、在细节上极其用心。店内取消了英文的“Inspiration of tea”,换成了古风汉字。部分供休息的桌椅也使用了石凳样式,围桌而坐、饮茶品茗,感受惬意时光。
深圳是喜茶走向全国的起点,在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家店正是喜茶在深圳开出的第100家门店。店内因此特设了主题展示,以庭院窗户的形式,结合“深圳100”平面文案与喜茶元素,呈现出具有山水意境的视频,这也展现了喜茶和深圳的不解之缘。
喜茶KKMall“赭”主题店古风元素
从首店到百店从深圳到全球 从线下到线上
2015年12月,还叫“皇茶”的喜茶在深圳海岸城开出第一家店,将原创芝士茶带到深圳,这间小店也在第一时间刷爆社交媒体。凭借领先的产品实力和品牌势能,喜茶用5年时间在深圳开出了100家店。如今,在各个繁华的商场里,在宝安机场出发和到达时,在写字楼和小区的拐角处……处处可见喜茶,喝喜茶成为了很多深圳年轻人激发灵感与创造力的方式。在向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献礼的系列活动、第四届“深圳国际品牌周”中,喜茶还获得了“新茶饮开创者”的称号。
2017年,喜茶走出珠三角,进入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制高点,开始全国扩张之路。伴随着喜茶品牌势能的不断累积和爆发,喜茶也实现快速、规模化发展。2018年,喜茶进入新加坡市场,一开业便引发当地消费热潮。同年,喜茶在香港市场开出门店,同样受到消费者欢迎。截至目前,喜茶在海内外市场已经开出超过650家门店,将灵感之茶带给更多城市的消费者。
此外,在数字化、线上化领域,喜茶通过创造性的运用微信小程序相关功能,自主研发并于2018年上线了“喜茶GO”微信小程序。这一创新有效解决了排队等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优化了门店服务、提升了运营效率和业务数字化水平,从而为新茶饮行业的线上业务树立了模板。目前,“喜茶GO”小程序已拥有超过3000万线上会员,月活用户超800万。
“喜茶GO”小程序界面
以单城百店为起点 引领新茶饮未来
从江门“江边里”出发8年,在深圳发展5年,作为新茶饮行业的开创者,喜茶从未止步。在产品上持续创新,逐步形成包括经典芝士茗茶系列、多肉果茶家族系列、波波家族奶茶系列、纯茶系列、当季限定系列在内的丰富产品矩阵;在门店形态上不断突破,拓展为标准店、GO店、Lab店等多种门店类型;在品牌上形成强大势能,通过追求灵感、追求设计,为品牌赋予丰富内容,实现从产品口碑到理念品牌的跨越……
今年12月,喜茶相继在上海和深圳单城市开出第100家门店,验证了由喜茶开创的新茶饮赛道所拥有的巨大市场潜力。近年来,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在包括新一线城市在内的全国市场,喜茶门店数量快速增加,目前喜茶已经遍及全国60多个城市,且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密度上,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单城市拥有100家门店的区域规模、在全球拥有超过650家门店的整体规模,喜茶在新茶饮赛道已经奠定了牢固的领先优势。
责任编辑: 张欣烁
于教育的三个最大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扭曲着孩子的成长。
1.释放天性
在电影院里,当大家都在认真观影时,有一位孩子在位子上跳来跳去,时不时大笑一声,闹了差不多有半个小时,而他的妈妈就坐在旁边不管不问。旁边的一个大人受不了,让孩子的妈妈说管一下孩子。这位妈妈却说“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啊,我不能抑制他的天性。”
这种不理会他人感受,一昧放纵孩子的行为不叫“释放天性”,只能让别人说你家孩子没教养。释放天性不是说要对孩子身上的一切特点都听之任之。作为家长要把控好你孩子的各种天性是否合理,是否是对他有利的,再决定是否要释放。不要打着“释放天性”的口号,害了孩子。
2.规则意识
江苏无锡的火锅店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大人都在位子上用餐,一个小孩在走道里跑来跑去,他的妈妈就慢悠悠地跟在后面,没有责骂,制止。估计他们还觉得,自己的孩子活泼可爱吧
但在跑到一处拐角的时候,恰好撞上了转弯的服务员,服务员的手上还有一锅烤鱼,孩子的额头刚好贴到滚烫的烤鱼锅上,悲剧瞬间发生,孩子被烫伤了。
玩耍可以,但是应该在合适的地方玩耍,餐厅不是孩子的游戏场所。如果家长有规则意识,就不会放任孩子在餐厅中玩耍、奔跑,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惨剧。
但是现在的孩子们不光在餐厅中奔跑、玩耍,在列车里、医院里这样的情形随处可见。而这些行为恰好都是违反了规则。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规则意识?
因为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的天性高于规则。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所以可以跑、可以闹,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无视规则,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惨剧。
3.敬畏意识
去年,湖南隆回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一名73岁的老奶奶被人杀死在自家门口,民警立即赶往现场,不到5个小时,案件即被破获。杀人的竟然是13岁名小孩。案发的那天下午,小孩在老奶奶家附近逗留,被老奶奶一顿责骂。小孩二话不说,拿起门口的一把篾刀,径直冲向老奶奶,,朝着老人头上就是一刀,老人当场死亡。这名小孩又将老人身上的700块钱搜走,然后逃离现场。
在不远处的湖南邵东,也曾发生一起类似事件:三名留守儿童商议去小学里溜达,因当天放假,学校大门紧闭,三人便翻围墙进去。进入学校后,他们撬开了小卖部的门,盗走里面的面包、棒棒糖之类的食物,恰好被值班的女教师发现,因为害怕被抓,三名孩子直接用木棒将女教师打死,随后逃跑。
第二天,三名孩子被公安机关抓获。留守儿童,算是最彻底的放养,没人照顾,更没人管,缺乏对法律的敬畏意识,最后就只能以悲剧收场。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藏着一个恶魔,在没有约束与管教的前提下,会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
4.孩子没有自律意识
之前见过一位妈妈,很普通的一个家庭,父母普通,孩子也普通,说是读了某位著名专家的书之后,决定效仿他的育儿方法。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妈妈从来不管,因为她觉得孩子有对自己负责的意识;至于学习成绩,兴趣是最关键的,决不做任何强求。结果呢?
三年后,孩子的成绩惨不忍睹,本来是中等偏上,三年过后,基本都是垫底,别的孩子都有一两项特长,她的孩子呢?没有任何特长。打游戏倒是很厉害,别的孩子从不带手机去学校,她的孩子每天玩手游的时间超过八个小时,上学经常迟到……她不明白,为什么放养的育儿方法,到头来会是这种结果?其实,被放养毁掉的孩子,不止这一个。
“自律意识”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哪有那么简单?别说孩子,家长们就想想自己能否做到自律?你是不是给自己定下了很多目标,到最后却一个都没实现?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觉得孩子就能做到?
自律能力是很重要,但是却不是天生就拥有的,而是要慢慢训练才能实现。自律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家长想放养的前提是先帮孩子养成强大的“自律能力”。
5.孩子没有教养
网上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女生在买奶茶排队,一个7、8岁模样的孩子,直接就插到她的面前,他的妈妈就在后面。女生看不下去,就跟他妈妈说,孩子插队。没想到他妈妈竟满不在乎的说,孩子就这样,你让一下喽。
之前还有一条新闻报道:河南郑州一小区,两个孩子正在乘坐电梯,其中一名小孩突发奇想,尝试在电梯内做伸展运动,一边用手撑住墙,一边用脚抵住电梯门,然后用力一蹬。没想到的是,电梯内侧的安全门一下子飞了出去,电梯的主控制板被弹出墙壁,要不是有外墙保护,后果不堪设想。更没想到的是,事发之后,这个孩子的妈妈在业主群里转发监控视频,说:“这电梯是纸做的吗?还说物业还得感谢我儿子呢!”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无作为的父母。对于孩子的任性和无知,他们选择了闭眼,也选择了放弃作为父母的责任。他们肯定没想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养出没教养的孩子。
6.最无力的教育:放养
这些年,西方的教育方法被很多父母捧上了天,孩子要快乐、要自由、要释放他们最完美的天性、要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成长。看上去很美,实际却糟糕得透顶。很多父母根本不是“放养”,他们眼中的放养,其实是放弃、是放纵,最后成了犯戒、甚至犯法。
《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写道:至少在一定范围内,美国精英阶层普遍实行协作培养,大致可以理解为“圈养”,而工人阶级和贫民实行的育儿方式才是顺其自然的成长,也就是我们说的“放养”。看吧,被你们捧上天的“放养”,不过是美国底层人民无奈的选择罢了,就像大部分的中国人一样,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教育他们的孩子。
而且更严峻的现实是:放养出来的孩子,根本没有实力同精英家庭的孩子相竞争,放养的代价可能是,你将永远失去上升的通道。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其实,任何国家都一样,精英教育从来就不是放养出来的!
7.不能越过“界”
教育学者丁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前段时间,她家里来了一位美国客人——一位三年级的小姑娘。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小姑娘对糖果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吃完第一颗,还想吃第二颗。她问妈妈,是否可以。妈妈很明确地说,不可以。小姑娘只好平静地接受。
很多人都喜欢讲国外的教育多么自由、多么先进、多么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却忽略了一点:在自由的前面,还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边界,标明了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坚决不能做。
父母应该给与孩子自由,但这个自由不是无限制、无规则、无节制的,更不是纵容和无作为。
一定的释放和宽容没有错,但在释放的面前,必须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有些事情可以容忍,但有些界限坚决不能跨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卫国 摄
今天高考,许多爸妈可能比考生还紧张:精心准备的饭菜是否合孩子口味?他(她)答题顺利吗?孩子从考场走出来,应该说些什么……
的确,面对“00后”这一代,“说什么”成了一个令家长无比纠结的问题。
你知道高考这几天,孩子们最想听什么、做什么吗?考前,钱报记者在杭城多所高中做了入班调查,也和不少高考过来人聊了聊,才有了份“高考期间家长说话指南”。
只能帮到这里了,拿走不谢。
最想听到的话TOP10
1. 考完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
2.考完就给你换新电脑、手机。
3.你想买的XX我已经下单了,高考完就能收到。
4.不要太在意结果,认真去考就行。
5.祝你超常发挥!
6.你可以的!
7.你怎么考都能进重点大学。
8.我尊重你的选择。
9.今天累吗,好好休息。
10.(保持沉默)
最讨厌听到的话TOP10
1.你总能考进XX学校,至少得考进XX学校。
2.你一定能考到XXX分的。
3.考不好的话,你好意思吗?
4.如果没考好,你以后就只能……
5.写完作业没?写完了继续写课外作业。
6.抓紧学习,就剩最后几天了。
7.你看XX同学,成绩比你差但比你用功;XX同学成绩比你好,比你还用功。
8.别紧张,反正到这个时候也成定局了。
9.考不好也就这样了。
10.这三年就看今天了!
高考前一晚,我崩溃了
讲述人:网友
在新浪微博上,有个网友讲述的一件和高考有关的“让人崩溃的往事”,得到了数千个赞。她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我是一名女生,10前参加的高考。我要说的事和我妈妈有关。
我的妈妈是一名很强势的女性,可能还有强迫症。在高三这一年,她给我买了很多参考书、习题集。当然了,在我们那个学校,几乎每个高三学生都有这么一大堆学习资料,只是我的资料看起来要特别壮观些。这些资料堆在我的卧室里,书桌上、床边,到处都是。妈妈曾经试着整理,又怕弄乱了我需要时找不到,就没有管了。
高考前那个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一开始气氛还是挺轻松的。等我洗洗涮涮回到房间准备睡觉,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我妈把我所有的学习资料全都清扫一空,一本也没剩下!房间变得和以前一样干净整洁了。你知道吗,那一刻我真的是崩溃了,痛哭起来,冲到妈妈前面撕心裂肺地大喊:“你就不能再等一天再收拾吗?一天都等不了吗?!”
当时,我爸我妈都傻在那里,不知所措。那天晚上没睡好,第二天精神很差,考得也不是很好。这件事我也一直记着,每到高考就会想起。
能不能别问我考什么
讲述人:蒋汉琳,浙工大计算机学院2018级本科生
高考那会儿,我爸往家里搬回了很多寓意很好的盆栽,比如开着大红花朵的植物,比如寓意节节高的竹子。他们表现得很含蓄,但因为这些植物,家里迎考气氛很浓郁。
那时最讨厌爸妈会反反复复问一些很常识性的问题,比如“今天考什么啊,明天考什么啊,考什么的时候你要注意什么啊……”出门前,还会多次提醒,“要带的笔啊橡皮啊一定要带好,不要忘记。”
其实,我当时除了考试,已经一脑袋浆糊了。他们问的这些事,网上就可以查到,不应该到临考试了再来问吧?再说这些问题没有任何意义,不应该再拿来烦我。
还有,“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怎么样”这样的话也很伤人,很容易让考生挫败感爆棚。
我真的吃不下了
讲述人:许学彬,中国计量大学光电学院2018级学生
回顾去年的高考,最希望父母那几天不要跟我讲话。鼓励我会嫌烦,批评我心态会崩,在吃喝上尽力满足我就是最大的支持了。
需要解释一下,尽力满足,就是按照考生的想法来,不要强加给他们一些家长的观念和行为规划。家长一定要配合好考生平稳备考,这个时候,保持心情愉悦最要紧。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高考时最有把握的数学考砸了,出场时特别难受,啥都不想吃,但是爸妈非要我吃点东西,说什么“不吃饱怎么有力气写试卷”。于是我就化悲愤为食量,一下子就吃撑了,难受了好久。所以,高考期间父母最好少给孩子送补品和美食,吃太多身体会受不了。
高考的时候,我的建议是不要搞“特殊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因为明天高考了今天就大鱼大肉,或者本来是住校生结果因为高考了就要回家住。平常怎么来,高考期间就怎么来,那样是最舒服的一种状态,搞“特殊”容易让人紧张。
最难忘那口奶茶
讲述人:李琪琨,2018年参加高考,宁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高考期间,我是住校的。平时不常来学校的爸妈,那两天准时在早上7点半出现,带了许多好吃的,一边看我吃一边陪我聊天。后来听我爸讲,我妈当时老是丢三落四,心里明明很紧张,但在我面前却假装淡定。
一般都是我在说,吐槽一下学校的高考餐,畅想一下未来的大学……爸妈就在一旁乖乖地听着,时不时蹦出几个“嗯、是的、很好”之类的话附和一下。
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感谢爸妈这种适度并克制的支持,让我感觉很舒服,紧绷的心情得到了放松。我高考发挥得比较好,也有爸妈“不打扰”的功劳。其中最难忘的,是他们满足了我对一杯奶茶的执念。
每天他们来学校前,都会问我“想吃什么”。我是慈溪人,高考时杨梅刚刚上市,就说要吃杨梅,还点了好久没有喝过的奶茶。虽然父母都觉得奶茶不算健康食品,不是很想给我买,但最后还是带来了一大杯,破例准我喝了几大口,当时真的是太满足了。
妈妈出现在楼梯转角处
讲述人:赵亮(化名),2014年参加高考,现在互联网公司上班
那天好像一场考试刚结束,我发挥得不是很好,心里无比自责,在去食堂的路上,忽然看到我妈在楼梯转角处出现。具体的场景有点忘了,只记得当时一下子轻松了,一路奔跑下了楼梯,扑进妈妈怀里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的父母一直在广东工作,高考前夕,妈妈特地提前一个月从广东回到老家,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用每天送晚饭的方式陪我迎接高考。我以前不喜欢吃广式的鸽子汤,觉得太甜了,但是妈妈那时给我煲了一次,我很开心地喝完了。
其实,知道妈妈回来的时候心里还有点不安,怕她在身边会管教我,说一些“一定要考好”或“机会只有一次”的话,徒增压力。后来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每天晚饭见面,妈妈从不和我聊学习,而是和我聊一些小时候的事,或说些家常话。我小时候的好多谜团,都是在那段时间解开的。感觉这种聊天,就是我高考期间最好的解压方式。而且有了妈妈的陪伴,高考也不再那么可怕了。(本报通讯员 陈宏程 戴欣怡 杨希林 本报记者 沈蒙和 陈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