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华早报》9月15日文章,原题:(每天)可处理数百份订单且不会抱怨,餐饮机器人能填补中国劳动力的短缺吗尽管当前服务业仍是中国人的主要就业途径之一,但年轻一代已将目光投向其他领域。腾讯QQ联合媒体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4.5% 的“00后”希望从事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工作,教育和IT产业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不过,对于那些招不到合格餐桌服务员的餐馆来说,问题或将很快被解决——答案是:机器人。
这些餐馆正在引入送菜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在线点菜系统等新技术来填补劳动力缺口。深圳一家初创企业的机器人已被用于中国、新加坡、韩国和德国的餐厅。厨房员工只要将菜品放置于机器人上并输入餐桌号,后者就能将菜送给食客。相对于真人服务员每天送200道菜,机器人每天能送300至400道菜。
“几乎所有餐馆业主都表示,很难招到人(当服务员)”,该公司CEO说。这家公司的送菜机器人能用10年,每台售价介于4万至5万元人民币之间,这低于广东省餐饮和酒店行业员工的平均年薪(约6万元)。难怪越来越多的餐馆希望使用这种送餐机器人。
但新技术有时也会带来新问题——就机器人服务员而言,就是没有“微笑服务”。“当外出就餐时,我们想要的是服务,而不仅仅是上菜”,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专家黄锦辉教授表示,“如果制造商在未来(为机器人)增加情感方面的内容,效果或许会更好。”(作者翠西·曲{音},丁雨晴译)
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蓝】香港元朗的一家连锁餐厅内,厨师正跟随一个大型自动炒锅发出的指令,加入鲑鱼、米饭、鸡蛋等食材,自动炒锅会自动对这些食材进行翻炒,几分钟后,几盘香味扑鼻、颜色诱人的三文鱼炒饭新鲜出炉,被服务员端上餐桌。
香港《南华早报》4月7日报道称,香港已经有不少餐厅引入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服务员等。疫情让香港的餐饮业遭受冲击,餐厅人手严重不足,据港媒报道,业内2022年第三季度的调查显示,餐饮经营者最担忧的三大因素中,人工成本居首位。近3年来,整个餐饮业的从业者从26万多降到近20万,同时,也因为餐饮业处境低迷,更招不到本地年轻人入行。在香港劳工处互动就业服务网上,目前所有行业的职位空缺共计11919个,而餐饮业的职位空缺达2067个。3月29日,立法会饮食界议员张宇人在立法会会议上表示,目前香港餐饮业缺少4万人。
为了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部分香港餐饮企业开始购入机器人。“Hare晴舍”是一家位于佐敦的日式餐厅,该餐厅于2022年1月引入两部送餐机器猫。“Hare晴舍”上午主打定食,机器猫一次能够运送4份套餐,“1猫顶4人”;晚上,餐厅以售卖串烧为主,机器猫一次能运送16—18碟串烧,相当于一个服务员来回跑12—13趟的工作量。店长表示,餐饮业工作辛苦,经常有员工辞职,引入机器猫后,员工的工作量大幅减轻,人手也稳定许多。
一家引入智能厨房系统的连锁餐厅集团则表示,该系统中的自动炒锅可以通过编程准备300多种菜品,不仅提高厨房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而且还帮助该集团的所有分店保持一致的食品质量,方便其进一步拓展店面。
除了餐饮业,面临人力不足问题的香港零售业也在积极搭乘机器人的科技东风。拥有82年历史的中环街市德辅道正在使用机器人对游客提供导览服务。46岁的林峰在荃湾经营着一家全数字化的24小时宠物用具零售店。整个店铺只雇了一名员工,顾客通过自助结账系统结账,通过电子储物柜来取在线订购的货物。“顾客自己拿到他们需要的东西,自己付钱。”林峰表示。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不少政策,对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去年,香港特区政府对批发零售业批准了11.35亿港元的科技资金申请,对餐饮、酒店业的科技资助约2.44亿港元。
不过,在便利之余,机器人在香港餐饮业的使用也引发一些讨论。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表示,餐饮机器人确实有助于缓解行业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但餐饮文化的长远发展需要求变,无论是研发新菜式还是与人交流,都需要由人主导,若用机器人全面代替人工,餐饮行业将变得冷冰冰,“人与机器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灵有肉,变化仍然需要人才可以做到”。
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蓝】香港元朗的一家连锁餐厅内,厨师正跟随一个大型自动炒锅发出的指令,加入鲑鱼、米饭、鸡蛋等食材,自动炒锅会自动对这些食材进行翻炒,几分钟后,几盘香味扑鼻、颜色诱人的三文鱼炒饭新鲜出炉,被服务员端上餐桌。
香港《南华早报》4月7日报道称,香港已经有不少餐厅引入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服务员等。疫情让香港的餐饮业遭受冲击,餐厅人手严重不足,据港媒报道,业内2022年第三季度的调查显示,餐饮经营者最担忧的三大因素中,人工成本居首位。近3年来,整个餐饮业的从业者从26万多降到近20万,同时,也因为餐饮业处境低迷,更招不到本地年轻人入行。在香港劳工处互动就业服务网上,目前所有行业的职位空缺共计11919个,而餐饮业的职位空缺达2067个。3月29日,立法会饮食界议员张宇人在立法会会议上表示,目前香港餐饮业缺少4万人。
为了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部分香港餐饮企业开始购入机器人。“Hare晴舍”是一家位于佐敦的日式餐厅,该餐厅于2022年1月引入两部送餐机器猫。“Hare晴舍”上午主打定食,机器猫一次能够运送4份套餐,“1猫顶4人”;晚上,餐厅以售卖串烧为主,机器猫一次能运送16—18碟串烧,相当于一个服务员来回跑12—13趟的工作量。店长表示,餐饮业工作辛苦,经常有员工辞职,引入机器猫后,员工的工作量大幅减轻,人手也稳定许多。
一家引入智能厨房系统的连锁餐厅集团则表示,该系统中的自动炒锅可以通过编程准备300多种菜品,不仅提高厨房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而且还帮助该集团的所有分店保持一致的食品质量,方便其进一步拓展店面。
除了餐饮业,面临人力不足问题的香港零售业也在积极搭乘机器人的科技东风。拥有82年历史的中环街市德辅道正在使用机器人对游客提供导览服务。46岁的林峰在荃湾经营着一家全数字化的24小时宠物用具零售店。整个店铺只雇了一名员工,顾客通过自助结账系统结账,通过电子储物柜来取在线订购的货物。“顾客自己拿到他们需要的东西,自己付钱。”林峰表示。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不少政策,对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去年,香港特区政府对批发零售业批准了11.35亿港元的科技资金申请,对餐饮、酒店业的科技资助约2.44亿港元。
不过,在便利之余,机器人在香港餐饮业的使用也引发一些讨论。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表示,餐饮机器人确实有助于缓解行业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但餐饮文化的长远发展需要求变,无论是研发新菜式还是与人交流,都需要由人主导,若用机器人全面代替人工,餐饮行业将变得冷冰冰,“人与机器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灵有肉,变化仍然需要人才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