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来源:特斯拉官方
如果说,特斯拉最出名的流量车型是什么?那一定非历经四年跳票无数次的Cybertruck莫属了。
在前几天Cybertruck的交付活动上,马斯克也终于展示出了这台皮卡的更多细节。不锈钢外骨骼车身、强大的载货能力、线性转弯能力、零百公里加速2.7秒,甚至发布会上还有一段Cybertruck拖拽保时捷911的桥段。不得不说,整活这一块,还得看马斯克。
而热度随之发酵的,还有这次特斯拉为Cybertruck准备的各种黑科技。最近几天,其中一项技术更是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讨论,那就是在Cybertruck上首次搭载的48V电气架构。
有意思的是,马斯克还公布了该专利的系统设计图,并且贴心地给各大车厂奉上一份“使用说明”。随后,福特CEO吉姆·法利还就此向马斯克表示了感谢,并高度评价该行为利好整个汽车行业。
一时之间,48V电气架构成为车圈的热搜顶流,极力追捧者有之,不明所以者亦有之。那么,这项技术到底有何魅力,能让很多业内人士发出了该技术将引领行业新趋势的感叹呢?
48V架构改变了什么?
首先,在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这里提到的48V电气架构,并非当下新能源车企时常谈及的“800V高压平台”,或者是其他与之类似的概念。
通俗来讲,这里出现的48V指的是给车内设备供电的那块电池的输出电压,而不是驱动车辆的那块主动力电池的电压。
最早的时候,汽车刚出现时,其实是没有电气系统的,年纪大一点的车友应该对于老解放汽车那种手摇式启动还留有印象。而直到1918年,人们才开始在汽车中加装6V电气系统,那时这6V也主要是为了给发动机点火用的。随后在20世纪50年代,该系统升级为12V,也就是用12V的车载电池为照明、车载娱乐、电子控制单元和其他小功率电子设备供电。
直到今天,尽管电动汽车的主动力电池都已经升级了高压系统,但是对于主动力电池系统之外的辅助电池系统很多还停留在12V。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在车上烫火锅,你要去找驱动车辆的那块主动力电池,它的外放功能可以支持户外的电器用电。而相比传统的12V架构,48V电气架构提升的,更像是你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选项,从节能变成了高性能。但再“高性能”,你也不可能用电脑的电量来烫火锅。
要说在概念上,特斯拉的这个48V架构更贴近于很多传统车企的48V轻混系统。以空调系统为例,虽然在48V轻混的逻辑下,12V低压依旧同步存在,但像空调这样的“用电大户”可以单独纳入48V的工作范畴,使内燃机车型也能获得“空调自由”。在类似的轻混结构试水中,奔驰、宝马、奥迪、丰田、本田以及部分中国品牌都陆续有所涉猎,而伴随传统主机厂动作的还有博世、大陆、法雷奥、舍弗勒等供应商大厂。
但随着主动力电池的升级,像空调这样的设备可以直接接入动力电池供电,也就不需要单独为这类设备开个“专线”了。而这次特斯拉要做的就是把所有车上的电能“用户”,都纳入到48V的工作范畴之中。
而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在传统12V架构中,接线和组件必须更大、更重才能处理高电力负载。而特斯拉的48V架构可以更有效地适应高负载,从而减少布线的尺寸和重量,特别是对于低功耗组件,这意味着更好的车辆效率、操控和更低的能耗。
功率=电压*电流,这个最简单的公式足以道明一切。电压不变,加大电流固然可以增大用电功率,但同时又会使线路发热,带来了更多能量损耗。所以就需要加大电压,从而达到优化线路和降低能耗的目的,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高压输电的原理是一样的。
特斯拉为什么要搞48V架构?
其实从2021年开始,特斯拉就开始将12V铅酸电池,改为12V锂离子辅助电池,不仅更轻更小,重点是理论使用寿命上可以跟汽车一样长。虽然目前一些大型车辆已经在使用24V系统,但48V系统在汽车中仍然是一种罕见的解决方案。
上文也介绍过了,整个汽车产业上一次升级低压电池系统的电压,都是70多年前的事情了。也正因如此,汽车行业长期使用12V电气系统,大多数现有的汽车电子设备、配件和系统都是为12V设计的,所以继续使用12V系统可以确保与标准化组件和设备兼容。
换言之,12V的电气架构在过去70年间其实都是够用的。既然如此,为什么特斯拉要在Cybertruck上彻底抛弃12V,全面改用48V架构呢 ?
从技术本身来看,电压由12V升级到48V,理论上通过的电流就会更小,能够减少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并降低温度,同时还能减少对线材直径的需求,允许使用更细的电线以节省重量和成本。
而从整个造车行业的趋势来看,12V系统承载能力目前已经几乎达到极限,需要构建电压更高的电气平台,才能满足车载系统上不断增加的智能化和舒适化的体验需求。
所以,无论从降本增效还是智能化发展的角度出发,48V架构都是未来的大趋势。
就比如当下大火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就需要更高的算力支持和更敏锐的感知系统,再加上4G/5G传输也需要可靠的功率。此外,自动辅助驾驶执行部件,线控转向和线控刹车需要冗余的功率来保证。而时下流行的“超大屏”、大功率音响等娱乐系统更需要足够的功率。
除此之外,特斯拉还有一些自己的“小盘算”。此前,有业内人士在投资者日与特斯拉高管进行了交谈,他表示,特斯拉拥有自己的“秘密”配件团队,致力于开发专门针对48V架构的产品,例如照明、绞车和空气压缩机等。
这些产品旨在与 CyberTruck 系统无缝协作,为客户提供根据车辆功能量身定制的各种高品质配件。 而这种为48V架构的“私人订制”,也让特斯拉未来的产品,在配件和附加组件方面具有更显著的优势。
简单来说,有了足够的功率支撑,以前车内装不上的“黑科技”,特斯拉在上线48V架构之后可以更加“肆无忌惮”了。
现阶段有必要上48V吗?
既然如此,过去70年汽车厂商为什么不去做48V电气架构,是因为有技术难关尚未突破吗?
其实,不是大家不想做,或者说有技术难关,毕竟原理就“功率=电压*电流”而已,又能困难到哪里?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必要,既然12V够用就先用着,谁也不想为了升级电气架构承担额外的成本,并且还得升级配套部件。
而且,对于之前的燃油车来说,想要一口气将低压系统拔升至48V:如果继续坚持铅酸体系,那么对空间的侵占是毋庸置疑的;而如果替换锂电,发动机舱的高温工作环境,又会出现相应的安全问题,综合来看就更加没有必要。
因此,尽管48V电压系统一直被视为汽车行业的未来,但目前使用该系统的车型仍然较少。
就像近来人们普遍关注的800V高压平台一样,能够更好地解决续航焦虑是它的优势。但随之而来的制造、配套成本提升,也让这场关于800V的“军备竞赛”更显激烈。
而要改变汽车系统电压这件事,可不是换块电池这么简单。首先,48V系统需要更强的电池,尤其是锂电池,以实现高性能、小体积和轻重量。其次,车载低压设备需要升级至48V,这涉及到音响、车灯、喇叭、雨刷、车机、电机、电磁阀、开关、ECU等一系列设备的升级改造,且需要考虑其电磁兼容性。这些都是大部分车厂不太愿意去做的客观阻力。
毕竟,由于造车行业普遍依赖第三方供应商,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全面采用48V架构方面进展缓慢,而第三方供应商自然也不愿意去生产新系统电压的配套组件。
而特斯拉则截然不同,其垂直整合、制造能力以及公司结构,赋予其较高的“自由度”和敏捷性,能够在内部设计和生产自己的高度集成组件,从而能够快速过渡到 48V系统。
至于说,马斯克免费公布设计专利图意欲何为?
其目的固然有推动整个电动汽车生态加速发展的希望在其中。但更多的还是借此“引诱”供应商入局48V架构的组件生产,从而降低自身的供应链成本,进而寄希望于引领相关业态的技术标准。
日前,马斯克就在接受知名汽车专家Sandy Munro访问时表示,在2025年之前,Cybertruck不会对特斯拉的财务产生重大影响,预料该车在2024年的总交付量仅占一小部分。或许这也意味着,马斯克并不看好48V架构短期内在行业的泛用性,更多的还是将Cybertruck的交付当成一种“抛砖引玉”,给未来的更多车型做好铺垫。
而对于各大车企来说,现在有了特斯拉提供的“使用说明”,或许也会对48V架构动起心思。
至少现在积极响应的就有福特一家了,毕竟传统车企大部分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在接下来两年开发全新一代的电动汽车,趁此机会重新调整技术路线跟零件,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常笑,编辑|张敏)
023年全国餐饮收入首超5万亿元——
美食撬动消费新活力
隆冬时节,云南多地温暖如春,各种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图为游人在丽江古城享受美食。赵庆祖摄(新华社发)
民以食为天。不论是电瓶车上载满的外卖、当代“打工人”的标配咖啡+奶茶,还是“香”飘海内外的火锅、快餐……令人着迷的“舌尖”美食离不开一个字——“吃”。
吃,看似事小,却也实力了得。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餐饮收入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随着餐饮住宿等接触型、聚集型消费较快回暖,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堂食暂停、流水大减、成本上涨……多重压力一度让这个最能体现人间烟火气的行业在疫情期间遭遇困境:从2019年的4.67万亿元到2023年的5.29万亿元,餐饮收入几经波动。
餐饮业如何“挺”过来?怎样“焕”新颜?
从烘焙、茶饮、预制菜到远程选餐、在线下单;从低脂、轻食到“餐饮+旅游”“餐饮+展演”“餐饮+IP”……多变的环境下,创新的步伐不变,老百姓的美味“清单”在多元业态、智能服务、健康品类和更具创意中质感十足。
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不少省份烘焙、茶饮等新兴业态的门店营收均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
在这个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力军的行业里,万千经营主体的携手前行支撑中国餐饮业迎来又一个春天。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注册餐饮单位超410万家,个体工商户占比超八成。
餐饮业一头连着“嘴巴”,一头连着“泥巴”,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里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一块馍、一碗面、一盘菜……伴随田间地头的农副产品进城、入店、上桌,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好日子“火”起来。
餐饮业能够激发多少就业活力?
以一家餐厅为例,除了厨师、服务员,还涉及采购、运输、市场营销、策划、菜品研发等多个工种。报告显示,平均每10平方米餐厅营业面积就可以解决一个就业岗位。中国餐饮业直接就业人员已近3000万。
餐饮业的撬动力有多大?
上承原料供应、农业发展,下接社会就业、内需消费。2023年,餐饮业带动农副食材、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约2万亿元营收,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有人说,世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饮食是生活必需,也是文化传承。经历风雨,让我们对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共情。
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麻、辣、咸、鲜、香、甜应有尽有,螺蛳粉、功夫茶、潮州菜、沙县小吃等国潮美食名片……丰富多元的餐饮文化流露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一道道中华料理、一款款融合菜肴吃出了人气,也提振了消费。(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邹多为)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碧华 实习生赵婧轩 广州报道
2021年,方便面市场增长并不如意。近日,统一企业中国(00220.HK)和康师傅控股(00322.HK)先后发布2021年财报,两者方便面业务营收均不足总营收四成,饮料业务成为拉动营收增长的主动力。
年报显示,去年,康师傅实现营收740.82亿元,同比增长9.56%,净利润同比下滑6.39%至38.02亿元,据万得数据统计,这是康师傅净利润5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另一边,统一2021年实现营收252.3亿元,同比增长10.8%,创历史新高,但净利润同比下滑7.7%至15.007亿元,两大方便面巨头均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境况。
步入2022年,方便面市场仍问题不断: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原材料上涨的压力迫使今年一季度方便面行业大面积提价;3·15晚会曝光的“老坛酸菜”丑闻令方便面一度处于舆论中心,需要一定的时间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预制菜、自热食品也正在蚕食方便面市场……被称作“速食之王”的方便面,未来将何去何从?
原材料压力犹在
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同比下降4.0%,销额同比下降2.7%。在市场量额双减的大环境下,康师傅、统一两大方便面巨头都实现了营收增长,但整体毛利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康师傅毛利率同比下降2.78个百分点至30.39%;统一毛利率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至32.6%。
统一在年报中解释称,这是主要由于大宗原物料价格上涨及促销折让影响所致,康师傅同样在年报中提及“大宗商品原物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压力”。
财报显示,2021年康师傅方便面事业收益为284.48亿元,同比衰退3.6%(若与2019年比较,则成长12.44%),占集团总收益38.4%。期内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组合变化,使方便面毛利率同比下降4.94个百分点至24.36%。由于收益同比衰退以及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方便面事业2021年全年的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同比下降26.67%至20.04亿元。
事实上,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方便面原料成本确实上涨不少。以方便面常用到的棕榈油为例,据万得、招商证券(香港)预测,棕榈油价格近期同比上涨55.2%,达到每吨1.4万元左右。国泰君安证券指出,截至2022年2月14日,聚酯切片、白糖及面粉同比分别累计增长31.3%、7.5%和3.7%,预计原材料价格变动对康师傅的不利影响将至少持续至2022年下半年。
为应对成本压力,今年第一季度,方便面行业出现大面积涨价。此前,日清食品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3月1日起上调其主要产品在中国内地的出厂价格,受影响的产品包括合味道杯面、出前一丁、日清意面、拉王等多种方便面,涨幅最高达到12%。日清食品解释称,这是源于原材料供应的不稳定及价格飙升带来的压力,并指出“上一次调整中国内地即食面产品价格是在11年前”。
康师傅和统一也先后涨价。据相关媒体报道,早在去年7月康师傅已对约占方便面销售额20%的大食桶、中价袋面进行提价。今年一季度,统一上调了部分方便面零售价,桶面零售价从4元/桶上涨12.5%至4.5元/桶,袋面零售价从2.5元/袋上涨12%至2.8元/袋。2月,康师傅上调部分方便面零售价,涨幅与统一相近,经典桶面涨价12.5%至4.5元/桶,经典袋面涨价12%至2.8元/袋,提价产品(按销售收入计)占比60%以上。
面对方便面市场的萎缩,提价确实可以缓解一部分压力。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方便面市场尚处在低位运行的阶段,对于整个产业创新升级、迭代以及服务体系与客户黏性的完善,都非常不利。
“通过调价,企业可以为消费端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毕竟,企业要通过调价提升盈利水平,然后才能够聚力推广其高端化产品,完成产品线升级。”朱丹蓬说。
产品结构持续上移
方便面行业面对的不仅仅是成本上涨的压力,更多的是飞速发展的外卖行业以及其他多元化速食产品对其的冲击。
据媒体报道,2012年至2021年,中国外卖市场销售规模从216.8亿元增至约7941亿元,在线外卖用户规模从0.8亿人增至去年6月的4.69亿人;2020年,自热食品国内市场规模达71亿元,5年年复合增速97.3%。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方便食品要求越来越高。统一在年报中指出,“随着消费升级进程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需求变得更多元化。”消费升级趋势下,热度不减的预制菜、冷冻食品也分流方便面消费者。
如今走进超市、便利店,或者打开电商平台,包括螺蛳粉、自热米饭、自热小火锅等数不清的新型速食类产品映入眼帘;过去以“泡面”为主的方便面也在向速食面升级,各种速食面网红品牌陆续出现,价格越卖越贵、花样也越来越多。对用户而言,这些“替代方便面”的新选择,有着更大的新鲜感、多样的品类和更丰富的口味。
为了应对新的竞争环境,方便面巨头也不甘示弱。记者梳理发现,不少企业正在采取多价格战略,调整布局,发力高端产品,强调在汤和料上下功夫,例如统一的汤达人,今麦郎的拉面范日式拉面,康师傅汤大师、速达面馆等。
以统一为例,2021年统一食品业务板块营收95亿元,营收增长主要由高端化趋势所驱动。据其年报显示,以“开小灶”、“茄皇”等为代表的高端化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其中,“汤达人”过去五年收益复合增长率维持双位数增长。
去年统一还积极布局高端袋煮面市场,推出“极味馆”系列满足居家场景消费需求,获得中高端用户的青睐,销量稳步增长。年报指出,五元以上的品牌在过去两年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其中,自热食品“开小灶”、地道的街巷美食“那街那巷”在过去两年的复合增长率均达到了三位数。统一认为,“健康、安全、特色是未来食品创新发展的趋势”。
康师傅则坚持多价格带策略,并逐步强化高端产品布局,以多口味、多规格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年报指出,康师傅持续推出多规格、多口味的高端、超高端产品:“汤大师”以“精通每一味好汤”切入高端方便面市场,先后上市中式、日式等5款产品;超高端面“速达面馆”则全面布局办公、家庭、户外等多元场景。
“如何变得更健康?”
对于方便面行业而言,未来将并不轻松。消费场景的多元化、O2O模式与社区模式的发展、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乃至3·15爆出的“老坛酸菜”丑闻,这一系列因素都意味着方便面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业内认为,提价并非长久之计,方便面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升级的速度能否跟得上消费升级的速度以及新生代的核心需求。
回顾2021年的方便面市场,Z世代、新生代和新锐白领等组成的年轻人群成为消费主力军,健康化、年轻化的趋势日益显著。各公司通过传播内容和媒介选择进行品牌年轻化建设,进而打开市场。统一在年报中写到,2021年旗下品牌“汤达人”携手Z世代和代言人王俊凯共创品牌电视广告,“藤娇”则与网易云音乐合作,通过音乐互动方式传递“触电”的品牌调性,借助网易云用户原创内容属性与年轻人建立情感链接。
相比之下,康师傅在推进品牌年轻化战略上更注重联名IP的打造,借此强化与年轻族群的互动沟通。其中,“红烧牛肉面”通过代言人张艺兴联合综艺“中国潮音”,“香辣牛肉面”携手“和平精英”IP,干脆面“香爆脆”则持续联动二次元虚拟偶像“洛天依”,通过集卡活动,联动B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攀升,天然、新鲜、健康等属性成为了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决策因素,甚至乐于付出更高的溢价为健康买单,高温油炸食品无法贴合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如何变得更健康”成为了方便面行业关注的焦点。
为此,目前方便面行业正在加大科研开发力度,试图从生产研发端提高方便面的营养价值。康师傅在年报中提到,公司通过持续加大对产业端创新与升级的投入,改善方便面产品的口感,进一步扩充消费场景,如针对家庭正餐化场景推出了手擀面系列。
记者注意到,2021年末,康师傅向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交付“冠军食堂高能牛肉营养面”和“冠军食堂轻食牛肉营养粉”两款产品。据悉,上述产品实现了科学化原料配比,以满足运动员每日所需营养。产品中的蔬菜包运用了航天领域“FD冻干技术”,使得蔬菜在食用的时候能最大化复原食材的本来味道,又能长期储存。
基于当前国内方便面的发展趋势,不难预见,接下来我国方便面将针对人群进入更为细分化创新的阶段,而这种创新将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健康属性。
以方便面诞生国日本为例,当前日本市场已基于不同人群推出不同健康属性的方便面,如针对老人群体推出分量小、易咀嚼且减盐的方便面,针对女性人群提供低卡、高膳食纤维的产品,而对于有减脂需求的消费者则有含有左旋肉碱及大豆肽的产品。当非油炸、新鲜、无添加、营养不流失等“普世”卖点无法再打动消费者,国外经验或许可以为国内方便面市场提供创新参照。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