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运城新闻网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不是一顿火锅能解决的。有的话,那就两顿。”一听这话,就知国人对火锅的爱,太深沉。我们常吃的火锅有北京的涮羊肉、重庆的麻辣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和广州的海鲜火锅等。其实,中国人吃火锅的历史源远流长。
火锅使用可以追溯到陶器时代。浙江余姚出土的陶器中,就有锅灶同体的小陶灶,经考古学家鉴定,这就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火锅使用痕迹。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冶炼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青铜器作为当时的主要金属原料,也为火锅文化提供了条件。北京延庆出土的青铜器中,就曾出现了一种明显的火锅器物,被称为“温鼎”。这种小青铜鼎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鼎,下面是炉灶。其中,鼎相当于今天我们常见的锅体,炉灶可以填入煤炭,并且炉壁钻有通气孔。从整体器物来看,“温鼎”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制食工具了。
汉朝时,金属冶炼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铜器为主的器皿制品,其中一种叫作“染炉”,这是“温鼎”的进化产物。染炉的出现是火锅的一大进步,这种器皿整体分为三层,除了上面的锅体,中间的炉灶,下面还设置了可以收取灰烬的装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先生结合史料记载,断定这是一种供单人使用的火锅,其小巧和方便程度,都已经非常完善。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火锅文化也受到了积极影响,开始大范围流行。白居易曾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句,这里的小火炉就是一种陶制的火锅。当时的火炉仍然分为铜制和陶制,这是由于古人对食物的烹制要求非常高,不同的器皿烹制出的食物味道会有所不同。
清朝时,火锅文化发展到极致。由于满族本身就是游牧民族,非常喜欢肉食,火锅的轻巧和制作出的特殊风味,深深吸引了清朝统治者。尤其是到了冬天,寒冷的北京城急需一种特殊的食物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热量,而火锅的热辣这一特性适应了这种需求,使得火锅文化成为全国性的风尚。 (《山西妇女报》)
重庆有一句俗语: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重庆人对火锅的喜欢程度就是刚吃了一顿,嘴里说,最近一个月都不会再想吃了,过几天,经过火锅店门口,火锅的香味,又会勾起味蕾,想进去大吃一顿。
< class="pgc-img">>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火锅的历史,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人们烹煮用得"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法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快两千年的历史了。
< class="pgc-img">>根据《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器皿的日益完善,烹调技术也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
< class="pgc-img">>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道出了寒冷的天气适合和友人一起围着小火炉(一说吃火锅),喝着小酒叙叙旧。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火锅都是驱寒佳品。
到了宋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火锅。在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之《拨霞供》中介绍道:"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这里给我们介绍了火锅涮兔子的吃法。
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因此也有人说是蒙古人发明了火锅。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据说嘉庆元年的"千叟宴"就是吃的火锅。
< class="pgc-img">>火锅发展到现在,各地的吃法都不相同,北京的"羊肉火锅"、浙江的"八生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山东的"羊汤火锅"、川渝的"麻辣火锅"等,也风味别具。总的来说,北方的火锅偏清淡,川渝一带的火锅偏麻辣。
重庆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当时人们在码头屠宰牲口,宰牛后只要其肉、骨、皮,但却将牛内脏却扔在一旁,岸边的水手、纤夫将其捡回家,洗净后倒入锅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盐等辛辣之物,煮着吃,一来省钱,不用另外花钱吃饭,二来驱寒、祛湿,重庆山城湿气较重,久而久之,就成了重庆最早的也是最有名气的麻辣毛肚火锅。
在吃法上火锅也有很多讲究,鲜嫩的毛肚和鸭血,醇香的肥牛卷,爽脆的鸭肠,麻辣牛肉片是必不可少的。其余菜品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油碟也是火锅的灵魂所在,油碟由香油、生蒜末、葱、香菜组成,有人可能觉得火锅本来就油,加上油碟不就更油了吗?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油碟是凉的香油,煮好的食物只辣不香,加以蒜末的油碟可以增香,也起到一个降温的效果。
< class="pgc-img">>鸭血一般在火锅汤料端上来,未开火时放入,称之为"冷锅鸭血",煮至漂浮起来,放入事先打好的油碟中。油碟的香,鸭血的嫩,入口即化。毛肚的烫法讲究"七上八下",就是用筷子夹着毛肚放锅里、夹起来重复七八次,大概十几秒的时间,便可食用了,这时的毛肚鲜嫩爽口,如果煮久了就会绵软。肥牛卷煮至全部铺开就可以吃了,鸭肠是煮至卷曲。以上食品都无需煮太久,久了影响口感,当然,特殊爱好除外。吃火锅讲究先荤后素,土豆一般是最后才下锅,稍不注意就煮化了,会糊掉汤锅,爱吃土豆的人慎重下锅。你有多久没吃火锅了?
日,江苏淮安盱眙县发现一座汉代诸侯王陵园,墓主人是汉武帝的哥哥江都王刘非。在出土的数以万计的文物中,其中一件文物非常像现代造型的火锅,被专家们取名为“五格濡鼎”。这件烹煮食物的器皿,内部用4块隔板和一个圆筒将鼎分成5个独立的区域,与现代的九宫格火锅如出一辙。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汉分格铜鼎。专家表示,五格濡鼎的出土将火锅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三四百年。
从陶土罐到九宫格,锅中“品味”舌尖上的智慧
一般来说,火锅的定义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围炉而食的进餐方式,二是就滚汤投进鱼肉蔬菜即烫即吃的烹调方式,三是一种特殊的菜品名称。三者合一,方称得上近代以来坊间津津乐道的“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
图片来源:央视频
据考证,战国时期,就有火锅的雏形出现了,当时的锅主要是以陶罐、铜锅为主,称为“斗”。火锅在古代称为古董羹,是由其食物在锅中煮时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也就是说从战国开始,就开启了吃货模式。
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
西汉出现了“五格濡鼎”,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可以说这就是现今的“鸳鸯锅”的始祖。
而到了南北朝,“通鼎”成为火锅最普遍的器皿,至此跟我们现在的炭炉火锅基本上一模一样。从元、明、清到现今,火锅器皿上的变化并不大。
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
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
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
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配菜多为舶来品,唯有菌类最长久
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千味。广东的海鲜火锅,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云南的滇味火锅,湘西的狗肉火锅,重庆的毛肚火锅,北京的羊肉涮锅等,堪称寒冬里的“席上春风”,为食客们所津津乐道。除了肉类,蔬菜也是火锅大餐必不可少的配餐。
图片来源:“地道风物”微信公众号
如今,白菜、菠菜、土豆、菌类等是吃火锅常见的蔬菜。但据考究,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这些蔬菜可能还不存在。
葵菜如今已经不作为蔬菜实用
2000多年前的《诗经·豳[bīn]风·七月》中说:“七月烹葵及菽[shū]”,葵就是葵菜,菽就是大豆。那时候最普遍的蔬菜就是葵。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菜的概念,列出五种最常用的蔬菜,其中葵菜位居首位,但并没有如今常见的白菜、菠菜等。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白菜正式进入史料中,那时候它的名字还叫做“菘”[sōng]。白菜以其产量大、耐储存、口味好、更耐寒等优点,渐渐取代了葵菜的王者位置。在元代的《析津志》里,北方蔬菜里白菜已经位列首位,已经看不到葵菜的踪影。到了明代,葵菜更是彻底被白菜取代。李时珍就说过:“古者,葵为五菜之主,今不复食之。”
菠菜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亚洲西部的波斯(今伊朗),并经北非,由摩尔人传到西欧西班牙等国。《唐会要》上明确记载:菠菜种子是唐太宗时从尼泊尔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的。由此可见,菠菜进入火锅食材的时间应该在唐以后。
土豆,又名洋芋,顾名思义,这不是中国本土出产的蔬菜。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土豆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
成书于汉代的《礼记》就有关于食用菌类的记载。《吕氏春秋》提到:“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苏恭的《唐本草注》记载:“桑、槐、楮、柳、榆,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由此推断,菌类可能才是现代火锅桌上陪伴最长久的食材。
从陶土容器到精致铜鼎,从单一口味到花样九宫格,从传统食材到不远万里的舶来品……过去2000多年,火锅见证了人类智慧的发展和对舌尖品味的不懈追求,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美食基因”。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刘明明,综合大众网·海报新闻、时间视频、文史杂志、国际儒学联合会、地道风物、大锤说史、新浪微博、四川博物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