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12315投诉举报信息来看,人民群众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很高,那么什么是食用农产品?销售食用农产品有什么要求?食用农产品又有什么特性呢?
一、食用农产品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条第二款将“食用农产品”界定为“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四十九条规定“食用农产品,指来源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供人食用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供人食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不包括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产品及其制品。”
二、销售食用农产品资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许可。但是,销售食用农产品和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的,不需要取得许可。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的,应当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三、食用农产品属性特点
食用农产品是食品,但由于其所特有的自然属性,使其具有不同于其他食品的特点,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对产品进行外观的基本辨识,购买后需经挑拣、清洗或加热等再加工处理后方可食用。因此,《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可拣选的果蔬类食用农产品带泥、带沙、带虫、部分枯萎,以及可拣选的水产品带水、带泥、带沙等,不属于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等情形。”
四、包装和标签要求
食用农产品的包装和标签标示要求不同于预包装食品,分为以下不同情形:
1.需要进行包装的情形
《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第 70号)第七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用于销售的下列农产品必须包装:
(一)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但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
(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包装销售的农产品。
符合规定包装的农产品拆包后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可以不再另行包装。
《办法》第十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包装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者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有分级标准或者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者添加剂名称。此外,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应当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畜禽及其产品、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标识。
2.不强制进行包装的情形
除了以上两种情形,销售其他食用农产品可以不进行包装。
3.进口食用农产品包装和标签要求
1进口食用农产品的包装或者标签应当符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并以中文载明原产国(地区),以及在中国境内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可以不标示生产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2进口鲜冻肉类产品的外包装上应当以中文标明规格、产地、目的地、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等内容。
3分装销售的进口食用农产品,应当在包装上保留原进口食用农产品全部信息以及分装企业、分装时间、地点、保质期等信息。
4.销售食用农产品需要标明的信息
1销售者销售食用农产品,应当在销售场所明显位置或者带包装产品的包装上如实标明食用农产品的名称、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的名称或者姓名等信息。产地应当具体到县(市、区)。对保质期有要求的,应当标注保质期;保质期与贮存条件有关的,应当予以标明;在包装、保鲜、贮存中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的,应当标明食品添加剂名称。
2销售即食食用农产品(指以生鲜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过清洗、去皮、切割等简单加工后,可供人直接食用的食用农产品。)还应当如实标明具体制作时间。
五、提示
食用农产品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同时,消费者也应当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有资质的销售者和符合包装和标签要求的产品,保障自身的健康和权益。
其实各行各业都在卷,但卷的就是你的基本功。”
注:本文为“红动食刻联动大咖直播季”期间,以《智造味道如何赋能餐饮产品迭代》为主题直播对话实录,红餐网整编发布,有删减。
火锅,拥有着极强的包容性,融合了酸、咸、麻、辣等多种口味,满足了各个地区人群的味蕾需求。火锅的味型发展与餐调行业密不可分,“智造味道”这一创新概念逐渐崭露头角。智造味道如何为餐饮产品的迭代注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针对酸汤品类,聚慧餐调如何帮助餐饮企业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度?
日前,红动食刻力邀聚慧餐调联合创始人王斌与抖音百万粉丝主播小明粗去,深度探讨智造味道在提升餐饮产品口感、品质和创新方面的作用。
< class="pgc-img">>本期节目嘉宾
樊宁
红餐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王斌
聚慧餐调联合创始人
聚慧餐调专注餐调定制24年,拥有10000+定制配方,产品触达超15万家门店,满足不同的差异化定制需求,提供全餐饮调味解决方案。围绕口腔加工和风味研发,设立多个研究室,实现新风味的探索和传统风味的模块化。
小明粗去
抖音生活服务头部主播,粉丝量130w+,抖音本地生活首位GMV一亿达人,抖音本地直播首位月GMV两千万达人,抖音官方授予:中国旅游日推荐官、北京老字号推荐官。
观点·红动食刻
01.老火锅目前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有哪些?
王斌:目前火锅最大挑战是内卷,价格、产品、服务、装修等方面都在卷。在机遇方面,随着火锅占领中餐的份额越来越大,加速了火锅食材的更替,变换食材可能会迎来新机会。从贵州酸汤到云南酸菜白肉等案例可以看出,火锅与地方菜系标志性食材进行快速融合,不仅实现创新,还能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
小明粗去:其实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川味火锅、重庆火锅能走遍全国,而北京火锅却走不远?以消费者视角,开了一家火锅新店要去尝,肯定是有除了火锅以外更吸引人的东西。譬如说,前一阵火的火箭筒鱿鱼,可能食材单拎出来不陌生,但放到火锅里那就变得有意思了。
所以开店得让消费者走进店来,让别人记住你的店。其实各行各业都在卷,但卷的就是你的基本功。第一点,做曝光,能不能让人到店里来;第二点,要有成熟的供应链能承接客流;第三点,做记忆点,就是人来了能不能记住你。
樊宁:商家要给出顾客去消费的理由,那么多火锅品牌,我为什么非去你们家?在曝光阶段,要积极放大自己的品牌。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你就得做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02.餐企如何平衡产品创新与保持品牌特色?
王斌:首先,让经典更经典。我觉得应该围绕店里卖得好的产品,持续去经营它,这款产品要超越你的同行,超越所在区域最好的那道菜品。其次,微创新也叫创新,要偶尔出一些“网红产品”,即推一些季度性的新品,但不是长期售卖,菜品上要分清主角和配角。
小明粗去:有个典型的案例——朱光玉火锅馆,其实他原有的火锅食材里该有的都有,口味也不错,却不够亮眼,但当他搬出了甜品,大家都想去看一眼。微创新来源于跨界,本来我可能只是想吃火锅,你突然出了那么多款甜品,让我想吃甜品的欲望可能大于火锅,这是朱光玉火锅馆的一个切入点。
我觉得不是光出一个新品就叫新,一定要带“网红”属性,现在这个时代是靠网红产品来去让你迭代曝光的。
03.老火锅的核心食材和调料选择有什么讲究?
小明粗去:在火锅调料方面,像海底捞“会玩”的点是,一道调料都能让很多人做出不一样的味道来,让人8种调味都想尝试,而是不同的调味配方能适应地域口味差异,很快在消费者那打上心理标签。
而且重庆和成都的火锅更容易去做一些新的增长点,辣锅可以包罗万象,下什么食材都能打上底味,若用清汤去煮的话,那对食材的要求更高了。
樊宁:海底捞调料中的牛肉粒就让人印象很深刻,消费者也会自发围绕它制造话题,譬如“xx元吃垮海底捞”…微创新也是很多品牌和供应链合作共创的突破点,可以尝试结合本地优势食材去做自家餐厅的“绝密配方”,如果在门店反响还不错,那么和供应链实现共创将会帮品牌实现更高量级的突破。
04.聚慧餐调在酸汤品类的调味研发上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王斌:我们五年前就把“酸”定位为战略性发展方向,我们去了云贵找了很多当地的酸,红酸、白酸、虾酸、臭酸……一系列酸,和当地的品牌也开展了共创,我们做了菌种分离,把好的物质提取出来,把它分离出来。技术攻关的过程中,聚慧餐调还获批了一项国家专利技术《一种希腊魏斯氏菌、筛选方法及其应用》。
恰好赶上了这次酸汤品类的“网红热潮”,我们对照贵州的红酸延伸出了系列产品,根据不同的区域,联合不同的餐饮品牌对配方进行了调整,比如北方的受众更爱番茄味重的锅底,我们为此调整了比例。
樊宁:聚慧餐调结合不同区域的口味习惯去创新,同样是酸,但还有很多种不同的酸。从消费端来看,酸汤品类在南方以外地区的群众基础比较弱,可能酸汤是近期才出现比较流行的一个味型。其实在一些口味喜酸的省份,比如海南、云南、贵州,酸汤的味型在这些地区向来有较固定的受众群体。
源:经济日报
近日,市民和游客在第24届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万人龙虾宴上品尝小龙虾。贺敬华摄(中经视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达2.6万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的同比增速,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
餐饮业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上半年,餐饮业何以能延续增长态势?随着一系列促消费举措接续出台,餐饮业将如何把握机遇求新求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消费动能强劲
上半年,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节等节日带动下,假日餐饮消费规模增长较快,特别是在假期首日达到峰值,餐饮业的“假期效应”与“假期首日效应”进一步凸显。
连日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的肥肥虾庄门口人声鼎沸,坐满了排队等位的顾客。肥肥虾庄相关负责人张阳介绍,“每逢假期,店里都很忙,等位的顾客一直没间断,能从上午11点排队到凌晨,‘五一’期间的日均客流量较去年提升约15%”。
从美团发布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假日餐饮消费热气腾腾。以“五一”假期为例,假期前3天,全国本地生活服务消费同比增长25%,餐饮堂食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73%。
“餐饮消费稳定增长与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密不可分。”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分析说,今年3月,商务部等9部门出台《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创新餐饮消费场景等方面提出22项具体措施;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要发展餐饮消费细分领域,同时支持餐饮消费智能升级。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文旅、餐饮深度融合的优质活动层出不穷,“味蕾游”“摆夜市”等新玩法丰富了游客的假日体验,也显著促进了各级市场的餐饮消费。比如,甘肃举办天水麻辣烫“吃货节”,让游客品美食、看美景;浙江推出“百县千碗”非遗美食游;广东、山东两省则联手打造“美食+文旅”的20条线路……
业内专家表示,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觉的需求,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情感,各地以城市、乡村等为美食空间点,向游客展示多元饮食文化,持续丰富美食旅游消费场景和产品供给,大大激发了消费新动能。
市场潜力不断释放
进入7月,亲子游、毕业游等旅游市场红火,餐饮业也迎来消费旺季。海底捞相关负责人介绍,夏季的夜宵时段,全国各地的海底捞火锅普遍迎来客流增长,啤酒、特色饮品销售火爆。截至7月底,雷山酸汤锅、三重柚香冰饮等5款夏季新品销量已超500万份。
新颖的用餐场景更是圈粉无数。在海底捞露营火锅日照森林公园店,一顶顶露营帐篷林立草坪之中,还设置有天幕、泡泡屋等。新颖的吃法、玩法,不仅刷新了人们对吃火锅形式的认知,也让该店开业即火爆。
日益丰富的餐饮消费形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口味需求,更催生出无数新机遇和发展新空间。目前,避暑游、研学游等跨城出行人数大幅回升,将明显带动各地餐饮消费增长。中国烹饪协会建议,面对暑期消费旺季,餐饮企业既要积极了解政策动态,用足用好国家惠企政策,也要不断创新,适时推出夏季特色菜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伴随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和消费数字化也快速发展。比如,百胜中国在多个场景实现了人工智能落地,通过个性化的APP和小程序来提升用户体验;北京华天积极发展私域平台,将经营重点向线上转移,先后推出华天线上会员商城和自营外卖小程序。
此外,消费者就餐选择更加务实理性,更加追求“质价比”。这几年,头部餐饮企业营收恢复但客单价走低,各类餐饮套餐直播、团购兴起,餐饮行业的“质价比”被更多关注。面对消费趋势的改变,九毛九旗下“太二”品牌、西少爷、南城香等连锁餐饮企业纷纷开启“降价不降质”模式,迎合市场需求。
“餐饮市场依然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杨柳表示,随着消费者对餐饮服务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餐饮企业应注重开发和推广低糖、低脂、高纤维等健康菜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从原料准入、供应链和末端监管方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数字+餐饮”,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及智能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提高运营效率。
机遇与挑战并存
餐饮业在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尽管上半年全国餐饮市场呈现增长态势,但很多餐饮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假期前后人流量差异较大”“流量跟风”“昙花一现”等情况时有发生,不少餐饮企业出现了收入增长利润却不增长的现象。
杨柳认为,一方面,成本压力不断加剧。近年来,餐饮企业租金大幅上涨,食材成本、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餐饮的“三高”问题在疫情后尤其突出。同时,商铺的租金上涨抬高了企业及加盟商的运营成本,对行业发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攀升,这对餐饮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抗风险能力带来挑战。
另一方面,同质化竞争亟待破局。随着餐饮市场洗牌加剧,同质化问题日渐凸显。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快速进入市场,选择模仿行业内的成功模式,而不是投入资源进行创新和研发,导致市场上产品和服务逐渐趋同。还有部分餐饮企业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洞察,无法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使门店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为了进一步释放餐饮消费潜力,一系列新举措接续出台,餐饮企业也积极创新经营模式、服务、菜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营销活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等吸引更多顾客。与此同时,外卖平台也通过优化供给方式,进一步激活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形成供需两端规模效应,推动餐饮消费加速向暖。
据了解,今年以来,美团外卖与海底捞、老乡鸡、呷哺呷哺等多家餐饮品牌达成合作,通过智能选址选品、限时返佣、专业化运营指导等多项服务,开出专营外卖的卫星店。这些小型外卖店凭借较低的综合成本,不仅有助于降低运营开支,还提升了外卖服务的效率和产能。截至目前,已有120个餐饮品牌累计开出超800家卫星店。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项重点任务,支持餐饮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王东堂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指导各地建立健全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见效,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据悉,商务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办好“中华美食荟”系列促消费活动以及“中华美食文化季”有关活动,推动提升餐饮业数字化水平,推进餐饮与商贸、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激发消费活力。此外,还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持续监测餐饮业发展动态,共同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