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路上,NGS农工商“光明城市厨房”概念店引人注目,点内开设了欧系推窗式的光明早餐购买专窗,早餐类型设置中西合璧,干湿混搭。专窗旁还特设了早餐柜,顾客可通过“光明早餐”微信小程序实现“网订柜取”,在小程序提前下单,到自提柜扫码取餐。这也是NGS Mart农工商超市精改第10家店。
据悉,农工商超市集团作为光明食品集团服务城市的连锁终端企业,充分发挥光明食品集团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依托全市终端网点布局成熟的优势,着力打造“光明城市厨房”工程。农超集团将和良友集团联合拓展城市厨房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提供安全、优质、健康、便捷的系统化厨房解决方案。
光明早餐“网订柜取”
“光明城市厨房”以早餐工程为切入,构建“原料供应+中央厨房工厂+城市厨房终端+物流配送”的城市厨房商业模式,实施“千店百品”早餐项目,打造最适合上海市民口味的系列产品,为上海城市注入光明力量、传递光明温暖。
作为光明城市厨房的展示体验店,在沿街的柳州路店上,NGS农工商开设了欧系推窗式的光明早餐购买专窗,早餐类型设置中西合璧,干湿混搭。专窗旁还特设了早餐柜,顾客可通过“光明早餐”微信小程序实现“网订柜取”,在小程序提前下单,到自提柜扫码取餐,既大大节省了到店点餐及取餐的等候时间,又节省大把分秒必争的早高峰时间。
不重样的早餐,天天见
店内新划分的光明城市厨房在产品集合、资源集配、餐饮创新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柳州路店的光明城市厨房营业面积足足有280㎡,宽敞的区域内被合理划分为不同的餐饮项目版块,如烤鸡柜、面包房、餐食区等,并重点推出光明集团旗下博海餐饮特色美食,品种多样,有泰式的椰香咖喱饭、上海的葱油拌面、台湾的卤肉饭……在用餐区使用“点餐自取”服务,扫餐桌码即可通过智能化点餐系统完成点餐,随心点,随性吃。
除了在光明城市厨房现场享用博海美食,“忙碌打工人”或是“懒人一族”还可选购博海的半成品系列,无需担心厨艺不精湛,不用忍受厨房的油烟,把“去厨师化”美食推向极致,在家可轻松简单地直接享用食材,绿色健康,口味不输名厨的多款美食。
社区门店便民服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维修”有时竟成了“大负担”。柳州路店优化资源配置,与所在街道党组织协同共建,在店内增设便民服务点,定期开展党建共建志愿者服务,满足附近居民的多样性需求,争取打造出便民服务的“典型样本”。
店内除了增加了功能性服务类别外,常态化的零售业态也做了进一步的升级。特色类产品篇幅增加,店内增加了健身人士可食的减糖黑巧品牌“每日黑巧”、孩子们热爱的糖果玩具系列、美少女们喜爱的“然美丽”美容小工具品牌、净化空气的绿植,以及为爱宠人群设立的宠物品牌专区。
探索城市厨房解决方案
为保障顾客吃的健康安心,农工商超市一直以来对食品安全采取的是分段监管模式,建立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动态监管模式,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在柳州路店不光设立了“安心检”监测站,更是上下联手建立肉类和蔬菜等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每日到店的果蔬、肉禽都可溯流追源。
农超集团将和良友集团联合开展城市厨房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研究,以城市高品质生活为市场导向,构建城市厨房原料供应、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终端服务及营运管理的架构体系,充分利用国企优势,积极开拓B2B和B2C的渠道市场,形成原料和成品的全品类供应能力,发挥上农净菜和苏食肉品中央厨房的功能,提高苏北地区优质农产品的加工和集成能力,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提供安全、优质、健康、便捷的系统化厨房解决方案。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钱鑫
上海的老城厢里,有这样一家百年老店,它的早餐、外卖成为很多上海人的心头好,而它原本却是一家地道的徽帮菜馆,它就是——大富贵。
自1881年创立以来,百年间,大富贵历经数次重建、几经易名,却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作为沪上历史最久、颇具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徽帮菜馆,历经140年风雨沧桑、数代人经营,如今发展成为拥有近50家连锁门店的现代连锁餐饮企业。
早餐工程暖心又暖胃
早上7时30分,位于中华路上的大富贵酒楼总店门口已排起了长队,附近的居民陆陆续续来买早餐,队伍持续延长。
“这里的早餐品种很多,像四大金刚、馄饨、面条、馒头什么都可以吃到,还有麻球、排骨年糕、春卷等上海特色小吃通通都有,连续吃上两个礼拜都可以不重样,味道也很好,所以我很喜欢大富贵的早餐。”消费者王先生如是说。
说到大富贵的早餐工程,已有十年历史。早在2011年,大富贵富豫食品配送中心建成投产后。企业积极响应市商委号召,开始进军早餐工程。大富贵将业态微调,由原来的“两房一厅”(外卖、卤味、堂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厨选,升级为“三房一厅”。当年早餐工程年提供服务人数达到360万人次,为企业带来的营业额超过了5000万元。大富贵也被授予“上海市政府早餐工程实事项目先进单位”。近两年,大富贵年营业额达到4亿元和3.5亿元(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门店达45家。
如今,大富贵早餐工程店从原来的早市兴旺升级为全天热闹,在这里,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清晨6点,顾客主要是周边社区居民;7点至9点,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和上班族成了“主力军”;9点后,一批拎着大包小包刚从菜场买菜回来的“马大嫂”接踵而至;中午11点半至下午1点,主要是商务楼白领以及居住在周边的中老年人;下午2点以后,逛街顾客和一些放学后的学生来吃点心;傍晚5点以后,上班族下班后买些卤味熟菜带回家;到晚上9点快打烊时,一些喜欢夜生活或加班的年轻人会来买点心。
为丰富顾客选择,在大富贵的一些门店里,还能买到“共享早餐”。比如清美的油条、百佳好的粥、光明乳制品等等优质餐饮,满足市民“进一家吃百家”的愿望,为市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早餐选择。
人才让企业更“富贵”
近年来,大富贵在发展同时同样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目前已拥有3个区级技师工作室,1个市级工作室。
今年1月的某天凌晨两点,大富贵总店经理周静接到了公司总经理奚伟中的电话,当天早上八点之前,将6000个包子送至指定地点。原来,黄浦某小区在前一天傍晚时分因防疫工作需要被封闭管理,为确保居民第二天早餐正常供应,大富贵接到了这个紧急任务。
周静第一时间赶往单位,此时,已经有不少同事和他一样在店里待命,工厂这里也将原本送往上海各门店的馒头集中送到总店。收到产品后,点心间所有员工和干部全员上岗,一边包一边蒸,忙了整整四个小时,终于提前将6000个包子送至指定地点,由工作人员分发到老百姓手中。她说,“不为别的,就为这一份信任。对我们来讲,信任比金子都珍贵。”
服务行业出身的周静,这些年最大的感触是,做服务就是做细节,要把顾客能想到的想不到的统统做到,就能赢得顾客,赢得口碑。比如,点菜时注意为顾客着想,荤素调和, 使菜肴营养搭配趋于合理,饮食和谐不相克;每当店里出现服务人员无法应对的特殊事情,周静总是能够第一时间出现,了解情况并化解矛盾。由于在引导点餐、菜品搭配科学、消费合理上为顾客尽心着想,周静积累了庞大的“粉丝流量”。2020年周静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大富贵总经理助理田晟磊,这些年一直在积极布局拓展业务。他认为,餐饮市场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模仿与被模仿的情况较为普遍,“大富贵”想要在品牌林立的餐饮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加快连锁门店的规划与拓展。加强大众化特色小吃连锁市场分布,实现上海城区全覆盖。他说,我们是和大富贵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我自己做过厨师、服务员、财务、主管、挂职干部、门店副经理、部门经理,现在成长成为一名公司总经理助理,从基层一步步走来,企业给了他展示自我的平台。
重新定义海派徽菜
大富贵酒楼初名“徽州丹凤楼”,1881年(清光绪七年)由邵运家等安徽老乡合伙开设,是上海少见的以徽菜为主的餐饮业老字号。如今,很多人记住大富贵的,反而是他们家的早餐和点心。
为将徽派元素重新点亮,前两年,大富贵在斜土路开出升级版的丹凤楼(雅宴)首店,重新定义了中华老字号海派徽菜。另外,在位于金杨路的大富贵酒楼3.0店内,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装修风格显而易见。作为徽菜老店,一面徽派建筑中最著名的马头墙赫然径入眼帘,白墙黑瓦的特色让人一眼就能分辨。
此外,为着眼中长期发展战略,大富贵在金山廊下购置了16.8亩土地用于大富贵富徽佳食品科技园区建设,目前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将建成投产。新的食品工厂团队研发能力将更强,渠道更加通畅,预计满负荷将达到1.2至2亿元的年产能,实现75%以上的产品及半成品由工厂统一配送。届时,我们将能真正做到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未来5年内的门店数预计将达到80家,并实现加盟经营模式。
大富贵总经理奚伟中表示,企业着眼品牌建设,不断转变经营理念,适应瞬息万变的餐饮市场,瞄准产品、服务、环境、体验、渠道等多个关键点,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动能,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开拓市场,大富贵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记者 / 范煜昊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网络
日,光明区公明街道应急办(消安)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专项检查过程中发现,一餐饮店存在违规开放堂食、私开后门放人进小区,破坏城中村围合防疫管理等行为,严重违反了光明区疫情防控通告中有关规定,工作人员即刻责令其停业整顿。
在处置期间,该店铺负责人李某不服从管理,态度恶劣,擅自撕毁封条,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之一: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工作人员遂拨打报警电话,将李某移交公明派出所处理,公安机关已进行立案处罚。
公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理解、支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如有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的行为,将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希望广大群众引以为戒,积极配合防疫管理。
据悉,此次疫情发生以来,光明区公明街道应急办(消安)根据当前疫情防控政策,制定了《公明街道疫情期间保障生活必需类场所营业要求及执行标准》及《关于疫情期间保障生活必需类场所变更营业状态及落实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的通知》等文件,发动全体外勤人员逐一上门排查3000余家保障生活必需类场所的营业状态及落实防疫要求,尤其针对餐饮场所是否落实禁止堂食规定。并依序建立“白名单”制度,目前已录入1908人次从业人员信息,在营业场所825家,营业率28.25%;签订承诺书1026家,签订率35.14%。同时,消安已全面实现夜巡常态化,通过“警灯闪起来,喇叭响起来,电车走起来,场所巡起来”等线上线下结合的多种宣传方式,日均巡查200余家场所,使防疫政策家喻户晓,维持了社会面疫情防控稳定。
【记者】丁侃
【通讯员】张诗茹 彭翠玲
【作者】 丁侃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