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老照片是德国和日本侵占青岛时期拍摄的,摄影师不详。照片包括了青岛当时的车夫、木匠、啤酒厂、工业区和丢弃的炮台等历史老照片。照片清晰度很好,历经100多年,是难得的珍贵老照片。
< class="pgc-img">>
这是一家洗涤厂,他们依靠给别人洗衣物等生活用品赚取零钱来维持生计。在没有洗衣机和洗涤剂的年代,这些工作完全依靠手工来完成,工人们常常要忙碌半天才能洗完这些衣物。
这是当地的戏台,当地人围着戏台观赏戏曲。唱戏往往只在庙会或重大节日才会有,平时只能到戏楼去看戏,但需要花费银子,一般老百姓是消费不起的。
这是当时的木轮马车,这在当时算是高档的出行工具了,适合长途旅行。由于轮子是木头的,缺点是比较颠簸。
独轮车,这种独轮车是当时农村常见的农用工具,可以载货,也可以载人,推独轮车需要经验,也需要力气。现在这种独轮车在偏远的农村还可以看到,只不过轮子换成橡胶的了。
别看这种独轮车不起眼,但作用很大,载货量也不小,甚至超过单匹的牲畜。
菜市场,贩卖蔬菜的当地菜农,在没有化肥农药的年代,这些蔬菜才是正真意义上的绿色蔬菜,但没有化肥,产量较低。
< class="pgc-img">>
当地的木工正在拉大锯,在当时无论做什么样的家具或工具,拉大锯分开木头是头道工序,完全靠手工,效率很低。
像这样的拉大锯一般需要几个木工才能完成,费时费工,他们才是正真意义上的木匠。
< class="pgc-img">>
青岛啤酒工厂,日本人称麦酒会社。
青岛制粉厂,厂房规划整齐。
台东镇工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工厂旁的街道宽敞平坦,马路有拉货的工人,电线杆整齐划一。
台东镇工厂地,木料厂。
堡垒,已经杂草丛生,附近有几处低矮的草棚。
旭山炮台,似乎已经被丢弃。
会姓岬炮台,没有人迹,年久失修。
上桌冒着热气,怕烫着,小心翼翼的咬上一小口,嘴里往外不断哈着气,外焦里嫩,汤汁四溢,满口鲜香,这就是咱们都喜欢吃的青岛锅贴。走在大街上,时不时就能碰到一家或大或小的锅贴铺。
< class="pgc-img">>博山路“十乐坊”老店
说起青岛锅贴,相信也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很多青岛人的印象里,最熟悉的锅贴,除了沧口锅贴,就是曾经的劈柴院锅贴了。对于如今众多年轻人来说,“十乐坊”这个牌子或许更不太知道了。但是对于老青岛而言,这个牌子已不仅仅是小吃,更是带着满满的历史和回忆。在那个时代的青岛,位于博山路上的“十乐坊”是与青岛大包、春和楼蒸饺齐名的特色小吃,提起锅贴,那就是当年的岛城第一品牌。
< class="pgc-img">>天德塘旧影(毛卫东摄影)
据资料记载,锅贴铺创办于1930年,最初是在“天德塘”的一楼,“天德塘”是老青岛最有名的澡堂子,能在这里洗个澡也是一种高享受。因用的“天德塘”的地方,开始的时候,锅贴铺只有一间房,起名叫“拾乐坊”,就是“拾个乐子”、“捡个乐子”、“讨个快乐”的意思。后简化为“十乐坊”传承至今。“天德塘”的许多浴客饿了就叫上一盘三鲜锅贴,伙计很快就会给送上来,有的洗完之后,从楼下买上两盘带回家去和家人朋友分享。
< class="pgc-img">>图片左侧即为“十乐坊”博山路老店旧址
“十乐坊”的锅贴因肉鲜味美,外焦里嫩,很快成为岛城知名小吃。因为它的店堂很小,经常顾客需排队购买。“十乐坊”的对面有一家饭店叫“便宜坊”,以烤鸭著称,店堂较大,也是一家老店铺。建国后,“便宜坊”很快停业,“十乐坊”随即盘下店面,搬进了便宜坊经营,这里就是后来伴随“十乐坊”走向辉煌直至衰败消失的博山路35号的“十乐坊”锅贴铺老店。
< class="pgc-img">>“十乐坊”是一家专营锅贴的小吃店,它的牛肉锅贴、三鲜锅贴最为美味与知名,加上店铺地处青岛最繁华的大鲍岛,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是名气颇响。许多达官贵人、店铺老板、演艺与文化名人,常来“十乐坊”叫餐,顾客络绎不绝。
1956年公私合营,“十乐坊”被划归广州食堂(后来的广东饭店)管理,又先后推出了扇贝锅贴和豆沙锅贴,而扇贝锅贴后来成为“十乐坊”的招牌产品。
< class="pgc-img">>老青岛记忆最深的就是它家的三鲜锅贴,白菜、海米、肉和木耳,馅像一个肉丸,一咬出汤。也正如鲁海老先生回忆起时所言,就是三个字来形容:“满口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东饭店的老店随着国货公司扩建被拆除,原址成为国货公司东门。“十乐坊”又交给了青岛长城饭店管理,成为长城饭店的一家分店。没料到命运多舛,长城饭店后来也因多种原因消失了。
2000年以后,随着岛城经济重心逐渐东移,中山路一带风光不再。加之管理及经营思路跟不上,饭店门前渐渐冷落,生意日趋式微。正如当时网友在论坛回帖:还是八十年代国营饭店的感觉,服务人员都是四五十岁的阿姨叔叔,店面也陈旧,服务也不热情,关门也是正常的。
2009年,历经八十年风雨的“十乐坊”最终关门停业,这个老字号的停业消失甚为可惜。
< class="pgc-img">>2009年7月,原“十乐坊”的门头已经改成一家超市便民店。
< class="pgc-img">>前些年,这里还开过一家面馆......
< class="pgc-img">>据新闻媒体报道,2013年,在土生土长的青岛人袁先生的努力下,“十乐坊”的店名又在青岛重生。由于价钱合适,口味鲜美,重开的“十乐坊”也获得了岛城市民的认可与欢迎,曾经“十乐坊”的一些老顾客也纷至沓来。
< class="pgc-img">>虽然老店消失多年,但作为青岛老牌的名小吃,能够历经沧桑后重现青岛,也算是一件幸事,它曾经带给了我们太多难忘的回忆。正如前些日子编发过的《珍贵老照片里的谷香村,青岛最早的专业面馆》一文,虽然老字号重生后没去品尝过如今的味道,但是真心希望这些挖掘者、传承者能将曾经消失的那些青岛的老饮食文化用心的传承下去,这不但是老青岛的一种情怀,更是岛城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信很多老青岛,抑或是如我这般有些怀旧情节的人,还是会偶尔念起曾位于博山路35号的老店旧址。昨日抽暇再次来到博山路,寻踪一下老“十乐坊”的旧影。
< class="pgc-img">>随着历史文化街区大张旗鼓的改造,虽尚未完工,老青岛熟悉的这些老街已是大变了模样,上图左侧即为“十乐坊”老店的旧址位置。
< class="pgc-img">>对面闲置多年的“天德塘”终于揭开了头顶老字号的面纱,后期公众号也会再次介绍一下这座老青岛的第一澡堂子。
很有意思的是,在“天德塘”的正门右侧,竟有一间挂着“十乐坊烧烤”的旧门面。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不知道这处门面,是否就是“十乐坊”九十年前开业之初的地方?稍一联想,感觉有些意思,让我专程大老远跑来一趟也算是一种稍得慰藉。沿着老街区的改造的现场转了许久,历史旧迹离不开建筑的维修改造,更离不开“人”与“魂”的底蕴填补。曾经,多少老字号店铺在这周边创店开张,谷香村、津津社、广东饭店......
“十乐坊”的初始及更换之营业店铺旧址均在,如能在此处恢复“十乐坊”以及那些消失,或是早已转换它地的老店招牌,既不失为一种最好的老字号回归,更可以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曾经的岛城餐饮名店,见证了岛城餐饮文化及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随着流逝的岁月,再去探寻那些深埋于历史中的老商号。它们一度成为了岛城的标志,书写了一段段历史的传奇故事。不管它们现在仍在续写辉煌,抑或是早已消失,都是青岛城市发展中的一段难忘记忆。
记录曾经的历史,留下城市的记忆。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清: 青岛达人打造怀旧咖啡厅 满屋只用旧物
本该扔进垃圾堆的废品,经过设计师的巧秒搭配重获新生,“攒”成了怀旧风情浓郁的咖啡厅。近日,这样一间神奇的浪漫小屋现身青岛市郊,勾起了众多70、80后美好的回忆。
80年代的黑白小电视,90年代初的手风琴,泛着油光的老沙发,奶奶辈儿压箱底的橱子,以及满墙的老照片,当老掉牙的老物件和娇嫩的鲜花混搭,温暖感油然而生。
据了解,咖啡厅的店主是一位设计达人,一直钟情于怀旧风格的创作,而收集这些“老货”颇费了一番周折。老味道加上儿时的回忆,让咖啡厅赢得不少好评。(记者庞为 摄影报道)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