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奶茶也许不贵,但订单里却包含着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消费轨迹。对商家来说,成千上万笔订单背后的用户数据堪称一笔重要的“财富”。
扫码点餐、会员专享、入群领取优惠……这些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有没有对用户数据的过度采集?采集的数据商家有没有进行妥善保管呢?
大量个人数据如同“石油”
被商家“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
相比直接窃取个人信息的案件,人们碰到更多的是在扫码点餐、停车缴费、商超购物等场景下,被商家索取姓名、位置、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然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信息泄露。
互联网安全专家表示,个人信息泄露主要的危害有两类:一类是黑灰产对个人信息的利用;另一类是企业滥用用户信息,获取更多非正常的商业报酬、商业利益。除此以外,还会通过个人信息建立情报体系、树立行业壁垒。
尽管消费者抱怨声不断,为什么企业仍热衷于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呢?
专家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像石油。尤其是大量数据,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把这些数据全部整合在一起,形成每个人的画像,就是最具有商业价值的事。
一句话概括:数据就是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因此,不少用户的个人信息被商家“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
针对这些乱象,从6月中旬起,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行动,重点聚焦餐饮店、停车扫码、少儿学习培训、商超购物、理财小贷、房产中介、汽车4S店以及租借充电器等八个消费领域。
强制索取信息、信息保管、隐私权政策
为执法焦点
通过对上海29家知名度较高的奶茶店、快餐店明察暗访中,执法小组发现了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就是强制或者超范围索取信息。这种现象在餐厅、奶茶店、咖啡店非常普遍。用户已经抵达消费场所,仍被告知要通过App或者小程序扫码点餐,而在扫码过程中又强制或者以送优惠券、加入会员等理由诱导用户提供姓名、手机号码、位置信息等超出点餐范围的需求,否则就无法完成点餐。
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既违反了最小必要原则,也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门店越多,产生的数据也越多,有时甚至达到惊人的地步。比如,某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笔订单,就会产生87条数据,目前已累计产生超过100亿条。其中,涉及消费者姓名、电话、位置等敏感个人信息的达6.7亿条。
专家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通常被用于经营管理,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济效益。个人信息是可以被采集使用,但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三原则。
据了解,要搭建一个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技术平台,门槛很低,费用也不高。网络安全专家表示,扫码点餐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在小商家扫描那些来路不明的二维码。
那么,这些被商家用扫码点餐、诱导提交等手段收集来的信息是否得到了妥善保管呢?
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在保管用户信息时,存在一定的隐患。比如,采集数据量巨大的某知名奶茶店,根据网络安全法和数据保护法,应该按照三级标准进行等级保护,但是这家企业却没有做这些工作。
此外,隐私权政策也是本次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所谓隐私权政策,就是信息收集方就如何收集个人信息所发布的声明。简单讲,就是告诉用户采集个人信息的目的、用途以及如何保管等。
执法人员发现,不少企业要么没有隐私权政策,要么不完善。还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隐私权政策,但过于冗长,用户体验非常不友好。有的隐私权政策洋洋洒洒近万字,与其说是为了告知用户,倒不如说是为了保护企业自己。
多地出台合规指引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为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上海市消保委自7月起针对扫码点餐、停车缴费、少儿培训和共享充电宝等四种消费场景,分别出台了合规指引、自律承诺和合规清单。未来,还将针对房产中介、商超购物等主要消费场景作出相应指引。
近日,北京市也发布了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整理出六类违规行为并作出相应规定。
国家网信办8月3日发布的《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处理超过100万人个人信息的处理者,应当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
数据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石油”,而包含个人信息的数据更是优质“石油”,是商家争夺的焦点。商家采集用户个人信息不是不可以,但应该采之有界,用之有度,护之有责。如何规范各种消费场景下商家的信息采集、使用行为,如何监督引导商家做好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源:【宁夏日报】
近日,记者走访银川市多家餐饮店发现,“扫码点餐”已成标配。而且,不少“扫码点餐”要求收集消费者的微信头像、手机号、位置等信息。消费者到店消费,却只能通过手机扫码点餐,被动接受线上服务。有的餐饮店只有消费者提出拿菜单点菜时,服务员才提供纸质菜单。“扫码点餐”需要用手机进入小程序下单,这也导致一些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消费者无法正常点餐消费。
5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银川市兴庆区的一家火锅店,该店服务员称可以“扫码点餐”。记者看到,在每张餐桌的桌角处都贴有一个用于点餐的二维码。扫码后,手机上弹出一条提示,显示小程序会开启位置权限,同时提供了用户协议等内容供浏览。扫码后进入该店点餐菜单页面,可以看到菜品及价格等情况。
“去店里买一杯奶茶,还要拿着手机扫码一通操作才能下单,眼睛都看花了。”银川市民王女士向记者吐槽。王女士告诉记者,手机“扫码点餐”并不具有普适性,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扫码点餐”,这影响了消费体验。5月19日,记者来到该女士反映的位于银川市兴庆区的一家奶茶店,当记者询问有哪些饮品时,服务员指了指立在前台上一个印有二维码的牌子,示意扫码购买店内饮品。记者扫码后,手机上弹出页面提示“点单申请获取你的位置信息”,进入微信点单小程序下一步后,方可看到店内饮品具体种类及价格。操作下单时,不但要在众多饮品中不断下拉菜单查找选择,还要点击所选饮品加入购物车,再点击确认订单结算,同时还要在该小程序页面上选择自取。“扫码,开权限,进入小程序,选取餐品,下单,付款,等待出餐……”这一套流程下来,确实得花费不少时间。
记者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投诉举报中心获悉,有消费者反映,部分餐厅只提供“扫码点餐”,却不向就餐者主动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和菜品价格,消费者只有扫码关注餐厅后才能看到具体菜单,知晓菜品价格。这种“扫码”后才能浏览菜品和价格的做法不合理,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扫码点餐’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自治区市场监管厅投诉举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菜单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是否接受餐饮服务直接关联,餐厅应当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供消费者了解菜品和价格。
记者了解到,针对“扫码点餐”中存在的问题,我区相关部门已有所行动。近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监管厅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餐饮市场价格行为 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由自治区市场监管厅指导各市、县(区)开展规范餐饮服务收费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强制消费、强制“扫码点餐”等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使用小程序‘扫码点餐’时,需要多注意,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自治区市场监管厅提示,消费者在“扫码点餐”时,要注意这些事项:在使用小程序“扫码点餐”之前,要检查小程序的真伪,以免被骗。通常正规的小程序会有官方的认证标志,可以从小程序的官方网站上查看,对没有官方认证标志的小程序应该慎重使用。要自行确认订单,通过多部手机同时“扫码点餐”应核对点餐信息,确保订单内容和价格正确,避免出现餐费漏算或者被其他人恶意篡改订单的情况。在点餐完成后,一定要仔细核对订单,确保无误。在使用“扫码点餐”服务的同时,需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特别是需要注意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账号密码、支付密码等信息泄露给他人。因此在使用该服务时,需要保持警惕,避免个人信息被他人窃取。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段时间微信更新了群折叠功能,烦人的群聊终于消失在视野范围内了。
然而即使微信群聊能折叠,微信的版面依旧说不上清爽。
< class="pgc-img">>例如每到周末就疯狂弹出的微信服务号,它们跟微信群不一样,不能折叠。
也不像普通的订阅号会自动收纳,不取关跟手动删除的话,它就跟你的朋友一样,一直躺在你的聊天界面里。
< class="pgc-img">>这些号估计狐友们也没少关注,虽然我们平常不会点开它们,但每到点餐的时候,没了它们还真点不了。
< class="pgc-img">>因为现在到外面吃饭点餐,不关注这些公众号,根本不能下单。
而且它们也没有人工点菜的功能,要么关注公众号,要么不吃饭,只能二选一,很不可思议的现象,但它确实是现在的普遍存在。
不过这个乱象终于有解决的希望了,最近腾讯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 " 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 问题的通知。
< class="pgc-img">>通知内容为:
平台提醒开发者自查是否存在 “扫码点餐强制公众号” 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点餐体验。平台将于 2022 年 1 月 17 日开始对此类问题进行核查,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
好家伙,这问题终于有人整治,而且还是腾讯主动要搞的,这下子真要变天了?
< class="pgc-img">>虽然整改方案是腾讯出的,但提出的还真不是腾讯,整改消息是从 “上海市消保委” 微信公众号发出来的。
< class="pgc-img">>今年 4 月,上海市消保委就开始关注扫码强制关注的问题,多次呼吁 “餐厅应该不收集或者尽可能少收集消费者的信息”。
而这次联合腾讯,公布自查通知,直接从平台面上做文章,力度绝对比以前强得多,非常期待日后开展的效果。
扫码点餐这个功能我想大概都不会陌生,毕竟现在不支持扫码点餐的店,反而才是异类。
< class="pgc-img">>* 图片来源北京广播网
不仅方便高效,而且还能避免很多人工下单的失误。
最重要对某些社恐人群来说,这种体验实在太友好了,完全不用跟别人交流就能完成所有的点餐工作。
< class="pgc-img">>然而随着扫码点餐的普及,这个功能逐渐被商家玩坏了!
正常来说,扫码点餐只需要扫二维码,点餐,然后下单三个步骤即可。
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扫码点餐就变成要扫码,关注公众号,然后再从自带的小程序里面点餐,下单。
< class="pgc-img">>其实对于商家来说,引导客户关注公众号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现在不关注你家的公众号,直接饭都没得吃。
有些朋友说,这些商家凭这么拽?我就不买账,直接走人不吃了!
先不说大老远跑出去吃饭有多累,而且外面九成以上的餐饮店都是这个套路,不接受这个搞得好像自己不对那样。
< class="pgc-img">>关注公众号也就算了,由于这些公众号大多是服务号,它们没事就会给用户推送一些促销优惠的活动。
如果是常去吃的一家还行,可大多是吃一次就没下次的店,还不断给你推送消息,而且还占着你的聊天页面,有多碍眼大家都懂的吧。
< class="pgc-img">>其实以上说的只是用户体验层面的东西,但这背后牵涉的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强制关注本来就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这种条款在其他领域是妥妥的侵权,要吃传票的。
< class="pgc-img">>可在餐饮行业就成了默认的事实,这么强势的商家,怎么可能把服务做好。
而且强制关注之后,用户信息的管理也是个大问题,对于商家来说,用户隐私不值一提,它们看重的只是用户信息带来的营销以及大数据价值。
< class="pgc-img">>海量的用户数据不仅让商家更好的做营销,更重要的是,获取用户信息的成本太低了,它们很轻松就能把这些数据转化成精准的用户画像。
< class="pgc-img">>往往我们吃过或者买过什么东西之后。网络就会铺天盖地的给我们相关内容,不仅烦,最要命的是它们很容易误导我们作出不合理的消费决定。
除了被误导消费,更重要的是个人隐私难以保障,通常商家都没啥开发能力。
< class="pgc-img">>所以它们一般会把这些扫码点餐系统的开发给外包出去,质量如何不说,在监管上这一块属于完全的无人区。
它们很轻易就能加上自己的后门,直接兜售用户个人信息,用户很可能在外面吃个饭,信息都被别人扒干净了...
< class="pgc-img">>扫码点餐所衍生的行业乱象存在太久了,商家不仅权力大,而且违法成本也低。
哪怕做过头也可能就是收到简单的警告或者责令整改,完全不痛不痒,也就更加肆无忌惮的做买卖。
< class="pgc-img">>现在想想,我们这届消费者真的受太多委屈了,一方面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在遭受科技带来的损害,实在是太难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扫码点餐强制关注的问题已经得到平台重视,而且国内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已于今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
< class="pgc-img">>未来不要求这些商家能做得多克制多自律,但起码选择权要给到消费者,只有尊重消费者,才能赢得真正的回头客。
图片及资料来源:
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消保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