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着炒菜香”回家的时代已经远去,下馆子、点外卖几乎成了当代人生活的标配。从家的味道到各色风味餐饮,你的口味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大排档、美食城、精致餐厅……逐渐成为不少人解决餐食的新场所,不仅兼具和三五好友交流情感的功能,还可以动动手指“云”光顾。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外就餐可能增大患癌风险。经常下馆子会给健康带来哪些风险呢?平时外出就餐怎样才能吃得健康呢?小编这就带你去了解一下!
划重点
01 频繁在外就餐,死亡风险升高
近日,发表于国际知名营养学期刊《营养与饮食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下馆子”和死亡风险增大显著相关。该研究由武汉科技大学与美国爱荷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开展。
研究分析了参加1999-201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的35084位20岁及以上成年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族裔,社会经济地位,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以及体重指数等多重相关因素后,发现以下结果:
与经常在家吃饭的人相比,经常下馆子(每天餐馆就餐2次或更多)的人,全因死亡率增加49%;分疾病来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8%,癌症死亡率增加67%。
研究提示:经常在外吃饭可能不是一种健康习惯,相反,鼓励人们考虑多在家做饭。
划重点
02 经常下馆子会给健康带来哪些风险?
1.肉多菜少,引发多种慢性病
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显示,大众最热衷购买的前十位菜肴,多为油炸食物、动物类菜肴。对于长期在外就餐的人,存在摄入油盐过多、肉多菜少等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
人们摄入了过多能量,增加超重或肥胖风险,易患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综合征,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将会使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大增,甚至是恶性肿瘤的高发。
2.高温烹饪,生成多种致癌物
餐馆为了做饭好吃,用油多,烹饪方式多用油炸、煎制、烧烤。不少商家为节约成本,油会反复使用,多次加热易形成反式脂肪酸,增加致癌物形成。蛋白类和脂类食物经高温加工后,会产生杂环胺类物质。比如直接用火烤制的肉食,烹调时可达200℃,会生成“3,4-苯并芘”等物质,诱发大肠癌、乳腺癌、胆囊癌等。
3.吃盐太多,胃癌风险高
餐馆烹制的饭菜多是重口味,特别是北方菜系,除了直接放入的食盐外,还有各种酱、鸡精、腐乳、腌菜、蚝油等调料。若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会增加患高血压和痛风的风险。此外,一些腌制的蔬菜,含亚硝酸盐,可能和蛋白质食物中的胺类物质合成致癌性较强的亚硝胺,增加胃癌风险。
4.餐具不卫生,细菌传播可致病
外出就餐可能碰到餐具消毒不合格的问题。比如洗涤剂有少量残留,偶尔微量误食尚可,若长期如此,会引起肝肾损伤。如果餐具未认真消毒,或者操作人员洗手不彻底,很可能导致细菌的污染,引起肠炎。此外,不分餐的桌餐,会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引发胃炎或者胃溃疡生,甚至可能增加患胃癌风险。
5.浪费资源,缺少生活氛围
有些人因为想做到食物多样化,或是热情、好面子等诸多原因,往往点菜很多,经常吃不完也不带走。对于经常不做饭的人即使带走了也是放坏再扔,无形中造成巨大浪费。而且更少在家就餐,会缺少与家人一起做饭、吃饭的乐趣,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划重点
03 平时外出就餐怎样才能吃得健康?
健康饮食并非让大家只吃“清汤寡水的菜”,外出就餐,摄入食物的顺序很重要。
1. 建议餐前点些花茶、大麦茶或清淡的汤品,也可以吃些小黄瓜、圣女果等小菜,然后按蔬菜、主食、肉的顺序吃,这样更有助于遵循“多吃蔬菜和谷物,适量肉类”的均衡饮食结构,餐后少食高糖、高油的甜品。
2. 如果是火锅,建议把红油锅底换成清汤;麻酱或香油蘸料,只取1/3,再加水稀释;涮菜顺序上可以先吃蔬菜,再吃红薯、土豆、玉米等粗粮,再涮肉。
3. 在快餐店就餐,就单独点一份蔬菜沙拉以满足荤素搭配的需要。如果菜品油多,最好少吃,也可用清水涮一下再吃。
4. 那些频繁在外应酬的人,一定要有健康意识,参照以下原则,让自己吃得健康些。
优选场所,卫生良好;
食物小份,分餐更好;
按需点菜,切忌过量;
荤素搭配,比例要对;
动物食物,优先鱼虾;
蔬菜够亮,颜色鲜艳;
豆类菌藻,不要缺少;
主食要吃,粗细搭配;
低盐低油,少用煎炸;
酒和饮料,不喝更好;
需求不同,关照老小。
资料:CCTV生活圈、生命时报、@视觉中国
编辑:朱翼
用过期食材或过期食品制作餐饮食品;食品储存不当,导致食品变质、变味或滋生细菌;未按照规定进行食品加工、制作和储存,导致食品卫生不合格。2.合规提示。
< class="pgc-img">>餐饮服务业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规要求进行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和制作,并对过期或次品食材进行严格管理,防止使用过期食材或食品。同时,餐饮服务业应加强对食品储存环节的管理,确保食品储存温度、湿度等条件符合要求,防止食品变质、变味或滋生细菌。1.常见风险点。
< class="pgc-img">>餐饮服务业在制作、加工和销售食品过程中存在违法添加非食品原料的行为,如将塑料袋、胶带等非食品原料混入食品中;在食品中添加含铅、含铬等有害物质。2.合规提示。餐饮服务业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规要求,不得在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和有害物质,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 class="pgc-img">>同时,餐饮服务业应对食品采购、加工、制作和销售进行全程监控,对存在违法添加非食品原料和有害物质的行为,应立即停止经营,并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报告。总结:餐饮服务业作为重要的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必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要求,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 class="pgc-img">>经营者应取得相应的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严格管理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和制作等环节,防止食品污染和变质。同时,餐饮服务业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和管理,防止违法添加非食品原料和有害物质的行为出现。
< class="pgc-img">>最后,提醒消费者在选择餐饮服务商时,要注意查看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备案证,选择合法合规的餐饮服务商就餐。问题:你在餐饮消费中遇到过哪些食品安全问题?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如何让餐饮企业规范运营,避免经营风险?本文为你解析三个方面的内容:塑料限制、食品安全和不合规宣传。
< class="pgc-img">>首先,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餐饮企业需要注意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因使用禁限塑料制品而面临法律风险。其次,餐饮企业应重视食品安全,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卫生,避免因食品安全问题而造成法律纠纷。
< class="pgc-img">>最后,餐饮企业应正确推广菜品,不要过度宣传甚至杜撰养生保健功效,避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希望餐饮企业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规范运营,确保经营安全。你认为如何更好地规范餐饮企业经营?欢迎留言评论。揭秘网络购物的陷阱,如何规避风险?
< class="pgc-img">>网络购物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但你知道吗,背后隐藏着一些风险和陷阱。
< class="pgc-img">>常见的风险点包括“网红店铺”制造虚假销售状况,通过返现、返券、免单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作出指定评价,还有雇佣“网红”“达人”“博主”等在网络平台作出指定评价,这些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提高销量和口碑。为了规避这些风险,我们需要提升守法意识和自身管理水平。
< class="pgc-img">>企业应引导形成“不夸大、不虚假”的经营氛围,加强内部合规管理,掌握经营商品的基本信息和功效,做到准确宣传,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自觉抵制刷单炒信、好评返现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转而通过提升产品特色和服务质量,提高产品性价比、丰富宣传形式等正向积极的方式,打造长期的良好经营环境。网络购物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陷阱。
只有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合规意识,我们才能在网络购物中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和便利。 那么,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是如何规避风险的?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看法。
日,因为一条“神秘”的传染链,让吉林省舒兰市成为了疫情防控的焦点,截至5月17日这条传染链已导致超过30人被感染。记者梳理发现,多人因与确诊病例聚餐而出现被感染。
据吉林省卫建委公布的确诊病例活动轨迹,仅5月13日通报的新增6例确诊病例以及1例无症状感染者中,就有6人与此前确诊病例,有过聚餐行为。
- 确诊病例1,系5月10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9的密切接触者,5月1日17时乘自家车到5月10日吉林市通报的确诊病例9家中聚餐后回家休息。
- 确诊病例2,系5月10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9的密切接触者,5月3日17时在5月10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9家中聚餐。
- 确诊病例3,系5月10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9的密切接触者,5月1日17时到5月10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9家中聚餐。
- 确诊病例4,系5月10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9的密切接触者,4月25日14时乘出租车去北沟农家乐山庄与5月10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9聚餐。
- 确诊病例5,系5月11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1的密切接触者,5月4日12时与5月11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1同乘私家车到丰满区孟家村佰金旺饭店吃饭。
- 无症状感染者,系5月10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9的密切接触者。5月2日9时乘自家车与5月10日吉林市通报确诊病例9共同去富饶农场(丰满区阿什)游玩,15时去淑云饭店(丰满区新玛特商场对面)聚餐。
疫情期间的聚集性病例,也有多起与“聚餐”相关。
4月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场因聚餐导致的超级传播链使哈尔滨市紧急发布通告,5月2日零时起,哈尔滨市经营烧烤、涮串、涮火锅、铁锅炖等餐饮服务单位暂停堂食,重新开业时间视疫情变化另行通知。随后,黑龙江省多地也发布上述通知。
餐厅吃个饭,可能就被感染了
4月初《传染病学》(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在网站发行了一篇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涉及了一同在餐厅就餐的3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出现了感染。
据调查发现,广州的A、B、C三个家庭,共10人在同一家有空调的餐厅用餐。该餐厅是一栋5层楼的空调大楼,没有窗户。三楼用餐区占地145平方米,每个楼层都有自己的空调。每张桌子之间的距离约为1米。
A和B家庭分别坐了53分钟,A和C家庭坐了73分钟。中央空调的出风口和回风口位于C桌上方。而A家庭刚刚从武汉回来,结果均被感染。
最终调查发现,1月24日共有 91 人 (83 名顾客,8 名工作人员) 在这家餐厅用餐,其中,共有 83 人在三楼的 15 张桌子上吃过午饭。83 名客户中,有10人确诊新冠病毒,另外 73 人被确定为密切接触者,并被隔离了 14 天。
为什么在餐厅里吃个饭,会更容易被感染呢?
调查人员排除了气溶胶传播后,推测认为爆发的最可能原因就是“飞沫传播”,空调则是“帮手”。
研究提到,较大的呼吸飞沫(> 5微米)在空气中保留时间很短,移动距离也有限,通常<1米。患者A1与其他桌子,尤其是桌子C的人之间的距离都> 1 米。
但是,来自空调的强劲气流可能会将液滴从C桌传播到A桌,再传播到B桌,然后再传播回C桌(出风口→C→A→B→进风口)。
病毒在餐厅传播速度有多快?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5月14日报道,一项由公共媒体机构日本放送协会(NHK)和健康专家合作完成的实验向人们展示了当一个被感染的人去餐厅就餐时,细菌和病毒是多么容易在餐馆里传播。
该实验模拟了自助餐厅或游轮上的环境氛围。实验中,有10名参与者进入餐厅用餐,其中一个人模拟“感染者”,将“感染者”的手上涂满荧光材料,以此来模拟病毒在室内的传播过程。其他的每个参与者,在不考虑潜在污染的情况下,像往常一样就餐。
在用餐半小时过后,参与者被投射在黑光灯下,“被感染”的地方会被荧光照亮。实验结果显示,手上的“病毒”快速扩散,不仅沾到了“感染者”的嘴边,而且扩散到餐盘桌子杯子上。此外,同桌的其他食客也粘上了不同程度的“病毒”。
日本NHK电视台表示,实验证明如果在餐厅就餐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摘掉口罩,也无法做到勤洗手,病毒可以迅速传播,感染病毒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专家:应尽量减少无防护堂食及聚餐
此前,在3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提醒,在餐厅就餐时,要尽量避免面对面就坐,可以选择同向而坐,且相隔1米以上。尽量缩短就餐时间,减少同行人员之间的交流。如餐厅就餐人员较多,应选择打包带走的方式。就餐结束后,应立刻离开餐厅,减少在餐厅的逗留时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喻成波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阶段,还是应尽量减少聚餐行为,如果需要在公共场合就餐,要采用分餐制,在堂食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面对面进食,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选择错峰就餐,就餐结束时,应尽快做好个人防护。
喻成波强调,聚餐时,人与人之间难免要摘口罩,距离非常近,且会较长时间交流与沟通,无法做到戴口罩等基本的防护,所以聚餐这一行为在这一特殊时期会加强病毒的传播。另外,聚餐本身就是一个涉及人数较多的行为,一个人被确诊,会导致很多人连锁的传播效应,需要多人进行医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