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西周金文的分类(过渡期)、(鼎盛期)、(衰微期)建议收藏!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过渡期利簋 一、周早期金文周早期金文主要指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基本上继承了商代金文

<>

、过渡期

利簋

一、周早期金文

周早期金文主要指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基本上继承了商代金文的风格而又有所发展,铭文的书写和铸刻都十分严谨,风格雄强凝重,行款布局自如随意,笔画肥美,有尖状肥笔,其形如刀或蝌蚪,有游动的曲笔,婉转多变,被称为波磔体,和甲骨文的方笔形成明显的对比。其笔法特点主要来源于商代的“族徽”,多保留有象形文字的特点。结构无规律,字形大小、长宽、方圆不等,字无定形,一字多写,合文是普遍现象。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作品释文】

珷(武)征商,隹(唯)甲子朝。歲

鼎(貞),克聞(昏)

(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蘭)(師),易(賜)又(有)事(史)利

金,用乍(作)(檀)公寶(尊)彝

铭文翻译:周武王发动征伐商纣王的战争,在甲子日的早晨,(在这之前曾举行过)岁祭而贞卜,得到能克敌制胜的吉兆。而今果然在一个早晚之间就占有了商都。辛未这一天,武王在管地驻军之处,赐给名叫利的有关官吏青铜,(利)用所赐的青铜制作了纪念先祖檀公的宝贵彝器。

西周武王时器。一九七六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出土。器通高 28 厘米,口径 22 厘米,重 7.95 千克。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腹内底有铭文 4 行 32 字:“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一说为贞字)。克昏(一说为闻字)。夙有商。辛未。王才阑师。易又吏利金。用乍旜公宝尊彝。”铭文的解释争议较大,其大意是:周武王征伐殷商,在甲子日这一天,岁星当位时告捷。辛未(后七日),武王在阑地(一说为管)军中,赏赐铜给一位名叫“利”的官员。利铸造了这件宝器以纪念其祖父。记载武王征商获胜,归来后赏赐有史利青铜吉金作器之事,这是当时记载关于武王征商史实的唯一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中科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著录。

价值利簋是现存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记载武王伐纣具体日期即“甲子日”的器物,可与《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中关于武王伐纣时间的记载相印证,对商周断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铭为周人所作,具有强烈的宗周早期风貌。字形纵长,笔画圆劲,肥笔含蓄蕴藉,行气连贯,庄重肃穆,极富阳刚之气。此时周人克商刚刚数日,我们从中或可感受到彼时周建国伊始,军队仪容庄严,统治者雄视天下的那种踌躇满志和蓬勃朝气。

《天亡簋》

< class="pgc-img">

《天亡簋》釋文簡注

知北游按:以前写过一个博文《关于〈天亡簋〉中“降”字的解释》,因为对该簋铭没有下功夫研究,认识不足,所以那个解释错误,非常惭愧。最近抽空又仔细阅读了《天亡簋》铭文及相关研究文章,觉得前贤对此簋铭研究固然已经比较透彻,但百密一疏,尚有许多不足,仍有必要对其铭文作一下解释,故作此文,以就教于同好。

< class="pgc-img">

天亡簋于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關中,為西周早期器,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器銘凡77字(又合文1),記錄西周初年周武王舉行的一場朝會大典,典禮過程中舉行了祭祀和宴會,大臣天亡陪同武王殷祭了文王,並在宴會上向武王敬酒,回來作了這個簋,因為開始有“王又大豐(實當釋豊,即禮)”句,故又名“大豐簋”;後又以作器者為天亡,故又名曰“天亡簋”。銘文收入《殷周金文集成》第八冊《類銘文三》,編號4261。

這次典禮祭祀,于省吾先生認為就是《逸周書·世俘》中記載的武王克殷後西歸于宗周,然後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動,主要祭祀大王(太王)、大伯(泰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等先王。是否如此,還有待進一步驗證。于先生同時指出其中的“天亡”就是太望,也就是太公望。此後楊向奎等先生也持相同的看法。

【釋文】

乙亥王又大豊王同三方王

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

衣祀于王不顯考文王

事喜上帝文王監才上不

顯王乍眚不?王乍庸不克

气衣王祀丁丑王卿大宜王降

王賀爵退囊隹朕

又蔑每啟王休于尊白

【標點】

乙亥,王又(有)大豊(禮),王同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事(使)喜上帝,文王監才(在)上。不(丕)顯王乍(作)眚(省),不(丕)?(肆)王乍(作)庸,不(丕)克气(訖)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饗),大宜(俎、房)。王降,亡賀爵退囊(讓)。隹(惟)朕又(有)蔑每(敏)啟王休于尊白。

【簡注】

乙亥,王又大豊:乙亥是日期。“又”同“有”。王,周武王。本銘凡單言“王”者即武王,文王則全稱“文王”。又,同有,《詞詮》:“不完全內動詞,與‘為’同”。“豊”通“禮”,曩釋“豐”,不確。姚孝遂先生云:“卜辭多見‘作豊’、‘弜作豊’,‘豊’當爲祭品。”(《詁林》3.2778按語)這裡當是典禮。大禮即盛大隆重的典禮,《左傳·文公三年》:“君貺之以大禮,何樂如之!”王有大禮,謂周武王舉行盛大的典禮。

王同三方:“同”曩釋“凡”,非是,說詳王子揚先生《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釋為“同”——兼談“凡”、“同”之別》一文。“同”謂會同,朝會之意。三方,郭沫若云:“三方,東南北也。周人在西,故此僅言三方。”此言武王舉行大典,朝會三方諸侯,實際上應該是四方,因為西方的周人也算在內。

王祀于天室,降:王,周武王。天室,即大室、太室,本為太廟中央之室,泛指太廟。《書·洛誥》:“王入太室祼。”孔傳:“太室,清廟。”孔疏:“太室,室之大者,故為清廟。廟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此指周宗廟。降,《玉篇》:“下也,落也,歸也。”此指祭祀完畢後退出。

天亡又(佑)王:天亡,于省吾先生、楊向奎先生并以為即太望,亦即太公望呂尚父,當是。又,通右、佑,《說文》:“右,助也”,劉心源云:“‘又王’讀‘佑王’,謂助祭也。”即天亡陪同武王輔助祭祀。

衣祀于王不顯考文王,:郭沫若云:“‘衣祀’,孫詒讓、王國維均讀為‘五年而再殷祀’之殷祀。”王,周武王。“不”同“丕”,《說文》:“丕,大也”,段注:“‘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顯,《玉篇》:“明也”,“丕顯”是讚美語,相當於“英明”。考,去世的父親,《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死曰考。”“丕顯考”就是英明的先父。這句是說向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殷祀之祭。文王的“文”中間從“心”,應該釋“忞”較確,通“文”,下同。

事喜上帝,文王監才上:事,劉心源釋“吏”,云:“吏,使省。”這裡當用為“使”。喜,過去讀為饎、糦等,以為是祭名,如劉心源云:“饎上帝者,享上帝也。”不過這裡疑用為喜樂義,《荀子·解蔽》引《詩》曰:“有鳳有凰,樂帝之心”,此“樂”即相當於該簋銘中的“喜”。使喜上帝,意思是使文王討得上帝的歡心。監,視也。才,通在。文王監在上,文王在天上眷顧地上的周邦。《詩·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不顯王乍省:不,同丕。王,武王。乍,同作。眚,同省,《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卷三《商、西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註釋》(下簡稱《選釋》)云:“乍眚,即作省,《爾雅·釋詁》:‘省,善也。’《詩·大雅·皇矣》:‘帝省其山’,鄭玄《箋》:‘省,善也。’”(15頁。) “丕顯王乍省”意思是英明的王作善事。

不?王乍庸:不,同丕。?,同肆,正也,直也。《選釋》:“不?王即正直的王。”(15頁)乍,同作。庸,亦見甲骨文,其字本從庚用聲,下面的“用”或簡省如“同”,則為從庚同聲,均“庸”字,用為祭名(說詳參《甲骨文字詁林》4.2894-2897引諸家說)。此處非祭名,《詩·崧高》:“以作爾庸”,鄭《箋》:“庸,功也”。“作庸”就是建立功勳。“丕肆王作庸”即正直的王建立功勳。

不(丕)克气(訖)衣(殷)王祀:不(丕),大;克,終。“大終”即最終。气,通訖,《爾雅·釋詁》、《說文》并云:“訖,止也”,意為結束。衣(殷)王祀,即殷王祀,殷王就是商王,祀是祭祀,這裡指國家。丕克迄殷王祀,意思是武王最終結束了殷王的宗廟祭祀,也就是滅了殷商的意思,這是武王最大的善舉和功勳,即上文所說的“王作省”和“王作庸”。

丁丑,王卿(饗),大宜(俎):卿,通鄉,此讀為饗,《選釋》:“饗,謂大飲賓客。”宜,通俎,于省吾云:“大俎者,謂大陳牲牢於俎以祭。”《選釋》云:“宜,金文中宜、俎同字。秦公鐘銘此字與彊、慶、方等字為韻,故此字又一音當讀為‘房’,大宜即大房。《詩·魯頌·閟宮》:‘毛炰即羹,籩豆大房’,鄭玄《箋》:‘大房,玉飾俎也。’字象俎形,大宜當讀如《魯頌》之‘大房’,房俎者,載牲之器。”(15頁)王饗,大宜,是說武王祭祀完畢之後,又舉行宴會,大宴賓客群臣,用大房俎裝載菜肴,表示宴會的隆重。

王降,亡賀爵退囊:王降,于省吾云:“王降者,言王祭畢自宗廟而降。”按:這裡當是說武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賓客群臣的敬酒。亡,即天亡。賀爵,舉爵向王稱賀敬酒。退囊,“退”舊釋“復”,然檢金文“復”非此種寫法,而與中山王壺及中山王兆域圖中的“退”近似,《殷周金文集成釋文》作“退囊”(3.374),是也。“退囊”當讀為“退讓”,“囊”、“讓”古音泥日準雙聲、同陽部疊韻,音近通假。《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這兩句是說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敬酒,天亡上前舉爵敬酒之後退讓到一旁,表示禮數周到。

隹朕又蔑每啟王休于尊白:隹,通惟,發語詞。朕,我也,天亡之自稱。又,同有,為也。蔑,通勉,努力。每,通敏,《玉篇》:“敬也”。啟,開也,這裡是宣揚的意思。休,美。“王休”之語金文常見,指王的美好德行。周器銘文中常言“對揚王休”,本銘的“啟”相當於“揚”。白,郭沫若云:“語猶今人言補白矣。”按:《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高誘注:“白,明也。”這裡疑是指簋的銘文。《釋名·釋言語》:“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又云:“名,明也,名實使分明也。”銘是名的意思,名是將事情記述明白的意思,和白的意思相同,所以“尊白”很可能是指尊銘。這句是作器者天亡說的話:我要努力恭敬地把王的美好德行宣揚於尊銘里。

本銘文的大意是:乙亥這天,周武王舉行盛大隆重的典禮,朝會東南北三方諸侯。武王到宗廟天室進行祭祀,祭祀完退出來,天亡協助武王,又對武王英明的先父文王進行了殷祭,希望文王能獲得上帝的喜歡,文王在天上能眷顧下土的周室。英明的武王做了好事,正直的武王建了功勳,最終結束了殷王的祭祀(指伐滅了殷商)。丁丑這天,武王大宴群臣賓客,使用大房盛載菜肴。武王從座位上下來接受衆臣敬酒,天亡舉爵向他敬酒後退讓到一旁。之後天亡作了一個尊(簋),努力恭敬地把王的美德宣揚在尊的銘文里。

【韻考】

《天亡簋》這篇銘文大致是用韻文寫成的,主要是用陽、東、冬三部韻而以陽部韻為主。陽、東、冬三部古音中韻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屬於旁轉疊韻關係,故古人常以為韻。茲標注如下:

乙亥,王又(有)大豊(禮),王同三方。(陽部)

王祀于天室,降,(冬部)

天亡又(佑)王,(陽部)

衣(殷)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陽部)

事喜上帝,文王監才(在)上。(陽部)

不(丕)顯王乍(作)眚(省),(耕部,耕陽旁轉疊韻為韻。)

不(丕)?(肆)王乍(作)庸,(東部,東耕旁轉疊韻為韻。)

不(丕)克气(訖)衣(殷)王祀。(之部。此句不入韻。)

丁丑,王卿(饗),(陽部)

大宜(俎、房)。(俎,魚部;房,陽部。魚陽對轉為韻。)

王降,(冬部)

亡賀爵退囊(讓)。(陽部)

隹(惟)朕又(有)蔑每(敏)啟王休于尊白。(鐸部,鐸陽對轉為韻。)

保卣

< class="pgc-img">

保卣

< class="pgc-img">

保卣铭文拓片

< class="pgc-img">

大盂鼎释文:

隹九月王才宗周令盂

文王受天有大令在武

□匿匍有四方□正□

酉无敢□有□□祀无

子法保先王□有四方

殷边侯田□殷正百辟

师巳女妹辰又大服余

勿□余乃辟一人令我隹

< class="pgc-img">

大盂鼎铭文

时代 西周

出土 陕西岐山(清道光初年)

现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古代周朝的发源地。大盂鼎铸造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侧铸有19行铭文,分2段,共291字。铭文的内容是有关一个名叫盂的贵族为颂扬周康王的赏赐、训告和伟绩,铸鼎以铭记。

收藏经历当时的岐山首富宋金鉴把铜鼎买下,因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瞩目,鼎很快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在考中翰林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后袁将其送予左宗棠,左又送予了恩人潘祖荫。

潘祖荫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与翁同和并称,他还收藏着大克鼎。他弄清了鼎的铭文,并为之定名为“大盂鼎”。潘祖荫逝世后,鼎由其弟潘祖年收藏。潘祖年携大盂鼎回到苏州老家,一直对大盂鼎垂涎三尺的两江总督端方不断派人纠缠,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派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而丧命。潘祖年死后,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继去世,潘家的珍贵收藏由孙媳妇潘达于掌管看护。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不让宝鼎落入日军之手,潘家将大鼎和其他古玩埋于大宅后院的中央大厅中,之后举家迁往上海。日军占领苏州后,后来在潘家多次搜查,但一直未能找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家经过商议,潘达于上书华东文化部希望由国家收藏大盂鼎。1951年7月26日,上海文管会从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大克鼎。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时,大盂鼎和大克鼎与公众见面。后大盂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 class="pgc-img">

召卣

< class="pgc-img">

召卣盖铭文

< class="pgc-img">

召卣盖铭文

二、鼎盛期

二、周中期金文

周中期金文主要指周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逐渐脱离了商代和周初的风貌,用笔上的肥美逐渐变为以线为主的中锋,象形和修饰意味也渐渐消失。方圆笔兼用,字形渐方,端庄匀称,章法谨严,通篇美观。至此,西周金文书法的风貌基本形成。布局上出现有界格,但有收有放,不被界格所约束,生动大方,自然多变。

< class="pgc-img">

【文物原属】 西周时期盛食器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22.9cm,宽32.8cm,重4.94kg。

簋圆形,敛口,鼓腹,有双耳,耳上端雕铸兽头,兽角呈螺旋状,圈足,圈足下为三兽形扁足。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盖顶与器腹饰瓦纹,盖沿、颈部和圈足上饰重环纹。

盖器同铭,10行97字:

< class="pgc-img">

师酉簋 shī yǒu guǐ

< class="pgc-img">

西周师酉簋铭文

< class="pgc-img">

师酉簋铭文拓片

译文:

唯王元年正月,王在吴,格

吴大庙。公族入佑

师酉立中廷。王呼史

册命:“师酉,乃祖嫡官

邑人、虎臣、西门夷、夷、

秦夷、京夷、身夷、薪。赐汝

赤、朱黄、中、攸勒。敬夙

夜勿废朕命。”师酉拜,稽

首。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作

朕父考乙伯、究姬尊簋。酉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大意是:在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吴地,到吴的太庙。官为公族的作为册命典礼的佑者带领师酉进入太庙,站立于院中。王召史官宣读册命书:“师酉,管理你的祖上世代管理的城市官员邑人和王的近卫部队,部队中包括西门、、秦、京、身等地的夷人和薪卒。赐你大红色的围裙,配有红色的带子,中间是色的带子,一套马笼头。日夜恭敬其事,不要荒废我的任命。”师酉拜,叩头。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而美好的任命,因而做了祭祀其死去的父亲乙伯、母亲究姬的簋。酉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件簋。

此铭文记载的近卫部队“虎臣”中包括一批少数民族(夷人),值得注意。

< class="pgc-img">

墙盘

墙盘全称为史墙盘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 1967 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村 1 号铜器窖藏,同出器 103 件 , 其中以该器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盘高 16.2 厘米 ,口径 47.3 厘米 ,底径 35.7 厘米 ,内底铸有铭文 18 行 284 字,合文 3 ,重文 5 ,是西周最长的铭刻文字。铭文前半部分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重要政绩,后半部分记述墙所属的微氏家族的家史,与文献记载可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原器现藏于陕西扶风周原博物馆。

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清秀隽美, 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 , 具有端庄典雅的艺术风格。行款纵横整齐,行气凝练,通篇章法竖行横列,行密列疏,别具特色,为一般金文不逮。

< class="pgc-img">

墙盘铭文拓片全部

< class="pgc-img">

史墙盘精拓

< class="pgc-img">

《墙盘》铭文拓片局部放大


< class="pgc-img">

兴簋盖铭文 [假的]

< class="pgc-img">

兴簋盖铭文 

< class="pgc-img">

兴簋盖铭文 

< class="pgc-img">

小克鼎

< class="pgc-img">

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

小克鼎小克鼎 - 详细描述

鼎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

小克鼎传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的青铜器之一。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浑厚重,花纹粗犷流畅,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鼎。

宗彝

宗庙祭祀所用的酒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夔纹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窃曲纹

《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总的特点是长带形,两端钩曲,始见于西周晚期。

铭文

指在金属铸器,如鼎,钟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铸造或刻制的文字。或硬币、勋章、奖章、纪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辞。具有称颂、警戒等性质,多用韵语。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铭文作为一种商业技能出现。

< class="pgc-img">

小克鼎铭文拓片[带格]

< class="pgc-img">

小克鼎 - 铭文内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

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

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

命于成周,遹正八师之

年,克作朕皇祖?季

宝宗彝。克其日用?朕

辟鲁休,用介康?、纯祐、

眉寿、永命、灵终。万年

无疆,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小克鼎 - 铭文大意

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旧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东部新都成周洛阳发布命令,整肃王的部队成周八师。就在这一年克作了这批纪念其伟大祖父?季并置于其宗庙中的宝贵彝器。克每日用它来祭享祖先,同时也就每日在宣扬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来祈求康顺、福佑、老寿、长命、善终。愿克万年无疆,克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批彝器。

< class="pgc-img">

颂壶

器口、颈、腹部均为圆角扁方形,颈部收敛,两侧置兽首衔环耳,腹部庞大而下垂,圈足高且厚。颈部饰波曲纹,腹部饰蛟龙纹。器颈内壁铸铭文21行152字,记述了周王“册命”颂之事。

西周时期,职官任命需举行隆重典礼,即“册命”,“颂”青铜壶铭文较完整而详细记录了这一仪式。

铭文所记可析为以下四个进程: 1.五月甲戌之日清晨,周王在宗庙中的大室; 2.宰弘作为傧相,将颂引入大室,颂站在中庭之中,史虢生负责宣读周王的“册命”; 3.宣布任命颂所负责之职与所赐命服; 4.受命的颂对周王行稽首礼,接受册书出门,然后对有司行纳瑾之礼。

“颂”青铜壶铭文所记的“册命”之礼与《礼记·祭统》、《周礼》、《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关记载大致相同,由此,我们可将其与这些记文相比较,从而订正以往的误读。

【名称】西周颂壶 颂壶

【类别】中国古代青铜器 【年代】西周晚期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壶为盛酒之器。

颂壶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形制庄重、纹饰瑰丽,腹呈椭方形,颈部两侧有兽首衔环,此类形制硕大的方壶流行于西周晚期。器身上的花纹以环带纹、蛟龙纹为饰,圈足与壶盖则饰垂鳞纹及窃曲纹。西周晚期青铜器上的花纹一反主轴中线、两两对称的铺排,而喜用连续环接的纹饰。

颂壶口沿内环壁上及盖口外壁四周铸铭151字,两处铭文的内容相同,记录着「颂」接受周王册命掌管成周洛阳仓库此一职务的过程。而这件壶则是典礼完成后,「颂」为颂扬天子的美意,及荣耀先父母龚叔、龚姒,表达未尽的孝思,并祈求家国康乐大福、周王万年长命而作。

颂壶铭文对西周的册命典礼记载详备,可以和〔左传〕僖公28年传等文献上所叙,互相印证;「颂」纪念父母,这种慎终追远、父母同祀的情况,亦可以和〔礼记&S231;祭义〕所言互相印证,所以颂壶为研究西周礼制的重要史料。

< class="pgc-img">

颂壶铭文拓片

铭文字数,盖榫和口内壁各铸铭文151(其中重文2)字,内容相同。

铭文释文为: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卲(昭)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女(汝)官□(司)成周贮,廿家,监□(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幺(锡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韨)、朱黄(衡)、□(銮)旗、攸(鋚)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瑾璋),颂□(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恭叔)皇母龏始(恭姒)宝□(尊)壶,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寿),□(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西周颂鼎目录:

颂鼎(丙)

颂鼎(甲)

颂鼎(乙)

附:史颂鼎

因为丙是个学习目标,所以列首了.

西周颂鼎

颂鼎铭文是记录西周时册命制度最完善的文体之一。

全文大意:①三年五月甲戌之晨,周王在康邵宫的太室即位;②受命者颂在宰的引导下入门立于中廷,尹氏将周王的册命书授于史虢生宣读,内容为命令颂掌管成周市廛廿家,监管新造,积贮货税用于宫御;③赏赐给颂命服、旗和马具攸勒等;④颂拜稽首受命,带着有王命的简册退出中廷,然后又重新返回向周王献纳瑾璋;⑤颂宣扬王的册命,并为先祖作宝鼎,以对先人行孝道,祈求康福、长命,永远臣事天子。

第一段记述册命的时间、地点,第 2段记述册命仪式;第 3段记述册命授职;第4 段记述赐命赐物;第 5段记述仪式的完成;第 6段是祝愿辞。这样完整的记录册命礼仪的文体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是不多见的,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其书体在西周晚期金文中也有代表性。

颂鼎(丙)

< class="pgc-img">

上海博物馆颂鼎

通高31.4、口径32.9釐米,重9.82公斤。 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

< class="pgc-img">

上海博物馆颂鼎铭文

< class="pgc-img">

颂鼎(宣王)铭文拓片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司)成周贮二十家,监?(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赐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韍)、朱黄(衡)、(銮)旂、攸(鋚)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觐璋)。颂?(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龚叔)、皇母龏始(龚姒)宝(尊)鼎。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寿),?(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颂鼎(甲)

< class="pgc-img">

北京故宫颂鼎

【类别】铜器、青铜器 【年代】西周 【文物原属】西周时期饪食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38.4cm,宽:30.3cm,重:7.24kg。 鼎为圆腹,圜底,二立耳,腹饰二道弦纹。 鼎内壁有铭文14行152字:

< class="pgc-img">

北京故宫颂鼎铭文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王在周康邵宫。旦,王格大 室,即位。宰引佑颂入门立 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 虢生册命颂。王曰:“颂,命汝官 成周贮二十家,监新造贮 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朱 黄、銮、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 命册,佩以出,反入觐璋。颂敢对 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 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 鼎。用追孝,祈介康纯佑 通禄永命。颂其万年眉寿, 畯臣天子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铭文大意:在三年五月下半月的甲戌日,王在周地康王庙里的昭王庙。天刚亮,王到了昭庙大厅里,坐定位置。宰引作为佑者带领颂进入昭庙大门,站立于庭院中。尹氏将拟就的任命书交到王的手中,王命史官虢生宣读任命书。王的任命书说:“颂,命你管理有20家胥隶的仓库,监督管理新建的宫内用品仓库。赏赐你黑色带绣边的官服上衣,配有红色饰带的大红色围裙,车马用具的銮铃、旗子和马笼头。执行任务。”颂拜,叩头,接受册命书,佩带以出,又返回庙中,贡纳觐见用璋。颂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因而做了祭奠其死去的伟大父亲龚叔、母亲龚姒的宝鼎。用来追念孝意,祈求得到健康、厚大的佑助、仕宦之途通顺、长命。颂万年老寿,长作天子之臣而得善终。子孙后代宝用此鼎。

这篇铭文记录了一次册命典礼的全过程: 1、周王即位; 2、佑者带被册命者入庙门立于庭中; 3、尹氏出示命书; 4、史官宣读命书; 5、命书分两部分,一是任命职司,二是赏赐物清单; 6、受命书,佩带而出; 7、返回,献纳用于觐见的玉璋。 这里的7项仪注,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礼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颂鼎(乙)

< class="pgc-img">

台北颂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25、腹深13、口径25.7釐米,重4.935公斤。 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

< class="pgc-img">

台北故宫颂鼎铭文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卲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司)成周贮二十家,监(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赐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韍)、朱黄(衡)、(銮)旂、攸(鋚)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觐璋)。颂(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龚叔)、皇母龏始(龚姒)宝(尊)鼎。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寿),(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史颂鼎

< class="pgc-img">

史颂鼎

通高37.3、口径35.7釐米,重9.25公斤。 特征:此器物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部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铭文共六十二个字,记载了史颂受周王之命省视苏国。

< class="pgc-img">

史颂鼎铭文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友、里君、百生(姓),帅(堣、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章(苏宾璋)、马亖(四)匹、吉金,用乍,颂(其)万年无彊(疆),日(扬)天子令?(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 class="pgc-img">

颂簋

西周后期。盛食器。隆盖,顶有圈形把手。 圆腹,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耳。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重环纹。形制庄重。盖器同铭,各铸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铭文与颂鼎同。

山东省博物馆原藏器,青岛市张秀琳又捐赠盖,致使器盖合一。系周宣王时铸器。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为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 class="pgc-img">

颂簋盖铭文

< class="pgc-img">

颂簋器铭文

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卲(昭)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司)成周贮,监(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幺(赐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韍)、朱黄(衡)、(銮)旂、攸(鋚)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觐璋)。颂?(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恭叔)、皇母龏始(恭姒)宝??(尊簋)。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夀)无彊(疆),(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孙永宝用。

大意为:周王册命颂掌管成周贮(匿)甘家,监督新造, 积贮货物,以为宫御之用。周王赏赐颂玄衣、省纯、赤市、 朱黄、攸勒等物品。颂接受命册,退出中廷,然后再回返, 向周王献纳瑾璋。

< class="pgc-img">

史颂簋(盖)铭文(恭王)

< class="pgc-img">

史颂簋

通盖高7.2、腹深4.1、口径6.8寸,重14.6875斤(西清)。 弇口鼓腹,圈足沿外侈,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盖沿和口下饰窃曲纹,盖上和器腹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和小兽面。

< class="pgc-img">

史颂簋铭文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姻)友、里君、百生(姓),帅(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宾章(苏傧璋)、马(四)匹、吉金,用乍(作)彝,颂(其)万年无彊(疆),日(扬)天子令(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 class="pgc-img">

史颂簋(乙)

西周晚期 弇口鼓腹,圈足沿外侈,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盖沿和口下饰窃曲纹,盖上和器腹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和小兽面。

< class="pgc-img">

【铭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苏姻)友、里君、百生(姓),帅(偶)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宾章(苏傧璋)、马(四)匹、吉金,用乍彝,颂(其)万年无彊(疆),日(扬)天子?令(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

三、衰微期

三、 周晚期金文

指周厉王、宣王、幽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图画文字完全消失。用笔遒劲苍健,淳厚古朴,结构规律更强。字形大多取纵势,中锋用笔,自然圆浑,被称为“玉箸体”,是西周金文的纯熟时期,为后来的秦系文字《石鼓文》和秦小篆奠定了用笔和结字的基础。

< class="pgc-img">

[害夫]簋铭

胡簋,是目前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1978年5月5日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齐家村1号西周窖藏出土。其器雄伟厚重,方底座,圆形腹,高圈足,凤鸟形双附耳。器底座上饰竖条瓦楞纹,腹上部和圈足各饰一圈钩云纹,腹中部饰竖条状瓦楞文。通体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簋的腹底部铸有铭文12行124字。[害夫]即“胡”,为周厉王名,因铭文中有准确的年代(厉王十二年),因此也是西周晚期厉王时代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 class="pgc-img">

[害夫]簋铭释文

王曰:“有(舊)余隹(雖)小子, 余亡康晝夜, 坙(經)雝(擁)先王,用配皇天。簧(橫)黹(致)朕心,墜(施)于四方.肆余以[飫](義)士獻民,爯(稱)盩先王宗室。”[害夫](胡)乍(作)將〈从鼎〉彝寶簋,用康惠朕皇文剌(烈)且(祖)考,其各(格)歬(前)文人,其瀕才(在)帝廷陟降, □(緟)貈(愙)皇帝大魯令(命),用[素令](令)保我家、朕立(位)、[害夫](胡)身.阤阤降余多福,憲(宣)□(導)宇(訏)慕(谟)遠猷。[害夫](胡)其萬年,將〈从鼎〉實朕多禦,用賁(祈)壽,匃永令(命),畯才(在)立(位),乍疐才(在)下。隹(唯)王十又二祀。

< class="pgc-img">

夫钟铭文拓片

< class="pgc-img">

散氏盘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盘底直径41.4厘米,重21.312公斤,盘附耳,盘腹有夔纹饰,高圈足上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首句「用夨扑散邑,乃即散用田」说明了纷争的伊始:因为夨国攻打(偷袭)散国的城池田邑,造成散国损失,於是由夨国割田地二区以为赔偿。文中两段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紧接着是夨人与散氏参与定界的见证名单,末段则为割地后盟誓立契的实景:(在豆国新宫东廷)原属夨人土地第一区的叁员首长与第二区的二名主管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夨王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 class="pgc-img">

散氏盘铭文拓片

< class="pgc-img">

《散氏盘》铭文拓片局部放大

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于乾隆中叶出土至嘉庆十五年一直在民间收藏,先在扬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后转手谁家则不详。老古玩界却传说着,阮元收藏过,并复制铸造出两件。也有人认为,阮元没收藏过,是江翰林拿到苏州去复制铸造出两件赝品。民国十三年以前,大古董商都说过,遇上散氏盘要格外小心,仔细签定。

历史渊源

散国约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由铭文内的人物推知,此盘的铸作年代约在西周厉王时期。 根据清朝张廷济所著之 《清仪阁题跋》 等等之资料,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经多人收藏之后,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经由内务府著名金石学家阮元鉴定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铭文拓片,收藏于内务府库房。后有传闻散氏盘在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被烧毁,并多年不见踪迹。1924年,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 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也叫“矢人盘”。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高圈足,左右两耳,满器施饰,庄重华丽。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五十七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用笔奇崛古朴,凝练,结体气象万千,行气随势生发,章法错落有致。是今文中恣肆豪迈之杰出代表。由于此铭在书写中用笔略有行草书流畅勃动之笔意,故被书法界称之为“今文中的草书”,是被书法界推重的临摹佳本。

散氏盘铭文并器全形拓,整幅托裱本,珂罗版原大精印,尺寸145/81厘米。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原藏清内府,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 原拓本极珍罕,海内学者争求而极难得。此以周希丁精拓本原大印,可赏可习,精美高古。

历史故事

散氏盘国宝是与“晚清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齐名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1924年的一天,在紫禁城的晨雾之中,一缕阳光透过故宫库房的窗棂,照在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手上。马衡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也是一位金石考古学家,还曾经担任过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当时,马衡正在清查故宫物品。他打开一只积满灰尘的木箱,掀开箱盖,一抹青绿的颜色,映入眼帘。箱子里装着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散氏盘。它的出现,带来了一桩青铜国宝的真伪疑案…… 马衡拜访收藏界的老人,知道了散氏盘的故事:阿林保为了给皇帝献寿礼购买了宝盘,却不知宝盘究竟“宝”在何处,想找金石收藏家阮元鉴定。阮元的出现,让马衡觉得他是散氏盘真伪案的关键。

嘉庆十五年,湖南巡抚阿林保得到散氏盘。但未详细说明阿林保得宝经过,只说是从江南的一位盐商手中买来的。1810年冬,嘉庆皇帝颙琰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皇上给了他两江总督去当。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 嘉庆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样酷爱古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因时间太久,六朝皇帝谁也不去鉴赏,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了。于是,从内务府官员口中传到琉璃厂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盘真的没啦,只有仿铸的那件了!” 民国十三年,溥仪出宫前,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博仪出宫后,散氏盘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接管收藏的这件散氏盘是真还是赝?古玩界不知根底,又十分关心。琉璃厂尊古斋经理黄伯川同故宫博物院长马衡的交往多,又是好朋友,他问马衡:故宫里的散氏盘是真品还是赝品? 马衡说:看是真的。也听说古玩行有传闻说,散氏盘有两件苏州仿铸的,一件卖给外国人了,另一件还在国内。故宫博物院接管时,询问过原内务府人员,从养心殿陈设的核查中发现散氏盘的前后经过。内务府提供了散氏盘的原拓本,用拓本对照原物完全相符。马衡又说:这件散氏盘的铜质精粹;苏州造的铜器,铜质是比较粗糙的,不会这样精粹;再说这盘的底子是深褐色,一般来说苏州造的仿铸品的底是闪白色。退一步说,若是重新翻砂仿铸,它的花纹、铭文的笔道不可能一点儿不走样,笔道就不会丰筋挺拔了。古玩界听马衡所说,心里落底了,故宫收藏的是真的散氏盘,不是赝品。国之瑰宝散氏盘,在“九一八事变”后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转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收藏。

< class="pgc-img">

毛公鼎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也。”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毛公鼎铭文

< class="pgc-img">

《毛公鼎》铭文拓片局部放大

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共五段如下: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至先王命,命汝?我邦,我家内外,?于小大政,?朕立,?许上下若否。宁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乍,先王?。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 毛公鼎

王曰:父歆,今余唯?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母?于政,勿??庶口。母敢?事囊囊,??鳏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才乃服,?夙夕,敬念王畏不赐。女母弗帅用先王乍明井,俗女弗以乃辟?于?。

王曰:父歆,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公族?叁有司,小子,师氏,虎臣?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贵??,易女??一卣,?圭,?宝,朱市,?黄,玉?,金车,??载,朱?弘斩,虎?熏裹,右厄,画?,画?,金?,?卫,金?,金?,??,金??,鱼?,马四匹,攸?,金?,金?,朱?二?,易汝兹关,用?于政,毛公?对?天子皇休,用乍?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大意:

周王这样说:“父喑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忧惧。”

周王说:“父喑啊!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卫我的王位,协调上下关系,考绩四方官吏,始终不使我的王位动摇。这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我并不是那么平庸而昏聩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诚地时刻地惠助于我,维护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谋划,不要闭口不说话。经常告诉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继续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担忧!”

周王说:“父喑啊!这些众官出入从事,对外发布政令,制定各种徭役赋税,不管错对,都说是我的英明。这是可以造成亡国的!从今以后,出入或颁布命令,没有事先报告你,也不是你叫他们颁布的,就不能对外胡乱发布政令!”

周王说:“父喑啊!现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让官吏中饱私囊,不要欺负鳏公寡妇。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能酗酒。你不能从你的职位上坠落下来,时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记住守业不易的遗训。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树立的典型为表率,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难境地!”

周王说:“父喑啊!我已对这些卿事僚、太史僚说过,叫他们归你管束。还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领你的族属捍卫我。取资三十寽,赐你香酒一坛、裸祭用的圭瓒宝器、红色蔽膝加青色横带、玉环、玉笏、金车、有纹饰的蔽较、红皮制成的鞃和艰、虎纹车盖绛色里子、轭头、蒙饰车厢前面栏杆的画缚、铜车辔、错纹衡饰、金踵、金秜、金蕈席、鱼皮箭袋、四匹马、镳和络、金马冠、金缨索、红旗二杆。赐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

毛公喑为了报答天子的辉煌美德,因而铸造了一个宝鼎子子孙孙永远宝用。

高仿毛公鼎的作者 黄烨儒 先生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仿古工艺品及技术展览会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洛阳粤钰青铜器有限公司铸造的高仿“毛公鼎”获得唯一金奖。

编辑本段出土行踪

毛公鼎于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周原出土,据贺世明考证是清道光年间(1851年),自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的,有古董商人闻名而来,以白银300两购得,但运鼎之际,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买卖没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贿知县,董治官被逮下狱,以私藏国宝治罪。此鼎最后运到县府,被古董商人悄悄运走,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巧见此鼎。

后毛公鼎辗转落入西安古董商苏亿年之手。咸丰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又从苏亿年之手购得,并赏给苏亿年1000两,此鼎深藏于密室,鲜为人知。陈介祺病故后,1912年其后人卖出此鼎,归两江总督端方所有,端方被派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所杀。端方之后人因家道中落,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英国记者辛浦森出美金5万元向端家购买,端家嫌钱太少,不肯割爱。当时有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辗转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后来国学馆馆长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带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于叶恭绰是用假名买得毛公鼎,让日本人无法查知它的下落。叶恭绰嘱咐其侄叶公超:“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毛公鼎几经易手,甚至差点被日本军方夺走,所幸叶公超拚死保护,是不承认知道宝鼎下落。叶恭绰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军。叶公超被释放后,于1941年夏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返回上海。后来因生活困顿,将毛公鼎典押给银行,由钜贾陈永仁出资赎出,毛公鼎才不至于流浪他乡。1946年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隔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于中央博物馆。

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现在毛公鼎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西周晚期 毛公鼎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公分,重34.700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叁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西周铜器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晚期所出为代表,年代上限相当于成汤时期,器物较少,器形有爵、戈、刀、镞、锥、锛、凿等。礼器种类单调,胎质薄,铸造粗,无花纹,无铭文,但有的铜牌饰以绿松石镶嵌出纹饰,有较高的工艺。中期以郑州商代遗址和黄陂盘龙城遗址所出为代表,年代大致在仲丁至盘庚迁殷以前。铜器所出较多,其中礼器种类有鼎、鬲、簋、觚、爵、卣、盘等,比早期大大增加,而胎质一般仍较薄,只有单线条的花纹带。但其中也有象郑州发现的高达1米的方鼎那样需要相当高铸造成水平的大型器物。晚期以安阳殷墟所出为代表,年代从盘庚迁殷至商末。此时铜器发展到极盛阶段,数量很多,年代也较可靠。这个阶段的中期最富自己的特点,以妇好墓所出铜器为代表,有很多新的器类,器形也更丰富多姿,礼器一般都较厚重,花纹繁缛,并开始出现铭文。

按用途来分,铜器有礼器、食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几大类,其中以礼器为重。礼器又分为食器)鼎、鬲、簋、觥、瓿、方彝等),水器(盘)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器形和花纹都有明显差异。如礼器在早期只发现爵、两种,爵多为束腰、平底、短足、无柱、无纹饰;在中期爵则没有明显束腰,三足也较长,铜礼器普遍有饕殄纹或圆圈纹等带状纹饰;在晚期,出现有妇好墓出土的三连、偶方彝等稀世罕见的器物,还有尊四羊尊虎食人形卣等鸟兽形铜器,器体厚重、纹饰复杂,有雷纹、龙纹、蟑纹、鸟纹、蚕纹、龟纹等多种,往往布满全器,有地纹、主体纹之分。都具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其他铜器中,乐器有铙和鼓;兵器有戈、矛、刀、镞、盔和弓形器等;工具有斧、锛、凿、铲、锥等;车马器有、辖套、踵、轭、等。另在妇好墓发现有圆形、背面带半环形钮的铜镜。

西周铜器主要有铜、锡和铅等金属成分,时期不同、器类不同这三者所占比例也不同。早期铜占以上,有的锡仅占有%,中期锡、铅比例分别为5-8%、1-6%,有所增加,晚期则以铅替锡的趋势更明显。妇好墓时代以后的铜器上开始出现铭文,少则几个字,大多是族徽图像、人名或父祖名,多则三、四十字,内容大抵是因赏作器,还有征伐、祭祀等内容。毛公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

< class="pgc-img">

虢季子白盘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 class="pgc-img">

虢季子白盘

传世铜器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长:137.2厘米 宽:86.5厘米 高:39.5厘米 重:215.3千克 用途:盛水器 所处时期:西周周宣王时期 出土时间:清道光年间 出土地点:陕西宝鸡虢川司

器作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器口缘下部周饰穷曲纹,腹部环饰波纹。 器内底铸铭文8行111字,记述虢季子白率军对狁作战,斩敌首500,俘虏50人,战后献馘,周宣王宴飨虢季子白,并赏赐马、弓矢、钺以资勉励。

< class="pgc-img">

释文:隹(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 / 白乍(作) 寶盘不(丕)顯子白壮武于戎工(功) / 經维四方搏伐嚴(玁)狁于洛之 陽 折 / 首五百執□五十是以先行 子白 獻 / 馘 於王王孔加(嘉)子白 義 王各(格)周 廟 宣 /爰卿(饗)王曰白父孔  又(有)光王 賜 / 乘 馬 是用左(佐)王 賜用弓彤矢其央 / 賜 用戉(鉞)用政(征)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

《虢季子白盘》铭文用笔雄迈稳健,布势疏阔从容,字形大小和谐,体势优美,匀整统一,气韵相贯,博大涵容,具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风韵。它最吸引人的是疏朗的章法布局,在行列整齐的大章法中,各字各就各位,并在极力拉开距离和保持独特姿态中取得了单字相对独立的美。白盘的单字结体在整个西周是最为独特的,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中宫的收紧以及体势的俯仰各异。而这种单字的独立的美感在整个铭文篇章中却完全是和谐的。这样的疏阔的章法和精美的结字很难让我们不联想到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当然,杨凝式是不可能见过《虢季子白盘》的,但是相隔千年的书写者,使用两种完全不同的字体,却是在相同的审美情趣驱使下完成了他们的艺术杰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单字的中敛外肆和字距的疏朗开阔是有一种互相促进而生的关系的,字外空间因而被最大限度地放大,这给我们在章法处理的时候提供和一个非常宝贵的参照。可以说,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晚期乃至整个两周金文书法作品中最值得咀嚼和回味的一件。

< class="pgc-img">

虢季子白盘铭文

< class="pgc-img">

虢季子白盘》铭文拓片部分放大

铭文云:“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蒦四方。伐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周庙宣榭爰飨。王曰白父,孔显有光。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铭文中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全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

同时,此篇铭文中“薄伐狁”、“折首”、“执讯”及“是以先行”等句,可与《诗》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征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在传世青铜器铭品当中,有一件堪称西周青铜器的魁首。它长近四尺,重达四百余斤。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为纪念其受周天子命,率军战胜玁狁(xian yun)立下奇功,受到周王的褒奖而作的重器。盘的内底有铭文111字,对这段史实作了详细的记载。就是这样一件鸿器重宝,它的面世竟然充满着机巧。巧就巧在夜半更深,万籁俱寂;巧就巧在将军秉烛,夜观虢盘。

那是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这日,官军拿下了常州城,刘就住进了护王府内。时至午夜,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万籁俱寂当中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之声,声音不大但极有穿透力。刘顿生好奇之心,当下秉烛往寻。转到屋后见有马厩,声音即由此传出。细审视,始知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了马槽所发出的声响,但这声响非同一般。刘铭传蹲下细看,见此马槽硕大,槽壁在烛光中发着深沉的幽光;伸手一试,重不可举;轻叩之,发声清远玄妙。刘心中有数,此马槽绝非寻常之马槽。次日一早,刘铭传命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见其外壁四边各饰两个兽首衔环;整个外壁满布纹饰;内底具长铭,通篇工整严谨。刘知是宝物,旋即命人押运送回合肥老家,西乡大潜山下之蟠龙墩。后来,又在老宅园中为虢盘专建一亭取名“盘亭”。

虢季子白盘,长:1302mm;宽:827mm;高:413mm;重:215.5kg。通体呈椭方形,具四边、圆角。周身满饰窃曲纹及大波曲纹;每边饰兽首衔环二,共八兽首。内底铸有铭文111字,篇幅工整,结字优美。

据考证,虢盘原本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乃常州籍人士。好古。虢盘近水楼台为徐所得。徐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的珍藏。直至同治三年刘铭传率官军收复常州,才发生前面所讲的机缘巧合。虢盘到刘府后,消息不胫而走,引得不少达官贵人争相欲往观赏。而刘铭传偏偏惜盘如命,不轻示人。为此还得罪了不少权贵,据说连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也未能一饱眼福。至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台湾撤府建省,刘铭传赴首任台湾巡抚期间,虢盘则安驻合肥老宅盘亭,未随往台湾。光阴荏苒,到了清末民初之际时局动荡不已。此时刘铭传已经作古,他的后人,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间,为保护虢盘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其间最具威胁的先是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的刘镇华。作为地方官的刘镇华在1933年至1936年主持安徽政务期间,独霸专权、横征暴敛、草菅人命。对虢盘更是觊觎已久,多次派人以种种理由到刘府搜劫,虽未果,但刘氏后人却饱受了皮肉之苦。接着,日军入侵,合肥沦陷,侵略者强抢豪夺、无恶不作。面对外辱,刘家后人知不能敌。只得将虢盘重新入土,他们将虢盘深埋丈余,其上铺草植树。而后举家外迁,以避战乱。日寇多次搜掠也成泡影。光复以后,李品仙任安徽省主席。再以武力相胁,逼刘氏后人交出虢盘。刘家人无奈,只好再次举家出逃避难。就在此间,李品仙的亲信,合肥县长隆武功,为讨好上司,亲自带人到刘家老宅,将几十间房的地板全部撬开并挖地三尺以寻虢盘。终亦未果,悻悻而去。刘家人在近五十年间为保护虢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在他们近乎绝望之时,曙光终现。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了。刘铭传的第四世传人刘肃曾先生感到全家有救了;虢盘有救了。他带领家人挖开历经十四年的封土,令虢盘重见天日。并毅然将虢盘捐献给国家。虢季子白盘自1864年初夏与刘铭传结缘,历尽沧桑86载,传四代人,终获新生。这正是:三代吉金,慧命永延。

其铭曰:“惟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1 白作宝盘。丕显子白,壮(骋?)武于戎工2, 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3 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4 馘于王,孔加(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5 榭爰乡(向)。王曰:“伯父孔勋有光,王赐6 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7;赐用钺,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8。”

虢季子白盘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盘为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虢季子白盘作为中国西周青铜文化的成熟之作,因其朴素的回纹与近似椭方的构造,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征伐的年代。虢季子白用他的果敢善战,赢得了青史上的一笔。在这厚重的器物背后影射出了一代战将的朴素与直率的风格。而所铸刻的铭文更成为研究西周晚期政治文化重要的史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传世铜器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铭文记载了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年西伐戎人的一件战事,虢季子白即虢公,宣王称其为伯父。

青铜铭文不仅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也为古玩肆所侧重。因为铭文字数越多,价钱就越高,有铭器的价格甚至要出无铭器数倍,因此,仿制铭文是作伪的重要内容。伪铭约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真器伪铭。据传咸丰年间西安有位知县好古铜,对带铭文的铜器高价收买,对无铭之器一概不收。因此,古董商们便投其所好,在无铭真器上添刻铭文,自是此风盛行。当时的匠人“凤眼张”即是此中高手。另一种是伪器真铭。即把残破器剩余的铭文部分嵌入伪器内。此种器虽修饰严密,但若比较地子、锈色及铜质,便可分晓真伪。除以上两类外,还有伪器伪铭,这里不再赘言。

虢季子白盘是青铜器中的瑰宝,其流传极富传奇色彩。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几经动荡,此盘被刘铭传觅得,极为珍惜。解放后,刘氏后人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自此,虢季子白盘才得以重放异彩,供世人欣赏。

虢季子白盘是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重器。盘是盥洗器。内底有铭文111字,记载虢季子白征伐北方民族的一次战争,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周王为其设宴庆功,虢季子白作盘以为纪念。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文王之弟虢叔始封宝鸡,后东迁三门峡地域,虢季子白就是虢氏家族成员。宝鸡市东南是丰镐的西大门,三门峡境内有交通要塞函谷关和必经要津“茅津渡”,对于周王室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虢季子白的军功和虢氏家族所居之地看,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确实起到了“以藩屏周”的重要作用。

虢季子白盘向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钱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造型的精练与细密,也使我们惊讶于西周金文中这样清丽秀逸的格调。

为了充分体现《虢季子白盘》的这种艺术格调,创造者们还特意对文字排列进行了“处理”。于是,在整篇珠玑璀璨的大效果中,我们又看到每一文字独立美的凸现:一个字,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粲然的宇宙。千变万化的姿态被蕴育在每个字的造型中,使他们如行山阴道中,目不瑕接。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5月11日,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在追杀太平军的过程中率部占领常州,刘铭传住进了太平军将领陈坤书的护王府。由于护王手下的将士仍不屈服,经常利用夜晚伏在小街僻巷里进行反抗,所以淮军不得不在夜间加强城防巡视。一天,夜半更深,万籁俱寂,刘铭传在护王府大厅秉烛读书,忽然听到院中有金属撞击的声音,以为有刺客潜入。刘铭传大惊,立刻传呼众亲兵赶到院中搜索。众人里里外外搜遍,没有发现任何踪影,再仔细听听,原来声音是从马厩里传出的,循声搜去,才知是马笼头上的铁环撞击马槽发出的叮当之声。马槽向为木料所制,为何有此清脆金属声音?刘铭传心生疑问,当即命令士兵用灯笼照看,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不清楚,刘铭传就伸手去摸,只觉得浸凉异常,仔细分辨才知是一金属物体。第二天一早,刘铭传好奇地走到马厩中,叫士兵把马槽洗刷干净,这时才看清楚是一个铜盘。该器长130cm,宽83cm,高42cm,重215kg,通体呈椭方形,具四边、圆角,周身满饰窃曲纹及大波曲纹,每边饰兽首衔环二,共八兽首,内底铸有铭文111字,面幅工整,结字优美。读过几年古书的刘铭传知道这种文字叫籀文,为三代文字,他暗想此物年代久远,必是国宝,忙叫人“三熏三沐”,洗涤干净,并在自己奉命攻击浙江湖州、安徽广德期间,设法叫士兵运回自己的家乡——安徽肥西刘老圩。

后来,刘铭传回乡休假期间请安徽霍山县一位名叫黄从默的老儒生考证该盘的来历。黄老先生辨认出该盘,并告知刘铭传,虢盘原本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为古代西虢国所在地。时任陕西县县令的徐燮钧乃常州籍人士,好古,虢盘近水楼台为徐所得。徐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的珍藏。刘铭传获此国宝,欣喜若狂,就在刘老圩盖了一座盘亭,并作《盘亭小记》记叙此事。虢盘流到刘府,消息不胫而走,引得不少达官贵人争相观赏,而刘铭传偏偏惜盘如命,不轻意示人,为此得罪了不少权贵。1872年至1884年,刘铭传归乡赋闲期间,大江南北文人名士蜂拥而来,人人叹羡不已,消息很快传到京师翁同耳中,翁氏托人到刘老圩说项,愿意出重金购买。刘铭传听言火冒三丈,以生硬的态度回绝了说客。翁氏仍不死心,又叫人前去说亲,愿意将女儿下嫁刘家,做刘铭传长媳,以通秦晋之好。刘铭传左思右想,认为根子还在虢盘上,就以不敢高攀之语谢绝了这门婚事,翁氏大为扫兴,从此和刘铭传交恶。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撤府建省,刘铭传赴首任台湾巡抚,虢盘则安驻合肥老宅盘亭,未随往台湾。刘铭传去世后,其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小心保护这件国宝。他的后人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为保护虢盘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其间最具威胁的先是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的刘镇华。作为地方官的刘镇华在1933年至1936年主持安徽政务期间,独霸专权,横征暴敛,草菅人命,对虢盘更是觊觎已久,多次派人以种种理由到刘府搜劫,虽未果,但刘氏后人却饱受了皮肉之苦。抗战前,曾有一美国人托人找刘铭传的曾孙刘肃曾,愿出一笔相当可观的金钱购买虢盘,并答应成交后将其全家迁居美国。随后,法国人、日本人等都曾找上门来愿以重金购买虢盘,均被刘家拒绝。及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合肥旋告沦陷,日军入侵,强抢豪夺、无恶不作。面对外辱,刘家后人知不能敌。只得将虢盘重新入土,他们将虢盘深埋丈余,其上铺草植树。而后举家外迁,以避战乱。日寇多次搜掠也成泡影。抗战后,李品仙任安徽省省长,他是一个“古董迷”,曾利用职权在皖盗窃楚墓,搅得民声沸腾。对虢盘他更是垂涎欲滴。他一再派人前去盘索,在遭到拒绝后竟将刘家大厅中所挂字画搜刮一空。不久他又派一营部队进驻刘老圩,天天逼刘氏后人交出虢盘。刘家人无奈,只好再次举家出逃避难。在此期间,李品仙的亲信合肥县长隆武功为讨好上司,亲自带人到刘家老宅,将几十间房屋的地板全部撬开并挖地三尺以寻虢盘。终亦未果,悻悻而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1949年冬,政务院给皖北行署发电报,指示查明虢盘下落。皖北行署当即派人专程到刘老圩向刘肃曾全家传达政府保护文物的政策。刘肃曾当即表示:“保护国宝,责任非轻,个人力薄,盘之安全可虑;现政府如此重视,亟愿献出,从此国宝可以归国,获卸仔肩,亦为幸事乐事。”遂于1950年1月19日在其家中一间人迹罕至而又破旧不堪的屋子里,挖开历经14年的封土,将虢盘掘出,献给国家。虢季子白盘自1864年初夏与刘铭传结缘,历尽沧桑86载,传四代人,终获新生。三代吉金,慧命永延,诚不虚也! 就在虢盘拟送北京时,一件意想不到的盗窃破坏国宝事件突然发生。一名犯罪分子溜进刘家,手持钢锯准备锯下8只饕餮衔环,声音惊动了守护在附近的解放军战士,当即将他抓获,使国宝免受破坏。事件发生后,人民政府指示迅速将虢盘运送北京,并请刘肃曾同行。虢盘抵京后,董必武、郭沫若、沈雁冰等亲切接见了刘肃曾,文化部颁发了奖状。郭沫若先生还于1950年3月设宴招待刘肃曾,并即席亲笔题诗一首相赠:“虢季献公家,归诸天下有。独乐易众乐,宝传永不朽。省却常操心,为之几折首。卓卓刘君名,传诵妇孺口。可贺孰逾此,寿君一杯酒。”从此,与毛公鼎、散氏盘并称为古代三大青铜瑰宝的虢季子白盘就由国家珍藏保护起来,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统政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对官员的道德修为和职业素养的重视。谈到中国古代政德文化,周朝六廉制度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该制度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首次系统地提出考核和衡量官员的标准。《周礼·天官》对周朝六廉制度有着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廉善,指善于行事,能把事情做好;廉能,指能行政令,有为政的能力;廉敬,考察官吏是否敬守职位,谨慎勤劳;廉正,考察官吏是否品行方正,清洁正直;廉法,看官吏是否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廉辨,考察官吏是否头脑清醒,明辨是非,临事分明。

纵观整个六廉,都以廉为基本准则出发,阐述廉的各种表现形式。因此《周礼》强调,“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所谓“以廉为本”,意指为官者,既要具备能力,又要廉洁,且廉是首要的。因此,在考核的六项标准前又以“廉善”为首。周朝提出的六廉官员考核标准奠定了中国传统政德文化基础,对中国传统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中国政治发展而言,周朝之所以提出“六廉”以加强官吏管理与治理,有其历史和当时形势的原因。首先,在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前夜的氏族社会晚期,腐败就产生了。特别是私有制下阶级出现以后长期积累的腐败现象,决定了必须制定一套考核和约束官员的标准。尧舜时期就注意对官吏严加考课,严明赏罚,用“鞭作官刑”“流刑”惩戒犯错误官吏,并重在强调廉政理念。《尚书·尧典》记载了尧当政时“允恭克让”等理念。进入夏商周文明之后,官员贪腐犹如汹涌的潮水,对公共权力的滥用不绝于史。对此,商朝“制官刑,儆于有位”,惩治官吏“三风十愆”腐败行为。周朝时加大了遏制官僚腐败的力度,制定周礼以确保统治阶级的秩序,在提出“敬德保民”作为教导官僚恪尽职守的同时,提出“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中华早期文明中所存在的种种腐败现象以及治理经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六廉”理念的形成。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六廉”理念的产生也是春秋战国官僚制管理的内在需要。西周之后的东周,便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王室不再具有绝对的统治力,地方诸侯纷纷而立,奴隶制瓦解,与之相伴的是各国逐渐建立起君王任命官僚制度,从而取代血缘世袭制,以俸禄制方式使用官员。但这种新兴的官僚使用制度并未阻止腐败的滋生,甚至相较此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春秋时期官僚因腐败而误国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比如鲁国权臣季桓子被齐国贿赂、吴国重臣伯嚭受越国重贿等。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怎样有效措施使官僚集团避免腐败成为各国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其事关君主权力安危,各国长治。

周朝提出了“六廉”的官吏考察标准,对于具体的考察要求在诸多记载中都有体现。根据东汉经学家郑玄的注释,周朝有负责考核官吏的小宰一职,主要掌管建立有关王宫中官吏的刑法,施行王宫中的政令,纠察一切违反王宫禁令者。类似的记载还体现在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比如毛公鼎记周宣王任命毛伯主持卿事察,要求他做百官的表率;一心忠于国家;坚持贯彻政令使之畅通;做好职责内的各种事务;坚决依法办事;公平公正考核官吏;敢于说话纠正朝廷过失。《西周四十二年逨鼎》中记载了周王任逨为监察官,要求他不能贪图享受放纵自己,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秉公执法,明辨是非、公平公正。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周朝对官员以身作则和公正考核的要求。

周朝时,六廉制度严格执行。除小宰一职负责制度实施外,考核官员也有具体的时间安排,根据《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三年则大比”,也就是三年对官吏进行一次考核。按照六廉要求,负责考核的小宰“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也就是考察他们的德行与能力。具体而言,德行考核主要是六廉中的“廉善”“廉敬”“廉正”,其中参考标准则是《周礼》中规定的“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能力考核主要是六廉中的“廉能”“廉法”“廉辨”,参考内容同样来自《周礼》中关于“六行”的规定,即孝、友、睦、姻、任、恤。周朝在执行“六廉”制度考核官员时,严格按照标准赏罚分明,概括起来,奖惩的方式有爵、禄、予、置、生、夺、废、诛等。事实上,针对严重违反“六廉”标准的官僚,周朝则通过《吕刑》判定罪与罚,分为“五刑”“五罚”“五过”的等级。

周朝“六廉”评价官员标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廉政理念遗产中的精华。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试图在纷争中崛起的国家在改革立书的过程中也纷纷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与治理。管仲提出“三审”考察任用官吏的准则,即“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意思是德行没有在朝中显露出来的人,不要委任重要的职务;在处理国事上没有表现出才能的人,不要给予优厚的俸禄;治理政事不能取信于民的人,不能让他担任高级官员。除此以外,李悝、商鞅以及韩非子等都对官吏的考核与治理提出了种种设计与实践。此后,“六廉”理念作为廉政文化的核心要义在尊礼重法的历史进程中持久延续下来。汉文帝论廉吏为民之表,汉武帝提高了廉吏的标准;诸葛亮“鞠躬尽瘁”奉行六廉,隋文帝倡俭反奢;贞观君臣论居安思危,而到清朝康熙皇帝所作《廉静论》;等等。经过历朝历代,以“六廉”为核心要义的理念得以不断丰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廉政法律也逐渐完备,从战国时楚国法律已有“贪赃枉法”的内容,到唐《开元律》将六赃列入名例,再到《大明律》《大清律例》等细致的法条律例。显然,周朝“六廉”奠定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官员政德的基本标准。

<>

帝御园简易游览路线:

御园影壁→福寿台→文化长廊→晨光阁→含章馆→福地放生池→关字墙→四好碑→辞曹书→福山→忠义堂→雅颂轩→河东贞石→圣行祠→文华苑

厚载门

“厚载门”亦称后门。古时候,城市的北门多称为“厚载门”,“取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参观完庄严肃穆的正庙部分后,通过此门,我们便到了这座皇宫格局庙宇的御园。

关公的地位从宋朝开始不断受到历代帝王的推捧,在宋朝被奉为武安王后庙宇随之进行过一次大面积的扩建,明朝关公被封“协天大帝”,清代被称为“武圣人”,他的地位至此被推捧至顶端,可以说是“万世人极”。解州关帝祖庙也在此加封过程中逐步被修建成一座具有皇宫格局的庙宇。在明清时期解州关帝庙占地面积最多达到1700多亩,前为结义园,后置御园,左右东西宫,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关帝御园以及东西宫都遭受损毁。为了让关公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园内游览设施更加完善,解州关帝庙文管所自2007年6月开始修复御园部分,2009年9月对外开放,此项修复工程是关帝庙文管所自民国以来实施的最大的恢复性建设项目。

关帝御园

御园全景:御园东西宽260米,南北纵横280米,总占地一百三十多亩。整个园区由堪称天下一绝的千米彩绘长廊环绕成瑞兽状,园内有泉瀑蜿蜒的山石水系、有四时常绿的上百种植物,有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全园构成一幅美丽的北方园林风格的山水画。

御园建筑格局与正庙部分庄严肃穆、均衡对称的宫殿式布局方式截然不同,这里大都避免了均衡对称的方式,采用平面形状自由、多样、迂回曲折,使建筑与自然山水、花草树木的和谐搭配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为自由,更为开阔的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优雅场所。在这里您可以放松您的身心,用愉悦的心情和我来一道感悟关公文化的无限魅力。

脚下的台阶,上半部分是9个台阶,下半部分是5个台阶,寓意为关帝是九五至尊。

御园影壁

沿台阶而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长12米,高5.60米的一字形影壁。影壁的功用,从建筑上讲,有遮避视线和丰富景观层次的效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又属于中国传统风水学中“符瑞”的范畴,是社会生活和思想信仰在建筑物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壁上阴刻“御园”两字,两字中间嵌砌一束怒放的琉璃制--花魁牡丹,寓意御园的“花”字。壁心四角还有四只蝙蝠,寓“遍地是福”之意。

福寿台

过了影壁即是御园中的核心建筑“福寿台”,台宽19.80米,进深19.80米,高2.40米,四周有石栏板,栏板分别阳刻一百个“福”字和阴刻一百个“寿”字,即百福百寿,简称“福寿台”, 其寓意是祝福每位参观者健康长寿、幸福平安。望柱头上圆雕“桃”、“石榴”、“瓜”、“狮子”等物,是对“福”与“寿”的向往寄托。月台四周设踏跺。台中心再设二步台,上置高2.2米,重约4余吨的大铜鼎。正背面铸兽面饕餮纹,图案疏朗,纹理简洁。两侧铸书鼎铭、献鼎记及人名。鼎有“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此鼎不仅位于全园的中心地位,而且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凝重,显得卓而不群,显现出了御园的“富贵威严”。

文化长廊

下面我们感受关公文化长廊的特色。它总长1525米,共476间,堪称“世界第一文化长廊”,长廊始于“启瑞”,终于“兆祥”,我们沿长廊环游一周,既可获得“开启祥瑞”之兆,还可领略到关公文化的魅力。

长廊有双面廊和单面廊两种。我们这里的大部分为单面廊,卷棚悬山,面宽进深不等,柱间装有木凳和石凳,板枋和兰额内外做苏式彩绘。步入长廊,您首先感受到的是文化廊柱上悬挂的楹联。这些楹联大部分是全国各个关帝庙敬赠,还有一部分是关帝祖庙历经多年搜集而来,楹联的顺序从直辖市开始,分别有北京,河北,上海,天津,吉林,辽宁,河南,湖北,江苏,黑龙江,福建等等,共118副。廊坊上的彩绘按照“枋心式”苏画构图,线条流畅,人物选型逼真、自然活泼、美观大方。外檐枋心以表达世人对“福、禄、寿、喜”的愿望为主要内容,图案为青绿相间的如意、旋花、卷草、祥云、桅花等。内檐枋心主要以三国故事、关公显灵故事、世界各地关庙图以及祖庙自行创作的关公出世等内容为画面,长廊后檐墙上布满了与关公有关的字画、石刻、砖刻、木刻等典雅图案,使园林建筑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晨光阁

晨光阁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东方之神”,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关公的至高评价,这里现为关帝庙接待贵宾的地方。我们看阁内墙上悬挂照片,内容为当年毛泽东与原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的谈话、接见访华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以及当年井岗山时评价千里走单骑的张子清、60年代回老家韶山时对关帝庙关怀的情景等。

含章馆

含章馆内,陈列了三国时期各名将所使用兵器的仿制品,其中有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曹操的倚天剑和青虹剑等。当我们置身于这琳琅满目的兵器殿堂之中,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三国群雄割据时期,不禁使我们回想到春秋楼上所题对联“英雄割据虽已矣,焄蒿凄怆或见之”。

福地放生池

水是园中的血脉。御园的另一景色就是位于轴线后端土山前的放生池,池案形态多变,接近自然,沿岸山石布置,参差斑驳,池中堆有小岛,岛上立一巨石,上有“褔地”二字。“福地”与御园西南角的石山“洞天”南北对峙。一个“洞天”,一个“褔地”,遥相呼应,真是匠心独运。御园对外开放当天,福地放生池还举行了大型的放生活动!福地放生意为尚生积善,施恩之意!池旁有祖庙对大家的美好祝愿,愿大家:瞻圣迹、享帝恩、修良愿、得福寿、广积德、永如意!

“关”字墙

过了放生池,我们来看这段“关字墙”,共收录了历代名家的“关”字共108副,其中包括行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多种字体,可谓是一部经典的“关”字书法总集。在这里我们既可以欣赏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的王羲之书法,还可以看到“如醉如痴、如癫如狂”的“草圣”张旭的笔意。

木刻《三国志·关羽》传

关将军从人到神的升华过程中,各种撰写史料的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与立场评价关公,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正史中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关羽》传,此传共955字,向我们讲述了关公真正的一生。

“威震华夏”拓片

“威震华夏”四个字是清同治八年州守朱煐所题的拓片。现在无论您以何种方式在史料上查找,能享有此荣的唯汉末名将关公一人!

线刻《关帝圣迹图志全集》

下面看到的是线刻的“关公圣迹图”,图志展示了关公的故事:解县(关公的出生地),许都(关公在曹营的地方),下邳(故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北),白马(关公斩杀大将颜良的地方),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荆州城,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临沮(关公殉难的地方)等等,描述了关公神奇的经历及威震华夏的一生。

“四好碑”

关公一生践行春秋,留给世人的只有两幅作品。一幅是风雨竹;雨竹--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风竹--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另外一幅是关公“四好”诗--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此诗取自“四好碑”,原碑现在保存在湖北当阳关帝庙。

“辞曹书”

下面向大家展示的是当年关羽在许都得知刘备下落,便封金挂印,辞曹归刘,关羽在离开许都时,留给曹操了一封书信,信中“在人之中,以表丹诚。丹城者,信义也”,关公的诚信精神倍受世人敬奉。关帝的“辞曹书”在正史上没有记载,这封书信只有在我们当地清朝乾隆年间的《解州全志》上可以看到。

水淹七军

关公一生战绩彪炳,这幅长31.5米,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水淹七军”图,展示给我们的正是当年关公政治、军事的经典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场面。

< class="pgc-img">

福山“揽月亭”

大家请随我登上福山,山上密植翠柏雪松,四季郁郁葱葱,煞是好看。山上的这座重檐六角的亭子,名为“揽月亭”,可供游人登高远眺,欣赏御园全貌。在此,俯视长廊,宛如一条巨龙威然而据。

< class="pgc-img">

忠义堂

忠义堂内陈列的是刘、关、张三结义场景的蜡像,蜡像是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扮演者的形象为模型,由郑州大学教授制作的。请看,三人拱手站立,前面供桌上摆放着五谷,四周墙壁上桃花芬芳。此情此景,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当年桃园结义,三兄弟生死盟约的那种欢畅情思之中。不由得,各位会哼唱起;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这一拜,报国安邦志慷慨,桃花含笑映风采……

< class="pgc-img">

雅颂轩

雅颂轩内收集了历朝历代皇帝的昭谕、文人墨客赞美关公的诗句和民间祭文。诗句以最华丽的词句赞美关公的忠义精神;祭文为祷祝、追念关公生前主要经历,颂扬关公的品德业绩。这些史料,佐证了历朝历代对关公极力推崇。

< class="pgc-img">

河东贞石

穿过雅颂轩,这就是“河东贞石”碑林,是从当地搜集而来的书法史上的珍品碑刻,如中国四大名帖之一的“绛帖”;奇古精绝的碧落碑;被誉为“神道碑”的“杏花碑”等等。大家看,这是御园的中心建筑、灵魂所在地—圣行祠,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从外观上,其庄重浑厚,富丽堂皇,透射出皇权的尊严。殿内供奉着关帝站像,左侧关平手托“汉寿亭侯”印,右侧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足显关公的英武气概。

< class="pgc-img">

文华苑

文华苑原主要是展示各朝代民间的祭文和祝文,现作为对外展览关公文化的大厅,同时还经常进行展示、宣传、交流全国各地关庙动态、关庙主题活动的场所,现已举办过关公民俗文化的全国巡回展等活动。

< class="pgc-img">

洞 天

御园园色,也在于其假山叠石。园内西南隅的有座“洞天”。它是以当地河床卵石堆砌而成的,右端最高的石峰上阴刻有乾隆字体“洞天”二字。石峰错落有致,或正或斜,或挑或垂,参差进退,极具变化,游人可登可赏,还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御园的水系从这里喷涌而出,随瀑布急流,倾泻而下,顺着水系,统园一周,最后汇集于放生池中。山水巧妙结合,加上花草树木的点缀,更能显示出自然山野的气息。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