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网讯 记者唐珩、实习生蒋模婷报道:夏日炎炎,打出“健康时尚”宣传口号的各类现制奶茶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上海市消保委对包括“贡茶”“喜茶”“coco都可”“一点点”等27家奶茶铺样品的比较试验却显示,市面奶茶普遍存在货不对板问题,并没有宣传中那么健康。很多号称“无糖”的奶茶其实也有糖,而部分奶茶反式脂肪酸成分高,蛋白质含量低,更是难逃使用奶精替代牛奶的嫌疑。
试验中,试验人员在上海市27家奶茶铺共购买了51件奶茶样品,其中,含奶盖的奶茶6件,宣称“无糖”的奶茶20件,净含量由274-655ml不等,价格从7元至32元不等,基本涵盖了市场上主流现制奶茶品牌的畅销商品。
检测结果中,所有奶茶样品中无一例外查出了糖分,平均为7.2g/100mL。《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然而一杯正常甜度的奶茶平均糖分就已经高达33g。
而所谓“无糖奶茶”中,含糖量最低的“贡茶”无糖台农奶茶每100ml含有1.2g的总糖,最高的“LE LE CHA” 无糖福冈抹茶则达到5g/100ml, 比一些标准甜度的奶茶含糖量还高。不过,国家标准对预包装食品标称“无糖”的要求为含糖量不高于0.5g/100mL,对现制饮料暂无标准。
另外,“卡旺卡”两种甜度的冰全套奶茶,和“阿姨奶茶”两种甜度的原味奶茶,每100ml含反式脂肪酸约1克,蛋白质含量却偏低。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高是引发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的“元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g”,然而这四款样品每杯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高达3.7-6.2g,远超正常乳制品水平。专家分析,这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奶精等替代品。
奶茶的咖啡因含量之高可能也超出一般消费者的想象。51件样品的咖啡因含量平均高达270mg/L,最高的达828mg/L。其中,“米芝莲”的驰名丝袜奶茶,“人在茶在”的丝袜奶茶,“乐堂口”原味手工拉茶,每杯的咖啡因含量都高于300mg。最高的“乐堂口”无糖手工拉茶咖啡因含量高达428mg,相当于4杯咖啡或者8罐红牛。而这27家奶茶铺中,只有一家给出了“老人、儿童、孕妇不建议饮用丝袜奶茶”的“温馨提示”。
另外,许多消费者偏爱口感好的“奶盖”也存在脂肪含量超标的问题。试验发现,平均有奶盖奶茶是无奶盖奶茶脂肪含量的约2.3倍。而脂肪含量最高的当属“LE LE CHA”,该店一杯无糖福冈奶茶可提供41g的脂肪,超过成人每日推荐摄入脂肪量的2/3。
奶茶的热量也是相当高的。51件样品的热量在510-2780kJ/杯之间,平均为1209kJ/杯。按照成人每日推荐摄入8400kJ能量计算,比较试验中能量最高的“LE LE CHA ”福冈奶茶,一杯就可提供全天所需能量的1/3。
<>轻人需要什么?阳光、空气、水 奶茶。
奶茶仿佛成了这届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他们用奶茶续命、社交、疗伤……这一期的奶茶系列,将以你喜闻乐见的“奶茶辟谣”作为开篇——
这是我周第4次走入奶茶店,也是我和老妈第6次吵架。
< class="pgc-img">>老妈也曾受够了与我争论的疲惫,开始佛系推送养生“科普贴”,管你看不看,只要发了就算是尽到了做母亲的义务。
但是,近几个月她变了。只要看到“奶茶毁掉年轻人”、“奶茶有毒”的文章就火急火燎的推送给我,并开始长篇大论,因为她听说,这届年轻人都是“奶茶瘾君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她说得多了,即使嘴硬如我,心理也开始打小鼓,奶茶真的那么可怕吗?于是,我深扒了她发给我的所有“科普贴”,发现四个惊人的真相:
无糖奶茶也含糖?
十个90后里面,有九个半养生朋克。他们不一定会在可乐里放枸杞,但绝对不会点全糖奶茶,无糖是首选,半糖是最后的妥协。
但是,握紧手中的无糖黑糖珍珠奶茶,我陷入了沉思,它到底含不含糖?
猛嘬一口,含糖!上海市消保委的调查证明,我的舌头没问题。
吓得我狠嘬了几口手里的奶茶
2017年上海市消保委,调查了51种现制茶饮料(奶茶),其中20种无糖奶茶全部含糖,含糖量在1.2~5.0g/100ml之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一天摄入糖不能超过50g,最好不要超过25g。然而无糖奶茶中含糖量最高的一款LELECHE的福冈抹茶,含糖量已经超过了25g。
为什么无糖奶茶中仍旧会有这么高的含糖量呢?
部分来源于奶茶中添加的小料。拿我手中的无糖黑糖珍珠奶茶来说,糖主要来源于珍珠。
珍珠之所以是黑色的,都要归功于黑糖,所以无论是否标明,你喝到的珍珠奶茶都为黑糖珍珠奶茶。
< class="pgc-img">>不仅在原始制作中,在熬煮时,奶茶小哥会还再次添加糖,因为糖有助于珍珠保持湿润柔软。
如果无糖奶茶中的小料少,那糖分一般不会太高,在2g/100ml左右,但是如果小料添加过多就会使糖含量严重超标。20种无糖奶茶中,卡旺卡的冰全套奶茶(无糖)就因为小料种类多,糖含量达到了3.3g/100ml。
但是以上标准都是建立在原味奶茶的基础上的,如果你是个“抹茶党”,我猜你会更肥一点。
被调查的剩余2种含糖量超过3.0g/100ml的无糖奶茶均为抹茶口味。由于纯抹茶非常苦,因此在制作抹茶粉时,会添加大量的糖综合其苦涩的口感。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无糖奶茶含糖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仅有预包装食品的无糖标准(≤0.5g/100ml),还没有现制饮品的无糖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健康让步于口味是大部分商家的选择。所以,你以为你迷恋的是奶茶,别傻了,奶茶和冰激凌、蛋糕没有什么区别,你迷恋的只是糖而已。
《上瘾五百年》中提到,糖不仅是一种调味剂,还是一种安慰剂,能让人产生快感。这种快感主要来源于糖刺激大脑释放的多巴胺,它是人体内传递兴奋及开心的重要物质。
之所以会有“一杯奶盖茶,爽过吸大麻”的说法,就是因为糖让人high的机理与毒品极为相似,奶茶中添加糖,可以让顾客对奶茶产生依赖。
但是,目前大部分无糖奶茶的含糖量还在可控范围内,51种无糖奶茶中仅有3种含糖量超过3.0g/100ml,其他含糖量都在2.0g/100ml左右。
注:数据来源上海消保委,有意思报告选择了20种被调查无糖奶茶中北京常见的品牌。
结论
一杯奶茶,10块方糖可能是真的。但是,疲惫了、心情不好来一杯无糖原味奶茶也是可以接受的,大不了喝完跑一圈呗。
奶茶咖啡因含量堪比8罐红牛?
每当辗转反侧的夜晚,奶茶党都会怀疑人生,也没喝咖啡呀,怎么就睡不着呢?直到他妈告诉他一杯奶茶的咖啡因含量可以到达8罐红牛的量,效果和嗑High了没什么区别。
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规定成人一次摄入的咖啡因含量不能超过200mg,一天摄入不能超过400mg。
但是被调查的奶茶中,一杯乐堂口的原味手工拉茶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28mg,一次摄入如此大量咖啡因,会导致失眠,甚至严重心律失常。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奶茶都咖啡因超标,除乐堂口的两款奶茶外,只有2款丝袜奶茶的咖啡因含量超过了200mg,剩余大部分含量都在100mg左右。
注:数据来源上海消保委,有意思报告选择了51种被调查奶茶中咖啡因含量最高的品牌,及北京常见的品牌。
事实上,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为2-4%,冲泡为茶水后,350ml的茶水咖啡因含量在93-187mg之间。而350ml一般为奶茶的最小杯,所以主流奶茶店的咖啡因含量完全在正常区间内。
北京食宝街二期 小摘茶堂
虽然大部分奶茶的咖啡因含量都正常,但是每个人的咖啡因耐受性是不同的。孕妇一日摄入咖啡因最好不要超过200mg,老人儿童也要少喝咖啡因。
结论
奶茶中的咖啡因并不会导致你“英年早逝”,但是最好不要晚上八点以后摄入大量咖啡因,否则凌晨3点你就会知道:“当初喝进去的奶茶就是现在脑子里进的水。”
奶茶中没有牛奶,只有奶精?
感受着奶茶滑过齿间的丝滑口感,吃货的本能告诉我,牛奶的口感不是这样的。
确实,这不是牛奶,而是奶精。奶精中的酪蛋白、麦芽糊精会带来顺滑的口感,放得越多越明显,所以传统的奶精奶茶特别浓郁、香滑。
但是,一些人因此宣称“奶茶中没有牛奶,只有奶精,而奶精中含有大量反式脂肪”并不科学。
研究表明,每日反式脂肪摄入超过2g后,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进而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肿瘤类病症的风险,尚存在争议)。
但是,但如今的奶精早已不是当年的奶精。
现代工艺已经可以将奶精中的反式脂肪从7%-30%,控制到1%一下,考虑到添加量后,每100g食物的反式脂肪含量有能力控制在含0.3g以下,达到国家规定的可以标识成“零反式脂肪酸”的标准。
< class="pgc-img">>注:数据来源上海消保委,有意思报告选择了51种被调查奶茶中反式脂肪含量最高的品牌,及北京常见的品牌。
此外,为了打消顾客的疑虑,现在很多奶茶店都推出了鲜奶奶茶,凡是名称中带有“拿铁”、“鲜奶茶”字样的,一般都有鲜奶制成。
结论
别用反式脂肪转移视线,卡路里和身上的肥肉才是你该操心的问题。
珍珠真的很“恶心”吗?
那么珍珠呢,如此Q弹的口感真的是食物本身就能达到的吗?
2015年,网络上曾疯传喝珍珠奶茶会造成肠梗阻,并配上了骇人听闻的标题和图片。
< class="pgc-img">>在胃部CT中确实可以清晰的看到珍珠的身影,难道珍珠真的是塑料做的?
CT中显示珍珠,可能是因为珍珠中添加了糯米、葛粉等粘性强、难以消化的原材料,且未经咀嚼。
事实上,珍珠的主要原料为木薯淀粉。为了获得更好的口感和嚼劲,珍珠中添加的也不是塑料,而是小麦蛋白和食品添加剂。
< class="pgc-img">>结论
由于肠梗阻多发于胃肠功能不健全的人群中,包括老人和幼儿,大量摄入珍珠确实存在风险,但是健全的成年人消化它根本不成问题。
虽然传闻中奶茶大部分的罪状都不成立,但是这些“伪科普贴”还是教会我一些人生道理:
· 晚上8点后不喝奶茶
· 再点2份小料,就剁手
· 大品牌奶茶更靠谱
否则,我以为自己喝奶茶是这样的:
但结果只会变成这样的:
参考文献:
[1]杨辉, 李宁. 反式脂肪酸及各国管理情况介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0, 10(4):8-13.
[2]李玮,杨静.多巴胺在糖代谢调控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48(01):76-80.
[3]阮光锋.奶茶害人,有图有真相?珍珠奶茶的“珍珠”造成肠梗阻?.果壳微信公众号,2015,10.
[4]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5.
><>< class="pgc-img">>者 | 小W 江梓山
来源 | 中国饮品快报(ID:zgypkb)
翻开历史,2014年—2018年,每一年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茶饮品牌出现。它们的出现形成了茶饮市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世之景。
但2019年,直到现在,还未出现一个让全行业热议的新话题,谈论更多的仍是那些在蹉跎岁月中走来的一方霸主或涉足全国、走向海外的巨型航母。
新生品牌在今年选择集体沉默,少有锋芒毕露者,是历史的必然轨迹,还是市场的偶然无序?我们从5年前的热搜品牌们开始细说。
< class="pgc-img">>2014年—2018年间的热搜品牌
1、2014年,新茶饮概念初现
因味茶、嫩绿茶、茶颜悦色在形象上与传统奶茶店大有区隔,同为茶饮店,但风格一中一西,给茶饮市场带来更多新鲜元素。茶颜悦色打出的口号“新中式鲜茶”,嫩绿茶的美式门店形象被称为“最早对标星巴克的茶饮品牌”。
多年后,我们惊奇的发现,“新中式茶饮”成为了行业现阶段的代名词。“对标星巴克”成为了众多茶饮人的小目标,对于这个目标虽然有人坚持宣传“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但却暗自较劲。
2、2015年,港式、台式、新中式各自为阵
这一年,贡茶系凭借奶盖茶将茶饮价格已拉升至13元以上,有排队代名词之称的Royaltea皇茶则让奶盖这个畅销货升级为紧俏货。到今天,许多茶饮人都在感谢贡茶、皇茶为茶饮价格的提升作了巨大贡献。
除贡茶、皇茶外,2015年也是港式奶茶大发展的一年。店名中带有铺、冰室的多与港奶有关,比如桂源铺、大通冰室,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米芝莲。
< class="pgc-img">>港奶在这一年有多火?
以大通为例,当时每个月使用的牛奶数量达到千箱级别,下半年每个月都呈几何级的增长,这与全国开放加盟有关。而在华东地区,桂源铺、乐堂口、米芝莲、广芳园、澜记也开始在区域或全国大展拳脚。
台式奶茶方面,1點點呈现全面扩张姿态,在业内成为重要话题,台湾某大型连锁品牌总经理直言,在大陆1點點将会是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
事实是2016年—2017年间,这两个品牌在全国市场展开白热化竞争(该品牌是谁,自行脑洞)。
< class="pgc-img">>深圳仅有4家店的813,其中2家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在那个奶茶店营业额过万就是“炸子鸡”的年代,它的影响不亚于规模几百家的品牌。而均价33元的产品,高大上的店面形象也成为圈内人的谈资。
总之,2015年是台式、港式、新茶饮,各自为阵,蓬勃发展的一年。这也为2016年的茶饮格局奠定了基础。
3、2016年,大规模新茶饮运动的助推器
芝士茶、软欧包、融资、茶+,2016年的茶饮话题被这几个词语承包。
虽然从皇茶更名而来的喜茶并非业界首个融资品牌,但1亿元的金额着实让整个行业眼红心跳了一下,轻松完成王健林所讲的“小目标”。
< class="pgc-img">>喜茶融资后,另一个品牌奈雪の茶也传出融资近2亿的消息,终于在次年3月被坐实。在融资前奈雪凭借茶饮+软欧包的模式,一举成为深圳首屈一指的“排队王”,且平均客单价创历史新高,据传当时奈雪3家店,年纯利润至少达到1800万。
动辄上亿的融资,也让喜茶、奈雪不断被业内剖析与效仿,芝士茶、“茶+”模式在资本的加持下快速席卷行业,引发了2017年大规模的新茶饮运动。
4、2017年,诸子百家的时尚秀伴随着迷茫
开大店还是开小店?单杯萃茶还是大桶泡茶?是直营好还是加盟好?做水果茶能否加果酱……
这一年在各个茶饮品牌融资,多个创富神话的引导下,当然还有社会媒体报道的排队3小时、黄牛加价代购、身份证实名购买、限购等疯狂之景,让茶饮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新大陆。
前往新大陆掘金的不仅有刚毕业的大学生、爱上茶饮的白领、赋闲在家的全职妈妈,也有某个餐饮企业的高管或是制造业的老板。
< class="pgc-img">>因认知与接触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他们创造出以奶煮茶的现煮奶茶、黑金系商务茶饮、茶加沙拉、茶加热狗等新茶饮概念,而装修风格上这一年不仅流行小清新、小轻奢,也有粉色可爱或者灰蒙蒙怀旧风。
总之,这一年涌现出太多品牌,每一个都有记忆点。也是因为太多的记忆点,导致了不少茶饮人士的“神经错乱”——似乎每一种形式都有可能成功,但谁又能够长久。
在欣赏着诸子百家的表演,又思考着人生时,转眼间到了2018年。
< class="pgc-img">>5、2018年,除风格各异的“三剑客”外, CoCo也值得说道
仿佛还在昨天,抖音刷出了答案茶、黑糖珍珠成就了鹿角巷与乐乐茶、瓶子让素匠泰茶成为茶饮包装新风尚。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2018年茶饮三剑客,占卜茶、瓶子茶、黑糖珍珠,占据了全年热度榜前三席。
< class="pgc-img">>但这一年,老牌茶饮CoCo也在这几年与各个新锐品牌较量中逐渐改变风格,以抖音上的“焦糖布丁青稞奶茶”再次刷新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认识。
此后,在与某有力竞争品牌的角逐中以“多元化”风格开辟新路径,成功打破“廉颇老矣”的偏见。
< class="pgc-img">>大费周章的列举各年度热搜品牌后,目的是为找出它们成功背后的逻辑。你会发现各家均有相似之处。
< class="pgc-img">>相似之处一:差异化的产品
茶颜悦色的奶茶中的碧根果碎;喜茶奶盖里加了芝士;奈雪的多款霸气饮品用到“稀罕”水果,比如榴莲、车厘子、山竹;1點點3瓶养乐多做成的饮品;答案茶的互动式奶盖茶;乐乐茶的脏脏饮品,以区别其他黑糖珍珠奶茶;素匠泰茶的瓶子茶;有茶有盖的夹心奶盖……
< class="pgc-img">>这一时期,每一个成功的品牌都有一款,甚至多款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或口感、或颜值、或概念。
而这些“招牌”产品,也是对2015年,业内提出的口号——产品主义,最好的回应。
< class="pgc-img">>相似之处二:借“中间人”之势
一位茶饮品牌老板表示,自己曾在某纸质报刊上刊登广告,每个月可以为其带来20个加盟客户,这是2005年左右。
一家招商加盟品牌介绍,2010年左右每年在百度推广上投资的费用为2000万—3000万,平均每个月开店数量为200多家。
< class="pgc-img">>一个用报纸,一个用网络,但两者的拓展都有一个“中间人”——媒体。这个中间人,即使在新茶饮时代,对品牌的快速崛起也起着重要作用。
2015年,各类吃喝类微信公众号迅速崛起,哪里好吃、哪里好喝都可以被其安利。
2018年,抖音在短视频平台中杀出重围,那时你看明星、看段子,现在看得更多的是“谁谁谁带你吃遍天下”。
再往前推,各个微博号告诉你各种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鲜事,这其中就包括今天吃了什么,喝了什么。
除此外,外卖平台的崛起也让不少品牌从中寻得商机,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
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这5年间,谁用这些平台早,谁用得巧,几乎都各自分到红利。
脑洞一下,那谁的芝士芒芒你是逛街看海报还是在微信中知晓?那谁的隐藏喝法是朋友偷偷告诉你,还是在微博、微信中还是抖音中窥见?
相信你们自有答案。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相似之处三:厚积薄发
近年内爆发起来的大部分品牌有两个类似之处:店面相对集中,且发展区域明确。
2015年益禾堂店面数量在200家左右,2年后数量达到600家,年底达到1100多家,至今超2000家店面。而在此之前,创始人已在行业中拼搏7年。
2016年6月,以浙江为中心开店的古茗,店面数量在260家左右,2017年年末超千家,现店面数约为1800家,据传这一规模是严格控制数量增长的结果。在此之前古茗奋斗6年。
< class="pgc-img">>喜茶在2012年创立,到首轮融资时已过去4年。
书亦烧仙草在2017年彻底爆发,第一家店开业是9年前。
7分甜因专业做杨枝甘露在业内闻名,至今有19年历史。
2015年拥有200家店面的1點點,在上海已经深耕了4年。
如今顺风顺水的乐乐茶,也是用脏脏包、脏脏茶、乳酪包、制茶工厂等概念产品换来今天的规模。
……
< class="pgc-img">>三个相似之处
揭露爆火品牌今年迟迟未来的原因
过去的5年时间内,的确是茶饮发展的黄金时间。
新生品牌可以创造或模仿一款差异化产品,借助媒体将其优点无限放大并扩散,形成辨识度,以此快速打开市场局面或抢占空白市场。
< class="pgc-img">>但在2017年—2018年间,因看到茶饮业的风光无限,不少其他领域的成功者携资进入市场。投资变为了真正的烧钱,可惜的是钱不够多,火没有烧起来。
另一边,老品牌可以通过产品、店面升级,借助多年积攒的口碑,形成品牌势能。此时品牌势能越大,资源越向其倾斜,形成“滚雪球”效应。
据介绍,受推广成本大幅度上升,转换率低等原因影响,不少招商加盟公司在2018年底出现亏损。一些公司退出茶饮版块,另寻其他渠道。
< class="pgc-img">>他们的退出,减少了加盟商被山寨品牌截胡的现象,对于原创品牌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但新生品牌想在开一家店后凭火爆的生意,招来加盟商的机会现在却越来越小。
一方面原因在于高昂的房租、人工以及原料升级所带来的费用,让门店难以达到“一杯难求”的场景。一方面则是需要面对更多强悍的竞争对手,稍有不慎就被打压。
< class="pgc-img">>大部分人对眼前一亮的品牌判断往往不是产品口感、店面形象、优质服务,而是通过这些因素堆叠起来的高销售额,或者高密度的门店分布所带来的“品牌光环”。
开直营,单店利润难以支撑烧钱速度。放加盟,加盟商愿意寻找那些已成名的大牌,以享受其品牌号召力带来的福利。做推广,平台同质化内容过多,消费者见怪不怪。这一切,都让新生品牌的发展空间受限。
想要在狭小的空间内爆发,或许只有等待媒体、差异化或者时间堆积成的品牌数量、效应中的某个或多个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