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想致富,你认为多打粮食好,还是外出打工更好呢?#
展小养殖
带动大种植
利用小循环
打造大链条
闯出强村富民新路径
……
8月15日
安陆市巡店镇顾李村
老党员顾运明
向我们讲述了他的致富故事
< class="pgc-img">>今年61岁的顾运明,是一位有着31年党龄的“老党员”,是有致富梦想的种养能手,曾经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顾运明家中4口人,儿子患肾病不能劳动,老伴腰椎间盘突出丧失劳动力,孙子还在读书。家中所有开销全落在顾运明一个人肩上,日子十分清苦。镇村将顾运明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相应政策支持,为他减轻了负担。
2017年,他利用小额信贷支持,融资8万元,建钢管大棚5个,种植白花菜,南乡萝卜、葫子、苋菜等6种反季节、时令特色蔬菜,当年收入18万多元,除去妻子、儿子治病等开销外,还纯赚6万多元,顺利脱贫。
倔强的老顾不向命运“低头”。
“不怕慢、只怕站”、“ 勤快动动手,经济抖几抖”一直是他的口头禅。他不说空话,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顾运明寻思着利用手中的养殖种植技术发展家庭产业。
< class="pgc-img">>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美食需求也在日渐增强,尤其是春节对农家土猪肉的消费日渐增长,顾运明从中看到了“商机”。
< class="pgc-img">>2023年底,在多方努力下,他投资近5万元,建起了标准化猪舍,从安徽省购回15头“跑山猪”,开启了他的土猪养殖之路。
“跑山猪”是野猪和家猪杂交的二代野猪,以瘦肉为主,脂肪含量低、香味浓郁、肉质鲜美。“跑山猪”喜爱运动,体能消耗大,食量也大,而且喜食绿色生态的杂草蔬菜。从猪仔到成熟,顾运明专门喂食自己种植的白菜、萝卜、肥猪草等青饲料和定点购买高品质的油糠。
今年年底,他的15头“跑山猪”将全部出栏,每头出栏重量300斤以上,按每斤价格30-40元左右算,一头猪可获纯利4000元,仅养猪一项可获纯利5万多元。
目前,他养殖的“跑山猪”已被订购一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顾运明不仅精通养殖业,大棚蔬菜种植更是他的绝活。
巡店镇顾李村素有种植凯丽香芹的传统。顾运明家里也种植了一些。凯丽香芹喜欢有机肥,于是,他将“跑山猪”的粪便作为底肥下田,不仅增加肥力,更节约成本。有了这个“秘方”,他种植的凯丽香芹产量高、品质好、销路广,深受消费者青睐。
今年,他发展10个大棚种植凯丽香芹,每个大棚收益1.8万元,预计年纯收益15万元以上。
< class="pgc-img">>31年党龄并不只是一个数字。除了自己铆足劲发展,顾运明总结出“养殖+种植+产品+市场”产业模式,向其他村民推广。
如今,在顾运明的带动下,顾李村通过循环利用模式,发展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养殖的农户有68户,建蔬菜大棚238个,种植凯丽香芹198亩,形成户户有养殖、家家建大棚、年年能增收、全村能致富的新模式,助力村集体保底增收15万元以上,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老顾通过自己的勤劳苦作,不仅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真的是很让人佩服。”
顾李村第一书记曾今朝感叹道。
乡村振兴,群众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我所做的这一切,不为别的,就想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给政府添麻烦;把乡村建设好,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顾运明用质朴的语言勾勒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愿景。
来源:通讯员杨国民
月11日南方日报《共同富裕的柏桥实践--广东茂名感恩奋进一周年特别报道》06版。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高凉大地,万物生发。
浮山岭下的柏桥村,坐落在郁郁葱葱的荔枝林中。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种植园里,“荔枝妈妈”林常珍当起了讲师,向荔农讲授电商实操技能。
这是首期柏桥讲堂“百人课堂”系列课程,聚焦涉农电商主题,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企业、新农人等群体进行荔枝销售培训,也是柏桥讲堂为“百千万工程”赋能添智的一个缩影。
从2023年5月柏桥讲堂揭牌成立,到今年初茂名实施包括柏桥讲堂提升行动在内的“感恩奋进六大提升行动”,柏桥讲堂这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不断增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活用现有资源 教学阵地不断拓展延伸
夜幕降临,五彩灯光点亮了柏桥村农创园广场,来自省委党校培训班近50名学员齐聚于此,边走边看。广场上的夜经济、龙眼荔枝合作社里的“共富经”、乡村民宿里的运营门道……“热辣滚烫”的柏桥群众身边事,成了此次学员培训的夜间课堂。
这个培训班白天赴信宜“山水双合”考察“百千万工程”建设亮点,傍晚又抵达柏桥村。
去年5月,由茂名市委组织部牵头,以柏桥村为主线,按有阵地、有制度、有标识、有师资、有课程“五有”标准,打造了一个集理论宣讲、现场体验、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思政讲堂——柏桥讲堂。依托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三个国家级荔枝产业平台以及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等现有资源,柏桥讲堂现场教学点不断拓展延伸。
柏桥村的经验在一次次行走的讲堂中展现。学员们走过荔枝种植园,感受荔枝古树苍劲旺盛的生命力;来到柏桥农创园了解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社联农带农让“土特产”增值收益留在农村;再到中国荔枝博览馆,学习荔枝的历史文化;入户教学,“土专家”分享致富经,直面产业问题,在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课堂深入田间,直达生产一线,是柏桥讲堂沉浸式体验教学的生动实践。一系列“看、听、品、走、问”融合的学习活动,让学员深切感受到茂名荔枝从“小特产”发展成“大产业”的巨变。
一年间,柏桥讲堂新建了柏桥实践馆,挂牌成立柏桥实践研究中心,还先后与广东省委党校、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机构开展联学共建。相继开展“千名村书记话振兴”“柏桥夜话”“机关党员进讲堂”“大中小学生进讲堂”“百人课堂”等系列活动,以“小讲堂”画好最大“同心圆”,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新灵感、新思路。
一年来,柏桥讲堂开展培训课(活动)逾890个,累计培训4.6万人次,吸引全国各地50多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前来观摩学习,广泛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力量。
荔枝产业主导 实践中破解乡村振兴密码
柏桥村荔枝种植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年的“荔枝季”,柏桥村荔枝产量接近1万吨,销售额接近1.2亿元,带动户均增收20%,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前年翻了一番。在荔枝产业带动下,柏桥村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写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柏桥讲堂聚焦“思想教育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宣传‘百千万工程’成果的窗口”的功能定位,展现着茂名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不断迸发出乡村振兴的“柏桥灵感”。
以“体验式教学”培根铸魂、以“点餐式教学”靶向赋能、以“板凳式教学”下沉一线……来自四面八方的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相聚在柏桥村荔枝树下,在授课和学习中找寻乡村振兴的密码,从茂名热土找到激发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茂名是全省首个农业总产值超千亿且连续3年超千亿的地级市。1628个行政村资源禀赋不同、特色优势不同。“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茂名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全市2个县级市、7个镇、59个村入选“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率先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新突破。
除了柏桥村发展经验外,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机制、创新农房管控“二十四字”工作方针、“百会帮百镇”工作……茂名高标准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创造的成果,不断成为柏桥讲堂的交流内容。
去年11月全省“百千万工程”现场交流会在茂名举办,柏桥讲堂作为其中一个参观考察点,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扩大。“围绕柏桥讲堂功能定位,结合全市‘百千万工程’成果,通过7条专题现场教学线路16个现场教学点位,以高质量教育培训助力‘百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擦亮柏桥讲堂品牌。”茂名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柏桥村的振兴密码正在被破解,一个个关于柏桥实践的经验探索不断涌现。
围绕更高目标 从四方面着手狠下功夫
今年是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一年,开年之初的谋划部署至关重要。春节后首个工作周,茂名市委便主持召开柏桥讲堂提升行动专题会。
“高质量办好柏桥讲堂,办成有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的思政讲堂。”围绕这一目标,茂名市委制定了《“柏桥讲堂”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细化在软件、硬件、活动、机制上下实功夫的提升路径,提出了具体做法:
软件方面,以建设全省“百千万工程”教学基地为契机推动“柏桥讲堂”软件提升。打造“接地气、冒热气”的课程体系,拓展延伸现场教学路线,锻造“硬核”师资队伍,推动“柏桥实践”研究中心出成果,打造“百人课堂”品牌。
硬件方面,以打造学思践悟的教学场景为抓手推动“柏桥讲堂”提升。推进根子、分界、泗水融合示范区和茂名市委党校新校区规划建设,做细做实乡村绿化美化工作,精心绘就“绿美一张图”,举办“十万电商大培训”,持续擦亮“荔枝之乡”品牌。
活动方面,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坐标推动“柏桥讲堂”升级。精心策划、加强与高校联学共建,构建“思政大课堂”,推动“柏桥讲堂”延伸进校园,为高校量身定制宣讲菜单,打造党建引领下“思创融合”育人新模式。
机制方面,以规范高效运转为目标推动“柏桥讲堂”创新。探索长效运营机制,持续在硬件提升、人员引流、路线开发、业态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不断优化住宿、餐饮、交通等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一年来,柏桥村变化斐然。柏桥实践馆旁不仅开辟了新路贯通周边三条自然村,还建了智慧停车场;农创园广场上,柏桥夜市热络起来了,登记摊档120多个;村里的房屋也统一了风格,提升了风貌,还有了第一家“荔枝民宿”;柏桥村史馆建起来了,柏桥大舞台传唱着文明新风……
“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兴旺,像荔枝一样红红火火!”荔枝即将上市,柏桥村荔农们对荔红丰景充满期待。“柏桥讲堂”里的柏桥故事,又将续写新的篇章。
共富样本
入户教学解锁合作社“致富码”
3月15日晚,高州市采鲜园果蔬合作社里,社长林常珍又带着大家参观荔枝龙眼加工产品。随后20多名柏桥讲堂的学员围着长桌坐下,开始了一场将近一个小时的夜谈。主题是合作社如何联农带农促增收。
这是柏桥讲堂一次常态化入户教学的现场。
来自云浮的学员带着对当地砂糖橘发展的思考,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如何避免恶意竞争?
“我们统一收购保底价,比市场价要高。”林常珍的回答让学员们吃惊——如何能做到高于市场价收购?
“靓果才能得靓价,”林常珍接着说,“我们依靠‘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社员以及辐射带动的果农抱成团。有了保底收购,就不会让大家亏本卖,果农就会安心保证种植品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特色种植业的龙头,也是观察乡村产业振兴的窗口。在茂名,目前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727家,合作社成员5.84万人。
这些几乎覆盖茂名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动探索建立联农带农新模式,把农民嵌入产业链条,不仅让“土特产”增值,更让农民得利。
“怎么实现联农带农?”
“联农,不是几个农户的简单入社,而是核心社员与周边农户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带农,是系统思维一盘棋谋划发展,更是从“一方带”到“多方赢”的转变。”
鲜活的案例激发了学员的研究热情。在场的人你一言,我一语,抛出不同角度的问题。有的咨询社员怎么参股,有的请教联农带农机制怎么建立,有的关心合作社如何规避天气影响的风险,还有的好奇林常珍开办合作社前干什么工作。林常珍一一作答,解开大家心中的疑团。
这样的问答互动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离开合作社时已是晚上9时30分。茂名市委党校决策咨询中心主任宋秀波告诉记者,与常见的教室专题教学不同,入户教学是一种强调实践的教学,直面问题,在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请‘土专家’上课有一大好处——能让学员看到活生生的案例。此时,带班老师则发挥课前导入、课中引导、课后总结提升的作用。”宋秀波说,“入户教学正是柏桥讲堂这个一线思政课堂的教学常态。”
一线实践
柏桥讲堂2.0版本上新
“百人课堂”接地气 一线服务强技能
3月21日上午,柏桥讲堂“百人课堂”正式开讲,这是柏桥讲堂提升行动打造的新品牌。首期聚焦涉农电商主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企业、新农人等群体争相报名参加。
两天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涉及直播带货、账号策划、电商直播实训、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建设等多个方面。首日上午的课程传授了直播带货策划,从流程到脚本策划、从带货话术到复盘技巧,干货满满。当天下午,课堂又把视角切换到整体运营上,学员们对团队如何分工、选品如何定价有了新认识。22日一早,课堂又变成古荔枝林里的实训,学员们在现实场景中交流方法技巧。
2023年,茂名荔枝电商销售额23.46亿元,同比增长9%,在鲜果销售中占比26%。电商占比逐年提升的背后,是越来越庞大的电商从业队伍,以及层出不穷的电商销售手段。
“电商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授课老师说,两天的培训很有针对性,就是要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电商发展的趋势、政策和技术,掌握电商运营的核心技能。
今年春节后首个工作周,茂名市委召开的柏桥讲堂提升行动工作专题会上,提出创新打造合作社长、第一书记、农业企业家等“百人课堂”品牌的设想。
围绕学员需求做活课程定制服务,是柏桥讲堂提升行动的其中一项。茂名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重点打造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合作社社长、新农人和电商人才五个“百人课堂”。通过接地气、沾土气的培训,让更多学员在田间地头碰撞思想、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根据茂名市委制定的《柏桥讲堂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接下来,柏桥讲堂将举办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培训主题的村党组织书记“百人课堂”,以提高帮扶实效助力乡村振兴为培训主题的驻村第一书记“百人课堂”,以联农带农助农为培训主题的合作社社长“百人课堂”,以发展农村新质生产力为培训主题的新农人“百人课堂”,以增强“数商兴农”本领为培训主题的电商人才“百人课堂”,做强品质,做出特色,做响品牌。
成绩单
◎累计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研学活动890多场次;培训党员领导干部4.6万人次,吸引了全国各地50多万人次参观学习
◎2024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百千万工程”教学基地在柏桥讲堂挂牌
◎柏桥讲堂入选广东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截至目前,先后与省委党校、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4个机构开展联学共建
◎柏桥讲堂荣获2023年度广东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全省精品案例
【撰文】叶洁 通讯员 周海波 黄光照
【作者】 叶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