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相信吗?下面这26个行业永远不会“倒闭”:
1、医疗行业,只要是人,就会有个病痛,有病痛就得看病吃药;
2、餐饮行业,只要是人,一日三餐不可少;
3、通信行业,只要是人,就少不了沟通;
4、物流行业,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满足人们的所有物质需求,必须依靠物流满足生产生活必需;
5、能源行业,离开了能源,人类无法生存;
6、建筑行业,万丈高楼平地起,人不可居无定所。
7、环保行业,保护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须;
8、服装行业,人类不可能过衣不遮体的生活;
9、日化行业,人类日常生活少不了;
10、珠宝行业,珠光宝气是有钱人身份象征;
11、文具行业,工作、学习必需用品;
12、家电行业,现代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
13、美容美发行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14、眼镜行业,电视看多,手机用久,近视人群越来越大;
15、母婴行业,人类生命延续少不少母婴;
16、汽修行业,汽车越来越多,不可能不坏,坏了就得修;
17、烘焙行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美妙的烘焙食品;
18、安防行业,智能化的安防带给人们安全保障,生活越好越需要安全保障;
19、茶叶行业,千百年的茶文化支撑着;
20、礼品行业,人情客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
21、窗帘行业,人们都不想把隐私暴露在阳光下;
22、袜业行业,文明人天天洗脚,每天换袜;
23、鞋类行业,人类不可能回到光脚闯世界的年代;
24、 玩具行业,少年儿童是未来,玩具是每个儿童的必备;
25、数码行业,科技越发达,越少不了数码。
26、色情行业,性欲是人类最大的贪欲,任何时候都少不了。
还有哪些行业永远不会“倒闭”?欢迎补充!
见病,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065%到0.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24罕见病合作交流会7月20日至21日在京举行,与会嘉宾以“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为主题,从罕见病的防治、用药等方面深入交流,展望未来。
确诊难、治疗方法少、可用药品少且贵等难题交织,让罕见病群体身陷困境。
罕见病防治,以预防为主。专家介绍,罕见病多为先天性遗传因素导致,与出生缺陷关系密切。目前已知的出生缺陷有8000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罕见病。做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对加强罕见病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4罕见病合作交流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恒 摄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三级预防策略防治出生缺陷,采取健康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孕前检查、补服叶酸等服务,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与干预,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等措施,不断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与5年前相比,全国因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低30%以上。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23%。
“针对罕见病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特点,要实现关口前移,降低罕见病发生率和远期健康损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副主任医师孟岩说。
由于缺少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我国对一些罕见病发病患病情况了解仍然有限。《2020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研报告》显示,42%的罕见病患者都曾被误诊,常常需要辗转多家医院。
“诊断罕见病所需的技术门槛较高是罕见病确诊难的一大关键因素。”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办公室主任、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副主任李林康说,研究这一“小众”群体,需要临床医生、科学家等投入更多努力和精力,支持更多罕见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产出,不断完善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提升罕见病识别诊断能力。
罕见病用药难也是横亘在患者面前的一座“大山”。部分罕见病药品价格昂贵,不少患者止步于用药“最后一公里”。
为此,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增15个目录外罕见病用药,覆盖16个罕见病病种,一些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罕见病,如戈谢病、重症肌无力等均在其列。目前超过80种罕见病治疗药品已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名单。
清华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悦认为,要从罕见病药物的国内需求出发,聚焦创新药研发本质,推动相关政策改进。同时,要鼓励我国制药企业积极投入罕见病药物研发,建立持续研发机制,而不仅仅是依赖跨国制药公司研究药物。
一些社会组织也在积极行动。比如,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等发起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搭建“多方参与”的罕见病“多方共付”平台。截至2023年底,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项目共援助患者超3200人次,累计拨付善款超3770万元,覆盖全国30个省份,涉及病种88个。
“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诉求多元且迫切,回应罕见病群体需求和建立系统性解决问题的长期机制至关重要。”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王奕鸥呼吁更多人关注罕见病群体,多方携手合力推动罕见病防治工作。(记者李恒)
兴椒致富”热近年在全国兴起,我国花椒种植面积达2300多万亩,共有16个产区获得“中国花椒之乡”称号。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随着全国花椒产量的增加,花椒市场面临总体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局面,花椒产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由“量大”转为“质优”。
贵州关岭县花江镇坝山村的花椒种植大户在采摘花椒。资料照片
受访人士认为,扶持龙头企业,加快花椒精深加工的产业引导与支持,生产高质量绿色有机高端产品,打造出口创汇品牌,将成为花椒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助推产业发展。
供求关系失衡
7月至9月正值花椒产新季。记者近日在贵州关岭县采访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椒农采摘花椒的忙碌身影。该县一干部介绍,今年是关岭花椒的丰收年。目前,全县花椒挂果面积4万亩,初挂果面积2.3万亩,丰产面积1.7万亩,年产量约6000吨。
花椒是我国重要的调料经济林树种,2020年,花椒产业成为贵州12个农业生态优势产业的重要部分。贵州通过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工程、扶贫开发等工作发展花椒产业,全省资源面积达100万多亩。贵州种植的花椒品种以青花椒为主,其中,顶坛花椒以其“麻味重、香味浓”著称,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记者在关岭县采访了解到,今年的鲜花椒每斤平均收购价7元,和往年持平。“青花椒麻味重,我们主要供中高端餐饮,价格相对稳定。”贵州椒丰众鑫花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长勇说。不过,受市场推广、品牌、成本等因素影响,贵州青花椒价格对全国花椒市场的影响有限。
而红花椒的价格今年出现大幅震荡。根据新华财经数据库8月10日发布的新华·中国(武都)花椒价格指数显示,8月上旬,红花椒市场交易氛围持续向好,市场走货速度、市场交易活跃度纷纷走高,但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达40.23%。
8月上旬,新华指数监测的七大红花椒主产区花椒库存量总体不变,批发商库存和农户库存分别为27.16%和35.00%,批发商库存、农户库存相较上期均有所上升,市场走货速度、市场交易活跃度均有所回升。
新华指数市场监测团队调研显示,从市场走货速度、热度齐升至正常以上水平可以看出,随着各产地新货大量上市,供求两端博弈加剧,各主产区红花椒价格出现大幅震荡,建议花椒从业者近期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售价。
近年来,花椒供求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在关岭县7月举办的花椒产业技术交流活动上,陕西韩城市宏达花椒香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双亭介绍,2018年,花椒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大于花椒产量增长速度,属于典型的卖方市场;2020年,花椒产量增长速度超过消费增长速度,供大于求;2022年,全国花椒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产量约37万吨,消费需求受疫情影响。2023年受干旱等灾情影响,花椒减产,但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大众消费信心不足,导致旧花椒社会库存大。
贵州省花椒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任廷远说,目前急需解决的是花椒库存问题。花椒产业主要以原料销售为主,精深加工相对滞后。整个消费市场疲软,餐饮下行比较明显,导致花椒最主要的销售渠道餐饮环节的用量明显下降。去年、前年的库存量大,造成货物的积压,市场消费不了,花椒价格受到影响。
花椒产业发展面临困境
当前花椒产业发展遇困,一方面受价格周期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与自身抗风险能力不足有关。
首先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目前,花椒行业的龙头企业较少,大多花椒基地为“专业合作社+农户”“小散户”等发展模式,规模小、实力弱。
其次是生产和采收成本高。四川省林科院副研究员陈善波介绍,花椒丰产栽培需经过保花保果、土肥水、病虫害防控、疏枝、压枝、断尖等技术措施,生产管理环节较多,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
采收成本高,因主干、枝条和叶片均密生皮刺,花椒果实采摘困难。花椒果实油包突起,破坏后会造成果皮色泽变暗、香味变淡、品质降低。目前尚无成熟可靠的机械或化学采摘方法,尤其是在石漠化山区,只能靠人工采收。
59岁的关岭椒农韦元才说,家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家里的25亩花椒林,约有近2000棵树,只有两个留守老人来采收。采收时需要戴着头盔,防止被花椒枝条刺伤。
此外,在出口方面,很多产品难以符合出口检测指标。中国经济林协会花椒分会会长王文俊介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花椒出口国,每年出口量约2.5万吨,出口市场包括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出口效益较好。
王文俊介绍,国外的市场价格高、要求高、标准高。由于国内检测土壤、病菌、花椒内在指标、农残等技术水平有限,特别是对有机花椒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重金属、蒽醌残留、环氧乙烷残留超标等新问题不能很好地应对解决,需加强试验研究,明确污染来源,总结控制方法,指导科学生产。
加快产业升级 打造高品质花椒产业
受访人士认为,针对全国花椒产能过剩的大形势,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椒农增收为目的,立足国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打造高品质花椒产业。
一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多元化。长期以来,花椒作为主要的香辛料之一,主要产品为干花椒、花椒粉、花椒油等产品为主,缺乏对花椒的深度开发与精深加工,资源有效利用与综合开发程度较低。
目前,全国花椒深加工提取(花椒精油)市场空间巨大。任廷远说,仅张仲景、雪麦龙两家企业的高麻素花椒物质及芳香物质产品,一年的销售额就接近6亿元。目前贵州花椒深加工产品生产规模小、技术薄弱,竞争力较弱,原材料品质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因此,需加快花椒提取物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提高花椒芳香物质与麻味物质品质研究与产品开发应用。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把开发花椒精深加工产品和药用产品,作为推动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康养保健、生物医药、日化原料、生物农药等方面,开展功能产品开发和应用研究。
二是进一步降本增效。生产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生产线等,通过优化采收程序、初加工技术流程和设备设施,改进烘干和筛选工艺,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生产程度。针对山区特点,加大适宜山区农业生产的农机具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助力现代农业的持续推进。
三是瞄准国际市场,打造有机高端产品。王文俊介绍,陕西“韩城大红袍花椒”有机花椒基地初具规模,2023年,韩城市通过有机认证花椒面积2800亩。高端、健康、生态的有机花椒畅销东南亚、欧洲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韩城大红袍有机花椒已列入出口德国产品名录,其中孟一沟合作社的有机花椒首次直销德国零售市场,试单出口90公斤,销售价格每公斤160元,这为突破花椒产业发展困境提供新思路。(记者 李黔渝)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