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兰州阴雨连绵
小编私心想着
这样的天气不去约会
都对不起上天的馈赠
思来想去不知道该去哪儿合适
这不 误打误撞就走进了
这家【果贝厚牛排】
吃多了中餐的小编
看到如此简约风的西餐厅
就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一睹其真容了
< class="pgc-img">>都说披萨是一个人独处时的狂欢
小编可不这么认为
面对如此实在的厚披萨
一个人来吃未免显得太孤单啦
当然是约上身边的那个TA
品尝这人间美味~
< class="pgc-img">>果贝经典披萨
对于披萨控的人来说
面对特色多样的美味
是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
比如这款现烤的经典披萨
< class="pgc-img">>精选芝士与配料
每一片都继承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
再搭配上饱满的牛肉粒
吃起来入口香软
是小编的最爱没错了
榴芒披萨
敲重点!我要举报
下面这位真的太“榴芒”了
浓浓的奶香味和纯正的榴莲味
已经彻底把小编给勾引了
还放了小编最爱吃的芒果
分明就是在挑战小编的味蕾嘛~
< class="pgc-img">>当然除了这些
【果贝厚牛排】店共有15种口味披萨
夏威夷水果披萨 意式明虾披萨
地中海金枪鱼披萨……
任你怎么选
总有一款会爱上
< class="pgc-img">>当然 只吃披萨也太无趣了
当然是要点杯SODA
精选SODA系列
简单的苏打气泡
在这里竟然变得如此夺目
八种口味任你选择
看着这些个缤纷多彩的小可爱
再看看貌美如花的自己
才想起那句经典广告词:
佳人当然配苏打
盛世美颜唯有它
< class="pgc-img">>小编在这里要发话了
重点推荐一下海洋之星
光这颜值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
更别说酸甜的口味了
这才是夏天正确的打开方式~
< class="pgc-img">>水果/蔬菜沙拉
人们常说
吃不饱喝不足
不如就请沙拉来凑数
今天 小编也尝试了两款沙拉
< class="pgc-img">>软脆恰当的水果搭配上沙拉酱
清爽 味美而新鲜
< class="pgc-img">>爱吃草的宝宝们也可以选择
美容养颜的蔬菜沙拉
切记一定要加千岛酱!
至于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好吃呀
< class="pgc-img">>薯翼之恋
实不相瞒
小编就是因为菜名才pick它的
金黄香脆的薯条和肥美的鸡翅相恋
还要请来番茄酱做媒
< class="pgc-img">>看得小编是万分羡慕
为了成全它们
小编决定就把它们都收留在肚子里好了
< class="pgc-img">>吃了这么多不矫情的食物
小编又要开始矫情地感慨一番了
在如此文艺风十足的店里
静静享受一份美食带来的喜悦
别说是下雨天了
大晴天小编也要把它
安利给大家!
-地 址-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东路573号
(建工时代大厦二楼)
>几年上海咖啡市场竞争一下子白热化起来,除了很多海外连锁巨头品牌们的结伴涌入,还有好多本土网红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逆势生长,引得我忍不住好奇起来,为什么他们纷纷都将上海作为开疆僻壤的首站?是什么让上海成为了咖啡厂商们的必争之地呢?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人们为什么这么爱喝咖啡呢?
< class="pgc-img">>图一 思南公馆举办的上海咖啡文化周
上海咖啡的起源
咖啡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是广州,因为广州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后才是五口通商的上海等地。1843年上海开埠后,各国在上海设立租界,大量外国人来到上海投资经商,在沪西洋人保持在本国一日四餐和食用西餐的习惯,他们在租界游乐中心开设西式酒店饭馆糕点店。据《上海通志》记载,上海最早经营西式糕点的是英国人劳惠霖(J.Lewellyn)于1853年创设的老德记药店,位于花园弄(今南京东路)1号。老德记以经营欧美成药为主,兼营医疗器械、化妆品、烟酒、糖果、冷饮等。最开始咖啡被当作“咳嗽药水”,而随着西餐的推广和普及,这种“咳嗽药水”,逐渐时髦起来。
图二 老德记药店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的总会、俱乐部、西式饭店开始出现了附设的咖啡室及咖啡吧,如始建于 1846 年的礼查饭店(现浦江饭店),就设有礼查咖啡室。1860年,英国人史密斯接手经营礼查饭店,改名为Astor House。史密斯除了修缮装饰客房外,又开设了弹子房、酒吧、舞厅及扑克室,以招徕顾客。此时,咖啡馆是附设于旅馆之中,暂且只能称呼为咖啡室。但这些咖啡馆一般运营和消费者都以外国人为主,鲜有中国顾客。
< class="pgc-img">>图三 礼查饭店的下午茶
但是,此时普通中国人对西方饮食仍旧充满好奇和陌生,尤其是1860年代,受太平军进袭江浙的影响,大量上海本地居民和外省难民涌入租界居住,造成华洋杂处的格局。上海地区的居民也因此受到文化冲击,风俗上出现“洋化”的倾向:
酒则香饼(槟),茶则加非(咖啡),日用之物皆以有一洋字者为佳。
“咖啡”曾用名
1866年,美国传教士高第丕妻子高第丕夫人(Mrs.Crawford)汉语编写出版了《造洋饭书》,书中介绍了267种经典西餐菜点品种和4项日常生活技巧。《造洋饭书》这本书是为培训给外国人烹煮西餐的中国厨师而编写的,因此可以证明,此时喝咖啡这种“洋生活”已进入上海,为中国人所知晓。
“咖啡”在书中被翻译为“磕肥”,这应该是在“coffee”在中国较早的译名之一。书中写道:
磕肥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两大匙磕肥,一个鸡蛋,连皮(注:文意不清,疑为蛋清)下于磕肥内,调和起来,燉十分时候,再加热水二杯,一离火,加凉水半杯,稳放不要动。
< class="pgc-img">>图四 1885年版《造洋饭书》内封与英文序文
咖啡进入上海后出现了很多的译名,在当时的报刊书籍中,“coffee”除了被译作“磕肥”之外,还有几种译法比较常见:“高馡”、“珈琲”、“考非”、“茄啡”、“枷榧”、“加非”及“咖啡”等,基本都是音译。到了二十世纪后才渐渐统一称作“咖啡”了。
国人逐渐认识咖啡
中国人对咖啡的认识多半来自当时新兴的“番菜馆”,这里的番菜,就是西餐正餐。早年中国人将所有的洋人都看作是生番,渐渐地西方人来中国的多了,和中国人的交往也多了,才知“番”字带有歧视色彩,于是这个“番”字才慢慢被“西”字所代替。
1880年代,许多中国人也效仿外国人开起了西餐馆。国内关于西餐较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晚清的《清稗类钞》,该书对西餐做了基本的界定。据《清稗类钞.西餐》记载:“我国之设肆西餐,始于上海福州路之一品香,当时人鲜过问,其后渐有趋之者,于是有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万长春、吉祥春等继起,且分室设座焉。”这些西餐厅中一般也供应咖啡,却并不具备独立营业性质。
< class="pgc-img">>图五 一品香西餐馆
当时的中国人依然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有的竟将咖啡等同于中国的中药“神曲”,认为它是用于解除西餐的油腻,帮助消化肠胃的药物。1887年,流行于慈溪一带的竹枝词《申江百咏》中这样写道:“番菜馆如海天春、杏花楼等,席上俱泰西陈设,每客一盆,食毕则一盆复上。其菜若煨鸽子,若牛排,皆肥而易饱,席散饮高馡数口即消化矣。高馡亦外国物,大都如神麯“,其中的”高馡“即咖啡的谐音。[2]
据目前所查资料,上海的第一家咖啡馆为1876年开设在虹口老大桥直街三号门的生昌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后来改为西餐馆,1883年,“生昌号”迁至福州路,改名“杏花楼”。“生昌咖啡馆”的发现非常有意义,这是上海第一家独立经营的咖啡馆,而且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开的咖啡馆。[3]
到了十九世纪末期,咖啡馆在上海的街头已经很常见了。1906年,在《新闻报》上刊登了一则“宝利咖啡店”的广告:
本号开设福州路老巡捕房斜对门,系仿泰西咖啡店之式,专售咖啡及冰忌令,并备各色点心各色糖果,如大马路宝德之式,装潢之华丽,制造之精工,在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法国巴黎亦不数数观也。兹定本月念六开张,仕商赐顾,方知不谬。主人谨启。
< class="pgc-img">>图六 宝利咖啡店广告
到20世纪初期,独立营业性的咖啡馆数量还很少。据1918年的《上海指南》记载,上海有西餐馆35家,而咖啡馆只登录了“宝利咖啡店”一家’。“宝利”除售卖咖啡外,还卖红茶、汽水、冰淇淋和各种点心糖果,从经营范围来看,它和今天的咖啡馆没有分别。
1924年,公和祥余记咖啡公司创办,开始批量生产咖啡,也为上海的咖啡生产开了先河。
咖啡馆繁荣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上海街头的咖啡馆数量激增,这与当时的战争有关。俄国十月革命、一战、二战、“八一三”事变,直接导致了寓居上海的外侨人数剧增。据统计,1915年上海的外侨人数超过2万人,1925年超过3万人,1930年超过6万人。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大量俄国贵族流寓上海的法租界,这些俄侨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带来了欧洲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欧洲的文学、绘画、音乐、歌剧、芭蕾等文化艺术。俄侨在居住的霞飞路(今淮海路)一带,开设了很多咖啡馆,如特卡琴科、DDS、文艺复兴、君士但丁、巴尔干等。这些咖啡馆不仅提供咖啡,还有地道的罗宋菜,女招待都是金发碧眼的白俄少女,室内布置有着浓郁的欧洲情调,凡此种种,对当时的文人、政客、商人极具吸引力。如张若谷、傅彦长、田汉、朱应鹏、黄震遐等,都是霞飞路上咖啡馆的常客。
当时咖啡馆内的消费不菲,只有中产阶级及以上人士才可时常出入。据称,当时霞飞路上的白俄咖啡馆,一杯咖啡加一块蛋糕是5角到1元左右的价格。在1917年的上海,一个五口之家的工人家庭,基本生活费也就是15元。在北京的西直门大街买一套有40间房的花园洋房,带电灯、电话、自备马车,售价是5500大洋。这样一换算,可以发现,咖啡不是普通人能喝得起的。
1933年起,上海接纳了3万多名自德国和德占区而来的犹太难民,其中大部分犹太人居住于虹口一带,他们建有自己的教堂、学校、商店、药房、理发店和裁缝铺,当然,还包括维也纳式的咖啡馆,如DELIKAT CAFE、EUROPE CAFE、BATAAN CAFE、WIENER CAFE、TonGSHAN CAFE、勃罗门乃登咖啡室、胜利咖啡馆、白马咖啡馆等,使得虹口俨然成为一个具有德国和奥地利风情的社区。[4]
图七 霞飞路一带咖啡馆面貌
北四川路则汇聚了大量日本人开设的咖啡馆、居酒屋等,鲁迅当年在上海的时候就特别爱去那里的“公啡咖啡馆”,是一座仿东京银座的日式风格咖啡馆。当年“左联”聚会的地方就在“公啡咖啡馆”。1929年10月,左联首次筹备会就在这里举行。据夏衍回忆,筹备会一般每周一次,几乎都在“公啡”二楼包间。冯乃超也在回忆中提到过“公啡”:“顾客很少,我们倒是常去……几乎被我们包下了。”相比嘈杂的茶馆、简陋的居所,咖啡馆相对私密性强,便于交流,也便于隐匿。
< class="pgc-img">>图八 鲁迅在咖啡馆会见进步青年
在近代上海,咖啡馆也是一种交际场所,文艺界、商界等各行各业的人在咖啡馆中谈事,甚至进行黑市交易。去咖啡馆的人和去茶馆的人群不同,进咖啡馆是一种时髦且彰显身份的行为。与其说是去喝咖啡,不如说是注重咖啡馆的环境和氛围,价格昂贵自然决定了出入的阶层。所以当时的喝咖啡绝对是小众和奢侈的行为。许多文艺界人士也都以咖啡馆为聚会地点,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文艺作品。如田汉的独幕话剧《咖啡店之一夜》、徐讦的《吉卜赛的诱惑》等。独特的时代背景下,以上海为中心的国人开始对咖啡这个舶来品有了认知,并逐渐接受和喜爱。文人雅士不断光顾这里,又将书籍、饮食与咖啡文化结合,逐渐成为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年代的电影中不少角色还是以中式服装为主,但无论男女穿着怎样的服装,都在咖啡馆中喝着咖啡,享受着洋派的社交新方式。可见当时喝咖啡、吃西餐已经成为一种被有钱、有闲阶层广泛接受的摩登时尚,也成为上海电影向民众传递现代都市生活新体验的重要道具。
图九 上海电影中的明星喝咖啡场景
从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上海租界被同军包围,称为“孤岛”。1937 年战争爆发后,大量的人口涌向租界,租界人口膨胀,经济出现了畸形繁荣。到1943年,汪伪政府接收上海两租界,上海三界归一,市政统一。此时,咖啡馆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据上海市西菜业同业公会和上海市咖啡馆业同业公会统计,上海市中区、沪西区、虹口区和马当区等都有咖啡馆的分布,数量至少有60家。
进入寻常百姓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 年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的大量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咖啡、牛奶、果酱、土司的价廉,使得普通人也能喝得起咖啡,也因此带来了露天咖啡摊的兴盛。如1946年7月31日《铁报》第1版刊登的《美式配备街头咖啡座》一文:
现在的上海这一星期,拥挤的街头上忽然多起咖啡摊头了。红蓝布条子的篷,铺上花格子布的毯子,上面陈列着美国货的杯子,咖啡、可可、罐头牛奶和面包等。在摊旁,一个煮咖啡和烘土司炉子,燃着熊熊的火,摊主和伙计穿着短衫,热得大汗滴滴的忙碌着。牛奶可可三百,土司也是三百,有的只卖二百五,清咖啡也有卖二百元一杯的,价廉实惠,早晚成了小公务员与学生的集中所,似乎比吃大饼油条更有味点。
图十 漫画“露天咖啡馆”
当时有人记载,在现今淮海中路街头:“差不多每条马路街头巷尾便有一摊”。街头常有如此场景:黄包车夫大汗淋漓,奔至咖啡摊前,一气儿灌下两杯咖啡,吃两片土司,抹嘴而去。[5]
老上海的咖啡馆里卖的咖啡品种也是非常多样化的,有清咖、奶咖、冰咖、果汁咖啡,也有咖啡布丁以及咖啡月饼,那时候的饮食文化远比现在丰富。
< class="pgc-img">>图十一 民国时期不同咖啡形态的商业广告简报
解放后的发展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政治与社会风气发生改变,朴实简约取代奢靡挥霍,吃西餐、喝咖啡更是被扣上“资字头”帽子,咖啡馆的数量急剧减少,咖啡馆的生意“一落千丈”,咖啡逐渐淡出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
到195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全市西菜咖啡业进行改造。公私合营后的西菜咖啡馆数量减少,到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市仅剩的13家西菜咖啡店也被勒令停业供应,一律改卖中菜,只剩下一家“上海咖啡馆”。
1958年,德胜咖啡厂(前德胜咖啡行)的“C.P.C”咖啡改为“上海牌”,1959年3月,德胜咖啡厂改为地方国营上海咖啡厂,成为全国唯一的以“咖啡”命名的企业,并生产出了首听铁罐咖啡。“文革”后,德胜咖啡馆更名为“上海咖啡馆”,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文革”期间仅存的那一家咖啡馆。
图十二 听装上海牌咖啡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资源紧缺,上海咖啡厂开始生产低成本的“咖啡茶”。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三星糖果厂生产鹅牌咖啡茶。到了60年代,开始由上海咖啡厂生产,改为上海牌咖啡茶。所谓咖啡茶,其实就是一些下脚料的咖啡豆,磨成极细粉,和糖粉压成方糖块后再烘干,喝的时候像速溶咖啡一样直接放一块进热水里冲泡就好了,虽然口感不怎样,香味也一般,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相当满足了。坐火车的时候拿出咖啡茶来泡一杯,不是干部就是有钱人。
< class="pgc-img">>图十三 咖啡茶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不仅在上海,全国的咖啡馆、宾馆也只有上海咖啡厂的咖啡,就连咖啡的名字也叫作上海清咖和上海奶咖。上海人结婚时如果玻璃橱里有一罐咖啡,还是很有面子的。
伴随着二战,雀巢公司研发出的速溶咖啡因其便携性,成为战争中最受欢迎、最稀缺的物资之一。战争结束后,雀巢咖啡很快就成为速溶咖啡的领军品牌,一下子火遍全球市场。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人民又再一次紧跟上世界的咖啡时尚潮流,开启了速溶咖啡时代。在雀巢强有力的促销下,老牌的上海咖啡厂风光不再。速溶咖啡和三合一调味咖啡成为改革开放至2000年以前,中国咖啡文化的主流。
< class="pgc-img">>图十四 雀巢咖啡广告语“味道好极了”
2000年1月,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进入上海市场,并迅速扩张。一时之间,很多沪上白领都以能去星巴克喝上一杯咖啡为荣。2017年12月6日,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开业,它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太古汇旁,建筑面积达2,700平方米(30,000平方英尺) ,被称作“咖啡奇幻乐园”,是星巴克亚洲首家全沉浸式咖啡体验门店,同时也是星巴克有史以来最宏伟的项目。在展示咖啡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印章等中国元素和茶饮。
< class="pgc-img">>图十五 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的中国元素
如今,上海遍地开满了咖啡馆,连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也纷纷独立区域做起了“麦咖啡”、“K咖啡”。很多人家里也购入了各种咖啡机、胶囊咖啡等,身边很多朋友甚至开始自己烘焙、磨豆、拉花。喝咖啡已经真正融入到了上海人的生活中去了。
备注:
[1] 摘录整理自《「记忆」魔都咖啡简史,侬今朝吃咖啡了伐?》,2020-11-29,上海发布
[2] 摘录整理自《上海滩咖啡往事》,章斯睿,《现代工商》2011年第08版
[3] 参考《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莺全面揭秘上海咖啡文化史》,2021-3-31,潇湘晨报
[4]、[5] 摘录整理自《探寻沪上咖啡的前世今生》,孙莺,引自《近代上海咖啡地图》序言
< class="pgc-img">>、图|米安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长驻外地工作,对她的陪伴很少。2002年因为非典,公司全面休假几个月,天天可以和妈妈呆在一起,那时的女儿开心得不得了。
疫情结束恢复正常,女儿又眼泪汪汪地送我远行去上班。直到有一天,女儿打电话给我,梗咽着说:“妈妈你回来啰,我想你。”千里之外的我再也坐不住了,立马提交辞职书,很快回到了长沙。
女儿非常高兴,一日三餐又能和妈妈坐一起吃,放学了终于也是妈妈来接呀,晚上还可以和妈妈做游戏,她像一只欢快的小麻雀天天围着我叽叽喳喳。
冲动的代价是成了无业游民,妈妈有妈妈的烦恼啊。
很快我入职了一家著名私企,因为行业的性质不能休周六周日,刚进公司要培训要考核,新环境,新业务,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等我熬过两年,工作终于游刃有余,女儿也要上初中了。
那年通过微机派位,女儿分到了21中,离家不近不远,步行25分钟的路程,她早上7点出发走路去学校,我每天8点差一刻坐146首站公交去袁家岭上班。
因为觉得自己在女儿成长过程中陪伴太少,我决定每天早上与女儿同时出门,一起走20分钟到雨花亭,女儿过红绿灯去学校,我沿韶山路步行到袁家岭,8点半前到公司打卡刚刚好。
晚上女儿要做作业,我可能会加班,一天下来相互瞄几眼的时间都难得。早上母女俩这20分钟一起走,聊聊头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聊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可以讲很多话,出门时睡眼惺忪的女儿也精神饱满了。
刚开始,我也是试试看自己能坚持几天,外婆最给力,每天早早起床精心准备可口早餐,我和女儿也相互打气,竟然一走就是三年。
我与女儿一起走的一段路,是从桔园七片沿新塘冲路到韶山路,然后走到沃尔玛,女儿再过马路走新建西路的21中新大门入校,偶尔也会从金地过马路到雨花亭小学门前,再走几步到21中的后门入校。
我小学是在雨花亭读的,班主任唐淑纯老师原来住新塘冲电子仓库宿舍,就是现在桔园一片的山水花都那里。
< class="pgc-img">二排左四是尊敬的唐淑纯老师
>我小学时是校田径队的,快毕业时被市体校看上,文化考试第一名,通知我去体检,我既兴奋又紧张,结果其他项目都合格了,心率太快没过关,体校认为我是好苗子,又破例安排了第二次体检。
那时候若能进体校,以后吃喝和工作就不用愁了,唐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在体检前喊我去她家吃了午饭,努力安抚我的情诸,让我静下心来面对测试。虽然最后我没有去,但一直记得并非常感谢待我像妈妈一样的唐老师。
新塘冲路不宽,两边全部是各类商铺,中间段清早买菜的人特别多,西头靠韶山路段都是行色匆匆买早点的,没有吆喝没有争抢平静又热闹,每个赶早的人匆忙又从容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我和女儿每天行走其中,很多时候只能前后脚挨着走,不能并排,拥挤却感觉很舒服。我们走得不快,一般是我跟在女儿后面,我会时常帮她理一理头发,扯一扯衣服。
有次我帮她把书包拉链拉好,过了一段路后,女儿跟我讲,我的手触到书包时,她感觉与她迎面的一位老阿姨,在喑示她后面有人在动她的书包,女儿后来就总是笑我像小偷。
走到雨花亭十字路口,我会看着女儿过红绿灯,有时一不留神,女儿就融入那一堆穿着21校服的孩子们中间找不见了,我会再等等,等他们过去后散开些再找,看女儿瘦高的身影背着个大书包紧赶慢赶,心想,你一定要快乐成长啊!
反正我有的是时间,有时我还会驻足欣赏一下沃尔玛前坪穿民族服饰跳广场舞的队伍,白衣白裤飘飘然打太极或舞剑的队伍,有几个方阵在晨光中舞得不亦乐乎,现在的广场则被几处游乐设施占去了好大面积。
直到看不见女儿的背影了,时间还不到七点半,我便沿着韶山路东开始了一个人的晨游。
< class="pgc-img">2010年1月15日,万博汇的清晨
>彼时,万博汇还在建设中,巨大的广告牌告诉人们未来这里将是长沙的CBD,我不懂CBD是什么意思,只是感觉它外景还蛮洋气。2009年底,我买了一台Nikon相机,第一张照片就是早上路过万博汇时拍的。
过万博汇就是砂子塘社区了。临街第一个小门面是卖烤饼的,有个看着不满十岁的,像北方来的小男孩每天早上帮忙卖饼,上饼切饼称重打包收钱一套动作娴熟老练,我很想上去问问他,你不着急去学校上课吗,看到他认真做生意的样子,也许他长大后能成为叱咤商界的大鳄也不一定,我还是安静地走开了。
往前走是中医学院,砂子塘路与韶山路交叉的东北角,完全是因为有中医学院和附一,几十年没什么大变化,马路对面啤酒厂一线,则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改头换面了。
< class="pgc-img">>今年是中医附一建院60周年,每每走到这都感慨万千,记得我刚小学毕业,眼睛逐渐近视到只有0.6,也算书香门第,我却是家里第一个四眼狗。当时附一有位全国闻名的眼科张怀安老医生,我屋里爹爹找关系把我直接领到了张老家里看诊,张老和蔼可亲,除了开中药,还叫我每天滴一种鱼腥草眼药水。刚开始张老问我滴了刺痛不,我讲有点痛,他就说是的是的;后来我讲没感觉,他就说对的对的,旧时私塾老先生的口气有趣极了。
1990年我进东塘百货大楼工作不久,突然得了甲肝几天吃不下饭,紧急入住中医附一,东百立马开了张现金支票,让母亲在附一边上的工商银行取了钱办住院手续,那年月,有单位的孩子真幸运啊。
接着便在附一住了一个月多院,我的病室左右两张床位都是老人家,靠窗一位是烟厂宿舍边上苎麻设计院的领导,上海过来的娭毑,讲话吴侬软语,每天老公陪伴照料,那种沪上小姐的娇弱咧,总担心自己身上这里那里有毛病,让靠门那位娭毑颇为震惊。
门边娭毑是位南下老干部,矮矮胖胖的,十分乐观豁达,她说我们也算是共过患难的战友了呢。娭毑有空就给我讲她的革命故事,讲得最多的是“四清运动”,她每天带我练24式太极拳,还让我教她唱《粉红色的回忆》。出院后邀请我去她家吃饭喝啤酒,我说医生叮嘱了不能喝酒,她说一点点啤酒没关系的,转身便推给我满满一大玻璃杯。
那时我20刚出头,两位娭毑都非常喜欢我,都抢着给我做媒。
东塘立交桥是我在东百上班时看着修起来的,原来在南北向的“新加坡”下面还有东西向的人行天桥,桥正中是一个大转盘,好多做小生意的在环桥上摆摊,不过没几年,东西向的就全部拆掉了。
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的东塘,是非常繁华的大商圈,后面历经修桥拆桥修通道修地铁,虎气一点点消减,不再有往日雄风。
走到友谊商城,我都会抬头看一看“友谊商城”几个大字,因为那是我屋里亲戚著名书法家邓先成老爷子题写的招牌,右侧落款作者名章原来很大的,可能感觉有些喧宾夺主,不知何时换成了现在只有原四分之一大的小方块了。
< class="pgc-img">>邓老爷子为长沙的许多著名建筑题写过招牌,像湘江宾馆、湖南剧院、湘华宾馆、清水塘纪念长廊等等,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儒雅长者。
以前友谊商城前坪有个升旗台,竖着三根旗杆,商城经常进行隆重的升旗仪式。那时我东百一个女同事与男友约会,总是约在旗杆子那,某个晚上,一“冇事鬼”同事埋伏在边上搞恶作剧,那个女同事尴尬得再也不敢提旗杆子了。
穿过地下通道走到广场东北角,过了火宫殿有一家金牛角王中西餐厅,广告词“带小孩吃饭,到金牛角王”,很多家长喜欢带崽女去吃牛排,每次经过我都想,有机会也带女儿来奢侈一回吧,后来一直没有兑现,如今餐厅早已倒闭只剩招牌。
< class="pgc-img">>原来电信局的大笨钟到了整点是会咚咚咚报时的,钟声悠扬,很远都能听到。过了电信就是曹家坡了,几乎每天我都能碰到一对小姐弟结伴去上学,他俩蹦蹦跳跳叽叽喳喳的,好可爱。有次我在《长沙晚报》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曹家坡小学一对姐弟放学路上捡到一个塞有上万块现金的钱包,在路边等了好久不见失主,回家后叫妈妈打电话给警察——就是那对可爱的姐弟,后来还上了央视少儿节目。
曹家坡这里原来有个很不错的国营企业一一长沙橡胶皮鞋厂,厂门靠曙光路那边,但厂里有门市部招待所是在韶山路上的。
我母亲在橡鞋工作了一辈子到退休,每天都是骑单车上班,不管刮风落雨从未迟到过,工作中也从不拈轻怕重,在任何岗位上都兢兢业业。
1990年前后厂里经营不善,我母亲主动去仓库开盲盒,拖了好几箱滞销品回来,休息日就去街上摆摊搞促销,有合适的就自己买下来送亲戚朋友。
我经常看着堆积在家的各色鞋子发愁,质量确实不错,式样就真的不敢恭维啊,难为母亲嘴巴皮子磨烂。
母亲默默付出的形象,就是那些与共和国同龄的工人们的缩影吧。
长沙橡胶皮鞋厂1952年建厂,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那时想进厂还要托关系才行,后来像众多的国营企业一样逼到以地引资,1990年代后期换了几任厂长也难挽颓势,终于消失不见,可惜了。
< class="pgc-img">星沙文学艺术讲习所第一期培训班学员结业合影
>橡鞋隔壁是省话剧团。我1989年揣着文学梦,参加了长沙市文联举办的第一期星沙文学艺术讲习所,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话剧团老团长,著名编剧陈健秋老师,我拿着一叠稚嫩的手写稿剧本跑到陈团长家里请教。陈团长平易近人,夫人是湖广著名播音员单平,也是仇晓、汪涵的老师。
过了城南路红绿灯,就到了长沙妇幼保健院,那时路口角上还没有休闲公园,走了个把钟头的我有时会进去方便一下。
< class="pgc-img">>对于长岭妇幼,我是非常有感情的,因为我女儿就在这里出生。那年隆冬,挺着大肚的我突感腹痛,向单位告假回家休息,晚上就住进了妇幼,外面北风刮得呼呼响,第二天掐着母亲的手疼了一上午,快中午进了产房,旁边的大肚婆兴奋地告诉我,前面已经连着生了七个伢子了,加油,你肯定也会生伢子的。
进去后也许是前面力气耗费过大,折腾了好久没有生,我跟医生说给我剖吧,医生说,你这骨架就是最好生的妈妈,再努把力就成功了。医生让家属给我买来一包巧克力,我边吃边想,那就自己生吧,等下一定要加油,千万莫卡到了我的宝贝。
短暂休息后,小宝贝很快生下来了,第一声哭啼清脆响亮,外面的人都以为是伢子。当医生处理完把女儿抱到我胸前做亲肤时,健康粉嫩的女儿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我,好像还对我笑呢,我的疲惫一扫而光。
那天是农历小年,单位接到我生了女儿的消息都不敢相信,怎么可能昨天还在上班,今天就生了呢。
母女在医院又呆了三天,出院时,我的医护告诉我,我后面的产妇一连生六个都是妹子,她好作古正经地跟我讲,你屋里妹子出生就扭转乾坤,长大哒不得了呢。
那年长沙城下了一场多年不见的大雪,瑞雪兆丰年,我和女儿回家的路上,雪绒花漫天飞舞,还过几天就是春节了,一路洋溢节日的气氛,人们个个喜笑颜开。
1997年2月初,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冬天。
< class="pgc-img">1990年代长沙妇幼出生孩子纪念卡
>往前走到了鸿铭中心。
我的第一个客户杜姐就住这里面,我那时业务还有些生疏,杜姐喜欢炒股,我就跟她聊股票,杜姐人非常好,很有耐心,也爱开玩笑,项目经理是一个毛头小子,每天咋咋唬唬的,杜姐经常笑他绊哒脑壳,结果有天项目经理骑摩托车摔了一跤,真的绊哒脑壳,杜姐看到头上缠着绷带戴着网瓜子的他,十分歉疚。
我的第一个单非常顺利,初入江湖能遇到好客户也是蛮幸福的事啊。
鸿铭中心入口处有家高大上的婚纱店,橱窗里的模特隔些天就变装展示漂亮的婚纱,我边驻足欣赏边想,女儿什么时候穿着这么美的婚纱做新娘啊,她一定要幸福!
横过人民路就快到省图书馆了。
省图南边有个银园公寓,2010年前后,最出名的就是进大门口,每天下午4点半开售的老面馒头,据说老板是湘点大师的弟子,还莫讲,那馒头真的是好吃,7角钱一个拿得手里錪重的,吃得口里微微甜,最韵味的是可以一层一层地撕剥着嚼。
银园馒头论袋卖,一袋十个,我偶尔翘个班去买两袋回家,为了省去一些老妈早上做早点的麻烦。一般下午3点前就有铁粉赶到那里排队,售卖窗口里面有两个人,所以外面就排了两个队,一个往省图沿街排过去,一个往有色院绕花坛排,等到窗口的帘子收上去,大家就把零钱捏在手上往前挪,那两个卖馒头的阿姨动作特别麻利,排了两小时的队伍,不到20分钟就解决了。
那些过往车辆里的人都好奇地朝这边张望,排长队抢馒头也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省图书馆过去分别是通程大酒店和湖南大剧院。
通程是我的老东家,当年在这寸土寸金之地建酒店时,通程与邻居因地界的问题产生了小矛盾,某天东百的一众员工大清早统一着装到酒店工地做“早操”,大家摩拳擦掌摩擦了一早上,也算是酒店历史上的一个趣味小插曲。
走湖南大剧院前面的地下通道往韶山路西,每天都会看到一个以地道为家的流浪汉,有时候他正蒙头大睡,有时候已经起“床”了,床上用品整理得井井有条是我对他最深的印象,这也是闹市区流浪者最后的倔强吧。
出了通道再过文艺路就快到公司了,常常能碰到很多同事,他们一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又是走路来的吧,然后结伴到公司打卡,一天紧张充实的工作开始了。
新塘冲路北拐韶山北路东,这条路我竟然走了三年,三年后女儿中考,选择继续留在21中念高中,学校还奖励给免了几年学费。女儿升高中后,我被集团派往武汉分公司,三年的结伴而行告一段落。又一个三年后,我从分公司请假回长沙陪女儿参加高考,那是又雨又热的难忘的两天。前年女儿从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毕业,今年穿上漂亮的婚纱美美地出嫁了。
陪伴是最简单的爱,那段新塘冲路北风雨无阻相依相伴的清晨,那段韶山北路东的潇洒独行,那段不长又不短的三年,是我们母女俩的故事。每天出门前,我总是吆喝催促女儿快点快点,觉着是自己在陪女儿上学,而目送女儿过马路奔学校后,我又想,何尝不是女儿每天在陪伴着我呢。
往事如烟,悠远了多少记忆,又滋生了多少温暖。
作者介绍:米安,70年生长沙土著,喜欢老长沙的历史、故事、物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