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乌鲁木齐5月20日电 题: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传承融合中枝繁叶茂
新华社记者熊聪茹、周晔
散落在古丝绸之路的遗址故城、石窟壁画,无声地诉说着新疆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传承和融合历史。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包容互鉴,共同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持续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在传承融合中枝繁叶茂。
随着时代发展,新疆各民族习俗文化愈发丰富多彩。艾德莱斯绸织染、桑皮纸制作、各民族刺绣技艺、土陶烧制、乐器制作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项目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走入大众视野,少数民族文化不再“少数”,不再“束之高阁”,各民族传统工艺产业化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良性循环基础。
新疆各民族歌舞文化在专业剧场、旅游景区、乡村“文化大院”各类舞台尽情绽放。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萨玛瓦尔舞,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黑走马,塔吉克族的鹰舞,蒙古族的萨吾尔登、托布秀尔音乐等传统歌舞形式在各地演出,吸引国内外艺术家和游客的同时,也扩大了各民族文化的“朋友圈”,丰富了群众生活。
新疆各民族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玛纳斯》《江格尔》等,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广泛流传,在剧场、在牧区继续传唱。
新疆各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在餐桌上传承创新。馕、羊肉串、大盘鸡、玛仁糖、烤南瓜、抓饭、熏马肉、奶茶、卡瓦斯……无论你在新疆哪一个城市,都能找到各民族特色美食的影子。
放眼新疆,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呼麦、绿洲的麦盖提刀郎画、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天山北麓传唱的新疆曲子……各民族文化被同样珍视,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共同传承发展。
各族人民生活在共同家园,共享文化传承繁荣成果。阿尔泰山下,游牧民“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近年被挖掘保护,推介到各地,展示在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吸引各地游客到此尽享冰雪运动快乐。各族群众既是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者,也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然而,美西方反华势力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大肆炒作涉疆议题,恶意散布“新疆实施文化灭绝”等谬论,其背后是借涉疆问题破坏中国稳定和发展的险恶用心。
在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中,有一种经典图案流传已久——同一个枝干上开出莲花、梅花、石榴花等不同花朵,多彩艳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儿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持续推动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融合中枝繁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必将在新疆这片热土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明天是端午节,正是出游好时节。最近这段时间,新疆阿勒泰成了很多人心心念念的热门旅行目的地,这个周末,就有不少游客来到了阿勒泰的白哈巴村,体验山间草原的原生态美丽风光以及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度过一个心旷神怡的假期。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群山中的美丽村落 迎八方游客
这是新疆阿勒泰叶根德空中草原,静谧的白哈巴村就坐落在群山之中。白哈巴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子,也是今年非常热门的旅行目的地。
草原上的那达慕 抱石头比赛争当勇士
白哈巴村正在举办一场草原那达慕,白哈巴村生活的图瓦人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每年6月,在夏季转场前,牧民比较空闲,都会举办那达慕大会。抱石头比赛是蒙古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抱着石头走得最远的人,就是力气最大的人,大家会公认他为勇士。今年的那达慕大会恰逢端午节,除了有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等比赛项目,同时还会有蒙古族歌舞表演。
景区设施提升改造 特色小木屋受欢迎
在这个端午假期,白哈巴村迎来了一波旅游高峰。游客来到白哈巴村,往往会漫步在白桦树下,感受当地慢节奏的生活,村里的小木屋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这种房子很有特点,都是用松木搭建,墙壁是一根根原木组成,房顶是松木板建成人字形的尖顶。
品奶茶 听呼麦 体验独特民俗风情
在村子里逛累了,您可以走进一些有当地传统歌舞表演的民宿中,喝一碗奶茶,品尝特色美食,听一听图瓦人表演的呼麦。伴随着冬不拉的弹奏,看一场热情奔放的“黑走马”表演,近距离感受当地文化。
白哈巴村:日承载量3500人 请提前预约
白哈巴村是喀纳斯景区的一部分,位于景区的最西边,距离著名的喀纳斯湖只有30多公里,每年6到10月都是这里最美的季节。游客到白哈巴村需要先办好边境通行证,同时,由于白哈巴村每日承载量为3500人,游客出行需要提前预约。
热艾·巴合特别克
做好司法服务工作,就是要跨过千山万水、克服艰难险阻,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县城几十公里外的喀拉玛盖镇,我工作的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就设立在这里。法庭地处典型的农牧业大镇,80%以上人口为哈萨克族,是我们县人民法院服务偏远牧区、服务基层群众的前沿阵地。
基层纠纷以小矛盾、小摩擦居多,调解工作在及时靠前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只不过,想要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需要用心用情,也考验方式方法。记得有一次,两名当事人因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到法庭讨说法。正值午餐时间,工作人员将他们请进调解室,并准备了奶茶和当地的小吃包尔萨克。大家边吃边聊,气氛渐渐融洽,过程中工作人员向当事人讲政策、讲法律,还弹起了冬不拉。在欢乐的气氛里,两名当事人解开心结,彻底放下隔阂,矛盾化于无形。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每当亲友聚会、节日欢庆、放牧休憩时,悠扬的琴声就会响起。其实,调解过程就像弹奏冬不拉,被调解双方就像是冬不拉的两根琴弦。只要耐心了解、找对方法,必定会演奏出美妙的“和弦”。受此启发,我们成立了“冬不拉调解室”,将传统民俗融入司法办案,墙上悬挂着牧区优美的风光画,挂上了冬不拉,桌上摆满了各式糕点。办事群众来了,倒上热气腾腾的奶茶,调解工作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展,收效良好。自设立以来,“冬不拉调解室”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起,相关工作被写进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调解是做人心工作,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用对方式方法,才能更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身处牧区,地广人稀,司法服务半径大,交通通信不便,仅依靠传统的工作方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开展巡回审判,让法官多走路、群众少跑腿,在牧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近几年,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17个村设立了各有特色的调解室,还在距离镇中心260公里的夏牧场设立巡回审判点,就地办案、当庭调解,把司法便民服务延伸到草场尽头,让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去夏牧场寻找当事人,我们经常遇到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只能找附近的牧民借马继续往里走,有的时候还要步行爬坡,脚上磨出水泡是常有的事。做好司法服务工作,就是要跨过千山万水、克服艰难险阻,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把公平正义送到群众身边。
牧区很大,责任更大。每一次司法服务,迈出的是脚步,收获的是支持;俯下去的是身板,树起来的是信任。我会努力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更多人的心里,用心用情续写司法为民新篇章。
(作者为新疆福海县人民法院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庭长,本报记者李亚楠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9日 05 版)